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两种径路治疗胸中段食管癌的手术评价 被引量:18
1
作者 罗强 蓝碧洋 +3 位作者 钟醒能 黄绍华 张晓安 黄斯阳 《河北医学》 CAS 2012年第6期746-748,共3页
目的:比较左胸和右胸入路治疗胸中段食管癌的疗效差异。方法:选取我院自2002年1月至2007年12月收治的34例行左胸入路治疗(左胸组)和42例行右胸入路治疗(右胸组)患者,回顾性分析两种径路的手术并发症、淋巴结清扫情况及生存率。结果:左... 目的:比较左胸和右胸入路治疗胸中段食管癌的疗效差异。方法:选取我院自2002年1月至2007年12月收治的34例行左胸入路治疗(左胸组)和42例行右胸入路治疗(右胸组)患者,回顾性分析两种径路的手术并发症、淋巴结清扫情况及生存率。结果:左胸组清扫淋巴结12.1±5.3枚,右胸组清扫淋巴结16.9±6.4枚(P<0.05);左胸组3年复发率高于右胸组(P<0.05),3年总生存率低于右胸组(P<0.05);左胸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3.53%,低于右胸组的47.62%(P<0.05);左胸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分别为225.5±38.9 min和459.4±50.2mL,优于右胸组的288.3±49.8min和519.1±69.2 mL(P<0.05)。结论:经右胸入路操作复杂,并发症较多,但可减少淋巴结复发,并提高无病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中段食管癌 手术治疗 疗效
下载PDF
胸中段食管癌调强放疗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8
2
作者 牟艳红 刘强 +1 位作者 方志祥 梁鹏 《实用肿瘤杂志》 CAS 2020年第5期450-453,共4页
目的评价调强放疗(intensity 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IMRT)方法运用在胸中段食管癌患者的近期治疗疗效和对其不良反应状况和生存质量带来的影响作用。方法对128例胸中段食管癌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64例。试... 目的评价调强放疗(intensity 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IMRT)方法运用在胸中段食管癌患者的近期治疗疗效和对其不良反应状况和生存质量带来的影响作用。方法对128例胸中段食管癌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64例。试验组行IMRT,对照组行三维适形放疗。记录两组放疗后3个月临床缓解率、急性不良反应状况和放疗效果满意率,统计两组放疗前和放疗后3个月生存质量评定分数。结果试验组放疗后3个月临床缓解率高于对照组(93.8%vs 71.9%,P<0.05)。试验组急性放射性食管炎、放射性肺炎和白细胞减少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放疗前生存质量评定分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放疗后3个月两组分数均提高,试验组生存质量评定分数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放疗效果满意率高于对照组(96.9%vs 75.0%,P<0.05)。结论对胸中段食管癌患者实施IMRT的近期治疗疗效良好,放射性肺炎等不良反应状况较轻,有助于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中段食管癌 调强放射治疗 近期疗效 不良反应 生存质量
下载PDF
经右胸三切口与左胸两切口入路对胸中段食管癌患者手术效果、淋巴结转移和远期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8
3
作者 冯容 林志伟 +2 位作者 罗月湘 冯敏 邓红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21年第14期2717-2720,共4页
目的:探讨经右胸三切口与左胸两切口入路对胸中段食管癌患者手术效果、淋巴结转移和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2015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胸中段食管癌患者90例的临床资料,根据入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A组(n=44,左胸两切... 目的:探讨经右胸三切口与左胸两切口入路对胸中段食管癌患者手术效果、淋巴结转移和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2015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胸中段食管癌患者90例的临床资料,根据入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A组(n=44,左胸两切口入路)和B组(n=46,右胸三切口入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效果、淋巴结转移、并发症和远期预后。结果:B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留置胸管时间均长于A组,术中出血量多于A组(P<0.05)。B组淋巴结清扫数多于A组,淋巴结总转移率则低于A组(P<0.05)。两组1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3年生存率、5年生存率均高于A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左胸两切口入路相比,胸中段食管癌患者选用经右胸三切口入路,虽术中创伤大,术后恢复略慢,但该入路方式在淋巴结转移率、生存率方面有明显改善,且不增加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胸三切口 左胸两切口 入路 胸中段食管癌 手术效果 淋巴结转移 远期预后
