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亲子关系和朋友支持对流动儿童情绪和行为适应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35
1
作者 王晖 熊昱可 刘霞 《心理发展与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14-624,共11页
以1008名初中流动儿童为研究对象,在压力背景下探讨亲子关系和朋友支持对流动儿童不同情绪适应(孤独感、社交焦虑)和行为适应结果(问题行为、亲社会行为)的保护作用,并揭示二者保护作用的适用领域及其差异。结果表明:(1)亲子关系显著预... 以1008名初中流动儿童为研究对象,在压力背景下探讨亲子关系和朋友支持对流动儿童不同情绪适应(孤独感、社交焦虑)和行为适应结果(问题行为、亲社会行为)的保护作用,并揭示二者保护作用的适用领域及其差异。结果表明:(1)亲子关系显著预测行为适应,朋友支持显著预测情绪适应和亲社会行为。(2)亲子关系能够缓解压力事件对流动儿童问题行为的消极作用。(3)朋友支持能够缓解压力事件对流动儿童孤独感和社交焦虑的消极作用。(4)尽管亲子关系和朋友支持都能够缓解压力事件对流动儿童亲社会行为的消极作用,但压力事件较少时二者的保护效应更强。这提示流动儿童与父母和朋友的紧密情感联结能够缓解压力事件对其情绪和行为适应的消极作用:父母是缓解行为适应问题的保护因素,朋友是缓解情绪适应问题的保护因素;积极行为适应能够同时获益于父母和朋友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儿童 压力事件 亲子关系 朋友支持 情绪行为适应
原文传递
家庭功能对流动青少年睡眠质量的影响:一个条件过程模型 被引量:13
2
作者 王茹婧 李虹 +1 位作者 倪士光 王新洋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704-708,共5页
目的:探究家庭功能对流动青少年睡眠质量的影响以及社交焦虑的中介和同伴满意度的调节作用。方法:整群抽取广东省1037名流动青少年,以家庭功能量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社交焦虑量表、同伴关系满意度量表进行测量。结果:流动青少年的... 目的:探究家庭功能对流动青少年睡眠质量的影响以及社交焦虑的中介和同伴满意度的调节作用。方法:整群抽取广东省1037名流动青少年,以家庭功能量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社交焦虑量表、同伴关系满意度量表进行测量。结果:流动青少年的家庭功能、睡眠质量、社交焦虑水平及同伴满意度之间相关显著(r=0.11~0.24,均P<0.01);以流动青少年的家庭功能为自变量,睡眠质量为因变量,社交焦虑为中介变量,同伴满意度为调节变量构建了一个条件过程模型,得到方程组Y=3.31+0.61X-0.45W+0.47XW,M=0.10+0.51X+0.34W-0.13XW。结论:流动青少年的家庭功能正向预测其睡眠质量,社交焦虑在二者关系中起到中介作用,家庭功能对睡眠质量影响的直接和间接作用均受到同伴满意度的调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睡眠质量 社交焦虑 家庭功能 同伴满意度 流动青少年
原文传递
初中教育阶段流动儿童心理健康影响因素队列研究 被引量:12
3
作者 李龙 宋月萍 胡以松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046-1050,共5页
目的分析初中教育阶段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变动趋势以及影响因素。方法各期资料均来源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2013-2014学年基线调查采用分层次、多阶段、与规模成比例的概率抽样方法,全国初中教育阶段10 279名七年级学生进入调... 目的分析初中教育阶段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变动趋势以及影响因素。方法各期资料均来源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2013-2014学年基线调查采用分层次、多阶段、与规模成比例的概率抽样方法,全国初中教育阶段10 279名七年级学生进入调查队列,2014-2015学年一期追访到9 449人,选取其中1 645名流动儿童作为分析对象。基于调查问卷中的学生自报心理健康量表,采用t检验方法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开展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的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1 645名初中教育阶段流动儿童的基线心理健康总体得分为(8.33±3.31)分,比非流动儿童得分(8.03±3.17)高,随时间推移到追踪期升高至(8.60±3.79)分,43.3%的被调查者更高频地出现消极心理状态。性别、认知水平、居住方式、兄弟姐妹数量以及学校排名等对心理健康总体得分产生的影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结论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相对于非流动儿童更加脆弱,且有持续恶化趋势。流动儿童中的女性、认知能力较弱者、不与父母双方同住者、非独生子女以及所在学校排名中等及以上者心理健康状况偏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儿童 心理健康 队列研究
