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spatial distributions of mining-induced stress and fracture fields for three coal mining layouts 被引量:3
1
作者 Shengwei Li Mingzhong Gao +6 位作者 Xiaojun Yang Ru Zhang Li Ren Zhaopeng Zhang Guo Li Zetian Zhang Jing Xi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CSCD 2018年第5期907-913,共7页
In this study,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s of stress and fracture fields for three typical underground coal mining layouts, Le, non-pillar mining (NM), top-coal caving mining (TCM) and protective coal-seam mining (... In this study,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s of stress and fracture fields for three typical underground coal mining layouts, Le, non-pillar mining (NM), top-coal caving mining (TCM) and protective coal-seam mining (PCM), are modeled using discrete element software UDEC, The numerical results show that different mining layouts can lead to different mining-induced stress fields, resulting in diverse fracture fields, For the PCM, the mining influenced area in front of the mining faces is the largest, and the stress concentration factor in front of the mining faces is the lowest, The spatial shapes of the mining-induced fracture fields under NM, TCM and PCM differ, and they are characterized by trapezoidal, triangular and tower shapes, respectively, The fractal dimensions of mining-induced fractures of the three mining layouts decrease in the order of PCM, TCM and NM, It is also shown that the PCM can result in a better gas control effect in coal mines with high outburst potential, The numerical results are expected to provide a basis for understanding of mining-induced gas seepage fields and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high- efficiency coal min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al mining mining layouts mining-induced stress field mining-induced fracture field Numerical simulation
下载PDF
利用三维地震技术探测覆岩变形破坏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潘冬明 程久龙 +2 位作者 李德春 李娟娟 胡明顺 《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E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90-594,共5页
利用采区三维地震勘探,全面系统地分析了随工作面推进采场覆岩采动裂隙的动态地震波场响应特征.通过三维数据体的纵、横向剖面分析以及采用对比解释法,研究了采空区、支撑压力区、采动影响带的地震波场响应特征,根据这些特征可以划分采... 利用采区三维地震勘探,全面系统地分析了随工作面推进采场覆岩采动裂隙的动态地震波场响应特征.通过三维数据体的纵、横向剖面分析以及采用对比解释法,研究了采空区、支撑压力区、采动影响带的地震波场响应特征,根据这些特征可以划分采空区范围、采动裂隙发育高度、裂隙"天窗"、采动影响范围.实践证明:利用三维地震技术进行覆岩采动裂隙的探测,技术上是完全可行的,探测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动裂隙 三维地震 地震波场特征 对比解释
原文传递
近距离煤层采动裂隙场BBM-DEM模拟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程志恒 苏士龙 汪昕 《煤炭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9,共9页
