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洞沟12号地点的古环境研究 被引量:19
1
作者 刘德成 陈福友 +3 位作者 张晓凌 裴树文 高星 夏正楷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295-303,共9页
水洞沟遗址12号地点(SDG12)是一处以细石叶技术为主的旧石器时代末期文化,其文化层埋藏于边沟河Ⅱ级阶地中上部。地层时代从距今4.7万年至1.1万年左右,文化层时代为距今约1.1万年,处于更新世与全新世的过渡时期,略经流水改造,为原地埋... 水洞沟遗址12号地点(SDG12)是一处以细石叶技术为主的旧石器时代末期文化,其文化层埋藏于边沟河Ⅱ级阶地中上部。地层时代从距今4.7万年至1.1万年左右,文化层时代为距今约1.1万年,处于更新世与全新世的过渡时期,略经流水改造,为原地埋藏。孢粉组合特征显示在整个地层发育期内该地区是以麻黄属+藜科+霸王属+蒿属+禾本科组合为主的植被类型,为气候比较干旱-半干旱荒漠草原植被景观。在SDG12地点文化层堆积时期,气候相对暖湿,附近尚生长着沼生植物和榆、栎、桦等温带落叶阔叶乔木,为稀树荒漠草原环境。SDG12地点的古人类活动及古环境特征的分析对了解水洞沟文化的发展与传承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为中国北方细石叶文化研究提供了确切的地层和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洞沟12号地点 灰烬层 细石叶 古环境 地层划分
下载PDF
青南高原登额曲流域的细石叶工艺 被引量:12
2
作者 韩芳 蔡林海 +4 位作者 杜玮 何元洪 李佩 马春燕 吕红亮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53-69,共17页
本文以2012年青海省玉树州治多县登额曲下游河段调查所得的细石核为研究对象,尝试分析该流域的细石叶工艺。研究表明,石制品原料为通天河两岸的河滩砾石,主要为硅质岩。流域内楔形细石核为主要类型,细石核原型以石片为主,台面更新频繁,... 本文以2012年青海省玉树州治多县登额曲下游河段调查所得的细石核为研究对象,尝试分析该流域的细石叶工艺。研究表明,石制品原料为通天河两岸的河滩砾石,主要为硅质岩。流域内楔形细石核为主要类型,细石核原型以石片为主,台面更新频繁,可见局部更新和全部更新两种方式,局部更新表现为沿台面周缘向内打下浅平、细小的片疤,全部更新表现为将原台面全部修掉。细石核楔状缘预制包括两面加工和单面加工两种方式。作业面更新可见局部更新、全部更新和作业面转移三种方式。局部更新表现为修掉原有作业面的一部分,全部更新即将原有作业面全部修掉,作业面转移表现为转向细石核后缘继续剥取细石叶。细石叶工艺对比研究显示,该区域细石叶工艺与"阳原技术"和"拉乙亥技术"在细石核原型选择、毛坯制作、台面更新以及细石叶剥取等方面表现出较高的相似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南高原 登额曲 细石叶 楔形细石核
下载PDF
旧大陆东西方比较视野下的细石器起源再讨论 被引量:8
3
作者 陈宥成 曲彤丽 《华夏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37-43,69,共8页
东亚细石器出现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其特点是从以棱柱形石核、船形石核和楔形石核为代表的复杂结构的细石核上生产细石叶,其中楔形细石核的几何组织结构更为特殊。旧大陆西侧的早期细石器出现于距今6万多年前,其要义在于小石叶技术和... 东亚细石器出现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其特点是从以棱柱形石核、船形石核和楔形石核为代表的复杂结构的细石核上生产细石叶,其中楔形细石核的几何组织结构更为特殊。旧大陆西侧的早期细石器出现于距今6万多年前,其要义在于小石叶技术和修背技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实现了修理方式的多样化和复杂化,并于2万年以后出现“几何形细石器”。东亚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突然出现的细石器并非基于本地传统,反而显示出与旧大陆西侧的渊源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石器 细石叶 楔形细石核 修背工具 中西交流
原文传递
河南新密李家沟遗址南区2010年发掘简报 被引量:7
4
作者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10 位作者 曲彤丽(发掘/执笔) 陈宥成(发掘/执笔) 张松林(领队/执笔) 顾万发(执笔) 汪松枝(发掘/执笔) 王幼平(领队/执笔) 阮齐军(发掘) 王文婷(发掘) 赵静芳(发掘) 高霄旭(发掘) 曲彤丽(发掘)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38-45,F0002,共9页
李家沟遗址南区2010年度的发掘发现了从旧-新石器时代过渡阶段到新石器时代早、中期的堆积,出土了打制石器、磨制石器、陶片、动物遗存以及人工搬运石块等丰富文化遗存。下文化层中的第6层尤为重要,年代约距今10500~10300年,记录了人... 李家沟遗址南区2010年度的发掘发现了从旧-新石器时代过渡阶段到新石器时代早、中期的堆积,出土了打制石器、磨制石器、陶片、动物遗存以及人工搬运石块等丰富文化遗存。下文化层中的第6层尤为重要,年代约距今10500~10300年,记录了人类在遗址上制作石器、屠宰和加工动物资源以及处理木材的活动,展现出中原地区旧-新石器时代过渡阶段细石器技术的发展、制作陶器和磨制石器等新的、更加复杂技术的出现,以及人群流动性的降低,为探讨中原地区史前技术、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人群关系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和新的考古学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家沟遗址 旧-新石器时代过渡 细石器 磨制石器 早期陶器 动物遗存
原文传递
天津蓟县太子陵旧石器地点调查简报 被引量:7
5
作者 王春雪 盛立双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7-44,共8页
