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景观、符号与仪式:少数民族电影中的原型隐喻与认同建构 被引量:29
1
作者 张媛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27-35,共9页
通过对少数民族电影中的文化符号的分析,研究试图破译少数民族影片中的叙事技巧和原型隐喻是如何建构少数民族身份认同的:一方面,少数民族影片通过景观、语言、仪式中的少数民族的文化符号来寻求自身民族文化身份的认同;另一方面,少数... 通过对少数民族电影中的文化符号的分析,研究试图破译少数民族影片中的叙事技巧和原型隐喻是如何建构少数民族身份认同的:一方面,少数民族影片通过景观、语言、仪式中的少数民族的文化符号来寻求自身民族文化身份的认同;另一方面,少数民族影片通过对隐藏在少数民族内心深处的原型隐喻和集体记忆的召唤来建构对国家共同体的认同,在此过程中经由"母亲"、"家"到"国"的原型隐喻建构实现了从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的顺利过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符号 原型隐喻 少数民族电影 身份认同
下载PDF
现实与突围: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海外传播 被引量:2
2
作者 包学敏 赵宇 《黑河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57-160,共4页
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海外传播中,已经形成以国家为主导力量、依托国际电影节,借助中外合拍机制和探索新媒体传播平台的现实传播路径,但在传播方面出现缺乏创新性和共情传播、新媒体平台影响力不足的问题,传播效果欠佳。因此,少数民... 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海外传播中,已经形成以国家为主导力量、依托国际电影节,借助中外合拍机制和探索新媒体传播平台的现实传播路径,但在传播方面出现缺乏创新性和共情传播、新媒体平台影响力不足的问题,传播效果欠佳。因此,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要在保持民族特色的基础上挖掘具有全人类共同价值的主题,重点健全新媒体渠道,才能实现其海外传播的突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 海外传播 传播途径
下载PDF
平权与认同:重思“十七年”少数民族电影 被引量:3
3
作者 刘春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32-139,151,共9页
族群与民族国家的关系、民族国家与国际秩序的紧张,这一系列议题构成全球化时代的核心冲突。本文从视觉认同的角度出发,回到全球化之前的"十七年"少数民族电影,创造性地提出一种新的阐释框架,即将1950年代民族识别、民族平等... 族群与民族国家的关系、民族国家与国际秩序的紧张,这一系列议题构成全球化时代的核心冲突。本文从视觉认同的角度出发,回到全球化之前的"十七年"少数民族电影,创造性地提出一种新的阐释框架,即将1950年代民族识别、民族平等、民族自治等政策理解为社会主义平权运动——和今天族群研究所依赖的美国平权运动相对照——的一部分,在平权的视野中理解并整合民族认同与阶级认同。在此基础上论文将结合部分代表性影片,在理论层面而不仅仅是电影批评层面讨论"人民主权"的逻辑所形塑的"人民"这一"普遍身份"如何超克具体的族裔身份,并在此基础上回应对于这类电影"汉族中心主义"的批评。本文想尝试指出,"人民主权"同样构建了一种"普遍人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权 民族性 “十七年” 少数民族电影
下载PDF
全球化视域下民族电影文化产业的发展与突破路径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高祥荣 张晨曦 《贵州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39-142,共4页
伴随全球化的进程,民族电影产业,尤其是少数民族电影产业的生存空间受到外部强势文化东渐的挤压,在电影市场中逐渐流于边缘化。文章以全球化为主要的研究框架,在对少数民族电影的概念进行思辨性批判的同时,分析了我国少数民族电影目前... 伴随全球化的进程,民族电影产业,尤其是少数民族电影产业的生存空间受到外部强势文化东渐的挤压,在电影市场中逐渐流于边缘化。文章以全球化为主要的研究框架,在对少数民族电影的概念进行思辨性批判的同时,分析了我国少数民族电影目前发展的现状,并基于少数民族电影目前存在的问题,从政策、商业、产业三方面入手,探讨突破与解决之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化 少数民族电影 文化产业 发展与突破
原文传递
云南少数民族人物形象的电影塑造与艺术想象 被引量:2
5
作者 郭鹏群 《昆明学院学报》 2013年第1期144-148,共5页
新中国成立以来,云南题材的少数民族电影紧扣时代主流文化要求,塑造了大批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其所传达的国家形象背后的银幕寓意值得深入研究。与此同时,由于这些电影的编导大多为省外艺术家,其在对云南少数民族人物的塑造中含有对&qu... 新中国成立以来,云南题材的少数民族电影紧扣时代主流文化要求,塑造了大批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其所传达的国家形象背后的银幕寓意值得深入研究。与此同时,由于这些电影的编导大多为省外艺术家,其在对云南少数民族人物的塑造中含有对"异域文化"的窥视与想象,由此造成了人物形象的模式化,以及对少数民族女性、男性甚至儿童形象塑造上的不同视角。事实上,主流文化的审视与选择,电影艺术家的建构与想象,成为理解此类电影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 少数民族电影 人物形象 银幕寓意 艺术想象
下载PDF
西南少数民族电影中民俗建筑空间叙事性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张宇华 詹晓雨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第6期21-25,51,共6页
建筑学和电影同属七大艺术,是并行发展的时空艺术。建筑通过戏剧化、艺术性的营造满足电影情节叙事要求。对于西南少数民族电影作品,其电影中的建筑空间舞台除了具备传统时空叙事特点外,还融合并传承了西南少数民族文化,形成其独具特色... 建筑学和电影同属七大艺术,是并行发展的时空艺术。建筑通过戏剧化、艺术性的营造满足电影情节叙事要求。对于西南少数民族电影作品,其电影中的建筑空间舞台除了具备传统时空叙事特点外,还融合并传承了西南少数民族文化,形成其独具特色的民俗建筑空间形式,在电影中完成它独有的空间叙事特色,拓展了电影的空间表现形式。本文首先对西南少数民族电影中,民俗建筑空间塑造方面的典型代表作品进行总结;其次,分析这些民俗建筑空间叙事性在西南少数民族电影中的表现;最后,对西南少数民族电影中民俗建筑空间如何进行叙事性塑造进行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 少数民族电影 民俗建筑 空间叙事。
