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闽江流域畜禽粪便的污染负荷及其环境风险评价 被引量:54
1
作者 段勇 张玉珍 +1 位作者 李延风 牛志远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55-59,共5页
从闽江流域畜禽养殖业现状分析入手,根据作物所需畜禽粪尿肥的最大量,估算流域各县市的畜禽污染物产生量和农田畜禽粪便负荷量,对各县市畜禽养殖粪便污染进行潜在的环境风险评价。结果表明:闽江流域大多数集约化养殖场集中分布于中上游... 从闽江流域畜禽养殖业现状分析入手,根据作物所需畜禽粪尿肥的最大量,估算流域各县市的畜禽污染物产生量和农田畜禽粪便负荷量,对各县市畜禽养殖粪便污染进行潜在的环境风险评价。结果表明:闽江流域大多数集约化养殖场集中分布于中上游,并有向下游扩散的趋势;流域农田畜禽粪便负荷量平均达22.95 t.hm-2.a-1;整个流域的畜禽污染已对环境产生风险,尤其是富屯溪、沙溪流域更为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江流域 畜禽粪便负荷 环境风险评价
下载PDF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典型阳坡海拔梯度上土壤水分动态 被引量:48
2
作者 何其华 何永华 包维楷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1期68-74,共7页
结合气象观察和土壤质地的分析 ,监测和研究了岷江上游干旱河谷茂县段典型阳坡土壤水分动态 .结果表明 :1.土壤水分的季节变化可分为土壤水分亏缺期、土壤水分补偿期和土壤水分消退期 .2 .土壤含水量在旱季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升高趋势 ... 结合气象观察和土壤质地的分析 ,监测和研究了岷江上游干旱河谷茂县段典型阳坡土壤水分动态 .结果表明 :1.土壤水分的季节变化可分为土壤水分亏缺期、土壤水分补偿期和土壤水分消退期 .2 .土壤含水量在旱季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升高趋势 ,雨季中期出现相反的变化趋势 ,据变异系数可将土壤剖面分为剧变层、渐变层和相对稳定层 .3.相同土层深度含水量随海拔高度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 .4 .降雨和土壤特性是影响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土壤水分的主要因素 :降雨量与 0~ 10 0cm土层平均含水量的相关系数达到极显著水平 ,降雨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弱 ;大于 10mm的降雨对土壤水分的补充作用明显 ,气温及蒸发量较低时 ,连续的小于 10mm的降雨对土壤水分也有一定补充作用 ,降水可到达 5 0cm土层深度 .以沙质粘壤土为主的土壤含水量远高于以砂壤土为主的土壤含水量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造林时间在 4月为宜 ,以沙壤土为主的地段穴深在 4 5~ 6 0cm较好 ,以沙质粘壤土为主的地段穴深在 6 0~ 70cm比较适宜 .图 3表 3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岷江 干旱河谷 土壤水分 海拔高度
下载PDF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岷江流域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有机碳的影响 被引量:30
3
作者 胡尧 李懿 侯雨乐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22-29,共8页
采用湿筛法测量了岷江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不同土层(0—10,10—20,20—30cm)土壤大团聚体(>2mm)、中间团聚体(0.25~2mm)、微团聚体(53μm^0.25mm)以及粉+黏团聚体(<53μm)的质量分数及各粒径团聚体中的有机碳含量,并探讨了各... 采用湿筛法测量了岷江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不同土层(0—10,10—20,20—30cm)土壤大团聚体(>2mm)、中间团聚体(0.25~2mm)、微团聚体(53μm^0.25mm)以及粉+黏团聚体(<53μm)的质量分数及各粒径团聚体中的有机碳含量,并探讨了各粒径土壤团聚体的有机碳储量。结果表明,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有机碳具有重要影响;土壤养分均呈现出一致性规律,大致表现为撂荒地>次生林>人工林>灌草丛>坡耕地,土壤全磷差异并不显著(p>0.05);林地的开垦行为会导致大团聚体的破碎化,灌草丛及坡耕地>0.25 mm的大团聚体含量较林地低,土壤结构趋于恶化;而坡耕地闲置为撂荒地后,则会促使粉+黏团聚体向粒径大的微团聚体及中间团聚体转化,使土壤结构趋于改善,在0—30cm土层内,灌草丛及坡耕地土壤颗粒的MWD(平均质量直径)和GMD(几何平均直径)值均显著低于林地和撂荒地(p<0.05),坡耕地撂荒后,MWD和GMD值均显著升高(p<0.05),表明林地开垦为坡耕地导致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降低,而坡耕地弃耕撂荒会增强团聚体的稳定性,提高土壤抵抗外力破坏的能力。