原文传递
术前螺旋CT增强扫描对胸中段食管癌患者手术入路选择的指导意义分析 被引量:6
4
作者 程富兵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1年第10期74-75,90,共3页
目的探讨术前螺旋CT增强扫描对胸中段食管癌患者手术入路选择的指导意义。方法收集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于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90例胸中段食管癌患者,术前常规进行胸部螺旋CT增强扫描以判断肿瘤切除可能性,评估肿瘤侵犯程度及淋巴结转移... 目的探讨术前螺旋CT增强扫描对胸中段食管癌患者手术入路选择的指导意义。方法收集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于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90例胸中段食管癌患者,术前常规进行胸部螺旋CT增强扫描以判断肿瘤切除可能性,评估肿瘤侵犯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情况,指导手术入路选择。以术后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评估术前螺旋CT对肿瘤外侵(主动脉、下肺静脉、心包、气管/支气管)、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记录手术入路及淋巴结清扫结果。结果术前螺旋CT诊断主动脉、下肺静脉、心包、气管/支气管受侵犯的敏感性分别为77.78%、75.00%、80.00%、75.00%,诊断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为69.39%;82例患者完成根治手术,其中左胸手术55例,右胸手术27例,每例患者清扫淋巴结6~70枚,平均清扫淋巴结17.49枚,全组清扫淋巴结总数为1652枚;术前螺旋CT提示,7例患者上纵隔淋巴结可疑转移改为经右胸入路,5例患者食管壁无明显增厚、无明显淋巴结肿大改为左胸手术,6例患者肿瘤侵犯邻近组织器官,分别选择对术野暴露充分的手术入路。结论术前螺旋CT增强扫描对肿瘤侵犯和淋巴结转移有较好的诊断价值,有助于手术入路的个体化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中段食管癌 螺旋CT增强扫描 手术入路 淋巴结转移 诊断价值
下载PDF
胸中段食管癌图像引导治疗精确性评估 被引量:5
5
作者 王振立 朱健 +9 位作者 郑安平 孙晓东 黄柏超 宋振超 路玉昆 张耀文 王晓敏 刘瑞芳 王晓蓓 王慧涛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7期1271-1276,共6页
目的针对胸中段食管癌患者,定量评估图像引导频率对摆位误差的影响,寻求临床靶区体积到计划靶区体积(CTV-PTV)的最佳外扩值。方法选择安阳市肿瘤医院2018-06-01-2020-01-01接受螺旋断层放疗的胸中段食管癌患者62例,每次治疗前行兆伏级CT... 目的针对胸中段食管癌患者,定量评估图像引导频率对摆位误差的影响,寻求临床靶区体积到计划靶区体积(CTV-PTV)的最佳外扩值。方法选择安阳市肿瘤医院2018-06-01-2020-01-01接受螺旋断层放疗的胸中段食管癌患者62例,每次治疗前行兆伏级CT(MVCT)扫描,获得摆位误差。分析不同图像引导频率(0%、4%、11%、19%、23%、37%和50%)对于摆位误差的影响。17例患者治疗后再次行MVCT扫描得出分次内摆位误差,结合胸中段食管运动幅度的前期研究,得出最佳CTV-PTV外扩值。结果随着图像引导频率增加,系统误差在X(左右)、Y(头脚)、Z(腹背)3个方向逐渐减小,随机误差增减趋势不明显。即使图像引导频率达到50%,在X、Y、Z方向仍分别有1.3%、6.6%和0.2%的摆位误差>10 mm。根据17例胸中段食管癌患者分次内摆位误差,得出X、Y、Z 3个方向CTV-PTV的外扩值分别为1.48、2.48和1.80 mm。结论随着图像引导频率的增加,摆位误差呈减少趋势,但是仍然存在一定比例误差较大的情况,建议胸中段食管癌患者每次治疗前行MVCT图像引导。此外,放疗过程中由于患者不自主运动以及食管本身运动带来的影响,仍然需要一定的CTV-PTV外扩以保证肿瘤靶区得到足够的辐射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中段食管癌 图像引导 兆伏级CT 摆位误差
原文传递
功能互补式多途径延伸护理服务在胸中段食管癌患者术后的应用 被引量:5
6
作者 徐君 刘畅 《中外医学研究》 2020年第18期75-77,共3页
