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微生物肥料的发展阶段及第三代产品特征探讨 被引量:30
1
作者 周法永 卢布 +2 位作者 顾金刚 张晓霞 李建国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2-17,共6页
概要回顾了我国微生物肥料产品发展历程,并以产品有效菌的菌种种类、菌种组成和肥料功能为主线将之归纳为3个发展阶段;对各发展阶段的研发热点和典型特征进行了总结。在此基础上,结合食品安全的重大需求,讨论了第三代微生物肥料创新中... 概要回顾了我国微生物肥料产品发展历程,并以产品有效菌的菌种种类、菌种组成和肥料功能为主线将之归纳为3个发展阶段;对各发展阶段的研发热点和典型特征进行了总结。在此基础上,结合食品安全的重大需求,讨论了第三代微生物肥料创新中的重要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肥料 发展历程 阶段特征 第三代微生物肥料 肥药兼效型 创新
下载PDF
地下水微生物学研究进展综述 被引量:11
2
作者 李政红 张翠云 +3 位作者 张胜 殷密英 马琳娜 郭秀红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AS CSCD 2007年第5期60-63,共4页
综述了地下含水层系统中微生物作用。引用研究实例论述了微生物作用不但可以改变地下水化学组分,而且还可以改变含水层的水力性质。微生物作用对地下水系统的影响程度主要受微生物代谢速度、水文地质条件、含水层岩性等多种因素控制。... 综述了地下含水层系统中微生物作用。引用研究实例论述了微生物作用不但可以改变地下水化学组分,而且还可以改变含水层的水力性质。微生物作用对地下水系统的影响程度主要受微生物代谢速度、水文地质条件、含水层岩性等多种因素控制。地下水系统中电子供体与电子受体间的丰度关系是影响微生物代谢速度的主要因素。在未污染的含水层中,电子供体的可用性限制了微生物的新陈代谢,而在人类活动污染的含水层中,微生物的新陈代谢受电子受体的可用性的限制。利用微生物作用可以降解地下水系统中氯代化溶剂、烃类、硝酸盐、有毒金属等多种化学污染物。并对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作用 地球化学 水力性质 生物修复
下载PDF
微生物性状揭示物种分布格局、群落构建机制和生态系统功能 被引量:11
3
作者 孟凡凡 胡盎 王建军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784-1800,共17页
微生物性状是指与其存活、生长和繁殖紧密相关的一系列核心属性,这些属性能够反映微生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进而影响微生物的物种分布格局、群落构建机制以及相应的生态系统功能。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相比于微生物分类学信息,微生物性状... 微生物性状是指与其存活、生长和繁殖紧密相关的一系列核心属性,这些属性能够反映微生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进而影响微生物的物种分布格局、群落构建机制以及相应的生态系统功能。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相比于微生物分类学信息,微生物性状可以在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尺度等视角扩展我们对微生物生态过程的理解,并提供生态模式的机理性解释。本文回顾微生物性状研究的发展历程,总结近年来基于微生物性状研究的前沿科学问题,比如微生物性状的分类和测定方法、基于性状的功能多样性定义及应用、性状与物种分布格局和群落构建机制的关系、性状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以及对环境变化的响应等。尽管微生物性状研究已经延伸到生态学领域的各个方面,有力推动着各个前沿科学问题的研究发展,但是仍然面临很多机遇与挑战。因此,本文也从研究方法和研究方向等方面对未来基于微生物性状的研究提出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状 功能多样性 物种分布 群落构建 生态系统功能
原文传递
海洋环境中铁的来源、微生物作用过程及生态效应 被引量:9
4
作者 冯世博 姜玥璐 +2 位作者 蔡中华 曾艳华 周进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13-522,共10页
铁在地壳中的含量位列第四,在海洋中常以微量元素的身份出现。铁拥有多变的价态和多样的功能,是调节海洋初级生产力和驱动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力量。以往的研究表明,铁在维持初级生产力、耦合物质循环以及调节生源要素转化中具... 铁在地壳中的含量位列第四,在海洋中常以微量元素的身份出现。铁拥有多变的价态和多样的功能,是调节海洋初级生产力和驱动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力量。以往的研究表明,铁在维持初级生产力、耦合物质循环以及调节生源要素转化中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微生物生态学的发展将铁的研究推向了新的高度,包括微生物驱动的铁氧化-还原行为、代谢过程以及与主要元素(C/N/P)的交互关系等。以近15年发表的文献为重点,尝试综述铁的最新进展。首先梳理了海洋中铁的来源和赋存状态(溶解态、胶体态、颗粒态和有机态);其次阐释了微生物介导的铁氧化还原类型和过程机制(如硝酸盐氧化、生物还原等);最后总结了铁与C/N/P循环的耦合关系以及在特定生态事件中的生态效应。此外,对海洋铁研究的“化学-生物-物理”理论框架也进行了展望,旨在为更好地认识铁循环及其在海洋微生态过程的作用提供资料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铁循环 微生物过程 氧化-还原机制 生态效应
原文传递
A comprehensive census of lake microbial diversity on a global scale 被引量:6
5
作者 Jian Yang Hongchen Jiang +1 位作者 Hailiang Dong Yongqin Liu 《Science China(Life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10期1320-1331,共12页