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各粒径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在0—30cm土层深度内,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各粒径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储量表现为:大团聚体有机碳储量为林地>撂荒地>灌草丛>坡耕地,中间团聚体有机碳储量为撂荒地>林地>灌草丛>坡耕地,微团聚体有机碳储量为撂荒地>林地>灌草丛>坡耕地;粉+黏团聚体有机碳储量为撂荒地>林地>灌草丛>坡耕地。各粒径土壤团聚体内有机碳储量均为林地和撂荒地高于果园和坡耕地,表明将林地开垦为坡耕地后,将导致各团聚体组分内有机碳的损失,而坡耕地撂荒则有助于土壤有机碳的恢复和截存;林地和撂荒地土壤有机碳主要蓄积在中间团聚体内,而坡耕地则主要蓄积在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岷江流域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团聚体 土壤有机碳
下载PDF
岷江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组分及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24
4
作者 胡尧 李懿 侯雨乐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617-1624,共8页
土壤有机碳组分和酶活性是土壤质量和环境变化的"指示器",了解土壤有机碳组分和酶活性及其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对预测区域土壤质量和环境变迁具有重要意义。以岷江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次生林、人工林、灌草丛和坡耕地)为对... 土壤有机碳组分和酶活性是土壤质量和环境变化的"指示器",了解土壤有机碳组分和酶活性及其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对预测区域土壤质量和环境变迁具有重要意义。以岷江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次生林、人工林、灌草丛和坡耕地)为对象,测定其土壤易氧化有机碳(EOC)、颗粒有机碳(POC)、轻组有机碳(LFOC)和水溶性有机碳(WSOC)以及蔗糖酶、脱氢酶、脲酶和磷酸酶活性,采用方差分析法对比分析了土壤有机碳组分及酶活性,并采用相关分析法分析了土壤有机碳各组分之间的关系,为该区未来土地利用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总孔隙度(40.36%~47.81%)与土壤容重(0.75~1.38 g·cm-3)变化趋势相反,大致表现为次生林>人工林>灌草丛>坡耕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养分(有机碳、全氮、全钾)均呈现出一致性规律,而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全磷含量差异均不显著(P>0.05);与坡耕地相比,次生林、人工林和灌草丛土壤酶活性(土壤蔗糖酶、脱氢酶、脲酶、酸性磷酸酶活性)均有明显的增加,大致表现为次生林>人工林>灌草丛>坡耕地;EOC、POC、LFOC和WSOC均呈现出一致性规律,大致表现为次生林>人工林>灌草丛>坡耕地。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碳组分与土壤蔗糖酶、脱氢酶、脲酶和磷酸酶活性均呈显著或极显著的负相关(P<0.05,P<0.01),说明土壤微生物量碳是土壤有效养分的主要影响因素,其中土壤容重对土壤碳组分和酶活性贡献为负,土壤养分对土壤碳组分和酶活性贡献为正,这是造成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有机碳组分及酶活性差异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岷江流域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有机碳组分 土壤酶活性
下载PDF
闽江流域洪灾与森林生态环境的研究Ⅰ.闽江流域洪灾成因与森林的水文效应 被引量:20
5
作者 张国防 童美坤 +1 位作者 曾建荣 林德喜 《福建林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63-66,共4页
