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华南地区钦杭成矿带地质特征和矿床时空分布规律 被引量:456
1
作者 毛景文 陈懋弘 +1 位作者 袁顺达 郭春丽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36-658,共23页
钦杭成矿带位于华南板内,尽管是扬子与华夏古陆在新元古代拼接部位,但绝大多数矿床形成于中晚侏罗世至白垩纪。本文在梳理前人工作成果的基础上,将钦杭带及旁侧矿床归纳为两个成矿系列和三个成矿亚系列,即:新元古代海底喷流沉积型铜锌... 钦杭成矿带位于华南板内,尽管是扬子与华夏古陆在新元古代拼接部位,但绝大多数矿床形成于中晚侏罗世至白垩纪。本文在梳理前人工作成果的基础上,将钦杭带及旁侧矿床归纳为两个成矿系列和三个成矿亚系列,即:新元古代海底喷流沉积型铜锌矿床成矿系列和燕山期与花岗岩有关的钨锡铜铅锌多金属矿床成矿系列,后者可以进一步分为中晚侏罗世斑岩-矽卡岩-热液脉状铜多金属矿床成矿亚系列,晚侏罗世与花岗岩有关的钨锡多金属矿床成矿亚系列和白垩纪与次火山活动有关的浅成低温热液型金银铅锌钨锡矿床成矿亚系列。进而讨论了各成矿系列和亚系列的主要矿产类型、基本特点、形成过程、时空分布关系和成矿规律。初步认为其成矿背景为:新元古代的块状硫化物铜锌矿形成于弧后或弧前盆地,由于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幔,因而更可能为弧前盆地;中晚侏罗世斑岩-矽卡岩-热液脉状铜多金属矿床可能是俯冲板片沿古钦杭结合部位发生局部重熔,形成高钾钙碱性花岗岩,然后上侵定位与成矿;而160~150Ma的大规模钨锡多金属成矿作用及大花岗岩事件可能与板片窗有关,钦杭带中段是板片窗的西部边界,也是壳幔相互作用的中心,因而有大量地幔物质参与成矿;135Ma之后,由于俯冲板片运动方向发生调整,从斜俯冲变成几乎平行大陆边缘运动,导致大陆大规模岩石圈伸展,相应绝大多数不同来源的矿产资源聚集在火山盆地和断陷盆地。此外,结合前人工作和以往工作的基础,提出了在钦杭成矿带进一步找矿勘查的一些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岩-矽卡岩-脉状铜铅锌矿床 花岗岩有关钨锡矿床 中晚侏罗世 白垩纪盆地 成矿多样性 钦杭成矿带 华南地区
下载PDF
南岭中段郴州一带中、晚侏罗世花岗岩浆的混合作用——来自镁铁质微粒包体的证据 被引量:45
2
作者 马铁球 伍光英 +3 位作者 贾宝华 柏道远 王先辉 陈必河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506-512,共7页
镁铁质微粒包体在南岭中段中、晚侏罗世花岗岩中分布十分普遍,其分布规律是,岩体内同阶段较早次形成的岩石单元含量高,较晚次单元中含量少甚至无;与钨、锡、钼、铋等多金属矿有关的花岗岩体中微粒包体的含量高且个体大,而与矿化无关的... 镁铁质微粒包体在南岭中段中、晚侏罗世花岗岩中分布十分普遍,其分布规律是,岩体内同阶段较早次形成的岩石单元含量高,较晚次单元中含量少甚至无;与钨、锡、钼、铋等多金属矿有关的花岗岩体中微粒包体的含量高且个体大,而与矿化无关的岩体中含量少、个体小。对包体的颜色、形态、结构、成分、岩性等方面的综合研究表明,包体为岩浆成因。包体中出现明显的不平衡矿物组合和结构,发育针状磷灰石晶体,出现嵌晶状石英和碱性长石,显示出岩浆混合的岩相学特征,表明该区中、晚侏罗世花岗岩的成因为壳-幔岩浆混合而成的。研究还表明,区内岩浆混合作用的强弱、基性物质加入的多少都与锡成矿作用的好坏有直接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镁铁质微粒包体 岩浆混合作用 中、晚侏罗世 南岭中段
下载PDF
The Yanshan orogeny and late Mesozoic multi-plate convergence in East Asia—Commemorating 90th years of the “Yanshan Orogeny” 被引量:38
3
作者 Shuwen DONG Yueqiao ZHANG +5 位作者 Hailong LI Wei SHI Huaimin XUE Jianhua LI Shiqi HUANG Yongchao WANG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8年第12期1888-1909,共22页
