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7篇文章
< 1 2 2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子夜》的叙事倾向和文学价值的再认识 被引量:4
1
作者 逄增玉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11,共7页
《子夜》是茅盾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品。对《子夜》的主题倾向和文学价值,过去和现在出现了截然相反的认识与评价。《子夜》实质上是现代的政治小说,其倾向和价值具有历史的合理性,符合政治文学的要求,应该予以尊重... 《子夜》是茅盾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品。对《子夜》的主题倾向和文学价值,过去和现在出现了截然相反的认识与评价。《子夜》实质上是现代的政治小说,其倾向和价值具有历史的合理性,符合政治文学的要求,应该予以尊重和承认;但同时《子夜》也存在由政治化追求和创作方法带来的失误与局限,它的政治小说的价值和局限交融并存,为文学史提供了值得认真总结的经验与教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夜》 政治小说 倾向 价值 局限
下载PDF
《水浒传》时间设置的“夜化”与叙事效果的强化 被引量:5
2
作者 李桂奎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第2期37-42,共6页
《水浒传》的时间设置带有鲜明的“夜化”倾向,并且给人以增强性的叙事效果。首先,从叙事机制来看,为了把故事讲得头头是道,《水浒传》不仅将故事的发生时间具体到“是夜”、“当夜”等时间段,而且还细化到更次明晰的“三更”、“四更... 《水浒传》的时间设置带有鲜明的“夜化”倾向,并且给人以增强性的叙事效果。首先,从叙事机制来看,为了把故事讲得头头是道,《水浒传》不仅将故事的发生时间具体到“是夜”、“当夜”等时间段,而且还细化到更次明晰的“三更”、“四更”、“五更”等更次,乃至“已牌时分”等时刻,既增强了故事的紧张感和惊险度,又增强了结构的逻辑性和严密性。其次,从叙事视角看,作者善于通过灯光月色的设置,来打开文本人物的内部限知视角,从而增强了读者对人物行踪的身临其境质感。再次,从叙事意趣看,作者善于通过将人物活动布设在灯前月下,给人以“加倍”的视觉效果,从而达到增强故事审美意趣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 夜景 灯光月色 夜更时分 叙述效果
下载PDF
《子夜》中的资产阶级何以民族、经济危机何以世界? 被引量:1
3
作者 妥佳宁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0-151,215,216,共14页
通过文本细读可以发现,《子夜》中吴荪甫失败的具体原因与小说中民族工业的整体困境有所差异,不能简单地视为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吴荪甫金融投机的最后一次失败主要缘于姐夫杜竹斋的出卖,与实业经营成败无关;而益中公司下属实业工厂主... 通过文本细读可以发现,《子夜》中吴荪甫失败的具体原因与小说中民族工业的整体困境有所差异,不能简单地视为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吴荪甫金融投机的最后一次失败主要缘于姐夫杜竹斋的出卖,与实业经营成败无关;而益中公司下属实业工厂主要依靠国内市场,是因中原大战影响交通而无法打开销路,在金融掣肘资金的情况下被迫出顶;裕华丝厂并非海外销路不畅,而是工人罢工影响生产,耽误其完成既有订单从而影响其获利。《子夜》通过吴荪甫在三条不同战线上的成败所写的中国资本主义问题,乃是实业凋敝金融发达的怪象。小说以实业家最终买办化的结局,质疑了所谓民族资产阶级的民族性,并以大量笔墨描绘了比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更为直接的国内问题。在经济史视角下重读《子夜》等社会剖析小说,不应把小说当成史料证据来剖析经济史,而应从中发掘茅盾、瞿秋白等不同左翼知识分子观察经济社会时复杂的精神演变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茅盾 《子夜》 民族工业 民族资产阶级 世界经济危机
下载PDF
回眸历史:对茅盾创作模式的理性审视 被引量:4
4
作者 王嘉良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08-114,共7页
作为一位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声望卓著的作家,茅盾的文学创作及其为代表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潮曾在中国新文学史上产生过深刻影响,而数十年来对其评价产生严重倾斜,不利于文学历史经验的总结。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的评论中,争议最大的是对茅... 作为一位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声望卓著的作家,茅盾的文学创作及其为代表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潮曾在中国新文学史上产生过深刻影响,而数十年来对其评价产生严重倾斜,不利于文学历史经验的总结。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的评论中,争议最大的是对茅盾创作"模式"的评价,其中虽褒贬不一,但质疑之声不绝于耳,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对茅盾成就的估价,也影响了对现实主义文学的科学评价。返观现实,回眸历史,对茅盾创作"模式"作理性审视就非常必要。历史地看,茅盾作为中国现代作家中接受"欧洲正宗现实主义"的典型代表,从理论自觉性和创作实践自觉性两个层面把握现实主义,对中国现实主义创作模式的建构起到了别人无可替代的作用;而其创作模式中最遭非议的坚持用社会科学理论指导创作,也有着复杂情状,不可予以简单否定。对《子夜》等作品的评价,因受到特定时代语境的影响,总是摆不定,连茅盾本人也未能免俗,这是值得深入探究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茅盾 现实主义模式 《子夜》 理性审视