Despite recent interest in microbial diversity and community structure of lakes across various spatial scales, a global biogeographic distribution pattern and its controlling factors have not been fully disclosed. Her... Despite recent interest in microbial diversity and community structure of lakes across various spatial scales, a global biogeographic distribution pattern and its controlling factors have not been fully disclosed. Here, we compiled and analyzed 88,334,735 environmental 16S rRNA sequences from 431 lakes across a wide range of geographical distance and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in particular, salinity, 0–373.3 gL^–1). Our results showed that lake sediments inhabit significantly(ANOVA: P<0.001) more diverse microbial communities than lake waters. Non-metric dimensional scaling(NMDS) ordinations indicated that microbial community compositions differed distinctly among sample types(freshwater vs. saline, water vs. sediment) and geographic locations. Mantel and partial Mantel tests showed that microbial community composition in lake water was significantly(P=0.001) correlated with geographic distance, salinity, and pH. Statistical analyses based on neutral community and null models indicated that stochastic processes may play predominant roles in shaping the microbial biogeographic distribution patterns in the studied global lake waters. The dispersal-related stochasticity(e.g., homogenizing dispersal) exhibited a stronger influence on the distribution of microbial community in freshwater lakes than in saline lakes. Overall, this work expands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impact of geographic distance,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and stochastic processes on microbial distribution in global lak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bial BIOGEOGRAPHY LAKES GEOGRAPHIC distance environmental factors stochastic processes
原文传递
Root exudate chemistry affects soil carbon mobilization via microbial community reassembly 被引量:5
6
作者 Tao Wen Guang-Hui Yu +7 位作者 Wen-Dan Hong Jun Yuan Guo-Qing Niu Peng-Hao Xie Fu-Sheng Sun Lao-Dong Guo Yakov Kuzyakov Qi-Rong Shen 《Fundamental Research》 CAS 2022年第5期697-707,共11页
Plant roots are one of the major mediators that allocate carbon captured from the atmosphere to soils as rhizodeposits,including root exudates.Although rhizodeposition regulates both microbial activity and the biogeoc... Plant roots are one of the major mediators that allocate carbon captured from the atmosphere to soils as rhizodeposits,including root exudates.Although rhizodeposition regulates both microbial activity and the biogeochemical cycling of nutrients,the effects of particular exudate species on soil carbon fluxes and key rhizosphere microorganisms remain unclear.By combining 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q-PCR,and NanoSIMS analyses,we characterized the bacterial community structure,quantified total bacteria depending