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9篇文章
< 1 2 2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白细胞介素2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微小残留病疗效观察 被引量:29
1
作者 张乐萍 陆爱东 +3 位作者 童春容 刘桂兰 田开功 陆道培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85-186,共2页
目的 探讨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 (CIK)及白细胞介素 2 (IL 2 )联合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L)微小残留病 (MRD)的疗效。方法 用巢式PCR法扩增T细胞受体δ(TCRδ)及免疫球蛋白重链(IgH)基因重排检测MRD ,对 2 8例化疗 12个月... 目的 探讨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 (CIK)及白细胞介素 2 (IL 2 )联合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L)微小残留病 (MRD)的疗效。方法 用巢式PCR法扩增T细胞受体δ(TCRδ)及免疫球蛋白重链(IgH)基因重排检测MRD ,对 2 8例化疗 12个月以上MRD仍阳性者中 14例予CIK细胞 /IL 2输注治疗为治疗组 ,余为对照组。结果 对照组 14例中 8例复发 ,6例MRD转阴 ,并长期生存 ;治疗组MRD均转阴 ,中位随访期 18个月未见复发 (P <0 .0 1)。结论 CIK/IL 2治疗具有清除MR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因子 诱导 杀伤细胞 白细胞介素2 治疗 儿童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微小残留病 疗效观察
下载PDF
ALL-2005方案治疗158例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诱导缓解期疗效评价及中期随访报告 被引量:30
2
作者 汤静燕 顾龙君 +8 位作者 薛惠良 陈静 潘慈 吴文婷 沈树红 董璐 周敏 叶启东 江华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289-293,共5页
目的在保证有效治疗的同时,降低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诱导缓解期治疗风险。初步评价ALL-2005方案的临床疗效。方法ALL-2005方案是在ALL—XH-99方案的基础上作出修改,结合患儿诱导治疗第35、55天骨髓微量残留病(MRD)检测结... 目的在保证有效治疗的同时,降低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诱导缓解期治疗风险。初步评价ALL-2005方案的临床疗效。方法ALL-2005方案是在ALL—XH-99方案的基础上作出修改,结合患儿诱导治疗第35、55天骨髓微量残留病(MRD)检测结果,按低危、中危和高危分组,分别予以不同强度的化疗。统计2005年5月1日至2007年4月31日初发ALL患儿158例,分析其诱导缓解率、诱导治疗相关并发症、诱导治疗第35天、55天MRD水平及随访结果。结果根据分组标准,158例患儿中低危组59例,中危组93例,高危组6例。35d诱导缓解率为98.1%。139例(88.0%)患者可找到MRD检测标志,诱导治疗第35天时137例患儿中94例MRD≤0.01%,占68.6%。43例(27.2%)患儿诱导期出现发热等感染征象;合并重症感染进入ICU2例(1.3%)。诱导期因合并症死亡1例(0.6%)。4例在治疗缓解状态下失访,失访率2.5%。全组复发17例,占10.8%,低危组4例,中危组11例,高危组2例。诱导治疗第35天MRD≤0.01%组复发者占4.3%(94例中4例),MRD〉0.01%组复发者占23.3%(43例中10例),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至2008年3月31日,中位随访时间为20(12—35)个月。预计30个月总体无病生存率为(81.6±4.5)%,低危组为(94.1±3.3)%,中危组为(82.8±4.4)%;诱导治疗第35天MRD≤0.01%组无病生存率为(91.0±5.4)%,〉0.01%组为(67.1±9.5)%;第55天MRD≤0.01%组为(89.1±5.3)%,〉0.01%组为(46.9±15.6)%。结论ALL-2005方案诱导治疗期患儿的感染率和治疗相关死亡率低,诱导缓解率和无病生存率均较高。诱导治疗第35天和第55天MRD水平对患儿预后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淋巴细胞 急性 抗肿瘤联合化疗方案 微量残留病 儿童
原文传递
流式细胞术检测儿童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微小残留病 被引量:29
3
作者 徐翀 赵惠君 +7 位作者 吴政宏 薛惠良 汤静燕 陈静 潘慈 李莉 顾龙君 沈立松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295-299,共5页
目的 建立流式细胞术检测白血病微小残留病 (minimalresiduedisease ,MRD)的方法 ,初步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 用多种四色荧光抗体组合对患儿初发时的白血病细胞进行检测 ,同时对照多份正常骨髓标本的检测结果 ,以能够使白血病细胞在... 目的 建立流式细胞术检测白血病微小残留病 (minimalresiduedisease ,MRD)的方法 ,初步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 用多种四色荧光抗体组合对患儿初发时的白血病细胞进行检测 ,同时对照多份正常骨髓标本的检测结果 ,以能够使白血病细胞在双参数点图上出现的位置完全不同于正常骨髓细胞的位置的抗体组合作为有效组合 ,以这些有效抗体组合对患者诱导治疗结束后的骨髓标本进行监测。对 5 8例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B ALL)患儿初诊时的骨髓标本进行了抗体组合有效性的筛选 ,并对其中的 30例患儿诱导治疗结束后的骨髓细胞进行了监测。结果 有 5 2例 (89.7% )B ALL患儿都可找到适用于MRD检测的抗体组合。四色组合由CD1 0 CD34 CD1 9外加一个有效标志如CD38、CD6 5、CD6 6c、CD2 1 等组成。该方法的敏感度为 0 .0 1% ,远高于形态学检测法。实验中 8例患儿诱导治疗结束后的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测未见白血病残留细胞 ,但该方法检测结果白血病残留细胞分别为 0 .0 2 8% ,1.4 30 % ,3.0 5 0 % ,0 .0 15 % ,5 .6 6 0 % ,2 .70 0 % ,0 .0 2 7%和 0 .0 6 9%。结论 流式细胞术检测MRD能提高对临床缓解期间患者体内残存白血病细胞数量的评估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式细胞术 检测 儿童 B细胞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微小残留病
