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耕作措施对华北夏玉米田土壤温度和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7
1
作者 王福军 张明园 +1 位作者 张海林 陈阜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848-852,共5页
为探讨长期耕作措施下华北平原夏玉米生长季土壤温度与酶活性的变化规律,本研究对四种耕作处理(免耕秸秆还田NTS,旋耕秸秆还田RTS,翻耕秸秆还田CTS和翻耕秸秆不还田CT)下土壤层次的温度和酶活性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同一土壤层... 为探讨长期耕作措施下华北平原夏玉米生长季土壤温度与酶活性的变化规律,本研究对四种耕作处理(免耕秸秆还田NTS,旋耕秸秆还田RTS,翻耕秸秆还田CTS和翻耕秸秆不还田CT)下土壤层次的温度和酶活性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同一土壤层次的各耕作处理均从6:00-18:00呈现正弦波的变化特征;免耕、旋耕等保护性耕作处理在玉米的生育期内温度变化平稳,日均差均小于翻耕秸秆还田和翻耕秸秆不还田;免耕秸秆还田处理土壤酶活性最高,脲酶活性在夏玉米的3个生育期(播种期、大喇叭口期和收获期)分别高于翻耕秸秆不还田处理28.98%,35.62%和24.9%,碱性磷酸酶分别高32.7%,11.94%和10.39%,脱氢酶分别高27.53%,20.39%和30.53%,旋耕和翻耕秸秆还田处理3种酶的活性也明显高于翻耕秸秆不还田处理;旋耕与翻耕秸秆还田处理脲酶和碱性磷酸酶的差异不显著,脱氢酶的差异达到了5%的差异显著水平;通过研究表明在华北平原采用少免耕为主的保护性耕作措施,可以提高土壤酶活性,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措施 少免耕 土壤温度 脲酶 碱性磷酸酶 脱氢酶
下载PDF
不同灌水水平下少耕地膜覆盖对玉米农田土壤温度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16
2
作者 赵财 陈桂平 +2 位作者 柴强 于爱忠 殷文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52-157,共6页
以大田玉米为研究对象,在少耕地膜覆盖和不同灌水水平下,研究了一膜两年用地膜覆盖、秋免耕春覆膜和传统耕作覆膜对玉米农田土壤温度和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耕作覆膜和秋免耕春覆膜两种新膜覆盖处理相比,一膜两年... 以大田玉米为研究对象,在少耕地膜覆盖和不同灌水水平下,研究了一膜两年用地膜覆盖、秋免耕春覆膜和传统耕作覆膜对玉米农田土壤温度和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耕作覆膜和秋免耕春覆膜两种新膜覆盖处理相比,一膜两年用处理在玉米播种到拔节期的增温效果显著低于新膜覆盖,农田0~25 cm土壤平均温度较传统覆膜处理低13.35%,而对玉米拔节期到成熟期的土壤温度无明显影响,且农田0~25 cm土层土壤积温差异也不显著,相同覆膜方式下不同灌水水平间有显著差异,随着灌水水平的降低土壤积温增加;一膜两年用地膜覆盖方式下玉米籽粒产量和WUE与两种新膜覆盖方式相当,中灌水水平下WUE最高,达到17.89kg·mm-1,且在低灌水水平下获得籽粒产量显著高于传统覆膜处理,一膜两年用覆盖、灌溉定额5 700 m3·hm-2较传统耕作覆膜、灌水定额5 700 m3hm-2处理的玉米产量高出16.39%。说明,一膜两年用地膜覆盖在玉米播种到拔节期的增温效应低于新膜覆盖,但并不影响籽粒产量的形成,且在存在水分胁迫的低灌水水平下一膜两年用覆盖模式可减缓干旱胁迫,提高作物籽粒产量,是适于西北绿洲灌区的具有较好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覆膜农田管理新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膜两年用 少免耕 灌水水平 土壤温度 水分利用效率
下载PDF
华北农田不同耕作方式的固碳效益评价 被引量:12
3
作者 王福军 张明园 +1 位作者 张海林 陈阜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0-45,共6页