原文传递
浅谈小说《子夜》中成语的维译
5
作者 胡泽晶 《语言与文化研究》 2024年第6期205-208,共4页
成语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世代流传的过程中,为我们传承着先辈们积淀下来的经验教训,是汉民族智慧的一种体现。《子夜》作为茅盾先生的经典长篇小说,广受国内外读者欢迎,并被译成多种语言,产生了深远的国际影响。但目... 成语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世代流传的过程中,为我们传承着先辈们积淀下来的经验教训,是汉民族智慧的一种体现。《子夜》作为茅盾先生的经典长篇小说,广受国内外读者欢迎,并被译成多种语言,产生了深远的国际影响。但目前研究范围涉及汉维语两版《子夜》中成语的研究成果并不多见。故本文在现代汉语和翻译理论所学知识的指导下,以汉维语两版《子夜》中含有成语的例句为语料,总结出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主要采用了直译法、借用法、意译法、仿译法和缩译法,并具体分析了译者采用某种方法的原因和作用;最后,浅谈了《子夜》维译本中译者翻译成语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夜》 成语 维吾尔语 翻译方法 翻译特点
下载PDF
《子夜》与1930年上海丝业工人大罢工 被引量:4
6
作者 张全之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16-123,共8页
茅盾最初构思《子夜》的时候,是想写上海的棉纺织业,后来改为缫丝业,这一题材的改动具有重要意义。因为自1920年代开始,"厂经"就是中国工业产品外销的主要业务,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但自1929年开始,日本丝业在政府扶持下... 茅盾最初构思《子夜》的时候,是想写上海的棉纺织业,后来改为缫丝业,这一题材的改动具有重要意义。因为自1920年代开始,"厂经"就是中国工业产品外销的主要业务,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但自1929年开始,日本丝业在政府扶持下,排挤中国丝业,加上世界性经济危机的爆发,到1930年,中国丝业出现全线崩溃的局面。《子夜》的故事正在这一时间节点上展开。丝业的萧条使丝厂的利润大受影响,工人收入降低,中国共产党利用这一机会发动丝业工人罢工。《子夜》描写的第三次工人罢工,就取材于1930年7月爆发的上海丝业工人总同盟罢工。但在具体描写中,茅盾对实际罢工运动进行了改写,使小说更为深刻、全面地反映了当时中国复杂的社会矛盾,也更好地体现了茅盾创作的艺术个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茅盾 《子夜》 工人罢工
下载PDF
从实业与金融到民族资产阶级与买办阶级--《子夜》成书前的文献谱系还原 被引量:3
7
作者 妥佳宁 《励耘学刊》 2020年第2期240-258,M0014,M0015,共21页
《子夜》创作之初并未完全展现民族资产阶级与买办阶级的冲突,而表现为实业与金融之间的消长关系。但实业与金融的冲突在创作的重心转移过程中逐步消退,最终转换为一种阶级关系的表述。1933年《子夜》正式出版前,从最初构想的“记事珠... 《子夜》创作之初并未完全展现民族资产阶级与买办阶级的冲突,而表现为实业与金融之间的消长关系。但实业与金融的冲突在创作的重心转移过程中逐步消退,最终转换为一种阶级关系的表述。1933年《子夜》正式出版前,从最初构想的“记事珠”到《提要》、分章大纲,再到小说手稿等诸多层面文本细节,遗留了这种重心转移与表述转换的大量证据,其与初版本及以后的各种版本极为不同,呈现了瞿秋白的具体影响并保留了部分未受其影响的“前瞿”表述,从而使金融与买办阶级、实业与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单质化对应关系更加复杂。小说创作重心转移与表述转换的过程,使得《子夜》在不同时期经历了不同维度的解读,为理解茅盾左翼创作视野提供了重要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夜 茅盾 瞿秋白 小说手稿
下载PDF
《子夜》“主题先行”问题与吴荪甫形象之矛盾 被引量:3
8
作者 梁竞男 张堂会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第2期40-45,共6页
"主题先行"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一些学者贬低《子夜》的重要原由,所依据又大都是茅盾自己后来对于《子夜》主题的阐释。但茅盾在写作《子夜》时,是否真的清晰而明确地预设了这一主题?这一主题与《子夜》的文本实际又... "主题先行"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一些学者贬低《子夜》的重要原由,所依据又大都是茅盾自己后来对于《子夜》主题的阐释。但茅盾在写作《子夜》时,是否真的清晰而明确地预设了这一主题?这一主题与《子夜》的文本实际又是怎样的关系?将两者作对照,会发现并不很吻合,尤其在吴荪甫形象塑造上。茅盾在写作《子夜》时,很可能并未清晰确立他后来所述之"主题",他的写作意图只是如《子夜》初版《后记》中所言"大规模描写中国社会现象"。解读文学作品,更应该从文本实际出发,而不是从作者自述出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夜》 “主题先行” 吴荪甫 写作意图
