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的农户收入效应——基于江苏省苏南地区的农户调查 被引量:17
1
作者 张笑寒 《财经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10-117,共8页
本文以江苏省苏南地区的农户实地调查为依据,运用政策与工程评估中的"倍差法"对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的农户收入影响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现行土地股份合作制可以提高农户家庭人均总收入、人均非农业收入,但其影响作用不太显... 本文以江苏省苏南地区的农户实地调查为依据,运用政策与工程评估中的"倍差法"对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的农户收入影响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现行土地股份合作制可以提高农户家庭人均总收入、人均非农业收入,但其影响作用不太显著,对农户人均农业纯收入和人均种植业纯收入的作用也很小。要想持续发挥该项制度对农户的增收效应,必须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走现代农业、效益农业的发展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 农户收入 倍差法 苏南地区
原文传递
苏中地区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前景 被引量:2
2
作者 仇晓燕 郑俊 《江苏地质》 2005年第1期50-52,共3页
介绍了地热资源成因与分类以及江都目前地热资源的开发现状,对苏中地区地热的远景作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地热资源 开发 分析 对策 江苏中部
下载PDF
苏中高职教育发展状况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王武林 王万川 《职业时空》 2013年第8期5-6,9,共3页
讨论了苏中高等教育特别是高职教育的发展状况,通过专业设置、招生数等基本数据与苏南院校的对比分析,讨论了经济发展速度和综合实力对区域高职教育发展质态的影响、分析了苏中高职教育区域内发展不平衡的成因,提出加强优势与特色专业建... 讨论了苏中高等教育特别是高职教育的发展状况,通过专业设置、招生数等基本数据与苏南院校的对比分析,讨论了经济发展速度和综合实力对区域高职教育发展质态的影响、分析了苏中高职教育区域内发展不平衡的成因,提出加强优势与特色专业建设,强化对区域产业结构和地方支柱产业的服务和支撑作用,是苏中高职教育的发展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中 高职教育 发展 分析
下载PDF
苏中高职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适应性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王武林 《职教通讯》 2013年第31期17-20,共4页
立足于苏中各高职院校专业按大类和专业点布局的总体情况,分析了苏中三市高职专业设置和毕业生数与三大产业的适应状况;指出,苏中高职与区域产业虽然总体呈现适应的态势,但还应科学把握二者的适应关系,着力培植优势特色专业,尽快解决部... 立足于苏中各高职院校专业按大类和专业点布局的总体情况,分析了苏中三市高职专业设置和毕业生数与三大产业的适应状况;指出,苏中高职与区域产业虽然总体呈现适应的态势,但还应科学把握二者的适应关系,着力培植优势特色专业,尽快解决部分院校专业重复设置现象突出、与区域产业结构需求脱节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职专业 产业 适应性 苏中
下载PDF
革命战争年代苏中地区人民报刊的新闻宗旨
5
作者 朱季康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6-70,共5页
革命战争年代苏中地区的人民报刊,在党的领导下坚持走群众路线、大众化路线,根据形势和任务的需要突出报道重点,积极推行"全党办报用报"的方针,为夺取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 苏中地区 人民报刊 新闻宗旨
下载PDF
村庄里走出去的文化人——谨以此文纪念本刊最尊敬的已故学术顾问刁培萼教授
6
作者 刁维国 《教育文化论坛》 2014年第6期128-133,共6页