The Yanshan movement/orogeny has been proposed for 90 years, which is of special significance in the history of geological research in China. This study conducted a review by synthesizing major achievements regarding ... The Yanshan movement/orogeny has been proposed for 90 years, which is of special significance in the history of geological research in China. This study conducted a review by synthesizing major achievements regarding episodic deformation features, sedimentary and magmatic records of the Yanshan orogeny in China, and clarified the episodic tectono-magmatism and its geodynamic origins. The tectonic implications of the Yanshan orogeny are discussed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 plate tectonics and supercontinent reconstruction. Lines of evidence from structural, sedimentary and magmatic data suggest that the Yanshan orogeny represents a regional-scale tectonic event that affected the entire China continent in late Mesozoic period. Numerous age and structural constraints consistently indicate that the Yanshan orogeny was initiated in the Jurassic(at ~170±5 Ma). and was characterized by alternating stages of crustal shortening at ~170–136 Ma, crustal extension at ~135–90 Ma, and weak shortening at ~80 Ma. The 170–136 Ma crustal shortening was reflected in the generation of two regional stratigraphic unconformities(the Tiaojishan and Zhangjiakou unconformities), which were initially named the A and B episodes of "the Yanshan Orogeny" by Mr.Wong Wenhao in 1928. Geodynamically, the Yanshan orogeny in East Asia was associated with nearly coeval oceanic subduction and continental convergence in the Paleo-Pacific, Neo-Tethys, and Mongol-Okhotsk tectonic domains. As a consequence, three giant accretionary-collisional tectonic systems were formed along the continental margins of East Asia, i.e., the Mongol-Okhotsk, Bangonghu-Nujiang, and SE