原文传递
Administration of imatinib in the first 90 days after 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cell transplantation in patients with Philadelphia chromosome-positive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被引量:27
4
作者 CHEN Huan LIU Kai-yan XU Lan-ping LIU Dai-hong CHEN Yu-hong SHI Hong-xia HAN Wei ZHAN Xiao-hui WANG Yu ZHAO Ting HUANG Xiao-jun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11年第2期246-252,共7页
Background Relapse happens frequently after 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cell transplantation (alIo-HCT) in the patients with Philadelphia chromosome-positive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Ph^+ ALL). Detection of the... Background Relapse happens frequently after 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cell transplantation (alIo-HCT) in the patients with Philadelphia chromosome-positive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Ph^+ ALL). Detection of the minimal residual disease (MRD) before and after alIo-HCT is associated with higher relapse rate. Early administration of imatinib after alIo-HCT may prevent recurrent Ph^+ ALL.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safety and efficacy of imatinib in preventing hematological relapse when imatinib was administrated in the first 90 days after alIo-HCT. Methods Patients with Ph^+ ALL that underwent alIo-HCT were enrolled in a prospective study. A TaqMan-based 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Q-PCR) technique was used to detect the MRD (bcr-abl transcript levels). Imatinib therapy was initiated prior to 90 days after alIo-HCT if the patient's absolute neutrophil count (ANC) was above 1.0×10^9/L (without 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G-CSF) administration) and the platelet count was greater than 50.0×10^9/L, or if the bcr-abl transcript levels were elevated in two consecutive tests, or if the bcr-abl transcript levels were 〉10.2 after the initial engraftment. The initial daily dose of imatinib was 400 mg/d for adults and 260 mg/m^2 for children (younger than 17 years). Imatinib was administered for at least I month and the bcr-abl TaqMan results were negative for 3 consecutive tests, or complete molecular remission (CR^mol) was sustained for at least 3 months. Results From May 2005 to October 2008, 29 patients were enrolled in this study, of whom, 19 patients were male and 10 were female. The median age of the enrolled patients was 33 years (range 6-50 years). Imatinib therapy was started at a median time of 60 days (range 20-122 days) post HCT (only one patient started Imatinib therapy at 122nd day after HCT). Twenty-five adult patients could tolerate a dose of 300-400 mg/d of imatinib, and three children tolera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iladelphia chromosome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cell transplantation minimal residual disease