目的:分析功能互补式多途径延伸护理服务对胸中段食管癌患者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5月笔者所在医院95例胸中段食管癌患者,将2018年1-9月46例作为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将2018年10月-2019年5月49例作为观察组,在对照... 目的:分析功能互补式多途径延伸护理服务对胸中段食管癌患者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5月笔者所在医院95例胸中段食管癌患者,将2018年1-9月46例作为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将2018年10月-2019年5月49例作为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功能互补式多途径延伸护理服务。比较两组饮食遵医度、营养状况[营养风险筛查量表(NRS-2002)]评分、干预前后生活质量[癌症患者生活质量量表(EORTCQLQ-C30)]评分。结果:观察组饮食遵医度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NRS-2002评分≥3分显著少于对照组,EORTCQLQ-C30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功能互补式多途径延伸护理服务应用于胸中段食管癌患者中,能提高饮食遵医度,降低营养不良发生风险,改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互补式 多途径 延伸护理 胸中段食管癌
下载PDF
传统开胸及全腔镜切除术对早中期食管癌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3
7
作者 张建华 薛军英 +2 位作者 王继超 杨锦 王林佩 《河北医药》 CAS 2023年第6期845-848,共4页
目的 探讨传统开胸及全腔镜早中期食管癌切除术对胸中段食管癌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为两项技术的临床应用提供经验。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早中期胸中段食管癌71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传统开胸手术组35例和全腔镜切除术组36... 目的 探讨传统开胸及全腔镜早中期食管癌切除术对胸中段食管癌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为两项技术的临床应用提供经验。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早中期胸中段食管癌71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传统开胸手术组35例和全腔镜切除术组36例,比较2组术前、术中及术后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血氧饱和度(SPO_(2))、中心静脉压(CVP)、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_(2))和pH值的差异,并比较2组短期疗效、淋巴结清扫情况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全腔镜切除术组术中HR、PET-CO_(2)均低于传统开胸手术组,术后HR高于传统开胸手术组,CVP、pH值低于传统开胸手术组(P<0.05)。全腔镜切除术组术中出血量、拔管时间均低于传统开胸手术组(P<0.05)。全腔镜切除术组胸部淋巴结总数、喉返神经旁淋巴结数、喉返神经旁淋巴结阳性数均高于传统开胸手术组(P<0.05)。全腔镜切除术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6.67%低于传统开胸手术组的40.00%(P<0.05)。结论 全腔镜切除术在早中期食管癌的临床治疗中安全性较传统开胸手术更高,可明显减少患者术中出血量,提高胸部淋巴结、喉返神经旁淋巴结清扫率,降低术后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中段食管癌 传统开胸手术 全腔镜切除术 安全性
下载PDF
胸中段食管癌患者应用左右胸不同路径手术治疗的临床比较 被引量:1
8
作者 王善涛 《系统医学》 2019年第6期141-143,共3页
目的对胸中段食管癌患者采用左右不同路径手术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研究。方法将2014年7月—2015年7月在该院胸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90例胸中段食管癌患者纳入观察中,根据手术路径不同分成研究组和常规组,各45例;常规组采取常规左胸手术路径... 目的对胸中段食管癌患者采用左右不同路径手术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研究。方法将2014年7月—2015年7月在该院胸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90例胸中段食管癌患者纳入观察中,根据手术路径不同分成研究组和常规组,各45例;常规组采取常规左胸手术路径,研究组采取右胸手术路径,对比分析两组手术效果。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淋巴结清扫数量均显著高于常规组(t=3.297、P=0.001;t=10.323、P=0.000;t=4.062、P=0.022),但术后引流量、术后引流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无明显差异((t=0.261、P=0.052;t=-2.182、P=0.720;t=0.929、P=0.630);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3.33%,高于常规组的15.55%(χ~2=5.207,P=0.010);术后随访3年,研究组复发率为40.00%。生存率为53.3%,常规组复发率为37.78%、生存率为48.89%,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47、P=0.829;χ~2=0.178、P=0.673)。结论在胸中段食管癌手术中,左胸手术入路操作便捷,手术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但淋巴结清扫数量相对低于右胸入路,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中段食管癌 左胸手术路径 右胸手术路径 手术效果
