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汉武帝“广关”与西汉前期地域控制的变迁 被引量:42
1
作者 辛德勇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76-82,共7页
汉武帝元鼎三年,将函谷关东移约三百里。过去多认为这是由于楼船将军杨仆因耻居关外而请求武帝移关。本文从秦朝至西汉初年国家地域控制变迁角度,论述汉武帝时期向东推延函谷关这一事件的政治和军事地理意义,指出实际上汉武帝这次迁移... 汉武帝元鼎三年,将函谷关东移约三百里。过去多认为这是由于楼船将军杨仆因耻居关外而请求武帝移关。本文从秦朝至西汉初年国家地域控制变迁角度,论述汉武帝时期向东推延函谷关这一事件的政治和军事地理意义,指出实际上汉武帝这次迁移函谷关,是对汉朝地域政策与大关中布防方略的大调整,所做调整,并不仅限于函谷关一处,时人称之为"广关",其本质用意是增益拓广关中的范围。在汉武帝元鼎三年"广关"之后,大关中区域北部的东界,由以临晋关为标志的黄河一线,向东推进至太行山一线;中部区域的东界,由旧函谷关,向东推进至新函谷关;南部区域的东界,由四川盆地东南缘,向东南推进至柱蒲关、进桑关一线的滇桂、黔桂间山地。通过增大关中区域的范围,特别是函谷关的东移和太行山以东地区划入关中,大大增强了朝廷依托关中以控制关东这一基本治国方略的效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汉 军事地理 政治地理 关中 地域控制
原文传递
台湾问题的地缘战略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王春永 吕雪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0年第3期113-116,共4页
台湾作为中国第一大岛,不仅具有重要的军事地理价值,而且关系到中国大陆东南沿海地区的地缘安全和中国的战略缓冲的大小,是中国走向太平洋的门户,对21世纪经济发展以及海权的维护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对这个问... 台湾作为中国第一大岛,不仅具有重要的军事地理价值,而且关系到中国大陆东南沿海地区的地缘安全和中国的战略缓冲的大小,是中国走向太平洋的门户,对21世纪经济发展以及海权的维护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1)台湾的地理概况以及军事地理价值分析;(2)台湾对中国地缘安全的影响;(3)台湾问题对中国国际地位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问题 军事地理 战略纵深 海权
下载PDF
军事地理视角下的中国古代历史空间进程 被引量:7
3
作者 韩茂莉 于家明 《军事历史研究》 2016年第5期113-124,共12页
基于中国东、西部人们经济生活方式的差异,农耕区内部以及农耕区与非农耕区之间,表现出完全不同的战略空间进程。东部农耕区从最初由西向东至三国南北朝时期转向从北向南,农耕区与非农耕区之间表现为自东北、西北两个方向给中原政权施... 基于中国东、西部人们经济生活方式的差异,农耕区内部以及农耕区与非农耕区之间,表现出完全不同的战略空间进程。东部农耕区从最初由西向东至三国南北朝时期转向从北向南,农耕区与非农耕区之间表现为自东北、西北两个方向给中原政权施加军事压力,伴随国力盛衰,近2000年以来中原政权不断从被动转为主动,又从主动转为被动,在武力争雄与文化交融中,直至清代前期最终实现了疆土稳定地从农耕区拓展至非农耕区。在从农耕区向非农耕区发展的中国古代历史空间进程中,关中地区和秦岭、淮河一线以及长城一带分别发挥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军事地理 关中 秦岭 淮河 长城 历史空间进程
原文传递
明代大同镇聚落城考论
4
作者 李昱霖 张多勇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38-41,共4页
聚落城位于今大同市东约30千米的大同县聚乐乡聚乐村,属于明代大同镇军事防御体系堡寨。从天顺年间到隆庆年间,聚落城军事职能得到提升,防御工事也不断被加强,以应对前线战争形势变化。结合地理形势来看,聚落城的修筑过程亦是明代北部... 聚落城位于今大同市东约30千米的大同县聚乐乡聚乐村,属于明代大同镇军事防御体系堡寨。从天顺年间到隆庆年间,聚落城军事职能得到提升,防御工事也不断被加强,以应对前线战争形势变化。结合地理形势来看,聚落城的修筑过程亦是明代北部防御体系建立的一个缩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同镇 聚落城 军事地理
下载PDF
秦献公、孝公时期军事地理探述
5
作者 李兴 张蕾 赵红芳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1-7,共7页