原文传递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早期治疗反应评估与预后价值 被引量:25
5
作者 崔蕾 张瑞东 +5 位作者 高超 李伟京 赵晓曦 郑胡镛 李志刚 吴敏媛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98-303,共6页
本研究目的是探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早期治疗反应在儿童ALL预后中的价值。采用细胞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定量PCR)方法对2005年3月31日至2008年3月31日期间我院收治的426例初治ALL患儿进行了早期治疗反应评估,评估内容包括第8... 本研究目的是探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早期治疗反应在儿童ALL预后中的价值。采用细胞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定量PCR)方法对2005年3月31日至2008年3月31日期间我院收治的426例初治ALL患儿进行了早期治疗反应评估,评估内容包括第8天强的松试验反应(D8-PR)、第22天骨髓缓解状态(D22-BM)、第33天骨髓缓解状态(D33-BM),以及第33天MRD水平(D33-MRD)。单因素分析4个评估指标对无事件生存率(EFS)的影响,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其独立预后意义。所有病例随访截止至2013年10月31日,中位随访时间80个月(0.5-106个月)。结果表明:单因素分析4个早期治疗反应评估指标均具有明显的预后意义。强的松反应良好(PGR)患儿的8年EFS明显高于强的松反应不良(PPR)患儿;第22天、第33天骨髓缓解状态为M1骨髓的患儿预后明显好于M2、M3骨髓的患儿;第33天MRD高水平(≥10-4)的患儿预后明显差于MRD低水平(<10-4)患儿(P<0.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儿童ALL中具有独立预后意义的指标有BCR/ABL+、D8-PR、D33-BM和D33-MRD,其中以D33-MRD≥10-2的风险比最高(HR:11.886,P<0.001)。结论:早期治疗反应在儿童ALL中具有重要的预后价值,是具有独立意义的预后因素,对儿童ALL的危险度分层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早期治疗反应 微小残留病 预后价值
下载PDF
非小细胞肺癌分子残留病灶专家共识 被引量:24
6
作者 吴一龙 陆舜 +37 位作者 程颖 周清华 王长利 王绿化 黄诚 韩宝惠 宋启斌 陈晓媛 刘安文 范云 陈明 刘伦旭 陈椿 宋勇 董晓荣 揣少坤 汪笑男 易鑫 严令华 王维锋 朱冠山 张绪超 杨帆 钟文昭 闫小龙 徐松涛 刘志刚 袁智勇 谢聪颖 朱波 崔久嵬 柳菁菁 杨衿记 周清 杨学宁 张嘉涛 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 广东省临床试验协会/中国胸部肿瘤研究协作组 《循证医学》 2021年第3期129-135,共7页
由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和广东省临床试验协会/中国胸部肿瘤研究协作组主办的“第18届中国肺癌高峰论坛”于2021年3月6日在广州顺利召开。此次论坛以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分子残留病灶(molecular resid... 由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和广东省临床试验协会/中国胸部肿瘤研究协作组主办的“第18届中国肺癌高峰论坛”于2021年3月6日在广州顺利召开。此次论坛以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分子残留病灶(molecular residual disease,MRD)为主题,从肺癌MRD定义、检测以及临床应用三个角度开展相关学术探讨,并最终达成了专家共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分子残留病灶 微小残留病灶 共识
下载PDF
流式细胞术检测多发性骨髓瘤免疫表型和残留病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3
7
作者 李翰卿 翟勇平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41-245,共5页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恶性浆细胞在骨髓中克隆性增生的疾病,目前仍是一种难以治愈的血液肿瘤。流式细胞术已广泛用于MM患者的免疫表型以及微小残留病灶监测,辅助MM诊断、病情监测和预后判断。根据浆细胞表面抗原表达不...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恶性浆细胞在骨髓中克隆性增生的疾病,目前仍是一种难以治愈的血液肿瘤。流式细胞术已广泛用于MM患者的免疫表型以及微小残留病灶监测,辅助MM诊断、病情监测和预后判断。根据浆细胞表面抗原表达不同可区分正常浆细胞和恶性浆细胞,目前许多免疫标注的临床意义已阐明,但对一些表型的临床意义仍有争议,检测方案和设门方法也未统一。本文对近年来多发性骨髓瘤免疫表型和残留病灶流式检测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免疫分型 微小残留病灶 流式细胞术
下载PDF
610例急性髓系白血病免疫表型和白血病相关免疫表型分析 被引量:22
8
作者 刘艳荣 王亚哲 +7 位作者 陈珊珊 常艳 付家瑜 李玲娣 王卉 于弘 江滨 黄晓军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731-736,共6页
