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带长微喷带灌溉对土壤水分布与冬小麦耗水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6
1
作者 满建国 王东 +2 位作者 于振文 张永丽 石玉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2186-2196,共11页
于2010—2012年度冬小麦生长季,选用高产冬小麦品种济麦22,采用测墒补灌方式,设置40m(T40)、60m(T60)和80m(T80)3种带长的微喷带灌溉处理,研究不同带长微喷带灌溉对土壤水分分布及冬小麦耗水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拔节期和开花期... 于2010—2012年度冬小麦生长季,选用高产冬小麦品种济麦22,采用测墒补灌方式,设置40m(T40)、60m(T60)和80m(T80)3种带长的微喷带灌溉处理,研究不同带长微喷带灌溉对土壤水分分布及冬小麦耗水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拔节期和开花期采用微喷带补灌,随微喷带带长缩短,灌溉水在土壤中的水平分布均匀系数显著增加.拔节期补灌,T40和T60处理在距畦首0~40m范围内各小麦行间的0~200cm土层土壤含水量均无显著差异;T80处理在距畦首38~40m、58~60m和78~80m处各小麦行间的0~200cm各土层土壤含水量变化规律一致,均表现为随距微喷带的距离增加而减小.T40处理的小麦在拔节至开花期间和开花至成熟期间分别对40~60cm和20~80cm土层土壤贮水的消耗量显著高于T60和T80处理,而对深层土壤贮水消耗量和总土壤贮水消耗量、开花期补灌水量、总灌水量和总耗水量显著低于T60和T80处理.随微喷带带长缩短,小麦籽粒产量、产量水分利用效率显著升高,而流量降低,在灌水量一定的情况下,单位时间内的有效灌溉面积减小.综合考虑小麦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流量,40和60m是本试验条件下的适宜微喷带带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喷带灌溉 带长 土壤水分布 耗水特性 籽粒产量 冬小麦
原文传递
不同喷射角微喷带灌溉对土壤水分布与冬小麦耗水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7
2
作者 满建国 王东 +2 位作者 张永丽 石玉 于振文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4期5098-5112,共15页
【目的】研究不同喷射角微喷带灌溉对土壤水分布与冬小麦耗水特性及籽粒产量的影响,以期为创新小麦节水灌溉技术,实现小麦高产高效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0—2012年冬小麦生长季,选用高产冬小麦品种济麦22,在田间条件下设置T0:... 【目的】研究不同喷射角微喷带灌溉对土壤水分布与冬小麦耗水特性及籽粒产量的影响,以期为创新小麦节水灌溉技术,实现小麦高产高效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0—2012年冬小麦生长季,选用高产冬小麦品种济麦22,在田间条件下设置T0:生育期不灌水;T1、T2、T3、T4采用微喷带灌溉,微喷带带长均为40 m,喷射角分别为35°、50°、65°和80°。每条微喷带沿小麦种植行向铺设在行间,灌溉左右各4行(L1—L4)小麦,实际灌溉宽度1.6 m。【结果】(1)拔节和开花期采用微喷带补灌,同一处理下,各取样区间L1—L4的0—2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变化规律一致,其中T1、T2和T3处理的各行间上部土层土壤含水量均表现为:随行间距离微喷带增加,土壤含水量逐渐降低;随微喷带喷射角增大,灌溉水在土壤中的分布均匀系数显著增加。T4处理各行间0—200 cm各土层土壤含水量无显著差异,灌溉水在土壤中的分布均匀系数最高。(2)与T1、T2和T3处理相比,T4处理在拔节期至开花期对40—80 cm土层土壤贮水消耗量和开花至成熟期20—80 cm土层土壤贮水消耗量显著升高,对深层土壤贮水消耗量和总土壤贮水消耗量显著降低,拔节至开花期的阶段耗水量、开花期补灌水量、总灌水量和总耗水量亦显著降低。(3)T4处理的籽粒产量、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土壤贮水利用效率显著高于其余各处理。【结论】在本试验条件下,采用80°喷射角的微喷带灌溉处理是兼顾高产和高水分利用效率的最优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喷带灌溉 喷射角 土壤水分布 耗水特性 籽粒产量 冬小麦
下载PDF
微喷灌水肥一体化对河北夏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4
