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微波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法生长非晶碳化硅薄膜
被引量:
3
1
作者
陈修勇
辛煜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63-168,共6页
利用SiH4(80%Ar稀释)和CH4作为源气体,通过改变源气体流量比、基片温度、沉积气压等参量,使用微波电子回旋共振化学气相沉积法生长非晶碳化硅薄膜。实验结果表明碳化硅薄膜沉积速率随气体流量比R(CH4/(CH4+SiH4))的增加而减小、随基片...
利用SiH4(80%Ar稀释)和CH4作为源气体,通过改变源气体流量比、基片温度、沉积气压等参量,使用微波电子回旋共振化学气相沉积法生长非晶碳化硅薄膜。实验结果表明碳化硅薄膜沉积速率随气体流量比R(CH4/(CH4+SiH4))的增加而减小、随基片温度的升高明显减小、随沉积气压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红外结构表明:在较低流量比R下,薄膜主要由硅团簇和非晶碳化硅两相组成,而当R>0.5时,薄膜的结构主要由非晶碳化硅组成,薄膜中键合的H主要是Si和C的封端原子。同时,沉积温度的升高使碳化硅薄膜中Si-H,C-C和C-H键的含量减少,而薄膜中Si-C含量明显增加且峰位发生了红移。薄膜相结构的转变是薄膜光学带隙变化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电子回旋共振等离子体
非晶碳化硅
红外光谱
光学带隙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微波电子回旋共振等离子体阴极电子束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
2
2
作者
李亮
刘亦飞
+5 位作者
陈龙威
王功
刘鸣
任兆杏
刘兵山
赵光恒
《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1-27,共7页
介绍了实验室研制的微波电子回旋共振(ECR)等离子体阴极电子束系统及初步研究结果,该系统包括微波ECR等离子体源、电子束引出极、聚焦线圈等。通过测量水冷靶电流和靶上的束斑尺寸,实验研究了微波ECR等离子体阴极电子束的流强、聚束性...
介绍了实验室研制的微波电子回旋共振(ECR)等离子体阴极电子束系统及初步研究结果,该系统包括微波ECR等离子体源、电子束引出极、聚焦线圈等。通过测量水冷靶电流和靶上的束斑尺寸,实验研究了微波ECR等离子体阴极电子束的流强、聚束性能等随电子束系统工作条件的变化。结果表明:微波输入功率越高、引出电压越高,引出电子束流强越大;工作气压对电子束流强的影响较复杂,随气压增加呈现出先降低后升高的特点;在7×10-4Pa的极低气压下电子束流强可达75m A,引出电压9kV;能量利用率可达0.6;调整聚焦线圈的驱动电流,电子束的束斑直径从20mm减小到13mm,电子束流强未有明显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回旋共振
等离子体阴极
电子束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微波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法生长非晶碳化硅薄膜
被引量:
3
1
作者
陈修勇
辛煜
机构
江苏省仪征技师学院
苏州大学薄膜材料实验室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出处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63-168,共6页
文摘
利用SiH4(80%Ar稀释)和CH4作为源气体,通过改变源气体流量比、基片温度、沉积气压等参量,使用微波电子回旋共振化学气相沉积法生长非晶碳化硅薄膜。实验结果表明碳化硅薄膜沉积速率随气体流量比R(CH4/(CH4+SiH4))的增加而减小、随基片温度的升高明显减小、随沉积气压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红外结构表明:在较低流量比R下,薄膜主要由硅团簇和非晶碳化硅两相组成,而当R>0.5时,薄膜的结构主要由非晶碳化硅组成,薄膜中键合的H主要是Si和C的封端原子。同时,沉积温度的升高使碳化硅薄膜中Si-H,C-C和C-H键的含量减少,而薄膜中Si-C含量明显增加且峰位发生了红移。薄膜相结构的转变是薄膜光学带隙变化的原因。
关键词
微波电子回旋共振等离子体
非晶碳化硅
红外光谱
光学带隙
Keywords
microwave
electron
cyclotron
resonance
plasma
a-SixC1-x:H
Infrared
spectroscopy
Optical
band
gap
分类号
TB321 [一般工业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微波电子回旋共振等离子体阴极电子束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
2
2
作者
李亮
刘亦飞
陈龙威
王功
刘鸣
任兆杏
刘兵山
赵光恒
机构
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
中国科学院大学
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太空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太空应用重点实验室
出处
《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1-27,共7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1575252
11775270)
+1 种基金
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1708085MA26)
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20170540571)
文摘
介绍了实验室研制的微波电子回旋共振(ECR)等离子体阴极电子束系统及初步研究结果,该系统包括微波ECR等离子体源、电子束引出极、聚焦线圈等。通过测量水冷靶电流和靶上的束斑尺寸,实验研究了微波ECR等离子体阴极电子束的流强、聚束性能等随电子束系统工作条件的变化。结果表明:微波输入功率越高、引出电压越高,引出电子束流强越大;工作气压对电子束流强的影响较复杂,随气压增加呈现出先降低后升高的特点;在7×10-4Pa的极低气压下电子束流强可达75m A,引出电压9kV;能量利用率可达0.6;调整聚焦线圈的驱动电流,电子束的束斑直径从20mm减小到13mm,电子束流强未有明显变化。
关键词
微波回旋共振
等离子体阴极
电子束
Keywords
microwave
electron
cyclotron
resonance
plasma
cathode
electron
beam
分类号
O461.2 [理学—电子物理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微波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法生长非晶碳化硅薄膜
陈修勇
辛煜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微波电子回旋共振等离子体阴极电子束的实验研究
李亮
刘亦飞
陈龙威
王功
刘鸣
任兆杏
刘兵山
赵光恒
《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