为研究长期耕作措施下农田土壤碳储量以及潜在碳成本的情况,在中国科学院石家庄栾城生态系统试验站进行了长期耕作定位试验,设置免耕(NT)、旋耕(RT)和翻耕(CT)3个处理,并对各处理的固碳效益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在秸秆还田、化肥投入的... 为研究长期耕作措施下农田土壤碳储量以及潜在碳成本的情况,在中国科学院石家庄栾城生态系统试验站进行了长期耕作定位试验,设置免耕(NT)、旋耕(RT)和翻耕(CT)3个处理,并对各处理的固碳效益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在秸秆还田、化肥投入的条件下各处理碳储量均呈现增长趋势,2004—2010年各处理间碳储量平均值由37 867.06增长到48 316.33kg/hm2,SCS的大小为CT>NT>RT;潜在碳成本NT、RT与CT分别为499.50,516.91和564.84kg/(hm2.a);通过效益评价可知,NT的生态效益最好,各处理间差异显著。RT的经济效益最好,与NT间差异不显著,但RT显著高于CT。建议华北麦玉两熟区农田优化当前农艺措施,提高机械覆盖面积,提升免耕作物经济产量,在此区域适当推广少免耕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方式 土壤碳储量 少免耕 潜在碳成本 效益评价
原文传递
稻根象甲种群空间格局及其受耕法的影响 被引量:9
4
作者 戴志一 杨益众 +2 位作者 黄东林 黄寿山 王春安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1993年第1期47-52,共6页
本文根据36块田的调查,用种群空间格局参数I、C_A、I_δ、m~*/m和α、β值进行分析,稻根象甲幼虫和(?)≥0.6头/样方(每样方为0.5m^2)的成虫种群,在稻田均属具公共k值的负二项分布;(?)<0.6头/样方的成虫种群则为随机分布。成虫聚块的... 本文根据36块田的调查,用种群空间格局参数I、C_A、I_δ、m~*/m和α、β值进行分析,稻根象甲幼虫和(?)≥0.6头/样方(每样方为0.5m^2)的成虫种群,在稻田均属具公共k值的负二项分布;(?)<0.6头/样方的成虫种群则为随机分布。成虫聚块的大小和面积与平均密度有关。低密度时种群的聚集主要由于环境的异质性;高密度时种群的聚集则由本身的行为习性所致。随着耕作强度的增加,幼虫种群的聚集度和越冬死亡率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根象甲 种群空间格局 少免耕
下载PDF
少免耕小麦高产群体生长模式及其控制技术的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张洪程 戴其根 +2 位作者 严宏生 陈新华 冯再根 《江苏农学院学报》 CSCD 1990年第3期31-42,共12页
1983-1987年在江苏淮南地区稻板茬上进行一系列试验表明:少免耕小麦具有早发、根量较多集于表土、中后期易脱力早衰等特性。其高产群体的形成可从下列方面数量化地归纳成生长模式:小麦生理年龄与季节进程优化同步;茎蘖动态与生育进程优... 1983-1987年在江苏淮南地区稻板茬上进行一系列试验表明:少免耕小麦具有早发、根量较多集于表土、中后期易脱力早衰等特性。其高产群体的形成可从下列方面数量化地归纳成生长模式:小麦生理年龄与季节进程优化同步;茎蘖动态与生育进程优化同步;LAI及干物量依生育进程合理发展。模式的调控,首先应在最佳播种期内,据茬口、墒情优选少免耕播种方式与配套播种程序;其次据供肥需肥特性,因土确定基、追肥数量,按苗类决定拔节孕穗肥施用时期与数量;并还以化学措施与农艺结合的方法控制草害与小麦倒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少免耕 高产模式 控制技术
下载PDF
中国保护性耕作试验研究的产量效应 被引量:3
6
作者 胡立峰 《东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0-44,共5页
为探究中国保护性耕作研究的产量效应及区域分布情况,收集自2006年至2019年3月公开发表的涉及保护性耕作的研究论文,对田间试验条件下具有明显产量效应的期刊论文进行整理分析。研究发现,在全部产量研究的结果中,增产、平产、减产的研... 为探究中国保护性耕作研究的产量效应及区域分布情况,收集自2006年至2019年3月公开发表的涉及保护性耕作的研究论文,对田间试验条件下具有明显产量效应的期刊论文进行整理分析。研究发现,在全部产量研究的结果中,增产、平产、减产的研究结果所占比例分别约为60.96%、24.32%和14.72%。保护性耕作产量效应的区域特色表现在东北地区实施保护性耕作产量研究结果多为增产,增产结果约占77%;而平产和减产的研究结果在黄淮海、华北平原较多,分别约为32%和22%。在保护性耕作产量研究的试验中,秸秆处理措施研究占全部研究的60%以上,少免耕研究相对较少,且免耕是减产研究结果中占比最多的保护性耕作措施。小麦、玉米、水稻仍然是保护性耕作主要的研究对象,78%以上的研究集中在这三种作物上。随着生态环境日益受到重视,越来越多的作物将成为保护性耕作的研究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产量效应 秸秆处理 少免耕
