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尺度综合地球物理探测:揭示成矿系统、助力深部找矿--长江中下游深部探测(SinoProbe-03)进展 被引量:74
1
作者 吕庆田 董树文 +2 位作者 汤井田 史大年 常印佛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4319-4343,共25页
两个原因使我们必须开展深部探测.一是寻找深部资源,二是更好地理解形成和控制陆内成矿的深部动力学过程,预测新的矿集区.在深部探测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地质调查项目资助下,作者在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及邻区开展了系统的多尺度、综... 两个原因使我们必须开展深部探测.一是寻找深部资源,二是更好地理解形成和控制陆内成矿的深部动力学过程,预测新的矿集区.在深部探测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地质调查项目资助下,作者在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及邻区开展了系统的多尺度、综合地球物理探测.包括:成矿带尺度的宽频地震探测及"廊带式"综合探测,矿集区尺度的骨干剖面探测和三维建模,矿田尺度的三维探测与反演模拟.探测结果在三个层次取得了一系列新认识和新发现,完善了相关探测方法技术.主要包括:揭示了成矿带岩石圈结构、深部过程及对成岩、成矿的控制,提出了成矿带形成的动力学模型,诠释了在狭窄的成矿带内形成大规模金属堆积的深部因素;揭示了典型矿集区地壳三维结构、组成和断裂分布,建立了矿集区三维结构模型和区域成矿模式,推断了主要控矿岩体、地层的空间展布,预测了新的找矿靶区;开展了"玢岩型"、斑岩型和热液型多金属矿床综合地球物理探测试验,总结了勘查模式,预测了深边部找矿靶区;提出了硬岩区反射地震数据采集设计、激发到接收的有效措施,探索了地震弱信号提取、噪声压制、静校正和偏移等处理新技术、新方法;提出了强电磁干扰区电磁去噪的数字形态滤波等技术,完善了二/三维带地形和考虑各向异性情况的电磁正反演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 层析成像 深反射地震 三维建模 陆内俯冲 地球动力学模型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及邻区地壳速度结构:来自利辛-宜兴宽角地震资料的约束 被引量:54
2
作者 徐涛 张忠杰 +4 位作者 田小波 刘宝峰 白志明 吕庆田 滕吉文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918-930,共13页
为了理解长江中下游地区在中生代成矿的深部动力学过程,Sinoprobe-03-02项目于2011年9月至10月,在跨宁芜矿集区和郯庐断裂带实施了从安徽利辛至江苏宜兴450km长的宽角反射/折射地震剖面。速度剖面结果显示,Moho面深度和地壳速度结... 为了理解长江中下游地区在中生代成矿的深部动力学过程,Sinoprobe-03-02项目于2011年9月至10月,在跨宁芜矿集区和郯庐断裂带实施了从安徽利辛至江苏宜兴450km长的宽角反射/折射地震剖面。速度剖面结果显示,Moho面深度和地壳速度结构在郯庐断裂两侧东西方向存在明显的差异:(1)在东部扬子块体内部,地壳覆盖层厚3~5km,西部的合肥盆地下方,则达到4~7km。(2)剖面平均Moho面深度为30~32km左右,在郯庐断裂下方,Moho面深度在35kin左右;在宁芜矿集区下方,Moho面整体深度偏浅,达30~31km左右,但局部范围内,Moho面深度至34kin左右。(3)剖面的下地壳平均速度在6.5~6.6km/s左右,在宁芜矿集区下方,下地壳速度偏低,为6.4~6.5km/s左右。剖面上地幔顶部的速度结构平均在8.0~8.2km/s。在宁芜矿集区下方,速度偏低,为7.9~8.1km/s左右。(4)郯庐断裂带的下方,从地表开始,还存在20多千米长的低速异常带,一直延伸到Moho面附近。剖面的宁芜矿集区下方Moho面上隆、下地壳及上地幔的低速异常等壳幔结构特征,预示下地壳不以榴辉岩残体为主,支持燕山期地幔岩浆的上涌和侵入并成矿,是热上涌物质的源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 地壳速度结构 宽角地震资料 利辛-宜兴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铜多金属矿床中灰泥丘的发现及其意义——以武山和冬瓜山铜矿为例 被引量:42
3
作者 蒋少涌 丁清峰 +4 位作者 杨水源 朱志勇 孙明志 孙岩 边立曾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44-756,共13页
通过对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中武山铜矿和冬瓜山铜矿层状硫化物矿体的详细研究,发现了大量具有层圈状构造、层纹状构造或不规则同心环状构造的矿石。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经光薄片鉴定、扫描电镜观察和碳氧同位素分析等,认为这类矿石在宏观构... 通过对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中武山铜矿和冬瓜山铜矿层状硫化物矿体的详细研究,发现了大量具有层圈状构造、层纹状构造或不规则同心环状构造的矿石。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经光薄片鉴定、扫描电镜观察和碳氧同位素分析等,认为这类矿石在宏观构造上显示出类似于灰泥丘的孔洞系统,微观上又发现了细菌等微生物结构,判断其属于一种矿化的灰泥丘。资料显示,灰泥丘产出的环境为陆坡相,水深明显大于台地相,并且灰泥丘与热水喷流沉积成矿作用关系密切,在国内外许多热水喷流沉积成因矿床中均发现有灰泥丘。本文所研究的两个矿床中灰泥丘构造矿石保存状况略有不同,冬瓜山铜矿灰泥丘构造矿石保留了大量显示原生热水喷流沉积成因的组构、并发现细菌等微生物结构,碳-氧同位素组成也显示原始沉积特征;而武山铜矿灰泥丘构造矿石则显示出受热液改造的矿石组构和碳-氧同位素组成特征,暂未发现细菌等微生物结构。冬瓜山和武山铜矿灰泥丘构造矿石的发现,有力地佐证了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在海西期曾发生过热水喷流沉积成矿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 武山铜矿 冬瓜山铜矿 灰泥丘 热水喷流沉积成矿