下载PDF
胸中段食管癌根治性放射治疗sIMRT与TOMO靶区及危及器官剂量学比较 被引量:1
9
作者 赵彪 袁美芳 +3 位作者 潘香 杨毅 马立双 孙朝细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9年第36期39-41,共3页
目的探讨胸中段食管癌根治性放疗静态调强(sIMRT)和螺旋断层调强(TOMO)两种技术靶区和危及器官的剂量学参数,为临床治疗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5年9月至2019年9月本院收治的17例胸中段食管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设计sIMRT计划和TOMO... 目的探讨胸中段食管癌根治性放疗静态调强(sIMRT)和螺旋断层调强(TOMO)两种技术靶区和危及器官的剂量学参数,为临床治疗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5年9月至2019年9月本院收治的17例胸中段食管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设计sIMRT计划和TOMO计划,分析比较两组计划靶区和危及器官的剂量学参数。结果靶区PGTV和PTV TOMO的D2、HI均明显低于sIMRT,CI明显高于sIMRT(P<0.05);靶区PTV TOMO的D98高于sIMRT(P<0.05)。双肺的低剂量区V5、V10比较,sIMRT低于TOMO(P<0.05);高剂量区V20、V30比较,sIMRT高于TOMO(P<0.05)。心脏高剂量区V20、V25、V30、V40比较,sIMRT均高于TOMO(P<0.05)。脊髓的D2比较,sIMRT显著高于TOMO,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中段食管癌根治性放疗sIMRT、TOMO计划均能满足临床治疗要求,但TOMO靶区的适形性和均匀性明显优于sIMRT,在危及器官的保护上,sIMRT双肺及心脏低剂量区V5、V10的保护优于TOMO,但TOMO在高剂量区V20、V30的保护优于sIMRT。两种不同的放疗技术各有其优劣,临床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侧重点,选择适合患者自身的放疗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癌 静态调强放疗 螺旋断层调强放疗 剂量学 胸中段食管癌 根治性放射
下载PDF
基于剂量体积直方图对胸中段食管癌调强放疗分割模式的优化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爱菊 刘宝军 +3 位作者 田楠楠 陈晓婷 刘金峰 王鹏程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7期1283-1289,共7页
目的基于放疗计划中的剂量体积直方图(DVH),探讨危及器官(OAR)剂量体积参数对放疗分割模式的影响,为胸中段食管癌患者放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21-02-01-2021-12-31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52例胸中段食管癌... 目的基于放疗计划中的剂量体积直方图(DVH),探讨危及器官(OAR)剂量体积参数对放疗分割模式的影响,为胸中段食管癌患者放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21-02-01-2021-12-31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52例胸中段食管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放疗计划系统(TPS)中靶区和OAR的微分分布数据导出,计算每个OAR所受照射的剂量比值因子δ,代入加权后的线性二次模型(LQ)公式,分别计算肿瘤的辐射损伤生物效应E_(1)和OAR的辐射损伤生物效应E_(0)值,并绘制不同分割模式下OAR辐射损伤生物效应E_(0)曲线图。结果通过分析OAR辐射损伤效应值可知,在52例胸中段食管癌54Gy常规分割放疗中,脊髓宜选择分次剂量为2.00~2.38Gy、27~22次的分割模式;心脏宜选择分次剂量为2.00~4.48Gy、27~10次的分割模式;双肺宜选择分次剂量为2.00~2.58Gy、27~20次的分割模式。结论在保证肿瘤组织相同生物效应的基础上,52例胸中段食管癌患者辐射损伤生物效应最小的方案为分次剂量2.00~2.38Gy、27~22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中段食管癌 调强放疗 剂量体积直方图 线性二次模型 分割模式
原文传递
左胸及右胸路径手术治疗胸中段食管癌的效果和安全性对比分析
11
作者 殷东明 《中外医疗》 2019年第6期37-39,共3页
