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T及MRI影像学检查对原发性肝癌患者微血管浸润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32
1
作者 姚蓬 黎学兵 李小军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1年第1期117-119,共3页
目的评价CT及MRI影像学检查对原发性肝癌患者微血管浸润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我院经手术病理确诊的12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存在微血管浸润进行分组,其中存在微血管浸润的6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 目的评价CT及MRI影像学检查对原发性肝癌患者微血管浸润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我院经手术病理确诊的12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存在微血管浸润进行分组,其中存在微血管浸润的6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未存在微血管浸润的6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CT或MRI边缘模糊征象、瘤内动脉和低密度/信号环征象(TTPVI)、门脉分支癌栓(PVTT)及弥散系数(ADC)值情况,并评估它们对原发性肝癌患者微血管浸润的诊断价值。结果经过CT及MRI影像学检查,观察组患者原发性肝肿瘤直径与对照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边缘模糊、TTPVI以及PVTT影像学征象数量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影像学征象中局部包膜不完整数量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患者ADC平均值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边缘模糊、TTPVI以及PVTT三种不同影像学征象的ROC曲线下区域面积结果:边缘模糊AUROC=0.731,AUROC=0.753;TTPVI AUROC=0.685,AUROC=0.706;PVTT AUROC=0.561,AUROC=0.561;边缘模糊与TTPVI诊断价值明显高于PVTT,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边缘模糊与TTPVI诊断价值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肝癌患者合并微血管浸润的CT及MRI影像学检查结果表明边缘模糊、TTPVI、PVTT以及ADC值具有明确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 MRI 影像学检查 原发性肝癌 微血管浸润 诊断价值
下载PDF
肝癌微血管浸润术前多层螺旋CT评估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陈希奎 贺君 +2 位作者 邢小明 李雯怡 吴锟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9年第10期72-74,I0002,共4页
目的探究肝癌微血管浸润术前多层螺旋CT(MSCT)评估的临床研究。方法选取2016年4月至2017年8月我院收治的118例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病理结果检查分为微血管侵犯组和无微血管侵犯组。观察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肝炎类型、肝功能分级... 目的探究肝癌微血管浸润术前多层螺旋CT(MSCT)评估的临床研究。方法选取2016年4月至2017年8月我院收治的118例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病理结果检查分为微血管侵犯组和无微血管侵犯组。观察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肝炎类型、肝功能分级、甲胎蛋白(AFP)值、Edmondson Steiner分级、肿瘤大小、肿瘤边缘情况、肿瘤包膜情况、动脉期CT值、门静脉期CT值、延迟期CT值、晕征。结果根据病例结果分为微血管侵犯组58例,无微血管侵犯组60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肝炎类型、肝功能分级、AFP值、动脉期及延迟期C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血管侵犯组Edmondson Steiner分级、肿瘤大小、肿瘤边缘不光滑、肿瘤无包膜、门静脉期CT值、晕征与无微血管侵犯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癌微血管浸润术前行MSCT检查能够预测肝癌微血管侵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微血管浸润 多层螺旋CT 评估
下载PDF
术前临床指标对肝细胞癌患者微血管侵犯分级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5
3
作者 张璐 任昊桢 施晓雷 《肝胆胰外科杂志》 CAS 2023年第1期13-18,共6页
目的通过对根治性肝切除患者术前临床指标综合分析构建术前预测模型,预测肝细胞癌(HCC)患者是否合并微血管侵犯(MVI),并验证其预测效能。方法对2017年3月至2022年6月在南京鼓楼医院肝胆外科收治的579例肝切除HC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 目的通过对根治性肝切除患者术前临床指标综合分析构建术前预测模型,预测肝细胞癌(HCC)患者是否合并微血管侵犯(MVI),并验证其预测效能。方法对2017年3月至2022年6月在南京鼓楼医院肝胆外科收治的579例肝切除HC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手术时间顺序分为模型组279例和验证组300例。采用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前临床指标影响MVI分级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建立预测评分模型,通过ROC曲线判断MVI的诊断价值,并在验证组中进行独立验证。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最大径>5 cm(OR=8.356,95%CI 3.950~17.675,P<0.001)、肿瘤数目为多个(OR=8.652,95%CI 3.213~23.302,P<0.001)、肿瘤包膜强化(OR=4.636,95%CI 2.266~9.483,P<0.001)及AFP>400μg/L(OR=8.938,95%CI 4.182~19.105,P<0.001)为MVI分级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构建预测模型,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在模型组预测模型预测MVI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66,截断值为4时,灵敏度为81.1%,特异度为79.9%。在验证组预测模型预测MVI的AUC为0.815,灵敏度84.0%,特异度79.5%。结论基于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的术前预测模型对术前评估是否发生MVI,进一步指导手术方案,提高患者预后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术前指标 微血管侵犯 浸润分级 预测模型