太子陵旧石器地点于2005年4月发现,2005年5月又对其进行了复查。该地点位于天津蓟县东北部孙各庄乡清太子陵东侧冲沟西面的黄土台地中,在其浅黄色粉砂质黏土层和地表发现石制品58件,包括石核、石片、断块和石器。古人类选择地点附近的... 太子陵旧石器地点于2005年4月发现,2005年5月又对其进行了复查。该地点位于天津蓟县东北部孙各庄乡清太子陵东侧冲沟西面的黄土台地中,在其浅黄色粉砂质黏土层和地表发现石制品58件,包括石核、石片、断块和石器。古人类选择地点附近的阶地底部河卵石为原料进行剥片和加工石器;硬锤锤击法为剥片的主要技术;石制品总体以小型和微型居多;石器主要以石片为毛坯,刮削器是主要类型;石器多由古人类在石片的一侧采用锤击法正向加工而成。地貌与地层对比则显示遗址的时代大致属于晚更新世晚期之末或全新世早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津蓟县 太子陵 细石叶遗存 晚更新世晚期 全新世早期
下载PDF
细石叶工艺起源研究的理论反思 被引量:7
6
作者 陈胜前 叶灿阳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47-562,共16页
细石叶工艺起源是中国旧石器考古学研究中的热点问题,相关发现与研究在迅速增加,但有关的基础理论问题一直缺乏探讨。本文重新梳理细石叶工艺的基本概念、细石叶工艺起源研究的立论前提,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既有研究不可避... 细石叶工艺起源是中国旧石器考古学研究中的热点问题,相关发现与研究在迅速增加,但有关的基础理论问题一直缺乏探讨。本文重新梳理细石叶工艺的基本概念、细石叶工艺起源研究的立论前提,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既有研究不可避免地了受到了研究范式的制约,采用传播论的解释并不足以有效回答技术起源的问题,技术元素的起源与细石叶工艺作为整体的涌现是两个不同的问题,最后,我们在研究细石叶工艺起源时不能脱离石器技术变化的一般机制。因此,未来的细石叶工艺起源研究应该注意厘清概念、明确问题、反思立论前提、拓展范式,从而更好地了解古人行为与古代社会的变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石叶 起源 考古学 理论前提 石器技术
下载PDF
New dating indicates intermittent human occupation of the Nwya Devu Paleolithic site on the high-altitude central Tibetan Plateau during the past 45,000 years 被引量:1
7
作者 Junyi GE Xiaoling ZHANG +9 位作者 Shejiang WANG Linhui LI Wei HE Yingshuai JIN Peiqi ZhANG Bing XU Chenglong DENG John WOLSEN Zhengtang GUO Xing GAO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2期531-551,共21页
The timing and mechanisms of the human occupation of the demanding high-altitude Tibetan Plateau environment are of great interest.Here,we report on our reinvestigations and dating of the Nwya Devu site,located nearly... The timing and mechanisms of the human occupation of the demanding high-altitude Tibetan Plateau environment are of great interest.Here,we report on our reinvestigations and dating of the Nwya Devu site,located nearly 4600 meters above sea level on the central Tibetan Plateau.A new microblade techno-complex was identified on a lower lake shore at this site,distinct from the previously reported blade tool assemblage.These two lithic assemblages were dated to 45.6±2.6 and10.3±0.5 ka using optically stimulated luminescence and accelerator mass spectrometry^(14)C methods.They represent,respectively,the earliest known Paleolithic and microlithic sites on the interior Tibetan Plateau,indicating multiple occupation episodes of hunter-gatherers during the past 45 ka.Our studies reveal that relatively stable depositional conditions and a paleoenvironment characterized by a comparatively warm climate facilitated these multiple occupations at Nwya Devu.The contemporaneous occurrence of the Upper Paleolithic blade technology on the Tibetan Plateau and most of Eurasia between 50 and 40 ka indicates rapid,large-scale dispersals of humans that profoundly affected human demography on a large scale.Combining new archaeological evidence and previously reported genetic data,we conclude that the Tibetan Plateau provided a relatively stable habitat for Upper Paleolithic hunter-gatherers,which may have contributed to the complex and multiple-origin gene pool of present-day Tibeta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betan Plateau PALEOLITHIC Nwya Devu High-altitude adaptation microblade industry Early Upper Paleolithic OSLdating AMS^(14)C dating
