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631名农村中老年人营养与慢性病知识知晓率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6
1
作者 于坤 梁惠 +3 位作者 郑鲁 马爱国 李光琳 韩秀霞 《中国健康教育》 2010年第5期348-350,358,共4页
目的调查农村中老年人的营养与慢性病知识知晓情况和行为习惯,分析影响知晓率的相关因素,探索适合农村社区慢性病的防治措施。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某地农村随机选取了1631名50岁及以上的中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面对面的问... 目的调查农村中老年人的营养与慢性病知识知晓情况和行为习惯,分析影响知晓率的相关因素,探索适合农村社区慢性病的防治措施。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某地农村随机选取了1631名50岁及以上的中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面对面的问卷调查。结果调查对象营养知识知晓率较低,仅为3.7%;有80%左右的农村中老年人完全不知道高血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及防治知识。有一种或一种以上的危险行为因素的农村中老年人高达80.1%。年收入、文化程度、活动水平、膳食多样化程度与营养与慢性病知识知晓率呈正相关。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吃盐过多、饮酒与营养与慢性病知识知晓率呈负相关。高血压和或糖尿病患者营养与慢性病知识知晓情况与未患病人群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应普及营养健康知识并进行慢性病相关知识教育,提倡健康的饮食和行为方式,减少慢病对当地农村中老年人的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 中老年人 营养知识 慢病知识 知晓率 影响因素
下载PDF
湖北省不同区域中老年居民膳食营养监测结果评价 被引量:2
2
作者 宋毅 龚晨睿 +4 位作者 刘爽 李骏 刘晓燕 许四元 程茅伟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2010年第1期56-60,共5页
目的探讨1991~2006年湖北省中老年居民膳食结构特点及变化趋势。方法利用"中国居民健康与营养调查"的资料,选取1991、1993、1997、2000、2004和2006年调查中45岁健康中老年居民作为研究对象。以能量、蛋白质、脂肪等营养素... 目的探讨1991~2006年湖北省中老年居民膳食结构特点及变化趋势。方法利用"中国居民健康与营养调查"的资料,选取1991、1993、1997、2000、2004和2006年调查中45岁健康中老年居民作为研究对象。以能量、蛋白质、脂肪等营养素的摄入量占推荐摄入量(RNI)的百分比及谷类食物和动物性食物提供的能量和蛋白质在摄入的总能量和蛋白质中所占的比例作为营养素摄入和膳食状况评价的指标。结果2006年,城区、郊区、县城优质蛋白在总蛋白中所占比例均达到推荐摄入比例,但1991~2006农村居民动物性食物及豆类来源优质蛋白增幅较小,2006年优质蛋白在总蛋白质中比例仅为28.5%,低于推荐摄入比例。城区中老年居民每日脂肪功能比例偏高,其中1993、1997、2000及2006年的比例为31.3%、34.2%、35.5%和36.9%,均高于推荐摄入比例30%的上限;城区、郊区、县城及农村食用油脂消费量4个地区几乎全部超过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平衡膳食宝塔每天最大消费30g的水平。结论城区、郊区和县城中老年居民动物性食物消费量显著提高,植物性食物的消费量下降,农村居民优质蛋白质摄入有待进一步提高。应控制湖北省城区居民食物中脂肪的摄入量和城区、郊区、县城及农村居民食用油脂的过高摄入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养调查 膳食结构 中老年居民
原文传递
镇江市中老年人群梅毒发病人数GM(1,1)模型预测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刘晓霞 李张 +3 位作者 朱晴 阮芸 张明辉 韩方岸 《江苏预防医学》 CAS 2015年第2期13-15,共3页
目的了解镇江市中老年人群梅毒发病特征及趋势,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在分析2010-2013年镇江市中老年梅毒感染人群特征基础上,建立≥50岁人群Ⅰ、Ⅱ期梅毒发病人数GM(1,1)灰色模型,并进行疫情的预测与评价。结果 2010-2013年... 目的了解镇江市中老年人群梅毒发病特征及趋势,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在分析2010-2013年镇江市中老年梅毒感染人群特征基础上,建立≥50岁人群Ⅰ、Ⅱ期梅毒发病人数GM(1,1)灰色模型,并进行疫情的预测与评价。结果 2010-2013年镇江市中老年梅毒感染集中在50~69岁年龄段,占81.9%,职业以农民、离退人员、家务及待业和工人为主,分别占51.4%、19.2%、10.2%和9.7%。Ⅰ、Ⅱ期梅毒发病人数GM(1,1)模型分别为:^Y=1 430.08e0.059t-1 328.08,^Y=1 220.37e0.073 9t-1 090.37。结论镇江市中老年人群梅毒发病人数近年呈逐年上升趋势,需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并提供合理的公共卫生及性病诊疗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毒 中老年 GM(1 1)模型 发病预测
下载PDF
午睡与中国中老年人群空腹血糖水平升高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刘玲 曲英莉 +1 位作者 刘迎春 赵峰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890-894,共5页
目的探讨午睡时间与我国45岁以上中老年人群空腹血糖(FPG)水平升高之间的关系,为降低其糖尿病发病风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ina health and retirement longitudinal study,CHARLS)2011年基线数据,根据是否... 目的探讨午睡时间与我国45岁以上中老年人群空腹血糖(FPG)水平升高之间的关系,为降低其糖尿病发病风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ina health and retirement longitudinal study,CHARLS)2011年基线数据,根据是否午睡及午睡时间,将8 501名调查对象分为4组,收集其一般人口学资料、吸烟、饮酒、每日吃饭次数、体育锻炼、体质指数(BMI)、午睡及晚上睡眠情况。采用SAS 9.4软件进行χ^2检验,午睡时间与FPG水平升高的关系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我国中老年人群加权后FPG水平升高率为19.1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午睡时间1~30 min/d与FPG水平升高相关,未调整混杂因素时OR值为1.353(95%CI:1.113~1.644),调整混杂因素后,OR值为1.322(95%CI:1.086~1.609)。分层分析发现,女性(OR=1.358,95%CI:1.043~1.770)、南方省份(OR=1.398,95%CI:1.089~1.794)和晚间睡眠时长为6~8 h/d(OR=1.433,95%CI:1.125~1.826)人群中,午睡时间为1~30 min/d与FPG水平升高相关。在年龄≥60岁人群中,午睡时间为1~30 min/d(OR=1.589,95%CI:1.180~2.141)和31~60 min/d(OR=1.391,95%CI:1.034~1.872)均与FPG水平升高相关。结论不足30 min/d的午睡时长可能与我国中老年人FPG水平升高风险相关。对于中老年人群,如果午睡,应避免时间过短的午睡习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午睡 空腹血糖 中老年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