秦献公即位之初秦国边域四至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军事危机。为摆脱对外发展的困境、重振国势,秦国在变法改革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军事活动,注重攻取或压制河西去往河东、渭水南岸去往豫西的交通战略点,疏通蓝武道构建南向军事路线;同时,通过... 秦献公即位之初秦国边域四至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军事危机。为摆脱对外发展的困境、重振国势,秦国在变法改革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军事活动,注重攻取或压制河西去往河东、渭水南岸去往豫西的交通战略点,疏通蓝武道构建南向军事路线;同时,通过镇抚边境并力挫关中以北的魏军,秦国后方与都城区域的安全得以保障。受军事形势变化的影响,秦最终定都咸阳,开启以关中为根基谋取天下的战略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献公 秦孝公 秦国 军事地理
下载PDF
汉魏之际广陵郡战略作用变化探析
6
作者 王登昊 《孙子研究》 2024年第1期87-98,共12页
东汉末年,广陵郡成为中原政权的边地政区,相比长江上游和中游,魏吴双方在广陵一线并没有显著的战争成果。但从宏观来看,其所具有的战略意义远远大过实际战果。对曹魏政权来说,广陵从陈登任太守时的战略牵制地区到魏文帝时成为战略进攻地... 东汉末年,广陵郡成为中原政权的边地政区,相比长江上游和中游,魏吴双方在广陵一线并没有显著的战争成果。但从宏观来看,其所具有的战略意义远远大过实际战果。对曹魏政权来说,广陵从陈登任太守时的战略牵制地区到魏文帝时成为战略进攻地区,黄初六年后成为战略缓冲地区,广陵的作用经历了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对吴国政权来说,广陵则由一开始的战略进攻地区变为战略防御地区,再到战略进攻地区,很快又变成缓冲地区。广陵对南北两政权的战略作用在经历了不同转换后又达成了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陵郡 陈登 战略 军事地理
下载PDF
1841—1842年西藏抗击查谟入侵之战的军事地理分析
7
作者 杨霄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609-1616,共8页
中国西藏阿里地区海拔高、山岳连绵、峡谷交错,严酷的地理环境成为开展军事活动的限制性因素。1841—1842年,这里曾发生西藏抗击查谟入侵的战争,与当前中印两国边界争议息息相关。论文借助多学科的研究路径和军事地理分析框架,分析军事... 中国西藏阿里地区海拔高、山岳连绵、峡谷交错,严酷的地理环境成为开展军事活动的限制性因素。1841—1842年,这里曾发生西藏抗击查谟入侵的战争,与当前中印两国边界争议息息相关。论文借助多学科的研究路径和军事地理分析框架,分析军事地理格局与过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战役的时空机制与结构机制。研究认为,清代后期,西藏阿里地区的军事地理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东提、楚舒勒和什布奇山口三处位置,由后方的交通要道变为军事前沿,其军事地理价值凸显。战争初期,查谟军队通过秘密集结、隐蔽意图,快速通过各险要隘口,达成了战役的突然性。藏军被迫以空间换取时间,在多玉重创查谟军队,进而收复全部失地。但由于藏军的主要作战基地均位于廓尔喀(尼泊尔)方向,从前藏、后藏出击的藏军在到达列城时,已经远离自己的作战基地超过2000 km。从时间和距离因素上分析,都难以长期支撑其作战行动。因此,当藏军的攻势超过“顶点”时,“核心—边缘”结构发生转化,藏军由优势转为劣势,不得不从拉达克撤退。论文通过军事地理分析,揭示了军事地理环境与战争间的关系,提出了准备和实施战争的关键区域,对于当前的国防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阿里地区 查谟 拉达克 军事地理 克什米尔
原文传递
从线性防御到网罗全省:清代贵州军事地理格局的调整与完善 被引量:1
8
作者 罗权 《历史地理研究》 2023年第4期133-143,151,共12页
清代通过改土归流、改卫归县、开辟“苗疆”等方式打破“一线之外,四顾皆夷”局面,系列政区改划又使贵州省域范围大幅拓展。人文地理环境变化也影响了军事格局,清廷改变了明代的线性防御,以提督坐镇安顺控制黔中腹地,巡抚坐镇贵阳直管... 清代通过改土归流、改卫归县、开辟“苗疆”等方式打破“一线之外,四顾皆夷”局面,系列政区改划又使贵州省域范围大幅拓展。人文地理环境变化也影响了军事格局,清廷改变了明代的线性防御,以提督坐镇安顺控制黔中腹地,巡抚坐镇贵阳直管新辟“苗疆”屯军,二者皆可节制全省兵马。又设总兵于镇远,负责驿道东部安全并分兵重点驻防松桃、台拱、清江三处新辟“苗疆”。黔西北、黔东南、黔西南三处新纳入流官系统的地区,分别设立威宁、古州、安义三镇总兵,以营汛渗透乡村,与一线路的防御相呼应,从而达到控制全省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贵州 军事地理