原文传递
西藏札达日乌孜细石器地点石制品研究
8
作者 朱之勇 熊娟 +3 位作者 唐睿 于春 席琳 张建林 《考古与文物》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5-52,共8页
本文采用类型学、数量统计等方法,对2019年在西藏札达县日乌孜细石器地点调查中所获得的石制品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可知,其石制品类型包括普通石核、楔形细石核、锥形细石核、石叶、细石叶、尖状器、石锥、砍砸器及各类刮削器等,属典... 本文采用类型学、数量统计等方法,对2019年在西藏札达县日乌孜细石器地点调查中所获得的石制品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可知,其石制品类型包括普通石核、楔形细石核、锥形细石核、石叶、细石叶、尖状器、石锥、砍砸器及各类刮削器等,属典型细石器遗存。根据文化内涵及特征,推断日乌孜细石器地点为一处古人类的临时石器加工场所,年代可能处于全新世大暖期的鼎盛阶段,即距今7200~6000年之间。本项研究详细揭示了日乌孜细石器地点的文化面貌,有利于推动西藏西部的细石器研究走向深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自治区札达县 日乌孜 细石器
下载PDF
The earliest evidence for a microblade adaptation in the remote,high altitude regions of the Tibetan Plateau
9
作者 Yingshuai JIN Xiaoling ZHANG +7 位作者 Shejiang WANG Junyi GE Wei HE Wa DA Yunyao TAN Ziyi YANG Christopher MORGAN Xing GAO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5期1561-1573,共13页
Microblade assemblages are among the most common prehistoric archaeological materials found on the Tibetan Plateau(TP)and are thought to indicate large scale migration to and settlement of the TP.Few microblade sites,... Microblade assemblages are among the most common prehistoric archaeological materials found on the Tibetan Plateau(TP)and are thought to indicate large scale migration to and settlement of the TP.Few microblade sites,however,have been systematically excavated,especially in the remotest,highest-elevation regions of the TP.The timing of the large-scale arrival,spread,and permanent settlement of people on the TP therefore remains controversial.In this paper,we report on a recently excavated site,Locality 3 of the Nwya Devu Site(ND3),located at 4600 meters above sea level(masl),near the shore of Ngoin Lake,on the interior TP.Our analyses reveal a fairly typical microblade technological orientation and two types of microblade cores:wedge-shaped and semi-conical,which are similar to those found throughout North China.Using Optically Stimulated Luminescence(OSL)dating and AMS^(14)C dating,the age of ND3 ranges from 11 to 10 ka.This date range indicates ND3 is the oldest microblade site yet recorded in the remote,high-elevation regions of the TP and thus provides important information about when and how hunter-gatherers using microblades began exploiting the higher altitudes of the TP.Taken together,studies at ND3 and throughout the TP suggest that a microblade adaptation is associated with the first prolonged human occupation of the plateau and that microblades played a significant role in mediating the risks and facilitating the mobility necessary to permanently inhabit the T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interior of Tibetan Plateau Nwya Devu locality 3 microblade Early Holocene High altitude adaption
原文传递
晚更新世末华北细石器及人群与社会变迁
10
作者 冯玥 《考古》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4-87,共14页
前言从以狩猎采集为主要特征的旧石器时代走向以农业定居为主要特征的新石器时代,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转变之一[1].
