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清前期边疆地区“汉奸”身份考 被引量:4
1
作者 黄梅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78-84,215,共8页
"汉奸"一词自清雍正朝起被大量使用,并成为官方语言,其中的"汉"也延续了明代指称"汉人"的含义。自乾隆朝起,随着"汉奸"一词使用范围的扩大和"民人"范围的扩展,"内地民人"... "汉奸"一词自清雍正朝起被大量使用,并成为官方语言,其中的"汉"也延续了明代指称"汉人"的含义。自乾隆朝起,随着"汉奸"一词使用范围的扩大和"民人"范围的扩展,"内地民人"逐渐成为官方认定"汉奸"的身份条件。作者通过对雍正、乾隆、嘉庆和道光四朝"汉奸"身份的考证,认为"汉奸"一词中的"汉"在清前期并非专指汉人,而是指包括了汉民、"熟苗"、"熟夷"以及回民等在内的编户民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前期 边疆 汉奸身份 民人
原文传递
清前期东北民人的“出民入旗”
2
作者 刘小萌 《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5-110,M0005,M0006,共18页
清朝统治的基本特征是旗民分治,旗人民人虽分别隶属,但并非彼此隔绝。清前期东北移民脱离民籍、编入旗籍(即所谓“出民入旗”),是旗民交流的一段重要历史。本文在充分挖掘家谱、典志、档案基础上,对这段历史进行深度研究。首先,考察民... 清朝统治的基本特征是旗民分治,旗人民人虽分别隶属,但并非彼此隔绝。清前期东北移民脱离民籍、编入旗籍(即所谓“出民入旗”),是旗民交流的一段重要历史。本文在充分挖掘家谱、典志、档案基础上,对这段历史进行深度研究。首先,考察民人入旗的途径,包括编入汉军、投充官庄王庄、安置衙衡署、调拔边台驿站。其次,从多角度阐述民人入旗的影响,即巩固疆舆、发展农业、传播文化、陶融诸族。最后,指出清前期东北民人入旗,是八旗制度在清朝统治中不断调整以适应形势需要的典型体现,对东北地区的社会发展与民族关系演变产生了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东北移民 八旗制度 出民入旗 旗民关系
原文传递
清代吉林将军双城地区的身份制度与旗界、民界(1815-1911年)——兼论东北地区的封禁政策 被引量:6
3
作者 任玉雪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15-123,共9页
旗人与民人的身份不仅体现在制度上,亦有地理边界,即旗界与民界。本文通过对清代吉林将军双城地区的旗界、民界及身份制度的考察,发现即使是清朝皇帝密切关注的双城堡旗界,也无法长期保持封闭性。随着携眷民人跨越封堆进入旗界,界内很... 旗人与民人的身份不仅体现在制度上,亦有地理边界,即旗界与民界。本文通过对清代吉林将军双城地区的旗界、民界及身份制度的考察,发现即使是清朝皇帝密切关注的双城堡旗界,也无法长期保持封闭性。随着携眷民人跨越封堆进入旗界,界内很快出现民界,并不断扩展,标志旗人身份制度的地理边界被迫不断内移。实际上,清廷很难通过政策法规将民人拒之界外,其他的地理空间边界,如山海关、柳条边等也是如此。但旗、民身份的不平等会对民人产生持久、广泛的制约。民人虽然可以通过种种途径进入旗界,却要接受不平等的政治、经济地位,从而形成"一种不平等移民之事实",这也是清代东北地区封禁政策的实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城 旗界 民界 封禁政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