下载PDF
清代西藏地方军事地理格局的演变 被引量:5
9
作者 孙宏年 苗鹏举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7-57,214,共12页
清朝中央政府在西藏地方的军事防御体系因防御目标的变化而调整,西藏的军事部署与新疆、青海、四川、云南等邻近地区的治理密切相关。清代西藏军事地理格局的变化,既反映在各时期军事防御体系、后勤保障体系总体格局的变动上,又反映在... 清朝中央政府在西藏地方的军事防御体系因防御目标的变化而调整,西藏的军事部署与新疆、青海、四川、云南等邻近地区的治理密切相关。清代西藏军事地理格局的变化,既反映在各时期军事防御体系、后勤保障体系总体格局的变动上,又反映在特定时期局部地区发生的调整变化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西藏 军事地理 演变
原文传递
顾祖禹对《孙子兵法》军事地理思想的继承与超越 被引量:4
10
作者 阎盛国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1-70,共10页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蕴涵了独具一格的军事地理思想,但其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学界对顾祖禹编纂思想和地理思想已有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但尚未对其继承和超越《孙子兵法》军事地理思想作出系统分析。顾祖禹选用绝佳字眼"妙&qu...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蕴涵了独具一格的军事地理思想,但其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学界对顾祖禹编纂思想和地理思想已有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但尚未对其继承和超越《孙子兵法》军事地理思想作出系统分析。顾祖禹选用绝佳字眼"妙"和"善"赞誉孙子的用兵之术,不仅推定朱元璋的用兵之术出自孙子和吴子,而且征引《孙子兵法》点评地理形势变化。《读史方舆纪要》汲取了孙子兵学思想精华,多方继承《孙子兵法》军事地理思想,包括接受其战略战术思想、沿用其军事地理术语、承袭其重视"地利"的思想、信奉其"夫地形者,兵之助也"的思想。并进一步拓展了《孙子兵法》军事地理学内容,广泛援引战史佐证《孙子兵法》军事地理思想,对"重地"的认知,更为全面深入。尤为重要的是,顾祖禹受到启迪,进一步提出了"地利变化无穷"和"争地必得其人"的思想,超越了原有的军事地理思想,使其成为军事地理领域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 孙子 《孙子兵法》 军事地理
原文传递
战国秦长城的地理意义 被引量:3
11
作者 朱允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第6期60-63,共4页
战国秦长城是中国古代修筑最早的长城之一,反映了秦国军事家深谋远虑的军事思想,折射出农业文明与牧业文明的区别和联系,对民族融合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战国秦长城也是一条自然地理环境分界线,农业和牧业在这一地带交错发展,互相促进... 战国秦长城是中国古代修筑最早的长城之一,反映了秦国军事家深谋远虑的军事思想,折射出农业文明与牧业文明的区别和联系,对民族融合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战国秦长城也是一条自然地理环境分界线,农业和牧业在这一地带交错发展,互相促进,对北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长城 军事地理 文化地理 经济地理
下载PDF
荀子“仁义之兵”的阐述路径及其对现实挑战的回应
12
作者 王芸芸 《孙子研究》 2023年第2期38-50,共13页
荀子“仁义之兵”思想的阐述,有两个基本路径:一是荀子秉承孔子的军事思想,力图打造“仁义之兵”,以“禁暴除害”。二是荀子面对父母之国“亡国之形”的现实,欲以构建“仁义之兵”以弥补其军事地理上的不足。但当时盛行“以便从事”的... 荀子“仁义之兵”思想的阐述,有两个基本路径:一是荀子秉承孔子的军事思想,力图打造“仁义之兵”,以“禁暴除害”。二是荀子面对父母之国“亡国之形”的现实,欲以构建“仁义之兵”以弥补其军事地理上的不足。但当时盛行“以便从事”的用兵之道,对荀子的“仁义之兵”构成了现实的挑战。荀子从“本末关系”和“壹民”两个角度入手,对“仁义之兵”在现实层面遭受的挑战进行了回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仁义之兵 齐鲁文化 军事地理 现实挑战