近现代学制的建立,新式教育的兴起,重教尚文的村风、民风的滋生,村庄家族史上具有现代意义上的文化人开始出现。清末至民国时期、共和国初期、改革开放后恢复高考、跨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等每个历史阶段,伴随着民主精神、科学精神、科... 近现代学制的建立,新式教育的兴起,重教尚文的村风、民风的滋生,村庄家族史上具有现代意义上的文化人开始出现。清末至民国时期、共和国初期、改革开放后恢复高考、跨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等每个历史阶段,伴随着民主精神、科学精神、科技革命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村庄家族史上文化人数渐多,所占比例渐大。社会变革进程中,传统村庄衰落的同时也促进了新型家族文化的发展和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中 里下河 刁舍村 文化人 家族文化 教育思考
下载PDF
苏中地区嵌入式软件产业发展策略探讨
7
作者 管希萌 孙华峰 +2 位作者 江兆银 高晓蓉 曹跃球 《扬州职业大学学报》 2011年第3期17-20,共4页
嵌入式软件产业作为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智能技术密集型新兴产业。调查研究了苏中地区嵌入式软件产业发展的现状,缺资金、缺项目、缺人才和缺经验是制约区域发展的瓶颈。结合区域特点,给出了大力发展苏中地区嵌入式软件产业... 嵌入式软件产业作为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智能技术密集型新兴产业。调查研究了苏中地区嵌入式软件产业发展的现状,缺资金、缺项目、缺人才和缺经验是制约区域发展的瓶颈。结合区域特点,给出了大力发展苏中地区嵌入式软件产业的策略和思路,即通过优化产业结构,细化扶持政策,健全人才培养体系,确保嵌入式软件产业健康平衡发展,促进全省嵌入式软件产业全面升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中地区 嵌入式软件 策略 嵌入式软件公共技术平台
下载PDF
江苏中部淤泥质潮滩潮汐层理成因机理和风暴沉积判别标志 被引量:17
8
作者 王建 柏春广 徐永辉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62-569,共8页
通过对江苏中部淤泥质潮滩潮汐纹层发育过程的实地观测,以及对所采样品在室内进行的落淤量的计算与颗粒的粒度、磨圆度分析等,揭示出江苏中部海岸淤泥质潮滩沉积中的潮汐层理的成因机理:毫米级薄砂泥互层层理为半日潮的产物,厘米级厚的... 通过对江苏中部淤泥质潮滩潮汐纹层发育过程的实地观测,以及对所采样品在室内进行的落淤量的计算与颗粒的粒度、磨圆度分析等,揭示出江苏中部海岸淤泥质潮滩沉积中的潮汐层理的成因机理:毫米级薄砂泥互层层理为半日潮的产物,厘米级厚的厚砂泥互层层理为半月天文潮的产物。此外,通过对9711号台风引致的风暴潮影响前后的滩面进行了现场观测,发现江苏中部淤泥质潮滩上部存在一个即使在风暴潮期间也不发生侵蚀的地带。该带的风暴沉积与正常的潮滩沉积比较,具有粒度较粗,分选较差,磨圆稍好,递变现象明显,平行层理或波状交错层理发育比较典型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汐纹层 成因机理 风暴潮 判别标志 江苏中部
下载PDF
江苏苏中3市的沿江岸线资源开发利用变化及驱动因素 被引量:13
9
作者 陈欢 陈雯 +1 位作者 曹有挥 吴威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11-718,共8页
长江是我国重要的黄金水道,其岸线资源有着丰富的开发利用价值。近年来,苏中地区长江岸线资源利用发展迅速。因此,选取苏中扬州、泰州、南通3市为研究对象,基于2002年和2008年的长江岸线利用状况数据,对比分析了3市岸线发展变化的规律... 长江是我国重要的黄金水道,其岸线资源有着丰富的开发利用价值。近年来,苏中地区长江岸线资源利用发展迅速。因此,选取苏中扬州、泰州、南通3市为研究对象,基于2002年和2008年的长江岸线利用状况数据,对比分析了3市岸线发展变化的规律。研究表明:2002年以来,苏中3市的岸线利用率大幅提高;新增岸线中工业岸线占比最大,港口岸线和生活服务岸线次之;工业岸线和生活服务岸线的增幅最为显著;各类型岸线的增加主要来源于未利用岸线,已有岸线类型的转换主要流向工业岸线和未利用岸线。港口建设需求、沿江基础工业化进程加快、港产城融合发展、规划和政策引导等是岸线利用变化的重要驱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岸线利用类型 驱动因素 苏中3市
原文传递
Evolution of sedimentary environments of the middle Jiangsu coast, South Yellow Sea since late MIS 3 被引量:10
10
作者 XIA Fei ZHANG Yongzhan +3 位作者 WANG Qiang YIN Yong Karl W. WEGMANN J. Paul LIU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13年第5期883-914,共32页
