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随附性”概念及其哲学意蕴 被引量:10
1
作者 陈晓平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8,共8页
"随附性"概念与心-身问题密切相关。金在权继戴维森之后对这个概念作了详尽的分析,区分了"弱随附性"、"强随附性"和"全总随附性"。文章对这些概念给以介绍和澄清,指出全总随附性是三者中最弱的... "随附性"概念与心-身问题密切相关。金在权继戴维森之后对这个概念作了详尽的分析,区分了"弱随附性"、"强随附性"和"全总随附性"。文章对这些概念给以介绍和澄清,指出全总随附性是三者中最弱的,进而给出这三种随附性的意义底线。在此基础上探讨随附性的哲学意蕴。全总随附性的典型语境是单世界论域,并且是不可还原的;弱、强随附性的典型语境是多世界论域,并且是可还原的。相对于单世界论域,宏-微随附性成为整-部随附性,而整-部随附性就是全总随附性;相对于多世界论域,宏-微随附性成为层次随附性,而层次随附性就是强-弱随附性。文章主张,自由意志是不可还原的,这意味着心理性质对于物理性质至少在某些方面是不可还原的;但是这种不可还原性仍然同整-部随附性即全总随附性是相容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随附性 心-身问题 可还原性 自由意志
原文传递
从心-身问题看功能主义的困境 被引量:7
2
作者 陈晓平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17-21,共5页
主流功能主义在心-身问题上试图保留物理主义的基本立场,但又反对把心理状态还原为物理状态。这种非还原的物理主义是以“多重实现”为事实根据的。金在权提出功能还原模型,并通过局部还原将多重实现化解为一重实现,进而转向还原的物理... 主流功能主义在心-身问题上试图保留物理主义的基本立场,但又反对把心理状态还原为物理状态。这种非还原的物理主义是以“多重实现”为事实根据的。金在权提出功能还原模型,并通过局部还原将多重实现化解为一重实现,进而转向还原的物理主义。然而,金在权的功能还原理论对于心灵哲学最为重要的研究对象即意识却是无能为力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主义 心-身问题 还原论 感受性质 多重实现
下载PDF
认知科学与技术条件下的心身问题新解 被引量:8
3
作者 蔡曙山 《学术前沿》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56-76,共21页
心身问题(mind-body problem)是哲学千年难题,两千年多来哲学科学和哲学家所关心的无非就是"心身问题"。唯物论是身心一元模型的表现形式,唯心论是心身一元模型的表现形式,二元论则是心身平衡模型的表现形式。"人类基因... 心身问题(mind-body problem)是哲学千年难题,两千年多来哲学科学和哲学家所关心的无非就是"心身问题"。唯物论是身心一元模型的表现形式,唯心论是心身一元模型的表现形式,二元论则是心身平衡模型的表现形式。"人类基因组计划"和"人类认知组计划"为心身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科学证据,在当代科学与技术条件下,人心能够被识别,"他人之心"可知。通过从人类心智五个层级对自我认知和他人认知的分析,为深入思考人类意识、自我意识和他人之心等重大问题、为心身问题这个千年难题提供新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科学与技术 心身问题 人类认知五层级 他人之心
下载PDF
无律则一元论再思考——关于心身殊型同一论与心身随附性的一个新看法 被引量:7
4
作者 王晓阳 王雨程 《自然辩证法通讯》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1-59,126,共9页
在《心理事件》一文中,戴维森提出了一种关于心-身问题的非还原物理主义观点——无律则一元论。无律则一元论认为心身之间是殊型同一关系,并且不存在严格的心理-物理规律。随后,戴维森引入随附性来进一步解释心身殊型同一论。金在权对... 在《心理事件》一文中,戴维森提出了一种关于心-身问题的非还原物理主义观点——无律则一元论。无律则一元论认为心身之间是殊型同一关系,并且不存在严格的心理-物理规律。随后,戴维森引入随附性来进一步解释心身殊型同一论。金在权对此表示怀疑。我们将论证,首先戴维森这个做法可以避开金在权的质疑;其次,即使可以避开金在权的质疑,心身随附性仍需要进一步说明;最后,即使心身随附性有问题,心身殊型同一论仍有可能继续坚持下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律则一元论 非还原物理主义 殊型同一论 随附性 心-身问题 心灵哲学
原文传递
心-身问题与物理主义 被引量:6
5
作者 王晓阳 《自然辩证法通讯》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14,共14页
笛卡尔的心-身区别论证开启了近代以来有关心-身问题的争论,而物理主义则是当前学界在处理心-身问题时的常见立场。本文打算为其中一个具体的物理主义观点——戴维森版殊型同一论作辩护。我将论证,经过适当改进之后的殊型同一论,不仅能... 笛卡尔的心-身区别论证开启了近代以来有关心-身问题的争论,而物理主义则是当前学界在处理心-身问题时的常见立场。本文打算为其中一个具体的物理主义观点——戴维森版殊型同一论作辩护。我将论证,经过适当改进之后的殊型同一论,不仅能有效避免其他物理主义观点目前所面临的种种困扰,而且有望为我们大多数人所持有的那种内在心灵不同于外在事物的心-身二元直觉,提供一个合理的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身区别论证 心-身问题 物理主义 殊型同一论 心灵哲学