关键词 华北地区 旧-新石器时代过渡 细石器 气候波动 人群迁徒
原文传递
山东细石器遗存以及对“凤凰岭文化”的重新认识 被引量:4
11
作者 沈辰 高星 胡秉华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93-307,共15页
本文对山东南部地区出土于4个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的石制品进行初步的类型学观察,发现其石制品工艺技术比我们过去所认识到的要复杂的多。凤凰岭、青峰岭和望海楼3处遗址带有明显的细石器工艺特点,而望海楼的石制品与前二者在原料使用和... 本文对山东南部地区出土于4个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的石制品进行初步的类型学观察,发现其石制品工艺技术比我们过去所认识到的要复杂的多。凤凰岭、青峰岭和望海楼3处遗址带有明显的细石器工艺特点,而望海楼的石制品与前二者在原料使用和制作技艺等方面又有所不同。尤为重要的是,新的研究表明黑龙潭遗址的原生文化层位表现为以特有的石片石核为主的石制品工艺,并非过去认为的细石器遗存。2001年秋季对黑龙潭遗址的补充发掘证实过去在该遗址发现的细石器遗物来自次生堆积。因此几种明显不同的石器技术传统可能共存于这一地区,"凤凰岭文化"已不足以概括鲁南旧石器晚期的石器文化,需予以重新审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石叶 石器技术 凤凰岭文化 山东
下载PDF
黑龙江海林小龙头山旧石器遗址发掘简报 被引量:5
12
作者 李有骞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18-127,共10页
小龙头山遗址位于黑龙江省海林市海浪河岸边,地理坐标44°25’36.2"N,129°10’43.1"E。该遗址发现于2012年,2014年发掘10 m2,获得石制品82件。原料以玄武岩为主,还有黑曜岩、凝灰岩、安山岩和英安岩等。剥片技术以... 小龙头山遗址位于黑龙江省海林市海浪河岸边,地理坐标44°25’36.2"N,129°10’43.1"E。该遗址发现于2012年,2014年发掘10 m2,获得石制品82件。原料以玄武岩为主,还有黑曜岩、凝灰岩、安山岩和英安岩等。剥片技术以石叶、细石叶技术为特点,石器类型有雕刻器、尖状器、两面器和大型的斧形器。个别石制品可以拼合,说明属于原地埋藏,在文化层中的炭粒测得的14C数据为距今13185±40年,为末次盛冰期后的转暖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龙头山 海浪河 旧石器时代晚期 石叶 细石叶
下载PDF
动物踩踏与“假工具”:木垒县细石器遗址采集石制品的埋藏学分析
13
作者 冯玥 黄奋 +2 位作者 于建军 张晓钰 何嘉宁 《北方文物》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1-60,共10页
动物踩踏是遗址埋藏后过程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会在岩石或动物骨骼的边缘形成多个小疤,制造“假工具”。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木垒县细石器遗址调查采集的石制品为基础,参考既往实验考古的研究成果,对比了塔克尔巴斯陶遗址... 动物踩踏是遗址埋藏后过程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会在岩石或动物骨骼的边缘形成多个小疤,制造“假工具”。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木垒县细石器遗址调查采集的石制品为基础,参考既往实验考古的研究成果,对比了塔克尔巴斯陶遗址与伊尔卡巴克、地窝堡、色皮口遗址在磨圆度、石制品组合、工具刃缘的技术和形态特征方面的差异,指出前者具有边缘磨圆程度更高、工具比例明显偏高、修理刃缘数量更多、修疤多层、刃角更陡等特征,可能受到了长期反复的动物踩踏活动影响。这一结果表明,对于干旱区地表采集石制品的研究需要更为谨慎,在对多种自然营力和人类活动进行综合考量及定量化分析之后再开展进一步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踩踏 假工具 埋藏学 细石器
原文传递
细石叶功能研究的现状与思考
14
作者 曾晨茹 仪明洁 高星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54-563,共10页
细石叶是旧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复合工具的组成部分,在古人类狩猎和动植物加工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细石叶的功能开展研究是探索旧石器时代遗址功能、古人类生计模式和古人群迁徙扩散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梳理细石叶功能研究的... 细石叶是旧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复合工具的组成部分,在古人类狩猎和动植物加工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细石叶的功能开展研究是探索旧石器时代遗址功能、古人类生计模式和古人群迁徙扩散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梳理细石叶功能研究的相关文献,从石器功能的研究方法入手,归纳总结典型案例,并概括这些研究对分析细石叶技术的起源和传播、遗址功能、古人类适应环境的行为及生计模式的改变等方面所起的作用。目前,细石叶功能研究在实验考古、微痕和残留物分析等领域已取得一定进展,提取到细石叶用于狩猎、加工肉类、采集和收割植物、钻孔、刻槽等活动的考古学证据。目前的相关研究存在标本抽样方法和分析手段有待细化、实验和研究案例较少以及研究方法有局限性等问题。未来对细石叶功能的研究仍需以考古学问题为导向,在模拟实验、微痕和残留物分析的定量化方面做出努力,在更多遗址和地区开展细石叶的功能研究,并结合遗址出土的其他材料和古环境背景做出有关人类行为的考古学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石叶 功能分析 旧石器时代晚期 研究现状
