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立体定向手术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6
1
作者 周晓平 胡小吾 +3 位作者 姜秀峰 王来兴 曹依群 郝斌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98-201,共4页
目的:总结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技术行脑内核团毁损和脑深部电刺激(DBS)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经验.方法:1999~2004年期间采用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毁损手术治疗帕金森病510例和DBS治疗帕金森病62例,其中脑核团毁损术组中行单侧苍白球腹后部... 目的:总结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技术行脑内核团毁损和脑深部电刺激(DBS)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经验.方法:1999~2004年期间采用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毁损手术治疗帕金森病510例和DBS治疗帕金森病62例,其中脑核团毁损术组中行单侧苍白球腹后部毁损术(PVP)385例,丘脑腹中间核(Vim)毁损术91例,行同期同侧PVP和Vim毁损术12例,进行同期双侧PVP 8例,分期双侧PVP 10例,分期双侧PVP+Vim术4例.DBS组中,刺激靶点为丘脑底核(STN)61例和Vim 1例,其中单侧31例,双侧31例.结果:脑核团毁损组于术后进行UPDRS运动评分,在'关'状态下症状改善率为47.3%;在'开'状态下症状改善率为23.4%.开-关症状和异动症均消失.220例平均随访11.6个月,其中显效130例(59.9%),改善75例(34%),无效15例(6.8%).DBS组术后UPDRS运动评分,在'关'状态下改善率为45.2%,在'开'状态下改善率为25.7%,平均随访11.8个月,其中40例于1个月内调整参数后再无调整,12例术后需再次调整参数.结论:根据患者的症状合理选择不同的脑核团毁损靶点,可明显控制患者症状.DBS手术并发症少,术后可调节参数,已成为治疗帕金森病的重要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微电极记录 苍白球毁损术 脑深部电刺激
下载PDF
术中复查MRI及微电极记录在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2
作者 刘学猛 张捷 +8 位作者 付锴 张继波 陈礼道 柳雯 宫睿 徐成仕 王伟 彭启珍 肖劲松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00-505,共6页
目的探讨术中复查MRI及微电极记录(MER)在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治疗帕金森病(PD)中的价值。 方法回顾性纳入2012年1月至2016年6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神经外科行丘脑底核(STN)DBS的PD患者,共65例(治疗119侧)。术中戴头架复查MR... 目的探讨术中复查MRI及微电极记录(MER)在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治疗帕金森病(PD)中的价值。 方法回顾性纳入2012年1月至2016年6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神经外科行丘脑底核(STN)DBS的PD患者,共65例(治疗119侧)。术中戴头架复查MRI、行MER,术后1周复查MRI。 结果119侧中,术中MRI显示电极位置明显偏移(〉2 mm)而重新植入2侧(1.7%)。术后1周MRI显示,50侧(42.0%)电极在X轴、Y轴偏移1~2 mm,12侧(10.1%)在Z轴深达3 mm;无颅内出血者,电极触点附近少许渗血5侧,局部脑水肿14侧,电极周围明显脑水肿1侧。在双侧DBS患者的MER中,先手术侧微电极针道数为1~3个(总数63个),后手术侧为1~5个(总数90个),微电极不同针道数侧数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术后1个月开机关期统一PD评定量表中的运动评分(UPDRS Ⅲ)改善率为(66.5±13.5)%,术后电极无偏移者及偏移1.0 mm、1.5 mm、2.0 mm者的UPDRS Ⅲ改善率、开机电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964,P=0.130),电极偏移距离与术后1个月开机时UPDRS Ⅲ改善率无相关性(r=0.006,P=0.968),与术后1个月开机电压之间有相关趋势(r=0.450,P=0.053)。 结论术中复查MRI安全,对及时纠正电极明显移位有积极意义;术中MER不会增加脑出血的风险,对电极位置的实时微调整有积极作用;电极偏移2 mm以内不会影响疗效,但有增高治疗电压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深部脑刺激法 丘脑底核 磁共振成像 做电极记录
原文传递
帕金森及肌张力障碍患者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中的治疗靶点定位 被引量:9
3
作者 张华 石林 +3 位作者 杨岸超 朱冠宇 陈颍川 张建国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7-10,共4页
