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日本近世小说怪异性溯源——以与中国文学的关联为中心 被引量:6
1
作者 勾艳军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90-93,112,共5页
明清小说及理论的东传直接引发了日本近世怪异小说的流行,民间的百物语怪谈会等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日本小说家还受到中国发愤著述思想的深刻启示,并常借助传统的生魂作祟描写来表现主人公的愤激之情。由中国传入日本的佛教和日本的... 明清小说及理论的东传直接引发了日本近世怪异小说的流行,民间的百物语怪谈会等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日本小说家还受到中国发愤著述思想的深刻启示,并常借助传统的生魂作祟描写来表现主人公的愤激之情。由中国传入日本的佛教和日本的原始信仰都广泛涉及怪异题材,宗教信仰的重叠构成了日本人对怪异小说情有独钟的文化土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 怪异小说 佛教 明清小说
下载PDF
1900—1930年明清小说在越南的翻译与出版 被引量:3
2
作者 王嘉 《国际汉学》 CSSCI 2017年第1期127-131,共5页
20世纪初,越南出现了中国明清小说的翻译热潮,翻译数量巨大。在此风潮的带领下,明清小说在越南得到了比以往更广泛、深入的传播,并对越南的社会、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对这次翻译热潮进行了考察,并对此次翻译热潮出现的原因... 20世纪初,越南出现了中国明清小说的翻译热潮,翻译数量巨大。在此风潮的带领下,明清小说在越南得到了比以往更广泛、深入的传播,并对越南的社会、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对这次翻译热潮进行了考察,并对此次翻译热潮出现的原因、出版特点进行了深入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初 越南 明清小说 翻译
原文传递
明清时代的进步思潮与小说创作
3
作者 皋于厚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11-115,共5页
批判封建君主专制主义的民主主义思潮、批判封建禁欲主 义的个性解放思潮以及批判空谈性理的经世致用思潮,是明清两代进步思潮三个最主要的 表现方面。优秀的明清小说在艺术描写中充分体现了这些进步思潮,并为这些进步思潮推波 助澜。
关键词 进步思潮 明清小说 民主 个性解放 经世致用
下载PDF
鲁迅与明清小说关系研究综述 被引量:1
4
作者 吴金梅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期57-61,共5页
鲁迅与明清小说关系研究颇具文学及社会意义和价值,可以从鲁迅小说对明清小说思想及艺术的批判继承与发展、鲁迅对明清小说的学术研究以及鲁迅运用明清小说作为资源在其杂文中做出"社会批评"与"文明批评"几个方面... 鲁迅与明清小说关系研究颇具文学及社会意义和价值,可以从鲁迅小说对明清小说思想及艺术的批判继承与发展、鲁迅对明清小说的学术研究以及鲁迅运用明清小说作为资源在其杂文中做出"社会批评"与"文明批评"几个方面切入研究。但就研究总体状态而言,新中国成立前多为较直观的感受;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一段时期内的相关研究屈指可数,难以形成规模与特色;新时期以来,这一研究展现出一种多维度的纵深迈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明清小说 关系研究 综述
下载PDF
明清小说“乡村描写”美学意蕴简论 被引量:1
5
作者 许中荣 《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4期87-90,共4页
明清小说中的"乡村描写"具有相对独特的审美意蕴,宁静、和谐的诗意美与简淡、"土气"的朴拙美是其最突出的美学风格;冷热紧疏的节奏美和隐秘、惊险的奇趣美是其在美学风格上的行文追求。探讨其美学意蕴不论对中国古... 明清小说中的"乡村描写"具有相对独特的审美意蕴,宁静、和谐的诗意美与简淡、"土气"的朴拙美是其最突出的美学风格;冷热紧疏的节奏美和隐秘、惊险的奇趣美是其在美学风格上的行文追求。探讨其美学意蕴不论对中国古代文学中乡村描写,还是对明清小说整体的美学意蕴研究都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小说 乡村描写 美学意蕴
下载PDF
论佛教文化对明清小说叙事模式的影响
6
作者 杨明贵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10年第6期46-50,共5页
在文化领域世俗化进程迅猛推进的明清时期,佛教文化对明清小说的叙事模式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以"因果报应"观作为小说的线索展开叙事;二是以"转世"观演绎故事情节;三是以"... 在文化领域世俗化进程迅猛推进的明清时期,佛教文化对明清小说的叙事模式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以"因果报应"观作为小说的线索展开叙事;二是以"转世"观演绎故事情节;三是以"色空"观诠释生存真相。同时,以佛教观念构架小说的局面,既对形成具有我国古典特色的小说叙事模式起了促进的作用,又为转变和打破这一模式起了阻碍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文化 明清小说 叙事模式 因果报应 色空 转世
