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介质阻挡放电击穿过程的研究 被引量:13
1
作者 徐学基 揭亚雄 《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268-274,共7页
用磁流体力学方法分析了介质阻挡放电的击穿过程.在仔细分析介质阻挡放电中微放电的性质和介质对放电的影响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理论模型来模拟各种参量对放电的影响,并导出了一组方程以描述微放电中等离子体的电子浓度、电场强度、... 用磁流体力学方法分析了介质阻挡放电的击穿过程.在仔细分析介质阻挡放电中微放电的性质和介质对放电的影响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理论模型来模拟各种参量对放电的影响,并导出了一组方程以描述微放电中等离子体的电子浓度、电场强度、电流密度等微观参量的演化过程.导出了电子浓度、电场强度、电流密度与工作气体的性质及器件结构的关系,并与已有的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质阻挡放电 微放电 放电 磁流体力学 击穿
原文传递
高频高压交流电源应用于介质阻挡放电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19
2
作者 邵建设 严萍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78-80,共3页
应用电压幅值和频率都可调的高频高压交流电源研究了大气压空气中同轴介质阻挡放电的特性;介绍了该介质阻挡放电装置的工作原理后研究了电源逆变器交流侧电路工作于固有谐振频率和1/3固有谐振频率下负载电压及其频率、放电电流、谐振电... 应用电压幅值和频率都可调的高频高压交流电源研究了大气压空气中同轴介质阻挡放电的特性;介绍了该介质阻挡放电装置的工作原理后研究了电源逆变器交流侧电路工作于固有谐振频率和1/3固有谐振频率下负载电压及其频率、放电电流、谐振电流随着逆变器直流侧电压变化的规律,比较了在逆变器直流侧电压相同下的负载电压和放电电流的特点。研究结果表明,在初始放电发生前,电源的逆变电路直流侧电压线性增加,负载电压和放电电流随之增加,负载性质始终为容性;放电发生后,负载电压近似恒定,放电电流近似线性增长,负载性质为阻容性;在外加电源电压的正、负半周内,微放电电流波形不对称,分别呈“似辉光放电”和“丝状放电”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频高压 大气压空气 同轴介质阻挡放电 微放电 似辉光放电 丝状放电
下载PDF
光学方法研究介质阻挡放电中的微放电特性 被引量:11
3
作者 尹增谦 董丽芳 +3 位作者 李雪辰 贺亚峰 董国义 柴志方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607-608,共2页
首先用真空光电倍增管测量了斑图模式大气压介质阻挡放电的总光信号 ,并通过在电路中串联小电阻的方法测量了放电的电流信号。结果发现 ,两种方法所测得的信号在幅度和位置上存在严格的一致性 ,说明可以利用光学方法测量介质阻挡放电的... 首先用真空光电倍增管测量了斑图模式大气压介质阻挡放电的总光信号 ,并通过在电路中串联小电阻的方法测量了放电的电流信号。结果发现 ,两种方法所测得的信号在幅度和位置上存在严格的一致性 ,说明可以利用光学方法测量介质阻挡放电的电流信号。采用光学方法测量了介质阻挡放电中的微放电通道的时间特性。本工作所得到的结果对于介质阻挡放电的时空动力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对气体放电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质阻挡放电 微放电 斑图结构 电极 光学方法 动力学 真空光电倍增管 气体放电
下载PDF
大气压氩直流微放电光谱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郑培超 王鸿梅 +4 位作者 李建权 韩海燕 徐国华 沈成银 储焰南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2224-2227,共4页
微空心阴极放电或微放电是一种能够实现高气压下放电的有效方法。利用不锈钢空心针作阴极,不锈钢网作阳极,进行了大气压氩直流微放电实验研究。测量了大气压氩微放电光谱,发现氩气的发射谱线主要集中在690~860nm范围,且全部为氩原子4p... 微空心阴极放电或微放电是一种能够实现高气压下放电的有效方法。利用不锈钢空心针作阴极,不锈钢网作阳极,进行了大气压氩直流微放电实验研究。测量了大气压氩微放电光谱,发现氩气的发射谱线主要集中在690~860nm范围,且全部为氩原子4p—4s的跃迁。实验研究了不同放电电流、气体压强、气体流量与谱线强度之间的关系,发现谱线强度随放电电流、气体流量增加均增加,而谱线强度随压强变化呈现不同特征:谱线强度随压强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在13.3kPa时强度最大。此外,选用跃迁波长为763.51和772.42nm的两条光谱线,利用发射谱线强度比值法测量了氩气微放电等离子体的电子激发温度。结果显示,其电子激发温度处于2000~2800K之间,且随放电电流的增加而增加,随气体压强和气体流量的增加而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放电 发射光谱 电子激发温度
下载PDF
等离子体电解氧化过程中单个稳态微放电的热效应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王立世 潘春旭 +1 位作者 蔡启舟 魏伯康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5341-5346,共6页
详细回顾了有关等离子体电解氧化过程中单个稳态微放电热效应研究的现状;提出了处理过程中电解液/基体界面上离散气泡类型和数量上的变化造成了微放电外观的演化.基于微放电的圆柱形通道模型,并借鉴点热源的传热公式,估算了发生在通道... 详细回顾了有关等离子体电解氧化过程中单个稳态微放电热效应研究的现状;提出了处理过程中电解液/基体界面上离散气泡类型和数量上的变化造成了微放电外观的演化.基于微放电的圆柱形通道模型,并借鉴点热源的传热公式,估算了发生在通道内部及放电衰退过程中毗邻膜层的温度场,为膜层中存在的物相种类(MgAl2O4,Mg2SiO4等)及晶态类型提供了初步的理论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离子体电解氧化 镁合金 微放电 热效应