China subduction-and collision-related accretionary systems. The Yanshan orogeny induced widespread crustal-scale folding and thrusting, tectonic reactivation of long-lived zones of crustal weakness,and extensive magmatism and mineralization in intraplate regions. Based on the time principle of supercontinent assembly and break-up, we propose that the mid-Late Jurassic multi-pla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anshan OROGENY mid-late jurassic EAST ASIA plate convergence Intracontinental OROGENY Amasia SUPERCONTINENT
原文传递
上黑龙江盆地中上侏罗统二十二站群的地层划分与时代 被引量:15
4
作者 孙广瑞 刘旭光 +5 位作者 韩振哲 刘世伟 郭奎城 张金莲 朱春燕 王德平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50-155,共6页
根据1∶5万区域地质调查,大兴安岭北端上黑龙江盆地内的原中侏罗统二十二站组的时代被重新厘定为中、晚侏罗世Bajocian─Tithonian期并改称为二十二站群。根据岩性特征和化石组合,将其进一步划分为两个组:下部称大西尔根气河组,其下部... 根据1∶5万区域地质调查,大兴安岭北端上黑龙江盆地内的原中侏罗统二十二站组的时代被重新厘定为中、晚侏罗世Bajocian─Tithonian期并改称为二十二站群。根据岩性特征和化石组合,将其进一步划分为两个组:下部称大西尔根气河组,其下部岩性以砂岩为主,上部以泥质粉砂岩─砂岩为主,含中侏罗世至晚侏罗世早期的双壳类动物群化石,可划分为Sibireconcha─Cuneopsis,Margaritifera─Unio,Fergannoconcha3个生物组合;上部称马林组,主要由粉砂岩组成,夹有少量砾岩和粉砂质灰岩,含晚侏罗世中晚期的介形类动物群化石,可称为Eoparacypris─Rhinocypris─Yanshanina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黑龙江盆地 二十二站群 地层划分 中-晚侏罗世 地层时代 动物化石
下载PDF
西藏尼玛县南部中晚侏罗世松木果强过铝花岗岩带的发现及其意义 被引量:13
5
作者 卢书炜 任建德 +2 位作者 白国典 杨俊峰 吕际根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6年第2期332-339,共8页
班公湖-怒江结合带南80-100km处,分布着一条东西长度超过100km的强过铝(SP)花岗岩带,由松木果岩体、央雄勒岩体等数个岩体构成。岩体侵位于昂孜错-色热巴断裂南北两侧,包含5次侵入事件,均属高钾钙碱性强过铝花岗岩类,是后碰撞型SP花岗岩... 班公湖-怒江结合带南80-100km处,分布着一条东西长度超过100km的强过铝(SP)花岗岩带,由松木果岩体、央雄勒岩体等数个岩体构成。岩体侵位于昂孜错-色热巴断裂南北两侧,包含5次侵入事件,均属高钾钙碱性强过铝花岗岩类,是后碰撞型SP花岗岩,时代为中-晚侏罗世。研究认为,岩带的形成与班公湖-怒江结合带尼玛段中侏罗世之前向南俯冲闭合作用有关,SP花岗岩带的有限长度和相对区域上早的侵位时代还表明,中特提斯洋是多块体、分时段闭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玛县 松木果 后碰撞 强过铝花岗岩 中-晚侏罗世
下载PDF
南秦岭造山带韧性剪切系中—晚侏罗世运动学分析与力学机制探讨 被引量:8
6
作者 陈鹏 施炜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69-77,共9页