下载PDF
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德国东亚驻军跨岛链作战的军事地理分析
13
作者 杨霄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30-240,共11页
就军事地理环境而言,当代中国在海洋方向面临的最主要威胁来自环中国岛链的封锁,研究这一限制性地理环境对准备和实施军事活动的影响与相应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一次世界大战(简称“一战”)初期,德国东亚驻军进行了跨岛链作战的... 就军事地理环境而言,当代中国在海洋方向面临的最主要威胁来自环中国岛链的封锁,研究这一限制性地理环境对准备和实施军事活动的影响与相应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一次世界大战(简称“一战”)初期,德国东亚驻军进行了跨岛链作战的实践,但在日本海军依托岛链和优势兵力的封锁下,其战略目标未能达成,并且出现了军事地理位置上的优劣转换。本文通过对“一战”初期德国东亚驻军跨岛链作战行动的军事地理分析,尝试提出军事地理研究思路、跨学科融合路径和分析框架。本文分析认为,彼时德占青岛虽然具有良好的战略态势和强大的军事力量,但孤悬海外,且缺乏战略纵深;从宏观的区域尺度分析来看,基地与舰队间的联系被岛链分隔,腹背受敌,军事地理上的劣势凸显。但依托岛链进行封锁,需要集结大量兵力,利用对方边缘区内作战力量相对比较薄弱的有利条件,原本实力较弱的德国东亚舰队取得了重大战果,形成反转式的“核心—边缘”结构。本文为中国的海疆安全和海洋强国建设提出了5条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岛链封锁 出海通道 海上安全 军事地理 分析框架
原文传递
瞿塘关名称、位置及空间布局的演变——兼及历史时期瞿塘关的军事地理形势 被引量:4
14
作者 罗权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71-80,共10页
瞿塘关位于瞿塘峡口,是巴蜀通往荆楚地区的重要关隘,是长江上游江面上的一处关隘。瞿塘关的位置历史时期常有变动,但都在瞿塘峡西口之长江两岸,布防主要依托赤甲、白帝诸城,三国时期夹江设关提高了它的防御能力,五代以后铁索横江之法的... 瞿塘关位于瞿塘峡口,是巴蜀通往荆楚地区的重要关隘,是长江上游江面上的一处关隘。瞿塘关的位置历史时期常有变动,但都在瞿塘峡西口之长江两岸,布防主要依托赤甲、白帝诸城,三国时期夹江设关提高了它的防御能力,五代以后铁索横江之法的应用则使其防御效果进一步凸显,其名称亦随着各个时期防御的不同特点而由扞关、江关向瞿塘关、锁关转化。瞿塘关名称、位置及空间格局三者的演变存在紧密的联系,军事地理形势的变化则是推动其演变的内在诱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瞿塘关 名称 位置 空间布局 军事地理
原文传递
控扼桥路:北宋前中期澶州军事作用的形成及其局限
15
作者 何天白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3期292-299,共8页
北宋在“守内虚外”的战略理念下,管控内外要冲,着意确保各要冲拱卫都城开封。北宋前中期,澶州控扼黄河下游干流上唯一一处常设浮桥,发挥着护卫开封的军事作用,为理解上述时代现象提供了典型个案。澶州以南北二城夹护黄河津渡,连接开封... 北宋在“守内虚外”的战略理念下,管控内外要冲,着意确保各要冲拱卫都城开封。北宋前中期,澶州控扼黄河下游干流上唯一一处常设浮桥,发挥着护卫开封的军事作用,为理解上述时代现象提供了典型个案。澶州以南北二城夹护黄河津渡,连接开封与宋辽首要对峙区河北平原。宋廷通过在澶州河津架桥,将开封与河北之间安全、顺畅的干道交通,约束为一线桥路;通过控扼澶州桥路,掌握启闭开封北面门户的主动权。由此,景德之役中,宋方在澶州北城一带预先布防,成功扼桥退敌,促成澶渊之盟。然而,架设浮桥亦诱使黄河洪灾频发,造成澶州日常防务经营受限。在此情况下,宋廷压制澶州北侧重镇大名的常驻军规模,以免大名方面干扰开封朝廷对澶州桥路的控制。该部署可巩固北宋内部“强干弱枝”的形势,却削弱了北宋对外临战应变的能力。分析澶州这一案例,有助于考察宋廷如何协调技术、战术、战争战略、战略理念等不同层面的部署,进而理解北宋的整体军事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辽战争 澶渊之盟 军事地理 黄河 澶州
下载PDF
陈宣帝太建北伐述论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光照 《安徽史学》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17-22,共6页
