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eep Fractionation of Clinopyroxene in the East Pacific Rise 13°N:Evidence from High MgO MORB and Melt Inclusions 被引量:7
1
作者 ZHANG Guoliang ZENG Zhigang +2 位作者 YIN Xuebo WANG Xiaoyuan CHEN Daigeng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09年第2期266-277,共12页
Mid-ocean ridge basalts (MORBs) from East Pacific Rise (EPR) 13°N are analysed for major and trace elements, both of which show a continuous evolving trend. Positive MgO-Al2O3 and negative MgO-Sc relationship... Mid-ocean ridge basalts (MORBs) from East Pacific Rise (EPR) 13°N are analysed for major and trace elements, both of which show a continuous evolving trend. Positive MgO-Al2O3 and negative MgO-Sc relationships manifest the cotectic crystallization of plagioclase and olivine, which exist with the presence of plagioclase and olivine phenocrysts and the absence of clinopyroxene phenoerysts. However, the fractionation of clinopyroxene is proven by the positive correlation of MgO and CaO. Thus, MORB samples are believed to show a “clinopyroxene paradox”. The highest magnesium-bearing MORB sample E13-3B (MGO=9.52%) is modelled for isobaric crystallization with COMAGMAT at different pressures. Observed CaO/Al2O3 ratios can be derived from E13-3B only by fractional crystallization at pressure 〉4±1 kbar, which necessitates clinopyroxene crystallization and is not consistent with cotectic crystallization of olivine plus plagioclase in the magma chamber (at pressure -1 kbar). The initial compositions of the melt inclusions, which could represent potential parental magmas, are reconstructed by correcting for post-entrapment crystallization (PEC). The simulated crystallization of initial melt inclusions also produce observed CaO/Al2O3 ratios only at 〉4±1 kbar, in which clinopyroxene takes part in crystallization. It is suggested that MORB magmas have experienced clinopyroxene fractionation in the lower crust, in and below the Moho transition zone. The MORB magmas have experienced transition from clinopyroxene+plagioclase+olivine crystallization at 〉4±1 kbar to mainly olivine+plagioclase crystallization at 〈1 kbar, which contributes to the explanation of the “clinopyroxene paradox”.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d-ocean ridge basalts primary magma FRACTIONATION clinopyroxene paradox EastPacific Rise
