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左心室中部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 被引量:16
1
作者 安硕研 樊朝美 +10 位作者 赵世华 田月琴 刘延玲 段福建 王志民 王红月 蔡迟 闫丽荣 郭曦滢 杨尹鉴 李一石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053-1057,共5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左心室中部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MVOHCM)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长期预后。 方法:对66例MVOHCM患者的发病率、临床特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和死亡率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根据Kaplan-Meier法计算累积生存率。使用单因素和...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左心室中部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MVOHCM)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长期预后。 方法:对66例MVOHCM患者的发病率、临床特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和死亡率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根据Kaplan-Meier法计算累积生存率。使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风险模型计算心原性死亡和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及95%可信区间。 结果:66例MVOHCM患者在2413例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中约占2.74%。平均诊断年龄为(40.16±14.64)岁。经过平均(7.30±6.25)年的随访,MVOHCM患者的心血管死亡率为13.64%,不明原因晕厥[风险比(HR):13.37,95%可信区间(CI):1.65-114.46,P=0.015]是心血管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30例(45.45%)患者至少发生了一次心血管事件,其中最常见的是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NSVT)。13例(19.70%)患者合并心尖室壁瘤,此类患者更易发生NSVT。 结论:MVOHCM预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高,部分患者合并心尖室壁瘤形成。早期诊断对MVOHCM患者的合理治疗十分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心室中部 肥厚 梗阻 心尖室壁瘤
下载PDF
肥厚型心肌病少见亚型:左心室中部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 被引量:4
2
作者 苟成 刘金秋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263-1265,共3页
肥厚型心肌病是心源性猝死的高危人群,虽然心肌厚度超过30mm是植入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以预防猝死的指标之一,但是究竟哪个部位,哪种肥厚类型更容易猝死,在目前指南中并没有定论。左心室中部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是肥厚型心肌病的一个特... 肥厚型心肌病是心源性猝死的高危人群,虽然心肌厚度超过30mm是植入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以预防猝死的指标之一,但是究竟哪个部位,哪种肥厚类型更容易猝死,在目前指南中并没有定论。左心室中部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是肥厚型心肌病的一个特殊的少见亚型,发病率很低,预后差,容易发生进行性心力衰竭、致命性心律失常和猝死。但是临床上对该类型的肥厚型心肌病认识不足,如果能早期发现、充分评估、加强随访、合理调整治疗策略可能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病 肥厚型 左心室中部 梗阻 心尖部室壁瘤
原文传递
四维自动左室定量分析技术评估左室中部梗阻对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左心收缩功能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王方铭 刘海艳 +5 位作者 杨灵霄 师文强 秦俊昌 韩正阳 张姗 张瑞芳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664-671,共8页