下载PDF
术前MRI增强扫描参数与肝细胞癌患者的肿瘤组织学分级和微血管浸润关系 被引量:1
4
作者 刘刚 林伟文 +1 位作者 何海奇 林毅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4年第2期98-101,共4页
目的探讨MRI增强扫描参数与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的肿瘤组织学分级和微血管浸润(microvascular invasion,MVI)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间接受MRI增强扫描的181例患者临床资料。HCC分化程度根... 目的探讨MRI增强扫描参数与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的肿瘤组织学分级和微血管浸润(microvascular invasion,MVI)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间接受MRI增强扫描的181例患者临床资料。HCC分化程度根据Edmondson-Steiner分级分为低级别肿瘤(Ⅰ、Ⅱ级)和高级别肿瘤(Ⅲ和Ⅳ级)。根据MVI发生情况分为MVI阳性组和MVI阴性组。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MVI和组织学高级别分化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MVI阳性组118例和MVI阴性组63例,组织学分级低级别组51例和高级别组130例。AFP水平在MVI阳性组和阴性组、低级别组和高级别组中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2和0.041)。而高级别组肝硬化患者比例较低(P=0.01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可见存在多个肿瘤(OR=4.252,P=0.000),肿瘤直径≥5cm(OR=5.167,P=0.000),动脉期瘤周强化(OR=5.156,P=0.000),肝胆期瘤周低信号(OR=4.163,P=0.000)是HCC患者发生MVI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包膜完整(OR=0.295,P=0.000)是发生MVI的保护因素。肝硬化(OR=0.873,P=0.000)包膜完整(OR=0.283,P=0.000)是保护因素,而多个肿瘤(OR=5.116,P=0.000),肿瘤形状为分叶状(OR=5.276,P=0.000)是HCC患者发生病理组织学高级别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术前增强MRI成像参数与HCC患者MVI和组织学分化程度具有一定相关性,对于其预测价值值得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微血管浸润 组织学分级 核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磁共振弥散成像参数预测肝细胞癌微血管模式的价值
5
作者 陈千娟 龙莉玲 +2 位作者 李晨晖 谢金桓 张会婷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77-584,共8页
目的:评估术前磁共振检查中使用两种非高斯弥散模型衍生的定量参数以及常规的表观弥散系数(ADC)预测肝细胞癌(HCC)肿瘤包绕型血管(VETC)及微血管侵犯(MVI)联合表型方面的潜力。方法:前瞻性搜集105例HCC患者,所有患者均在术前两周内进行... 目的:评估术前磁共振检查中使用两种非高斯弥散模型衍生的定量参数以及常规的表观弥散系数(ADC)预测肝细胞癌(HCC)肿瘤包绕型血管(VETC)及微血管侵犯(MVI)联合表型方面的潜力。方法:前瞻性搜集105例HCC患者,所有患者均在术前两周内进行常规序列及多个b值(0~3000 s/mm^(2))的DWI检查。通过弥散后处理技术获得体素内非相干运动(IVIM)模型、弥散峰度成像(DKI)模型的衍生定量参数及常规的ADC值,分别由2位放射科医生测量整个病灶的所有弥散参数的平均值。由2位病理科医师联合VETC和MVI结果对HCC组织的微血管模式进行分类,将其分为3个不同的VETC/MVI(VM)组。比较不同VM分组间各个定量参数的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定量参数的诊断效能,并采用DeLong检验比较各组AUC值的差异。结果:IVIM-Dstar值、DKI-K值在不同VM分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VM-组的IVIM-Dstar值、DKI-K值低于VM±和VM+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结果显示,不同VM分组间的DKI-K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IVIM-Dstar及DKI-K值鉴别不同VM分组的AUC值分别为0.756、0.863、0.630及0.653、0.802、0.673;IVIM-Dstar值及DKI-K值组成的联合模型鉴别不同VM分组的AUC值分别为0.769、0.896和0.702(P<0.05)。Delong检验结果表明,IVIM-Dstar、DKI-K以及两者组成的联合模型在鉴别不同VM分组的效能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共振非高斯弥散模型定量参数在术前预测HCC的VETC及MVI联合表型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肿瘤包绕型血管 微血管侵犯 磁共振成像 非高斯弥散模型
下载PDF
预防性TACE对合并微血管浸润的肝癌患者术后复发、生存率的影响 被引量:4
6
作者 黄灿坡 黄进发 +1 位作者 王琳 王建锋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1年第6期189-192,共4页