目的探讨帕金森及肌张力障碍患者丘脑底核(STN)脑深部电刺激术(DBS)前用MRI和电生理刺激确定治疗靶点的可行性。方法选择202例(共382侧)接受STN-DBS治疗的帕金森及肌张力障碍患者,术前在MRI上确定STN核团位置,作为治疗靶点,STN-DBS术前... 目的探讨帕金森及肌张力障碍患者丘脑底核(STN)脑深部电刺激术(DBS)前用MRI和电生理刺激确定治疗靶点的可行性。方法选择202例(共382侧)接受STN-DBS治疗的帕金森及肌张力障碍患者,术前在MRI上确定STN核团位置,作为治疗靶点,STN-DBS术前开颅后行电生理检测STN电信号,明确靶点定位是否准确。结果 1术前MRI上STN核团定位清晰288侧、尚可72侧、不清22侧。2382侧开颅后电生理检测记录到STN电生理信号,339侧首次穿刺即记录到STN信号,43侧更换靶点后再次穿刺记录到STN信号,其中356侧记录到典型STN电信号,26侧STN电信号不典型。STN信号长度(5.9±1.1)mm。3术前MRI上STN核团定位满意(清晰或尚可的360侧中,341侧(94.7%)术前电生理检测记录到典型STN电信号;术前STN核团定位不清的22侧中术中15侧(68.2%)术前电生理检测探及典型STN信号。结论对于帕金森及肌张力障碍患者,术前MRI扫描联合电生理检测可精确定位STN-DBS术的治疗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深部电刺激 丘脑底核 帕金森病 肌张力障碍 磁共振成像 电生理检测
下载PDF
帕金森病丘脑底核神经元的电活动特点(英文) 被引量:8
4
作者 庄平 李勇杰 《生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35-441,共7页
本研究探讨了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患者丘脑底核(subthalamic nucleus,STN)神经元电活动的特点及其与PD症状的关系。35例PD患者在接受手术治疗的同时,应用微电极细胞记录和EMG记录技术,记录手术靶点STN及其周围结构神... 本研究探讨了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患者丘脑底核(subthalamic nucleus,STN)神经元电活动的特点及其与PD症状的关系。35例PD患者在接受手术治疗的同时,应用微电极细胞记录和EMG记录技术,记录手术靶点STN及其周围结构神经元的电活动以及手术对侧肢体的EMG。应用分析软件甄别单细胞电活动,分析其特点及其与肢体EMG的关系。结果表明,STN及其周围结构具有特征性放电活动。在36个记录针道中,共发现436个STN神经元,平均放电频率44.0±20.5 Hz。其中,56%的神经元呈不规则簇状放电;15%呈紧张性放电;29%呈规则的簇状放电,其放电节律与肢体震颤的EMG高度一致(r^2=0.66,P<0.01),称之为震颤细胞。在PD震颤型患者的STN中发现大量震颤细胞,且80%位于STN中上部,而在PD僵直型患者的STN中均发现与运动相关的细胞电活动。本研究提示,通过微电极记录技术可准确地判断STN的位置和范围;与震颤活动相关的细胞放电和与运动相关细胞的放电与PD症状有内在关系;STN参与PD运动障碍的病理生理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生物学 丘脑底核神经元电活动 微电极记录 立体定向
下载PDF
全麻对帕金森病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术中电生理及术后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8
5
作者 尹子霄 卢国辉 +6 位作者 罗云云 黄园鹭 郑苏月 吁亚庆 段剑 周东伟 洪涛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685-691,共7页
目的分析全麻下通过微电极记录(MER)定位对PD患者行双侧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STN-DBS)手术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全麻与局麻的效果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自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行双侧STN-DBS手术的31例PD患者资... 目的分析全麻下通过微电极记录(MER)定位对PD患者行双侧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STN-DBS)手术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全麻与局麻的效果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自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行双侧STN-DBS手术的31例PD患者资料。9例于全麻下手术(A组),其中4例使用静脉麻醉(A1组),5例使用吸入麻醉(A2组);22例于局麻下手术(局麻组)。记录2组患者术中MER指标(包括STN放电频率、STN记录长度、最大靶点误差),以及术后6个月疗效。同时对患者术前基线特征与放电频率和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PDRS)-Ⅲ评分改善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局麻组、A1组和A2组放电频率依次为(51.42±6.281Hz、(35.79±7.02)Hz和(43.18±5.87)Hz,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181,P=0.000),其中局麻组放电频率最高,与A1组和A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局麻组、A1组和A2组STN记录长度依次为(5.48±0.33)mm、(5.06±0.15)mm和(5.22±0.16)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115,P=0.027),其中局麻组STN记录长度显著高于A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1组靶点误差最高,但3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160,P=0.853)。