下载PDF
南海玄武岩:扩张洋脊与海山 被引量:3
2
作者 黄小龙 徐义刚 杨帆 《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8期46-51,共6页
南海存在两种火山岩:洋中脊玄武岩(MORB)和洋岛玄武岩(OIB)。国际大洋发现计划(OIB)第349、367、368、368X航次在南海海盆的成功钻取,获得了南海初始扩张(~34Ma)和停止扩张(~15-16 Ma)前的洋壳样品。南海东部、西南次海盆及北缘洋-陆过... 南海存在两种火山岩:洋中脊玄武岩(MORB)和洋岛玄武岩(OIB)。国际大洋发现计划(OIB)第349、367、368、368X航次在南海海盆的成功钻取,获得了南海初始扩张(~34Ma)和停止扩张(~15-16 Ma)前的洋壳样品。南海东部、西南次海盆及北缘洋-陆过渡带代表海盆发展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地幔潜能温度、物质组成和洋脊扩张速度,因此产生的洋中脊玄武岩成分差异显著:南海地区在扩张晚期及停止扩张之后存在大规模地幔上涌,与其周缘地区的持续俯冲有关,产出的海山OIB不同于地幔柱活动产生的火山链。南海虽小,但蕴含的信息异常丰富,是窥探地球深部难得的天然窗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洋中脊玄武岩 洋岛玄武岩 地幔源区 南海
原文传递
利用洋中脊玄武岩中橄榄石斑晶制约南海打开的地幔动力学机制
3
作者 杨帆 黄小龙 +2 位作者 徐义刚 贺鹏丽 于洋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186-2202,共17页
地幔柱与板块构造是地球运行的两大基本动力学机制。南海及其周缘地区处于海南地幔柱与东南亚环形俯冲系统时空交汇的背景,而新生代地幔柱在南海形成演化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存在颇多争议。地幔源区富含辉石岩是南海及其周缘与地幔柱活... 地幔柱与板块构造是地球运行的两大基本动力学机制。南海及其周缘地区处于海南地幔柱与东南亚环形俯冲系统时空交汇的背景,而新生代地幔柱在南海形成演化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存在颇多争议。地幔源区富含辉石岩是南海及其周缘与地幔柱活动相关的玄武岩的共有特征,基于此推测,本文利用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367航次在南海北缘U1500B站位钻遇的南海扩张初期洋中脊玄武岩(MORB)的橄榄石成分来制约南海扩张初期的地幔岩性,以检验南海扩张初期是否存在地幔柱-洋脊叠加。U1500B MORB所含橄榄石斑晶的Fo=76.4~89.4,NiO=0.09%~0.26%,CaO=0.25%~0.34%,MnO=0.16%~0.33%。这些橄榄石斑晶具有与南海西南次海盆扩张末期U1433B钻孔的MORB以及全球其他开放大洋MORB相似的NiO、CaO、MnO含量和FeO/MnO比值,代表其源区岩性主要为橄榄岩。U1500B钻孔MORB与该区存在地幔柱叠加的基性岩浆所含橄榄石斑晶成分的差异显著,表明南海扩张初期不存在地幔柱叠加,与前人估计的U1500B洋中脊玄武岩的正常地幔潜能温度(~1380℃)相符合。由于南海扩张初期洋中脊岩浆产率高,但缺乏地幔热异常和易融组分如辉石岩等,推测其地幔中可能有较多的早前俯冲板片贡献的再循环挥发分来维持高岩浆产率。所以,俯冲板片后撤导致的岩石圈伸展可能是南海打开的主要动力学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橄榄石 源区岩性 地幔柱 洋中脊玄武岩
下载PDF
大洋中脊玄武岩磁性特征 被引量:3
4
作者 刘隆 周建平 +3 位作者 吴涛 陶春辉 李倩宇 陈明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880-1890,共11页