目的:观察预防性TACE对合并微血管浸润的肝癌患者术后复发、生存率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1月~2018年9月收治的60例肝癌,术后2个月内影像学检查未发现病灶的35例患者,行预防性TACE术作为观察组。定期随访至复发,再进行TACE术者作... 目的:观察预防性TACE对合并微血管浸润的肝癌患者术后复发、生存率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1月~2018年9月收治的60例肝癌,术后2个月内影像学检查未发现病灶的35例患者,行预防性TACE术作为观察组。定期随访至复发,再进行TACE术者作为对照组,共25例。比较两组随访1~3年复发情况,3年总生存率、无进展生存率。结果:观察组随访复发率低于对照组(2.86%vs 36.00%)。两组术后发热、恶心、呕吐、上腹痛、肝功能异常等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3年总生存率、无进展生存率均高于对照组。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影响TACE治疗效果的因素为病理学结果。结论:预防性TACE治疗合并微血管浸润的肝癌患者可降低术后复发率,延长总生存期及无瘤生存期,适于在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防 TACE 微血管浸润 复发 生存率
原文传递
MPV与PLT比值预测小肝癌患者并发微血管浸润的临床价值
7
作者 翟张凯 田云龙 刘茜茜 《实用癌症杂志》 2024年第1期145-148,153,共5页
目的探讨平均血小板体积(MPV)与血小板计数(PLT)比值(MPV/PLT)预测小肝癌患者并发微血管浸润(MVI)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3例小肝癌患者临床资料,并根据肝癌患者术后是否并发MVI将其分为MVI组(70例),非MVI组(83例)。所有肝癌患者... 目的探讨平均血小板体积(MPV)与血小板计数(PLT)比值(MPV/PLT)预测小肝癌患者并发微血管浸润(MVI)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3例小肝癌患者临床资料,并根据肝癌患者术后是否并发MVI将其分为MVI组(70例),非MVI组(83例)。所有肝癌患者入院后均检测MPV、PLT,并计算MPV/PLT。分析比较MVI组、非MVI组MPV/PLT值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OC)分析MPV/PLT对肝癌患者并发MVI的预测价值,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肝癌患者并发MVI的相关因素。结果与非MVI组比较,MVI组患者MPV水平更高、PLT水平更低(P<0.05)。MVI组患者MPV/PLT水平明显高于非MVI组(P<0.05)。经ROC曲线结果显示,MPV/PLT曲线下面积、截断值、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0.825、0.060、82.5%、89.6%,均高于MPV、PLT单项的敏感度、特异度(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MVI组与非MVI组患者AFP水平、肿瘤直径、分化程度、MPV/PLT水平具有明显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低分化程度、肿瘤直径>3 cm、AF P>200 ng/ml、MPV/PLT>0.060均为肝癌患者并发MVI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MPV/PLT水平在小肝癌并发微血管浸润患者中明显升高,是影响小肝癌患者并发MVI的相关因素,有望作为预测小肝癌患者并发MVI的有效生物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均血小板体积与血小板计数比值 肝癌 微血管浸润 预测价值
下载PDF
探讨CT及MRI影像学检查对原发性肝癌患者微血管浸润诊断价值的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孙辉 《黑龙江医学》 2023年第6期705-707,共3页
目的:探讨针对原发性肝癌,CT、MRI影像学检查对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20年5月南通市中医院收治的147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是否存在微血管浸润分为观察组(73例)和对照组(74例),两组患者均行CT、MRI检查,... 目的:探讨针对原发性肝癌,CT、MRI影像学检查对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20年5月南通市中医院收治的147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是否存在微血管浸润分为观察组(73例)和对照组(74例),两组患者均行CT、MRI检查,比较两组患者CT及MRI征象、CT及MRI影像学特征。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门脉分支癌栓数量、瘤内动脉和低密度/信号环征象、局部包膜不完整、边缘模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145、3.178、14.837、56.712,P<0.05);两组患者弥散系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45,P>0.05),CT与MRI检查的诊断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580、6.134、5.297、3.426、4.377,P>0.05)。结论:采用CT、MRI检查原发性肝癌患者,结果表明边缘模糊征象、瘤内动脉和低密度/信号环征象、门脉分支癌栓具有明确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微血管浸润 影像学检查 灵敏度 特异度
下载PDF
CT、MRI及DWI在肝细胞癌微血管浸润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4
9
作者 于世民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2年第8期113-116,共4页
目的探讨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及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在肝细胞癌微血管浸润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我院收治的100例肝细胞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均实施CT、MRI平扫、DWI检查。以手术病... 目的探讨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及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在肝细胞癌微血管浸润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我院收治的100例肝细胞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均实施CT、MRI平扫、DWI检查。