术后6个月随访时。全麻及局麻患者UPDRS-Ⅲ评分、Schwab-England评分均显著改善,每日左旋多巴等效剂量(LEDD)均显著降低。与局麻组比较,全麻组患者Hoehn&Yahr分期改善更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程与放电频率呈正相关关系(r=0.539,P=0.002),年龄和UPDRS-Ⅲ评分改善率呈负相关关系(r=-0.572,P=-0.001),术前LEDD和UPDRS-Ⅲ评分改善率呈正相关关系(r=0.725,P=-0.000)。结论全麻下通过MER定位行双侧STN—DBS手术治疗效果良好,与局麻手术患者无明显差异,其中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脑深部电刺激手术 电生理记录 全身麻醉 七氟醚
原文传递
全身麻醉脑电双频指数监测下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帕金森病靶点定位分析 被引量:8
6
作者 刘济源 吕红 +6 位作者 汤如荣 禹红梅 任艳 欧绍武 裴凌 王运杰 王军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011-1014,共4页
目的探讨全身麻醉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下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治疗帕金森病(PD)术中应用电生理学定位STN靶点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19年5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行双侧STN-DBS的PD患者的临床资料,共22例... 目的探讨全身麻醉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下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治疗帕金森病(PD)术中应用电生理学定位STN靶点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19年5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行双侧STN-DBS的PD患者的临床资料,共22例。所有患者均在全身麻醉BIS监测下完成手术,均采用微电极纪录(MER)定位STN核团,术后复查MRI并与术前MRI融合,评估电极植入情况。结果22例患者44侧均可记录到STN感觉-运动区的电生理信号。其中40侧在BIS值≥70时植入微电极,均记录到清晰、典型的STN电生理信号;4侧在BIS值30~60时植入微电极,均记录到STN电生理信号,但其放电频率、幅度仅达到BIS值≥70时的50%左右。其中右侧STN电生理信号长度为3.5~7.5(5.2±0.9)mm,左侧为3.5~7.5(5.5±1.0)mm。术后MRI显示所有电极靶点位置均在STN核团内。在植入颅内电极后,当BIS值≥80时,18例患者可较好地配合完成对临床症状和不良作用的刺激测试,4例仅可完成对运动功能不良作用的测试。术后检查显示,右侧电极靶点径向误差为(1.10±0.45)mm,左侧电极靶点径向误差为(1.24±0.56)mm;无颅内出血、感染等并发症。结论BIS监测下全身麻醉STN-DBS治疗PD,MER均可记录到STN电生理信号;电极靶点植入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麻醉 全身 深部脑刺激法 脑电双频指数 微电极记录
原文传递
右美托咪定的药理作用及其在脑深部电刺激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7
7
作者 李津 李羽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CAS 2019年第11期1082-1086,共5页
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Dex)作为一种非γ-氨基丁酸受体介导的新型镇静催眠药,为临床上需要镇静的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各类手术的临床麻醉实践中。文章总结分析了Dex在脑深部电刺激术(deep brain stimulation,... 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Dex)作为一种非γ-氨基丁酸受体介导的新型镇静催眠药,为临床上需要镇静的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各类手术的临床麻醉实践中。文章总结分析了Dex在脑深部电刺激术(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中的应用新进展,并简述Dex对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的药理作用,介绍其在DBS手术中应用的优势和推荐剂量。目前对Dex在DBS手术的应用仍在不断探索,由于其不干扰微电极记录和易唤醒的特点,其在此类手术中的应用前景广阔。未来,以Dex为主要镇静药物的清醒镇静麻醉可能成为DBS手术的首选麻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美托咪定 脑深部电刺激术 微电极记录
原文传递
帕金森病人GPi、Vim及STN的电生理特性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喻廉 凌至培 +5 位作者 汪业汉 凌士营 姜晓峰 钱若兵 李光群 孙华明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2002年第2期81-83,共3页
