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1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闽语及其周边方言 被引量:34
1
作者 张振兴 《方言》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6-19,共14页
本文指出闽语有统一性和分歧性两个方面。讨论闽语时要注意闽语内部的南北分歧和东西分歧。同时,主要以词汇举例,说明闽语和周围的吴语、粤语、客家话都有密切的关系。具体说来,东部闽语和南部吴语有不少共同点;西部闽语跟客家方言有不... 本文指出闽语有统一性和分歧性两个方面。讨论闽语时要注意闽语内部的南北分歧和东西分歧。同时,主要以词汇举例,说明闽语和周围的吴语、粤语、客家话都有密切的关系。具体说来,东部闽语和南部吴语有不少共同点;西部闽语跟客家方言有不少一致之处;南部闽语跟粤语、客家话都有明显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言 闽语 东部闽语 南部闽语 西部闽语 客家话
原文传递
新加坡华语使用中源方言的潜性影响 被引量:24
2
作者 邢福义 《方言》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75-181,共7页
本文讨论新加坡华语使用中源方言(主要是闽方言)的潜性影响。全文包括四个部分:一、问题讨论;二、格式和检验;三、相关问题辨析;四、结语。
关键词 新加坡 华语 中源方言 闽方言 检验 格式
原文传递
福建石陂方言音系 被引量:24
3
作者 秋谷裕幸 《方言》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76-91,共16页
石陂方言属于闽语闽北区方言。本文介绍该方言的声韵调系统和音韵特点,并列出同音字汇。
关键词 闽语 石陂方言 语音 音韵 同音字汇
原文传递
朱熹诗经楚辞叶音中的闽音声母 被引量:21
4
作者 刘晓南 《方言》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99-321,共23页
朱熹给《诗经》《楚辞》加注叶音,不仅改变被叶字的韵读,而且改注了一大批字声纽用字。穷尽考 察被改叶的声纽,证以宋代语料文献,下与现代方言对照,可以断定其中有许多改叶反映了宋代闽方言声 母的语音实际。笔者从中归纳13条宋代闽音... 朱熹给《诗经》《楚辞》加注叶音,不仅改变被叶字的韵读,而且改注了一大批字声纽用字。穷尽考 察被改叶的声纽,证以宋代语料文献,下与现代方言对照,可以断定其中有许多改叶反映了宋代闽方言声 母的语音实际。笔者从中归纳13条宋代闽音声母特征,并据以拟测宋代闽方言的声母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母系统 叶音 闽方言 声纽 音声 用字 语料 《楚辞》 宋代 诗经
原文传递
《班华字典-福安方言》音系初探 被引量:19
5
作者 秋谷裕幸 《方言》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40-66,共27页
本文分析《班华字典—福安方言》(1941-1943)的音系,并考察了近一两百年来福安方音的演变,同时还整理出同音字汇。
关键词 闽语《班华字典》福安方言 音系 同音字汇
原文传递
新发现闽北方言韵书《六音字典》音系研究 被引量:14
6
作者 马重奇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51-460,共10页
《六音字典》据传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一部闽方言韵书,反映了数百年前福建闽北政和方言音系。本文共分四个部分:一、《六音字典》"十五音"研究;二、《六音字典》"三十四字母"研究;三、《六音字典》"六音"... 《六音字典》据传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一部闽方言韵书,反映了数百年前福建闽北政和方言音系。本文共分四个部分:一、《六音字典》"十五音"研究;二、《六音字典》"三十四字母"研究;三、《六音字典》"六音"研究;四、结论:关于《六音字典》的音系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方言韵书 政和话 音系 演变
原文传递
典型特点与变异特点——域内闽语与周边闽语之语音比较 被引量:8
7
作者 甘于恩 周洪涛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86-91,共6页
 研究闽语的语音特点,有必要区分典型特点与变异特点,这样有助于更好地把握闽语的源和流,体现闽语的综合特征和下位特征。以往的研究,较多关注域内闽语的特点,对周边闽语的变异特点注意不够;而周边闽语的语音变异,又有内外因素在起作...  研究闽语的语音特点,有必要区分典型特点与变异特点,这样有助于更好地把握闽语的源和流,体现闽语的综合特征和下位特征。以往的研究,较多关注域内闽语的特点,对周边闽语的变异特点注意不够;而周边闽语的语音变异,又有内外因素在起作用。闽语的比较研究要达到一个理想的境地,周边闽语的语料显然是不能忽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语 次方言 语音变异 比较研究
下载PDF
闽语莆仙话两类撮口呼韵母的来源——兼论原始闽语构拟中的一些问题 被引量:9
8
作者 戴黎刚 《方言》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27-231,共5页
