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小波分解与Akaike信息准则的微地震初至拾取方法 被引量:38
1
作者 宋维琪 吕世超 《石油物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4-21,17,共8页
微地震震源的定位要求精确确定初至,人工拾取微地震有效事件需要很大的工作量。首先讨论了Akaike信息准则(AIC)初至拾取方法;然后根据微地震信号在相邻小波尺度上连续的特点,将基于AIC的初至拾取方法与小波多尺度分析方法相结合,对微地... 微地震震源的定位要求精确确定初至,人工拾取微地震有效事件需要很大的工作量。首先讨论了Akaike信息准则(AIC)初至拾取方法;然后根据微地震信号在相邻小波尺度上连续的特点,将基于AIC的初至拾取方法与小波多尺度分析方法相结合,对微地震资料进行多尺度分析;最后利用AIC拾取初至,并根据初至的分布特点确定地震记录中是否存在有效的微地震事件。克服了传统AIC法由于噪声影响使初至点模糊而难以准确拾取的缺点。模型与实际资料的应用表明,基于小波分解与AIC相结合的初至拾取方法能够从信噪比低的资料中较准确地识别出有效微地震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地震 Akaike信息准则 小波多尺度分析 自动识别
下载PDF
基于U-Net的井中多道联合微地震震相识别和初至拾取方法 被引量:21
2
作者 张逸伦 喻志超 +1 位作者 胡天跃 何川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2073-2085,共13页
微地震震相识别和初至拾取是水力压裂微地震监测资料处理中的两个关键步骤,其结果会对后续事件定位和压裂裂缝缝网解释产生重要影响.常规方法如STA/LTA法、模板匹配法、多道互相关法等需要提取有效信号与噪声间振幅、偏振、频率、波形... 微地震震相识别和初至拾取是水力压裂微地震监测资料处理中的两个关键步骤,其结果会对后续事件定位和压裂裂缝缝网解释产生重要影响.常规方法如STA/LTA法、模板匹配法、多道互相关法等需要提取有效信号与噪声间振幅、偏振、频率、波形相似性等方面的特征差异完成震相识别和拾取工作.本文基于深度学习技术的自动特征提取能力,根据井中微地震观测系统的多道数据源特点,提出基于U-Net的多道联合震相识别和初至拾取方法(MT-Net).方法采用具有“逐采样点”识别能力的U-Net模型,模型训练阶段以具有不同信号特征的多道微地震监测记录作为输入,以P波、S波及噪声的概率分布标签作为输出,通过设置二维卷积操作使得道内与道间的波形信息同时被自适应地学习,以满足对相邻道间波形记录处理结果高度一致性的要求;测试阶段将连续记录中的分段波形馈入模型,通过设定P波、S波概率分布曲线阈值完成单震相、双震相和噪声的波形分类,同时对含有效震相的微地震事件完成初至拾取.实际微地震资料处理结果显示,本文方法与同样基于U-Net的单道方法(ST-Net)相比,显著降低了震相识别中低信噪比事件漏拾与误拾发生的概率;同时有效避免了部分单道发生严重的初至拾取结果偏差及P、S震相误拾等情况.本文方法的识别与拾取结果整体上达到了与多道互相关法接近的水平,可满足微地震监测资料处理中实时性和准确性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地震监测 多道联合 震相识别 初至拾取 深度学习
下载PDF
基于多道相似系数的微地震事件自动识别 被引量:13
3
作者 谭玉阳 何川 曹耐 《石油物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26-132,共7页
水力压裂微地震事件的自动识别是微地震数据处理流程中的一项关键步骤。目前常用于微地震事件识别的STA/LTA方法仅利用单道的振幅(或能量)特征差异进行事件识别,因此,容易遗漏低信噪比事件。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多道相似系数的... 水力压裂微地震事件的自动识别是微地震数据处理流程中的一项关键步骤。目前常用于微地震事件识别的STA/LTA方法仅利用单道的振幅(或能量)特征差异进行事件识别,因此,容易遗漏低信噪比事件。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多道相似系数的微地震事件自动识别新方法。该方法的基本思路是在一个滑动时窗内对分段记录进行时差校正后计算其多道相似系数,并利用该相似系数作为检测微地震事件存在与否的依据。合成数据试算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成功识别出信噪比仅为-2.5dB的有效事件。将此方法应用于实际资料的处理,微地震事件识别的准确率达到90%以上。通过与STA/LTA方法处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证明了该方法是一种更为有效的微地震事件识别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地震 事件识别 互相关函数 多道相似系数 误拾率