原文传递
介质阻挡放电及其应用 被引量:3
6
作者 周超 梁良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z1期80-81,共2页
讨论了介质阻挡放电产生和发展过程的机理及其某些特性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关键词 介质阻挡放电 微放电 应用
下载PDF
负直流电晕诱发低压电极多孔绝缘层微放电的参数优化 被引量:6
7
作者 李杰 关银霞 +3 位作者 姜楠 姚晓妹 王世强 刘全桢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759-1765,共7页
为提高放电等离子体强度并提升VOCs的降解效率,采用线—板型放电装置,在低压电极表面涂敷多孔绝缘材料,利用负直流电晕放电诱发低压电极多孔绝缘材料微放电发生,通过考察绝缘层电阻率、薄膜厚度、孔数、孔径等参数对放电伏安特性和生成... 为提高放电等离子体强度并提升VOCs的降解效率,采用线—板型放电装置,在低压电极表面涂敷多孔绝缘材料,利用负直流电晕放电诱发低压电极多孔绝缘材料微放电发生,通过考察绝缘层电阻率、薄膜厚度、孔数、孔径等参数对放电伏安特性和生成臭氧浓度的影响,对负直流电晕放电诱发低压电极微孔放电体系的实验参数进行优化。实验结果表明:与采用裸片电极相比,在低压电极覆多孔绝缘材料能有效提高等离子体强度,在所研究的材料中以多孔聚四氟乙烯对放电等离子体强度的提高效果最好。增加绝缘层孔数、降低膜厚、减小孔径均能显著提高放电等离子体强度;在聚四氟乙烯厚度为50μm、孔数为50、孔径为10μm条件下,电压为12 kV时放电电流可达到1 296μA,生成臭氧体积质量为3.11 mg/L,比采用裸片电极时分别提高了4.5倍和2.2倍;低压电极覆多孔聚四氟乙烯产生微放电能有效提高甲苯降解率,电压为13 kV时,甲苯降解率为58%,比采用裸片电极时提高了3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压电极 多孔绝缘 微放电 放电伏安特性 臭氧浓度
下载PDF
Ar-Hg非平衡态等离子体动态原子和准分子占居数的计算 被引量:5
8
作者 徐学基 王伟奉 《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78-86,共9页
建立了一个原子分子碰撞辐射动态模型,用以模拟Ar-Hg介质阻挡放电的动力学过程.模型中考虑了原子-原子,原子-准分子以及准分子-准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计算了11种状态粒子的占居数随时间的变化.给出了微放电等离子体中原... 建立了一个原子分子碰撞辐射动态模型,用以模拟Ar-Hg介质阻挡放电的动力学过程.模型中考虑了原子-原子,原子-准分子以及准分子-准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计算了11种状态粒子的占居数随时间的变化.给出了微放电等离子体中原子、分子的演化图象.此外,对汞的两个共振激发态以及汞的准分子(Hg2和Hg3)形成情况也作了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质阻挡放电 微放电 准分子 等离子体 原子
原文传递
新型宽带大功率星用环行器设计与仿真 被引量:5
9
作者 王斌 张全 +1 位作者 袁兴武 汪鹏 《磁性材料及器件》 CAS CSCD 2019年第4期38-43,共6页
结合星用高功率环行器的应用环境,分析差相移环行器的工作原理,运用HFSS电场仿真软件、MultipactorCalculator软件以及ANSYS热力学软件设计制作一种宽频带、高功率、低损耗、高微放电阈值的铁氧体环行器。具体性能指标为:工作频率f±... 结合星用高功率环行器的应用环境,分析差相移环行器的工作原理,运用HFSS电场仿真软件、MultipactorCalculator软件以及ANSYS热力学软件设计制作一种宽频带、高功率、低损耗、高微放电阈值的铁氧体环行器。具体性能指标为:工作频率f±1.0GHz,输入电压驻波比VSWR≤1.3,正向损耗(插损)α+≤0.3dB,反向损耗(隔离度)α-≥18dB,功率容量P≥2400W(PK),600W(CW),负载功率容量150W(CW),微放电阈值6dB。器件已经通过了热真空功率耐受和6dB微放电实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行器 宽带 大功率 微放电 热分析
下载PDF
阵列微空心阴极维持放电模拟研究
10
作者 何寿杰 方振松 +3 位作者 邓佳松 丛日东 贺亚峰 李庆 《中国科学:物理学、力学、天文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8-171,共14页
本文基于流体模型模拟研究了阵列微空心阴极维持放电(MCSD)的时空动力学特性,特别对不同电极表面电流的变化规律及其与带电粒子密度和电场等微观参量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模拟结果表明,随着阴极电流的增加放电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为... 本文基于流体模型模拟研究了阵列微空心阴极维持放电(MCSD)的时空动力学特性,特别对不同电极表面电流的变化规律及其与带电粒子密度和电场等微观参量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模拟结果表明,随着阴极电流的增加放电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类汤生放电阶段,此时三个电极上的电流、空间电荷密度和电场强度均很低.第二阶段为空腔内放电击穿阶段,此阶段空腔内放电击穿,并产生明显的空心阴极效应.微空心阴极(MHCD)两电极表面电流、空腔内带电粒子密度和电场强度迅速升高.但是此时MHCD电极中的阳极(第一阳极)仍然为阳极角色,MHCD和第三电极间(第二阳极)放电未击穿.第三阶段,微空心阴极和第三电极空间的放电逐渐击穿,MHCD中阴极和第一阳极表面电流方向相同,第一阳极逐渐由阳极转变为阴极角色,并在其附近形成较明显的阴极鞘层结构,MCSD放电空间的带电粒子密度迅速升高.第四阶段为放电的稳态阶段,形成稳定的阵列微空心阴极维持辉光放电,MCSD放电结构中各电极表面电流之间满足定量关系.模拟结果同时表明,除了微空心阴极放电,第三电极辉光放电对空腔内放电和阵列MCSD放电的形成均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阵列MCSD为MHCD放电和第三电极辉光放电共同作用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放电 阵列微空心阴极维持放电 流体模型 放电特性