陈氏太建北伐 ,系东晋南朝北伐史上的绝响之作。陈宣帝太建北伐的政治策略 ,是联周击齐 ;战争进程是先取江淮 ,而后强争黄淮交战于周。就南北对峙军事要地与江左国土安全关系论 ,太建北伐是内含战略防御与战略进攻的双重底蕴的。但陈氏... 陈氏太建北伐 ,系东晋南朝北伐史上的绝响之作。陈宣帝太建北伐的政治策略 ,是联周击齐 ;战争进程是先取江淮 ,而后强争黄淮交战于周。就南北对峙军事要地与江左国土安全关系论 ,太建北伐是内含战略防御与战略进攻的双重底蕴的。但陈氏起于南朝末造 ,经济武备均不及北朝 ,陈宣帝不能审此而失之烛远 ,穷兵远略将不可避免最终的失败。太建北伐始胜于周齐交争之隙 ,终败于北周统一北方之际 ,要在“合纵图齐”政略选择的失误 ;太建北伐最终归于失败 ,要在不仅折兵阃外再失淮泗 ,而影响亦及于南北统一的历史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建北伐 政略选择 南北对峙 军事地理
下载PDF
淮河流域未发育完整城镇体系的历史和地理原因 被引量:4
17
作者 陈彦光 刘明华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59-264,共6页
中国的城镇体系与江河流域形成了较好的对应关系,但淮河流域是一个例外——淮河流域从古到今似乎从未形成完整的城镇体系.一个解释是,由于黄河与淮河水系的相互作用,破坏了淮河流域城镇体系发育的自然条件(天灾论点).作者通过历史资料分... 中国的城镇体系与江河流域形成了较好的对应关系,但淮河流域是一个例外——淮河流域从古到今似乎从未形成完整的城镇体系.一个解释是,由于黄河与淮河水系的相互作用,破坏了淮河流域城镇体系发育的自然条件(天灾论点).作者通过历史资料分析,提出另外一种解释:对于农业社会而言,城镇体系的发展需要漫长的时间,但由于极权政治导致的体制固有缺陷,中国历史演化很难维持百年以上的和平.淮河流域之所以没有发育成完整的城镇体系,主要原因是战争的破坏作用(人祸论点),而不是黄河泛淮.淮河水系是中国南北的自然和人文地理分界线,在政治地理和军事地理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由于历史上各种政治势力的南征北伐常常扫荡淮河流域,城镇体系在此地无法平稳地发育成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体系 淮河水系 人地对称性 军事地理
下载PDF
试论军事地理学的创新趋向 被引量:2
18
作者 刘晓飞 《测绘学院学报》 2000年第2期145-147,共3页
论述了军事地理学在信息时代创新的必要性 ,以及如何创新的问题。
关键词 军事地理学 军事地理 军事地理信息 创新
下载PDF
军事地理学的“三原素”基础与“军一地”关系理论 被引量:1
19
作者 郭树桂 《测绘科学技术学报》 1992年第2期56-63,共8页
本文提出军事地理学的“三原素”基础和“军—地”关系理论。前者论述军事地理学的全部内容均源于环境(地理)、战争(军事)、人(成员、活动)三个基本因素的存在和作用;后者论述由主导性原则、依赖性原理、制约性原理、综合效应原则和间... 本文提出军事地理学的“三原素”基础和“军—地”关系理论。前者论述军事地理学的全部内容均源于环境(地理)、战争(军事)、人(成员、活动)三个基本因素的存在和作用;后者论述由主导性原则、依赖性原理、制约性原理、综合效应原则和间接军力原理等组成的“军—地”关系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军事地理 军事地理理论 地理环境系统 军地关系
下载PDF
明长城全线空心敌楼富集区段量化分析与价值解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李哲 张梦迪 +1 位作者 孙肃 李严 《新建筑》 2021年第6期137-141,共5页
空心敌楼是中国长城的标志,作为保障边军火器全天候防御的核心军事据点,也是古代边防相地规划的高水平之作。其群体数量、应援间距、分布密度与敌楼所在地形冲要程度及视野视距、武器射程、交锋态势、战事历史等因素均密切相关。因此,... 空心敌楼是中国长城的标志,作为保障边军火器全天候防御的核心军事据点,也是古代边防相地规划的高水平之作。其群体数量、应援间距、分布密度与敌楼所在地形冲要程度及视野视距、武器射程、交锋态势、战事历史等因素均密切相关。因此,探明空心敌楼的具体分布情况及区段富集度对明代中后期北境军事地理研究有重要意义。然而,长期以来受实测资料匮乏的制约,难以对空心敌楼全线分布及富集现象进行全面量化分析,造成古代军事工程领域的研究缺环。研究通过“明长城资源调查工程GIS数据”与“明长城全线图像及三维数据库”两大数据库的首次联合统计和对照,分析遴选出空心敌楼最富集区段,与相关建设档案、战事史料相互验证,尝试提取影响空心敌楼分布的控制性因素、解析富集现象背后的必然性,从多个层面支撑长城国家文化公园五大工程的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心敌楼 赋存密度 空间计算 军事地理 遗产景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