下载PDF
明清小说繁盛的儒学文化基础——论阳明心学对明清小说的影响
7
作者 赵瓅 《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第1期63-65,共3页
明清小说的繁荣发展绝非偶然。明中晚叶,阳明心学为士人参与小说创作铺平了道路,使明清小说的创作者成分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为明清小说营造了利于其繁荣发展的文化环境。
关键词 明清小说 阳明心学 社会文化
下载PDF
画心品稗:明清小说评点中的品第批评概观
8
作者 高红豪 《理论界》 2019年第2期79-86,共8页
品第批评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中的一种,最早源于《汉书》中的"九品论人",后经书画品第的发展,于明清两代被广泛借用到文学批评之中。明清小说中的品第批评主要存在于各种形态的评点之中,具有应用时间长、覆盖作品广等特点... 品第批评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中的一种,最早源于《汉书》中的"九品论人",后经书画品第的发展,于明清两代被广泛借用到文学批评之中。明清小说中的品第批评主要存在于各种形态的评点之中,具有应用时间长、覆盖作品广等特点。其功能体现在对小说叙事、辞令、写人等多方面的等级评定,是我们研究明清小说批评理论的重要切入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小说 品第批评 形态 功能
原文传递
皈依红尘:尼姑的世俗人生——从“三言”、“二拍”中的尼姑犯禁说起
9
作者 汪注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9年第10期49-51,共3页
在"三言"、"二拍"收录的故事当中,尼姑形象往往扮演着与宗教戒律相悖的角色:或为人作伐、或为虎作伥,不一而足,而在诸多犯禁行为的背后,存在着的乃是经济的、文化的、社会与个人心理等因素的多重影响。从文本解读... 在"三言"、"二拍"收录的故事当中,尼姑形象往往扮演着与宗教戒律相悖的角色:或为人作伐、或为虎作伥,不一而足,而在诸多犯禁行为的背后,存在着的乃是经济的、文化的、社会与个人心理等因素的多重影响。从文本解读的意义上来说,她们的犯禁举动在故事情节的起承转合中起到不可小觑的作用;就明代社会文化分析的角度而言,她们的命运结局则映射出处于中晚期明代社会内在的价值取舍与道德评价准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小说 “三言” “二拍” 尼姑 犯禁
下载PDF
论明清小说的历史转型
10
作者 朱根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4期46-50,共5页
我国古代小说发展至明清时代 ,小说自身不断完善 ,小说创作体现了小说从雅到俗、从古典现实主义到批判现实主义和审美对象由历史到现实的历史转型 ,体现了审美趣味的否定之否定 。
关键词 明朝 清朝 小说创作 市民阶层 通俗化 批判现实主义 审美对象 审美趣味
下载PDF
从儒家“王道”到禅宗“空境”:明清小说中的心学线索
11
作者 朱路昕 《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第4期57-63,共7页
随着王守仁揭示"致良知"的心学宗旨以来,以及王门弟子对王学的大力传播,通俗文学性质的明代小说,数量与质量也在快速地发展。综合观照明代至清前期的经典小说,会发现这些小说的思想主旨隐隐有一条心学的线索。《三国演义》&qu... 随着王守仁揭示"致良知"的心学宗旨以来,以及王门弟子对王学的大力传播,通俗文学性质的明代小说,数量与质量也在快速地发展。综合观照明代至清前期的经典小说,会发现这些小说的思想主旨隐隐有一条心学的线索。《三国演义》"拥刘反曹"所宣扬"王道"与"霸道"理念的对立,近于先秦孔孟的儒家伦理;而《水浒传》通过宋江形象表达了对传统伦理"忠义"观的怀疑。《西游记》则通过孙悟空和猪八戒形象嘲弄了名、利等"人欲",但没有将之完全否定;而《金瓶梅》和《儒林外史》则是"人欲"极端恶性的大暴露;因此,如何超越"欲"与"情",是《红楼梦》的思考主题,其最终指向是"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禅宗"空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学 明清小说 王道 人欲 空境
下载PDF
明清白话小说“墙上题诗”叙述的表现形式及其内涵 被引量:2
12
作者 许中荣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5期45-50,共6页
明清白话小说中存在大量的"墙上题诗"叙述,作为"动态"的"墙上题诗"叙述与小说文本产生互动,生发出多向度意义。明清白话小说"墙上题诗"叙述通过塑造人物与结构故事映现出的并非只是文学意义上... 明清白话小说中存在大量的"墙上题诗"叙述,作为"动态"的"墙上题诗"叙述与小说文本产生互动,生发出多向度意义。明清白话小说"墙上题诗"叙述通过塑造人物与结构故事映现出的并非只是文学意义上的价值,同时也体现出当时小说作者与读者对"墙上题诗"的阅读好尚与审美价值取向等内涵。对"墙上题诗"叙述的关注,并非遮蔽"题壁诗"而是把其纳入小说叙述进行综观。这不仅有助于对作为叙事文学的明清白话小说的解读,且可作为"题壁诗"创作的生动案例,对推进其研究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白话小说 墙上题诗 表现形式 文化内涵