3
作者 崔吉晓 檀海斌 +5 位作者 吴佳迪 刘占卯 隋鹏 闫鹏 沈亚文 陈源泉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05-110,共6页
设置漫灌常规施肥(CK)、微喷灌常规施肥(MC)以及微喷灌减肥20%(MR)3个处理,研究3种不同水肥处理对华北地区夏玉米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以及最终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常规施肥量情况下,微喷灌能够促进玉米灌浆期生物量的积累,MC处理比CK... 设置漫灌常规施肥(CK)、微喷灌常规施肥(MC)以及微喷灌减肥20%(MR)3个处理,研究3种不同水肥处理对华北地区夏玉米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以及最终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常规施肥量情况下,微喷灌能够促进玉米灌浆期生物量的积累,MC处理比CK处理显著提高9.58%,成熟期没有显著性差异;微喷灌减肥20%没有造成生物量积累的减少。常规施肥量情况下,微喷灌能够显著促进玉米子粒的灌浆速率,达最大灌浆速率时的天数比CK处理高1 d,灌浆速率最大时的生长量Wmax比CK高9.99%,灌浆活跃期比CK高7.20%;微喷灌减肥20%处理,与CK处理相比达最大灌浆速率时的天数比CK处理高1.60 d,灌浆速率最大时的生长量Wmax比CK高10.59%,灌浆活跃期比CK高14.83%,最大灌浆速率低于CK处理。MC处理玉米产量最高,分别比CK处理与MR处理提高6.70%与5.68%(P<0.05);MR处理与CK处理没有显著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微喷灌 水肥一体化 灌浆速率 华北平原
原文传递
微喷灌对夏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20
4
作者 郑孟静 张丽华 +4 位作者 董志强 申海平 姚海坡 张丽荣 贾秀领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839-848,共10页
为研究微喷灌对夏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影响,本试验在旱棚条件下以郑单958为试验材料,设置2种灌水方式:微喷灌P(灌水定额:38 mm/次)和畦灌Q(灌水定额:75 mm/次),3种灌水次数:1次(W1)、2次(W2)和3次(W3),采用土壤水分测定仪实... 为研究微喷灌对夏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影响,本试验在旱棚条件下以郑单958为试验材料,设置2种灌水方式:微喷灌P(灌水定额:38 mm/次)和畦灌Q(灌水定额:75 mm/次),3种灌水次数:1次(W1)、2次(W2)和3次(W3),采用土壤水分测定仪实时监测整个夏玉米生长季多土层(0~200 cm)土壤体积含水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在2种灌水模式下,随着灌水次数的增加(总灌水量增加),夏玉米产量呈增加趋势;相同灌水次数下,微喷灌处理的产量均低于畦灌。与QW1相比,PW2灌水量相同、灌水次数较多,产量提高5.0%;与QW2相比,PW3灌水量减少24%、灌水次数增加,产量提高14.3%。与QW1和QW2相比,PW3植株具有较高的穗位叶光合速率和干物质积累量,且增加了粒重和产量。进一步分析微喷灌(PW2)和畦灌(QW2)的耗水特性发现,与QW2相比,PW2叶面积指数、穗位叶蒸腾速率、阶段耗水量、耗水强度、灌水后日蒸散量及对0~100 cm土层水分的消耗均降低,而深层尤其是100 cm以下土壤水分的利用比例增加,进而PW2全生育期总蒸散量降低10.8%,WUE提高10.3%。综上所述,在华北地区夏玉米足墒播种前提下,采用微喷灌控水方式,灌水定额38 mm、灌水2~3次,可在保障产量的前提下,提高WUE。本研究对华北缺水地区压采地下水,实现节本增效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 微喷灌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下载PDF
微喷水肥一体化对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14
5
作者 李金鹏 宋文越 +4 位作者 姚春生 周晓楠 张震 王志敏 张英华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9,共9页