下载PDF
放大与悬置——《子夜》接受研究60年(1951—2011)述评 被引量:3
9
作者 陈思广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15-121,共7页
《子夜》在1951—1963年间的一元化格局时代被定向为无产阶级文学的重要范本进而放大为一个时代的文学经典。1970年代末这一视野开始遭遇挑战,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末一些接受者重新对"主题先行"与"《子夜》范式"进... 《子夜》在1951—1963年间的一元化格局时代被定向为无产阶级文学的重要范本进而放大为一个时代的文学经典。1970年代末这一视野开始遭遇挑战,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末一些接受者重新对"主题先行"与"《子夜》范式"进行了思辨与探索,亦由之引发了反驳与再思考,《子夜》的接受呈现出质疑与认同并存,释解与驳难相生,挑战与悬置同在的多元格局。由于外力的迫压,"主题先行"与"《子夜》范式"等相关视野成为《子夜》接受无奈绕行的学术"暗礁",《子夜》的接受难有实质性的推进。欲改变这一局面,仍须对这两个命题进行再透视与再思辨,而不是悬置或回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夜》 接受 主题先行 《子夜》范式
下载PDF
A Crying In the Dark
10
作者 马英 孟志红 《承德职业学院学报》 2004年第1期20-22,共3页
Midnight”is a poem written by Archibald· Lampman,a Canadian poet,who loved nature very much,but his poor health prevents him from being very active in the outdoor life.So he is often the quite, thoughtful observ... Midnight”is a poem written by Archibald· Lampman,a Canadian poet,who loved nature very much,but his poor health prevents him from being very active in the outdoor life.So he is often the quite, thoughtful observer of nature in his poems.This article mainly talks abouthow to appreciate the poem in the fol- lowing aspects:word selecting,rhyme,sentence structure and atmosphere.Afterreading thispoem,we cannotget rid of the air of horror and mystery.“Midnight”reveals another aspect of the nature:wild,rough and unknown. There is something else in the nature that can awe human beings even though we don tknow what it 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dnight Archibald·Lampman CRYING RHYME
下载PDF
Fragmented People in the Fragmented Country in Midnight's Children:View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ragmentation”
11
作者 郑秀芳 《海外英语》 2016年第15期185-189,共5页
In Midnight's Children,frequently seen are the words like"hole","segment","crack",and the damage and loss of bodily function such as amnesia,which is called a"phenomenon of fragm... In Midnight's Children,frequently seen are the words like"hole","segment","crack",and the damage and loss of bodily function such as amnesia,which is called a"phenomenon of fragmentation"in this paper.In terms of the phenomenon,the characters of three generations in Midnight's Children are analyzed.It is found that colonial culture exerts a long-lasting impact on its colonized people,under whose influence generations of colonized people find it hard to negotiate their dual cultural identities.This happened to India.Postcolonial Indians had fragmented identities.Furthermore,the phenomenon also reflects that India was a fragmented nation,whose nationals desired peace,unity,and prosper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ltural identity midnight s Children FRAGMENTATION HYBRIDITY