目的应用四维自动左室定量分析(4D Auto LVQ)技术评估左室中部梗阻(MVO)对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左心整体及局部收缩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20年12月至2022年10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集的57例梗阻性HCM患者, 根据有无MVO分... 目的应用四维自动左室定量分析(4D Auto LVQ)技术评估左室中部梗阻(MVO)对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左心整体及局部收缩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20年12月至2022年10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集的57例梗阻性HCM患者, 根据有无MVO分为两组:HCM 1组, 不合并MVO的梗阻性HCM 34例;HCM 2组, 合并MVO的梗阻性HCM 23例。另外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25例作为对照组。所有受检者均使用GE Vivid E95超声诊断仪采集常规超声参数, 应用4D Auto LVQ获取左室心肌力学参数, 包括左室整体纵向应变(GLS)、圆周应变(GCS)、面积应变(GAS)、径向应变(GRS)及各节段纵向应变(SLS)、面积应变(SAS), 比较三组间上述参数的差异。结果①与对照组相比, HCM两组的最大室间隔基底段厚度、最大室间隔中间段厚度、室间隔心尖段厚度、左室后壁厚度、左心房前后径显著增大, 6 min步行距离、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减少, HCM 1组的最大左室流出道压差高于HCM 2组, 三组间在合并心尖部室壁瘤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但三组间左室射血分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与对照组相比, HCM两组GLS降低, 且HCM 2组低于HCM 1组(均P<0.05);与对照组相比, HCM两组GRS、GAS降低(均P<0.05), 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三组间GC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③与对照组相比, HCM两组的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以及后间隔、下壁、侧壁的心尖段SLS明显减低, HCM 2组后间隔、前间隔、前壁、后壁、下壁的中间段及后间隔、侧壁、下壁的心尖段SLS较HCM 1组明显减低(均P<0.05), 但后间隔、前间隔、前壁、侧壁、下壁的基底段SLS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④与对照组相比, HCM两组后间隔基底段、中间段, 前间隔中间段, 前壁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 侧壁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 后壁基底段、中间段, 下壁基底段、中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病 肥厚性 四维自动左室定量分析 左室中部梗阻 应变
原文传递
主动脉瓣置换术后左心室腔中部梗阻的发生机制和处理策略 被引量:1
4
作者 楚军民 孙寒松 王立清 《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 CAS 2018年第3期2494-2496,共3页
目的探讨主动脉瓣置换术后左心室腔中部梗阻现象的发生机制和处理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阜外医院12例主动脉瓣重度狭窄患者行主动脉瓣置换术后出现左心室腔中部梗阻的资料,记录患者术后及随访期间左心室中部压... 目的探讨主动脉瓣置换术后左心室腔中部梗阻现象的发生机制和处理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阜外医院12例主动脉瓣重度狭窄患者行主动脉瓣置换术后出现左心室腔中部梗阻的资料,记录患者术后及随访期间左心室中部压差变化,并进行比较。结果全组患者无早期死亡,未发生瓣周漏、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瓣膜故障、二次开胸等并发症,12例患者均出现了左心室腔中部梗阻,平均峰值差压为(53.4±17.3)mm Hg,并没有出现SAM现象,患者术后左室舒张末径、主动脉瓣峰值流速、主动脉瓣跨瓣平均压差均较术前明显减低(P<0.05)。12例患者均获得了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26.1±27.4(4~102)个月,随访期间无患者死亡,未出现人工瓣膜故障,1例患者术后随访超声提示左室流出道血流通畅,11例患者左心室中部压差为(43.4±14.2)mm Hg,较术后早期明显降低(P<0.05),1例患者术后30个月心尖部室壁瘤形成,患者临床症状较术前明显改善,纽约心功能分级均为I/II级。结论主动脉瓣置换术后出现左心室腔中部梗阻是一种相对少见的并发症,预后不良,须尽早诊断并识别是否合并心尖部室壁瘤,及时予以合理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瓣狭窄 左心室腔中部梗阻 主动脉瓣置换
原文传递
冠心病与心力衰竭三种不同分型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关系 被引量:45
5
作者 周燕 莫婷 +3 位作者 包亚萍 王琳 钟荣荣 田建立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5期1142-1147,共6页