目的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免疫表型和白血病相关的免疫表型(LAIP)特征及在微量残留病(MRD)检测中的意义。方法采用 CIM5/SSC 设门四色流式细胞术,检测610例AML 患者和20名健康志愿者下列抗原的表达:CD7、CD117、CD33、CD34、CD10... 目的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免疫表型和白血病相关的免疫表型(LAIP)特征及在微量残留病(MRD)检测中的意义。方法采用 CIM5/SSC 设门四色流式细胞术,检测610例AML 患者和20名健康志愿者下列抗原的表达:CD7、CD117、CD33、CD34、CD10、CD19、CD56、CD38、CD13、CD14、CD64、CD9、CD16、CD2、CD5、CD11b、CD123、HLA-DR。结果正常骨髓中 CD34^+和CD117^+SSC 值低(SSC^(low))的细胞比例分别为(0.35±0.15)%和(0.76±0.31)%。CD34^+SSC^(low)细胞中绝大多数细胞共表达 CD13、CD33、CD38、CD117、HLA-DR(84%~94%)。CD9和 CD15的相对比例为20%和33%,而 CD11b、CD56、CD19和 CD64的相对比例均低于10%,CD7为12%。CD117^+SSC^(low)细胞中,CD19^+、CD11b^+、CD56^+和 CD7^+细胞相对比例低于10%,CD9^+细胞为14%,CD38^+和 HLA-DR^+细胞的相对比例为87%和91%,其余抗原(CD15、CD13、CD33、CD34)均在30%~50%。AML 患者中 CD117、CD38表达率约为95%,CD33、CD9表达率约为84%。HLA-DR 和 CD13表达率分别为77.23%和75.25%。CD64和 CD34的表达率分别为64.41%和59.51%。CD15表达率为43.06%,CD11b 表达率为22.07%。86.39%的 AML 患者 LAIP 阳性,以 AML-M_1和 M_3最高,AML-M_(4Eo)最低。LAIP 主要表现为交叉系列抗原表达和非同期共抗原表达,前者以 CD34与 CD7、CD19、CD56同时阳性为主。在非同期抗原表达中,CD34^+CD64^+、CD117^+CD11b^+、CD117^+CD38^(-/dim)、CD117^+HLA-DR^(-/dim)正常值在0.01%左右,与 AML 之间的对数差大于3,为灵敏度较高的 LAIP。结论多参数流式细胞术适于80%以上 AML 患者 MRD 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表型分析 白血病 非淋巴细胞 急性 微量残留病
原文传递
Id4基因甲基化在急性白血病微量残留病检测中的意义 被引量:18
9
作者 赵瑜 于力 +5 位作者 王全顺 李红华 薄剑 王书红 靳海杰 楼方定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298-301,共4页
目的探讨 Id4基因甲基化作为检测急性白血病(AL)微量残留病变指标的可行性。方法采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S-PCR)技术对细胞系中不同比例的白血病细胞以及正常人、初诊和完全缓解期的 AL 患者骨髓进行 Id4基因甲基化状态检测。结... 目的探讨 Id4基因甲基化作为检测急性白血病(AL)微量残留病变指标的可行性。方法采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S-PCR)技术对细胞系中不同比例的白血病细胞以及正常人、初诊和完全缓解期的 AL 患者骨髓进行 Id4基因甲基化状态检测。结果 MS-PCR 方法可在低于1%白血病细胞中检测到Id4基因甲基化。Id4基因在正常骨髓中呈完全性非甲基化状态,初治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中甲基化比例分别为84%和86%。Id4基因在完全缓解的 ALL 患者中甲基化比例达60.9%,高于完全缓解状态的 AML 患者。Id4基因甲基化检测阳性的14例 ALL 患者中有8例在12个月内复发,而甲基化检测阴性的9例 ALL 患者仅有1例复发。Id4基因呈甲基化状态的8例 AML 患者中有5例在12个月内复发,而 Id4基因呈非甲基化的20例 AML患者中12个月内仅有2例复发。结论 MS-PCR 检测 Id4基因甲基化有可能作为 AL 微量残留病的检测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急性 微量残留病 基因 Id4 甲基化
原文传递
CCLG-2008方案治疗标危中危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期随访结果 被引量:20
10
作者 刘晓明 邹尧 +14 位作者 王慧君 陈晓娟 阮敏 陈玉梅 杨文钰 郭晔 刘天峰 张丽 王书春 张家源 刘芳 蔡小矜 戚本泉 常丽贤 竺晓凡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449-454,共6页
目的 评价根据骨髓微小残留病(MRD)检测调整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危险度分组的意义.方法 前瞻性选取2008年4月至2011年8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就诊并采用CCLG-2008方案系统治疗的初诊标危、中危ALL患儿共285例,其中男... 目的 评价根据骨髓微小残留病(MRD)检测调整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危险度分组的意义.方法 前瞻性选取2008年4月至2011年8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就诊并采用CCLG-2008方案系统治疗的初诊标危、中危ALL患儿共285例,其中男179例(62.8%)、女106例(37.2%),年龄5.3(0.5 ~14.0)岁.无需涉及MRD调整危险度分组已定义为高危组的初诊ALL患儿不在本研究范围.根据初次于本院确诊并入组的时间分组:Ⅰ组:2008年4月至2009年12月的初诊,共126例,均按CCLG-2008方案设定的危险度分组进行划分及治疗,且未根据骨髓MRD水平调整危险度分组及治疗方案;Ⅱ组:2010年1月至2011年8月初诊患儿,共159例,除按CCLG-2008方案设定的危险度分组进行划分及治疗外,在治疗过程中将根据不同时期(诱导治疗的第33天以及整体治疗的第12周)MRD的水平调整其危险度分组及治疗方案.两组患儿均采用四色荧光抗体标记的流式细胞仪进行MRD检测.组间比较采用t或x2检验,生存曲线采用Kaplan-Meier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分析.结果 本组285例患儿中B细胞型268例(94.0%),T细胞型17例(6.0%);中枢神经系统(CNS)1状态232例(81.4%),CNS 2状态48例(16.8%),CNS 3状态5例(1.8%).Ⅰ组标危78例(61.9%),中危48例(38.1%);Ⅱ组调整前标危109例(68.6%),中危50例(31.4%),调整后标、中、高危比例分别为:53.5%(85例)、39.6%(63例)和6.9%(11例).285例患儿均随访2.5年,总复发率为7.4%(21例),Ⅰ组和Ⅱ组分别为12.7%(16例)和3.1%(5例)(P=0.009);败血症、侵袭性真菌感染、坏死性小肠炎等较为严重感染的发生率为32.3%(92/285),Ⅰ组和Ⅱ组分别为28.6%(36/126)和35.2% (56/159) (P =0.392);总病死率为6.7%(19/285),Ⅰ组和Ⅱ组分别为10.3%(13/126)和3.8% (6/159) (P =0.04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白血病 淋巴样 预后 微小残留病