为探明不同微喷灌施氮方式对冬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以‘济麦22’为材料,在底施纯氮105kg/hm^2条件下,2016年春季设置追施纯氮45(N1)、90(N2)和135kg/hm^2(N3),每个追氮量采用微喷灌拔节期一次性追施(JS)和分别在拔节、孕穗、... 为探明不同微喷灌施氮方式对冬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以‘济麦22’为材料,在底施纯氮105kg/hm^2条件下,2016年春季设置追施纯氮45(N1)、90(N2)和135kg/hm^2(N3),每个追氮量采用微喷灌拔节期一次性追施(JS)和分别在拔节、孕穗、开花和灌浆期4次等量追施(4T)2种方式,测定冬小麦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结果表明:1)微喷灌条件下,随施氮量的增加,冬小麦产量先增加后降低,以N2处理产量最高;相同施氮量下,分次施氮处理产量显著高于拔节期一次性施氮,产量的增加主要由于显著提高千粒重;2)拔节期一次性施氮提高冬小麦开花期群体叶面积指数,而分次施氮处理灌浆期的叶面积指数显著高于拔节期一次性施氮,相同施氮量下分次施氮延缓灌浆中后期旗叶的衰老,从而有利于花后干物质积累和粒重的提高,但过多施氮导致粒重下降,总干物质积累量减少;3)不同施氮量处理间水分利用效率以N2处理最高,相同施氮量下分次施氮处理水分利用效率显著高于拔节期一次性施氮处理。综上所述,与拔节期一次性施氮相比,微喷灌采用分次施氮显著提高冬小麦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微喷水肥一体化N2处理下分次施氮为最佳的高产高效氮肥运筹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微喷灌 氮肥运筹 水分利用效率 产量
原文传递
不同微喷灌灌水量对冬小麦生长、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10
6
作者 徐袁博 李援农 +3 位作者 银敏华 任全茂 王星垚 陈紫薇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21-125,共5页
为研究微喷灌模式下不同灌水量对冬小麦生长、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于2015年10月开展了大田试验。以"小偃22号"为供试品种,研究高水W3(拔节期和开花期各灌水60 mm)、中水W2(拔节期和开花期各灌水40 mm)、低水W1(拔节期... 为研究微喷灌模式下不同灌水量对冬小麦生长、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于2015年10月开展了大田试验。以"小偃22号"为供试品种,研究高水W3(拔节期和开花期各灌水60 mm)、中水W2(拔节期和开花期各灌水40 mm)、低水W1(拔节期和开花期各灌水20 mm)和全生育期不灌水W0 4个处理下冬小麦的生长、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结果表明:随着灌水量的增加,各处理的生长指标呈上升趋势,处理W1、W2、W3的籽粒产量分别较处理W0增产17.75%、35.78%和36.72%,但W2和W3处理间无显著差异;处理W2的水分利用效率和收获指数最高,较处理W3提高了0.22 kg·m^(-3)和0.01。综合对比冬小麦生长、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得出拔节期和开花期各灌水40 mm为冬小麦最优灌水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微喷灌 灌水量 生长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下载PDF
微喷灌模式冬小麦产量形成及水分利用特性研究 被引量:10
7
作者 吕丽华 董志强 +4 位作者 李谦 张丽华 姚艳荣 张经廷 贾秀领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85-194,共10页
为了解微喷灌技术的节水潜力及其对冬小麦生理特性和产量形成的影响,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以灌溉方式(微喷灌和畦灌)为主区,灌溉量和灌水时期为副区,微喷灌和畦灌分别设置了6个和12个灌水量水平,分析了微喷灌冬小麦部分生理指标的变化以及... 为了解微喷灌技术的节水潜力及其对冬小麦生理特性和产量形成的影响,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以灌溉方式(微喷灌和畦灌)为主区,灌溉量和灌水时期为副区,微喷灌和畦灌分别设置了6个和12个灌水量水平,分析了微喷灌冬小麦部分生理指标的变化以及产量和水分利用特点。结果表明,两种灌溉模式下小麦供水量(降水+灌溉水)与产量均呈2次曲线关系,达到最高产量的微喷灌、畦灌供水量分别为228.7和325.8 mm,相应耗水量分别为386.3和449.7 mm,微喷灌的最高产量和WUE较畦灌分别提高5.8%和16.3%。