目的分析冠心病(CAD)对三种不同类型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纳入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和天津胸科医院两所医院2014年3月至2016年2月期间以心衰为主要病因、NYHA心功能分级... 目的分析冠心病(CAD)对三种不同类型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纳入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和天津胸科医院两所医院2014年3月至2016年2月期间以心衰为主要病因、NYHA心功能分级Ⅱ-Ⅳ、且临床资料完整的住院心衰患者资料,共计1520例。按照左室射血分数(LVEF)不同分为射血分数减低心衰(HFrEF;LVEF<40%)、射血分数中间值心衰(HFmrEF;LVEF40%~49%)和射血分数保留心衰(HFpEF;LVEF≥50%)3组,每组根据是否合并CAD再各分两个亚组,其中,HFrEF不合并CAD组197例,HFrEF合并CAD组435例,HFmrEF不合并CAD组63例,HFmrEF合并CAD组367例,HFpEF不合并CAD组72例,HFpEF合并CAD组386例。比较各类型心衰不同亚组间临床特征及2年预后差异。结果(1)CAD与不同类型心衰临床特征的关系:HFrEF、HFmrEF和HFpEF合并CAD的比率分别为68.8%、85.3%和84.3%(P<0.05);与不合并CAD亚组相比,三个合并CAD亚组年龄更大,NT-proBNP水平更高,同时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的比率更高,合并房颤比率更低,更多使用抗血小板和硝酸酯类药物(均P<0.05)。(2)不同类型心衰合并CAD的风险:经多变量调整后,HFrEF有较低的患CAD的风险[HFrEF比HFmrEF:风险比(RR)=0.389,95%CI 0.281~0.540;HFrEF比HFpEF:RR=0.408,95%CI 0.298~0.560]。(3)CAD对不同类型心衰预后的影响:CAD增加了HFrEF组的全因死亡风险(HR=1.631,95%CI 1.119~2.377),CAD增加了所有3个类型心衰的心血管事件的风险(HR分别为:HFrEF 1.725,95%CI 1.325~2.246;HFmrEF 1.815,95%CI 1.144~2.879;HFpEF 1.900,95%CI 1.218~2.963)。结论HFmrEF和HFpEF患者较HFrEF患者有更高的CAD的患病率及患病风险,CAD与所有类型的心衰的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增加相关,并且增加了HFrEF的全因死亡风险。CAD是各种类型心衰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的重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心力衰竭 射血分数减低 射血分数中间值 射血分数保留
原文传递
3830电极在右心室中位间隔起搏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
6
作者 张涛 商丽华 +4 位作者 黄立纲 宋怡 孙晓燕 逯春鹏 熊为国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CAS 2015年第23期51-54,共4页
目的用随机对照方法研究Medtronic 3830导线在右心室中位间隔部起搏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65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3830电极右心室中位间隔起搏组(n=25)、普通主动电极右心室中位间隔起搏组(n=25)和右心室心尖部(RVA)起搏组(... 目的用随机对照方法研究Medtronic 3830导线在右心室中位间隔部起搏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65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3830电极右心室中位间隔起搏组(n=25)、普通主动电极右心室中位间隔起搏组(n=25)和右心室心尖部(RVA)起搏组(n=15)。观察三组在术中及术后3个月的各项心室导线参数以及起搏前后QRS波宽度。结果随访期间未出现电极导线脱位、起搏或感知不良等并发症。心室电极植入时间及X线曝光时间在三组无统计学差异。术中及3个月后起搏器程控参数三组间无统计学差异。3830间隔组、普通电极间隔组和RVA起搏组术后心室起搏时QRS波时限均较术前明显变宽[(133.2±10.9)ms vs.(88.6±7.0)ms,P<0.05;(137.2±10.9)ms vs.(88.9±8.3)ms,P<0.05;(160.6±11.7)ms vs.(89.4±7.6)ms,P<0.05]。3830间隔组和普通电极间隔组心室起搏时QRS波时限较RVA起搏组明显变窄[(133.2±10.9)ms,(137.2±10.9)ms vs.(160.6±11.7)ms,P<0.05]。结论 3830导线在右心室中位间隔部起搏是安全有效的。中位间隔部起搏对QRS波宽度增加幅度小,提示中位间隔部起搏是较为生理的起搏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 人工 3830导线 右心室心尖部 右心室中位间隔部
原文传递
3830电极在右室间隔起搏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
7
作者 张春亮 曹清涛 王怀新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4年第1期22-24,共3页