on root exudate chemistry,and analyzed the consequences on the mobility of mineral-protected carbon.Using well-controlled incubation experiments,we showed that the three most abundant groups of root exudates(amino acids,carboxylic acids,and sugars)have contrasting effects on the release of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and bioavailable Fe in an Ultisol through the disruption of organo-mineral associations and the alteration of bacterial communities,thus priming organic matter decomposition in the rhizosphere.High resolution(down to 50 nm)NanoSIMS images of mineral particles indicated that iron and silicon colocalized significantly more organic carbon following amino acid inputs than treatments without exudates or with carboxylic acids.The application of sugar strongly reduced microbial diversity without impacting soil carbon mobilization.Carboxylic acids increased the prevalence of Actinobacteria and facilitated carbon mobilization,whereas amino acid addition increased the abundances of Proteobacteria that prevented DOC release.In summary,root exudate functions are defined by their chemical composition that regulates bacterial community composition and,consequently,the biogeochemical cycling of carbon in the rhizosphe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bial community assembly NanoSIMS imaging Priming effects Root exudate chemistry Soil organic carbon Rhizosphere processes
原文传递
鄂尔多斯典型煤矿不同功能区水化学与微生物群落特征及环境响应 被引量:2
7
作者 张莉 徐智敏 +4 位作者 孙亚军 朱璐璐 陈歌 高雅婷 赵先鸣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80-196,共17页
为探究煤矿井下不同功能区的微生物群落分布及其对水文地球化学特征的响应,以鄂尔多斯某矿为研究对象,在涉及矿井水的来源、形成、汇集和排放全过程的6个功能区中采集了24份水样,进行水化学组分检测和微生物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并... 为探究煤矿井下不同功能区的微生物群落分布及其对水文地球化学特征的响应,以鄂尔多斯某矿为研究对象,在涉及矿井水的来源、形成、汇集和排放全过程的6个功能区中采集了24份水样,进行水化学组分检测和微生物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并采用多元统计方法进行序列数据处理。研究结果表明:矿井水的水化学类型继承了其直接充水水源,均为高矿化度的SO_(4)Na型,而特征污染物SO_(4)^(2-)在煤巷和地表水池中浓度最高。不同功能区的微生物群落组成差异明显:属水平上检出的优势菌属包括能氧化硫化物的发硫菌属和硫氧化菌属,以及可降解有机物的新鞘氨醇杆菌属和短波单胞菌属等在煤巷、采空区中分布较高;好氧的Uliginosibacterium和具有极强吸附力且能降解有机物的不动杆菌属在岩巷中丰度最高;与氮循环有关的噬氢菌属和红细菌属在水仓和地表水中分布较高。微生物群落与水化学过程响应灵敏且关系密切;井工煤矿微生物群落分布不仅与C、N、Ca、Mg等营养元素相关,还与Fe、COD和SO_(4)^(2-)等氧化还原敏感物质密切相关。煤巷和采空区是地下水污染防控的关键区域;开采扰动后,煤中伴生的低价硫化物在化学氧化和硫氧化菌的催化氧化作用下生成大量SO_(4)^(2-);然而,当工作面停采半年到3年后,在物理或化学吸附、沉淀作用(前期占主导),以及硫酸盐还原菌的还原作用下(后期占主导),SO_(4)^(2-)降低了15%~34%,这说明采空区具有一定的自净能力。综上所述,研究成果可为矿井水污染防控的工程应用提供以下理论支撑:一方面可通过通氮气保持工作面的厌氧条件,从源头上减少SO_(4)^(2-)的生成;另一方面可以筛选、培养硫酸盐还原菌和有机物降解菌,制作成生物材料投加到井下进行原位地下水污染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开采 微生物群落 水化学特征 生物地球化学作用 矿井水
下载PDF
土壤N_2O产生的微生物过程 被引量:4
8
作者 张秀君 《沈阳教育学院学报》 2005年第1期129-131,共3页
N2O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它在大气中浓度的迅速增加和其在大气化学中的重要作用,已引起科学家们的极大关注。土壤是大气N20的重要排放源,它主要通过土壤微生物的硝化和反硝化过程产生。硝化作用主要是由自养微生物和一些异养微生物在... N2O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它在大气中浓度的迅速增加和其在大气化学中的重要作用,已引起科学家们的极大关注。土壤是大气N20的重要排放源,它主要通过土壤微生物的硝化和反硝化过程产生。硝化作用主要是由自养微生物和一些异养微生物在好氧条件下产生的;而反硝化作用主要由异养微生物在厌氧条件下产生的。其他过程如化学反硝化作用、异养硝化作用也会产生少量N2O,但贡献极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过程 反硝化作用 好氧条件 异养硝化 排放源 厌氧条件 温室气体 土壤微生物 浓度 自养