目的 探讨帕金森病 (PD)患者的苍白球内侧部 (GPi) ,丘脑腹外侧中间核 (Vim)及丘脑底核 (STN)的电生理特性。方法 用立体定向毁损术治疗 54例PD手术中 ,应用美国FHC公司生产的微电极记录系统 ,记录GPi、Vim和STN不同部位的电活动。结... 目的 探讨帕金森病 (PD)患者的苍白球内侧部 (GPi) ,丘脑腹外侧中间核 (Vim)及丘脑底核 (STN)的电生理特性。方法 用立体定向毁损术治疗 54例PD手术中 ,应用美国FHC公司生产的微电极记录系统 ,记录GPi、Vim和STN不同部位的电活动。结果 PD病人的丘脑内和基底节不同结构部位的电活动频率、幅度、放电方式和背景噪声均有显著差异 ;Vim中可记录到与震颤同步的高频放电 ,GPi、STN可记录到一致稳定的放电活动。结论 利用GPi、Vim和STN不同部位的电活动特性 ,可以为立体定向治疗PD手术中的精确定位 ,提高疗效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微电极记录 立体定向术 电生理特性
下载PDF
帕金森病手术中苍白球电生理特性及临床应用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高国栋 张华 +5 位作者 张宝国 王学廉 贺世民 王庆丰 冯兴军 李立宏 《功能性和立体定向神经外科杂志》 1999年第2期12-15,共4页
目的:探讨苍白球不同部位电生理特性,为术中精确定位,提高疗效,降低并发症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方法:200例帕金森病患者行苍白球毁损术中,应用计算机辅助的多导电生理记录仪行微电极多细胞细胞外电信号记录,记录苍白球内不同部... 目的:探讨苍白球不同部位电生理特性,为术中精确定位,提高疗效,降低并发症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方法:200例帕金森病患者行苍白球毁损术中,应用计算机辅助的多导电生理记录仪行微电极多细胞细胞外电信号记录,记录苍白球内不同部位放电。结果:帕金森病患者苍白球内不同结构具有显著不同的放电方式,其中自发放电频率、幅值、放电方式和背景噪声水平均有显著差别。术中靶点更换率为91%,手术效果优良,有效率100%,原有症状术后显著改善率平均达87.3%,无永久并发症。结论:外苍白球、内苍白球、髓板和豆状核袢束等不同部位有显著不同的电生理特性,重点表现在频率、幅值、背景噪声水平及放电方式,利用这些不同特性可以指导术中的精确定位,提高疗效,降低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微电极记录 苍白球毁损术 电生理特性 临床应用
原文传递
微电极针道制图在丘脑底核电刺激治疗帕金森病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0
作者 王学廉 高国栋 +4 位作者 贺世明 李维新 王举磊 管定国 陈玲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33-136,共4页
目的:在丘脑底核(STN)电刺激治疗帕金森病术 中,应用微电极(MER)记录、分析针道沿途各核团电生理学 特性,确认STN内各亚区范围、边界及STN与周围结构的边 ... 目的:在丘脑底核(STN)电刺激治疗帕金森病术 中,应用微电极(MER)记录、分析针道沿途各核团电生理学 特性,确认STN内各亚区范围、边界及STN与周围结构的边 界并制图,为提高靶点定位的精确度提供依据.方法:STN电 刺激术治疗帕金森病30例,植入刺激电极45个.在影像学定 位基础上,应用MER记录、分析各核团细胞电信号的波形、频 率、幅值、背景噪声,有无诱发放电、微刺激反应,所获数据结 合CT/MRI资料,参考Schaltenbrand Wahren脑图谱行针道制 图,描画STN内部运动亚区和非运动亚区范围、边界及STN 与周围结构的边界,确定最终理想靶点.结果:记录131个针 道并制图,平均每个针道记录时间20min,每植入1个刺激电 极需记录2.91个针道.STN细胞电信号为高频、高幅及背景 噪声较高的簇状放电,平均放电频率(49±13)Hz,平均细胞 密度(5.8±1.4)个/mm,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微电极 脑深部电刺激术 丘脑底核
下载PDF
应用ROSA机器人优化STN—DBS手术的皮质穿刺点 被引量:6
11
作者 杨兴旺 陶英群 +6 位作者 金海 许峰 李晓秋 王新红 王宇 孙霄 徐梦婷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82-285,共4页
目的探讨以丘脑底核(STN)为靶点的脑深部电刺激术(DSB)(简称为STN-DBS)的最佳皮质穿刺点。方法回顾性纳入2016年9月至2017年4月沈阳军区总医院神经外科应用机器人立体定向手术辅助系统(简称ROSA?机器人)辅助STN-DBS治疗的50例... 目的探讨以丘脑底核(STN)为靶点的脑深部电刺激术(DSB)(简称为STN-DBS)的最佳皮质穿刺点。方法回顾性纳入2016年9月至2017年4月沈阳军区总医院神经外科应用机器人立体定向手术辅助系统(简称ROSA?机器人)辅助STN-DBS治疗的50例帕金森病患者(共植入100根治疗电极)。所有患者均应用CT血管成像和MRI融合图像确定手术路径,术中记录电生理信号长度。选取典型电生理信号长度≥5 mm的80侧手术计划的影像资料,在ROSA?系统三维图像上建立笛卡尔坐标系。分别测量皮质入点至皮质正中矢状线的距离、皮质入点至颅骨冠状缝下皮 投影的距离,计算其参考范围,构建出皮质穿刺点的最佳区域。结果术后无一例发生脑出血。皮质入点至皮质正中矢状线的距离为29.6~50.8 mm,平均(37.9±5.0)mm,参考范围为32.9~42.8 mm;皮质入点至颅骨冠状缝下皮质投影的距离为-8.5~30.3 mm,平均(9.0±6.5)mm 参考范围为2.5~15.5 mm。结论以STN为靶点的DBS中,在旁开距离为32.9~42.8 mm,冠状缝前2.5~15.5 mm的区域内选择电极皮质穿刺点,术中有机会获得更长的典型电生理信号。这一区域范围对传统的框架辅助STN-DBS手术亦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脑刺激法 丘脑底核 机器人立体定向手术辅助系统 皮质穿刺点 微电极记录