下载PDF
黑龙江省甘南县旧石器地点发现的新材料 被引量:4
15
作者 关莹 李有骞 +3 位作者 邢松 黄立平 程力 周振宇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81-291,共11页
黑龙江省的旧石器考古发掘与研究始于上世纪30年代,迄今为止已有正式报道或发表的遗址和地点100余处,分布在黑龙江省境内各处,年代上均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2017年初,根据齐齐哈尔市查哈阳农场群众提供的线索,笔者等在甘南县环太平湖水... 黑龙江省的旧石器考古发掘与研究始于上世纪30年代,迄今为止已有正式报道或发表的遗址和地点100余处,分布在黑龙江省境内各处,年代上均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2017年初,根据齐齐哈尔市查哈阳农场群众提供的线索,笔者等在甘南县环太平湖水库周边发现多处旧石器地点以及原料产地。经对该地区的踏勘调查和对一处地点的小规模剖面清理发现,环太平湖地区分布着面积广大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地层,其中石制品数量丰富,同时还发现了疑似的半地穴遗迹。这些遗存代表了当时该地区较大的古人类活动规模,周边出产的优质石制品原料为古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了良好的生产力要素,使这一地区孕育出了成熟的石叶、细石叶技术产品。对广合屯第1地点下部风化壳中炭屑的^(14)C测年结果表明,这些石制品的年代应晚于距今3万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龙江 旧石器时代晚期 甘南县 年代 细石叶
下载PDF
2014年山西下川遗址富益河圪梁地点3号探方的发掘报告
16
作者 杜水生 张婷 任海云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38-650,共13页
2014年夏季,我们对下川遗址的富益河圪梁地点北部进行了发掘,本文对其3号探方(QX2014-T3)的发掘成果进行了报道。T3的面积为6 m2,出土石制品1036件;其中,183件出自上文化层,853件出自下文化层。石制品原料主要为石英砂岩和黑色燧石,另... 2014年夏季,我们对下川遗址的富益河圪梁地点北部进行了发掘,本文对其3号探方(QX2014-T3)的发掘成果进行了报道。T3的面积为6 m2,出土石制品1036件;其中,183件出自上文化层,853件出自下文化层。石制品原料主要为石英砂岩和黑色燧石,另外还有少量的玛瑙、硅质泥岩等。下文化层石制品包括石核、石片和石器等;其中,石器的类型包括重型石斧、研磨器、石锤和轻型刮削器、凹缺器、尖状器、锯齿状器、楔形析器、圆头刮削器、齿状器、琢背小刀,赤铁矿;打片和修理均采用为简单的锤击法;年代为40~30 kaBP。上文化层发现的石制品以细石叶产品为主,石核包括普通的多台面石核、锥形细石核、船形细石核,石片为普通石片和细石叶共存,石器包括刮削器、圆头刮削器等;年代晚于30 kaB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川 石制品 细石叶 旧石器时代晚期
下载PDF
新疆北部旧石器时代遗存的年代及相关问题 被引量:4
17
作者 仪明洁 《西域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64-72,144,共10页
新疆北部地区发现的打制石器遗存丰富,尤其是近年来的考古工作中出土的石制品,技术特征鲜明,包括以通天洞遗址为代表的莫斯特技术遗存,以骆驼石遗址为代表的石叶技术遗存及一批地表采集的细石叶技术遗存等,三类遗存的发现,有助于我们解... 新疆北部地区发现的打制石器遗存丰富,尤其是近年来的考古工作中出土的石制品,技术特征鲜明,包括以通天洞遗址为代表的莫斯特技术遗存,以骆驼石遗址为代表的石叶技术遗存及一批地表采集的细石叶技术遗存等,三类遗存的发现,有助于我们解答尼安德特人的扩散、中国旧石器中晚期文化的多样性、古人类行为的现代性、旧石器晚期石叶技术人群的扩散、细石叶技术人群的社会组织形式等学术问题。文章旨在系统梳理新疆北部发现的打制石器,结合石器技术模式的发展阶段及邻近地区的相关发现,建立该区打制石器遗存的大致年代框架,在此基础上概述上述遗存蕴含的古人类迁徙、适应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北部 莫斯特 石叶 细石叶 旧石器时代
原文传递
水洞沟地区白云岩细石叶的微痕实验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余官玥 仪明洁 +1 位作者 张晓凌 陈福友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93-207,共15页