南秦岭构造带为商丹缝合线以南的秦岭造山带部分。构造分析与同构造年代学研究证实该构造带内发育2条中—晚侏罗世区域性共轭韧性剪切带,即ENE向宁陕左旋韧性剪切带和NW向安康右旋韧性剪切带,其剪切变形年龄分别为169-162 Ma和178-163 M... 南秦岭构造带为商丹缝合线以南的秦岭造山带部分。构造分析与同构造年代学研究证实该构造带内发育2条中—晚侏罗世区域性共轭韧性剪切带,即ENE向宁陕左旋韧性剪切带和NW向安康右旋韧性剪切带,其剪切变形年龄分别为169-162 Ma和178-163 Ma。通过对2条韧性剪切带的线理测量分析,反演其最大主压应力的方位约为NE向,与2条共轭韧性剪切带的钝角平分线一致,符合最大有效力矩准则。据此确定中一晚侏罗世秦岭造山带主要受控于NE-SW向区域性构造挤压作用,大致以秦岭造山带最狭窄部位(汉南一米仓山杂岩体)为界,其内部地块受ENE向与NW向共轭韧性剪切系控制,存在分别向西与向东的构造挤出活动。这一运动学模式可能代表了秦岭造山带中—晚侏罗世的主体变形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秦岭构造带 宁陕断裂带 安康断裂带 最大有效力矩准则 中—晚侏罗世
原文传递
中国西部准噶尔盆地侏罗纪石树沟组的巨型兽脚类恐龙(英文) 被引量:4
7
作者 徐星 詹姆斯·克拉克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57-160,共4页
中国西部准噶尔盆地东北缘中侏罗世晚期到晚侏罗世早期沉积的石树沟组(Eberth et al.,2001)产出过巨型的蜥脚类恐龙化石(Russell and Zheng,1993),但产出的兽脚类恐龙个体则相对较小(Currie and Zhao,1993)。我们近年来在石树沟组中采... 中国西部准噶尔盆地东北缘中侏罗世晚期到晚侏罗世早期沉积的石树沟组(Eberth et al.,2001)产出过巨型的蜥脚类恐龙化石(Russell and Zheng,1993),但产出的兽脚类恐龙个体则相对较小(Currie and Zhao,1993)。我们近年来在石树沟组中采集到大量脊椎动物化石(Clark et al.,2006),其中包括许多零散的骨骼和牙齿标本。本文报道一个产自石树沟组上部的兽脚类牙齿化石(IVPP V 15310),对于全面了解石树沟脊椎动物群具有一定意义。V 15310保存了一个近乎完整的上颌齿或下颌齿的齿冠。它具有典型兽脚类恐龙牙齿的特征:强烈侧扁,向后弯曲,前后缘有锯齿。齿冠有几种不同的磨蚀面:齿尖磨蚀成近圆形,靠近齿尖的齿冠前缘有一较大的平的磨蚀面,锯齿也受到不同程度的磨蚀。V 15310很大,相关的测量数据和一些白垩纪的巨型兽脚类恐龙牙齿的测量数据相近。依据我们定义的一个定量评估锯齿大小的指标(锯齿大小指数),得出V 15310的锯齿大小指数非常小,与霸王龙相似,这与锯齿和齿冠大小具有反比关系的结论是一致的(Farlow et al,1991)。V 15310的另外一些形态特征对于推断它在兽脚类中的系统位置也提供了帮助。这些特征包括后缘锯齿明显高于前缘锯齿以及齿冠的唇侧和舌侧都有微弱的釉质褶皱。根据牙齿大小、釉质褶皱的发育程度以及锯齿的形态(Sereno et al.,1996;Chure et al.,1999;Holtz,2004),V 15310被归入中国盗龙类。其中,后缘锯齿和前缘锯齿的基部长度近似,但前者明显高于后者这一特征组合可能是中国盗龙类的一个鉴定特征。这一特征组合也见于四川的中国盗龙类。相比而言,V 15310在已报道的侏罗纪兽脚类恐龙牙齿中尺寸最大(Smith,2005;Smith et al.,2005),大小接近白垩纪的一些巨型兽脚类恐龙牙齿。新材料的发现表明兽脚类至少在晚侏罗世早期就已演化出了这种巨型体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中晚侏罗世 石树沟组 兽脚类恐龙 牙齿
下载PDF
河北省青龙县霸王沟侏罗纪叶肢介化石 被引量:4
8
作者 廖焕宇 黄迪颖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33-438,共6页