原文传递
耕作方式对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李洪杰 李子双 +4 位作者 周晓琳 马强 王薇 孙敬海 赵同凯 《山东农业科学》 2015年第5期34-36,共3页
研究了常规耕地、旋耕、免耕3种耕地方式和有/无秸秆还田2种秸秆处理对小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生育前期常规耕地的叶面积指数较高,而后期免耕处理的叶面积指数较高;旋耕、免耕都降低小麦的株高;旋耕的小麦干物质积累量较... 研究了常规耕地、旋耕、免耕3种耕地方式和有/无秸秆还田2种秸秆处理对小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生育前期常规耕地的叶面积指数较高,而后期免耕处理的叶面积指数较高;旋耕、免耕都降低小麦的株高;旋耕的小麦干物质积累量较常规耕地低7.2%,免耕的比常规耕地低17.7%;旋耕与常规耕地的小麦产量相当,而免耕减产10.8%。秸秆还田能提高小麦产量,尤其是旋耕处理,秸秆还田的增产达9.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免耕 叶面积指数 产量
下载PDF
少免耕与秸秆还田对极端土壤水分及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86
8
作者 吕美蓉 李增嘉 +3 位作者 张涛 宁堂原 赵建波 李洪杰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41-46,共6页
为了高效利用天然降雨,缓和农业水资源短缺,该试验在小麦、玉米一年两熟条件下,设置耕作措施和秸秆2个因素,其中耕作措施分为常规耕作、深松耕、耙耕、旋耕、免耕5种,秸秆因素分为玉米秸秆全量还田与不还田,共10个处理,研究了耕作措施... 为了高效利用天然降雨,缓和农业水资源短缺,该试验在小麦、玉米一年两熟条件下,设置耕作措施和秸秆2个因素,其中耕作措施分为常规耕作、深松耕、耙耕、旋耕、免耕5种,秸秆因素分为玉米秸秆全量还田与不还田,共10个处理,研究了耕作措施与秸秆因素对极端土壤水分和冬小麦产量的效应。结果表明,无论秸秆还田与否,相对于常规耕作,深松耕能提高土壤水分充足期的土壤含水率,增加冬小麦产量,尤其是深松耕秸秆还田,比常规耕作无秸秆还田分别高25.74%和11.45%。秸秆因素在土壤水分充足时影响土壤含水率方面占主导地位,秸秆因素与耕作措施在土壤水分亏缺时影响土壤含水率和冬小麦产量方面均起着重要的作用。免耕、深松耕、耙耕与秸秆还田的交互效应能够增加集雨,提高冬小麦产量。研究结果还表明,冬小麦产量与土壤水分亏缺时土壤含水率相关不显著,而与土壤水分充足期土壤含水率相关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 土壤含水率 耕作 少免耕 还田 极端土壤水分 产量
下载PDF
秸秆覆盖免耕法 被引量:16
9
作者 施森宝 胡鸿烈 丁加明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3期31-36,共6页
本文阐述了传统耕作法,少耕法和免耕法的基本概念,分析了秸秆覆盖免耕法的原理。夏玉米免耕覆盖种植机械化技术就是应用秸秆覆盖法的原理试验成功的一项科研成果,这项技术由三项作业,六项技术组成,具有节能,省工,增产,增加土壤有机质,... 本文阐述了传统耕作法,少耕法和免耕法的基本概念,分析了秸秆覆盖免耕法的原理。夏玉米免耕覆盖种植机械化技术就是应用秸秆覆盖法的原理试验成功的一项科研成果,这项技术由三项作业,六项技术组成,具有节能,省工,增产,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等效益,是对传统耕作法改革的一项新型耕作技术。研制成功的免耕播种机是实现这项技术的关键机具,本文介绍了其工作部件及工作原理。最后指出这项新技术在我国小麦、玉米两熟地区推广应用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法 少耕法 免耕法 秸秆覆盖
下载PDF
少免耕对灌溉农田冬小麦/夏玉米作物水、肥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147
10
作者 江晓东 李增嘉 +3 位作者 侯连涛 王芸 王雪 颜红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20-24,共5页