原文传递
干扰素α-1b、白细胞介素2联合沙利度胺方案干预治疗微小残留病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6
11
作者 米瑞华 陈琳 +7 位作者 魏旭东 尹青松 王敏芳 梁利杰 袁芳芳 李梦娟 冀烜静 宋永平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11-116,共6页
目的探讨干扰素α-1b、白细胞介素2联合沙利度胺("干白沙"方案)对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微小残留病(MRD)的影响。方法对2016年7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18例(17例来自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1例来自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处于血... 目的探讨干扰素α-1b、白细胞介素2联合沙利度胺("干白沙"方案)对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微小残留病(MRD)的影响。方法对2016年7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18例(17例来自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1例来自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处于血液学完全缓解但MRD阳性的AML患者应用不同剂量的"干白沙"方案,监测其MRD水平变化。结果18例患者接受常规剂量"干白沙"方案1~2个月,7例患者MRD转阴,3例患者MRD水平明显下降,3例MRD水平升高,5例复发。MRD水平升高的3例患者接受加量的"干白沙"方案,2例MRD转阴,1例MRD水平下降。"干白沙"方案干预治疗MRD阳性AML总有效率为72.2%。根据治疗前MRD水平分组,MRD≥1.0%的患者有效率为57.1%(4/7),MRD<1.0%的患者有效率为81.8%(9/11)。结论"干白沙"方案可使血液学完全缓解但MRD阳性的AML患者MRD转阴或下降,增加方案药物剂量后疗效增加,疗效与治疗前MRD水平可能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髓样 干扰素 白细胞介素2 沙利度胺 微小残留病
原文传递
CD123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微小残留病检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12
作者 王亚哲 常艳 +8 位作者 主鸿鹄 秦亚溱 李金兰 付家瑜 李玲娣 陈珊珊 黄晓军 陆道培 刘艳荣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3期427-432,共6页
为了探讨CD123联合应用其它免疫标志检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中微小残留病(MRD)的作用及意义,采用四色流式细胞术(FCM)分析了186例初诊APL患者的免疫表型特点及20例正常骨髓中与APL细胞表型相同的细胞所占比例,并应用以CD34/CD117... 为了探讨CD123联合应用其它免疫标志检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中微小残留病(MRD)的作用及意义,采用四色流式细胞术(FCM)分析了186例初诊APL患者的免疫表型特点及20例正常骨髓中与APL细胞表型相同的细胞所占比例,并应用以CD34/CD117/CD123/HLA-DR为主的4色抗体组合对172份标本进行MRD检测并与实时定量PCR结果相比较。172份标本包括19例连续随访APL患者的116份骨髓或外周血标本和47例距初诊3个月至2年不等的非连续随访患者的56份骨髓标本,其中形态学完全缓解(CR)后117份,CR前55份标本。对18份标本同时加做抗体组合CD9/CD117/CD34/CD33检测。结果表明:初诊APL患者除高表达CD9、CD33、CD117和低表达CD34、HLA-DR外,CD123的阳性表达率为100%(30/30);正常骨髓中CD117+CD34-CD123+HLA-DR-细胞和CD117+CD34-CD9+CD33+细胞在有核细胞中的比例分别为(0.066±0.012)%和(0.089±0·066)%,与APL患者相比相差4个对数级;随访期内,19例患者全部获得形态学CR,中位时间为4周(3-6周),13例FCM结果转阴的中位时间为7.5周(5-11周),11例PCR结果转阴的中位时间为8周(5-12周);形态学CR后随访的117份标本中41份FCM检测MRD呈阳性,8份标本CD117+CD34-CD123+HLA-DR-细胞比例>5%,中位值为9.02%(5.26%-18.14%),33份标本CD117+CD34-CD123+HLA-DR-细胞比例<5%,中位值为0·48%(0.02%-4.70%);CD117+CD34-细胞中CD123+HLA-DR-细胞的中位相对比例分别为86.77%(63.29%-92.62%)和63.59%(15.11%-98.36%);FCM与PCR同时检测MRD结果显示,FCM(+)标本中95.9%(93/97)PCR为阳性,FCM的假阳性率为4.1%(4/97),PCR的假阴性率为8.75%(7/93)。FCMMRD(-)标本中,92%(69/75)PCR阴性,8%(6/75)为PCR阳性。连续随访的116份标本和形态学CR后的117份标本显示,CD117+CD34-CD123+HLA-DR-细胞比例与实时定量PCR检测的mRNA水平基本一致,两者均有一定的相关性(r=0.824,P<0.001和r=0.754,P<0.001)。结论:应用CD34/CD117/CD123/HLA-DR为主的2组4色抗体组合检测APL患者中的MR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123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微小残留病 流式细胞术
下载PDF
急性髓系白血病治疗前后白血病干细胞的变化 被引量:15
13
作者 吕俊廷 杨志刚 +5 位作者 管有洪 林忠顺 萧杏贤 刘德 石曼 王文珊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658-664,共7页