河北省青龙县木头凳镇兴隆台村霸王沟的侏罗纪地层产翼龙、蝾螈、鱼类、昆虫、叶肢介、双壳类及植物化石,是一个侏罗纪晚期的特异埋藏化石地点。研究者曾认为其相当于中侏罗统道虎沟化石层。经过我们对其中叶肢介的研究,发现霸王沟与这... 河北省青龙县木头凳镇兴隆台村霸王沟的侏罗纪地层产翼龙、蝾螈、鱼类、昆虫、叶肢介、双壳类及植物化石,是一个侏罗纪晚期的特异埋藏化石地点。研究者曾认为其相当于中侏罗统道虎沟化石层。经过我们对其中叶肢介的研究,发现霸王沟与这些脊椎动物临近层位的叶肢介与辽宁建昌玲珑塔化石层最常见的柴达木叶肢介(Qaidamestheria)属于一类,壳瓣上都具有较稀疏的微小刻点装饰,而与道虎沟化石层的"真叶肢介"却具有一定差异。霸王沟的叶肢介和脊椎动物组合面貌与玲珑塔化石层相似,属玲珑塔化石层,时代为晚侏罗世最早期,明显晚于道虎沟化石层。道虎沟化石层和玲珑塔化石层的生物组合代表了燕辽生物群早晚两个有明显差异又相互关联的群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肢介 玲珑塔化石层 霸王沟化石点 中晚侏罗世 燕辽生物群
原文传递
拉萨地块北缘中晚侏罗世周缘前陆盆地的厘定 被引量:2
9
作者 李奋其 张士贞 +2 位作者 李俊 刘函 秦雅东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87-404,共18页
研究拉萨地块北缘中晚侏罗世盆地类型、演化对重塑班公湖-怒江结合带及邻区构造-古地理和含油气盆地评价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那曲县城北部的中上侏罗统拉贡塘组进行了沉积特征分析和碎屑锆石U-Pb测年.结果表明,该组一段为陡坡型三角... 研究拉萨地块北缘中晚侏罗世盆地类型、演化对重塑班公湖-怒江结合带及邻区构造-古地理和含油气盆地评价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那曲县城北部的中上侏罗统拉贡塘组进行了沉积特征分析和碎屑锆石U-Pb测年.结果表明,该组一段为陡坡型三角洲沉积,下部的碎屑流显示出向南东流动的特点;二段主要为潮坪-混积陆棚沉积;一段下部的石英杂砂岩、二段下部的石英细砂岩的碎屑锆石年龄范围分别为2611~216 Ma和2800~152 Ma.综合研究表明,该区中晚侏罗世盆地为受班公湖―怒江结合带控制的周缘前陆盆地,具有双物源的特征;152 Ma±,该区经历了由复理石盆地向磨拉石盆地的转换;同时,结合带内部逆冲推覆活动较强,形成以莎木罗组为标志的新的前陆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贡塘组 班公湖―怒江结合带 周缘前陆盆地 物源区 中晚侏罗世 莎木罗组 构造地质
原文传递
新疆准噶尔盆地侏罗纪石树沟组上部一大型兽脚类跖骨 被引量:2
10
作者 贺一鸣 James M.CLARK 徐星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9-42,共14页
准噶尔盆地中侏罗世晚期到晚侏罗世早期沉积的石树沟组产出过包括多种兽脚类恐龙在内的大量脊椎动物化石。描述了一件新的采自准噶尔盆地东北缘五彩湾地区石树沟组上部的兽脚类恐龙左第四跖骨标本(IVPPV18060)。通过与其他兽脚类恐龙第... 准噶尔盆地中侏罗世晚期到晚侏罗世早期沉积的石树沟组产出过包括多种兽脚类恐龙在内的大量脊椎动物化石。描述了一件新的采自准噶尔盆地东北缘五彩湾地区石树沟组上部的兽脚类恐龙左第四跖骨标本(IVPPV18060)。通过与其他兽脚类恐龙第四跖骨对比,该标本可归入异特龙超科(Allosauroidea)。它与其他异特龙超科第四跖骨的相似性包括:近端关节面三角形并有一向后方延伸的舌状突出,向外侧轻微弯曲的骨干,位于骨干后方靠近外侧边的半月形肌肉凹陷,三角形骨干横截面。在异特龙超科当中,V18060与准噶尔盆地将军庙地区石树沟组中发现的董氏中华盗龙(Sinraptordongi)最为相似(除了以上相似性,V18060和董氏中华盗龙的相似性还包括远端关节轮廓呈近梯形,骨干后部肌肉凹陷与周围边界呈半开放状态)。但是,V18060和董氏中华盗龙也存在着一些明显的区别:V18060明显比董氏中华盗龙的第四跖骨粗壮,远端内外两髁大小差异相反。这些形态差异可能是由于个体发育或者性双形造成的,也可能代表分类学差异。对比研究和基于第四跖骨形态信息进行的分支系统学分析结果更偏向后一种解释:V18060代表一个不同于董氏中华盗龙但与后者亲缘关系很近的新的兽脚类恐龙。新材料的发现增加了中晚侏罗世石树沟动物群兽脚类恐龙的分异度。在五彩湾和将军庙地区发现不同的中华盗龙类恐龙指示了晚侏罗世早期准噶尔盆地中相邻地区可能存在着一定的生态分异性或者地理隔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中晚侏罗世 石树沟组 兽脚类恐龙 跖骨