下载PDF
“长江深断裂带”的构造性质:深地震反射证据 被引量:37
4
作者 吕庆田 刘振东 +2 位作者 董树文 严加永 张永谦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4344-4359,共16页
长江深断裂带自20世纪50年代提出以来,因其在区域控岩、控矿、工程地质和灾害地质研究中的重要意义,一直受到广泛关注和研究,但由于缺乏深部资料,对长江深断裂带的构造性质、空间展布众说纷纭.本文通过分析穿过长江河床及两岸的六条深... 长江深断裂带自20世纪50年代提出以来,因其在区域控岩、控矿、工程地质和灾害地质研究中的重要意义,一直受到广泛关注和研究,但由于缺乏深部资料,对长江深断裂带的构造性质、空间展布众说纷纭.本文通过分析穿过长江河床及两岸的六条深地震反射剖面,讨论了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及长江深断裂带的构造性质及演化,获得如下认识:(1)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是燕山期的陆内俯冲带,上地壳发生强烈挤压变形,以大型逆冲、叠瓦、褶皱和推覆构造为特征;下地壳及岩石圈地幔俯冲或叠置到相邻块体之下,在宁芜火山岩盆地和沿江凹陷下形成了"鳄鱼嘴"构造.(2)白垩纪以来,长江深断裂带(CJF)由一系列拆离断层组成,大致沿长江河床分布.该断裂带在燕山期陆内造山阶段为一组逆冲断裂,伸展垮塌阶段反转为正断层或拆离断层,同时控制了沿江凹陷的形成和演化.(3)陆内俯冲或叠置导致地壳加厚、拆沉,引发大规模岩浆活动."鳄鱼嘴"构造或是沟通深部岩浆向上迁移的主要通道,控制了沿江成矿岩浆岩的分布.正是这种特殊的深部过程和构造特征,导致了燕山期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大规模成岩、成矿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深断裂带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 深地震反射 偏移剖面 陆内俯冲带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深部铁矿找矿的思考 被引量:36
5
作者 杜建国 常丹燕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87-698,共12页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是以燕山期岩浆成矿作用为主的一条陆内成矿带,区内已知铁矿类型主要有产于火山-沉积盆地区与中(基)性火山-侵入作用和偏碱性岩浆侵入作用有关的铁矿床,以及产于隆起区、隆-坳过渡区的与中性岩浆侵入作用有关的两大类...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是以燕山期岩浆成矿作用为主的一条陆内成矿带,区内已知铁矿类型主要有产于火山-沉积盆地区与中(基)性火山-侵入作用和偏碱性岩浆侵入作用有关的铁矿床,以及产于隆起区、隆-坳过渡区的与中性岩浆侵入作用有关的两大类铁矿床。本文在区域铁矿成矿背景研究基础上,对区内铁矿类型进行了简要划分,指出影响铁矿找矿突破需要解决的一些矿床学问题。根据区内深部铁矿找矿进展,重点对宁芜、庐枞地区铁矿成矿的异同点以及深部找矿面临的问题进行了讨论,提出本区深部铁矿找矿应在盆地基底或盆地与隆起区过渡部位,寻找"大冶式铜铁矿"、"铜陵式铁铜矿"、"斑岩型铜矿"。这些都是下步需要重点探索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找矿 铁矿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 思考
下载PDF
安徽贵池地区燕山期岩浆岩与铜金钼成矿关系:来自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证据 被引量:31
6
作者 杨晓勇 古黄玲 +6 位作者 严志忠 吕启良 段留安 邓江洪 朱永胜 汪梅生 赵德奎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16年第4期444-463,共20页
安徽贵池地区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内金、银、铜、钼、硫等矿产资源丰富。系统研究了贵池地区地质、岩浆岩、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等特征与金银多金属矿床的成矿关系,对抛刀岭金矿、乌石金及多金属矿、朱家冲金矿、铜山铜... 安徽贵池地区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内金、银、铜、钼、硫等矿产资源丰富。系统研究了贵池地区地质、岩浆岩、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等特征与金银多金属矿床的成矿关系,对抛刀岭金矿、乌石金及多金属矿、朱家冲金矿、铜山铜矿等多金属矿进行详细分析,总结各岩体的地球化学属性,并对贵池地区斑岩型矿床进行了重点研究,分析其成矿专属性。将贵池地区成岩成矿时间划分为两期:第一期是140 Ma左右的岩浆活动及成矿作用,为早白垩世(燕山早期),主要与铜金矿床有关;第二期是125 Ma左右的岩浆活动及成矿作用,主要与钼(铜)矿床(化)有关。这两期岩浆活动及成矿作用包括高钾钙碱性、碱性两个成岩系列,岩石类型以中酸性—酸性花岗闪长岩、花岗岩为主,与长江中下游地区其他矿集区的成矿作用类似。将地质标志、地球物理标志以及地球化学标志结合,建立了该区找矿标志,从而有助于区内金、银(铅锌)及铜钼等金属矿成矿理论的丰富及成矿规律的认识,为区内找矿突破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矿规律 燕山期 地球物理 地球化学 岩浆岩 埃达克岩 贵池地区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及邻区的地壳密度结构与深部成矿背景探讨——来自重力学的约束 被引量:24
7