目的:观察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中是否存在白血病干细胞(leukemia stem cells,LSC)及其与白血病细胞在流式细胞图中的相对位置,分析白血病微小残留病(minimal residual diseases,MRD)与LSC水平的相关性,探讨白血... 目的:观察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中是否存在白血病干细胞(leukemia stem cells,LSC)及其与白血病细胞在流式细胞图中的相对位置,分析白血病微小残留病(minimal residual diseases,MRD)与LSC水平的相关性,探讨白血病化疗过程中LSC的变化与白血病的疗效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集50例AML(除外M3)患者骨髓标本85份,其中初治患者标本50份,未缓解AML患者标本7份,完全缓解期AML患者标本28份。所有标本均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免疫表型为CD34^+/CD38^-/CD123^+的LSC,同时对初治患者标本行白血病肿瘤细胞免疫表型检测,对非初治患者标本根据初治免疫表型获得的白血病相关免疫表型(leukemia associated immune phenotype,LAIP)进行白血病微小残留病检测。结果:AML中存在CD34^+/CD38^-/CD123^+的LSC,其与白血病细胞在流式细胞图中的相对位置是一致的。化疗后骨髓完全缓解组LSC含量(0.096‰)比初治AML组LSC含量(0.541‰)明显降低,两组比较,其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初治AML组与化疗后未缓解组之间的LSC含量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对同时进行LSC和MRD检测的28例完全缓解AML患者中的LSC含量和MRD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2者存在显著正相关性(r=0.680,P<0.01)。结论:AML中确实存在LSC,其与白血病细胞在流式细胞图中的相对位置是一致的,推测其形态上同白血病细胞相似,大小相仿,具有弱表达CD45等一些白血病细胞的特征。化疗后LSC的比例较化疗前下降,在白血病治疗过程中检测和追踪LSC的变化,联合微小残留病(MRD)的检测技术,可以更好地判断白血病的疗效和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髓系白血病 白血病干细胞 微小残留病
下载PDF
105例初诊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微小残留病的动态监测及其预后价值 被引量:15
14
作者 杨珮钰 刘蒙蒙 +8 位作者 樊红琼 杨艳萍 韩薇 于小源 岳婷婷 苏克举 郭强 高素君 靳凤艳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584-588,共5页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微小残留病(MRD)动态变化及其与临床特征、治疗和预后的关系.方法纳入105例治疗后达到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的MM患者,采用多参数流式细胞术(MFC)动态监测MRD状态,结合临床数据和随访,进行Kaplan-Meier曲...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微小残留病(MRD)动态变化及其与临床特征、治疗和预后的关系.方法纳入105例治疗后达到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的MM患者,采用多参数流式细胞术(MFC)动态监测MRD状态,结合临床数据和随访,进行Kaplan-Meier曲线及Cox回归等分析.结果①纳入本研究的疗效VGPR患者中,MRD转阴率为72.4%(76/105),中位转阴时间为3个月.②MRD阴性患者2年无进展生存(PFS)率明显高于MRD阳性患者(62.2%对41.3%,P=0.001),持续MRD阳性为PFS独立预后不良因素(HR=3.039,P=0.044).③失去MRD阴性状态(转阳)患者预后劣于MRD持续阴性患者,二者中位PFS时间分别为18个月和未达到(P<0.001),中位总生存(OS)时间均未达到(P=0.002).④MRD阴性持续时间≥12个月患者的2年PFS和OS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FS:77.7%对36.7%,P<0.001;OS:96.4%对57.9%,P<0.001).随MRD阴性持续时间延长,复发/死亡风险显著降低(PFS:HR=0.865,P<0.001;OS:HR=0.823,P<0.001).⑤高危细胞遗传学异常(CA)或不适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患者中,MRD阴性患者PFS延长(高危CA患者中位PFS:未达到对19个月,P=0.006;不适合ASCT患者中位PFS:未达到对25个月,P=0.052).⑥应用硼替佐米治疗可明显延长MRD阴性持续时间(中位MRD阴性持续时间:25个月对10个月,P=0.034).结论持续MRD阳性是MM独立的预后不良因素,MRD阴性持续时间是另一重要预后因素,而失去MRD阴性状态可能是复发的早期标志,故动态监测MRD有助于指导复发MM治疗时机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微小残留病 多参数流式细胞术 动态监测 预后
原文传递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微小残留病监测的预后意义 被引量:15
15
作者 徐晓军 汤永民 +7 位作者 宋华 石淑文 杨世隆 沈红强 魏健 徐卫群 潘斌华 赵芬英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80-185,共6页