供水量190.0 mm下微喷灌小麦达到最高产量,相应耗水量为348.8 mm,WUE较畦灌提高26.7%。在较低灌水量范围内,相同灌水量下微喷灌小麦叶片渗透势、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均高于畦灌小麦,尤其是在生育后期;在最高产量时微喷灌小麦叶片各项生理指标明显高于畦灌或与之相当。与传统畦灌比较,在限水灌溉条件下,微喷灌能显著提高小麦生育后期叶片生理活性,增产效果突出,节水潜力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微喷灌 畦灌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下载PDF
不同节水灌溉方式在广西甘蔗生产上的应用(英文) 被引量:5
8
作者 谭俊杰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663-1667,共5页
【目的】分析不同节水灌溉技术在甘蔗上的应用效果,为广西甘蔗产业节约型发展提供参考。【方法】应用喷灌、微灌、滴灌3种节水灌溉技术对甘蔗开展对比试验,分析3种灌溉技术的灌溉效果及不同灌溉方式下甘蔗对养分与水分的利用率、甘蔗产... 【目的】分析不同节水灌溉技术在甘蔗上的应用效果,为广西甘蔗产业节约型发展提供参考。【方法】应用喷灌、微灌、滴灌3种节水灌溉技术对甘蔗开展对比试验,分析3种灌溉技术的灌溉效果及不同灌溉方式下甘蔗对养分与水分的利用率、甘蔗产量、含糖量和蔗渣纤维素含量。【结果】喷灌技术的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00%,但甘蔗对氮、磷、钾和水的灌溉利用率最低,分别为42.33%、24.33%、41.37%和67.44%。微灌技术的有效灌溉面积为30%~50%,其甘蔗对氮、磷、钾和水的灌溉利用率分别为50.39%、29.41%、51.64%和89.24%。滴灌有效灌溉面积小于30%,但甘蔗对氮、磷、钾和水的灌溉利用率最高,分别为51.32%、30.21%、52.11%和90.01%。3种灌溉方式生产的甘蔗蔗糖分在15.94%~16.05%,而蔗渣纤维素含量在11.05%~11.17%。【结论】滴灌技术可最大化利用灌溉资源,而微灌技术在整体生产成本和灌溉效果方面更具竞争优势,两者均适宜在广西甘蔗生产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水灌溉 喷灌 微灌 滴灌 甘蔗生产 广西
下载PDF
微喷带补灌对冬小麦耗水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7
9
作者 徐学欣 王东 谷淑波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72-482,共11页
为给适于麦田精量灌溉的新型灌溉设施和方法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于2011-2013年冬小麦生长季,选用高产冬小麦品种济麦22为材料,以全生育期不灌水处理和传统畦灌处理为对照,设置6个不同带宽(60、80、100mm)和孔径(1.0和0.8mm)配置的... 为给适于麦田精量灌溉的新型灌溉设施和方法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于2011-2013年冬小麦生长季,选用高产冬小麦品种济麦22为材料,以全生育期不灌水处理和传统畦灌处理为对照,设置6个不同带宽(60、80、100mm)和孔径(1.0和0.8mm)配置的微喷带补灌处理,研究了微喷补灌对冬小麦耗水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60-100mm带宽范围内适当增大微喷带带宽,或在80mm带宽下增加内喷孔孔径均可显著提高灌溉水分布均匀系数。带宽80mm、内喷孔孔径1.0mm配置的微喷带灌溉处理(T80/1.0)下小麦拔节期至开花期对80-200cm土层贮水的消耗量低于其他处理,对0-40cm土层贮水的消耗量亦较低,其开花期补灌水量、全生育期总灌水量和总耗水量均低于其他微喷带灌溉处理。T80/1.0处理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及灌溉效益均显著高于带宽为60mm的处理及内喷孔孔径为0.8mm、带宽为80mm和100mm的处理;T80/1.0处理与传统畦灌处理相比,灌水均匀度和籽粒产量均无显著差异,但全生育期总灌水量减少33.2-70.8mm,总耗水量减少47.6-52.2mm,水分利用效率提高2.1-2.9kg·hm^-2·mm^-1。说明小麦生育中后期采用带宽80mm、内喷孔孔径1.0mm配置的微喷带进行按需补灌,有明显的节水高产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喷灌 带宽 孔径 冬小麦 耗水特性 籽粒产量
下载PDF
不同灌溉模式对小麦冬前幼苗生长及生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10