An evolutionary model of sedimentary environments since late Marine Isotope Stage 3 (late MIS 3, i.e., ca. 39 cal ka BP) along the middle Jiangsu coast is presented based upon a reinterpretation of core 07SR01, new ... An evolutionary model of sedimentary environments since late Marine Isotope Stage 3 (late MIS 3, i.e., ca. 39 cal ka BP) along the middle Jiangsu coast is presented based upon a reinterpretation of core 07SR01, new correlations between adjacent published cores, and shallow seismic profiles recovered in the Xiyang tidal channel and adjacent northern sea areas. Geomorphology, sedimentology, radiocarbon dating and seismic and sequence stratigraphy are combined to confirm that environmental changes since late MIS 3 in the study area were controlled primarily by sea-level fluctuations, sediment discharge of paleo-rivers into the South Yellow Sea (SYS), and minor tectonic subsidence, all of which impacted the progression of regional geomorphic and sedimentary environments (Le., coastal barrier island freshwater lacustrine swamp, river floodplain, coastal marsh, tidal sand ridge, and tidal channel). This resulted in the formation of a fifth-order sequence stratigraphy, comprised of the parasequence of the late stage of the last interstadial (Para-Sq2), including the highstand and forced regressive wedge system tracts (HST and FRWST), and the parasequence of the postglacial period (Para-Sql), including the transgressive and highstand system tracts (TST and HST). The tidal sand ridges likely began to develop during the postglacial transgression as sea-level rise covered the middle Jiangsu coast at ca. 9.0 cal ka BP. These initially submerged tidal sand ridges were constantly migrating until the southward migration of the Yellow River mouth to the northern Jiangsu coast during AD 1128 to 1855. The paleo-Xiyang tidal channel that was determined by the paleo-tidal current field and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e modern one, was in existence during the Holocene transgressive maxima and lasted until AD 1128. Following the capture of the Huaihe River in AD 1128 by the Yellow River, the paleo-Xiyang tidal channel was infilled with a large amount of river-derived sediments from AD 1128 to 1855, caus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rine Isotope Stage 3 (MIS 3) South Yellow Sea middle jiangsu coast tidal sand ridge tidal channel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radiocarbon dating seismic stratigraphy sequence stratigraphy