目的研究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化疗过程中,不同时问点监测的不同微小残留病(MRD)水平的预后意义。方法对102例ALL患儿进行MRD监测研究,分别在患儿诱导化疗开始后第15天、第29天、第3个月、第6个月、第12个月进行MRD监测... 目的研究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化疗过程中,不同时问点监测的不同微小残留病(MRD)水平的预后意义。方法对102例ALL患儿进行MRD监测研究,分别在患儿诱导化疗开始后第15天、第29天、第3个月、第6个月、第12个月进行MRD监测。根据患儿初诊时免疫表型特征,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的四色单克隆抗体组合。常用的抗体组合包括CD45CD19CD34CD10和CD45CD19CD34CD20等。结果102例ALL患儿的5年总体生存(OS)率和无事件生存(EFS)率分别为(86.9±3.4)%和(79.9±4.0)%,共12例患儿复发。在第15天、29天、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分别有14.3%、43.9%、39.1%、39.7%和45.6%的患儿处于MRD阴性(MRD〈10^-4)。其中MRD水平能在1年内达到阴性的患儿的长期存活率明显高于MRD持续阳性的患儿[5年EFS:(92.5±3.2)%vs.(58.3±8.6)%,P〈0.001]。各时间点上,化疗后第15天时MRD≥1012[(79.84-10.3)%vs.(28.6±17.1)%,P〈0.001]、第29天时MRD≥1013[(88.3±4.9)%vs.(51.3±14.4)%,P〈0.003]、第3个月[(92.4±5.1)%vs.(65.5±7.5)%,P〈0.015]、6个月[5-year EFS rates(96.3±3.6)%vs.(65.4±7.5)%,P〈0.003]及第12个月[(100.0±0.0)%郴.(67.7±8.4)%,P〈0.002]时MRD≥10。的患儿的5年EFS率明显较差。而第15天时MRD≥10。是独立的不良预后因素。结论采用流式细胞术动态监测MRD水平能有效地评估ALL患儿的预后,而不同时间点上具有预后意义的MRD水平并不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淋巴细胞 急性 流式细胞术 预后 儿童 微小残留病
原文传递
儿童B-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治疗中微量残留病动态监测及其意义 被引量:14
16
作者 帖利军 顾龙君 +8 位作者 陈静 蒋黎敏 董璐 潘慈 叶辉 宋得莲 薛惠良 汤静燕 王耀平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20-123,共4页
目的评价微量残留病(MRD)监测在儿童B-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治疗中的预后价值。方法2001年9月1日至2004年10月31日采用ALL-XH-99方案行MRD标记筛选并监测的B-ALL患儿102例。用四色多参数流式细胞仪监测诱导治疗结束完全缓解(CR)时... 目的评价微量残留病(MRD)监测在儿童B-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治疗中的预后价值。方法2001年9月1日至2004年10月31日采用ALL-XH-99方案行MRD标记筛选并监测的B-ALL患儿102例。用四色多参数流式细胞仪监测诱导治疗结束完全缓解(CR)时、髓外白血病预防性治疗前、早期强化前、维持治疗中定期强化前、维持治疗1年及2年时患儿。MRD 。结果①行筛选并监测的102例B-ALL患儿中,对诱导治疗结束获CR的86例患儿进行了MRD监测。其中MRD ≥10^(-4)的患儿20例,占23.30%;MRD<10^(-4)的患儿66例,占76.70%,其39个月无事件生存率分别为 0.00%和(83.00±9.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单因素分析显示患儿的性别、起病时年龄、白细胞计数及染色体倍体数与CR时MRD水平无关(P>0.05);而Ph染色体、诱导治疗第19天骨髓幼稚淋巴细胞比例、CR时间、ALL-XH-99危险度分类标准与其相关(P<0.05)。③多因素分析显示 CR时MRD水平具有独立的预后价值(比例风险为5.381,95%可信区间为0.004-0.624,P<0.05)。结论诱导治疗结束CR时MRD水平可用于评估早期治疗反应,是儿童B-ALL治疗中重要的预后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淋巴细胞 急性 儿童 微量残留病 预后因素
原文传递
WT1基因在急性白血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4
17
作者 赵万红 蒙珊 +6 位作者 蒙昕 曹星梅 陈银霞 何爱丽 刘捷 马肖容 张王刚 《白血病.淋巴瘤》 CAS 2013年第2期107-110,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AL)患者体内WT1基因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对急性髓系、淋巴细胞白血病66例患者WT1基因进行检测,并比较髓系各亚型之间的基因表达量差异,观察基因表达水平与病程及预后之间的相...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AL)患者体内WT1基因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对急性髓系、淋巴细胞白血病66例患者WT1基因进行检测,并比较髓系各亚型之间的基因表达量差异,观察基因表达水平与病程及预后之间的相关性,同时分析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病程与WT1基因表达之间的关系。结果66例患者中,87.5%(14/16)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及76.0%(38/50)的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WT1基因表达阳性;髓系各亚型中,M3的表达水平低于其他各亚型(与M1、M2、M4、M5相比,P值分别为0.040、0.007、0.006、0.010)。WT1基因的表达水平与疾病状态密切相关,完全缓解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未缓解组(P=0.018)及复发组(P=0.003),其滴度的再次升高可提前1.5个月预测复发。WT1基因与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预后相关,WT1基因转阴的患者较持续表达及一度下降后再次上升的患者预后好。结论WT1基因在AL患者中的表达可代表微小残留病灶,急性髓系l气血病各亚型中M3表达水平相对较低,WT1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程及预后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 WT1 白血病 急性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微小残留病
原文传递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个体化治疗现状 被引量:14