通过收集大量闽江流域气象、地质、土壤、水文、水系、森林资源和人类活动等资料 ,揭示了闽江流域洪灾的成因 :自然条件 (即异常气候和蒲扇形水系等 )是直接原因 ,人类不合理的活动造成的水土流失 ,河床抬高 ,流域蓄洪能力下降 ,特别是... 通过收集大量闽江流域气象、地质、土壤、水文、水系、森林资源和人类活动等资料 ,揭示了闽江流域洪灾的成因 :自然条件 (即异常气候和蒲扇形水系等 )是直接原因 ,人类不合理的活动造成的水土流失 ,河床抬高 ,流域蓄洪能力下降 ,特别是森林资源质量的下降 ,引起的保土蓄水和阻洪滞洪功能的严重削弱 ,是根本原因。同时也分析了森林与水文的关系 ,揭示了森林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江流域 洪灾 成因 水文效应 森林生态环境
下载PDF
模拟降雨入渗对岷江流域红壤坡面产流产沙的影响 被引量:14
6
作者 胡尧 侯雨乐 李懿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62-67,72,共7页
采用室内模拟降雨研究了不同降雨强度和坡度对岷江流域红壤坡面降雨入渗、产流产沙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降雨强度下,随坡度的增加,初始产流时间趋于提前;随降雨强度的增大,产流时间提前,降雨强度对初始产沙时间的影响大于坡度变化的... 采用室内模拟降雨研究了不同降雨强度和坡度对岷江流域红壤坡面降雨入渗、产流产沙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降雨强度下,随坡度的增加,初始产流时间趋于提前;随降雨强度的增大,产流时间提前,降雨强度对初始产沙时间的影响大于坡度变化的影响。在同一坡度条件下,径流强度随降雨强度的增加而增加,平均入渗率随降雨强度的增加表现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50mm/h降雨强度下,径流强度和坡面平均入渗率在降雨后20min开始趋于稳定;75mm/h降雨强度下,径流强度和坡面平均入渗率在降雨后15min开始趋于稳定;100mm/h降雨强度下,径流强度和坡面平均入渗率在降雨后10 min开始趋于稳定,径流强度和平均入渗率趋于稳定的时间均随雨强的增大而明显提前,各个时刻的径流强度和入渗率的稳定值在降雨过程中并不稳定,表现为随降雨强度和坡度的增大,波动愈剧烈。坡面产沙量随坡度和降雨强度的增大而增大,当坡度由5°增大到10°时,产沙量急剧增加;当坡度由10°增加到30°时,产沙量增速趋缓,侵蚀产沙量没有出现临界坡度。坡面产流强度和入渗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分别服从幂函数和对数函数规律,不同降雨强度下的径流深和产沙量也呈现出显著的正线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入渗 红壤坡面 岷江流域 产流产沙
下载PDF
地形条件对次生山地灾害易发性分析 被引量:13
7
作者 韩用顺 梁川 +3 位作者 崔鹏 韩军 薛蛟 张永祥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1期15-21,共7页
岷江上游河谷地带位于汶川地震极震区,是中国乃至世界上地震次生山地灾害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其频繁活动与复杂的地形条件密切相关。以岷江河谷汶川段为典型研究区,在分析了地理环境和地形条件的基础上,研究了地震次生山地灾害的类型、... 岷江上游河谷地带位于汶川地震极震区,是中国乃至世界上地震次生山地灾害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其频繁活动与复杂的地形条件密切相关。以岷江河谷汶川段为典型研究区,在分析了地理环境和地形条件的基础上,研究了地震次生山地灾害的类型、发育特征、分布状况和主要地形影响因素,并基于次生山地灾害形成因素贡献率,引入确定性系数,利用GIS和RS技术,定量分析了高程、坡度和坡向3个主要地形因子对次生山地灾害的易发程度,确定了最利于次生山地灾害发生的地形条件。研究结果表明:1)地震次生山地灾害具有点多面广、类型多样、分布集中、规模巨大等特征,并受地形条件控制;2)利于次生山地灾害发生的高程条件为1 000~1 600 m的高程范围,高程大于1 600 m的区域,山地灾害随海拔升高而越不易发生;3)坡度大于35°的中陡坡地带,均利于次生山地灾害的发生,且随坡度增大,灾害发生的可能性也增大;4)有利于次生山地灾害发生的坡向条件依次为东南、东、南和东北4个方向,其CF分别为0.169、0.1440、.135和0.023;5)利用GIS和统计分析方法,能定量进行地震次生山地灾害易发性分析。研究方法可以为灾区次生山地灾害风险评价与区划提供依据,研究成果对灾区山地灾害防治规划、保障重大工程建设安全和减少灾害损失等具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形因子 次生山地灾害 确定性系数 岷江河谷
下载PDF
基于RS的岷江流域土壤侵蚀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12
8
作者 孟兆鑫 邓玉林 刘武林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7-61,共5页