原文传递
虚拟现实的现象学本质及其身心问题 被引量:7
6
作者 周午鹏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73-78,共6页
当下,虚拟现实正走入人们的现实生活,但"虚拟现实"这一概念却在科学与哲学层面上模糊不清。虚拟现实起源于艺术,终结于科学。通过分析虚拟现实作为一种科学语言而体现的自身物质性,并反思它所引发的身心问题,我们认识到,作为... 当下,虚拟现实正走入人们的现实生活,但"虚拟现实"这一概念却在科学与哲学层面上模糊不清。虚拟现实起源于艺术,终结于科学。通过分析虚拟现实作为一种科学语言而体现的自身物质性,并反思它所引发的身心问题,我们认识到,作为一种技术革新和未来可能的存在方式,它对于人的现实生活来说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巨大的伦理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现实 现象学 语言 身心问题
原文传递
“任性原子”反例与随附物理主义 被引量:1
7
作者 李铖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7-52,共6页
随附物理主义是非还原物理主义者利用随附关系构建的心身理论。作为非还原物理主义的对手,还原物理主义者提出了“任性原子”反例质疑随附物理主义。按照“任性原子”反例,一旦物理属性发生微小的改变,心理属性会出现彻底的变化。为了... 随附物理主义是非还原物理主义者利用随附关系构建的心身理论。作为非还原物理主义的对手,还原物理主义者提出了“任性原子”反例质疑随附物理主义。按照“任性原子”反例,一旦物理属性发生微小的改变,心理属性会出现彻底的变化。为了应对该反例,随附物理主义者提出了“相似性”方案,修改了原有的表述。然而,该方案仍留有“任性原子”反例成立的理论空间。实际上,一种“琐屑”方案便能卓有成效地应对“任性原子”反例。依照“琐屑”方案,“任性原子”反例混淆了“微小的”与“无关紧要的”这两个不同的概念,还忽略了物理知识的发展性。从而,“任性原子”反例并不能对随附物理主义构成实质的威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主义 非还原论 心身问题 随附关系
原文传递
柏拉图《蒂迈欧篇》中的骨髓与身心问题
8
作者 葛天勤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3-52,共10页
心灵哲学中的“身心问题”对于二元论者来说往往表现为“灵魂如何与身体相互作用”的问题。作为古典二元论者的代表,柏拉图在《蒂迈欧篇》中通过骨髓提供了解决身心问题的进路。对于柏拉图来说,骨髓是一种处于灵魂和身体之间的中介体,... 心灵哲学中的“身心问题”对于二元论者来说往往表现为“灵魂如何与身体相互作用”的问题。作为古典二元论者的代表,柏拉图在《蒂迈欧篇》中通过骨髓提供了解决身心问题的进路。对于柏拉图来说,骨髓是一种处于灵魂和身体之间的中介体,沟通了灵魂与身体的相互作用。骨髓在《蒂迈欧篇》中的作用表现为三个方面:首先,骨髓是灵魂的所在位置,让灵魂与身体结合在一起;其次,骨髓将外部世界中感觉对象的信息传递给灵魂,是感觉活动的传输中介;再次,在人类的生殖活动中,骨髓将人的非理性灵魂传递给子代,让人类的非理性灵魂也实现了某种程度的不朽。柏拉图对于骨髓的探究开启了后世哲学家解决身心问题的不同路径,同时体现了古希腊哲学与医学的互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柏拉图 《蒂迈欧篇》 骨髓 身心问题 灵魂
下载PDF
多种随附性概念及其在心身问题上的应用——对金在权随附性理论的修正 被引量:4
9
作者 陈晓平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3期1-8,共8页
在随附性概念和心身问题上,金在权做出卓有成效的工作。他不仅对随附性概念给予强和弱的区分,还把它们与整-部随附性、层次随附性和宏-微随附性联系起来,并指出整-部随附性的形而上学性质及其重要性。但是,金在权的随附性理论不乏混乱之... 在随附性概念和心身问题上,金在权做出卓有成效的工作。他不仅对随附性概念给予强和弱的区分,还把它们与整-部随附性、层次随附性和宏-微随附性联系起来,并指出整-部随附性的形而上学性质及其重要性。但是,金在权的随附性理论不乏混乱之处,致使他产生放弃“随附依赖性”概念的想法。笔者接受金在权对整-部随附性的形而上学定位,进而理顺它与其他多种随附性之间的关系,并从实践论和认识论两个视角阐释心身关系兼备多种随附性的复杂形态。与金在权的心身还原论和笛卡尔的心身二元论相比,心身随附论不仅合情合理,而且具有形而上学的坚实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身问题 随附性 金在权 还原论 二元论
下载PDF
The Mind-Brain Problem Bose-Einstein Statistics, Temperature, Heat, Entropy God and Other Elementary Particles
10
