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尺度热传导理论及金属薄膜的短脉冲激光加热 被引量:13
1
作者 王秋军 徐红玉 +1 位作者 宋亚勤 张元冲 《微纳电子技术》 CAS 2003年第11期18-23,共6页
概述了微尺度热传导理论的几种模型及其求解方法。以金属薄膜的短脉冲激光加热为例,分析了固体材料在微尺度条件下的热响应特征,主要包括短脉冲激光加热条件下金属薄膜中的热平衡时间、薄膜中热传递的波动性特征和微尺度条件下热传递的... 概述了微尺度热传导理论的几种模型及其求解方法。以金属薄膜的短脉冲激光加热为例,分析了固体材料在微尺度条件下的热响应特征,主要包括短脉冲激光加热条件下金属薄膜中的热平衡时间、薄膜中热传递的波动性特征和微尺度条件下热传递的尺寸效应;同时讨论了对流热损失对金属薄膜热行为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尺度 热传导 金属薄膜 短脉冲激光加热 热平衡 对流热损失
下载PDF
微化工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被引量:16
2
作者 辛靖 朱元宝 +2 位作者 胡淼 张海洪 宋宇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CAS 2020年第5期8-13,共6页
微化工技术是化学工程领域多学科交叉的前沿技术,其技术核心是在微通道反应器中完成微尺度的传递和化学反应过程,通过减小体系的分散尺度,强化混合与传递,提高过程可控性和效率,增强化工过程安全性,促进过程强化和化工系统小型化,提高... 微化工技术是化学工程领域多学科交叉的前沿技术,其技术核心是在微通道反应器中完成微尺度的传递和化学反应过程,通过减小体系的分散尺度,强化混合与传递,提高过程可控性和效率,增强化工过程安全性,促进过程强化和化工系统小型化,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从微化工技术原理、技术特点及其优越性、工业应用等方面进行了介绍,旨在加深人们对微化工技术的理解,进而推动微化工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化工技术 过程强化 微反应器 微尺度传递
下载PDF
微尺度内液-液传质及反应过程强化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3
作者 李光晓 刘塞尔 苏远海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452-467,共16页
微化工技术作为一种高效的过程强化技术获得了广泛应用。本文从流动、传递及反应三者之间的耦合机制出发,系统综述了近十五年以来关于微尺度内液-液两相流动与传质过程特征、强化传质的微反应器、评价标准及其在化学品合成与材料制备中... 微化工技术作为一种高效的过程强化技术获得了广泛应用。本文从流动、传递及反应三者之间的耦合机制出发,系统综述了近十五年以来关于微尺度内液-液两相流动与传质过程特征、强化传质的微反应器、评价标准及其在化学品合成与材料制备中的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其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尺度 微反应器 微化工技术 两相流动 过程强化 质量传递
下载PDF
金属薄膜在短脉冲激光加热下的温度响应 被引量:5
4
作者 周凤玺 李世荣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55-59,共5页
利用非经典的双相延迟 DPL(Dual phase lag)热传导方程,采用稳定的有限差分方法求解了金属薄膜在超短脉冲激光辐射作用下的温度响应.探讨了薄膜内温度响应随温度延迟相与热流延迟相的不同而产生的变化趋势,讨论了在微时间和微空间尺度... 利用非经典的双相延迟 DPL(Dual phase lag)热传导方程,采用稳定的有限差分方法求解了金属薄膜在超短脉冲激光辐射作用下的温度响应.探讨了薄膜内温度响应随温度延迟相与热流延迟相的不同而产生的变化趋势,讨论了在微时间和微空间尺度条件下金属薄膜随不同的激光加热以及薄膜厚度而引起的热响应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尺度 热传递 金属薄膜 激光加热
下载PDF
微柱群流动及换热研究进展 被引量:5
5
作者 王乐 翁建华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4330-4341,共12页