下载PDF
利用偏振约束的能量比微地震自动识别方法 被引量:11
4
作者 吕世超 宋维琪 +2 位作者 刘彦明 郭晓中 张华锋 《物探与化探》 CAS CSCD 2013年第3期488-493,共6页
微地震监测是分析水力压裂注水前缘或对油藏进行动态监测的一种有效方法。由于持续监测数据量大,而且有效微地震事件的出现时间无法判定,人工拾取需要耗费大量人力与时间,需要利用计算机对有效事件进行自动拾取。笔者分析了井中微地震... 微地震监测是分析水力压裂注水前缘或对油藏进行动态监测的一种有效方法。由于持续监测数据量大,而且有效微地震事件的出现时间无法判定,人工拾取需要耗费大量人力与时间,需要利用计算机对有效事件进行自动拾取。笔者分析了井中微地震监测背景噪声以及某些相关噪声特点,以长短时窗能量比法为基础,结合偏振分析,设计利用偏振—能量比综合的方法来识别微地震有效事件,经实际资料验证该方法具有一定的可靠性。根据实际有效信号与噪声在多级检波器之间的出现规律利用多级间时差对识别结果进行约束来排除某些特殊噪声的影响。将这种方法应用于整套水力压裂微地震监测资料中,能够快速稳定的识别出大量微地震有效事件,有比较好的应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地震监测 有效事件 自动识别 能量比 偏振分析
下载PDF
卷积神经网络微地震事件检测 被引量:12
5
作者 王维波 徐西龙 +1 位作者 盛立 高明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939-949,929,共12页
常规的微地震事件检测方法主要基于信号的特征计算,事件检测准确性依赖于算法的参数设置,受信号特征和信噪比变化的影响较大。为此,提出了一种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微地震事件检测方法。该方法首先使用实际的油井水力压裂多站点微地震监... 常规的微地震事件检测方法主要基于信号的特征计算,事件检测准确性依赖于算法的参数设置,受信号特征和信噪比变化的影响较大。为此,提出了一种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微地震事件检测方法。该方法首先使用实际的油井水力压裂多站点微地震监测信号构建神经网络的样本数据集,样本数据包含有效事件信号和无效背景信号及其分类,然后用样本数据对神经网络进行训练和测试,得到微地震事件识别准确性最高的神经网络模型。使用训练好的神经网络模型对不同信噪比的合成微地震信号以及川渝地区多口油气井压裂微地震监测信号进行微地震事件检测。数据处理结果表明,训练好的卷积神经网络模型能有效自动检测微地震事件,且具有较好的抗噪性和泛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地震事件 事件检测 卷积神经网络 模型训练 实时数据处理
下载PDF
基于波形互相关的微地震事件自动识别及初至拾取 被引量:9
6
作者 魏梦祎 谭玉阳 +3 位作者 毛中华 冯刚 胡天跃 何川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61-372,共12页
根据具有相似震源位置及破裂机理的微地震事件通常在地震记录上表现出相似波形特征的原理,提出一种基于波形互相关的微地震事件自动识别及初至拾取方法。首先,通过计算道间互相关函数,对微地震记录进行时差校正;然后,通过计算道间相似... 根据具有相似震源位置及破裂机理的微地震事件通常在地震记录上表现出相似波形特征的原理,提出一种基于波形互相关的微地震事件自动识别及初至拾取方法。首先,通过计算道间互相关函数,对微地震记录进行时差校正;然后,通过计算道间相似系数的方法识别连续地震记录中的微地震事件。在完成事件识别的同时,对时差校正后的多道记录进行叠加,并采用STA/LTA方法对叠加道进行初至拾取,结合各道间的时差信息即可获得各道微地震事件的初至到时。为了检验所提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分别对模型数据和实际资料进行处理,结果表明利用所提方法可以在有效地识别微地震事件的同时,得到较为准确的初至拾取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地震 事件识别 初至拾取 互相关函数 时差校正