大洋中脊玄武岩磁性研究是了解洋脊磁异常机理和洋壳圈层结构等基础科学问题的重要手段,但由于深海样品采集难度较大,岩浆后期氧化和热液蚀变如何改变岩石磁性至今仍然是研究的瓶颈.本文从磁性矿物类型、岩石磁性能和磁性颗粒特征等方... 大洋中脊玄武岩磁性研究是了解洋脊磁异常机理和洋壳圈层结构等基础科学问题的重要手段,但由于深海样品采集难度较大,岩浆后期氧化和热液蚀变如何改变岩石磁性至今仍然是研究的瓶颈.本文从磁性矿物类型、岩石磁性能和磁性颗粒特征等方面概述了大洋中脊玄武岩的岩石磁性特征,其主要的磁性矿物是钛磁铁矿,平均居里温度274℃,具有较高的Q比.这表明在磁法勘探正演与资料解释过程中,不能忽视岩石剩余磁化和感应磁化的共同作用.通过重点对比分析超慢速扩张西南印度洋中脊的玄武岩磁性特征,认为该区的岩石磁性研究将为磁法勘探提供约束条件,同时有望基于岩石磁性研究,在热液蚀变过程定量化研究,与超慢速扩张洋中脊下地壳演化模型等研究方面取得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洋中脊玄武岩 磁性矿物 岩石磁性能 磁性颗粒 西南印度洋中脊
原文传递
东太平洋海隆1°N洋中脊玄武岩斜长石斑晶的化学特征及其对岩浆作用的指示意义 被引量:2
5
作者 李俊录 崔建军 张维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562-569,共8页
东太平洋海隆为世界典型的扩张脊,其上的洋中脊玄武岩为研究快速扩张作用下的岩浆作用提供了机会。在东太平洋海隆1°N采集到的洋中脊玄武岩内发现了大量结晶状况良好的斜长石斑晶。基于玄武岩的常量元素测试分析,洋脊下部的原始岩... 东太平洋海隆为世界典型的扩张脊,其上的洋中脊玄武岩为研究快速扩张作用下的岩浆作用提供了机会。在东太平洋海隆1°N采集到的洋中脊玄武岩内发现了大量结晶状况良好的斜长石斑晶。基于玄武岩的常量元素测试分析,洋脊下部的原始岩浆经历了以橄榄石为主的结晶分离过程,并未发生大规模的斜长石结晶分离。对样品中斜长石斑晶的电子探针测试表明,这些斜长石斑晶为岩浆自生矿物,而非捕掳晶。部分环带斜长石斑晶成分的规律性的变化主要受控于原始岩浆温度的变化,而非岩浆混合作用。我们推测Galapagos三联点下部可能存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岩浆体系,为斜长石矿物的结晶提供了时间和空间条件。这些斜长石斑晶形成后并未分离成岩,而是被岩浆带至洋底喷发形成玄武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太平洋海隆 洋中脊玄武岩 斜长石 岩浆作用
下载PDF
“三江”古特提斯地幔热柱──洋中脊玄武岩证据 被引量:38
6
作者 侯增谦 莫宣学 +1 位作者 朱勤文 沈上越 《地球学报(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 CSCD 1996年第4期362-375,共14页
本文通过研究三江地区金沙江和澜沧江缝合带MORBs的时空分布配置、岩石组合类型、岩石地球化学及区域地化异常,揭示了地幔热柱对古特提斯岩石圈内MORBs源岩及MORBs的化学成分影响,讨论了地幔热柱对古特提斯洋开启的驱... 本文通过研究三江地区金沙江和澜沧江缝合带MORBs的时空分布配置、岩石组合类型、岩石地球化学及区域地化异常,揭示了地幔热柱对古特提斯岩石圈内MORBs源岩及MORBs的化学成分影响,讨论了地幔热柱对古特提斯洋开启的驱动机制及对岩石圈演化的制约作用。MORB沿金沙江和澜沧江洋脊与OIB分段产出,但在过渡地段,MORB与OIB交互产出,密切共生,并沿洋脊展示明显的地球化学异常。MORB有3种类型,其中,富集型MORB靠近OIB分布区产出,相对富集LREE、HFSE和LILE,显示E-MORB地化特征。亏损型MORB远离OIB分布区产出,相对亏损不相容元素,显示N-MORB地化特征。过渡型MORB在MORB与OIB过渡地段产出,则显示T-MORB地化特征。MORB地化特征和空间分布揭示,洋脊具有明显的块段特点,OIB区洋脊具热幔柱洋脊特点,亏损型MORB区洋脊具正常洋脊特征,而过渡型MORB区段则具过渡型洋脊特征。混合模式计算表明,富集型和过渡性MORBs系亏损型MORB端元与OIB端元不同程度的混合产物,揭示地幔热柱物质与其周围的亏损地幔(N-MORB源岩)发生了大规模物质能量交换。基于区域构造一岩浆事件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地区 古特提斯 地幔热柱 玄武岩 洋中脊
下载PDF
滇西羊拉矿区火山岩构造- 岩浆类型 被引量:10
7
作者 魏君奇 陈开旭 何龙清 《地球学报(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246-252,共7页