微柱群结构能够增大有效传热面积并增强流动扰动,在航空航天、核电站、空调制冷等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是宏观流动传热机理在微尺度下不一定适用,在微尺度领域流动换热受更多因素影响。本文针对结构、纳米粒子以及不同重力水平对微... 微柱群结构能够增大有效传热面积并增强流动扰动,在航空航天、核电站、空调制冷等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是宏观流动传热机理在微尺度下不一定适用,在微尺度领域流动换热受更多因素影响。本文针对结构、纳米粒子以及不同重力水平对微柱群流动换热影响机理进行了综述,总结了国内外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流线型微柱群结构具有较好的传热性能。文中指出微米或毫米级的粒子在液体中易沉降,堵塞微柱群通道,而纳米流体在微柱群通道压降小、纳米粒子不易沉淀且单位体积内的热导率更高,但纳米流体的物性只能在短时间内保持稳定不变。无论是常重力还是微重力下沸腾换热,微柱群结构都存在毛细吸引力,可及时向受热面供给液体并且提供稳定的气泡成核位点,有助于提高传热系数。本文提出临界热通量和气泡离开直径的变化规律是微重力下微柱群结构沸腾换热的研究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尺度 流动 传热 结构 纳米粒子 微重力
下载PDF
微肋阵通道内流动沸腾CHF特性 被引量:5
6
作者 杜保周 孔令健 +3 位作者 郭保仓 李慧君 刘志刚 吕明明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989-1998,共10页
以去离子水为工质,在质量流速G为96~224 kg·m^(-2)·s^(-1),入口过冷度为20~50℃,有效热通量为10~240W·cm^(-2)的范围内,对圆形、菱形、椭圆形微肋阵通道内流动沸腾临界热通量(critical heat flux,CHF)特性进行了实验研... 以去离子水为工质,在质量流速G为96~224 kg·m^(-2)·s^(-1),入口过冷度为20~50℃,有效热通量为10~240W·cm^(-2)的范围内,对圆形、菱形、椭圆形微肋阵通道内流动沸腾临界热通量(critical heat flux,CHF)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临界热通量是通道出口壁面干涸造成的,而出口壁面的干涸是由于流动沸腾向通道上游的反向流动。出口壁温的剧增和两相压降的剧减标志着CHF的发生。此外研究发现质量流速、入口过冷度、微肋形状等实验参数对CHF也有着很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实验工况条件下,微肋片的存在大大减小了沸腾的反向流动和流动沸腾的不稳定性,微肋阵通道的CHF比光滑微通道更高,且椭圆形微肋阵的CHF最大,菱形微肋阵次之,圆形微肋阵最小;CHF随着质量流速和入口过冷度的增大而增大,但随着出口干度的增大而减小。最后将实验数据文献中的关联式进行了比较验证,结果表明该实验数据与关联式吻合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尺度 微肋阵 沸腾 传热 临界热通量 预测
下载PDF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n microchannel heat sinks for electronics cooling
7
作者 Zhi-Qiang Yu Mo-Tong Li Bing-Yang Cao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xtreme Manufacturing》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2期133-162,共30页
The heat generation of electronic devices is increasing dramatically,which causes a serious bottleneck in the thermal management of electronics,and overheating will result in performance deterioration and even device ... The heat generation of electronic devices is increasing dramatically,which causes a serious bottleneck in the thermal management of electronics,and overheating will result in performance deterioration and even device damage.