作者 Walter J. Christensen Jr. 《Journal of Modern Physics》 2020年第9期1330-1360,共31页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apply the Einstein’s principle of relativity to solve the mind-brain problem and to generate all Standard Model Particle masses. Our approach is somewhat analogous to the dualistic ...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apply the Einstein’s principle of relativity to solve the mind-brain problem and to generate all Standard Model Particle masses. Our approach is somewhat analogous to the dualistic idea of Descartes. Instead of a pineal gland, wherein the brain interacts with the mind, we propose during the developmental stages of the human fetus the tiny brain begins to communicate with the smallest structures of spacetime. This interaction occurs as the fetus brain begins to emit thermodynamic low heat energies, which are then absorbed into the smallest structures of spacetime saturating the interstices of the fetus brain. Think of these heat-energies like Morse code instructions. Since these kinds of interaction involve spacetime, with brain matter-energy, and that our main guiding principle is that of relativity, our research resulted in a general relativistic wave equation, wherein the n-valued heat-energies emitted by the brain-field-matrix <em style="white-space:normal;">B</em><sub style="white-space:normal;"><span style="white-space:nowrap;"><em>μ</em></span><em></em><em>v</em></sub>, is identified as the energy momentum tensor of general relativity. The spacetime mind-matrix (<em style="white-space:normal;">M</em><sub style="white-space:normal;"><em><em>μ</em><em></em><em>v</em></em></sub>) is likewise identified as the Riemannian curvature matrix. Together they form a general relativistic expression given by: <em>M</em><sub><em><span style="font-size:10px;"><em>μ</em></span><em style="font-size:10px;white-space:normal;"></em><em style="font-size:10px;white-space:normal;">v</em><span style="font-size:10px;white-space:normal;"> </span></em></sub>+<em>P</em><sub><em><span style="font-size:10px;"><em>μ</em></span><em style="font-size:10px;white-space:normal;"></em><em style="font-size:10px;white-space:normal;">v</em><span style="font-size:10px;white-space:normal;"> </span></em></sub><em>M=cB<sub><span style="font-size:10px;"><em>μ</em></span><em style="font-size:10px;white-space:no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nd-body problem Thermodynamics Heat Energy General Relativity Particle Mass problem Hydrogen Spectra Consciousness God Particle Neuro-Fields Spacetime mind Neuroscience NEUROTROPHINS
下载PDF
心身问题和塞尔的生物自然主义 被引量:2
11