作者 张永谦 吕庆田 +2 位作者 滕吉文 王谦身 徐涛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931-940,共10页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是我国最重要的矿产资源生产基地之一。为了深入理解和认识此成矿带形成的深部构造背景及其岩浆活动与成矿作用过程,本文利用NW-SE向利辛-宜兴地球物理探测剖面的重力场资料构建了跨越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地域的二维深部...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是我国最重要的矿产资源生产基地之一。为了深入理解和认识此成矿带形成的深部构造背景及其岩浆活动与成矿作用过程,本文利用NW-SE向利辛-宜兴地球物理探测剖面的重力场资料构建了跨越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地域的二维深部地壳密度结构模型。并在结合其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Moho界面的展布形态、密度分布特征与壳内低密度区的存在等方面探讨了该区的深部构造格局与成矿作用过程。研究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地域下方的地壳密度结构与其两侧地域存在显著差异;在宁芜矿集区下方的Moho界面呈上隆形态,矿集区存在密度值略低于两侧地域的低密度异常区。幔源岩浆的上涌底侵与MASH成矿作用可较好地解释该区的结构与构造形态以及在地表所见到的岩浆广泛存在和矿产资源富集的特征。岩石圈地幔物质在宁芜矿集区下方的上涌导致了Moho界面的抬升,而脆性上地壳中的伸展断裂则为岩浆的向上运移与矿产资源的形成提供了有利场所与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 宁芜矿集区 重力场 密度结构 深部成矿背景
下载PDF
鄂东南地区姜桥花岗闪长岩锆石U-Pb年龄、Hf同位素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7
8
作者 丁丽雪 黄圭成 +3 位作者 夏金龙 吴昌雄 祝敬明 金尚刚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75-290,共16页
鄂东南矿集区地处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最西端。区内岩浆活动频繁,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晚中生代岩浆岩带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研究区内的含矿岩体(尤其是大岩体)已得到了广泛研究并取得了重要进展,但对不含矿岩体的研究还很薄弱。位于灵乡与... 鄂东南矿集区地处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最西端。区内岩浆活动频繁,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晚中生代岩浆岩带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研究区内的含矿岩体(尤其是大岩体)已得到了广泛研究并取得了重要进展,但对不含矿岩体的研究还很薄弱。位于灵乡与殷祖岩体之间的姜桥岩体,是鄂东南地区众多小岩体中规模最大的一个,岩性为花岗闪长岩。本文利用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LA-ICP-MS)对其进行了精确的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姜桥花岗闪长岩侵位于144±1Ma,属于早白垩世产物。锆石阴极发光(CL)图像显示,除了具有明显生长环带的岩浆锆石以外,样品中还存在少量具有古老核的继承锆石。岩浆锆石的εHf(t)值均为较低的负值,介于-9·1^-14·6之间。对应的两阶段模式年龄为1·77~2·11Ga,与部分继承锆石的U-Pb年龄一致,表明姜桥花岗闪长岩可能主要来源于古元古代的陆壳物质。继承锆石的εHf(t)值介于-0·6^-14·6之间,对应的两阶段模式年龄为2·00~3·60Ga,暗示研究区内可能存在古太古代的基底。综合前人资料,认为姜桥花岗闪长岩的形成与岩石圈的伸展减薄有关,是区域构造体制大转折初期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 鄂东南地区 姜桥岩体 早白垩世 岩石圈伸展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及邻区三维Moho面结构:来自人工源宽角地震资料的约束 被引量:17
9
作者 张明辉 徐涛 +4 位作者 吕庆田 白志明 武澄泷 武振波 滕吉文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4360-4372,共13页
为深入理解长江中下游地区在中生代成矿的深部动力学过程,对跨越宁芜矿集区地质廊带内的非纵剖面反射/折射地震数据进行动校正和时深转换处理,获得了非纵方向的Moho面深度;联合纵测线和非纵测线上Moho面深度数据,获得了长江中下游成矿... 为深入理解长江中下游地区在中生代成矿的深部动力学过程,对跨越宁芜矿集区地质廊带内的非纵剖面反射/折射地震数据进行动校正和时深转换处理,获得了非纵方向的Moho面深度;联合纵测线和非纵测线上Moho面深度数据,获得了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及邻区的三维Moho面深度结构.结果显示宁芜矿集区下方的Moho面整体较浅,约32~34km,华北块体合肥盆地内Moho面整体较深,约34~35km.Moho面深度和区域布格重力异常变化趋势对应良好.宁芜矿集区下方Moho面呈上隆特征,支持长江中下游地区成矿模式中增厚岩石圈发生拆沉、软流圈的上隆及底侵作用等动力学过程.Moho面平行于成矿带走向的变化趋势,预示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地壳和上地幔在板块边界发生了NE-SW向的切向流动变形.郯庐断裂带两侧,Moho面深度变化较大,表明地表近陡立的郯庐断裂为深大断裂,深部可能切穿Moho面并延伸至上地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 三维地壳结构 宽角地震资料 纵剖面 非纵剖面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钨矿床 被引量:14
10