依据1995年、2000年土壤侵蚀遥感数据并结合2005年实地调查资料,研究岷江流域土壤侵蚀演变规律及其驱动力。研究结果表明:1)2000年岷江流域土壤侵蚀面积为19907.7km^2(比1995年减少369.6km^2),占流域面积的43.77%,土壤侵蚀量... 依据1995年、2000年土壤侵蚀遥感数据并结合2005年实地调查资料,研究岷江流域土壤侵蚀演变规律及其驱动力。研究结果表明:1)2000年岷江流域土壤侵蚀面积为19907.7km^2(比1995年减少369.6km^2),占流域面积的43.77%,土壤侵蚀量为8943.26万t,平均侵蚀模数1966t/(km^2·a),以水蚀和中度侵蚀为主。2)选择降雨变化、土地利用变化、植被覆盖度变化3个自然因素和人口密度、万元GDP(作为经济发展指标)2个社会发展指标作为研究区土壤侵蚀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2000年降雨侵蚀力对土壤侵蚀的影响是1995年的71%;森林覆盖率每增加1%,土壤侵蚀模数减少0.4%~7%,平均减少53t/(km^2·a);林地、草地面积之和与土壤侵蚀面积呈明显的线性相关,旱地面积与土壤侵蚀面积呈二次函数关系;土壤侵蚀面积、土壤侵蚀量与万元GDP呈指数关系;单位人口密度和县域土壤侵蚀面积与土壤侵蚀量均呈幂指数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岷江流域 土壤侵蚀 驱动力
下载PDF
岷江上游植被覆被对水热条件的响应 被引量:13
9
作者 张文江 宁吉才 +4 位作者 宋克超 黎小东 王焱 王欣 覃光华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80-286,共7页
利用2000—2011年间的水文气象和植被遥感等资料,分析了该地区植被覆盖对水热条件响应的季节规律及年际变化。研究表明,岷江上游以2 000~3 000 m高程带水热组合条件最好,分布了川滇高山栎等阔叶林;3 000m以上逐渐受热量制约,植被依次... 利用2000—2011年间的水文气象和植被遥感等资料,分析了该地区植被覆盖对水热条件响应的季节规律及年际变化。研究表明,岷江上游以2 000~3 000 m高程带水热组合条件最好,分布了川滇高山栎等阔叶林;3 000m以上逐渐受热量制约,植被依次为针叶林、灌木、草甸和高山植被;2 000 m以下受干热河谷效应及人类活动影响,植被以灌木类为主。植被的实际"基带"位于河谷灌木带之上,植被垂直带谱呈部分折叠对称。在植被的水分响应方面,4 000 m以下植被水分指数的季相规律呈夏高冬低,同降水基本一致;而4 000 m以上寒旱特征明显,夏季由于强辐射导致水分指数年内最低。此外,过去40年来岷江上游气候暖干化明显,径流系数则呈缓慢减小趋势。因此,未来水热条件变化可能会导致岷江上游森林覆盖萎缩,其生态和水资源供给等问题应予以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岷江上游 植被 水热条件 响应 水分指数 高山峡谷
下载PDF
川西岷江河谷典型大型—巨型古滑坡特征物探解译分析 被引量:10
10
作者 郭桥桥 郭长宝 +3 位作者 申维 张国华 宋昊翔 周清强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88-797,共10页
在遥感解译、野外调查的基础上,采用高密度电法和电阻率测深法,并结合钻探对川西岷江河谷发育的尕米寺滑坡、俄寨村滑坡、格机寨滑坡等典型大型—巨型古滑坡的空间结构进行了勘探分析,有效确定了古滑坡的空间结构和滑带特征,并认为古滑... 在遥感解译、野外调查的基础上,采用高密度电法和电阻率测深法,并结合钻探对川西岷江河谷发育的尕米寺滑坡、俄寨村滑坡、格机寨滑坡等典型大型—巨型古滑坡的空间结构进行了勘探分析,有效确定了古滑坡的空间结构和滑带特征,并认为古滑坡的滑动面多具有高低阻相间的不稳定电性层,且滑坡前缘多位于不稳定电性层变薄收敛的地方。其中,俄寨村滑坡高低阻相间的不稳定电性层厚约0~45 m,为滑坡堆积层,古滑动面紧贴基岩面,滑动面平均埋深约30 m,弱风化基岩面埋深约5.6~61 m,强风化层厚约为3~12 m;尕米寺滑坡高低阻相间的不稳定电性层厚约2.5~43 m,为滑坡堆积层,沿剖面古滑动面平均埋深约35 m,在滑坡中部存在一圈闭的低阻异常体,推测为古河道,并与钻探结果相吻合,其埋深约56~96 m,弱风化基岩面埋深13.3~100 m,强风化及岩溶综合层厚一般约为5~20 m。基于古滑坡的地球物理勘探数据和解译结果,统计分析了川西岷江河谷地区大型—巨型古滑坡空间岩土体的地球物理物性参数,对指导该区滑坡调查分析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岷江河谷 大型—巨型古滑坡 电法勘探 滑动面
下载PDF
闽江流域主要林分生产力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吸碳放氧量的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姬桂珍 吴承祯 +3 位作者 洪伟 林勇明 胡喜生 张琼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6期828-833,共6页