下载PDF
从伦理视域看当代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演进
7
作者 陈磊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5期82-86,共5页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当代文化艺术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这些丰富多彩的作品以少数民族生存、生活为表现对象,有着同样丰富而极具价值的伦理思想蕴含。本文从纵向历时性分析的角度,结合时代背景探讨了伦理视域下当代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当代文化艺术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这些丰富多彩的作品以少数民族生存、生活为表现对象,有着同样丰富而极具价值的伦理思想蕴含。本文从纵向历时性分析的角度,结合时代背景探讨了伦理视域下当代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发展演进历程,同时对其所具有的巨大价值意义作了初步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伦理 少数民族电影 民族性
下载PDF
少数民族电影的文化伦理表达探析
8
作者 王军峰 高力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第1期27-30,共4页
少数民族电影的文化伦理表达一直是少数民族电影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维度,随着国家经济的繁荣发展,民族政策的不断完善,全球文化的不断交融,少数民族电影在不断推陈出新的同时也完成了自我救赎。另外,当今少数民族电影中的文化伦理表达不... 少数民族电影的文化伦理表达一直是少数民族电影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维度,随着国家经济的繁荣发展,民族政策的不断完善,全球文化的不断交融,少数民族电影在不断推陈出新的同时也完成了自我救赎。另外,当今少数民族电影中的文化伦理表达不仅有民族文化的情感流露、民族视点的嬗变进演与决心以及民族信仰的启示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电影 民族文化 文化伦理
下载PDF
当代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生态伦理思想及其意义初探
9
作者 陈磊 李锣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16年第1期83-87,共5页
生态伦理在当代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出现和得到深入表现、探讨,是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伦理主题方面走向多元化的一个显著特征,这一过程与当代中国的现代化历史进程以及人们对其自觉反思有着直接而紧密的关联。少数民族由于独特的历史文... 生态伦理在当代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出现和得到深入表现、探讨,是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伦理主题方面走向多元化的一个显著特征,这一过程与当代中国的现代化历史进程以及人们对其自觉反思有着直接而紧密的关联。少数民族由于独特的历史文化和生活方式,不仅为电影艺术探讨生态伦理提供了最佳的视界和素材,也为建构更为和谐、文明的多元共生的中国现代文化提供着有益的思想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电影 生态伦理 民族性
下载PDF
21世纪我国少数民族影视对民族文化的传播分析 被引量:8
10
作者 张婷婷 《学术探索》 CSSCI 2014年第12期95-101,共7页
文章对新时期我国少数民族影视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从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对象和传播效果五个方面进行分析,得出新世纪少数民族影视在传播民族文化中面临的四大困境:影视体制机制决定民族文化传播的内容,少数民族影视对... 文章对新时期我国少数民族影视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从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对象和传播效果五个方面进行分析,得出新世纪少数民族影视在传播民族文化中面临的四大困境:影视体制机制决定民族文化传播的内容,少数民族影视对民族文化的传播有局限性,影视传播的民族文化内容受多种因素制约,受众数量直接决定少数民族影视的传播效果。提出新世纪少数民族影视对民族文化传播,国家应从政策上加大对少数民族影视的扶持力度,少数民族影视所传播的民族文化应与时代发展紧密结合,少数民族电影创作应避免模式化倾向,同时,要增强少数民族影视的商品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世纪 少数民族影视 少数民族文化 传播
下载PDF
新时代贵州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构
11
作者 齐雪晴 周治勇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101-108,共8页
新时代,贵州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主流意识形态与民族叙事的有机融合中,以鲜明的民族风格和艺术特点凸显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构筑起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贵州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创作,通过国家意志的建构实现“中国性”的书写,并... 新时代,贵州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主流意识形态与民族叙事的有机融合中,以鲜明的民族风格和艺术特点凸显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构筑起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贵州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创作,通过国家意志的建构实现“中国性”的书写,并内铸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外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营造具象空间、表达象征性的民俗符号体系,是贵州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艺术地呈现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母题”的有效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少数民族题材电影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文化认同