以手术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比较CT、MRI平扫、DWI对肝细胞癌患者微血管浸润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析在肝细胞癌患者微血管浸润诊断中CT、MRI平扫、DWI检查与手术病理诊断结果之间的一致性;比较肝细胞癌微血管浸润与无微血管浸润患者的影像特征及表观弥散系数(ADC)。结果以手术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DWI检查对肝细胞癌患者微血管浸润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高于CT、MRI平扫(P<0.05);CT与MRI平扫对肝细胞癌患者微血管浸润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肝细胞癌患者微血管浸润诊断中,CT、MRI平扫与手术病理诊断结果之间均为中度一致性,DWI与手术病理诊断结果之间为高度一致性。肝细胞癌微血管浸润患者的边缘模糊、局部包膜不完整、多结节融合、低密度信号环、门脉分支癌栓占比均高于肝细胞癌无微血管浸润患者(P<0.05)。在不同b值下,肝细胞癌微血管浸润患者的ADC值均高于肝细胞癌无微血管浸润患者(P<0.05)。结论CT、MRI平扫、DWI对肝细胞癌患者微血管浸润均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尤其是DWI检查,可更加灵敏、准确地判断肝细胞癌患者是否发生微血管浸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微血管浸润 计算机断层扫描 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下载PDF
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术前NLR、PLR与术后微血管浸润的关系 被引量:2
10
作者 廖芮 陈凯 +3 位作者 李有赞 唐几超 张娜 杨洪吉 《肿瘤预防与治疗》 2021年第2期117-121,共5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术前评估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 to lymphocyte ratio,PLR)与患者术后微血管浸润(microvasc...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术前评估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 to lymphocyte ratio,PLR)与患者术后微血管浸润(microvascular infiltration,MVI)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行根治性手术切除且经术后病理确诊的224例HCC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按照术后病理诊断分为MVI阴性组和MVI阳性组,比较两组患者NLR、PLR值之间的差异,并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NLR、PLR值与MVI之间的关系。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MVI阳性与MVI阴性两组HCC患者在NLR、PLR、术前甲胎蛋白水平(alpha-fetoprotein,AFP)、术前谷丙转氨酶、肿瘤大小、肿瘤分化程度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谷丙转氨酶、TNM临床分期在两组HCC患者间差异无统计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LR(≥1.95/<1.95)、术前AFP(>400μg/17≤400 μg/L)和低分化是HCC患者MVI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2.289,3.111和1.363。结论:术前NLR和AFP水平可以用于预测HCC患者MVI,可以为HCC的临床诊疗工作中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根治性切除术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 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 微血管浸润
原文传递
HBV相关性肝细胞肝癌发生微血管侵犯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涛 李海明 +3 位作者 王根旺 刘迪 周侃 于松宁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21年第5期493-497,512,共6页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性肝细胞肝癌(HCC)患者发生微血管侵犯(MVI)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肝胆外科行肝癌切除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患者术后病理检查结果是否合并MVI进行分...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性肝细胞肝癌(HCC)患者发生微血管侵犯(MVI)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肝胆外科行肝癌切除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患者术后病理检查结果是否合并MVI进行分组。将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筛选影响HBV相关性HCC发生MV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69例HCC患者中合并MVI患者76例。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乙肝病毒e抗原(HBeAg)阳性、合并肝硬化、中性粒细胞绝对值(NEUT)、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淋巴细胞绝对值(NLR)、血小板绝对值/淋巴细胞绝对值(PLR)、γ-谷氨酰转肽酶(GGT)、甲胎蛋白(AFP)、最大肿瘤直径、肿瘤细胞分化程度、侵及肝被膜以及伴发卫星灶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GGT、AFP升高以及合并肝硬化、侵及肝被膜、合并卫星灶是HBV相关性HCC患者发生MVI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术前GGT、AFP升高以及合并肝硬化、侵及肝被膜、合并卫星灶与HBV相关性HCC患者发生MVI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肝癌 微血管浸犯 乙型病毒性肝炎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