原文传递
家庭功能与流动青少年认同整合的关系:希望与父母文化持守的作用 被引量:12
4
作者 李虹 杨瑞东 +2 位作者 王希 倪士光 徐继红 《心理发展与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17-424,共8页
本研究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对来自广东省三所民办中学的1345名流动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探查流动青少年的家庭功能对其认同整合的影响,以及希望和父母文化持守在其中所起的作用。结果表明:(1)流动青少年的家庭功能正向预测了认同整合。(2... 本研究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对来自广东省三所民办中学的1345名流动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探查流动青少年的家庭功能对其认同整合的影响,以及希望和父母文化持守在其中所起的作用。结果表明:(1)流动青少年的家庭功能正向预测了认同整合。(2)希望在流动青少年的家庭功能与其认同整合两者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家庭功能既对认同整合产生直接影响,也通过希望对认同整合产生间接影响;(3)流动青少年的父母文化持守调节了家庭功能与认同整合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青少年 家庭功能 认同整合 希望 父母文化持守
原文传递
虚拟现实暴露对流动青少年社交焦虑的干预:沉浸感的中介作用 被引量:8
5
作者 倪士光 王希 蒋荔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00-204,117,共6页
目的:验证虚拟现实技术减少流动青少年社交焦虑的有效性以及沉浸感的中介作用。方法:将深圳某民办学校流动青少年33人(平均年龄13.50±1.35岁)随机分为虚拟现实暴露组和对照组,虚拟现实暴露组完成了六次30分钟的不同焦虑等级的VR内... 目的:验证虚拟现实技术减少流动青少年社交焦虑的有效性以及沉浸感的中介作用。方法:将深圳某民办学校流动青少年33人(平均年龄13.50±1.35岁)随机分为虚拟现实暴露组和对照组,虚拟现实暴露组完成了六次30分钟的不同焦虑等级的VR内容场景干预,前测与后测均填写了社交焦虑量表(SASC),后测填写了沉浸感量表(IPQ)。结果:①相比对照组,虚拟现实暴露组在干预后的社交焦虑水平显著降低(P=0.016);②沉浸感在虚拟现实暴露减少社交焦虑的过程中有中介作用(a*b=0.112,SE=0.076,Boots CI=[0.079,0.331])。结论:虚拟现实技术有效降低了流动青少年群体的社交焦虑,虚拟现实暴露通过唤起个体的沉浸感进而降低社交焦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现实暴露 流动青少年 社交焦虑 沉浸感
原文传递
身份、锚点、归属:流动青少年社会性生存的自我建构 被引量:1
6
作者 周佳 刁燕洁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0-132,共13页
随着教育政策改革走向深入,流动青少年社会性生存的制度环境不断向好。已有的主体性视角研究表明流动青少年可以能动地建构流动生活,但对于他们社会性生存中的资源与限制、采取的主体性策略等都有待深入研究。通过对城市公立高中就读的... 随着教育政策改革走向深入,流动青少年社会性生存的制度环境不断向好。已有的主体性视角研究表明流动青少年可以能动地建构流动生活,但对于他们社会性生存中的资源与限制、采取的主体性策略等都有待深入研究。通过对城市公立高中就读的流动青少年进行深度访谈,以扎根理论构建社会性生存的理论分析框架,发现,流动青少年尝试在正式标准、社会交往、象征符号以及情感依恋的多重维度上发展社会性“锚点”。他们虽然在多维“锚点”组合中体验到差异化的归属感,但是都以将身份锚定于安全的位置为生存目标,通过自我适应、反思性的自我表达和目标取向的关系塑造等策略,逐渐实现了社会性生存的自我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青少年 社会性生存 身份理论 社会锚定
下载PDF
流动青少年睡眠质量与父母教养方式 被引量:4
7
作者 杨心玫 邱晶青 +1 位作者 李虹 倪士光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719-723,共5页
目的:探索中国流动青少年睡眠质量和父母教养方式的现状,研究流动青少年睡眠质量与其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方法:整群抽样选取广东省中山市3所中学1323名在校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包括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 目的:探索中国流动青少年睡眠质量和父母教养方式的现状,研究流动青少年睡眠质量与其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方法:整群抽样选取广东省中山市3所中学1323名在校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包括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和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中文版(short-Egna Minnen av Barndoms Uppfostran-Chinese,s-EMBU-C)。结果:(1)流动青少年睡眠障碍检出率27.51%;(2)九年级学生在PSQI总分、入睡时间、睡眠时间、主观睡眠质量和日间功能障碍评分均高于七年级和八年级学生(P<0.05);(3)母亲拒绝、父亲情感温暖、母亲过度保护对子女睡眠质量影响最大。结论:流动青少年近三分之一有睡眠障碍,且个体差异较大。父母对子女的关怀越多,子女睡眠质量越好;父母对子女越严厉或冷漠,子女睡眠质量越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青少年 睡眠质量 父母教养方式 回归分析