土壤耕作可影响土壤硝态氮的淋失、土壤的贮水量和作物的水分利用效率。为了研究少免耕在冬小麦套作夏玉米一年两熟灌溉农田对作物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采用了5种土壤耕作体系(常规耕作无秸秆还田、常规耕作秸秆... 土壤耕作可影响土壤硝态氮的淋失、土壤的贮水量和作物的水分利用效率。为了研究少免耕在冬小麦套作夏玉米一年两熟灌溉农田对作物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采用了5种土壤耕作体系(常规耕作无秸秆还田、常规耕作秸秆还田、旋耕秸秆还田、缺口圆盘耙耕秸秆还田、免耕秸秆覆盖)在山东龙口进行了田间试验。利用烘干法测定了土壤含水率,利用连续流动分析仪测定了土壤硝态氮的含量。结果表明:相对于常规耕作,少耕特别是旋耕还田方式能够增加土壤贮水量、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和全年作物产量,提高土壤0~60cm层次硝态氮含量、减少硝态氮的淋失。以旋耕还田为主的耕作体系可以在该地区应用,而免耕覆盖则不适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免耕 灌溉 作物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土壤硝态氮
下载PDF
少免耕模式对土壤呼吸的影响 被引量:23
11
作者 江晓东 迟淑筠 +1 位作者 宁堂原 李增嘉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53-256,共4页
土壤耕作影响土壤呼吸。为了研究耕作模式对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高产灌溉农田全年土壤呼吸的影响,在秸秆还田条件下采用了翻耕、旋耕、耙耕和免耕4种土壤耕作模式在山东龙口进行了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全年土壤呼吸速率翻耕>旋耕>... 土壤耕作影响土壤呼吸。为了研究耕作模式对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高产灌溉农田全年土壤呼吸的影响,在秸秆还田条件下采用了翻耕、旋耕、耙耕和免耕4种土壤耕作模式在山东龙口进行了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全年土壤呼吸速率翻耕>旋耕>耙耕>免耕,平均分别为515.70,491.08,485.63,455.65 mg/(m2.h),模式间差异显著。各模式土壤呼吸速率与5 cm土壤温度的相关性最大。翻耕、旋耕、耙耕和免耕模式全年秸秆腐解率分别为91.94%,89.72%,86.86%和66.22%,与土壤呼吸速率呈显著正相关。3年定位试验后,翻耕、旋耕、耙耕和免耕模式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为7.66,8.62,8.93,8.07 g/kg,皆高于定位试验开始时的7.61 g/kg,说明在本试验条件下,农田土壤为碳汇,旋耕和耙耕两种模式的碳汇功能最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免耕 土壤呼吸 土壤温度 秸秆腐解率 土壤有机碳含量
下载PDF
江苏省稻麦复种合理轮耕制的研究 被引量:22
12
作者 黄细喜 刘世平 +1 位作者 陈后庆 邵达三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9-18,共10页
本文通过对江苏省不同农区土壤耕法调查和定位试验,比较了三种不同耕法对稻麦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同期播种的条件下,少、免耕麦增产机率大,且粘壤土大于砂壤土。免耕稻在人工栽插的条件下,易造成减产,其幅度是粘壤土类大... 本文通过对江苏省不同农区土壤耕法调查和定位试验,比较了三种不同耕法对稻麦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同期播种的条件下,少、免耕麦增产机率大,且粘壤土大于砂壤土。免耕稻在人工栽插的条件下,易造成减产,其幅度是粘壤土类大于砂壤土类。两者增减产变幅,都有从南到北(N32°10′—N34°30′)逐渐增大的趋势。连续少、免耕明显地提高了土壤表层养分,但7cm以下土壤容重增大,有机质、速效氮、磷、钾均有所下降,草害严重,影响作物高产。在试验的基础上,作者提出了适应不同农区土壤,以少耕为主体,少、免耕交替,定期耕翻的深耕、浅耕、免耕有机结合的轮耕新体制,较好地解决了少、免耕连续应用所带来的弊端,为稻麦持续高产提供了科学耕作新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种 免耕 轮耕 少耕