目的研究分析左胸及右胸路径手术治疗胸中段食管癌的效果和安全性对比。方法该次研究方便选取了2015年1月—2017年6月该院收治的90例食管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手术执行路径的不同对患者进行分组,将采取左胸路径治疗的患者分为左胸组... 目的研究分析左胸及右胸路径手术治疗胸中段食管癌的效果和安全性对比。方法该次研究方便选取了2015年1月—2017年6月该院收治的90例食管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手术执行路径的不同对患者进行分组,将采取左胸路径治疗的患者分为左胸组,将采取右胸路径治疗的患者分为右胸组,每组患者45例,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安全性。结果对比两组患者统计数据可知,右胸组患者执行手术时间为(223.2±10.3)min快于左胸组执行手术时间(303.1±11.1)min,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126,P<0.05);右胸组患者住院时间为(17.18±4.01)d短于左胸组患者住院时间(22.41±3.35)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624,P<0.05);右胸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为(400.3±12.1)mL少于左胸组患者出血量(523.1±10.2)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381,P<0.05);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可以看出,右胸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4.4%明显低于左胸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68,P<0.05)。结论右胸路径手术治疗胸中段食管癌其治疗效果相比左胸路径治疗效果更为显著,能够明显降低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术中出血量,并且对术后并发症的控制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胸路径手术 左胸路径手术 胸中段食管癌 安全性对比
下载PDF
胸中段食管癌左右胸两种手术径路的临床研究
12
作者 廖裕彬 冯家宁 陆剑豪 《吉林医学》 CAS 2018年第10期1826-1828,共3页
目的:比较左、右胸手术径路治疗胸中段食管癌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68例胸中段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34例)和对照组(34例),研究组行左胸径路手术治疗,对照组行右胸径路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与研究组比较,对... 目的:比较左、右胸手术径路治疗胸中段食管癌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68例胸中段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34例)和对照组(34例),研究组行左胸径路手术治疗,对照组行右胸径路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与研究组比较,对照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个数明显增多,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 <0. 01),对照组的肿瘤切除率97. 06%,明显高于研究组的肿瘤切除率82. 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对照组无切缘癌残留,研究组切缘癌残留率11. 7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2. 35%,明显高于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11. 7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右胸径路治疗胸中段食管癌患者手术耗时长,术中出血量多,并发症较多,但淋巴结清扫更为彻底,肿瘤切除率高,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胸径路 左胸径路 胸中段食管癌 临床效果
下载PDF
左胸和右胸入路治疗胸中段食管癌的治疗效果比较
13
作者 赵元桥 《中国社区医师》 2019年第25期48-48,50,共2页
目的:研究左胸和右胸入路治疗胸中段食管癌的临床疗效。方法:收治食管癌患者89例,按照入院的先后次序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给予右胸入路治疗,对照组则给予左胸入路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及食管癌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手... 目的:研究左胸和右胸入路治疗胸中段食管癌的临床疗效。方法:收治食管癌患者89例,按照入院的先后次序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给予右胸入路治疗,对照组则给予左胸入路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及食管癌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以及术中输血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生存率及无瘤生存时间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食管癌患者进行右胸入路手术,其复发率更低,但是相对其术中输血量以及手术时间均更多。因此,在对食管癌患者进行手术时,要根据患者的病情状况,选择手术入路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中段食管癌 右胸入路 左胸入路