下载PDF
土壤氨基糖及影响其积累的因素综述 被引量:3
9
作者 马玲玲 杨世福 +1 位作者 林钊凯 唐旭利 《生态科学》 CSCD 2022年第5期252-263,共12页
微生物残留物是陆地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的主要来源之一,其在土壤中的积累动态强烈影响着土壤碳库的周转。土壤氨基糖(soil amino sugars,ASs)作为目前已知的表征微生物残留物的生物标志物,由于微生物异源性和... 微生物残留物是陆地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的主要来源之一,其在土壤中的积累动态强烈影响着土壤碳库的周转。土壤氨基糖(soil amino sugars,ASs)作为目前已知的表征微生物残留物的生物标志物,由于微生物异源性和稳定性,通常被用来建立微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之间的联系。回顾了氨基糖作为微生物残留物指标的原因与应用,通过简单比较多种微生物生物量指标,加深对微生物残留物指标的理解。并且基于现有研究,总结出土壤氨基糖积累因素的相关研究进展,指出将来的研究应在关注微生物残留物多因素影响积累机制的同时,扩大研究范围,以期为未来全球气候变化等情况下更精确的碳汇估算、更科学的农业耕作、森林管护等工作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基糖 土壤碳库 土壤结构 微生物过程 微生物残体
下载PDF
Distinct Assembly Mechanisms for Prokaryotic and Microeukaryotic Communities in the Water of Qinghai Lake 被引量:1
10
作者 Mingxian Han Jianrong Huang +3 位作者 Jian Yang Beichen Wang Xiaoxi Sun Hongchen Jiang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23年第4期1189-1200,共12页
Assembly processes of prokaryotic and microeukaryotic community is an important issue in microbial ecology.However,unclear remains about the relative contribution of deterministic and stochastic processes to the shapi... Assembly processes of prokaryotic and microeukaryotic community is an important issue in microbial ecology.However,unclear remains about the relative contribution of deterministic and stochastic processes to the shaping of prokaryotic and microeukaryotic communities in saline lake water.Here,we systematically investigated the assembly processes governing the prokaryotic and microeukaryotic communities in Qinghai Lake with the use of Illumina sequencing and a null model.The results showed that both deterministic and stochastic processes play vital roles in shaping the assemblies of prokaryotic and microeukaryotic communities,in which stochastic processes appeared to dominate(> 70%).Prokaryotic communities were mainly governed by non-dominant processes(60.4%),followed by homogeneous selection(15.8%),variable selection(13.6%) and dispersal limitation(10.2%),whereas microeukaryotes were strongly driven by non-dominant processes(68.9%),followed by variable selection(23.6%) and homogenizing dispersal(6.3%).In terms of variable selection,nutrients(e.g.,ammonium,dissolved inorganic carbon,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and total nitrogen) were the major factors influencing prokaryotic and microeukaryotic community structures.In summary,prokaryotes and microeukaryotes can be predominantly structured by different assembly mechanisms,in which stochasticity is stronger than deterministic processes.This finding helps to better comprehend the assembly of prokaryotic and eukaryotic communities in saline lak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bial community composition saline water deterministic processes stochastic pro-cesses QinghaiLake.