通过对闽江流域主要林分的生产力及其吸碳放氧能力大小的研究表明:在所研究的10个纯林林分中,23年生的马尾松林的生产力、吸碳放氧量均高于其他林分,是5年生光皮桦林分生产力、吸碳放氧总量的9.33倍,年均吸碳放氧量的2.03倍;而混交林林... 通过对闽江流域主要林分的生产力及其吸碳放氧能力大小的研究表明:在所研究的10个纯林林分中,23年生的马尾松林的生产力、吸碳放氧量均高于其他林分,是5年生光皮桦林分生产力、吸碳放氧总量的9.33倍,年均吸碳放氧量的2.03倍;而混交林林分的生产力及吸碳放氧量均比其纯林林分的高,这对于混交林营造、混交林的开发利用、经营管理及如何最大限度的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江流域 林分 生产力 吸碳放氧
下载PDF
岷江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紫色土有机碳储量特征 被引量:5
12
作者 徐佩 王玉宽 邓玉林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05-208,共4页
以岷江中下游流域紫色土为研究对象,按流域分上中下游区段3个抽样层采样,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紫色土有机碳储量特征,为紫色土退化评估及地力维护提供参考.结果显示,紫色土有机碳总量以林地(14.151g/kg)显著高于果园地(9.458g/kg)、... 以岷江中下游流域紫色土为研究对象,按流域分上中下游区段3个抽样层采样,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紫色土有机碳储量特征,为紫色土退化评估及地力维护提供参考.结果显示,紫色土有机碳总量以林地(14.151g/kg)显著高于果园地(9.458g/kg)、菜园地(8.542g/kg)、草坡地(7.875g/kg),以玉米地(6.226g/kg)最低.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呈现林地>果园地>菜园地>草坡地>玉米地趋势.同时,流域上、中、下游紫色土有机碳总量总体上差异显著,且以上游区段紫色土有机碳总量最高.流域中下游紫色土有机碳总量变化较大,其中,林地以下游高于中游,果园及草坡地以中游高于下游.菜园地、玉米地在3个区段上差异未达显著水平.岷江流域紫色土有机碳储量总体特征表现上游最高,中下游变化复杂,下游略高于中游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岷江流域 紫色土 土地利用类型 土壤有机碳
下载PDF
岷江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养分及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胡尧 李懿 侯雨乐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971-977,共7页
以四川省岷江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次生林、人工林、灌草丛和坡耕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Biolog微平板法和磷脂脂肪酸甲酯(FAMEs)法系统研究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特征以及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各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均略... 以四川省岷江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次生林、人工林、灌草丛和坡耕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Biolog微平板法和磷脂脂肪酸甲酯(FAMEs)法系统研究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特征以及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各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均略显酸性,pH值高低依次为坡耕地、灌草丛、人工林和次生林,土壤电导率、容重和孔隙度有所波动;土壤养分含量和有效养分含量高低大致依次为次生林、人工林、灌草丛和坡耕地。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平均颜色变化率(average well color development,AWCD)随培养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加,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活性大小依次为次生林、人工林、灌草丛和坡耕地。土壤微生物对不同种类碳源的利用强度存在较大差异,羧酸类和碳水化合物类碳源是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微生物的主要碳源,其后依次为酚酸类、氨基酸类和聚合物类,而土壤微生物对胺类碳源的利用率最小。