下载PDF
Ⅲ期食管中段癌572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2
14
作者 高俊 黄元络 +1 位作者 李震云 江晓晖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AS 1997年第3期145-147,共3页
目的分析Ⅲ期食管中段癌外科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经左胸或右胸径路手术治疗572例Ⅲ期食管中段癌。结果总切除率为79.7%,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8.8%,手术死亡率为1.1%;1年、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76.1%、3... 目的分析Ⅲ期食管中段癌外科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经左胸或右胸径路手术治疗572例Ⅲ期食管中段癌。结果总切除率为79.7%,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8.8%,手术死亡率为1.1%;1年、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76.1%、39.1%和19.3%。结论Ⅲ期食管中段癌能否切除,取决于肿瘤外侵的程度;提高手术操作的技巧,保护食管胃组织的血液循环,减少手术污染以及加强术后抗炎症治疗和全身支持等措施是预防吻合口瘘发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肿瘤 食管中段癌 临床分析
下载PDF
全腔镜Ivor-Lewis术治疗胸中下段食管癌的疗效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5
15
作者 钱斌 俞巍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20年第14期2426-2430,共5页
目的:对比全腔镜Ivor-Lewis术与McKeown手术治疗胸中下段食管癌的临床效果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132例胸中下段食管癌患者,行Ivor-Lewis术患者74例(Ivor-Lewis组),行McKeown手术者58例(McKeown组),比较两组患... 目的:对比全腔镜Ivor-Lewis术与McKeown手术治疗胸中下段食管癌的临床效果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132例胸中下段食管癌患者,行Ivor-Lewis术患者74例(Ivor-Lewis组),行McKeown手术者58例(McKeown组),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相关指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采集术前、术后1 d、3 d、5 d静脉血,Elisa法检测免疫球蛋白IgA、IgM、IgG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血清中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变化情况。结果:与McKeown组相比,Ivor-Lewis组总手术时间降低,胸腔手术时间延长,腹腔手术时间缩短,胸管拔除时间、饮食恢复时间缩短,住院费用较高,Ivor-Lewis组吻合口瘘、喉返神经损伤发生率降低,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与术前相比,两组术后1 d、3 d、5 d IgA、IgG、IgM水平均降低,CD3+、CD4+、CD4+/CD8+水平均降低,Ivor-Lewis组术后1 d、3 d及McKeown组术后1 d、3 d、5 d CD8+水平均升高(P<0.05);Ivor-Lewis组IgA、IgG、IgM水平均高于McKeown组,CD3+、CD4+、CD4+/CD8+水平均高于McKeown组,CD8+水平低于McKeown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Ivor-Lewis组肿瘤复发转移率低于McKeown组,生存率高于McKeown组,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全腔镜Ivor-Lewis术治疗胸中下段食管癌患者手术操作时间短,安全性高,患者免疫功能恢复较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中下段食管癌 Ivor-Lewis术 McKeown术 临床疗效 免疫功能
下载PDF
经左、右胸两种不同的手术入路对食管中下段癌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12
16
作者 黄建 李仙娥 +3 位作者 匡裕康 黄传生 何枝生 王欢元 《实用癌症杂志》 2014年第11期1422-1424,共3页