原文传递
Effect of scorpion venom analgesic active peptide extracted from Buthus martensii Karsch on evoked potential in the thalamic posterior nucleus group in rats 被引量:4
12
作者 Qiuhong Lin Xinxin Li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08年第4期453-455,共3页
BACKGROUND: Buthus martensii Karsch is a rare medicinal animal, and dried integral Buthus rnartensii Karsch is an important drug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scorpion ven... BACKGROUND: Buthus martensii Karsch is a rare medicinal animal, and dried integral Buthus rnartensii Karsch is an important drug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scorpion venom analgesic active peptide (SAP) extracted from Buthus martensii Karsch on evoked unit discharge of the common peroneal nerve in the posterior nucleus group of the thalamus using a stereotaxic electrophysiological extracellular microelectrode recording. DESIGN, TIME AND SETTING: One-way designed study, performed in the Physiological Laboratory of Shenyang Medical College on September 15, 2006. MATERIALS: Fifty 3-4 months old Wistar rats (25 males and 25 females) were used. SAP was provided by Shenyang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Morphine solution was made by the First Drug Manufactory, Northeastern Drug Manufacture Group (batch number: H20013351). Naloxone solution was made by Hunan Pharmaceutical Co., Ltd. (batch number: H43021669). Type ATAC-350 medical data processing equipment was made by the Photoelectricity Company, Japan. METHODS: Fifty ra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SAP group (n=20), saline group (n=10), morphine group (n=10), or naloxone group (n=10). In the SAP group, the common peroneal nerve was separated and stimulated with a single square wave (17-19 V intensity; 0.2 ms width; 20 ms retardation time). Subsequently, SAP (0.01%, 2 μL) was injected into the posterior nucleus group of the thalamus. Rats in the naloxone group were injected with naloxone (1.0 mg/kg i.v.) before SAP injection. Rats in the saline group and the morphine group were injected with saline (2 μL) or morphine (0.01%, 2μL), respectively, before SAP injection. Other procedures were the same as those in the SAP group. MAIN OUTCOME MEASURES: Evoked discharge in the posterior nucleus group of the thalamus and effects of SAP alone and SAP in combination with saline, morphine, or naloxone on discharges in the posterior nucleus group of the thalamus 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uthus martensii Karsch STEREOTAXIS microelectrode recording posterior nucleus group of thethalamus
下载PDF
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术后基于微电极记录结果远程程控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熊赤 陈鹏 +2 位作者 蒋曼丽 常博文 牛朝诗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29-334,共6页