下载PDF
基于多尺度分解的微地震噪声压制与初至检测方法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唐杰 温雷 +1 位作者 李聪 戚瑞轩 《石油物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17-523,共7页
地面微地震数据信噪比很低,严重影响了初至拾取的精度及反演结果的可靠性。为此,对基于改进的完备总体经验模态分解(ICEEMD)的去噪方法与初至检测方法进行了研究,首先利用ICEEMD将非平稳信号分解为一系列相对平稳的固有模态函数,然后提... 地面微地震数据信噪比很低,严重影响了初至拾取的精度及反演结果的可靠性。为此,对基于改进的完备总体经验模态分解(ICEEMD)的去噪方法与初至检测方法进行了研究,首先利用ICEEMD将非平稳信号分解为一系列相对平稳的固有模态函数,然后提出了一种自适应间隔阈值去除固有模态中噪声成分的方法,最后将去噪后的分量相加重构去噪后的信号。应用Hilbert变换计算每个分量的振幅,然后计算持续能量比,利用给定的阈值找到局部最大值,计算得到高能量的地震信号的到达时间。理论模型数据及实际微地震资料的处理结果表明,去噪后数据的信噪比得到了改进,相对于传统的空间域滤波与变换域阈值去噪,该去噪方法具有显著的优势及较好的应用价值,与Hilbert变换结合的初至检测方法可以有效地检测微地震信号初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地震 随机噪声压制 改进的完备总体经验模态分解 固有模态函数 自适应间隔阈值 重构 初至检测
下载PDF
利用同步挤压变换检测微地震信号 被引量:8
8
作者 刘晗 张建中 黄忠来 《中国科技论文》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1期2472-2476,共5页
针对低信噪比微地震监测资料识别和检测微地震事件的难题,利用同步挤压小波变换(SWT)对微地震监测资料进行处理。结果表明,同步挤压小波变换具有较高的时间和频率分辨率,可将时域微震监测信号转化成高分辨率的时频谱,精细刻画了微地震... 针对低信噪比微地震监测资料识别和检测微地震事件的难题,利用同步挤压小波变换(SWT)对微地震监测资料进行处理。结果表明,同步挤压小波变换具有较高的时间和频率分辨率,可将时域微震监测信号转化成高分辨率的时频谱,精细刻画了微地震监测信号的时频特征。分析微地震信号和噪声的时频特征,设计二维时频域滤波器,在时频域进行滤波,去除噪声,保留微地震信号时频谱,然后对滤波结果进行同步挤压小波反变换,恢复微地震波形,从而实现对微震事件的检测;同时,利用微地震信号的时频分布变化特征确定微地震到达时间。利用同步挤压小波变换对模拟信号和实测油田压裂微震资料的微地震信号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同步挤压变换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且优于S变换和带通滤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震检测 同步挤压变换 小波变换 时频分析 时频滤波 信噪比
下载PDF
基于优化领先狼群算法的微震源定位研究
9
作者 李晓燕 张明伟 +2 位作者 宋雷 庞迎春 张结如 《矿业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3-242,共10页
为分析不同启发式方法对求解微震源定位精度问题的影响,提出一种优化领先狼群算法。该算法在领先狼群算法的基础上,调整搜索步长和围攻步长两个参数,提高了在搜索过程中跳出局部最优解的能力。通过理论模型反演和工程数据分析,验证了优... 为分析不同启发式方法对求解微震源定位精度问题的影响,提出一种优化领先狼群算法。该算法在领先狼群算法的基础上,调整搜索步长和围攻步长两个参数,提高了在搜索过程中跳出局部最优解的能力。通过理论模型反演和工程数据分析,验证了优化领先狼群算法的有效性。与常用的粒子群算法和模拟退火算法两种启发式算法相比,优化领先狼群算法收敛更快,精度更高,受P波波速误差影响更小。该算法为智能启发式算法应用于微震源定位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震源定位 微震检测 领先狼群算法 粒子群算法 模拟退火算法