为了深入理解采动裂隙的演化规律及保护层开采在近距离煤层中的卸压作用,以BBM-DEM模拟方法为研究手段,以沙曲煤矿2号煤保护层的开采过程中采动裂隙的演化特征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建模及初步的数值模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保护层开采后BB... 为了深入理解采动裂隙的演化规律及保护层开采在近距离煤层中的卸压作用,以BBM-DEM模拟方法为研究手段,以沙曲煤矿2号煤保护层的开采过程中采动裂隙的演化特征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建模及初步的数值模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保护层开采后BBM四面体块体接触面发生了以拉破坏为主的破坏模式,真实反映了工作面推进过程中上覆岩层的运动规律,并根据接触面的破坏机理,得到围岩裂隙的分布及发育程度;围岩位移场在竖直方向上呈现由下至上减少的趋势;BBM块体在保护层卸压作用下能更加有效地呈现出岩层断裂和动态失稳的过程,并且垂直应力在采空区压实区具有非均匀分布特征。该模拟方法具有精细化模拟的潜力,其模拟结果能加深对煤层开采造成的应力场和裂隙场的理解,对现场实践提供一定参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BM-DEM 采动裂隙场 保护层开采 卸压作用
下载PDF
煤体采动裂隙现场实测及其应用研究 被引量:27
4
作者 彭永伟 齐庆新 +3 位作者 汪有刚 邓志刚 李宏艳 李春睿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A02期4188-4193,共6页
为获取高强度开采条件下煤体采动裂隙,以天地王坡矿3207工作面为背景,采用钻孔窥视法、测线法和测窗法等综合手段进行煤体采动裂隙现场实测研究。在此基础上,结合COMSOLMultiphysics软件研究煤体采动裂隙场对采动应力分布、煤层瓦斯压... 为获取高强度开采条件下煤体采动裂隙,以天地王坡矿3207工作面为背景,采用钻孔窥视法、测线法和测窗法等综合手段进行煤体采动裂隙现场实测研究。在此基础上,结合COMSOLMultiphysics软件研究煤体采动裂隙场对采动应力分布、煤层瓦斯压力的影响;探讨瓦斯压力与采动裂隙分布之间关系,并分析采动裂隙条件下抽放孔的合理布置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矿工程 煤体采动裂隙场 实测 瓦斯抽放 数值模拟
下载PDF
煤岩采动应力-裂隙带发育规律研究——以榆树湾煤矿为例 被引量:6
5
作者 马建全 吴钶桥 +3 位作者 彭昊 夏玉成 李识博 肖乐乐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07-115,共9页
为研究煤层开采过程中上覆岩土体内采动应力-裂隙带发育规律,提出局部稳定指数的概念,定量勾绘煤层上覆岩体内破坏和未破坏的区域,并以榆树湾井田某综采工作面为例,探讨采动裂隙场及导水裂隙带发育规律。研究表明:随着工作面的推进,煤... 为研究煤层开采过程中上覆岩土体内采动应力-裂隙带发育规律,提出局部稳定指数的概念,定量勾绘煤层上覆岩体内破坏和未破坏的区域,并以榆树湾井田某综采工作面为例,探讨采动裂隙场及导水裂隙带发育规律。研究表明:随着工作面的推进,煤层上覆岩土体内先后产生煤层顶板破坏区、浅表层破坏区、基岩-松散层接触破坏区3个破坏区域;采动裂隙带高度随开采工作面呈现“上升—下降—上升—稳定”发育规律,而采动裂隙带宽度则呈现“线性上升”发育规律;提出裂高采比和裂宽采比的概念,得出榆树湾井田某综采工作面的裂高采比为19,基岩-松散层接触破坏区的裂宽采比为23.5,浅表层破坏区的裂宽采比为31。经对比分析,文中所提出的计算方法具有一定的验证性和适用性,可为保水采煤技术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部稳定指数法 采动应力-裂隙场 导水裂隙带 莫尔-库伦强度破坏准则
下载PDF
上行开采顶板不同区域巷道稳定性控制原理 被引量:40
6
作者 王成 张农 +3 位作者 李桂臣 许兴亮 钱德雨 张念超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43-550,共8页
以典型的上行开采为工程背景,采用现场实测、物理模拟和数值计算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对上行开采上覆岩层应力场、裂隙场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侧压系数、断面形状、围岩强度等因素对围岩稳定性影响,揭示了上行开采采动应力分区特征及裂隙... 以典型的上行开采为工程背景,采用现场实测、物理模拟和数值计算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对上行开采上覆岩层应力场、裂隙场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侧压系数、断面形状、围岩强度等因素对围岩稳定性影响,揭示了上行开采采动应力分区特征及裂隙呈分域特性的时空演化规律,得到了基于采动巷道围岩稳定性的上行开采顶板岩层区划和巷道布置,将覆岩划分5个破坏区,裂隙分为4个区;提出了"等效开挖"和"低效加固区"的概念,给出顶板巷道应根据侧压系数λ的大小和主应力方向选择合理断面形状是圆形或椭圆以及底板4.0~6.0m必要的加固深度,形成了上行开采顶板巷道稳定性控制原理:选择应力降低的Ⅱ区和Ⅲ区布置巷道、确定采后165d为顶板巷道开挖时机、优化巷道断面和减小低效加固区、提高围岩强度和支护结构稳定性以及分区强化控制,成功指导工程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群 上行开采 采动应力场 采动裂隙场 顶板区划 顶板巷道
原文传递
陕北矿区采动覆岩裂隙空间分布及裂隙带高度预测 被引量:3
7
作者 李民峰 郭重威 +4 位作者 吴群英 迟宝锁 王二云 郭书全 杜超杰 《煤炭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78-181,共4页
针对陕北矿区采煤后裂隙带能否导通第四系潜水含水层问题,相似模拟分析了柠条塔矿采动覆岩裂隙空间分布规律,覆岩“三带”裂隙率呈“M”形分布,采空区边缘附近裂隙发育最大,垮落带和裂隙带高度分别约为30、100 m;理论分析得知裂隙带高... 针对陕北矿区采煤后裂隙带能否导通第四系潜水含水层问题,相似模拟分析了柠条塔矿采动覆岩裂隙空间分布规律,覆岩“三带”裂隙率呈“M”形分布,采空区边缘附近裂隙发育最大,垮落带和裂隙带高度分别约为30、100 m;理论分析得知裂隙带高度约为95 m;现场地表钻孔观测知,垮落带和裂隙带高度分别为30~35 m和95~100 m,与理论分析和相似模拟结果一致。采动覆岩裂隙未导通第四系潜水含水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动裂隙场 M形分布 裂隙带高度 相似模拟 现场实测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