18
作者 王健 陈纯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617-1622,共6页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是儿童时期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是由于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异常而引起的恶性血液病。目前,儿童ALL的治疗效果明显改善,行之有效的方法主要是个体化治疗。对于标危ALL,降低了化疗强度从而减轻化疗药物的副作用,...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是儿童时期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是由于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异常而引起的恶性血液病。目前,儿童ALL的治疗效果明显改善,行之有效的方法主要是个体化治疗。对于标危ALL,降低了化疗强度从而减轻化疗药物的副作用,只有对真正属于高危型的ALL才进一步加强化疗,且应根据其不同的生物学特征采用不同的治疗手段。对于复发型ALL,即使加强化疗或换用新药,其预后仍旧较差,可采取分子靶向治疗或造血干细胞移植。此外,近年来微小残留病检测技术及药物基因组学研究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评价化疗药物敏感性并判断预后,也为ALL个体化治疗提供了可靠的客观依据。本文就目前儿童ALL个体化治疗现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个体化治疗 分层化疗 微小残留病 药物基因组学
下载PDF
CD7在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的表达及其在微小残留病检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19
作者 李耀华 徐娟 +2 位作者 孙雪静 刘聪艳 万岁桂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6年第2期233-236,共4页
目的观察CD7在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cytic leukemia,AML)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CD7在AML微小残留病灶(minimal residual disease,MRD)检测中的意义。方法用四色流式细胞术(FCM)分析112例初发的成人AML患者的免疫表型,观察CD7在... 目的观察CD7在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cytic leukemia,AML)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CD7在AML微小残留病灶(minimal residual disease,MRD)检测中的意义。方法用四色流式细胞术(FCM)分析112例初发的成人AML患者的免疫表型,观察CD7在AML患者骨髓细胞上的表达情况,并将CD7抗体与其他多种髓系抗体(如CD13、CD33、CD117等)构成三色或四色组合,用于CD7+AML患者MRD的检测。结果112例AML患者中共检测到34例CD7阳性病例,其FAB(French-American-British)亚型分别为:M11例,M226例,M32例,M4/M55例。所有这些患者的白血病细胞胞质均CD3及CD79a阴性。CD7+组与CD7-组间未见明显的年龄及性别差异。CD7与CD34的阳性表达呈显著相关(P=0.002),91.2%的CD7+AML同时伴有CD34的表达。在CD7+AML的MRD检测中,CD7与其他髓系抗原组合能够在双参数散点图上很好地区分白血病细胞与正常细胞。结论在成人AML中,不同的FAB亚型均可有CD7+病例,其总的阳性率约为30.4%,CD7表达与CD34的表达呈明显的相关性,提示CD7+AML可能起源于一个较早的恶性克隆,CD7抗原阳性也是AML-MRD检测的一个很好指标,为AML-MRD检测率低提供一定的弥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髓系白血病 微小残留病灶 CD7 流式细胞术
下载PDF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e2a-pbx1融合基因的表达水平与临床特点、早期治疗反应的相关性 被引量:12
20
作者 高超 李志刚 +1 位作者 赵玮 吴敏媛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3期569-573,共5页
为了探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儿童初诊的e2a-pbx1融合基因表达水平与患儿临床特点和早期治疗反应的关系,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定量检测45例患儿初诊e2a-pbx1表达水平和23例诱导缓解治疗第33天时微小残留病(minimal residual disease,... 为了探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儿童初诊的e2a-pbx1融合基因表达水平与患儿临床特点和早期治疗反应的关系,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定量检测45例患儿初诊e2a-pbx1表达水平和23例诱导缓解治疗第33天时微小残留病(minimal residual disease,MRD)水平;分析初诊e2a-pbx1表达水平、MRD水平与临床特点和早期治疗反应的相关性;比较MRD阳性与阴性患儿初诊e2a-pbx1表达水平及临床特点的差异。结果表明:初诊时e2a-pbx1表达水平与初诊时外周血幼稚细胞百分比呈正相关。23例诱导缓解治疗第33天MRD水平与初诊时各临床特点及e2a-pbx1表达水平均缺乏相关性。MRD阳性组初诊时e2a-pbx1表达水平高于阴性组,而患儿年龄显著低于阴性组。外周血白细胞数<25×109/L的患儿,初诊时外周血幼稚细胞百分比显著低于≥25×109/L组,血小板计数显著高于≥25×109/L组。结论:初诊时e2a-pbx1表达水平可以提示患儿初诊时的肿瘤负荷。MRD阳性患儿初诊时e2a-pbx1表达水平高,年龄小。初诊肿瘤负荷高的患儿,外周血血小板数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e2a-pbx1融合基因 微小残留病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