下载PDF
鲁迅小说史学中的社会学意识——以《中国小说史略》中明清小说研究为例 被引量:1
13
作者 吴金梅 《平顶山学院学报》 2014年第6期66-70,共5页
鲁迅作为学者,其中国小说史学研究成就斐然,展示了鲁迅在中国小说史学研究中的开阔视野,科学的研究方法与缜密的学术思维,其中的社会学意识便是其特点之一。以鲁迅的明清小说研究为例,鲁迅以社会学的标准对明清小说做出分类和考证,对于... 鲁迅作为学者,其中国小说史学研究成就斐然,展示了鲁迅在中国小说史学研究中的开阔视野,科学的研究方法与缜密的学术思维,其中的社会学意识便是其特点之一。以鲁迅的明清小说研究为例,鲁迅以社会学的标准对明清小说做出分类和考证,对于明清小说思想内容的研究同样具有时代社会关注的特点,而在探究明清小说发生学时,同样做出了社会背景的考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小说史学 社会学 明清小说
下载PDF
从明清小说看传统友谊观、爱情观
14
作者 薛亚玲 《雁北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第1期74-76,共3页
本文以五部明清小说为例,具体分析了传统友谊观、爱情观,并指出只有对其批判继承才能有助于社会主义新道德建设。
关键词 明清小说 爱情观 传统 友谊 批判继承 才能 新道德 具体分析 社会主义
下载PDF
“角门”在明清小说中的文化意义
15
作者 刘霜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2期56-61,共6页
"角门"一词自南宋小说《夷坚志》始,正式出现在中国古典小说中。作为明清小说中常见的一个物象,《红楼梦》一书的出现,标志着"角门"在明清小说中成为一种意象。因其本身具有的社会内涵,加之小说作者有意或无意的创... "角门"一词自南宋小说《夷坚志》始,正式出现在中国古典小说中。作为明清小说中常见的一个物象,《红楼梦》一书的出现,标志着"角门"在明清小说中成为一种意象。因其本身具有的社会内涵,加之小说作者有意或无意的创作,"角门"在明清小说中逐步被赋予更多的文化意义。从礼仪文化、爱情文化、灰色文化三个方面入手,分析了"角门"在明清小说中承载的文化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门 明清小说 礼仪 爱情 灰文化
下载PDF
明清白话小说主谓谓语型存在句分析
16
作者 丁韵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第4期14-17,共4页
主谓谓语型存在句是存在句中的非典型类型,但在实际语料中古已有之,在近代语料中更不乏见。从三部明清白话小说语料中共检出主谓谓语型存在句294例,其语义类型分布和结构类型分布基本代表了近代汉语存在句的分布特征。
关键词 主谓谓语型存在句 明清白话小说 西游记 醒世姻缘传 儒林外史
下载PDF
明清家族小说中阴盛阳衰现象研究
17
作者 彭娟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3期56-61,共6页
明清家族小说由描写男性为主变为以描写女性为主,并开始对女性形象进行重新塑造,在男女性别关系上呈现男性阳刚的衰退与弱化,以及女性对男性的超越,可称之为阴盛阳衰的现象。这种对男尊女卑正统秩序的颠覆,不仅展示了文学发展的新风貌,... 明清家族小说由描写男性为主变为以描写女性为主,并开始对女性形象进行重新塑造,在男女性别关系上呈现男性阳刚的衰退与弱化,以及女性对男性的超越,可称之为阴盛阳衰的现象。这种对男尊女卑正统秩序的颠覆,不仅展示了文学发展的新风貌,而且预示着社会的演进和变化,反映了特定的时代生活背景与知识阶层文化心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家族小说 阴盛阳衰 性别文化
下载PDF
铅石印刷术与明清通俗小说的近代传播——以上海(1874—1911)为考察中心 被引量:14
18
作者 潘建国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96-107,共12页
本文运用大量文献史料,以上海(1874—1911)为考察中心,从“翻印”、“续书”及“图像”三个方面,细致论述了铅石印刷文化与明清通俗小说近代传播之间的学术关系,其中既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也有消极的负面影响;而正是在此传播环境下,白话... 本文运用大量文献史料,以上海(1874—1911)为考察中心,从“翻印”、“续书”及“图像”三个方面,细致论述了铅石印刷文化与明清通俗小说近代传播之间的学术关系,其中既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也有消极的负面影响;而正是在此传播环境下,白话小说史完成了从传统明清通俗小说向晚清新小说乃至现代小说的历史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上海 铅石印刷术 明清小说传播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