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icro-machining technologies,the microchannel heat sink(MCHS)has become one of the best ways to remove the considerable amount of heat generated by high-power electronics.It has the advantages of large specific surface area,small size,coolant saving and high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This paper comprehensively takes an overview of the research progress in MCHSs and generalizes the hotspots and bottlenecks of this area.The heat transfer mechanisms and performances of different channel structures,coolants,channel materials and some other influencing factors are reviewed.Additionally,this paper classifies the heat transfer enhancement technology and reviews the related studies on both the single-phase and phase-change flow and heat transfer.The comprehensive review is expected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reference and technical guidance for further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MCHSs in the fu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channel heat sink thermal management of electronics microscale heat transfer heat transfer enhancement
下载PDF
V形沟槽纳米线团簇表面的毛细抽吸-补液蒸发传热特性研究
8
作者 王禹丹 徐晨 +2 位作者 阮达 春江 马学虎 《化工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424-3436,共13页
利用V形沟槽纳米线团簇表面的毛细抽吸和补液特征,结合实验观测和建模分析对表面的薄液膜蒸发进行研究。探究了表面结构参数和沟槽液位对蒸发性能的影响,建立薄液膜蒸发模型求解纳米线团簇和V形沟槽中的液膜轮廓方程并分析传热性能。结... 利用V形沟槽纳米线团簇表面的毛细抽吸和补液特征,结合实验观测和建模分析对表面的薄液膜蒸发进行研究。探究了表面结构参数和沟槽液位对蒸发性能的影响,建立薄液膜蒸发模型求解纳米线团簇和V形沟槽中的液膜轮廓方程并分析传热性能。结果表明,随着纳米线直径减小和高度增大,薄液膜蒸发传热系数增大,最高可达369kW/(m_(2)·K)。团簇内液膜在毛细力驱动下具有极高的爬升速度,使得小持液量下液膜仍位于团簇顶端蒸发。沟槽液膜完全润湿沟槽且与团簇顶端液膜相连通,为团簇蒸发补液,沟槽液位下降不影响团簇顶端蒸发,能够延伸薄液膜长度并减薄沟槽侧壁液膜厚度,进一步强化传热。纳米线团簇中液膜宏观传热系数显著高于沟槽,证明了团簇在整体蒸发中的决定性贡献,阐明了V形沟槽纳米线团簇表面薄液膜蒸发微观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线团簇 毛细抽吸 V形沟槽 薄液膜 微尺度 蒸发 传热
下载PDF
超疏水/亲水性结构表面流动沸腾传热实验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姜洪鹏 白敏丽 +2 位作者 高栋栋 高林松 吕继组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4093-4103,共11页
用激光烧蚀方法在抛光后的铜上制备出四种无需涂覆修饰即可获得超疏水/亲水性的规则微阵列结构表面。基于流动可视化与温度数据结果,分析了表面浸润性和过冷度对流动沸腾传热性能的影响,与经典汽化核心密度关联式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 用激光烧蚀方法在抛光后的铜上制备出四种无需涂覆修饰即可获得超疏水/亲水性的规则微阵列结构表面。基于流动可视化与温度数据结果,分析了表面浸润性和过冷度对流动沸腾传热性能的影响,与经典汽化核心密度关联式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疏水表面可削弱单相对流传热,大幅强化沸腾传热,最大传热系数提高了75.5%,沸腾起始点提前3.5 K,且汽化核心数目较裸铜表面提高了5倍以上,但有较低的临界热通量。超亲水表面可增强单相对流传热、小幅度提升流动沸腾传热。对比亲水表面与疏水表面的气泡生长过程,发现疏水表面尾端气泡容易汇聚,生长周期较长;而亲水表面没有发生明显的气泡汇聚行为,气泡生长周期较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尺度 气液两相流 传热 超疏水 超亲水
下载PDF
微细通道内超亲水改性表面饱和沸腾的传热特性 被引量:2
10
作者 周刊 李蔚 +4 位作者 李俊业 朱华 盛况 白光辉 常浩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A02期82-88,共7页