作者 陈真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6,共6页
约翰.塞尔的生物自然主义将心灵状态归结为大脑的生物状态,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解释心身互动,但依然无法解释和心身问题有着密切联系的自由意志问题。自由意志的存在预设了心灵状态或意识的某种相对独立的存在,否认这种相对的独立性正是塞... 约翰.塞尔的生物自然主义将心灵状态归结为大脑的生物状态,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解释心身互动,但依然无法解释和心身问题有着密切联系的自由意志问题。自由意志的存在预设了心灵状态或意识的某种相对独立的存在,否认这种相对的独立性正是塞尔难以解释自由意志的结症之所在。为了避免塞尔的问题,我们只能承认心灵状态存在的相对独立性以及心对身的非决定论性质的因果作用,即接受某种新显主义的心灵主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约翰.塞尔 生物自然主义 心身/心物问题 自由意志 心灵主义 新显主义
原文传递
心身问题与决定论、自由意志 被引量:3
12
作者 陈世锋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1年第1期5-9,共5页
心身问题背后的根本症结是机械决定论与自由意志难以两全。一方面,西方近现代科学强调的机械决定论要求物理世界的因果封闭性,从而使自由意志无法作为一个真实的因素插入神经、肌肉等物理世界因果作用的链条之中,另一方面,道德、责任之... 心身问题背后的根本症结是机械决定论与自由意志难以两全。一方面,西方近现代科学强调的机械决定论要求物理世界的因果封闭性,从而使自由意志无法作为一个真实的因素插入神经、肌肉等物理世界因果作用的链条之中,另一方面,道德、责任之可能又要求我们保留一种真实、而不仅是随附性的自由意志,这就构成了心身问题的两难处境。非决定论是自由意志的必要条件,但量子论等思想只是强调了主观认识论意义上的不可预测性,未能提供客观世界的、本体论意义上的非决定性。突现论中的下向因果则提供了一个突破决定论的可能,而自由意志也只能限定于认识及利用规律或必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 心身问题 决定论 自由意志 下向因果
下载PDF
全局随附性与心-身关系 被引量:3
13
作者 冉奎 肖小丽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5-41,共7页
沙格利尔等人的讨论理清了全局随附性的准确涵义,班尼特的讨论突出了全局随附性和个体随附性的区别。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全局物理主义和个体非充分决定论,用以描述心-身关系,并为此提供了三条理由。我们的结论是,建立在全局... 沙格利尔等人的讨论理清了全局随附性的准确涵义,班尼特的讨论突出了全局随附性和个体随附性的区别。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全局物理主义和个体非充分决定论,用以描述心-身关系,并为此提供了三条理由。我们的结论是,建立在全局随附性上的心-身关系正是我们需要的物理主义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局随附性 物理主义 心-身关系
原文传递
心身问题:随附关系还是因果关系 被引量:3
14
作者 季士强 《医学与哲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4期53-56,共4页
心身问题研究中有一个争议久而未决:一种观点坚持心身间的随附关系,即心灵随附于身体;另一种观点则坚持心身间的因果关系,即心身之间存在因果作用。要解决这一争议,首先就要辨明随附关系和因果关系。心身间的随附关系是就“身不变心亦... 心身问题研究中有一个争议久而未决:一种观点坚持心身间的随附关系,即心灵随附于身体;另一种观点则坚持心身间的因果关系,即心身之间存在因果作用。要解决这一争议,首先就要辨明随附关系和因果关系。心身间的随附关系是就“身不变心亦不变”的伴随关系而言的,心身间的因果关系是就“身心共变”的互动关系而言的,二者的视角并不相同,也不矛盾。结合心身医学的研究来看,心身间的随附关系与因果关系是共存和互补的,即心身同在、心身互动。因此在医学实践中,就要注意整体诊疗、心身同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身问题 随附性 因果性 共变性 互补性
下载PDF
维特根斯坦的反私人语言论证 被引量:2
15
作者 黄正华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0-46,共7页
维特根斯坦的反私人语言论证分两个步骤来进行,第一步依赖于反直指定义,而关键性的第二步则以对私人语言与公共语言的区分为前提。由于区分的标准实际难以给出,因此最终只能基于直接的反对私人语言,而这恰恰也是现代语言哲学的前提。从... 维特根斯坦的反私人语言论证分两个步骤来进行,第一步依赖于反直指定义,而关键性的第二步则以对私人语言与公共语言的区分为前提。由于区分的标准实际难以给出,因此最终只能基于直接的反对私人语言,而这恰恰也是现代语言哲学的前提。从维特根斯坦的论证中可以找到现代哲学发展的新线索,同时也能看到他对一些传统哲学问题的重新表达和解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特根斯坦 私人语言 直指定义 心身问题
下载PDF
How Do We Have Feelings?