下载PDF
茬地覆盖少耕、免耕播种技术的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王婉珠 陈永成 +1 位作者 刘玉波 钱兴盛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2年第1期45-48,共4页
介绍了国内外旱地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发展与现状 ,茬地覆盖少耕、免耕播种技术的科学依据和优越性 ,结合新疆的区域特点提出实施茬地覆盖少耕、免耕播种技术是实现新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根据目前我区农学与农机相结合已取得的科... 介绍了国内外旱地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发展与现状 ,茬地覆盖少耕、免耕播种技术的科学依据和优越性 ,结合新疆的区域特点提出实施茬地覆盖少耕、免耕播种技术是实现新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根据目前我区农学与农机相结合已取得的科研成果及“两早配套”技术的推广、应用情况 ,指出新疆推广茬地覆盖少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茬地覆盖 少耕 免耕 播种 保护性耕作技术 耕作制度 抗旱耕作法 旱地
下载PDF
少免耕对夏玉米灌浆过程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9
14
作者 史忠强 江晓东 +3 位作者 王芸 宁堂原 韩宾 李增嘉 《山东农业科学》 2007年第1期50-52,56,共4页
采用5种土壤耕作方式在山东龙口进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耕作处理中夏玉米的灌浆速率符合“S”型曲线,可与Logistic方程Y=k/(1+ae-bt)很好的拟合。相对于常规耕作,耙耕秸秆还田方式能提高叶面积指数和灌浆速率,增产14.5%,与旋耕秸... 采用5种土壤耕作方式在山东龙口进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耕作处理中夏玉米的灌浆速率符合“S”型曲线,可与Logistic方程Y=k/(1+ae-bt)很好的拟合。相对于常规耕作,耙耕秸秆还田方式能提高叶面积指数和灌浆速率,增产14.5%,与旋耕秸秆还田方式无明显差异,而免耕秸秆覆盖方式减产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免耕 叶面积指数 灌浆速率 作物产量
下载PDF
不同耕作方式与施氮量对麦玉两熟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洪杰 宁堂原 +4 位作者 邵国庆 王瑜 田慎重 李增嘉 曲学勇 《山东农业科学》 2009年第3期8-11,共4页
少耕免耕及秸秆覆盖在改善生态环境、培肥地力、提高作物产量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方面有重要作用。试验设置4个耕作处理,分别为常规耕作、旋耕、耙耕和免耕;施氮量设置3个水平,分别为常规施氮量的100%、75%和50%,以研究耕作方式和施氮... 少耕免耕及秸秆覆盖在改善生态环境、培肥地力、提高作物产量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方面有重要作用。试验设置4个耕作处理,分别为常规耕作、旋耕、耙耕和免耕;施氮量设置3个水平,分别为常规施氮量的100%、75%和50%,以研究耕作方式和施氮量对小麦、玉米产量及产值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氮水平的递减小麦公顷穗数降低,小麦、玉米产量降低,总产量下降;旋耕、耙耕和免耕处理的小麦穗粒数随施氮水平的递减而降低,而千粒重随施氮水平的递减而有增加趋势,玉米的千粒重与施氮水平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常100、耙100和免100处理的产量最高,旋100、常75和免75次之,而耙100和免100处理的净产值最高,高于常100。因此,耙100和免100的经济效益最高,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耕免耕 施氮量 麦玉两熟 产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