原文传递
江苏中部海岸晚第四纪沉积物的粒度与磁化率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 被引量:8
11
作者 刘德政 夏非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210-220,共11页
对位于江苏中部海岸的07SR01钻孔沉积物进行了粒度和磁化率测量,分析了粒度与磁化率的变化特征及其两者间的相关关系,并结合北半球晚更新世气候与相对海面变化以及该孔年代框架和沉积相的研究认识,进一步揭示了研究区的古环境变化。研... 对位于江苏中部海岸的07SR01钻孔沉积物进行了粒度和磁化率测量,分析了粒度与磁化率的变化特征及其两者间的相关关系,并结合北半球晚更新世气候与相对海面变化以及该孔年代框架和沉积相的研究认识,进一步揭示了研究区的古环境变化。研究表明,MIS 5晚期至MIS 3时期,江苏中部海岸先后经历了3个阶段的环境演化:(1) MIS 5晚期为较高海面、较强水动力的潮汐河口(边滩、河床)阶段(36.10~26.65 m),该阶段沉积物主要受古长江物源影响,粒度粗,分选性波动大(0.55~2.35),粒度频率分布曲线呈极正偏的窄峰(主峰位于3Φ附近)且"拖细尾",磁化率较高且波动小[(5.81~42.16)×10^(-8) m^(3)·kg^(-1)],与砂组分(<4Φ)呈强正相关;(2) MIS 4-3时期为冷干转为暖湿、海面先下降后上升和较弱水动力的淡水与滨岸湖沼阶段(26.65~15.77 m),该阶段沉积物细,分选性稳定(1.51~3.03),粒度频率分布曲线呈正偏的宽峰(主峰位于4.75Φ附近),磁化率低且稳定[(6.46~20.04)×10^(-8) m^(3)·kg^(-1)],主要与粗粉砂组分(4~5Φ)呈弱正相关;(3) MIS 3时期为较高海面、较强水动力的潮汐河口(分流河道)阶段(15.77~0 m),该阶段沉积物受MIS 3苏北古黄河的影响增强,粒度较粗,分选性波动大(0.94~2.82),粒度频率分布曲线呈极正偏的窄峰(主峰位于3.75Φ附近)且"拖细尾",磁化率较高且波动大[(10.21~57.25)×10^(-8) m^(3)·kg^(-1)],与砂和粗粉砂组分(<5Φ)呈弱正相关。揭示海岸沉积物粒度和磁化率组合指标的古环境指示意义,将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这一指示意义的形成机理提供必要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辐射沙脊群 粒度 磁化率 古环境 晚第四纪 江苏中部海岸
下载PDF
合法与合理:苏中抗日根据地粮赋政策研究
12
作者 闵莞 王建华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0-158,共9页
皖南事变后,处在复杂斗争环境中的苏中抗日根据地力图通过征收公粮走出财政供给困境。1941年苏中抗日根据地出台征粮草案,初步确定征收标准,囿于条件限制当年的征收并没有达到预期目标。1942年苏中抗日根据地实施并赋征粮以整理税源,此... 皖南事变后,处在复杂斗争环境中的苏中抗日根据地力图通过征收公粮走出财政供给困境。1941年苏中抗日根据地出台征粮草案,初步确定征收标准,囿于条件限制当年的征收并没有达到预期目标。1942年苏中抗日根据地实施并赋征粮以整理税源,此后逐年改进田亩累进等级使粮赋政策日臻完善。在严峻的“清乡”环境中,苏中抗日根据地秉持着与群众共生存的逻辑,坚持执行打折征收与救济减免等措施,平衡公粮与民食的关系。可以说,苏中抗日根据地通过实施粮赋政策,解决了政治上合法与经济上合理的双重难题,从而在长期的三角斗争中,赢得了生存与发展的空间,再现了中共依靠人民战争解决生存问题的动态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中抗日根据地 粮赋 合法 合理
下载PDF
苏中抗日根据地审计工作及其当代启示
13
作者 曾宿桐 《铜陵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29-34,共6页
苏中抗日根据地审计工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审计工作的一个缩影。通过对苏中区审计工作艰难历程的回顾,梳理了其审计的方法和特点,发现苏中抗日根据地采用事前、事中、事后的审计方法,出色完成了“发展生产、保障供给”的... 苏中抗日根据地审计工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审计工作的一个缩影。通过对苏中区审计工作艰难历程的回顾,梳理了其审计的方法和特点,发现苏中抗日根据地采用事前、事中、事后的审计方法,出色完成了“发展生产、保障供给”的工作任务。重视提高审计人员的政治素养和业务水平、采用内外勤结合的审计方式和实行群众审计,是苏中抗日根据地审计工作的主要特点。苏中抗日根据地在审计工作中能保持审计机关较高的独立性、注重对审计人员的培养、加强群众审计等做法,这对于改革和发展当下我国政府审计具有启示和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中抗日根据地 审计机构 审计工作