羊拉矿区的火山岩形成于石炭纪金沙江裂谷洋盆中段,其构造 岩浆类型有3 种:早石炭世羊拉岩组的富集型洋中脊拉斑玄武岩( E- M O R B) ;晚石炭世里农岩组的洋岛钙碱性安山岩( O I A) 和洋岛碱性玄武岩( O I B) 。... 羊拉矿区的火山岩形成于石炭纪金沙江裂谷洋盆中段,其构造 岩浆类型有3 种:早石炭世羊拉岩组的富集型洋中脊拉斑玄武岩( E- M O R B) ;晚石炭世里农岩组的洋岛钙碱性安山岩( O I A) 和洋岛碱性玄武岩( O I B) 。 O I A 是 O I B 与 E- M O R B 混合岩浆结晶分异的产物,部分 E- M O R B 是由 O I B 与 N- M O R B 进行物质能量交换后形成的。各种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洋中脊 玄武岩 构造-岩浆类型 火山岩
下载PDF
软流圈地幔成分不均一性的研究进展与意义 被引量:1
8
作者 刘传周 杨阳 +1 位作者 刘博达 刘通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3712-3734,共23页
软流圈通常是指位于岩石圈之下、地幔过渡带之上的地幔圈层,可以发生长期缓慢变形,从而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对流。软流圈是地球上岩浆岩的重要源区,并作为重要的参考体系广泛应用于讨论地球形成演化、壳幔相互作用、地壳生长等一系列重大... 软流圈通常是指位于岩石圈之下、地幔过渡带之上的地幔圈层,可以发生长期缓慢变形,从而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对流。软流圈是地球上岩浆岩的重要源区,并作为重要的参考体系广泛应用于讨论地球形成演化、壳幔相互作用、地壳生长等一系列重大地质问题。根据大洋玄武岩的研究结果,软流圈地幔被普遍认为具有相对均一的地球化学组成。然而,深海橄榄岩的元素与同位素组成却显示软流圈的成分存在强烈的不均一性。大量的研究显示软流圈中广泛残存有古老的再循环地幔,其来源既包括再循环的俯冲大洋岩石圈地幔,也包括通过不同方式进入软流圈的古老克拉通地幔。蛇绿岩的研究结果表明这种不均一性也同样存在于不同地质时期的软流圈地幔。本文通过总结洋中脊玄武岩、深海橄榄岩和蛇绿岩的相关研究,揭示软流圈地幔中不均一性的组成与来源,并讨论了它们对于软流圈在洋中脊下方熔融过程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流圈地幔 洋中脊玄武岩 深海橄榄岩 蛇绿岩
下载PDF
南大西洋慢速洋中脊与地幔柱相互作用研究进展与展望
9
作者 张海桃 鄢全树 +2 位作者 李传顺 关义立 石学法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4167-4183,共17页
揭示洋中脊与地幔柱(脊-柱)之间的可能联系为认识地球深部物质组成与深部地幔动力学过程提供了重要窗口,也是过去40多年以来固体地球科学研究领域的前沿与热点。在绵延八万多千米的全球洋中脊系统中,部分洋脊片段会受到地幔柱作用不同... 揭示洋中脊与地幔柱(脊-柱)之间的可能联系为认识地球深部物质组成与深部地幔动力学过程提供了重要窗口,也是过去40多年以来固体地球科学研究领域的前沿与热点。在绵延八万多千米的全球洋中脊系统中,部分洋脊片段会受到地幔柱作用不同程度的影响。研究显示,大西洋的形成演化与地幔柱作用之间具有密切联系,尤其在南大西洋的裂解、打开演化过程中,南大西洋中脊系统始终与其周围地幔柱(如圣赫勒拿、阿森松、特里斯坦、高夫、发现等地幔柱)之间具有不同程度的相互作用关系,导致沿脊出露玄武岩在地球化学组成上呈现出明显的不均一性特征。本文在系统性总结脊-柱相互作用研究现状与南大西洋地区地质构造演化特征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南大西洋中脊13.2°S~24.2°S地区玄武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揭示了南大西洋中脊研究区的岩浆演化、地幔源区性质;指示出圣赫勒拿地幔柱物质向南大西洋中脊系统传播的主要方向;圈定了圣赫勒拿地幔柱对南大西洋中脊系统地幔源区性质在沿脊方向的影响范围(14.2°S~20.4°S);同时推测了南大西洋中脊系统与圣赫勒拿地幔柱之间受地幔柱影响的软流圈地幔物质在大洋岩石圈底部的空间展布。最后本文提出了关于南大西洋地区脊-柱相互作用领域现存的科学问题与未来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相互作用 南大西洋中脊 洋中脊玄武岩 地幔柱 地幔动力学
下载PDF
喀喇昆仑—西昆仑地区基性—超基性岩初步考察 被引量:40
10
作者 邓万明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1989年第3期204-211,共8页