目的比较帕金森病(PD)脑深部电刺激(DBS)术后远程程控与传统门诊程控的疗效,并探讨微电极记录(MER)在术后程控刺激触点选择中的指导作用。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9年2月至2021年12月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 目的比较帕金森病(PD)脑深部电刺激(DBS)术后远程程控与传统门诊程控的疗效,并探讨微电极记录(MER)在术后程控刺激触点选择中的指导作用。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9年2月至2021年12月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神经外科行双侧丘脑底核(STN)-DBS治疗的122例PD患者,术后1个月开机,开机后1年进行随访。根据术后程控方式和首次程控刺激触点的选择策略分为门诊常规程控组(39例)、远程常规程控组(41例)和MER指导远程程控组(42例),比较3组患者的术前基线资料、开机用时,以及开机时出现不适感的次数、开机后1年药物关期统一PD评定量表第三部分(UPDRS-Ⅲ)震颤与运动迟缓评分之和的改善率、左旋多巴每日等效剂量(LEDD)减少率、开机后1年的程控次数、随访期间的程控需求比例。结果3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Hoehn-Yahr分期(H-Y分期)、术前LEDD、术前药物关期UPDRS-Ⅲ评分、术前药物关期UPDRS-Ⅲ震颤与运动迟缓评分之和、术前左旋多巴冲击试验改善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开机后1年,3组患者药物关期UPDRS-Ⅲ震颤与运动迟缓评分之和改善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60,P>0.05),而在LEDD减少率[M(Q_(1),Q_(3))]方面,远程常规程控组和MER指导远程程控组均显著高于门诊程控组[分别为46.7%(30%,50%)、46.6%(30%,60%)、33.3%(0%,50%),H=6.05,P=0.049];程控次数[M(Q_(1),Q_(3))]方面,远程常规程控组和MER指导远程程控组均高于门诊常规程控组[分别为6(57)次、6(5,8)次、5(4,7)次,H=8.35,P=0.015],而随访期间程控需求比例均低于门诊常规程控组[分别为31.7%(13/41)、31.0%(13/42)56.4%(22/39),χ^(2)=7.00,P=0.030]。MER指导远程程控组的开机用时[M(Q_(1),Q_(3))]显著短于门诊常规程控组和远程常规程控组[分别为43.5(36.0,54.0)min、125.0(106.0,134.0)min、124.0(104.5,150.0)min,H=79.72,P<0.001],开机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深部脑刺激法 治疗结果 远程程控 微电极记录
原文传递
帕金森病术中微电极记录结果指导术后程控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5
14
作者 吴文凯 丁宛海 +1 位作者 牛朝诗 熊赤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2020年第1期5-9,共5页
目的探讨微电极记录(MER)结果指导帕金森病(PD)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术后程控的可行性。方法60例PD患者在我院行双侧丘脑底核(STN)DBS术治疗,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实验组术后程控时应用术中MER结果指导策略,对照组30例术后程控按常... 目的探讨微电极记录(MER)结果指导帕金森病(PD)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术后程控的可行性。方法60例PD患者在我院行双侧丘脑底核(STN)DBS术治疗,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实验组术后程控时应用术中MER结果指导策略,对照组30例术后程控按常规的逐点尝试程控策略。记录并比较两组平均开机耗时、整个开机过程不良事件发生次数、最终程控触点选择以及术前药物"关"期UPDRS-III评分和术后开机后药物"关"期UPDRS-III评分改善率。结果对照组开机平均耗时(130.77±12.36)min,实验组平均耗时(33.95±2.10)min,实验组耗时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开机时平均不良事件为(1.47±1.04)次,对照组平均为(2.03±0.93)次,实验组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最终选择触点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药物"关"期平均UPDRS-III评分为(51.40±8.05)分,对照组平均为(55.80±9.72)分,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开机后药物"关"期平均UPDRS-III评分改善率为(49.93±7.15)%,对照组平均改善率为(50.87±6.82)%,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ER指导的程控方法可作为一种新的程控策略,提高程控效率,减少患者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电极记录 帕金森病 脑深部电刺激术 丘脑底核 程控
原文传递
麻醉方式和微电极记录对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帕金森病效果的影响