作者 周涛发 聂利青 +2 位作者 王世伟 汪方跃 张千明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3592-3608,共17页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是我国重要的铜-铁-金多金属成矿带,近年来在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内发现多处白钨矿床和矿化点,为该成矿带的成矿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课题。相比成矿带铜铁金多金属矿床研究程度,钨矿床成矿作用研究明显薄弱,尚未进行系统...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是我国重要的铜-铁-金多金属成矿带,近年来在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内发现多处白钨矿床和矿化点,为该成矿带的成矿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课题。相比成矿带铜铁金多金属矿床研究程度,钨矿床成矿作用研究明显薄弱,尚未进行系统的成矿作用和成矿规律总结。成矿带内发育的钨矿床主要为北亚带的东顾山矿床、主带(中亚带)的阮家湾矿床和南亚带的桂林郑矿床和高家塝矿床。本文对这四个钨矿床及几个含钨矿床的地质和地球化学特征、成岩成矿时代、成矿岩体地球化学特征等方面的研究资料和成果进行了总结,讨论和试图阐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钨矿床的成矿作用。研究显示,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存在三期钨成矿作用,分别为146~143Ma、127Ma和97Ma,在成矿带的铜主成矿期前和铁成矿期均有钨成矿作业发生。钨矿床中白钨矿的Sr-Nd同位素组成分别落入董岭式基底或江南式基底范围,表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董岭式和江南式基底是形成原始含矿岩浆的物质基础。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钨矿床成矿岩体为中酸性岩,εHf(t)值很低,且Zr/Hf、K/Rb比值小,表明成钨岩浆岩为古老地壳物质重熔并经历了较充分的分异演化,对比成矿带中成铜、成铁岩体,源区性质可能是导致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金属成矿差异的根本原因。燕山期的陆内俯冲是造成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钨矿床成矿的主导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钨矿床 钨成矿作用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
下载PDF
安徽铜山铜矿床硫化物Re-Os定年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1
11
作者 陈红瑾 张静 +3 位作者 贾鹏飞 李大鹏 张智宇 王遹其 《岩石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779-1784,共6页
安徽铜山矽卡岩型铜矿床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重要矿床之一,其2件辉钼矿样品和2件黄铁矿样品的Re-Os同位素年龄分别为150.70±1.14~151.22±1.11Ma和148.73±3.22~152.50±6.69Ma,4件样品的等时线年龄为150.98±0... 安徽铜山矽卡岩型铜矿床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重要矿床之一,其2件辉钼矿样品和2件黄铁矿样品的Re-Os同位素年龄分别为150.70±1.14~151.22±1.11Ma和148.73±3.22~152.50±6.69Ma,4件样品的等时线年龄为150.98±0.78Ma(MSWD=0.68,误差2σ)。这一结果表明,铜山铜矿形成于晚侏罗世,而非早白垩世。考虑到前人获得的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成矿年龄介于134Ma和144Ma之间,我们认为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成矿作用主要发生在侏罗纪-白垩纪之交,与构造体制由挤压转向伸展的过程同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铼-锇同位素定年 辉钼矿 黄铁矿 铜山铜矿床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
下载PDF
Geological Fluid Mapping in the Tongling Area:Implications for the Paleozoic Submarine Hydrothermal System in the Middle-Lower Yangtze Metallogenic Belt,East China 被引量:8
12
作者 HOU Zengqian YANG Zhusen +3 位作者 MENG Yifeng ZENG Pusheng LI Hongyang XU Wenyi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07年第5期833-860,共28页