下载PDF
A Study on the Coherence of Coleridge's Frost at Midnight
12
作者 潘琛 《海外英语》 2013年第18期189-192,共4页
As one of the greatest Romantic poet,Coleridge had contributed to the realm of poetry many remarkable works,of which conversation poems take a part. The author of this paper chooses one typical piece from the conversa... As one of the greatest Romantic poet,Coleridge had contributed to the realm of poetry many remarkable works,of which conversation poems take a part. The author of this paper chooses one typical piece from the conversation poems,Frost at Midnight,the linking of whose stanzas and sentences is lucid and natural while poetry is well blended into the lines as a harmoni ous unity and thus find out this"graceful and intelligent"coherence deserves deep analysis. The poem is an organic unity sitting on sensational appeals,propelling by rational imaginations,its consistency in both structure and meaning naturally and beautifully achieved via various cleverly-contrived mechanisms,including devices of phonology,syntax and lexicon. Therefore,by repeti tion,contrast,run-on lines,he plants correlations in different nooks of the poem,whose co-operation not only integrates dis persed symbols,creating a perfect coherence in the form,but also embodies an over-arching sense of sublimely inclusive unity from a deep-leveled and omnibus perspectiv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ROST at midnight COHERENCE IMAGINATION
下载PDF
浅谈列夫·托尔斯泰对茅盾《子夜》的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薛国栋 《榆林学院学报》 2009年第5期47-49,共3页
托尔斯泰创作深深地影响了矛盾的创作。从选材布局、人物塑造、环境描写三个方面可以明显的看出矛盾对托尔斯泰创作手法的借鉴。其代表作《子夜》是充分学习和借鉴托尔斯泰创作的产物。
关键词 托尔斯泰 茅盾 《子夜》 影响
下载PDF
试说《子夜》中叠词的运用 被引量:1
14
作者 马春玲 《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年第1期71-72,共2页
茅盾的著名小说《子夜》在叠词的运用上是很有成就的。首先是出现的叠词形式多种多样,其次是在表情达意上达到了近乎完美的境界。
关键词 《子夜》 叠词 形式 表达
下载PDF
救国出版社与《子夜》翻印本 被引量:2
15
作者 肖进 《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87-95,共9页
本文通过考察1930年代不为人知的《救国时报》和救国出版社的成立源起,梳理、剖析其所出版丛书,从文化史角度钩沉史料,揭开了救国出版社出版《子夜》的来龙去脉,再现了出版史上旋生旋灭的出版机构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所发挥的重大作用,... 本文通过考察1930年代不为人知的《救国时报》和救国出版社的成立源起,梳理、剖析其所出版丛书,从文化史角度钩沉史料,揭开了救国出版社出版《子夜》的来龙去脉,再现了出版史上旋生旋灭的出版机构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所发挥的重大作用,并试图通过这一案例,重塑现代出版与文化之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夜 翻印版 救国出版社 救国时报