15
作者 王宇航 吕坤 +3 位作者 鄂语乾 曹胜武 赵春生 曹纹平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4年第6期321-326,共6页
目的探讨麻醉方式和微电极记录(MER)对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治疗帕金森病(PD)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行双侧丘脑底核(STN)-DBS治疗的112例PD的临床资料。根据麻醉方式和使用MER情况分为4组:局部麻醉(LA)+MER组(... 目的探讨麻醉方式和微电极记录(MER)对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治疗帕金森病(PD)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行双侧丘脑底核(STN)-DBS治疗的112例PD的临床资料。根据麻醉方式和使用MER情况分为4组:局部麻醉(LA)+MER组(n=22),LA+非MER组(n=25),全身麻醉(GA)+MER组(n=34),GA+非MER组(n=31)。记录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后复查CT计算靶点和实际电极尖端坐标,并采用欧氏距离(ED)评估电极植入精度;术后1个月开机,采用UP-DRS-Ⅲ评分评估疗效。结果术后1个月UPDRS-Ⅲ评分改善率:LA+MER组[(50.04±7.20)%]、GA+MER组[(51.80±8.04)%]和GA+非MER组[(52.23±7.92)%]均明显高于LA+非MER组[(40.37±9.76)%;P<0.05]。颅内积气:LA+MER组[(8.17±5.38)ml]和LA+非MER组[(10.27±4.22)ml]明显高于GA+MER组[(4.68±1.25)ml;P<0.05]和GA+非MER组[(4.75±1.08)ml;P<0.05]。与其他三组相比,LA+非MER组第一靶点和第二靶点Y轴偏差均明显增大(P<0.05)。结论麻醉方式和MER的选择对STN-DBS治疗PD具有一定的影响。使用MER可纠正GA引起的脑脊液丢失和体位导致的靶点误差,提高植入电极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脑深部电刺激术 丘脑底核 微电极记录 麻醉方式
下载PDF
僵直迟缓型帕金森病患者内苍白球放电活动的特点 被引量:4
16
作者 徐翠萍 庄平 李勇杰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5期1022-1026,共5页
目的探讨与帕金森病(PD)僵直迟缓相关的内苍白球(GPi)细胞电活动特点。方法26例以僵直迟缓为主征PD患者(僵直〉/5分,迟缓≥9分)接受了立体定向GPi毁损术。术中应用微电极和肌电(EMG)记录技术采集细胞电活动和肢体EMG。应用单... 目的探讨与帕金森病(PD)僵直迟缓相关的内苍白球(GPi)细胞电活动特点。方法26例以僵直迟缓为主征PD患者(僵直〉/5分,迟缓≥9分)接受了立体定向GPi毁损术。术中应用微电极和肌电(EMG)记录技术采集细胞电活动和肢体EMG。应用单细胞和峰间隔(ISI)分析方法分析细胞放电模式和频率。采用帕金森病统一评分量表运动部分(UPDRS Ⅲ)对患者进行疗效评估。结果在记录到的237个GPi神经元中,除10.1%(n=24)为与震颤相关的细胞放电活动外,57.4%(n=136)为紧张性放电活动,32.5%(n=77)为不规则放电活动。进一步分析发现,75.7%(n,=103)的紧张性放电活动的平均放电频率为(124.1±39.2)Hz,平均峰间隔(ISI)为(8.7±6.9)ms,而其余24.3%(n=33)的神经元显示出相对正常的紧张性放电活动:平均放电频率为(69.5±5.9)Hz,平均ISI间期为(14.4±13.2)ms。同时发现这些不规则的放电活动平均放电频率为(30.2±9.8)Hz,平均ISI间期为(35.6±36.8)ms。方差分析显示高频紧张性放电活动、相对正常的紧张性放电活动、不规则放电活动三者两两比较其放电频率、ISI及ISI系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术后UPDRS显示僵直和迟缓的改善率分别为71.9%和61.8%。结论GPi存在大量高频紧张性和不规则放电活动提示放电频率和模式的改变可能与PD僵直迟缓的病理生理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内侧苍白球 微电极记录 立体定向
原文传递
微电极记录技术在帕金森病手术治疗价值 被引量:2
17
作者 周晓平 胡小吾 +5 位作者 王来兴 姜秀峰 徐波涛 刘建民 岳志建 王文仲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2002年第2期84-86,共3页
目的 总结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手术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经验及治疗效果。方法 自 1 999年 4月至 2 0 0 1年 2月采用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手术治疗帕金森病 350例 ,其中苍白球腹后部毁损术 (PVP) 2 78例 ,丘脑腹中间核 (Vim)毁损术 35例 ,... 目的 总结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手术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经验及治疗效果。方法 自 1 999年 4月至 2 0 0 1年 2月采用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手术治疗帕金森病 350例 ,其中苍白球腹后部毁损术 (PVP) 2 78例 ,丘脑腹中间核 (Vim)毁损术 35例 ,同期同侧PVP和Vim毁损术 1 5例 ,行同期双侧PVP 1 1例 ,分期双侧PVP 8例 ,分期一侧PVP或另一侧Vim毁损术 3例。对手术前后的“关”状态和“开”状态进行生活能力评分、UPDRS评分 ,并进行门诊随访。结果 术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关”状态提高 2 9.8% ,“开”状态提高 2 5 .9%。UPDRS :在“关”状态下 ,总的改善率为 57.3 % ,其中精神行为情绪改善率为 50 .8% ,日常活动改善率 59.1 % ,运动功能改善率 58.2 %。结论 PVP对震颤效果不如Vim毁损术 ,对震颤明显 ,无明显僵直的患者可选择Vim毁损术 ,对震颤僵直型患者可分期双侧PVP毁损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电极记录技术 帕金森病 治疗 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技术 Vim毁损术