The Tongling area is one of the 7 ore-cluster areas in the Middle-Lower Yangtze metallogenic belt, East China, and has tectonically undergone a long-term geologic history from the late Paleozoic continental rifting, t... The Tongling area is one of the 7 ore-cluster areas in the Middle-Lower Yangtze metallogenic belt, East China, and has tectonically undergone a long-term geologic history from the late Paleozoic continental rifting, through the Middle Triassic continent-continent collision to the Jurassic-Cretaceous intracontinental tectono-magmatic activation. The Carboniferous sedimentary-exhalative processes in the area produced widespread massive sulfides with ages of 303-321 Ma, which partly formed massive pyrite-Cu deposits, but mostly provided significant sulfur and metals to the skarn Cu mineralization associated with the Yanshanian felsic intrusions.To understand the Carboniferous submarine hydrothermal system, an area of about 1046 km^2 was chosen to carry out the geological fluid mapping. Associated with massive sulfide formation, footwall sequences 948 m to 1146 m thick, composed of the Lower Silurian-Upper Devonian sandstone, siltstone and thin-layered shale, were widely altered. This hydrothermal alteration is interpreted to reflect largescale hydrothermal fluid flow associated with the late Paleozoic crustal rifting and subsidence. Three hydrothermal alteration types, i.e., deep-level semiconformable siliclfication (S1), fracture-controlled quartz-sericite-pyrite alteration (S2-3), and upper-level sub-discordant quartz-sericite-chlorite alteration (D3), were developed to form distinct zones in the mapped area. About 50-m thick semiconformable silicification zones are located at -1-km depth below massive sulfides and developed between an impermeable shale caprock (S1) and the underlying Ordovician unaltered limestone. Comparisons with modern geothermal systems suggest that the alteration zones record a sub-seafioor aquifer with the most productive hydrothermal fluid flow. Fracture-controlled quartz-sericite-pyrite alteration formed transgressive zones, which downward crosscut the semiconformable alteration zones, and upwards grade into sub-discordant alteration zones that enveloped no economic str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NGLING middle-lower yangtze metallogenic belt geological fluid mapping massive sulfides regional alteration
下载PDF
安徽庐枞矿集区东顾山钨矿床成矿流体来源与演化:来自H、O、S同位素和流体包裹体的证据 被引量:7
13
作者 聂利青 周涛发 +3 位作者 汪方跃 张千明 张明 汪龙虎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3825-3837,共13页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是我国重要的铁铜金等金属成矿带,庐枞矿集区中新勘探发现的东顾山矿床与成矿带内燕山期铁、铜大规模成矿作用不同,矿化以钨为主,且已达大型规模。前人已对该矿床开展了基础地质特征和成岩成矿年代学工作,但该矿床的成...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是我国重要的铁铜金等金属成矿带,庐枞矿集区中新勘探发现的东顾山矿床与成矿带内燕山期铁、铜大规模成矿作用不同,矿化以钨为主,且已达大型规模。前人已对该矿床开展了基础地质特征和成岩成矿年代学工作,但该矿床的成矿流体和来源特征仍不清楚,矿床成因的确定需要开展相关研究。本文在详细的野外调查基础上,对各成矿阶段流体包裹体及H、O、S同位素进行了系统测定及分析,并结合地质事实,确定了成矿流体特征和来源,为成矿带内钨矿床的成因认识和下一步找矿提供理论依据。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东顾山矿床流体包裹体类型以纯液相包裹体(L)和气液两相包裹体(V+L)为主,矽卡岩阶段(Ⅰ)的包裹体均一温度集中变化于351~397℃,盐度变化于10. 87%~13. 60%NaCleqv;氧化物阶段(Ⅱ)的包裹体均一温度集中变化于283~367℃,盐度变化于7. 73%~10. 62%NaCleqv;第三阶段石英-硫化物阶段(Ⅲ)的包裹体均一温度变化于180~284℃,盐度变化于4. 08%~7. 57%NaCleqv。从Ⅰ阶段到Ⅲ阶段,均一温度和盐度均有降低的趋势,显示流体混合的特征,可能是其矿质沉淀的重要机制。H-O同位素分析结果(δ18OH2O值为-0. 