作者 王坤坤 李中蔚 +5 位作者 李昕悦 刘慧莲 黄敬尧 宋有洪 李金才 李金鹏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215-1224,共10页
为探明不同灌溉模式对淮北地区小麦冬前幼苗生长及生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以‘烟农19’为供试材料,设置不灌溉(W0)、播后灌溉60 mm(W1)、播种后和分蘖期每次微喷30 mm(W2)共3种灌溉模式,研究不同处理对苗期土壤水分含量变化、幼苗农艺性... 为探明不同灌溉模式对淮北地区小麦冬前幼苗生长及生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以‘烟农19’为供试材料,设置不灌溉(W0)、播后灌溉60 mm(W1)、播种后和分蘖期每次微喷30 mm(W2)共3种灌溉模式,研究不同处理对苗期土壤水分含量变化、幼苗农艺性状、叶片生理特性、籽粒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与W0和W1相比,W2维持了小麦三叶期、六叶期和越冬期土壤0~20 cm适宜的水分含量。W1和W2较W0处理促进三叶期和六叶期幼苗的生长;越冬期幼苗的分蘖数、株高、叶龄、初生根和次生根数目均表现为W2显著高于W1,二者显著高于W0。不同时期幼苗的茎+鞘、叶干质量为W2>W1>W0。W2不同生育时期群体叶面积指数显著高于W1,W0最低;六叶期W1与W2的叶片叶绿素含量无显著差异,二者显著高于W0,越冬期为W2>W1>W0。W0不同时期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显著高于W1,除六叶期W1与W2的过氧化氢酶活性无显著差异外,各时期的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均为W2最低。成熟期小麦籽粒产量和产量构成要素均表现为W2>W1>W0。综上,播后和分蘖期利用微喷灌可以维持苗期适宜的土壤水分含量,促进幼苗生长发育,提高幼苗抗逆能力,进而有利于形成壮苗并增加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微喷灌 幼苗生长 生理特性 干物质 产量
下载PDF
不同灌水方式对油葵生长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4
11
作者 张会梅 田军仓 +2 位作者 马波 沈晖 潘永霞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5-17,23,共4页
采用单因子随机区组试验方法,在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巴彦浩特镇希泥套海嘎查村进行了干旱地区不同灌水方式对油葵生长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试验,定期测定油葵生长指标及土壤含水率。结果表明,膜下滴灌出苗比露地滴灌早3d,全生育期内膜下滴... 采用单因子随机区组试验方法,在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巴彦浩特镇希泥套海嘎查村进行了干旱地区不同灌水方式对油葵生长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试验,定期测定油葵生长指标及土壤含水率。结果表明,膜下滴灌出苗比露地滴灌早3d,全生育期内膜下滴灌的株高、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量均高于覆膜微喷、管灌+覆膜沟灌和露地滴灌,且产量分别提高了42.53%、7.03%和27.01%。膜下滴灌群体WUE比露地滴灌、覆膜微喷和管灌+覆膜沟灌分别增加47.48%、11.18%和31.2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地区 油葵 膜下滴灌 微喷 管灌
下载PDF
不同灌溉方式对土壤水热及生菜产量的影响
12
作者 李尤亮 张雷 +2 位作者 王杰 袁艺 吴灏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14-118,共5页