目的探讨经左、右胸2种不同手术入路治疗食管中下段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食管中下段癌患者60例。在治疗过程中,按分配床位单、双数,将患者分为2组,采取不同的入路方式,即左胸后外侧入路组(左胸组);右胸前外侧、腹正中入路组(右胸组)... 目的探讨经左、右胸2种不同手术入路治疗食管中下段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食管中下段癌患者60例。在治疗过程中,按分配床位单、双数,将患者分为2组,采取不同的入路方式,即左胸后外侧入路组(左胸组);右胸前外侧、腹正中入路组(右胸组)。结果右胸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较左胸组显著增加(P<0.001)。右胸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44.9%,左胸组为23.1%(P<0.001)。其中,右胸组肺部并发症发生率较左胸组明显增多(14.1%VS 7.1%,P<0.001)。左胸组平均清扫淋巴结(12±5)枚,右胸组(18±10)枚(P<0.001)。从送检淋巴结的解剖分布情况来看,右胸组平均清扫上纵隔淋巴结(包括右喉返神经旁、胸内气管旁组淋巴结)数目明显比左胸组增多。右胸组局部复发率及远处转移率均低于左胸组(P<0.05)。结论对于食管中下段癌,选择右胸手术入路更为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右胸两种手术入路 胸中下段食管癌 手术治疗
下载PDF
肺低剂量区体积预测胸中下段食管癌放射性肺炎的价值 被引量:9
17
作者 曹彦坤 沈文斌 祝淑钗 《肿瘤防治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2-36,共5页
目的明确肺低剂量区体积在预测接受放射治疗的胸中下段食管癌患者出现急性放射性肺炎(radiation pneumonitis,RP)的价值。方法对205例接受放射治疗并符合入组条件的胸中下段食管癌患者发生RP的情况进行分析,对患者临床资料和治疗计划等... 目的明确肺低剂量区体积在预测接受放射治疗的胸中下段食管癌患者出现急性放射性肺炎(radiation pneumonitis,RP)的价值。方法对205例接受放射治疗并符合入组条件的胸中下段食管癌患者发生RP的情况进行分析,对患者临床资料和治疗计划等指标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评价肺低剂量区体积指标的价值。结果全组患者出现≥2级RP的患者为60例占29.27%(60/205),其中2级48例(23.41%),3级10例(4.88%),4级2例(0.9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食管癌病变X线长度、GTV最大横径、GTV长度、射野数、肺MLD、GTV体积、PTV体积、肺V5、肺V10和肺V15均影响患者≥2级RP的发生。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射野数、肺MLD及肺V5为患者≥2级RP发生的独立预测影响因素。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本组患者肺V5取值为51.17%为预测放射性肺炎的效能值。结论肺低剂量区体积V5为接受放疗的胸中下段食管癌患者发生≥2级RP的重要预测因素,建议在以后制定胸中下段食管癌的放射治疗计划时应该予以重视,取值应≤51.1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中下段食管癌 放射治疗 肺低剂量区体积 急性放射性肺炎 预测指标
下载PDF
改良管状胃代食管在开放手术治疗食管胸中下段癌中应用的短期效果 被引量:5
18
作者 韩飞 戴天阳 +4 位作者 何开明 宋琦 胡智 李渊 徐涛 《中国临床研究》 CAS 2019年第2期239-243,共5页
目的观察改良管状胃与传统管状胃代食管在开放手术治疗食管胸中下段癌中应用的短期临床效果,并探讨改良管状胃在临床中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17年11月普胸外科收治的134例食管胸中下段癌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 目的观察改良管状胃与传统管状胃代食管在开放手术治疗食管胸中下段癌中应用的短期临床效果,并探讨改良管状胃在临床中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17年11月普胸外科收治的134例食管胸中下段癌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管状胃制作步骤不同分为试验组65例和对照组69例。试验组采用改良管状胃代食管,对照组采用传统管状胃代食管。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管胃壁损伤长度、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耗材费用、管状胃宽度、术后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随访3个月~1年,比较两组术后吻合口狭窄发生率、肿瘤复发率等指标。结果试验组管胃壁损伤长度、手术操作时间、手术耗材费用均低于对照组(P <0. 01);两组术中出血量、管状胃宽度、术后住院时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 0. 05);两组出现吻合口瘘、心律失常、声音嘶哑、胸腔感染、术后吻合口狭窄等术后并发症,但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与传统管状胃相比,改良管状胃可避免对管状胃壁再次损伤、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手术耗材费用,且不会增加吻合口瘘、心律失常、声音嘶哑、胸腔感染、术后吻合口狭窄等术后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胸中下段癌 开放食管切除术 改良管状胃 术后并发症
原文传递
新辅助同步放化疗与食管癌根治术治疗胸中上段食管癌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 被引量:4
19
作者 林涌 张文山 许辉明 《中外医疗》 2022年第28期19-23,共5页