37‰~2. 79‰,δD值为-60. 56‰^-46. 16‰)显示成矿流体主要为岩浆流体,并有约40%大气降水的加入。硫化物S同位素研究显示,黄铁矿δ34S值范围为4. 39‰~6. 00‰,高于幔源硫,略低于赋矿地层硫值(7. 60‰~8. 13‰),指示东顾山钨矿床硫源为地层硫和岩浆硫混合,地层硫的贡献不容忽视。综合矿床地质、流体包裹体及H、O、S同位素特征可知,东顾山矿床热液成矿过程中发生了显著的流体混合作用,破坏了钨络合物的稳定性,使得大量钨等金属离子从络合物载体中脱离出来并与Ca2+相结合,最终钨酸钙沉淀成矿。通过与成矿带铜铁矿床的成矿流体对比可知,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内钨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 氢-氧-硫同位素 矽卡岩矿床 东顾山钨矿床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
下载PDF
Crust1.0地壳模型及其应用:以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为例 被引量:6
14
作者 罗凡 严加永 +3 位作者 付光明 罗磊 陶鑫 王昊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648-660,共13页
地壳是地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各圈层的结构及相互作用是研究地球物质深部交互过程的核心问题,如何探测地壳内部的物质组成和形态结构一直是地球系统科学的研究热点。随着海量地球探测数据的积累和挖掘,地球科学学家提出了不同细... 地壳是地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各圈层的结构及相互作用是研究地球物质深部交互过程的核心问题,如何探测地壳内部的物质组成和形态结构一直是地球系统科学的研究热点。随着海量地球探测数据的积累和挖掘,地球科学学家提出了不同细节层次的地壳模型,当前最为详细,分辨率最高的全球地壳模型是Crust1.0地壳模型。本文首先详细介绍了Crust1.0地壳模型沉积层厚度和壳幔密度差的数据来源和分布特征。然后,基于Crust1.0地壳模型信息,对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及邻区的卫星重力数据进行沉积层校正后,采用变密度界面计算方法,获得的长江中下游地区的Moho界面深度分布。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Moho面形态呈现为"V"字型幔隆带,通过分析矿床、岩体及深大断裂的分布规律与幔隆带形成的关系,进一步证实了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深部的地幔隆起是形成巨型矿床的根本原因。研究结果表明,Crust1.0在研究区域地壳结构、成矿动力学深部背景等基础地学和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地壳模型 Crust1.0 变密度界面反演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 MOHO
下载PDF
鄂东南铁铜金钨钼多金属矿集区基底属性:来自继承锆石年龄和Hf同位素的约束
15
作者 谢应波 褚刚 +1 位作者 罗华 郭盼 《西北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83-297,共15页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鄂东南矿集区的基底存在统一的川中式基底和北部川中式基底、南部江南式基底的争议。笔者对灵乡岩体西段闪长玢岩开展锆石U-Pb定年和Hf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闪长玢岩的锆石具有复杂的组成与来源:最年轻的4颗锆石加权平...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鄂东南矿集区的基底存在统一的川中式基底和北部川中式基底、南部江南式基底的争议。笔者对灵乡岩体西段闪长玢岩开展锆石U-Pb定年和Hf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闪长玢岩的锆石具有复杂的组成与来源:最年轻的4颗锆石加权平均年龄为(141±4)Ma,结合前人测年结果推测其可作为闪长玢岩的成岩年龄;其余16颗锆石具有较为宽泛的年龄(217~2550 Ma)和Hf同位素组成(εHf(t)=-11.2~11.7)。进一步结合前人获得的鄂东南矿集区岩浆岩继承锆石数据,分别对比川中式基底崆岭杂岩、江南式基底梵净山群及下江群的锆石数据,发现其与崆岭杂岩具有明显差异,但和梵净山群及下江群具有高度相似性。并且鄂东南矿集区岩浆岩继承锆石和梵净山群、下江群均记录了~1.5 Ga地壳增生事件。结合区域地球物理特征,笔者认为鄂东南矿集区南部为江南式基底,北部为川中式基底,两者的分界线大致为灵乡-大冶-网湖一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中式基底 江南式基底 继承锆石 鄂东南矿集区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古元古代董岭片麻岩的锆石U-Pb定年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3
16
作者 陈志洪 赵玲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975-983,共9页