土壤微生物群落丰富度指数(H)、均匀度指数(E)、优势度指数(DS)和碳源利用丰富度指数(S)总体表现为次生林最高,人工林和灌草丛次之,坡耕地最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间DS差异未达显著水平(P>0.05)。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从31个因素中提取的与碳源利用相关的主成分1和2分别能够解释变量方差的63.89%和18.55%,在主成分中贡献最大的是羧酸类和碳水化合物类碳源;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指数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全氮含量之间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pH值呈负相关,即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全氮含量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影响较大。上述研究结果表明次生林土壤养分含量更高,更适合土壤微生物生存,这对于维持该区域生态系统功能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岷江流域 土地利用类型 土壤养分 土壤微生物 群落多样性
下载PDF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岷江柏木幼林地绿肥种植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吴宗兴 徐惠 +2 位作者 梁颇 白平 熊量 《四川林业科技》 2012年第5期53-57,共5页
在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岷江柏木幼林地经过连续4 a利用雨季种植绿肥压青,增加土壤肥力,提高水分利用率,促进幼树生长研究。结果表明:(1)种植红豆草的土壤0~40 cm含水量旱季增加3.68 g·kg-1,0~20 cm土壤容重降低0.07 g·cm-3;种... 在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岷江柏木幼林地经过连续4 a利用雨季种植绿肥压青,增加土壤肥力,提高水分利用率,促进幼树生长研究。结果表明:(1)种植红豆草的土壤0~40 cm含水量旱季增加3.68 g·kg-1,0~20 cm土壤容重降低0.07 g·cm-3;种植草木樨土壤0~40 cm含水量旱季增加4.18 g·kg-1,0~20 cm土壤容重降低0.05 g·cm-3;种植沙打旺土壤0~40 cm含水量增加2.46 g.kg-1,0~20 cm土壤容重降低0.18 g·cm-3。(2)种植绿肥压青,土壤有机质增加0.37 g·kg-1~0.55 g·kg-1,土壤CaCO3含量下降0.66 g·kg-1~1.36 g·kg-1,有效氮增加4.5 mg·kg-1~18.5 mg·kg-1,有效磷含量增加1.0~3.46 mg·kg-1,CEC比对照增加0.54~0.58mg.100g-1。(3)种植红豆草、草木樨、沙打旺绿肥压青对岷江柏木树高、地径生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尤其种植红豆草的岷江柏木幼树生长最好,高、径生长为对照的1.7倍和1.6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岷江上游 干旱河谷 岷江柏木幼林 绿肥种植
下载PDF
岷江上游杂谷脑河谷土壤发生特征与系统分类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赵刚刚 张东坡 +1 位作者 袁大刚 张俊思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865-872,共8页
为了解岷江上游杂谷脑河谷的土壤发生特征及类型归属,以位于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理县杂谷脑河谷的8个典型土壤剖面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成土因素调查与土壤形态特征观测及室内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分析,依据《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检索(第三... 为了解岷江上游杂谷脑河谷的土壤发生特征及类型归属,以位于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理县杂谷脑河谷的8个典型土壤剖面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成土因素调查与土壤形态特征观测及室内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分析,依据《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检索(第三版)》(简称系统分类)与《中国土壤(1998)》(简称发生分类)鉴定其类型。