下载PDF
西藏比如盆地碎屑锆石LA-ICP-MS U-Pb测年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9
11
作者 张士贞 向树元 +1 位作者 万俊 毛鑫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5-22,共8页
对比如盆地中上侏罗统和下白垩统地层中采集的4个砂岩样品的碎屑锆石进行了LA-ICP-MSU-Pb测年,并将其结果与前人对盆地两侧地质体的测试年龄信息进行对比,据此得出样品405-3物源为盆地北侧喀喇昆仑—南羌塘陆块,其他3个样品物源均来自... 对比如盆地中上侏罗统和下白垩统地层中采集的4个砂岩样品的碎屑锆石进行了LA-ICP-MSU-Pb测年,并将其结果与前人对盆地两侧地质体的测试年龄信息进行对比,据此得出样品405-3物源为盆地北侧喀喇昆仑—南羌塘陆块,其他3个样品物源均来自于盆地南侧的冈底斯—拉萨陆块。通过对比分析认为样品405-3中几组较老的锆石年龄是对羌塘盆地存在结晶基底并遭受后期多期变质变形的肯定。样品417-7,424-1及429-1的年龄既反映了600~500Ma的泛非期活动年龄数据,又显示了拉萨地块存在的中新元古代基底的年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如盆地 碎屑锆石 物源分析 LA-ICP-MSU-Pb测年 中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
下载PDF
西藏那曲地区中晚侏罗世拉贡塘组深水碎屑流沉积特征和沉积模式
12
作者 李奋其 郑荣才 +3 位作者 张士贞 李俊 刘函 秦雅东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028-2041,共14页
【研究目的 】拉萨地块北缘中晚侏罗世拉贡塘组深水碎屑流沉积的研究,对于恢复青藏高原南部中生代构造-古地理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方法 】笔者对出露于那曲地区的拉贡塘组碎屑流沉积进行了实地调研和显微构造分析,同时结合区域地质资... 【研究目的 】拉萨地块北缘中晚侏罗世拉贡塘组深水碎屑流沉积的研究,对于恢复青藏高原南部中生代构造-古地理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方法 】笔者对出露于那曲地区的拉贡塘组碎屑流沉积进行了实地调研和显微构造分析,同时结合区域地质资料,探讨了控制因素和搬运过程,建立了沉积模式。【研究结果 】该组的碎屑流沉积下部由砾质碎屑流组成,上部以砂质碎屑流与泥质碎屑流沉积交替产出为特点,其内含有丰富的滑塌、滑动体,具有典型的软沉积双重构造,其中的软沉积变形褶皱、布丁构造指示碎屑流向南流动。【结论 】拉贡塘组碎屑流的形成受班公湖—怒江结合带控制,不同类型碎屑流沉积的“源-渠-汇”具有一定程度的耦合关系,对重建青藏高原南部中生代构造-古地理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地质 碎屑流 滑塌 中晚侏罗世 拉贡塘组 油气勘查工程 班公湖—怒江结合带 西藏
下载PDF
福建中奥陶世——晚侏罗世地层的古地磁学研究
13
作者 张化田 谭宗岐 《火山地质与矿产》 1992年第3期44-52,共9页
福建古生界至中生界部分地层古地磁研究认为,华南地块的主体部分首先于中奥陶世时期即已拼合,作为一个整体由南纬23.8°向北移动,二叠纪之后越过赤道,继续北移,直至侏罗纪末到达北纬19.6°的位置.而华南地块同扬子地块的拼合是... 福建古生界至中生界部分地层古地磁研究认为,华南地块的主体部分首先于中奥陶世时期即已拼合,作为一个整体由南纬23.8°向北移动,二叠纪之后越过赤道,继续北移,直至侏罗纪末到达北纬19.6°的位置.而华南地块同扬子地块的拼合是在加里东末期开始的,至少可以认为是在早石炭纪之前两地块就靠近了。这一时期,华南地块和扬子地块的地质构造运动十分活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地磁 地层 地质构造 福建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