为深入研究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基底物质组成和早期构造演化特征,对安徽洪镇地区董岭杂岩中的一套正变质岩系中的黑云母二长片麻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和Lu-Hf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黑云母二长片麻岩形成于1840Ma,进一步证实长... 为深入研究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基底物质组成和早期构造演化特征,对安徽洪镇地区董岭杂岩中的一套正变质岩系中的黑云母二长片麻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和Lu-Hf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黑云母二长片麻岩形成于1840Ma,进一步证实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存在可靠的古元古代岩浆事件;样品具较低的ε_(Hf)(t)值(-7.2^-12.0),二阶段Hf模式年龄为2.93~3.27 Ga。结合区域研究成果认为,所研究的黑云母二长片麻岩与董岭杂岩中已发现的花岗质正片麻岩(1850 Ma)一样,可能都起源于太古代陆壳物质的再造,形成于与Columbia超大陆的裂解有关的板内伸展-拉张的构造环境,同时还可能参与了该成矿带中中生代的成岩成矿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元古代 正变质岩系 锆石U-Pb-Hf同位素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
下载PDF
繁昌地区矽卡岩型铁矿成矿流体与成矿年代学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张嵩松 杨晓勇 +3 位作者 李伟 王克友 韩长生 阳运楼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297-1320,共24页
繁昌地区位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与邻区宁芜盆地不同,其以矽卡岩型铁矿与锌矿为主要成矿类型,已发现的矿床规模较小,对该区矽卡岩型矿床的深入研究和总结对深入认识长江中下游地区中生代成岩成矿作用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小阳冲矽卡岩型锌... 繁昌地区位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与邻区宁芜盆地不同,其以矽卡岩型铁矿与锌矿为主要成矿类型,已发现的矿床规模较小,对该区矽卡岩型矿床的深入研究和总结对深入认识长江中下游地区中生代成岩成矿作用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小阳冲矽卡岩型锌铁矿和松园矽卡岩型硫铁矿进行了成矿流体和成矿年代学研究,在此基础上探讨繁昌地区矽卡岩型矿床成矿流体特征与来源,并与宁芜盆地玢岩型铁矿进行了对比,结论如下:(1)流体包裹体测试表明,两个矿床矿石中的石英、方解石等透明矿物中主要发育气液两相的包裹体。石英-硫化物阶段,两个矿床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变化范围为150~380℃,盐度介于3.6%~22.0%NaCleq,密度为0.70~1.00 g/cm^(3),成矿深度变化范围为0.50~2.00 km。(2)电子探针分析测试结果显示,两个矿床中石榴子石的组分特征(钙铁榴石为主,钙铝榴石次之)以及微量元素在环带上的变化趋势指示其形成于偏氧化及偏碱性的环境。(3)通过对H、O、S同位素的综合分析和讨论,结合磁铁矿的多成因类型,认为矽卡岩阶段流体向石英-硫化物阶段流体的演变过程中,除了岩浆水和地表水的混合之外,还有膏盐层卤水参与成矿过程。(4)与宁芜盆地玢岩型铁矿相比,繁昌地区矽卡岩中的磁铁矿的形成温度的范围较窄且偏低。通过普通Os校正后获得的小阳冲锌铁矿主要成矿阶段的黄铁矿Re-Os年龄为125.7 Ma,稍晚于宁芜地区玢岩型铁矿的成矿年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 矽卡岩型铁矿 流体包裹体 H、O、S同位素 RE-OS年龄
下载PDF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Micromotional Exploration in the Middle-Lower Yangtze Metallogenic Belt of China
18
作者 Xiaoqian Sun Xinfu Li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sciences》 2021年第10期994-1005,共12页
Micromotion is the daily tiny vibration of the earth</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s surface. Micromotional exploratio... Micromotion is the daily tiny vibration of the earth</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s surface. Micromotional exploration can use the surface wave information of micro motion to study the shallow structure of underground media. In this study, we collected microtremor data at 68 stations in the Middle-Lower Yangtze Metallogenic Belt (MLYMB) and determined the resonant frequency and obtained the distribution of sedimentary thickness in this area by using H/V spectral ratio.