原文传递
介质阻挡放电中的表面电荷(英文) 被引量:3
11
作者 桑宏 徐学基 《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305-308,312,共5页
在介质阻挡放电中 ,计算不同的放电间隙、气压、介电常数和介质厚度等放电条件下的表面电荷量 ,在VD和SD两种情况下分别进行测量 .比较实验和计算结果 。
关键词 介质阻挡放电 表面电荷 微放电
原文传递
Investigation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n atmospheric-pressure microplasma plume confined inside a long capillary tube
12
作者 Shuqun WU Fei WU +3 位作者 Xueyuan LIU Wen CHEN Chang LIU Chaohai ZHANG 《Plasm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CAS CSCD 2018年第10期90-97,共8页
An atmospheric-pressure microplasma plume of diameter 10 μm is generated inside a long tube. The length of the microplasma plume reaches as much as 2 cm. First, with the assistance of an air 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 An atmospheric-pressure microplasma plume of diameter 10 μm is generated inside a long tube. The length of the microplasma plume reaches as much as 2 cm. First, with the assistance of an air 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 (DBD), the ignition voltage of the microplasma decreases from 40 kV to 23.6 kV. Second, although the current density reaches as high as (1.2-7.6)× 10 4A cm-2, comparable to the current density in transient spark discharge, the microplasma plume is nonthermal. Third, it is interesting to observe that the amplitude of the discharge current in a positive cycle of applied voltage is much lower than that in a negative cycle of applied voltage. Fourth, the electron density measured by the Stark broadening of Ar spectral line 696.5 nm reaches as high as 3× 10 16 cm-3, which yields a conductivity of the microplasma column of around 48 S m-1. In addition, the propagation velocity of the microplasma plume, obtained from light signals at different axial positions, ranges from 1 × 10 5 m s-1 to 5× 10 5m s-1. A detailed analysis reveals that the surface charges deposited on the inner wall exert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discharge behavior of the microplas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PLASMA atmospheric pressure plasma non-thermal plasma microdischarge
下载PDF
电极环参数对环状表面介质阻挡放电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3
13
作者 姜慧 杨帆 +2 位作者 李文慧 邓鸿飞 刘海波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7期6127-6136,共10页
表面介质阻挡放电在流动控制、生物医学等诸多领域应用前景广阔。该文基于新型环状表面介质阻挡放电激励器,研究电极环半径和放电方向对放电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位移电流偏置不随结构参数变化,外向放电的起始电压低于内向放电;内向放... 表面介质阻挡放电在流动控制、生物医学等诸多领域应用前景广阔。该文基于新型环状表面介质阻挡放电激励器,研究电极环半径和放电方向对放电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位移电流偏置不随结构参数变化,外向放电的起始电压低于内向放电;内向放电电流脉冲数随半径线性增大,而外向放电时无明显变化;放电平均功率随半径线性增大,但相同参数下外向放电功率高于内向放电;放电为离散通道放电和弥散放电共存的混合模式,但内向放电时以弥散模式为主,外向放电以离散通道模式为主;放电面积随半径线性增大,内向放电存在一个最佳半径,可使放电均匀性和长度都达到最佳,而外向放电的长度随半径减小;内向、外向放电时外电场分布规律的差异与实验现象相吻合。研究结果可为不同应用领域中激励器的结构设计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极环半径 放电方向 微放电 残余电荷 放电模式 空间外电场
下载PDF
微放电发射电流法测量灭弧室真空度 被引量:3
14
作者 赵子玉 宋焕生 +4 位作者 江秀臣 马乃祥 罗利文 王建伯 刘崇方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8期119-124,共6页