本文报道了考察区若干基性-超基性岩体的初步考祭结果。库地岩体属于传统观念的阿尔卑斯型岩体,但与典型蛇绿岩中的变质橄榄岩有所差异;阿卡兹、一些克沟蚀变火山岩可能发育在大洋环境,而晚古生代火山岩大概是在大陆边缘喷出的。本区在... 本文报道了考察区若干基性-超基性岩体的初步考祭结果。库地岩体属于传统观念的阿尔卑斯型岩体,但与典型蛇绿岩中的变质橄榄岩有所差异;阿卡兹、一些克沟蚀变火山岩可能发育在大洋环境,而晚古生代火山岩大概是在大陆边缘喷出的。本区在新生代时期陆相火山活动相当频繁,其分布规律和岩石特征表明它们与青藏高原的隆升有密切的关系。文中还讨论了昆仑山南侧新生代火山岩喷发的期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性岩 超基性岩 昆仑山
下载PDF
内蒙古月牙山一带基性火山岩的地质特征、形成时代及归属 被引量:14
11
作者 胡醒民 廖云峰 +2 位作者 程海峰 杨济远 胡新悦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234-1242,共9页
内蒙古月牙山一带出露一条基性火山岩带,呈北西西向带状展布,由层状玄武岩、枕状玄武岩和蚀变玄武岩组成,前人对该套火山岩的归属意见不同。该套火山岩分布于月牙山蛇绿质构造混杂岩带中部,空间上与月牙山蛇绿岩套紧密共生,枕状构... 内蒙古月牙山一带出露一条基性火山岩带,呈北西西向带状展布,由层状玄武岩、枕状玄武岩和蚀变玄武岩组成,前人对该套火山岩的归属意见不同。该套火山岩分布于月牙山蛇绿质构造混杂岩带中部,空间上与月牙山蛇绿岩套紧密共生,枕状构造较发育,显示海底火山喷发的特征;岩石化学、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该套火山岩具有典型的正常洋中脊玄武岩(NMORB)特征。因此,月牙山基性火山岩属于月牙山蛇绿岩套的组成部分。在侵入该套火山岩的辉长闪长岩中获得了530Ma左右的同位素年龄,在辉长岩、斜长花岗岩中获得了527~530Ma的同位素年龄,相当于早寒武世,说明该套基性火山岩的形成时代为早寒武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性火山岩 蛇绿岩套 蛇绿质构造混杂岩 洋中脊玄武岩
下载PDF
大洋中脊、洋岛、岛弧玄武岩中橄榄石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李玉琼 杜雪亮 +4 位作者 金维浚 杜君 张旗 王金荣 马蓁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228-1239,共12页
在岩浆结晶演化过程中,橄榄石是最早结晶的矿物之一,其化学成分不仅受到母岩浆成分的控制,而且还受到岩浆的结晶分异、部分熔融程度、温度、压力、岩浆混合作用以及橄榄石与残余岩浆相互作用等因素的影响。学术界基本的认识是,橄榄... 在岩浆结晶演化过程中,橄榄石是最早结晶的矿物之一,其化学成分不仅受到母岩浆成分的控制,而且还受到岩浆的结晶分异、部分熔融程度、温度、压力、岩浆混合作用以及橄榄石与残余岩浆相互作用等因素的影响。学术界基本的认识是,橄榄石的成分主要与源区、分离结晶作用以及岩浆演化程度有关,是鉴别玄武岩是否为原始岩浆的重要证据,根据橄榄石的Fo值可以恢复岩浆是富镁还是富铁的。之前的学术界很少认为橄榄石与其形成的构造环境有关。本文在对全球大洋中脊玄武岩(MORB)、洋岛玄武岩(OIB)、岛弧玄武岩(IAB)中橄榄石主量元素特征进行了研究和对比后发现,橄榄石也有判断构造环境的功能,尤其OIB橄榄石在许多元素含量上与MORB和IAB的橄榄石不同,可以通过Ni、P、Mg、Fe、K和Mn等元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较好的区分。目前的情况是,OIB与IAB中的橄榄石在某些情况下也能够区分开,但MORB与IAB中的橄榄石很难区分,这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全球全体数据研究表明,OIB的橄榄石富Ni是一个很重要的现象,本文认为,MORB和IAB来源于亏损的上地幔,故其橄榄石的Fo值高;OIB来源于富集的下地幔,可能Fe—Ni地核对OIB橄榄石化学成分有比较明显的影响,故导致OIB的橄榄石贫Fo和富N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洋中脊玄武岩 洋岛玄武岩 岛弧玄武岩 橄榄石 化学成分 判别图
下载PDF
西南印度洋中脊地质构造特征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 被引量:5
13
作者 余星 迪克·亨利 +3 位作者 李小虎 初凤友 董彦辉 胡航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3585-3603,共19页