原文传递
基于响应面法的新型餐厨垃圾菌剂制备 被引量:4
11
作者 唐昊 徐锐 +3 位作者 王晓琳 曹爱新 赵国柱 周传斌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2419-2424,共6页
设计三因素三水平实验并采用响应面优化法对反应适宜的实验参数进行了优化。选择温度、供氧条件和反应时间作为菌剂制备的可控因素,选择温度、菌剂投加量和木屑投加量(水分调节)作为菌剂处理厨余垃圾的可控因素,研究菌剂制备与处理垃圾... 设计三因素三水平实验并采用响应面优化法对反应适宜的实验参数进行了优化。选择温度、供氧条件和反应时间作为菌剂制备的可控因素,选择温度、菌剂投加量和木屑投加量(水分调节)作为菌剂处理厨余垃圾的可控因素,研究菌剂制备与处理垃圾的优化工艺参数。研究结果表明,菌剂的最优制备条件为:温度35℃、间歇震荡、培养108 h,按重量百分比为碎花生壳∶刨花∶鱼骨粉∶麸皮∶菌体=2∶1∶1∶1∶1比例制得的固体菌剂具有较高的活性。菌剂处理厨余垃圾的响应面优化法分析结果表明,当温度为45℃,菌剂投加量为6%,木屑投加量为30%时,厨余垃圾的减量率最大,2 d降解率可达4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菌剂 厨余垃圾制备 处理参数堆肥 BBD
原文传递
激活内源微生物提高原油采收率技术 被引量:41
12
作者 包木太 汪卫东 +4 位作者 王修林 孔祥平 李希明 冯时林 刘中云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82-386,361,共6页
微生物采油技术可按微生物来源分为外源微生物采油和内源微生物采油两大类。本文综述了通过注入营养剂和混气水激活油层内本源微生物的采油技术 ,该项技术的工艺较简单 ,在俄罗斯已进入较大规模的矿场应用试验。综述的论题包括 :绪言 ;... 微生物采油技术可按微生物来源分为外源微生物采油和内源微生物采油两大类。本文综述了通过注入营养剂和混气水激活油层内本源微生物的采油技术 ,该项技术的工艺较简单 ,在俄罗斯已进入较大规模的矿场应用试验。综述的论题包括 :绪言 ;基本原理 ;矿场试验及相关研究 ;矿场试验设计 ;矿场试验跟踪监测 ;对中国微生物采油技术发展的意义。图 1表 3参 4 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源微生物 油层微生物群落 激活 地下微生物过程 水驱油藏 微生物提高原油采收率 MEOR 综述
下载PDF
土壤有机质形成与来源研究进展 被引量:45
13
作者 邵帅 何红波 +2 位作者 张威 赵钰 张旭东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年第1期126-130,共5页
土壤有机质数量和质量的提高对于提升土壤肥力、减少土壤侵蚀和缓解气候变化具有重要作用.土壤有机质来源于植物残体的生物分解,然而对于其形成过程中组成的变化却并不清楚.本文综述了关于土壤有机质中微生物来源与植物来源组分的贡献... 土壤有机质数量和质量的提高对于提升土壤肥力、减少土壤侵蚀和缓解气候变化具有重要作用.土壤有机质来源于植物残体的生物分解,然而对于其形成过程中组成的变化却并不清楚.本文综述了关于土壤有机质中微生物来源与植物来源组分的贡献及其相对比例的研究,明确了微生物过程对于有机质形成的重要贡献,同时,进一步阐述了不同微生物种群碳分配特征及其对外界环境条件变化的响应,进而影响土壤碳循环,以期提高对土壤有机质微生物过程方面研究的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质 微生物来源 植物来源 微生物生理过程 碳分配
下载PDF
土壤微生物生物地理学:国内进展与国际前沿 被引量:43
14
作者 褚海燕 冯毛毛 +3 位作者 柳旭 时玉 杨腾 高贵锋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15-529,共15页