下载PDF
上海及邻区微震检测与定位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雅楠 李红谊 +3 位作者 张盛中 李炎臻 黄雅芬 钟卫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113-1124,共12页
本文利用基于图像处理器加速的模板匹配定位法(Graphics Processing Unit-based Match&Locate, GPU-M&L)和双差定位法(HypoDD),对上海及邻区13个台站记录的2011年至2020年共10年的连续地震数据资料进行分析.首先从中国地震台网... 本文利用基于图像处理器加速的模板匹配定位法(Graphics Processing Unit-based Match&Locate, GPU-M&L)和双差定位法(HypoDD),对上海及邻区13个台站记录的2011年至2020年共10年的连续地震数据资料进行分析.首先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提供的146个地震事件目录中挑选了136个地震事件作为模板事件,使用模板匹配定位技术对上海及邻区10年的连续资料进行遗漏地震事件的扫描和检测,共识别出824个地震事件,约为台网中心提供地震目录事件数量的5.5倍.然后对识别出的地震事件通过深度去噪方法(DeepDenoiser)将信号与噪声分离,并对去噪后地震波形的频率和振幅特性分析来进一步确认识别出的地震事件.同时利用基于机器学习的震相拾取技术(PhaseNet),对去噪后的333个地震事件进行了震相拾取.检测后的地震目录完备震级由台网目录的Mc1.0降为Mc0.8.最后利用双差定位法对479个地震事件进行精定位,精定位的结果显示,上海地区整体地震活动性较弱,地震的空间分布相对较为分散,定位后的地震事件部分集中于安角断凹,部分事件沿北东向的枫泾—川沙隐伏断裂带和沿北西向的南通—上海断裂分布.我们的结果,为研究上海及邻区地震活动性、地震发生灾害程度和风险性评价等,奠定了重要的数据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地区 微震检测 模板匹配定位技术 深度去噪 双差定位
下载PDF
基于多模态神经网络的微地震事件检测
11
作者 张岩 刘小秋 +2 位作者 王海潮 宋利伟 董宏丽 《石油物探》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90-806,共17页
针对微地震有效信号时序特征存在的局限导致微地震事件识别准确率不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多模态学习的神经网络微地震事件检测方法。首先,利用道集数据的相关性以目标道为轴对称制作多道时域模态,对目标道进行时频分析得到S域模态特... 针对微地震有效信号时序特征存在的局限导致微地震事件识别准确率不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多模态学习的神经网络微地震事件检测方法。首先,利用道集数据的相关性以目标道为轴对称制作多道时域模态,对目标道进行时频分析得到S域模态特征;然后,联合时域模态和S域模态设计微地震事件检测神经网络,综合多模态的特征进行训练学习,提高微地震事件识别的精度;最后,为验证方法的有效性,对合成微地震信号进行低信噪比数据分析、小幅值数据分析以及实际油井微地震监测信号事件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检测低信噪比及微弱的微地震事件;与支持向量机、卷积神经网络、基于监督机器学习方法的对比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更高的抗噪性与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地震 事件检测 拉普拉斯变换 多模态网络 时频谱 道集数据相关性
下载PDF
2020年古冶M_(S)5.1地震序列微震检测及活动性研究
12
作者 王同利 张盛中 +3 位作者 崔博闻 武敏捷 马泽宇 葛慧颖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01-1514,共14页