下载PDF
苏中抗日根据地货币斗争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王明前 《扬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第3期1-5,共5页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敌伪通过暴力强制推行伪币,排挤法币,利用法币在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合法通货地位,大量抢购根据地物资,造成根据地物价不断上涨。地处敌我斗争最前沿的苏中抗日根据地成为敌伪经济战的重点地区。苏中区党委、行署以货币...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敌伪通过暴力强制推行伪币,排挤法币,利用法币在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合法通货地位,大量抢购根据地物资,造成根据地物价不断上涨。地处敌我斗争最前沿的苏中抗日根据地成为敌伪经济战的重点地区。苏中区党委、行署以货币斗争为重点,通过对粮食等战略物资的贸易管制,在复杂险恶的斗争环境下,领导苏中抗日军民对敌伪展开经济斗争,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中抗日根据地(苏中区) 货币斗争 粮食管制
下载PDF
苏北射阳河口NTCJ1钻孔沉积序列与年代再认识 被引量:2
15
作者 夏非 张永战 王丽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59-66,共8页
射阳河口位于苏北粉砂淤泥质海岸上,处在苏北废黄河三角洲侵蚀岸段与江苏中部淤积岸段之间的过渡区域,是淤蚀交替地带,系现代海岸地貌演变的节点处,同时也是晚第四纪古黄河古长江交互作用的关键区域之一。为了深入研究不同大河交互作用... 射阳河口位于苏北粉砂淤泥质海岸上,处在苏北废黄河三角洲侵蚀岸段与江苏中部淤积岸段之间的过渡区域,是淤蚀交替地带,系现代海岸地貌演变的节点处,同时也是晚第四纪古黄河古长江交互作用的关键区域之一。为了深入研究不同大河交互作用下的海岸、陆架晚第四纪沉积层序模式,最近就苏北射阳河口NTCJ1孔沉积序列和年代,根据该孔的岩性、粒度、介形虫、有孔虫、黏土矿物、地球化学元素和ESR测年等结果,并结合邻近其他钻孔和浅层地震剖面资料进行再研究和再认识,主要得到以下两点新认识:(1) NTCJ1孔22.00 m岩芯记录了MIS 5以来的沉积环境演化过程,可能缺失形成于MIS 4—2的第一陆相沉积层,MIS 1海相沉积层直接上覆于MIS 5海相沉积层,且尚未钻及形成于MIS 6的第二陆相沉积层;(2) NTCJ1孔中上部0~17.95 m颗粒较细,以粉砂质为主和暗黄色为基调,明显上粗下细,基本为AD 1 128—1855年间形成的废黄河三角洲沉积,为一进积序列,底部可能含有少量全新世滨浅海沉积,但目前尚难以甄别;下部17.95~22.00 m颗粒较粗,以细砂质为主和深灰色为基调,尚未钻穿,是受到古黄河明显影响的MIS 5潮汐河口的水道充填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序列 地质年代 晚第四纪 南黄海 江苏中部海岸 射阳河口
下载PDF
南黄海辐射沙脊群西洋潮流通道的浅部沉积层序及其形成演化再认识 被引量:2
16
作者 夏非 张永战 刘德政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3-26,共14页
晚第四纪以来,黄河、长江都曾经江苏中部海岸注入南黄海,河海交互作用形成一系列沉积,全新世海侵后发育岸外辐射沙脊群。沙脊群西北部、由岸滩与沙脊所夹持的西洋潮流通道,位于北侧废黄河三角洲和南侧长江三角洲两大地貌单元间的过渡区... 晚第四纪以来,黄河、长江都曾经江苏中部海岸注入南黄海,河海交互作用形成一系列沉积,全新世海侵后发育岸外辐射沙脊群。沙脊群西北部、由岸滩与沙脊所夹持的西洋潮流通道,位于北侧废黄河三角洲和南侧长江三角洲两大地貌单元间的过渡区,成为揭示不同大河交互作用下的海岸、陆架晚第四纪沉积层序模式的重要窗口。最近通过更多晚第四纪钻孔对比和浅层地震剖面集成研究发现:①由于混乱的测年结果和陆相硬黏土层对比不当,造成之前基于07SR01孔和Y1孔构建的辐射沙脊群西洋潮流通道浅部沉积(标高-60 m以内)的年代框架有误,其主体应是晚更新世沉积且发育两个沉积旋回,末次冰盛期硬黏土层多被潮流侵蚀而缺失,表层全新世沉积厚度在水下沙脊处基本不足10 m,其余普遍不足5 m,甚至缺失;②仅在西洋西北段稳定分布的浅层地震单元U3指示了MIS 3古黄河三角洲的南缘,自晚更新世以来西洋所在的江苏中部海岸可能深受古黄河物源的影响,这尚需在西洋西北段的关键位置钻取新孔,并结合已有浅层地震剖面和东南段钻孔来进一步研究证实。提出下一步工作将基于层序地层学方法,通过对已有控制性浅层地震剖面进行地震层序格架的三维可视化、提取地震单元和反射界面的空间分布特征,结合已有及新增控制性钻孔的沉积学和年代学研究,构建可靠年代框架、判识大河物源,并参考邻区钻孔资料,来探明西洋潮流通道的浅部沉积层序,反演其形成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黄海 江苏中部海岸 辐射沙脊群 潮流通道 沉积层序 晚第四纪