土壤微生物生物地理学是研究土壤中微生物空间分布格局及其随时间变化的一门科学,是土壤微生物学和微生物生态学等领域的研究前沿。近年来,尽管土壤微生物生物地理学研究取得了巨大进展,目前仍面临诸多难题与挑战。本文简要回顾了土壤... 土壤微生物生物地理学是研究土壤中微生物空间分布格局及其随时间变化的一门科学,是土壤微生物学和微生物生态学等领域的研究前沿。近年来,尽管土壤微生物生物地理学研究取得了巨大进展,目前仍面临诸多难题与挑战。本文简要回顾了土壤微生物生物地理学的发展历程,重点介绍近年来我国在森林、草地和农田生态系统中土壤微生物生物地理学研究的主要进展。同时进一步阐述了目前土壤微生物生物地理学研究的国际前沿方向,包括微生物群落空间分布及其驱动机制、群落构建过程与共存网络、微生物地理分布与生态系统功能的关联以及预测微生物群落对全球变化的响应。最后,对土壤微生物生物地理学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强调了清晰的微生物物种定义、微生物群落的时间动态、多组学与合成生物学技术以及高精度的预测模型在土壤微生物生物地理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微生物分布 驱动机制 群落构建过程 共存网络 微生物预测
下载PDF
水旱轮作对土壤微生物群落构建过程的影响机制 被引量:16
15
作者 刘文静 张建伟 +3 位作者 邱崇文 包远远 冯有智 林先贵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10-717,共8页
为探究稻田生态系统微生物学机制,采集水旱轮作稻田土壤,并以相同土壤母质下长期淹水的藕田土壤以及旱作的果树土壤为对照,研究了稻田生态系统细菌群落结构以及基于零模型的群落构建机制。结果表明:旱作和水旱轮作两个生态系统,由于频... 为探究稻田生态系统微生物学机制,采集水旱轮作稻田土壤,并以相同土壤母质下长期淹水的藕田土壤以及旱作的果树土壤为对照,研究了稻田生态系统细菌群落结构以及基于零模型的群落构建机制。结果表明:旱作和水旱轮作两个生态系统,由于频繁耕作以及施肥管理等农业措施形成特定的生态位格局,确定性过程主导群落构建。旱作生态系统下确定性过程占78.6%,随机性过程占10.7%;相对于旱作,由于水旱轮作的淹水条件,土壤肥力积累,水体连通性较好等特性导致内部环境变化缓和,其随机性过程(39.3%)影响增加,确定性过程(50.0%)下降;同理,长期淹水的水生生态系统中随机性群落构建(50.0%)成为主导过程。群落构建影响细菌群落结构和功能,因此随机性生态过程的增强进一步增加了细菌多样性以及物种生态网络的交互度和稳定性,增强了微生物抵抗外部环境扰动的能力,该过程有助于维持农田生态系统功能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土 微生物生态 群落构建过程 生态系统可持续性
下载PDF
皮肤菌群-宿主相互作用及其与炎症性皮肤病的关系 被引量:6
16
作者 裘卓琼 李巍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576-580,共5页
皮肤表面定植着众多微生物,宿主与共生微生物之间依赖免疫细胞和分子网络相互作用,建立并维持皮肤的健康稳态。发生皮肤疾病时皮肤菌群发生改变,并可能参与多种炎症性皮肤病如银屑病、特应性皮炎、痤疮等的发病。本文综述生理状态下及... 皮肤表面定植着众多微生物,宿主与共生微生物之间依赖免疫细胞和分子网络相互作用,建立并维持皮肤的健康稳态。发生皮肤疾病时皮肤菌群发生改变,并可能参与多种炎症性皮肤病如银屑病、特应性皮炎、痤疮等的发病。本文综述生理状态下及发生炎症性皮肤病时皮肤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与宿主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群落 皮肤 免疫系统过程 炎症性皮肤病
原文传递
地质微生物地球化学作用的意义与展望 被引量:4
17
作者 张胜 张翠云 +2 位作者 张云 李政红 张明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1027-1031,共5页
概要论述了地质微生物学、地下水微生态学、微生物地球化学作用的基本概念、研究内容、研究现状、科学意义、关键问题、发展前景和在地下水环境保护中的作用。该研究领域不仅拓宽了整个地质科学的研究范畴,而且推动了地质科学的发展,具... 概要论述了地质微生物学、地下水微生态学、微生物地球化学作用的基本概念、研究内容、研究现状、科学意义、关键问题、发展前景和在地下水环境保护中的作用。该研究领域不仅拓宽了整个地质科学的研究范畴,而且推动了地质科学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科学 地质微生物 微生物地球化学作用 地下水微生态
下载PDF
铁基芬顿体系的研究进展
18
作者 孙梦颖 《石油石化绿色低碳》 CAS 2024年第1期22-26,共5页