原文传递
融入取向与社会定位的紧张--对北京市流动少年社会融合的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石长慧 《社会学评论》 2013年第5期70-80,共11页
本文从移民与主流社会的融合态度二者之间互动的视角,提出了农民工子女与城市社会的社会融合互动关系模型,并考察了北京市流动少年的社会融合状况。文章发现,流动少年渴望摆脱农村人的社会身份,向上流动到城市人群体中,融入到城市社会中... 本文从移民与主流社会的融合态度二者之间互动的视角,提出了农民工子女与城市社会的社会融合互动关系模型,并考察了北京市流动少年的社会融合状况。文章发现,流动少年渴望摆脱农村人的社会身份,向上流动到城市人群体中,融入到城市社会中去;但是国家、农民工子弟学校和城市居民却通过制度定位、教育定位和社会互动定位三种社会定位方式,将其固定在社会底层的结构位置上,排斥在城市主流社会之外。流动少年的融入取向与城市政府和居民社会定位的融合策略形成了紧张的关系,这不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少年 社会融合取向 社会定位 紧张
原文传递
生态系统理论视域下的流动青少年抗逆力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 被引量:3
9
作者 史丰源 高云娇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4期69-80,共12页
近年来,家庭化流动导致了大量流动青少年,其适应与发展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基于对武汉市402名流动青少年的调查,以生态系统理论为研究视角,通过潜在类别分析把流动青少年分为高/低抗逆力组,探讨了个人、家庭以及外部环境层面各... 近年来,家庭化流动导致了大量流动青少年,其适应与发展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基于对武汉市402名流动青少年的调查,以生态系统理论为研究视角,通过潜在类别分析把流动青少年分为高/低抗逆力组,探讨了个人、家庭以及外部环境层面各因素对流动青少年抗逆力的影响,并考察了个体与环境中累积的保护因素与风险因素的相互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社区集体效力对抗逆力有显著正面影响,而学习压力、个人主义、负面家庭事件、欺凌行为与不良师生关系显著地降低了流动青少年的抗逆力水平;累积风险和保护因素对抗逆力的影响是一个博弈的过程,只有保护因素在多个系统中积累到足以抵消外部风险的负面影响时,个体才会表现出较高水平的抗逆力。基于研究结果,从社会工作实务视角提出培育流动青少年的抗逆力不仅要关注流动青少年本身,还要通过整合家庭、学校、社区等各方资源形成流动青少年保障工作合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理论 流动青少年 抗逆力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广州市流动青少年情绪与行为问题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崔洪波 舒畅 陶剑飞 《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8年第6期15-18,共4页
目的了解并分析广州市流动青少年的情绪与行为问题。方法采用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UCLA孤独感量表、青少年攻击行为量表对广州市360名流动青少年及331名本地青少年进行调查,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不同性别流动青少年的UCLA孤独感... 目的了解并分析广州市流动青少年的情绪与行为问题。方法采用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UCLA孤独感量表、青少年攻击行为量表对广州市360名流动青少年及331名本地青少年进行调查,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不同性别流动青少年的UCLA孤独感量表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女生的得分高于男生(P<0.05);而不同年级流动青少年的UCLA孤独感量表得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流动青少年的直接攻击分量表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男生的得分高于女生(P<0.05);而不同年级流动青少年的直接攻击分量表、间接攻击分量表及青少年攻击行为量表得分的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流动青少年的UCLA孤独感量表、直接攻击分量表、间接攻击分量表以及青少年攻击行为量表得分均高于本地青少年,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流动青少年在家庭环境量表中的亲密度分量表、知识性分量表及娱乐性分量表上的得分均低于本地青少年,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流动青少年存在严重的情绪与行为问题,心理健康亟待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青少年 本地青少年 家庭环境 孤独感 攻击行为