下载PDF
中国少数民族电影的现代性问题 被引量:3
12
作者 林铁 张建永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2年第2期73-78,共6页
对中国少数民族电影的现代性问题的阐释,是面向新世纪探讨中国少数民族电影的存在空间与发展路径的一种必要方式。其研究进路可从三个层面展开:基于中国现代性(国族意义)的少数民族电影;基于少数民族(族群)现代性的少数民族电影;基于电... 对中国少数民族电影的现代性问题的阐释,是面向新世纪探讨中国少数民族电影的存在空间与发展路径的一种必要方式。其研究进路可从三个层面展开:基于中国现代性(国族意义)的少数民族电影;基于少数民族(族群)现代性的少数民族电影;基于电影现代性的少数民族电影。少数民族文化身份的呈现是少数民族电影的独特价值。少数民族电影的创作与研究应当以建构性的眼光取代文化本质主义思维,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置于现代社会转型的语境中思考,同时努力在与其他族群的对话中完成文化身份的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少数民族电影 现代性问题 族群与族群文化
下载PDF
跨民族文化传播视野下电影视听符号运用研究——以电影《塔洛》为例 被引量:1
13
作者 侯倩 《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2期94-98,共5页
电影《塔洛》以仪式感的纪实风格、大量具有文化隐喻的视听符号表达了人类在文化冲突中的普遍困境。影片极具文化表征意义的影像符号和超越民族文化的叙事主题是少数民族电影自我发展的有益探索。通过对影片视听符号的细致分析探索电影... 电影《塔洛》以仪式感的纪实风格、大量具有文化隐喻的视听符号表达了人类在文化冲突中的普遍困境。影片极具文化表征意义的影像符号和超越民族文化的叙事主题是少数民族电影自我发展的有益探索。通过对影片视听符号的细致分析探索电影如何借重自身媒介特质和优势,在少数民族跨文化传播中的功能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文化传播 视听符号 少数民族电影
下载PDF
新世纪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符号隐喻
14
作者 张金华 《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 2018年第4期92-97,共6页
新世纪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是一个丰富的符号系统,符号具有强大的隐喻功能,以及概括和象征意义。"镜子"、"交通工具"、"门、窗"符号,都具有强大的衍生性及隐喻性,借助这些符号,电影画面更为生动有趣,构图更... 新世纪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是一个丰富的符号系统,符号具有强大的隐喻功能,以及概括和象征意义。"镜子"、"交通工具"、"门、窗"符号,都具有强大的衍生性及隐喻性,借助这些符号,电影画面更为生动有趣,构图更加精妙独到,同时我们也能更直观地观察到当代少数民族丰富多元的民族意识和价值观念,更深入地理解导演实施造型策略、建构人物命运和推动剧情发展的意图,以及洞悉导演关注民族文化发展趋势、爬梳历史与族群记忆、反思现代工业文明的多重意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电影 符号 隐喻
下载PDF
少数民族电影报恩叙事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构
15
作者 熊立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22年第4期36-44,共9页
少数民族电影中的报恩叙事沿袭了主流电影中的报恩模式,但又因民族政策、社会时代、文化背景的不同,具有不同的叙事姿态、模式框架与价值诉求。少数民族电影中的报恩叙事呈现出报恩国家、感念亲恩、感恩自然的三种模式,分别彰显了少数... 少数民族电影中的报恩叙事沿袭了主流电影中的报恩模式,但又因民族政策、社会时代、文化背景的不同,具有不同的叙事姿态、模式框架与价值诉求。少数民族电影中的报恩叙事呈现出报恩国家、感念亲恩、感恩自然的三种模式,分别彰显了少数民族对政党、国家的感恩,体现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伦理温情,在表达对自然的敬畏与感恩的同时,反思人类生存的生态伦理意义。少数民族电影报恩叙事的跨民族、跨文化书写的态势,体现出报恩母题在当代的转化与重构,对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电影 报恩叙事 民族共同体意识
下载PDF
论电影《黑骏马》的诗意性
16
作者 姚志林 左沙 《河池学院学报》 2020年第3期13-17,共5页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黑骏马》改编自张承志的同名小说,是我国第四代导演的代表人物谢飞1995年的作品。电影以其诗意性的叙事策略,视听语言以及主题意蕴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思考、人文关怀和诗意忧患,较为集中地展现了谢飞的诗意理想与艺术...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黑骏马》改编自张承志的同名小说,是我国第四代导演的代表人物谢飞1995年的作品。电影以其诗意性的叙事策略,视听语言以及主题意蕴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思考、人文关怀和诗意忧患,较为集中地展现了谢飞的诗意理想与艺术追求。影片中,儒者谢飞以诗意性作为支架,以民族性作为外衣,裹挟着哲思性以及寓言性的内蕴;使这一部充斥着民族诗性、人性诗话、生命诗情的电影具有更为深刻的内涵。电影中成功的诗意性艺术表征,对当下发展中国民族电影特别是少数民族电影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骏马》 诗意性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
下载PDF
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命名初探
17