16
作者 Irving C. Statler 《Journal of 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 2015年第11期471-477,共7页
For centuries, the question of how a physical structure (the brain) generates the subjective feeling of consciousness has plagued neuroscientists, physiologists, psychologists, linguists, and philosophers. This has be... For centuries, the question of how a physical structure (the brain) generates the subjective feeling of consciousness has plagued neuroscientists, physiologists, psychologists, linguists, and philosophers. This has become known as the “hard problem of consciousness” and has been the subject of many publications. Although lots of answers have been proposed, none has been completely satisfactory. The focus of most of these studies has been on the neuronal structures and activities. Experiential consciousness emerges from neural processes, but it has not been explained with models that have been based solely on the electro-mechanical aspects of the processes. There must be some other dynamic features of neuronal activity to explain the emergence of experiential consciousness. I argue that a likely answer to the dilemma resides in the added dimension of the neurochemistry of the brain that has, so far, received little atten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XPERIENTIAL CONSCIOUSNESS FEELINGS mind-body problem Hard problem of CONSCIOUSNESS NEUROPHARMACOLOGY
下载PDF
西方文论关键词 体现 被引量:2
17
作者 龚璇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85-97,共13页
英语中的名词embodiment,是动词embody的衍生词,它们的含义都是"体现”。动词体现于16世纪中叶进入英语词汇,与成词更早的incorporate(肉身化的、具体的)一样,都是对拉丁语incorporate(化身、体现)的模仿,“化入身体”的常常是命... 英语中的名词embodiment,是动词embody的衍生词,它们的含义都是"体现”。动词体现于16世纪中叶进入英语词汇,与成词更早的incorporate(肉身化的、具体的)一样,都是对拉丁语incorporate(化身、体现)的模仿,“化入身体”的常常是命、魂、灵、思等。如其词形所示,体现一词包含了西方哲学、神学、心理学、认知科学等多种学科对身一心关系的思考。从历史上看,身体不是一个不言自明的概念,命、魂、灵、思也各有其产生与运用的语境。这篇文章沿着命、魂、灵、思等概念的更替,梳理了它们与身体的关系,以此理解体现一词内含的思想交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现 身-心问题 去身化 具身化
原文传递
从信息的视角看“解释鸿沟”难题——以变化盲视实验为例 被引量:2
18
作者 范毅强 李侠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6,共6页
自"解释鸿沟"难题提出以来,学界对该问题的争论就从未停止过,基于信息视角下对该难题发展和争论的历史线索的梳理,并结合变化盲视研究中的最新实验结果,文章认为只考虑阈限内的信息是不够的,阈限下的信息同样被大脑表征和加工... 自"解释鸿沟"难题提出以来,学界对该问题的争论就从未停止过,基于信息视角下对该难题发展和争论的历史线索的梳理,并结合变化盲视研究中的最新实验结果,文章认为只考虑阈限内的信息是不够的,阈限下的信息同样被大脑表征和加工,造成解释鸿沟的原因就是信息丢失,基于此,文章提出存在多种互不干涉的意识是可能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释鸿沟 心身问题 变化盲视 信息表征
原文传递
心身问题的问题式 被引量:2
19
作者 陈世锋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5期43-46,共4页
笛卡尔时期奠定了心身问题的古典结构,即心身问题的两个基本面、解答的基本思路及困境。现代心灵哲学(特别是英美传统)之思维方式有了一些新特点,即不愿接受无逻辑负担的直觉、不会直接引入上帝超自然力的干预、自上而下的思辨式的形而... 笛卡尔时期奠定了心身问题的古典结构,即心身问题的两个基本面、解答的基本思路及困境。现代心灵哲学(特别是英美传统)之思维方式有了一些新特点,即不愿接受无逻辑负担的直觉、不会直接引入上帝超自然力的干预、自上而下的思辨式的形而上方法深深受到怀疑。现代哲学在研究心身问题时引入了三个新的视角,即指称问题、语言问题和还原问题,进而细化了心身问题的古典结构。心身问题奠基于笛卡尔开始的主客二分的祛魅的现代性世界观,自由意志问题是能否跳出心身问题之困境的试金石,而心身问题又是我们能否跳出现代性图景的试金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身问题 自由意志 非决定论 心灵哲学
下载PDF
生物学双维主义——对心身关系问题的一种可能立场 被引量:1
20
作者 方圆 《自然辩证法通讯》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29-36,共8页
心身关系问题(The Mind-Body Problem)是当代心灵哲学的最核心论题,它指涉着心灵现象与物理现象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本文将以当代认知神经科学为基础,对现今关于这一问题最具代表性的若干理论,如查莫斯的"自然主义二元论",... 心身关系问题(The Mind-Body Problem)是当代心灵哲学的最核心论题,它指涉着心灵现象与物理现象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本文将以当代认知神经科学为基础,对现今关于这一问题最具代表性的若干理论,如查莫斯的"自然主义二元论",塞尔的"生物学自然主义",丹尼特的"功能主义"等进行重审,并指出这些理论的缺陷主要是由于三个原因所致:第一、对"存在"内涵的混淆;第二、对传统哲学中"实体"与"属性"的盲目沿用;第三、对研究者是人本身的忽视。本文由此提出一种名为"生物学双维主义"的可能立场,以说明从"人"这一生物物理系统出发,对"心身关系"问题所应当采取的合理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身关系 生物学双维主义 心灵哲学 意识 脑内世界模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