下载PDF
流动青少年学校支持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心理求助态度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2
11
作者 陈永进 赵晓敏 白璐 《菏泽学院学报》 2017年第6期116-120,共5页
为了探讨流动青少年心理求助态度、学校支持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采用中学生心理健康筛查量表、心理求助态度简版问卷和学校支持评定问卷,对重庆市2042名初、高中生进行施测。结果发现:(1)流动青少年的学校支持与心理健康量表分之间显... 为了探讨流动青少年心理求助态度、学校支持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采用中学生心理健康筛查量表、心理求助态度简版问卷和学校支持评定问卷,对重庆市2042名初、高中生进行施测。结果发现:(1)流动青少年的学校支持与心理健康量表分之间显著负相关;(2)流动青少年心理求助态度对学校支持和心理健康具有显著调节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学校对流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健康 学校支持 心理求助态度 流动青少年
下载PDF
基于格林模式对珠三角地区流动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素养的干预效果研究
12
作者 钟际香 先冬梅 +2 位作者 沈健 刘海英 徐薇薇 《中国性科学》 2023年第4期152-156,共5页
目的探讨格林模式对流动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素养的影响效果。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2020年7月至2021年12月珠三角地区某3所三级医疗机构诊治的435名流动青少年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n=215)和对照组(n=220),实验组接受基... 目的探讨格林模式对流动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素养的影响效果。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2020年7月至2021年12月珠三角地区某3所三级医疗机构诊治的435名流动青少年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n=215)和对照组(n=220),实验组接受基于格林模式为理论依据构建的健康素养干预方案;对照组接受生殖健康常规教育方案。比较干预6个月后两组的性与生殖健康素养状况和非意愿妊娠率。结果干预后,实验组流动女性青少年的非意愿妊娠率低于对照组,实验组避孕知识、艾滋病知识、生殖健康态度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格林模式为理论依据构建的健康素养干预方案能够有效提高流动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素养水平,减少非意愿妊娠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林模式 流动青少年 性与生殖健康
下载PDF
随迁的孩子与虚拟的社区:流动青少年的虚拟社区感及社会支持研究
13
作者 庄曦 周粟伊 《中国网络传播研究》 2022年第2期19-39,216-217,共23页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举家迁徙的流动性经历打破了流动青少年原有的社会支持网络。社交媒体为该群体在虚拟社区中的社会联结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进而为其社会支持的获得拓展了渠道。本研究拟从“新来者”的视角来考察流动青少年的虚拟社区...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举家迁徙的流动性经历打破了流动青少年原有的社会支持网络。社交媒体为该群体在虚拟社区中的社会联结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进而为其社会支持的获得拓展了渠道。本研究拟从“新来者”的视角来考察流动青少年的虚拟社区融入及互联网社会支持获取,并围绕其影响因素展开探讨。研究发现,年龄、社交媒体使用动机、虚拟社区活跃度等因素对流动青少年感知虚拟社区感有显著影响,流动青少年虚拟社区感的形成与其互联网社会支持经历不可分割,而虚拟社区感又是决定其能否进一步获取互联网社会支持的重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青少年 互联网社会支持 虚拟社区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