以去离子水为工质,针对高宽高比的矩形微细通道内竖直向上的饱和流动沸腾进行了实验研究。利用等离子增强化学气相沉积工序在原本光滑亲水的硅片表面上沉积100nm厚度的二氧化硅薄膜得到超亲水表面。通过实验测量探讨了热通量、质量流量... 以去离子水为工质,针对高宽高比的矩形微细通道内竖直向上的饱和流动沸腾进行了实验研究。利用等离子增强化学气相沉积工序在原本光滑亲水的硅片表面上沉积100nm厚度的二氧化硅薄膜得到超亲水表面。通过实验测量探讨了热通量、质量流量对超亲水和普通表面换热特性的影响,并进一步通过高速摄像对观察到的两相流型结合换热进行解释。结果表明超亲水表面在低流速和高热通量下可以通过延缓局部干涸的发生从而强化换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尺度 微通道 传热 相变 纳米结构 可视化
下载PDF
微尺度多相流动与传质可视化实验教学平台设计 被引量:2
11
作者 吴梁玉 沈超群 +2 位作者 陈俊 邓梓龙 刘向东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55-159,共5页
该文设计的微尺度多相流动与传质可视化实验教学平台,巧妙地结合了PIV技术和纹影技术,并将其应用于微尺度多相流动与传质实验教学,可以很好地实现对微尺度下流体界面附近的流体运动和浓度分布情况的直接观测,并以微尺度液滴蒸发过程和... 该文设计的微尺度多相流动与传质可视化实验教学平台,巧妙地结合了PIV技术和纹影技术,并将其应用于微尺度多相流动与传质实验教学,可以很好地实现对微尺度下流体界面附近的流体运动和浓度分布情况的直接观测,并以微尺度液滴蒸发过程和微尺度液滴液-液萃取传质过程为例,对平台性能进行了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微尺度多相流动与传质可视化实验教学平台操作简单,实验结果直观准确,既能用示踪粒子的运动来显示肉眼不可见的流体运动,也能通过直观的明暗条纹信息来展示流体内部浓度的分布情况,该教学平台完全能够满足微尺度多相流动与传质实验教学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尺度 多相流动 传质 可视化技术 实验教学平台
下载PDF
R134a在菱形离散肋微小通道内的流动沸腾换热实验研究
12
作者 王玉兵 李杰 +2 位作者 詹宏波 朱光亚 张大林 《化工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3797-3806,共10页
研究了制冷剂R134a在角度分别为30°、60°和90°的菱形离散肋微小通道内的流动沸腾换热特性。微小通道内菱形离散肋分布区域长300 mm、宽20 mm,进口处饱和压力为(700±5)kPa,其他工况范围为:干度0~1,质量流率200~500 k... 研究了制冷剂R134a在角度分别为30°、60°和90°的菱形离散肋微小通道内的流动沸腾换热特性。微小通道内菱形离散肋分布区域长300 mm、宽20 mm,进口处饱和压力为(700±5)kPa,其他工况范围为:干度0~1,质量流率200~500 kg(/m2·s),热通量10~30 kW/m2。实验结果表明:离散肋中的流动沸腾换热受到核态沸腾和对流沸腾的共同作用,传热系数随质量流率和热通量的增加而增加,但随着干度的升高,热通量的作用减弱并趋于消失。此外,离散肋结构对流动沸腾换热有显著影响,相同工况下,90°菱形离散肋的传热系数高于30°和60°,且在高干度更显著。最后,基于实验数据和分析结论,提出了一个适用于预测不同结构离散肋微小通道中流动沸腾传热系数的计算关联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散肋 微尺度 流动沸腾 传热 两相流
下载PDF
流固耦合对微尺度下气体扩散层液态水流动的影响
13
作者 王杰敏 张赛 +1 位作者 王庆泰 王宪军 《过程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627-1636,共10页
提出了一种重构碳纤维气体扩散层(GDL)微观结构的新方法,用于研究粗糙孔隙通道内速度场对GDL渗流量的影响。利用粗糙元和分形理论得到GDL内部孔隙通道随机分布模型,通过区分通道壁面亲/疏水性,得出了弥散速度占比、滑移增强系数、黏性... 提出了一种重构碳纤维气体扩散层(GDL)微观结构的新方法,用于研究粗糙孔隙通道内速度场对GDL渗流量的影响。利用粗糙元和分形理论得到GDL内部孔隙通道随机分布模型,通过区分通道壁面亲/疏水性,得出了弥散速度占比、滑移增强系数、黏性增强系数和微尺度效应增强系数四种参数,并以此作为控制因素重构更加准确的内部速度分布,结合Darcy定律得到有效渗流系数模型。对GDL孔隙通道内部液态水的流动过程进行模拟,分析了不同粗糙度和接触角对液态水传输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孔隙通道粗糙元随机分布和不均匀流固耦合作用影响扩散层内部弥散速度、黏性、滑移速度的分布,四种控制因素共同作用于液态水的流动过程并促进液态水排出;相同粗糙度情况下,接触角为0o~180o时,亲水壁面滑移效应的促进作用大于弥散效应和黏性的抑制作用的程度逐渐增加,疏水壁面滑移效应的促进作用大于弥散效应和黏性的抑制作用的程度逐渐减小,流量变化曲线的斜率先显著增加后逐渐减小。新建立的扩散层内部液态水有效渗流系数模型可准确描述GDL内部液态水的流动规律,对GDL内部水管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尺度 滑移效应 流固耦合作用 分形 气体扩散层 传质