目的探讨新辅助同步放化疗与食管癌根治术治疗胸中上段食管癌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选择2015年1月—2018年10月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漳州市医院治疗的70例胸中上段食管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式不同分成对照组(n=35)和观... 目的探讨新辅助同步放化疗与食管癌根治术治疗胸中上段食管癌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选择2015年1月—2018年10月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漳州市医院治疗的70例胸中上段食管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式不同分成对照组(n=35)和观察组(n=35)。对照组予以微创食管癌根治术治疗,观察组施以新辅助同步放化疗与食管癌根治术治疗,比较两组肿瘤标志物水平、临床治疗效果、细胞免疫指标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2周,观察组细胞角蛋白19片断水平(6.56±1.67)ng/mL低于对照组的(10.52±1.61)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099,P<0.05);观察组患者远处转移率8.57%及复发率14.29%均低于对照组的28.57%和5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29、10.944,P<0.05);观察组治疗后1年及3年生存率为88.57%、68.57%均高于对照组的68.57%和42.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58、4.690,P<0.05);治疗后,观察组CD4+水平(41.13±3.48)μl、CD3+水平(80.19±15.07)μl、NK水平(29.67±5.89)μl高于对照组,CD8+水平(23.01±3.07)μl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842、8.828、13.472、5.837,P<0.05);观察组治疗期间出现头晕头痛8.57%(3/35)、皮肤反应5.71%(2/35)、胃肠道反应11.43%(4/35)、肝肾毒素反应8.57%(3/35)、疲劳乏力5.71%(2/35)及白细胞减低11.43%(4/35)。结论新辅助同步放化疗与食管癌根治术治疗胸中上段食管癌疗效显著,有效降低肿瘤标志物水平,改善细胞免疫水平,促进机体恢复,且术前新辅助同步放化疗产生的不良反应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辅助同步放化疗 食管癌根治术 胸中上段食管癌 细胞免疫
下载PDF
改良管状胃在食管胸中下段癌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
20
作者 卢温民 郭占领 +4 位作者 杨国红 李彬 高文平 靳义 侯素平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5年第17期72-75,共4页
目的:探讨管状胃的改良方法及其在食管胸中下段癌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10月~2013年12月衡水市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胸外科收治的食管胸中下段癌患者213例,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将其分为改良管状胃组(n=108)和管状胃组(n=105... 目的:探讨管状胃的改良方法及其在食管胸中下段癌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10月~2013年12月衡水市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胸外科收治的食管胸中下段癌患者213例,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将其分为改良管状胃组(n=108)和管状胃组(n=105),改良管状胃组制作改良管状胃,管状胃组制作管状胃。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术后残胃出血量、住院时间。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管状胃组术后死亡1例,发生吻合口瘘1例,改良管状胃组无死亡及吻合口瘘病例。改良管状胃组手术时间[(147.89±11.32)min]少于管状胃组[(172.72±11.76)min],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t=6.453,P=0.000)。改良管状胃组术后残胃出血量[(371.33±99.13)mL]少于管状胃组[(456.89±109.62)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56,P=0.019)。改良管状胃组术后住院时间[(14.78±3.72)d]与管状胃组[(15.89±4.09)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53,P=0.399)。结论改良管状胃在食管胸中下段癌手术中可减少手术时间及术后残胃出血量,是基层医院治疗食管胸中下段癌疗效更好的手术方法,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胸中下段癌 改良管状胃 食管癌切除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