2020年7月12日河北省古冶(39.78°N,118.44°E)发生M_(S)5.1地震,震源深度10 km.本文通过对其周边500 km范围内的84个固定台站连续观测地震数据,采用基于图形处理器的模板匹配定位识别技术(GPU-M&L)对地震前后(2020年6月1日... 2020年7月12日河北省古冶(39.78°N,118.44°E)发生M_(S)5.1地震,震源深度10 km.本文通过对其周边500 km范围内的84个固定台站连续观测地震数据,采用基于图形处理器的模板匹配定位识别技术(GPU-M&L)对地震前后(2020年6月1日至2020年8月31日)共三个月的连续数据进行了微震检测和地震活动性分析.我们首先从台网目录的362个古冶地震序列事件中挑选了信噪比较高的118个地震作为模板,通过模板扫描和检测,获得共1017个地震,约为台网目录的2.8倍,然后运用双差定位方法(hypoDD)对669个地震事件进行了重定位.最后我们对古冶地震的事件序列进行时空分布、震源机制解以及b值空间分布等分析.结果显示古冶M_(S)5.1地震前,震中区周边地震活动性显著,地震前后地震序列分布优势方向为NE向,震源深度方向近直立分布;发震断裂为唐山—古冶断裂或其延伸部分,与1976年唐山M_(S)7.8地震同为唐山断裂带,发震断层走向基本一致.据此,我们推测古冶M_(S)5.1地震是1976年唐山M_(S)7.8地震后余震区应力调整所触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冶地震 微震检测 模板匹配 完备震级 地震活动性
下载PDF
应用残差网络的微地震事件五分类检测方法
13
作者 潘禹行 田宵 +2 位作者 甘兆龙 张雄 张伟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92-403,共12页
常规的微地震事件检测方法通常需要人工选取阈值,在处理大量连续记录数据时效率较低,难以适应实时监测的需求。为此,提出一种基于残差网络的微地震事件五分类检测方法,将样本分为噪声、完整的微震事件、只含有P波、只含有S波以及多个微... 常规的微地震事件检测方法通常需要人工选取阈值,在处理大量连续记录数据时效率较低,难以适应实时监测的需求。为此,提出一种基于残差网络的微地震事件五分类检测方法,将样本分为噪声、完整的微震事件、只含有P波、只含有S波以及多个微震事件五类。该方法只需将连续记录的波形数据等分,并通过时窗调整获得完整的微震记录。通过一系列数据增广方法实现小规模实际数据样本集的模型训练,模型精度高达99%。将该方法与二分类方法同时应用于微地震监测数据检测,并通过P波、S波到时拾取和震源定位评估检测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基于残差网络的五分类检测方法检测到了更多数量的微震事件,且具有较高的运算效率,满足实时监测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地震监测 事件检测 数据增广 残差网络 深度学习
下载PDF
复合构造区域煤岩体应力分布及冲击地压危险性评价 被引量:5
14
作者 高家明 夏永学 +1 位作者 杨光宇 陈学慧 《工矿自动化》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4-19,26,共7页
工作面构造区域应力异常集中与冲击地压关系密切,而基于煤岩体波速与应力的良好相关性,地震波CT探测技术广泛用于冲击地压危险性评价与预警,但现有研究仅针对简单条件或单一构造区域,未对存在多种地质构造形成的复合构造区域进行探讨。... 工作面构造区域应力异常集中与冲击地压关系密切,而基于煤岩体波速与应力的良好相关性,地震波CT探测技术广泛用于冲击地压危险性评价与预警,但现有研究仅针对简单条件或单一构造区域,未对存在多种地质构造形成的复合构造区域进行探讨。以山东某矿2305综放工作面为例,针对其复合构造区域内微震事件集中且曾发生过冲击地压的情况,采用地震波CT探测技术获取构造区域内煤岩体应力分布情况,并引入含地震波波速和波速梯度的特征指数c分析应力分布特征及冲击地压危险性。研究结果表明:①微震事件分布集中与邻近构造相关,可将集中区域按构造数量分为单一或复合区域,按受扰动程度分为强或弱扰动区域。②强扰动复合构造区域静态应力集中程度最高,弱扰动单一构造区域应力集中程度最低;断层单一构造区域应力增高水平与受扰动程度呈正相关关系;低扰动复合构造区域内向斜较断层应力增高显著。③构造区域围岩静态应力集中是导致围岩活动剧烈的主要原因,综合考虑围岩静载荷与采动影响下动载荷增量情况,可得出不同微震事件集中区域的冲击地压危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炭开采 采煤工作面 冲击地压 地震波CT探测 微震探测 复合地质构造 围岩应力