原文传递
现代性的恐惧与诱惑——茅盾小说的创作歧思及其文化意味 被引量:2
16
作者 徐秀明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68-72,共5页
茅盾的生前显赫、死后落寞,都与其开创的"社会剖析小说"的艺术得失密切相关。这一小说类型的创作范式可归纳为"感性细节"加"理性框架",思想精髓在于批判现实时的分寸把握,说到底是作者意欲干预政治又希... 茅盾的生前显赫、死后落寞,都与其开创的"社会剖析小说"的艺术得失密切相关。这一小说类型的创作范式可归纳为"感性细节"加"理性框架",思想精髓在于批判现实时的分寸把握,说到底是作者意欲干预政治又希望规避现实风险的文化心理的产物。茅盾及其小说创作集中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在中西文化交汇碰撞之际,在现代文化冲击中既深感诱惑又惊惧交加的矛盾复杂心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茅盾 社会剖析小说 文化心理 《子夜》 《蚀》
下载PDF
超越五四的努力——重读茅盾1930年代的三部长篇小说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钧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87-90,共4页
文学史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茅盾研究也需要新的方法。从女性主义视角重新研读茅盾1930年代的三部长篇小说《蚀》、《虹》和《子夜》,能够发现茅盾小说的潜在文本,及其超越五四的努力。
关键词 茅盾 女性主义 《蚀》 《虹》 《子夜》
下载PDF
不同历史时期名著改编的领军之作——从《祝福》、《子夜》看桑弧的电影改编艺术 被引量:1
18
作者 竹潜民 《宁波工程学院学报》 2008年第1期61-65,共5页
桑弧的艺术活动有一点非常值得注意,那就是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两位巨匠——鲁迅和茅盾的作品搬上了银幕;影片《祝福》和《子夜》在人物、情节的再创造,艺术意境的开拓,多种电影语言的运用诸方面均有突出的成就;当然也存在一些难以避... 桑弧的艺术活动有一点非常值得注意,那就是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两位巨匠——鲁迅和茅盾的作品搬上了银幕;影片《祝福》和《子夜》在人物、情节的再创造,艺术意境的开拓,多种电影语言的运用诸方面均有突出的成就;当然也存在一些难以避免的遗憾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弧 名著 电影改编 《祝福》 《子夜》
下载PDF
论茅盾1920-1930年代文艺批评活动与《子夜》的创作
19
作者 刘世浩 《石家庄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2期123-129,共7页
《子夜》的创作与茅盾1920-1930年代的文艺批评活动有着深刻的精神关联。从1920年代开始,茅盾就在文艺批评领域崭露头角,他积极探索中国文学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关联,逐渐表现出引导时代文艺思潮的自觉意识。并且,茅盾还在研究小说创作的... 《子夜》的创作与茅盾1920-1930年代的文艺批评活动有着深刻的精神关联。从1920年代开始,茅盾就在文艺批评领域崭露头角,他积极探索中国文学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关联,逐渐表现出引导时代文艺思潮的自觉意识。并且,茅盾还在研究小说创作的理论专著中深入探讨了小说创作与时代社会之间的内在联系。纵观茅盾在1920-1930年代的文艺批评活动可以发现,他呼唤作家在创作中表现时代社会的文艺思想贯穿始终。这种文艺思想不仅表现在其文艺批评方面,还渗透到他的小说创作过程之中。《子夜》标志着这种文艺思想的成熟。考察茅盾在这一历史时期的文艺思想与小说创作之间的内在关联,有助于厘清茅盾的文艺实践活动是如何影响到《子夜》的创作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命” “文学” 文艺批评 茅盾 《子夜》
下载PDF
论电灯在《子夜》中的叙事作用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京京 张晓东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8年第4期112-116,共5页
作为人类现代社会的生活用具之一,电灯的基本作用是照明,借助这个人造的"物象"艺术家演绎了对历史与现实的独特发现。在《子夜》中,茅盾挖掘了电灯这一物象所具有的现代意蕴:首先,路灯的灯光见证了衰朽事物的离去;其次,工厂... 作为人类现代社会的生活用具之一,电灯的基本作用是照明,借助这个人造的"物象"艺术家演绎了对历史与现实的独特发现。在《子夜》中,茅盾挖掘了电灯这一物象所具有的现代意蕴:首先,路灯的灯光见证了衰朽事物的离去;其次,工厂、公馆里的电灯见证了人际关系的嬗变;最后,书房里的电灯见证了名利场上的欺诈以及人性之恶。《子夜》中的电灯相较于其他作家笔下的煤油灯、烛光虽少了温情,但却客观立体地呈现了这个繁复世界的本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夜》 电灯 叙事作用 都市生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