水洞沟遗址是中国北方旧石器时代晚期的著名遗址,石制品原料以就地取材的白云岩为主。本文利用水洞沟地区的白云岩生产细石叶和石片,进行了29组复制使用实验。对使用痕迹的观察表明:不同加工对象和使用方式导致细石叶上出现不同的微痕特... 水洞沟遗址是中国北方旧石器时代晚期的著名遗址,石制品原料以就地取材的白云岩为主。本文利用水洞沟地区的白云岩生产细石叶和石片,进行了29组复制使用实验。对使用痕迹的观察表明:不同加工对象和使用方式导致细石叶上出现不同的微痕特征,细石叶适于装柄使用,以刮、切、削等利用侧刃缘的运动方式效率为高,尖部用于加工硬度较低的动植物效果较好。对比燧石、黑曜岩等不同石料的微痕实验数据可知,不同石料的产品,其使用痕迹存在一定差异。本文对白云岩细石叶的微痕实验,探讨了其适宜的使用方式和加工对象的范围,为分析水洞沟地区出土的白云岩细石叶功能提供了可资参考、对比的实验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洞沟遗址 白云岩 细石叶 微痕实验
下载PDF
Microwear analysis of a bone-handled microblade excavated at Shangzhai site in Beijing: Evidences from ESEM 被引量:1
19
作者 CUI TianXing YANG Qin +2 位作者 YU JinCheng ZHOU ShuangLin ZHAO ChaoHong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0年第9期1335-1342,共8页
The conventional wisdom has been challenged recently that microblades with handles are only tools for hunting and gathering in the Neolithic Age. Some scholars argued that microblades actually played an important part... The conventional wisdom has been challenged recently that microblades with handles are only tools for hunting and gathering in the Neolithic Age. Some scholars argued that microblades actually played an important part in the early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the Neolithic. However, both of these opinions lacked direct evidence. Environmental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ESEM) is used to analyze the residues of the bone-handled microblade excavated at the Shangzhai site in Pinggu, Beijing. The ESEM observation and EDX analysis show that at the edge of this bone-handled microblade are Ca, P, C, O or C, N, O, etc, which provide direct evidence for determining its function, namely that this microblade may have been dealt with animals. In addition, there was a layer of glue at the back of the microblade with barium and zinc salt distributed evenly in it, this new discovery sheds new light on adhesive technology in ancient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angzhai CULTURE bone-handled microblade MICROWEAR analysis ESEM EDX
原文传递
新疆哈密七角井遗址2019年调查新发现 被引量:3
20
作者 冯玥 黄奋 +6 位作者 李文成 邓婉文 刘拓 张家富 雷华蕊 于建军 王幼平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086-1095,共10页
七角井是新疆地区最早发现的细石器遗址,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地区西北部、天山南麓东段的一处山间小盆地内。2019年调查首次在该遗址发现原生地层和一处保存较完整的活动面遗迹,遗址出土石制品847件,年代为1.1万年。分析显示,该遗... 七角井是新疆地区最早发现的细石器遗址,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地区西北部、天山南麓东段的一处山间小盆地内。2019年调查首次在该遗址发现原生地层和一处保存较完整的活动面遗迹,遗址出土石制品847件,年代为1.1万年。分析显示,该遗址石制品以优质燧石为原料生产小石叶和细石叶,多为生产过程中的副产品;工具加工简单,体现出明显的权宜性特征;这些迹象表明遗址为一处打制石器的临时性活动场所。这一发现为探讨更新世末到全新世初中亚干旱区古人类适应方式与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角井 细石器 新疆 露天遗址 更新世 全新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