研究表明,8个剖面均为温性土壤温度状况、半干润土壤水分状况;土壤色调为7.5YR和10YR,部分剖面表层明度和彩度均低于3.5,达到暗沃表层的颜色要求;土壤颗粒组成以粉粒含量最高、砂粒次之、黏粒最低,质地为壤土或粉质壤土;土壤结构主要为亚角块状,部分剖面表层为团粒结构;部分剖面中具有腐殖质、黏粒胶膜及假菌丝体等新生体,形成黏化层和钙积层;均具石灰性,主要为碱性到强碱性反应;有机碳含量范围1.64~61.45 g/kg,部分剖面含量自上而下逐渐降低,具有均腐质特性;游离铁含量为10.78~19.57 g/kg,个别剖面B层均在14 g/kg以上,具有铁质特性;有效磷含量为1.2~43.1 mg/kg,个别符合肥熟表层和磷质耕作淀积层的有效磷含量要求。供试土壤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归属于人为土、均腐土、淋溶土和雏形土4个土纲的4个亚纲、7个土类和8个亚类,在中国土壤发生分类中属于半淋溶土纲下褐土土类的燥褐土亚类(对应于系统分类的石灰肥熟旱耕人为土、普通简育干润雏形土和普通暗沃干润雏形土3个亚类)及石灰性褐土亚类(对应于系统分类的普通暗厚干润均腐土、普通简育干润淋溶土、钙积暗厚干润均腐土、普通钙积干润淋溶土和普通铁质干润淋溶土5个亚类)。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具有更强的土壤类型区分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岷江上游 土壤发生 土壤系统分类 干旱河谷
下载PDF
2000—2020年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植被时空变化及其地形效应
16
作者 周雪妮 肖成志 +4 位作者 刘磊 计扬 曹亚廷 李小红 巴仁基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89-598,共10页
针对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生态极其脆弱的特点,利用NDVI数据通过像元二分法反演了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2000—2020年的植被覆盖度(FVC),运用线性趋势分析和F显著性检验法,定量分析了FVC的时空变化规律,结合地形数据剖析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FV... 针对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生态极其脆弱的特点,利用NDVI数据通过像元二分法反演了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2000—2020年的植被覆盖度(FVC),运用线性趋势分析和F显著性检验法,定量分析了FVC的时空变化规律,结合地形数据剖析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FVC趋势变化与海拔、坡度、坡向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2000—2020年,研究区植被覆盖度呈波动增加趋势,年均FVC由2000年0.62增加至2020年的0.67。(2)在空间上,植被覆盖度由低海拔至高海拔呈现增高趋势,低等级和中低等级植被覆盖度主要分布在岷江干流及岷江支流杂谷脑河两岸,中等级和中高等级植被覆盖度集中分布在河谷两岸低中山和中山区,高等级植被覆盖度则主要分布在远离河谷的高中山和中高山区。(3)高等级植被覆盖面积随海拔增加呈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在1100~1400 m和3200~3500 m区域达到峰值;高等级植被覆盖度面积随坡度增加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10°~20°和30°~40°是植被覆盖度高等级和中高-高等级的峰值区;总体上阳坡植被覆盖度高于阴坡。植被覆盖状况受海拔、坡度以及坡向影响较大,对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生态保护应考虑地形影响,因地制宜采取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度 时空变化 地形效应 岷江上游 干旱河谷
下载PDF
岷江上游热务沟藏族多声部民歌的术语、分类与传承组织探析
17
作者 刘雯 《中国音乐》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1-90,共10页
岷江上游热务沟藏族多声部民歌分为“敬、唱、跳、念”四类,溯源性音乐术语凸显出热务沟藏人的有序传习与寻“根”意识,其唱法主要分为“策过鲁”与“涅些过鲁”两种。较为固定的歌师家族和“鲁达、鲁莎”的年龄组织是多声部民歌传承至... 岷江上游热务沟藏族多声部民歌分为“敬、唱、跳、念”四类,溯源性音乐术语凸显出热务沟藏人的有序传习与寻“根”意识,其唱法主要分为“策过鲁”与“涅些过鲁”两种。较为固定的歌师家族和“鲁达、鲁莎”的年龄组织是多声部民歌传承至今的重要保障。岷江上游热务沟藏族多声部民歌具有驱邪祈福功能的歌声与唱词反映了藏人神圣的多声歌唱观念,歌师运用所学知识创造出文字谱,折射出热务沟藏族多声部民歌传承从口头传承转向口头与书写传承并驾的传承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声部民歌 藏族 传承