下载PDF
西藏米林M6.9地震早期余震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5
15
作者 尹昕忠 周本刚 +3 位作者 陈九辉 韦伟 谢超 郭志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2322-2331,共10页
北京时间2017年11月18日06时34分(GMT:2017-11-17 22∶34),西藏自治区林芝市米林县发生了M6.9地震.本次地震位于东喜马拉雅东构造结末端旋转变形强烈部位.本研究基于林芝台阵记录的波形数据,应用双差定位方法和匹配滤波方法对本次地震... 北京时间2017年11月18日06时34分(GMT:2017-11-17 22∶34),西藏自治区林芝市米林县发生了M6.9地震.本次地震位于东喜马拉雅东构造结末端旋转变形强烈部位.本研究基于林芝台阵记录的波形数据,应用双差定位方法和匹配滤波方法对本次地震早期余震序列进行了全面检测分析.截至2017年11月25日上午08时,我们共获得约10倍的中国地震台网公布的余震事件.余震的时空分布特征显示,本次米林M6.9地震余震呈NW向,位于北东向南迦巴瓦构造结北部的东西两侧边界断裂带之间,沿西兴拉断裂带分布,断层具有明显的分段破裂特征,主震位于余震分布带中部.根据余震分布特征以及震源机制解显示,发震断层的深部几何结构为北东向陡倾,主震北东侧的断层活动为主震及发震断层触发的结果,其深部几何结构也较陡,余震整体沿断层分布长度约50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林M6.9地震 微震检测 发震构造 东喜马拉雅构造结
下载PDF
2018年台湾地区浅滩M_(W)5.7地震的余震序列及发震构造研究
16
作者 唐兰兰 王笋 +3 位作者 徐立 刘善虎 张艺峰 姚道平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826-2842,共17页
2018年11月26日台湾地区浅滩北缘发生M_(W)5.7地震,震中不在已知的深大断裂上,且由于缺乏近台控制,破裂方向存疑.本文基于福建、广东和台湾地区的宽频带台站记录,利用微震检测技术获取了更加完整的余震序列,检测出的余震数量是福建台网... 2018年11月26日台湾地区浅滩北缘发生M_(W)5.7地震,震中不在已知的深大断裂上,且由于缺乏近台控制,破裂方向存疑.本文基于福建、广东和台湾地区的宽频带台站记录,利用微震检测技术获取了更加完整的余震序列,检测出的余震数量是福建台网定位结果的4倍,这些余震集中在2 km×8 km的近EW向条带内.同时利用GCAP方法反演了主震及5个强余震的震源机制解,反演结果显示主震及强余震均为高倾角的走滑型地震,主压应力方向为NW-SE向,反演得到的震源深度略有差异,主震震源深度14 km,M_(W)3.9以上强余震的震源深度在12~17 km之间.主震东西两侧余震活动存在显著差异,其东侧余震活动主要集中在主震后一个月内,而西侧余震活动在主震后半年内都比较活跃,说明东侧应力水平在主震之后得到较为充分的释放.另外,穿过震中区的多道地震剖面揭示的震中区浅部活断层走向为EW,具有显著的走滑特征,其空间位置与余震分布、震源机制解吻合.基于余震的时-空分布、震源机制解和浅部活断层特征,推测此次M_(W)5.7地震发震断层为近EW向的台湾地区浅滩断裂,可能是台湾岛B Fault的延伸,断裂带南北两侧的俯冲速率差异在上地壳产生的强大右旋剪切应力是2018年台湾地区浅滩M_(W)5.7地震的动力学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8年台湾地区浅滩地震 微震检测 震源机制解 多道地震剖面
下载PDF
2020年新疆伽师MS6.4地震震源区微震检测与目录完备性分析
17
作者 梁姗姗 张广伟 +2 位作者 邹立晔 刘艳琼 姬运达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485-1492,共8页