目的比较Medtronic 3830主动固定导线在右室间隔(高位室间隔部和中位室间隔部)起搏的优劣。方法 71例需起搏器植入的患者,根据心室电极位置的不同,随机分为高位室间隔组(n=35)和中位室间隔组(n=36),观察两组在术中及术后3个月的各项心... 目的比较Medtronic 3830主动固定导线在右室间隔(高位室间隔部和中位室间隔部)起搏的优劣。方法 71例需起搏器植入的患者,根据心室电极位置的不同,随机分为高位室间隔组(n=35)和中位室间隔组(n=36),观察两组在术中及术后3个月的各项心室电极参数以及起搏器植入术前、术后3个月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血浆脑钠肽(BNP)。结果电极全部植入成功,术后未发生导线脱位或心肌穿孔。中位室间隔组QRS波时限要短于高位室间隔组[(116±23.6)ms VS(150±34.2)ms,P<0.05]。中位室间隔组术前及术后3个月LVEF、BNP无显著改变,高位室间隔组术前及术后3个月LVEF降低[(0.46±0.12)%VS(0.62±0.07)%],P<0.05]、BNP升高[(161.3±34.2)ng/L VS(80.1±33.2)ng/L,P<0.05]。术中及术后3个月两组的心室起搏阈值、阻抗、感知无差异。结论采用3830主动电极行右室间隔部起搏可行,右室中位间隔起搏QRS波时限更短,对心功能无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830电极 右室中位室间隔起搏 右室高位室间隔起搏 右心室
下载PDF
右室心尖部与右室中位室间隔部起搏患者心功能及血浆白介素-6水平的比较 被引量:1
8
作者 李文华 邹建刚 +4 位作者 何国平 李勇 季建国 周惠芬 黄艳红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13年第2期142-144,共3页
目的比较右室心尖部(RVA)和右室中位间隔部(mid-RVS)起搏对患者左心功能及血浆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的影响,探讨较佳的心室起搏部位。方法将92例植入DDD或DDDR型起搏器患者按起搏部位起搏比例不同分为3组,RVA起搏组(n=35)、mid-RVS组(... 目的比较右室心尖部(RVA)和右室中位间隔部(mid-RVS)起搏对患者左心功能及血浆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的影响,探讨较佳的心室起搏部位。方法将92例植入DDD或DDDR型起搏器患者按起搏部位起搏比例不同分为3组,RVA起搏组(n=35)、mid-RVS组(n=30)和对照组(n=27),RVA组与对照组右室电极置于RVA。mid-RVS组右室电极置于mid-RVS。对比观察三组患者起搏器植入术前及术后6个月左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脏指数(CI)和血浆IL-6水平的变化。结果术前三组LAD、LVEDD、LVEF、IL-6无差异。RVA组术后6个月LAD、LVEDD、IL-6水平明显升高(P<0.05),LVEF和CI有下降趋势。而mid-RVS组、对照组术后6个月患者LAD、LVEDD、LVEF、CI和IL-6水平等指标无明显变化(P>0.05)。RVA组术后6个月与另两组比较,LAD、LVEDD、IL-6水平明显升高(P<0.05),LVEF和CI有下降趋势。结论Mid-RVS起搏较RVA起搏对左心功能和IL-6水平影响较小,是更理想的起搏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右室心尖部起搏 右室中位室间隔起搏 白细胞介素-6(IL-6) 心脏指数(CI) 心功能
下载PDF
Transient Mid-Ventricular Ballooning Due to Bad Dream in a Postmenopausal Woman
9
作者 Puneeth Shridhar Sina Omran +3 位作者 Raef Hajjali David Lasorda Ramzi Khalil Young Jae Chun 《World 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2016年第10期329-332,共4页
Mid ventricular ballooning syndrome (MBS) was diagnosed in a 55-year-old woman who was admitted to emergency room due to acute chest pain. The trigger for the chest pain was reported as “bad dream” about her husband... Mid ventricular ballooning syndrome (MBS) was diagnosed in a 55-year-old woman who was admitted to emergency room due to acute chest pain. The trigger for the chest pain was reported as “bad dream” about her husband. MBS, a variant of Tako-tsubo Cardiomyopathy is more common in postmenopausal women and the triggers have been linked to stress involving the husband. Sudden catecholamine surge during nightmare augmented by estrogen deficiency in postmenopausal women may be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 There are many unanswered questions related to the etiology of MBS. With supportive treatment, prognosis is excell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kotsubo Cardiomyopathy mid ventricular Ballooning Syndrome NIGHTMARE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