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H/V, the sedimentary layer in the basin is thick, and the predominant frequency of the basin is 0.05</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0.1</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Hz. There are no obvious lateral changes in the impedance interface between bedrock and sedimentary layer in this area. The basement of Tongling, Anqing and Luzhou mining areas and their adjacent areas is Kongling-Dongling type basement, which is composed of a set of metamorphic core complex. The predominant frequency is 0.05</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0.1</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Hz. The sedimentary thickness gradually thinned from 3800</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m in the west to 2100</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m in the East. Moreover, this article used SPAC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method to obtain the S-wave velocity structure of the mining area near Luzong. The SPAC method reveals that the depth of the interface between the loose sediments and the volcanic rocks is about 600 m in the study area near the Luzhou mining area in the Middle-Lower Yangtze Me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V Spectral Ratio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SPAC) middle-lower yangtze metallogenic belt Sedimentary Thickness
下载PDF
宁芜北火山岩覆盖区时间域激电三维反演及找矿预测——以吴庄工区为例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景 朱红兵 +1 位作者 邸兵叶 鲁胜梅 《华东地质》 2018年第2期126-133,共8页
宁芜地区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铁铜多金属矿床最有利的成矿区之一,该区工作程度较高,已发现多处铁铜多金属矿床,但近年来找矿进展缓慢,如何在宁芜火山岩覆盖区实现找矿突破是目前研究的重点和热点。前人多采用时间域激电一维和二维反演技... 宁芜地区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铁铜多金属矿床最有利的成矿区之一,该区工作程度较高,已发现多处铁铜多金属矿床,但近年来找矿进展缓慢,如何在宁芜火山岩覆盖区实现找矿突破是目前研究的重点和热点。前人多采用时间域激电一维和二维反演技术进行资料处理和异常解释,因时间域激电三维反演技术对硬件要求较高,较少在实际中应用。在综合分析工作区区域地质资料、对典型地层和岩石标本进行物性参数测试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采用T 30多功能电磁法发射机和EM-R06多功能电磁法接收机在吴庄工区开展时间域激电(TDIP)测量,利用EM3DSPI软件对野外实测数据进行三维反演。结果表明:工作区岩体大多呈岩株或岩脉侵入于大王山组火山岩中,具有以NE向断裂为主、NW向断裂穿插分布的特征。结合周边矿区和已施工钻孔资料,确定吴庄工区王家场为成矿有利区域,该区值得进一步开展地质调查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覆盖区 时间域激电 三维反演 找矿预测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
下载PDF
安徽铜陵矿集区海西期喷流沉积流体系统时空结构 被引量:37
20
作者 杨竹森 侯增谦 +7 位作者 蒙义峰 曾普胜 李红阳 徐文艺 田世洪 王训诚 姚孝德 姜章平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81-297,共17页
铜陵矿集区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七大矿集区之一 ,构造上经历了晚古生代的陆缘裂陷、中三叠世的陆_陆碰撞和侏罗纪—白垩纪的陆内构造_岩浆活动。晚石炭世的海底喷流沉积形成了广泛分布的块状硫化物 ,除部分构成块状硫化物矿床外 ,还为燕... 铜陵矿集区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七大矿集区之一 ,构造上经历了晚古生代的陆缘裂陷、中三叠世的陆_陆碰撞和侏罗纪—白垩纪的陆内构造_岩浆活动。晚石炭世的海底喷流沉积形成了广泛分布的块状硫化物 ,除部分构成块状硫化物矿床外 ,还为燕山期中酸性岩浆活动形成的矽卡岩型矿床提供了部分硫和金属物质。为了查明海西期喷流沉积流体系统及其时空展布特征 ,在铜陵矿集区内开展了以流体活动记录为对象的蚀变_流体填图工作。结果显示 ,海西期喷流沉积流体系统不仅形成以块状硫化物为主体的喷流沉积记录 ,而且在下伏岩系中遗留了区域规模的流体蚀变记录。以块状硫化物为主体的喷流沉积记录构成 3个喷流沉积旋回 ,在垂向上和横向上均具有成分和结构的分带性。流体蚀变记录在上部构成顺层蚀变带 ,在中部构成沿断裂和裂隙充填的石英_硫化物脉体群 ,在下部则构成半整合蚀变带 ,表明喷流沉积流体系统由下渗的海水在下部半整合蚀变带形成储集区 ,经高地热异常的加热后 ,沿中部脉体群向上迁移 ,在进入顺层蚀变带后沿砂岩层向两侧扩散 ,最后经同生断裂和裂隙向海底喷出。块状硫化物与蚀变岩、喷流沉积旋回及硫化物硫同位素的空间展布特征 ,显示区内存在 3个受基底断裂控制的NWW向延伸的流体活动域 ,包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喷流沉积流体系统 块状硫化物 区域蚀变铜陵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