下载PDF
苍白球腹后部毁损术中的靶点解剖定位和电生理定位 被引量:2
18
作者 胡小吾 周晓平 +5 位作者 王来兴 姜秀峰 金爱国 曾浩 徐波涛 张鑫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92-295,共4页
目的总结苍白球腹后部毁损术中的靶点定位方法。方法采用MRI扫描,前50例用坐标定位法计算靶点坐标,平均记录2.6个针道微电极信号;后191例采用坐标定位和图像定位相结合的方法计算靶点坐标,平均记录1.3个针道微电极信号。结果MRI图像能... 目的总结苍白球腹后部毁损术中的靶点定位方法。方法采用MRI扫描,前50例用坐标定位法计算靶点坐标,平均记录2.6个针道微电极信号;后191例采用坐标定位和图像定位相结合的方法计算靶点坐标,平均记录1.3个针道微电极信号。结果MRI图像能显示苍白球各部分、内囊及视束等结构。微电极记录可确认苍白球内侧部边界、视束等结构。前50例患者坐标调整的百分数明显高于后191例患者。结论MRI坐标定位和图像定位相结合,减少了个体差异引起的误差,使解剖定位更加准确。微电极记录技术是MRI定位方法的必要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苍白球腹后部毁损术 靶点定位 电生理定位
原文传递
帕金森病丘脑底核脑深部刺激术中电极位置的监测和校准 被引量:4
19
作者 杨超 冼文彪 +4 位作者 陈竹宁 宣若恒 周勋 耿志杰 刘金龙 《临床医学工程》 2017年第10期1333-1334,共2页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D)丘脑底核(STN)脑深部电刺激(DBS)术中电极位置的监测和校准。方法对20例帕金森病患者进行双侧STN DBS治疗,植入40侧电极,通过术中微电极记录(MER)和X线成像进行电极位置的监测和校准。结果所有患者的术后程控效果良...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D)丘脑底核(STN)脑深部电刺激(DBS)术中电极位置的监测和校准。方法对20例帕金森病患者进行双侧STN DBS治疗,植入40侧电极,通过术中微电极记录(MER)和X线成像进行电极位置的监测和校准。结果所有患者的术后程控效果良好,术后1年,患者的UPDRSⅢ总分在开机未服药状态下明显下降(P<0.05)。结论通过MER和X线成像可以监测到靶点的偏差和电极的移位并实时纠正,提高手术疗效,减少手术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脑深部电刺激 丘脑底核 微电极记录 X线成像
下载PDF
微电极引导的苍白球腹后部毁损术与中医药治疗帕金森病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刘跃亭 孙之洞 李守缄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2001年第3期137-139,共3页
目的 :通过微电极引导的苍白球腹后部毁损术和中医药疗法治疗帕金森病的对比研究 ,探讨手术疗法和中医药疗法各自的疗效特点和治疗适应证。方法 :应用微电极引导的苍白球腹后部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 34例 ,手术包括同期双侧、分期双侧和... 目的 :通过微电极引导的苍白球腹后部毁损术和中医药疗法治疗帕金森病的对比研究 ,探讨手术疗法和中医药疗法各自的疗效特点和治疗适应证。方法 :应用微电极引导的苍白球腹后部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 34例 ,手术包括同期双侧、分期双侧和单侧手术。针刺配合中药治疗帕金森病 5 6例。Webster帕金森病功能障碍记分法评分 ,将治疗前后和两组之间治疗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手术治疗组 34例帕金森病病人中 ,有 33例患者在手术过程中震颤、僵直、运动迟缓等主要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缓解 ,手术后这些症状也持续好转 ,但其症状缓解程度在不同的病人中有所不同。Webster帕金森病功能障碍记分法评分 ,术后 1周进步率为 5 0 %~ 99%者 2 6例 ,1%~ 49%者 7例 ,<1%者 1例 ,总有效率 97%。中医药治疗组 80 %以上的患者治疗一个月后主观症状改善 ,主要体征好转 ,基本生活能力得到提高。治疗 3个月后Webster帕金森病功能障碍记分法评分 ,进步率为 5 0 %~ 99%者 6例 ,1%~ 49%者 39例 ,<1%者 11例 ,总有效率为 80 4%。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评分结果进行t检验 ,P <0 0 1,两组之间治疗结果的总有效率进行 χ2 检验校正 ,P <0 0 5。结论 :微电极引导的苍白球腹后部毁损术和中医药治疗帕金森病均可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苍白球腹后部毁损术 中医药 立体定向 微电极记录 治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