中强地震发生后,地震检测因受到尾波的干扰可能会遗漏部分微震事件,影响地震目录的完备性。文章利用波形模板匹配方法对2020年新疆伽师MS6.4地震序列开展微震检测,相比原始的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统一地震目录,新检测出1 756个微震事件,地... 中强地震发生后,地震检测因受到尾波的干扰可能会遗漏部分微震事件,影响地震目录的完备性。文章利用波形模板匹配方法对2020年新疆伽师MS6.4地震序列开展微震检测,相比原始的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统一地震目录,新检测出1 756个微震事件,地震数量增加了1.3倍。基于检测后的余震目录计算最小完备震级为ML1.2,地震活动性b值为0.76,较原始目录的ML1.6和0.77均有所降低。通过伽师震源区地震序列活动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前震序列在主震前短时间内(前36小时)出现地震活动的密集增强,相应的b值显示为低值;主震发生后地震序列完备震级较高,随着时间的推移,完备震级缓慢降低并趋于稳定,并且呈周期性的波动。本研究提高了伽师震源区地震目录的完备性,为精细化描述该地区地震序列时空演化特征提供了关键数据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伽师MS6.4震源区 微震检测 最小完备震级 地震活动性
下载PDF
人工智能技术在辽宁矿震检测中的研究进展
18
作者 马莉 焦明若 +1 位作者 杨红艳 包秀敏 《防灾减灾学报》 2023年第4期62-66,共5页
通过对辽宁地区特别是沈阳、抚顺、阜新三个地区发生矿震的简单回顾,总结了人工智能检测技术在辽宁地区矿震检测中的应用,对下一步人工智能识别辽宁矿震的研究方向加以论述,并简要地对未来的人工智能发展做出展望。
关键词 非天然地震 矿震 微震检测 卷积神经网络模型 人工智能
下载PDF
2022年青海门源M_(s)6.9地震余震演化与地震触发
19
作者 闫坤 王伟君 +1 位作者 寇华东 叶志鹏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5-32,共18页
地震序列的时空演化有助于揭示地震成核过程和地震相互作用.本文采用双差定位方法对2009年以来门源地区的目录地震重新定位,并以其为模板,匹配扫描连续波形,完善2022年门源M_(s)6.9地震前后的活动图像.结果表明:2022年门源M_(s)6.9地震... 地震序列的时空演化有助于揭示地震成核过程和地震相互作用.本文采用双差定位方法对2009年以来门源地区的目录地震重新定位,并以其为模板,匹配扫描连续波形,完善2022年门源M_(s)6.9地震前后的活动图像.结果表明:2022年门源M_(s)6.9地震主要发生在托勒山北断裂南侧高角度南倾的走滑断裂上,无明显前震活动,是典型的主—余型序列;早期余震向主震东西两侧扩展,迁移距离与流逝时间呈对数关系,符合震后余滑扩散特征,并且西侧的迁移速率和地震强度高于东侧;冷龙岭断裂和门源地震发震断裂斜交,但它的地震活动与余震不同,这些活动在余震扩散前锋到达前开始,沿断层向东南方向迁移但很快受阻,直到5 d后Ms5.2地震发生后才继续南迁,最后终止于2016年门源Ms6.4地震余震扩散区的尾端附近.因此,两条断层上的地震时空演化反映了断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冷龙岭断裂的地震活动受2022年门源主震库仑应力变化影响而触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22年门源M_(s)6.9地震 微震检测 地震重定位 余震迁移 地震触发
下载PDF
基于深度学习方法检测大同矿区非天然地震事件
20
作者 郑亚迪 赵晓云 《山西地震》 2023年第4期41-44,56,共5页
利用深度学习方法对2022年6月1日至8月31日大同非天然地震试验台网8个台站、山西及周边邻省地震台网32个固定台站的连续波形进行微震检测,产出非天然地震自动编目结果。自动编目结果和人工编目结果的对比显示,自动编目产出非天然地震事... 利用深度学习方法对2022年6月1日至8月31日大同非天然地震试验台网8个台站、山西及周边邻省地震台网32个固定台站的连续波形进行微震检测,产出非天然地震自动编目结果。自动编目结果和人工编目结果的对比显示,自动编目产出非天然地震事件数量是人工编目的7.9倍,检测匹配率达86.9%;发震时刻偏差1 s以内的占总匹配事件的91.5%;震源位置偏差在5 km以内的占83.0%;M L震级偏差在±0.3以内的占81.1%;震源深度偏差在2 km以内的占60.1%。分析认为,实时智能处理系统对大同矿区非天然地震目录完整性有较大程度的补充,定位精度较高,可应用于大同矿区非天然地震检测、活动性分析及定位等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天然地震 深度学习方法 微震检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