原文传递
绝热圆腔内4根冷热微管阵列振动强化传热实验
14
作者 李萌 戴传山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557-1563,1581,共8页
目前针对微细管管外同时有自然对流和周期横向振动存在情况下的混合对流问题鲜有研究。为了探究这种现象,进而开发一种新型的换热器,本文提出了一种由4根冷热微细管组成的微管阵列,将其平行放置于有中间流体的圆形腔体内,并对管束施加... 目前针对微细管管外同时有自然对流和周期横向振动存在情况下的混合对流问题鲜有研究。为了探究这种现象,进而开发一种新型的换热器,本文提出了一种由4根冷热微细管组成的微管阵列,将其平行放置于有中间流体的圆形腔体内,并对管束施加微小横向振动的混合对流传热机理进行研究。详细描述了实验系统及实验方法,以及后期对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得到了传热Nu数随管间自然对流强度Ra数,强迫振动Rev数等量纲为1参数的变化曲线;揭示了该结构形式下传热特性随冷热管温差、振动频率、微管振幅等传热规律。结果表明,横向振动在小温差情况下传热强化效果更为明显。将本文实验数据与Lemlich单管振动实验中的数据进行对比,表明了振动对4根微管阵列的强化传热效果比单根管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管 振动 强化传热 微尺度 传热 对流
下载PDF
微小菱形离散肋通道中R134a的冷凝换热实验研究
15
作者 刘冉 李杰 +2 位作者 王玉兵 詹洪波 张大林 《化工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4938-4947,共10页
建立了采用空气射流冲击冷却方法的冷凝换热实验系统,对R134a在铝质微小菱形离散肋通道中的冷凝换热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工况范围为制冷剂干度0~1、饱和压力0.50~1.50 MPa、制冷剂质量流率160~380 kg/(m^(2)·s)、热通量10.1~5... 建立了采用空气射流冲击冷却方法的冷凝换热实验系统,对R134a在铝质微小菱形离散肋通道中的冷凝换热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工况范围为制冷剂干度0~1、饱和压力0.50~1.50 MPa、制冷剂质量流率160~380 kg/(m^(2)·s)、热通量10.1~59.8 kW/m^(2)。实验获得了不同工况下的通道局部冷凝传热系数,分析了干度、饱和压力、质量流率以及热通量对冷凝换热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表明:局部冷凝传热系数随干度、质量流率和局部热通量的减小而减小,随饱和压力的降低而增大,其中在干度x>0.4的区域内质量流率对于冷凝传热系数的影响效果更为明显。基于实验数据,提出了一个适用于本实验中微小菱形离散肋通道的冷凝换热计算公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凝 微尺度 传热 射流冲击 两相流
下载PDF
国际传热研究前沿──微细尺度传热 被引量:157
16
作者 过增元 《力学进展》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1-6,共6页
微细尺度传热问题的工程背景来自于80年代高密度微电子器件的冷却和90年代出现的微电子机械系统中的流动和传热问题.它的特点是,当空间和时间尺度微细化后,出现了很多与常规尺度下不同的物理现象,其原因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 微细尺度传热问题的工程背景来自于80年代高密度微电子器件的冷却和90年代出现的微电子机械系统中的流动和传热问题.它的特点是,当空间和时间尺度微细化后,出现了很多与常规尺度下不同的物理现象,其原因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连续介质的假定不再适用,另一类则是各种作用力的相对重要性发生了变化.所需研究的挑战性问题有,导热系数的尺度效应、导热的波动现象,微小通道中流动和传热,流动压缩性和界面效应等的影响,微细尺度下的辐射和相变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热 微细流动 微细传热 微细相变 尺度效应
下载PDF
关于微尺度理论 被引量:20
17
作者 唐祯安 王立鼎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2001年第6期493-498,共6页