介绍了传统芬顿反应工艺,通过不同的改善方法增强了铁基芬顿体系的反应性能,添加螯合剂等试剂以扩大其适用pH值的范围,并加速Fe^(3+)转化为Fe^(2+)的转化速率。开发非均相体系,克服均相体系中铁离子的析出沉淀、pH值适用范围小的缺点,... 介绍了传统芬顿反应工艺,通过不同的改善方法增强了铁基芬顿体系的反应性能,添加螯合剂等试剂以扩大其适用pH值的范围,并加速Fe^(3+)转化为Fe^(2+)的转化速率。开发非均相体系,克服均相体系中铁离子的析出沉淀、pH值适用范围小的缺点,同时与电化学、微生物降解等工艺结合,提高体系的催化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基芬顿体系 螯合剂 非均相反应体系 电化学反应 微生物降解 催化性能
下载PDF
Microbial Processes in Stratified Lake Doroninskoe(Transbaikal Region)
19
作者 Savelii BURIUKHAEV Bair NAMSARAEV Vyacheslav DAMBAEV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S1期125-126,共2页
In recent decades,meromictic ponds attract the attention of researchers in different directions,because here the character of the physical,chemical and biological processes differ from those of typical mixing waters(K... In recent decades,meromictic ponds attract the attention of researchers in different directions,because here the character of the physical,chemical and biological processes differ from those of typical mixing waters(Kuznetsov,1970;Hutchinson,1969).In Transbaikalia widely distributed soda and salt lakes with different salinity.Notable among them is Lake Doroninskoye,which has a pronounced stratification for 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ke Doroninskoe microbial community activity of microbial processes PHOTOSYNTHESIS dark fixation of CO2 sulfate reduction cycle of sulfur.
下载PDF
微生物絮凝剂水处理的影响因素及其工艺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0
作者 彭宇浩 邓有鸿 +3 位作者 田健 毛峰 李凯 周洪波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14年第15期2980-2984,3000,共6页
本文对近年来微生物絮凝剂的发展进行了概述,在介绍微生物絮凝剂化学性质的基础上,讨论了与絮凝活性相关的絮凝剂投加量、投加顺序,待处理水体性质和水力条件等因素。重点论述了单一微生物絮凝剂水处理工艺、微生物絮凝剂和助凝剂复配... 本文对近年来微生物絮凝剂的发展进行了概述,在介绍微生物絮凝剂化学性质的基础上,讨论了与絮凝活性相关的絮凝剂投加量、投加顺序,待处理水体性质和水力条件等因素。重点论述了单一微生物絮凝剂水处理工艺、微生物絮凝剂和助凝剂复配水处理工艺、复合微生物絮凝剂水处理工艺和物理、化学方法和微生物絮凝剂联合水处理工艺。讨论发现结合现有研究成果,开发新的微生物絮凝剂水处理工艺具有重要的工业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絮凝剂 影响因素 水处理工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