真空灭弧室真空度的传统测试方法主要有磁控放电法及工频耐压法。磁控放电法需要使用磁场线圈,而工频耐压法只能检出严重漏气的灭弧室。该文使用微放电起始电压Ud与发射电流起始电压Ue之比Ud/Ue测量灭弧室的真空度。该方法不需要施加磁... 真空灭弧室真空度的传统测试方法主要有磁控放电法及工频耐压法。磁控放电法需要使用磁场线圈,而工频耐压法只能检出严重漏气的灭弧室。该文使用微放电起始电压Ud与发射电流起始电压Ue之比Ud/Ue测量灭弧室的真空度。该方法不需要施加磁场,而是使用下述方法进行测量:将闭合的灭弧室触头强行拉开0.2~0.3mm,然后在触头间隙上施加工频高电压,利用间隙微放电电流对触头表面进行老练,以除去触头表面原有的吸附层,最后再测量间隙的微放电起始电压Ud与发射电流起始电压Ue。理论研究表明,真空灭弧室内的真空压强p越小,Ud/Ue越大,故通过测量Ud/Ue的大小,就可以获得真空灭弧室内的真空度。文中在实验室的真空比对系统上对不同管型灭弧室的Ud、Ue、Ud/Ue与真空压强p的关系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该文提出的Ud/Ue法,其真空度测量范围能达到100~10-3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空断路器 真空度 微放电 发射电流 测量
下载PDF
介质阻挡放电中过零放电特性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夏胜国 刘克富 何俊佳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4-18,共5页
大气压下空气介质阻挡放电通常表现为丝状放电模式,但在放电间隙较短(约1 mm)的条件下增大放电电压的幅值,丝状模式就能转化为均匀放电模式。实验研究发现,该放电机制仍然是流注放电,而放电模式的转化与过零放电即外加电压反向之前的流... 大气压下空气介质阻挡放电通常表现为丝状放电模式,但在放电间隙较短(约1 mm)的条件下增大放电电压的幅值,丝状模式就能转化为均匀放电模式。实验研究发现,该放电机制仍然是流注放电,而放电模式的转化与过零放电即外加电压反向之前的流注放电有关。随着外加电压幅值的不断增大,前半周期放电后的残余电场随之增强,导致在外加电压反向之前本身的残余电场可引起气隙击穿。在放电间隙较小时,放电细丝密集,细丝之间的区域也存在相当数量的沉积电荷,过零流注放电将导致后续流注放电位置发生改变,从而妨碍放电细丝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质阻挡放电 大气压空气放电 均匀放电 壁电荷 微放电
下载PDF
Analyses of Microarc Oxidation Coating Formed on AZ91D Alloy in Phosphate Electrolytes
16
作者 王立世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Materials Science)》 SCIE EI CAS 2007年第2期229-233,共5页
This paper studied the appearance transition of microdischarges, the phase composition and the morphology evolution of the oxide film formed by microarc oxidation on AZ91D magnesium alloy. The appearance of microdisch... This paper studied the appearance transition of microdischarges, the phase composition and the morphology evolution of the oxide film formed by microarc oxidation on AZ91D magnesium alloy. The appearance of microdischarges population experienced apparent changes in size, spatial density and color, which was related with the changes of the type and quantity of the disintegrated gas bubbles generated at the interface between the electrolyte and substrate. Correspondingly, the diameter of micropores together with net-like fine microcracks increased when a higher voltage was employed. The coating was composed of MgO, MgAl2O4 and there existed a fluoride-enriched zone of about 3-5μm at the film/substrate interfa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Z91D alloy microarc oxidation microdischarge
下载PDF
星用大功率微波铁氧体器件微放电效应及抑制 被引量:3
17
作者 贺卿 张全 代梅 《磁性材料及器件》 CAS CSCD 2019年第4期51-55,共5页
介绍了微放电效应的产生机理和条件,以及大功率铁氧体器件微放电效应研究现状。重点介绍了星用大功率铁氧体器件微放电效应的抑制措施,包括设计、材料、工艺及生产控制,以期为相关器件微放电抑制提供指导。
关键词 大功率微波铁氧体器件 微放电效应 抑制
下载PDF
电极结构对多孔陶瓷孔内微放电特性及苯降解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商克峰 曹无敌 符梦辑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687-1694,共8页