西南印度洋中脊(SWIR)增生的洋壳面积仅占印度洋的15%左右,但其具有比东南印度洋中脊和西北印度洋中脊更悠久而复杂的演化历史.基于已有的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等资料,系统总结了SWIR的地质构造特征,并讨论了SWIR的演化过程、洋脊... 西南印度洋中脊(SWIR)增生的洋壳面积仅占印度洋的15%左右,但其具有比东南印度洋中脊和西北印度洋中脊更悠久而复杂的演化历史.基于已有的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等资料,系统总结了SWIR的地质构造特征,并讨论了SWIR的演化过程、洋脊地幔的不均一性、洋脊周边海底高原成因等核心问题.SWIR地形中段高、东西两段低,空间重力异常基本与地形变化一致.按转换断层一级边界可将SWIR划分为20个一级段.SWIR的磁异常条带呈现两端渐进式分布和中段带状分布特征,对应洋脊的三期演化历史.SWIR的地幔源区极不均一,尤其是中新元古代造山带根部集中拆离的中段.源区地幔的不均一性与大陆裂解和洋脊演化过程密切相关.SWIR的东端与西北印度洋中脊和东南印度洋中脊的邻近洋脊段具有地球化学亲缘性,西端与大西洋中脊和南美洲—南极洲洋中脊的邻近洋脊段具有地球化学亲缘性,这与SWIR的渐近式扩张有关.SWIR周边海底高原普遍具有较大的地壳厚度,其成因除了陆壳基底之外,可能与热点火山作用、热点-洋脊相互作用或热点-三联点相互作用有关,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SWIR的形成演化及其作用域内的熔融异常(如海底高原)是冈瓦纳大陆裂解、残留岩石圈地幔、软流圈地幔和深部地幔热柱物质共同作用的结果.了解SWIR的演化过程对揭示冈瓦纳大陆的裂解过程和印度洋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印度洋中脊 洋中脊玄武岩 地质构造特征 地球化学 海底高原
下载PDF
东南印度洋中脊地质构造特征及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4
作者 余星 韩喜球 +2 位作者 唐立梅 刘吉强 张平萍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7期1799-1816,共18页
东南印度洋中脊(Southeast Indian Ridge, SEIR)是印度洋中扩张速度最快的洋中脊,由SEIR增生的洋壳占印度洋总面积的50%以上,它是塑造印度洋现今构造格局的关键要素.相对西南印度洋中脊和西北印度洋中脊, SEIR具有更复杂的地质构造特征... 东南印度洋中脊(Southeast Indian Ridge, SEIR)是印度洋中扩张速度最快的洋中脊,由SEIR增生的洋壳占印度洋总面积的50%以上,它是塑造印度洋现今构造格局的关键要素.相对西南印度洋中脊和西北印度洋中脊, SEIR具有更复杂的地质构造特征和演化过程.综合SEIR及邻区海底高原的地形地貌特征、重磁异常特征和玄武岩地球化学特征,探讨了SEIR的分段、洋中脊演化过程和地幔不均一性,以及板内火山作用与洋中脊的成因关系等.本文将有助于深入理解东南印度洋区域的构造演化历史,全面理解整个印度洋的洋中脊系统和大地构造格局,增进对冈瓦纳大陆裂解和印度洋演化过程的认识.初步研究认为东南印度洋区是多期洋中脊演化的结果,经历了北西向扩张、南北向扩张直至北东向扩张的三期洋壳增生过程.东南印度洋脊下的地幔源区存在不均一性,尤其是阿姆斯特丹-圣保罗海底高原和澳大利亚-南极错乱带两个区域.东南印度洋中的海底高原与热点火山作用密切相关,同时部分存在热点-洋脊相互作用或残留陆壳物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南印度洋中脊 阿姆斯特丹-圣保罗海底高原 澳大利亚-南极错乱带 洋中脊玄武岩 地质构造特征 地球化学
原文传递
滇西羊拉矿区火山岩痕量元素地球化学 被引量:2
15
作者 魏君奇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1999年第3期17-21,共5页
云南省德钦县羊拉乡的羊拉铜矿,地处金沙江缝合带中段。矿区地层划分为羊拉岩组和里农岩组,矿区火山岩由两个岩组的火山岩组成,主要沿金沙江西侧分布,构成一条区域性出露面积达150km2、总厚度约400m的火山岩岩带。羊拉岩... 云南省德钦县羊拉乡的羊拉铜矿,地处金沙江缝合带中段。矿区地层划分为羊拉岩组和里农岩组,矿区火山岩由两个岩组的火山岩组成,主要沿金沙江西侧分布,构成一条区域性出露面积达150km2、总厚度约400m的火山岩岩带。羊拉岩组玄武岩锆石UPb不一致线的下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拉矿区 洋中脊玄武岩 洋岛玄武岩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