原文传递
岷江上游河谷重大重力地质灾害分布规律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陈旭 杜飞翔 +1 位作者 杜宇本 蒋良文 《铁道工程学报》 E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20-24,共5页
研究目的:通过对岷江上游河谷自然地理特征、区域地质特征的研究,结合河谷两岸重力地质灾害的调查分析,总结岷江上游河谷的重力地质灾害分布规律,为拟建成都至兰州高速公路二期工程汶川-川主寺段的选线提供依据。研究结论:(1)岷江上游汶... 研究目的:通过对岷江上游河谷自然地理特征、区域地质特征的研究,结合河谷两岸重力地质灾害的调查分析,总结岷江上游河谷的重力地质灾害分布规律,为拟建成都至兰州高速公路二期工程汶川-川主寺段的选线提供依据。研究结论:(1)岷江上游汶川-松潘段河谷区为高山峡谷区。山高坡陡、河谷深切,活动性断裂发育,构造背景复杂,地表破碎,坡面稳定性差;(2)调查河谷两岸240余处重大重力地质灾害,其分布特征为:类型多样、规模巨大、密度大、具有成群成带分布性、衍生性(次生性)灾害长期存在,主要沿岷江河谷线状分布,如果岸坡较陡以崩塌岩堆为主,如果岸坡缓堆积物易堆积形成滑坡;(3)本研究结论对西南高山峡谷区的地质灾害分布规律研究以及高山峡谷区线性工程选线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岷江河谷 重力地质灾害 地震作用 分布规律
下载PDF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坡面尺度土壤贮水特性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岳永杰 慕长龙 +2 位作者 刘兴良 郑绍伟 何飞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62-166,共5页
研究干旱河谷区土壤层的蓄水特性,以期揭示该区不同海拔梯度上土壤水分的时空格局及其供水机理。本文对理县干旱河谷区典型阳坡的土壤水分状况进行了定位监测。结果表明:海拔1450m、1650m、1850m和2050m的0~50cm土层的年平均贮水量... 研究干旱河谷区土壤层的蓄水特性,以期揭示该区不同海拔梯度上土壤水分的时空格局及其供水机理。本文对理县干旱河谷区典型阳坡的土壤水分状况进行了定位监测。结果表明:海拔1450m、1650m、1850m和2050m的0~50cm土层的年平均贮水量分别为54.04mm、42.8mm、56.38mm和66.22mm,表明了在典型阳坡上部土壤水分贮量最大,下坡位次之,水分条件最差的地带出现在中坡。土壤层贮水量在剖面上的垂直变化规律为30~50cm土层〉10~30cm土层〉0-10cm土层,底层贮水量最大,表层贮水量低且稳定。在典型阳坡不同海拔梯度上,土壤层贮水量季节分布极不平衡,贮水量变化过程与降雨量季节变化不一致,贮水量变化明显滞后于降雨过程,滞后期为1个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岷江 干旱河谷 海拔 土壤贮水量
原文传递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震后植被恢复时空变化与地形形变的关系 被引量:3
20
作者 王中琪 杨斌 +3 位作者 陈磊 张昂 鲁魏 韩彤彤 《科技通报》 2021年第11期17-23,48,共8页
针对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典型的生态脆弱性特点,利用MODIS13Q1和ALOS PALSAR遥感数据,采用像元二分法和D-InSAR技术,提取研究区植被覆盖度、植被恢复率和地表形变;定量解析震后受损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规律,剖析汶川地震后干旱河谷地形形... 针对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典型的生态脆弱性特点,利用MODIS13Q1和ALOS PALSAR遥感数据,采用像元二分法和D-InSAR技术,提取研究区植被覆盖度、植被恢复率和地表形变;定量解析震后受损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规律,剖析汶川地震后干旱河谷地形形变与植被恢复的关系。研究表明(1)植被恢复情况:干旱河谷区植被覆盖度较差,受损植被完全恢复占比不足0.2,地震次生灾害对植被覆盖度损害不存在滞后现象;(2)地形形变特征:地震造成严重形变,汶川区抬升量最大达229.985 mm,茂县区沉降量最大达1007.44 mm;(3)关系:受损植被恢复率与地形形变存在较弱的正相关性,说明植被受地震的扰动不大,形变区受损植被难以恢复,突出显示岷江上游干旱河谷脆弱性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形形变 植被覆盖度 相关性 岷江上游 干旱河谷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