随着纳米材料、微器件、微结构和微系统研究的深入发展及其应用 ,与微尺度效应有关的理论和技术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 ,推动着微尺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从微尺度及其判据出发 ,对微尺度理论的几个主要学科做了简要介绍 ,指出了需要解决的... 随着纳米材料、微器件、微结构和微系统研究的深入发展及其应用 ,与微尺度效应有关的理论和技术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 ,推动着微尺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从微尺度及其判据出发 ,对微尺度理论的几个主要学科做了简要介绍 ,指出了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和研究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尺度 纳米材料 纳米电子学 介观物理学 细观力学 微尺度传热学
下载PDF
导热系数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及相关问题的探讨 被引量:13
18
作者 冯晓利 李志信 过增元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95-198,共4页
对于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研究导热系数的背景、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综述和分析。总结了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求得导热系数的物理模型和基本算法。讨论了目前在微尺度导热问题的研究中引入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需要考察的影响因素... 对于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研究导热系数的背景、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综述和分析。总结了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求得导热系数的物理模型和基本算法。讨论了目前在微尺度导热问题的研究中引入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需要考察的影响因素和几个重要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热系数 分子动力学 微尺度传热
下载PDF
固体材料对微型钝体燃烧器吹熄极限的影响 被引量:17
19
作者 万建龙 范爱武 +2 位作者 刘毅 皮博明 姚洪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012-1017,共6页
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固体材料(石英、不锈钢和SiC)对微型钝体燃烧器内氢气/空气预混火焰的吹熄极限的影响。结果表明:计量比为0.5时,3个燃烧器对应的吹熄极限分别为36、25和21 m·s?1。理论分析揭示了微型钝体燃烧器中火焰稳定性与... 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固体材料(石英、不锈钢和SiC)对微型钝体燃烧器内氢气/空气预混火焰的吹熄极限的影响。结果表明:计量比为0.5时,3个燃烧器对应的吹熄极限分别为36、25和21 m·s?1。理论分析揭示了微型钝体燃烧器中火焰稳定性与流动和传热之间的相互作用非常密切。当热导率较小时,通过壁面向上游传导的热量较少,壁面对未燃预混气的预热效果较差,燃烧后的气体膨胀相对较弱,从而钝体后的低速区面积较大,稳燃效果较好。对于不锈钢和SiC燃烧器,由于SiC的发射率更大,通过壁面的散热损失较大,从而使得其吹熄极限较小。为获得良好稳燃性能的微型钝体燃烧器选择合适的材料提供了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尺度 吹熄极限 固体材料 流场 传热 数值模拟
下载PDF
芯片冷却技术中的微/纳米材料与结构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20
作者 李腾 刘静 《微纳电子技术》 CAS 2004年第8期21-27,37,共8页
分析和讨论了芯片冷却技术中应用到的微/纳米材料和结构方面的进展,并对其应用前景作了一定展望。这些内容对于发展新的芯片冷却技术及相关高热流密度器件的冷却应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微电子封装 芯片冷却 纳米材料 微机电系统 强化换热 微尺度传热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