本文通过闽语里一些白读音的特殊对应关系,阐明了莆仙话白读层的撮口呼是原始闽语特征的保留,而不是受福州话影响的结果。以此为基础,讨论了原始闽语构拟中的一些问题,并提出我们自己的构拟。
关键词 莆仙话 撮口呼 闽语 构拟 仙话 韵母 对应关系 福州话 语里
原文传递
莆仙方言边擦音[■]声母探源 被引量:8
9
作者 刘福铸 《莆田学院学报》 2007年第3期93-98,共6页
指出在福建汉语方言中,只有莆仙方言有边擦清辅音声母[■],它是莆仙方言区别于其他汉语闽方言最重要的语音特征,该声母管的字数量众多。根据现有的方言调查结果,论述[■]声母是古代百越少数民族的语音特色。首次提出闽语莆仙话[■]声母... 指出在福建汉语方言中,只有莆仙方言有边擦清辅音声母[■],它是莆仙方言区别于其他汉语闽方言最重要的语音特征,该声母管的字数量众多。根据现有的方言调查结果,论述[■]声母是古代百越少数民族的语音特色。首次提出闽语莆仙话[■]声母与福建畲语[■]声母同源的新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莆仙方言 边擦音 声母 畲族 畲语 闽方言
下载PDF
粤方言中的闽语成分 被引量:6
10
作者 甘于恩 刘倩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3期121-127,共7页
闽方言是广东三大方言之一。总体而言,粤语作为强势方言,对闽、客方言有较明显的影响。但在局部地区,闽、客方言对粤语亦不乏反作用力。运用大量方言材料,结合历史人文资料,试图初步揭示闽语在广东特定的环境中对粤语的反作用力,分三部... 闽方言是广东三大方言之一。总体而言,粤语作为强势方言,对闽、客方言有较明显的影响。但在局部地区,闽、客方言对粤语亦不乏反作用力。运用大量方言材料,结合历史人文资料,试图初步揭示闽语在广东特定的环境中对粤语的反作用力,分三部分:一、广东闽方言的分布;二、粤方言语音中的闽语成分;三、粤方言词汇、语法中的闽语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言 粤语 闽语 接触研究
下载PDF
福建厦门方言的合音 被引量:8
11
作者 徐睿渊 《方言》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32-339,共8页
本文从合音音节构成的语音规律、合音发生的层面、合音的固定程度及其对语音和词汇系统的影响四个方面详细描写了厦门方言的合音。
关键词 闽语 厦门方言 合音
原文传递
论闽语的创新音变
12
作者 袁碧霞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1期147-160,共14页
闽语语音的保守性已为学界所共知,但其创新性也不容忽视。从历史音变出发,参照官话语音史和其他方言,闽语在声、韵、调上彰显诸多创新。首先,从声母看,闽语既存在一些普遍的音变(如腭化音变等),也在部分方言片发生较为特殊的音变,如边... 闽语语音的保守性已为学界所共知,但其创新性也不容忽视。从历史音变出发,参照官话语音史和其他方言,闽语在声、韵、调上彰显诸多创新。首先,从声母看,闽语既存在一些普遍的音变(如腭化音变等),也在部分方言片发生较为特殊的音变,如边音擦化、擦音唇齿化现象。其次,从韵母角度看,除中古韵类之间的合并创新音变外(如,歌豪不分),我们还指出闽语介音的历史音变(包括介音的转移、消失、产生)以及鼻化韵与韵尾的演变所体现出的创新性。同时近期我们还发现闽东部分方言存在舒声促化现象。最后,在声调方面,闽语除调类上的合并与调值上的变异外,还存在音节类型与声调分合关系的特殊音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语 音变 闽东方言
下载PDF
论闽语“厝”本字为“舍” 被引量:2
13
作者 曾南逸 沈瑞清 林诺舟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7-215,256,共10页
“厝房子”是闽语的特征词,本文通过比较闽语里与“厝房子”韵母完全对应的“■垫”音,及二者读音与古音的对应关系,指出这两个词(或语素)可能分别来源于古汉语的“舍”和“藉”。它们的特殊读音反映的是褐韵三等的一个早期层次*-io。... “厝房子”是闽语的特征词,本文通过比较闽语里与“厝房子”韵母完全对应的“■垫”音,及二者读音与古音的对应关系,指出这两个词(或语素)可能分别来源于古汉语的“舍”和“藉”。它们的特殊读音反映的是褐韵三等的一个早期层次*-io。明清福建文献显示,“厝房子”原本也被写作本字“舍”,后来在书写上俗字“厝”逐渐取代了“舍”。文章同时根据对应规律将Norman原始闽语*-io、*-o两韵,重新构拟为*-io、*-u、*-iu三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厝”“舍”“藉” 闽语 䘞韵三等
原文传递
从宋代邵武文士用韵看历史上邵武方言的特点及其归属 被引量:5
14
作者 刘晓南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22-233,共12页
穷尽考察宋代邵武文士的用韵,从中归纳出11种反映方言现象的特殊韵例,与宋代江西、福建文士用韵比较,证之以现代方言,可以推知宋代邵武方言属于闽语之闽北次方言。
关键词 宋代 邵武文士 用韵 邵武方言 语言特点 闽语 语言归属 闽北次方言
原文传递
闽方言疑问句比较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甘于恩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59-163,共5页