作者 丰云鹏 赵祥辉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第2期20-23,共4页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研究是当下电影研究的重要议题,但其概念在不同的语境和使用范畴中存在着诸多差异。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纳入其生产和传播的具体范畴与语境之中,考察此类电影在命名方面存在的争议,可以进一步廓清少数民族题材影片命名...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研究是当下电影研究的重要议题,但其概念在不同的语境和使用范畴中存在着诸多差异。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纳入其生产和传播的具体范畴与语境之中,考察此类电影在命名方面存在的争议,可以进一步廓清少数民族题材影片命名多元、驳杂的原因。其中,历史文化语境变迁、东西方理论与经验传统的影响、电影生产实践与市场消费的驱动构成了少数民族题材命名差异的三个主导因素。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不同命名及其使用方式不仅关涉着一个电影序列的命名,而且也折射出知识转型背景下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文化观念变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 概念 范畴 语境
下载PDF
时代询唤与疾病书写——“新时期”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叙事审美研究
18
作者 韦思捷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8年第2期172-175,共4页
"新时期"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共有57部,表现了21个少数民族的民族故事。这些电影作品在叙事上不仅以共同的现代国家疆域意识完成政治维度的家国同构,还在文化和价值信仰上认同于国家的主导文化,为少数民族人民确立自己作为国家... "新时期"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共有57部,表现了21个少数民族的民族故事。这些电影作品在叙事上不仅以共同的现代国家疆域意识完成政治维度的家国同构,还在文化和价值信仰上认同于国家的主导文化,为少数民族人民确立自己作为国家的公民身份提供了一种极为现实的镜像体验,顺利地"再完成"国家认同的宏大叙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期”少数民族题材电影 观念美学 边疆国防 疾病防治
下载PDF
西南少数民族电影的叙事身份嬗变探究
19
作者 袁源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20年第4期101-105,共5页
叙事身份是研究少数民族电影的重要指针,是区分自我与他者,是对于“我是谁”的追问。探究西南少数民族电影的叙事身份变迁,涉及的是“谁在说、说什么”的问题。由于“十七年”革命政治主题的独断,民族叙事身份的认同主要体现为阶级认同;... 叙事身份是研究少数民族电影的重要指针,是区分自我与他者,是对于“我是谁”的追问。探究西南少数民族电影的叙事身份变迁,涉及的是“谁在说、说什么”的问题。由于“十七年”革命政治主题的独断,民族叙事身份的认同主要体现为阶级认同;1970年代少数民族电影的叙事主题大体上仍遵循“十七年”的文艺政策,虽力求突破,但仍体现为阶级认同;进入21世纪,少数民族电影迎来新的机遇和契机,叙事身份的认同主要体现为族群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少数民族电影 叙事身份 嬗变
下载PDF
"Filmagining" Ethnicities: The Making of a Chinese Nation with Film Genres and Styles between 1940 and 1963
20
作者 Aubrey TANG 《Frontiers of Literary Studies in China-Selected Publications from Chinese Universities》 2014年第3期443-467,共25页
This article is about the movies from Chinese mainland under the production category of minority cinema (shaoshu minzu dianying), between the years 1940 and 1963. It argues that the taxonomic effort of grouping diff... This article is about the movies from Chinese mainland under the production category of minority cinema (shaoshu minzu dianying), between the years 1940 and 1963. It argues that the taxonomic effort of grouping different non-Hart ethnicities together into a single category of minority cinema is a sociopolitical attempt to construct, maintain and control the definition of ethnic minorities. It calls into question not what is within the film, but the classificatory practices outside of the film collectively engaged by the government, the film industry, the critics and the mass audience. Moving away from the methods of examining the representation and generic conventions of the cinema other scholarship has employed, this article emphasizes the classification system used during the time of the cinema. By comparing it with a similar classificatory problem in Western national history, using an epistemological perspective, this article criticizes the negative impact inevitably left in rhetorically driven classification syste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nority film Chinese ethnic minorities film genre genre theory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