下载PDF
嵌入乡村与控制政权:苏中抗日根据地乡选中的基层党组织 被引量:1
17
作者 侯艳兴 《兰州学刊》 CSSCI 2019年第2期17-28,共12页
抗日战争时期,苏中抗日根据地进行了乡选。这场运动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形成了一定的选举模式。中共在其中扮演了政策引导、组织指导和率先示导的领导角色。乡选运动不仅是一场中共倡导的基层民主建设,还是一种中共主导的乡村社会治理模... 抗日战争时期,苏中抗日根据地进行了乡选。这场运动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形成了一定的选举模式。中共在其中扮演了政策引导、组织指导和率先示导的领导角色。乡选运动不仅是一场中共倡导的基层民主建设,还是一种中共主导的乡村社会治理模式和基层政权控制模式。通过乡选运动,中共全面嵌入乡村,彻底控制政权,完成了基层政党组织与基层乡村社会、基层政权体系的统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中抗日根据地 乡选 基层党组织 基层政权
下载PDF
乡选运动与农民民主意识的形塑——以苏中抗日根据地为中心 被引量:1
18
作者 侯艳兴 《中国农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23-133,共11页
抗日战争后期,苏中抗日根据地进行了乡选运动。在这场运动中,中国共产党采用现实主义的政治策略以及细致入微的动员手段,塑造公民身份,开展竞选决选,成功地进行了一场深刻的民主实践和一次生动的民主教育,使根据地的农民得到了民主启蒙... 抗日战争后期,苏中抗日根据地进行了乡选运动。在这场运动中,中国共产党采用现实主义的政治策略以及细致入微的动员手段,塑造公民身份,开展竞选决选,成功地进行了一场深刻的民主实践和一次生动的民主教育,使根据地的农民得到了民主启蒙,继而形塑了他们的民主意识,包括主人意识、平等意识与参与意识。中共的乡选运动,并非一种选举主义,而是一种行动的民主主义,其为当代中国的基层民主建设提供了启示,即通过民主实践形塑民主意识,形成强烈的民主政治心理和普遍的民主文化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苏中抗日根据地 乡选运动 民主意识
原文传递
“三桥一道”发展轴:苏中崛起的有力“杠杆”
19
作者 易耀秋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4期60-63,共4页
加快苏中崛起是江苏再发展的新战略。国家重点工程江阴—泰州、润 (镇江 )—扬 (州 )、苏 (州 )—(南 )通大桥和论证中的扬中—泰州过江通道的架建将突破苏南、苏中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瓶颈”。带来大江南北经济要素的合理流动和重新集... 加快苏中崛起是江苏再发展的新战略。国家重点工程江阴—泰州、润 (镇江 )—扬 (州 )、苏 (州 )—(南 )通大桥和论证中的扬中—泰州过江通道的架建将突破苏南、苏中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瓶颈”。带来大江南北经济要素的合理流动和重新集聚 ,促进苏中通、泰、扬三市的快速崛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中崛起 长江大桥 过江通道 经济要素
下载PDF
苏中抗日根据地的廉政建设
20
作者 王启涛 韩雪峰 杨海燕 《廉政文化研究》 2012年第5期78-85,共8页
新四军在苏中抗日根据地开展富有成效的廉政建设,树立了廉洁、公正、勤勉的形象,赢得了根据地人民的衷心拥护和信赖,也获得了国民党统治区民主人士、海外华侨及国外进步人士的高度赞赏,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新四军在苏中抗日根据地开展富有成效的廉政建设,树立了廉洁、公正、勤勉的形象,赢得了根据地人民的衷心拥护和信赖,也获得了国民党统治区民主人士、海外华侨及国外进步人士的高度赞赏,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总结和传承苏中抗日根据地廉政建设的经验,对当今反腐倡廉建设的深入开展,对赢得民心,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中 抗日根据地 廉政建设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