闽语语法的调查研究近年来有长足的进步,但较局限于孤立的、静态的描写,内部的比较研究尚欠缺。本文尝试对闽语的两大次方言的疑问句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和总结这两种方言在是非、正反、选择、特指疑问句上的异同点,并强调方言语法研究期... 闽语语法的调查研究近年来有长足的进步,但较局限于孤立的、静态的描写,内部的比较研究尚欠缺。本文尝试对闽语的两大次方言的疑问句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和总结这两种方言在是非、正反、选择、特指疑问句上的异同点,并强调方言语法研究期待方法上的更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方言 语法 疑问句 内部比较
下载PDF
吴语和闽语中的“动叠+补”结构及其相关问题考察 被引量:5
16
作者 李文浩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第3期24-27,共4页
汉语中的“动叠+补”结构包含“动叠1(量增)+补”和“动叠2(量减)+补”两类。现代北方话不存在“动叠+补”结构;闽语只有“动叠1(量增)+补”;吴语两者兼有,且异类同形;普通话中有少量“动叠2(量减)+补”现象,目前尚为熟语性质,在使用上... 汉语中的“动叠+补”结构包含“动叠1(量增)+补”和“动叠2(量减)+补”两类。现代北方话不存在“动叠+补”结构;闽语只有“动叠1(量增)+补”;吴语两者兼有,且异类同形;普通话中有少量“动叠2(量减)+补”现象,目前尚为熟语性质,在使用上有诸多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词重叠 重叠带补 闽语 吴语 北方话 普通话
下载PDF
试论粤东闽语区的形成 被引量:4
17
作者 吴榕青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第1期8-13,共6页
粤东闽方言区至迟在13~14世纪已初步形成,潮州与梅州语言出现分异.在潮州政区范围内,始终未能形成为统一闽语分布的语言格局,仍有相当部分地域属非闽语区,而粤东的闽语区也不以潮州为限,方言界线与政区界线并未能重合.
关键词 粤东 潮州 方言 闽语(方言)区
下载PDF
广东电白沙院黎话记略 被引量:5
18
作者 陈云龙 郑惠佳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第2期66-72,共7页
沙院黎话是广东茂名市电白县沙院镇流通的闽语。沙院黎话共17个声母,48个韵母,8个声调。其主要语音特点是:古心、生、书等声母均读边擦音[■]、文白读影响调类分化等。其主要语法特点是"倽"作男性名词后缀,用"(粪·)... 沙院黎话是广东茂名市电白县沙院镇流通的闽语。沙院黎话共17个声母,48个韵母,8个声调。其主要语音特点是:古心、生、书等声母均读边擦音[■]、文白读影响调类分化等。其主要语法特点是"倽"作男性名词后缀,用"(粪·)pun44"表示被动,用"(贝·)poi44"表示处置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黎话 闽语 声韵调 后缀 被动句 处置句 电白
下载PDF
论闽方言及其演变 被引量:4
19
作者 李纾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65-73,共9页
闽方言如何形成及何时形成 ,是一个难以解答的问题。但采用地名相关分析法和字音分析法对现有认为闽语当是由吴语演变而来的证据进行再分析 ,结果表明 ,两种方法均不难归集到支持“闽语是由吴语演变而来”和支持“闽语是由中原语演变而... 闽方言如何形成及何时形成 ,是一个难以解答的问题。但采用地名相关分析法和字音分析法对现有认为闽语当是由吴语演变而来的证据进行再分析 ,结果表明 ,两种方法均不难归集到支持“闽语是由吴语演变而来”和支持“闽语是由中原语演变而来”的证据。双方证据相对均衡 ,从而并不特别支持“中原话为祖父辈 ,吴语是父亲辈 ,而闽语当属儿孙辈”之说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语 中原话 吴语 地名相关分析 字音分析
下载PDF
从《英汉汕头方言口语词典》看潮汕方言“三个去声”现象 被引量:5
20
作者 岳婕 《方言》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85-92,共8页
本文对1883年传教士编撰的《英汉汕头方言口语词典》进行全面考察,从三万多个词条中梳理出3544个韵字作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这本词典所反映的潮汕方言"一个上声,三个去声"的调类处理现象,并通过与现代潮汕方言,以及中古音的比... 本文对1883年传教士编撰的《英汉汕头方言口语词典》进行全面考察,从三万多个词条中梳理出3544个韵字作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这本词典所反映的潮汕方言"一个上声,三个去声"的调类处理现象,并通过与现代潮汕方言,以及中古音的比较,结合文白异读的分析,阐述其"下去"调名处理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汉汕头方言口语词典》 闽语 潮汕方言 声调 下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