微放电可在小的空间中产生高密度等离子体,有利于气体污染物的高效处理。该文研究了电极结构及电极形状对多孔陶瓷孔内微放电特性及苯降解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外加电压条件下,与二电极结构相比,三电极结构可生成更多的丝状放电通道,... 微放电可在小的空间中产生高密度等离子体,有利于气体污染物的高效处理。该文研究了电极结构及电极形状对多孔陶瓷孔内微放电特性及苯降解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外加电压条件下,与二电极结构相比,三电极结构可生成更多的丝状放电通道,峰-峰电荷Qpk-pk提高了3.2倍,放电电荷Qd提高了4.4倍,放电功率从0.8W提高到8.6W,苯降解效率提高了35.1%;网高压电极结构相比于弹簧电极,能够增加有效放电面积并增强放电强度,放电功率相较于弹簧电极构型提高约4W,丝状放电通道能够充满放电空间,显著提高苯降解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质阻挡放电 微放电 电极构型 苯降解
下载PDF
Experimental and simulated investigation of microdischarge characteristics in a pin-to-pin 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DBD)reactor 被引量:1
19
作者 Junwen HE Bangfa PENG +4 位作者 Nan JIANG Kefeng SHANG Na LU Jie LI Yan WU 《Plasm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10期54-66,共13页
Both experimental and simulated studies of microdischarge(MD)are carried out in a 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 with a pin-to-pin gap of 3.5 mm,ignited by a sinusoidal voltage with a peak voltage of 10 kV and a driving... Both experimental and simulated studies of microdischarge(MD)are carried out in a 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 with a pin-to-pin gap of 3.5 mm,ignited by a sinusoidal voltage with a peak voltage of 10 kV and a driving frequency of 5 kHz.Statistical results have shown that the probability of the single current pulse in the positive half-period(HP)reaches 73.6%under these conditions.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great luminous intensity is concentrated on the dielectric surface and the tip of the metal electrode.A 1D plasma fluid model is implemented by coupling the species continuity equations,electron energy density equations,Poisson equation,and Helmholtz equations to analyze the MD dynamics on the microscale.The simulated results are in good qualitative agreement with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The simulated results show that the MD dynamics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phases:the Townsend phase,the streamer propagation phase,and the discharge decay phase.During the streamer propagation phase,the electric field and electron density increase with the streamer propagation from the anode to the cathode,and their maximal values reach 625.48 Td and 2.31×10^(19)m^(-3),as well as 790.13 Td and 3.58×10^(19)m^(-3)in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HP,respectively.Furthermore,a transient glow-like discharge is detected around the anode during the same period of streamer propagation.The formation of transient glow-like discharge is attributed to electrons drifting back to the anode,which is driven by the residual voltage in the air ga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tmospheric pressure air 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 microdischarge plasma fluid mode
下载PDF
氙准分子光源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颖 徐学基 《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321-324,共4页
氙准分子光源发射波长为172nm真空紫外光谱带.实验研究了它的辐射特性.用原子、分子碰撞辐射动态模型(CRAM)的结果,分析了氙准分子172nm辐射强度与所加电场大小、频率和输入功率的关系。
关键词 氙准分子光源 实验研究 介质阻挡放电 微放电 辐射强度 辐射动态模型 CRAM模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