微喷灌、不覆膜滴灌、覆膜滴灌是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的重要灌溉方式,可改变农田局地小气候,协调农田水热状况,影响作物产量。为探讨生菜生育期内土壤水热及产量对微喷灌、不覆膜滴灌、覆膜滴灌的响应规律,于2020~2021年在云南省灌溉试... 微喷灌、不覆膜滴灌、覆膜滴灌是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的重要灌溉方式,可改变农田局地小气候,协调农田水热状况,影响作物产量。为探讨生菜生育期内土壤水热及产量对微喷灌、不覆膜滴灌、覆膜滴灌的响应规律,于2020~2021年在云南省灌溉试验中心站开展了生菜灌溉试验。结果表明:与微喷灌相比较,不覆膜滴灌和覆膜滴灌可提高生菜根系层内土壤水储量,2020年分别提高了41.6%和37.5%,2021年分别提高了33.5%和29.5%。与微喷灌和不覆膜滴灌相比较,覆膜滴灌提高了生菜根系层内土壤温度,2020年分别提高了9.6%和12.3%,2021年分别提高了9.5%和10.3%。对于地温梯度,微喷灌最大,其次为不覆膜滴灌,最小为覆膜滴灌,2020年三种灌溉方式下的地温梯度值分别为0.0674,0.0587,0.037℃/cm,2021年分别为0.0669,0.0629,0.0467℃/cm。受土壤水热条件等的影响,覆膜滴灌条件下的生菜产量显著大于不覆膜滴灌和微喷灌,不覆膜滴灌生菜产量大于微喷灌。研究结果可为滇中地区生菜灌溉方式的调整等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热 生菜产量 微喷灌 不覆膜滴灌 覆膜滴灌
下载PDF
微喷灌条件下减量施氮对冬小麦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4
13
作者 刘婷婷 张兴燕 +6 位作者 褚鹏飞 王旭清 孟维伟 慈文亮 杨婧 李子正 姜会岭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46-52,共7页
为明确微喷灌条件下冬小麦光合特性和籽粒产量对减量施氮的响应机制,本试验于2019—2021年两个冬小麦生长季以济麦22为供试品种,设置240、216、192、0 kg/hm^(2)共4个施氮(N)量处理,分别对应当地农民常规施氮量(N_(240))、常规施氮量减... 为明确微喷灌条件下冬小麦光合特性和籽粒产量对减量施氮的响应机制,本试验于2019—2021年两个冬小麦生长季以济麦22为供试品种,设置240、216、192、0 kg/hm^(2)共4个施氮(N)量处理,分别对应当地农民常规施氮量(N_(240))、常规施氮量减氮10%(N_(216))、常规施氮量减氮20%(N_(192))和对照(N_(0)),研究不同处理对冬小麦花后旗叶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胞间CO_(2)浓度(Ci)、瞬时叶片水分利用效率(L_(WUE))、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和籽粒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1)N_(216)处理花后20天旗叶Pn、L_(WUE)和SPAD值最高,Ci最低,其Tr和Gs均显著高于N_(0)和N_(192)处理。(2)N_(192)处理花后10天、20天旗叶Pn、Tr、Gs和SPAD值均显著低于N_(240)和N_(216)处理,表明常规施氮量减氮20%对济麦22灌浆阶段的光合特性具有不利影响。(3)N_(216)处理的穗粒数和千粒重均显著高于N_(240),籽粒产量在两个生长季分别为8765.42、8910.28 kg/hm^(2),其与N_(240)处理均显著高于其它处理。本试验条件下,常规施氮量减氮10%有利于济麦22在灌浆中后期保持较高的光合能力,提高穗粒数和千粒重,促进高产高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微喷灌 减量施氮 光合特性 产量
下载PDF
微喷灌下不同氮肥基追比对冬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4
14
作者 姚春生 卢崇靖 +4 位作者 孙婉 刘洋 张震 王志敏 张英华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54-64,共11页
为探究微喷水肥一体化条件下氮肥基追比对不同筋型冬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2018—2020年以强筋品种‘藁优2018’和中筋品种‘济麦22’为材料,设置灌水定额为1200m^(3)/hm^(2),施氮总量为210kg/hm^(2),氮肥基追比为3∶7(B_(1))、5∶5(B_(... 为探究微喷水肥一体化条件下氮肥基追比对不同筋型冬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2018—2020年以强筋品种‘藁优2018’和中筋品种‘济麦22’为材料,设置灌水定额为1200m^(3)/hm^(2),施氮总量为210kg/hm^(2),氮肥基追比为3∶7(B_(1))、5∶5(B_(2))和7∶3(B_(3)),于拔节期、孕穗期、开花期和灌浆中期采用微喷水肥一体化进行等量追肥和灌水,测定2个品种的产量、品质和氮素吸收利用的特征指标。结果表明:1)3个氮肥基追比处理中,B_(1)处理显著降低冬小麦穗数,B_(3)处理显著降低千粒重,B_(2)处理则在稳定穗数的基础上显著提高了千粒重,因而产量最高;2)B_(1)处理显著提高籽粒湿面筋含量、蛋白质含量和沉降值,显著延长了面团稳定时间,进而提高了加工品质;3)B_(2)处理显著增加花后氮素吸收对籽粒氮的贡献率,显著提高氮素收获指数和氮肥偏生产力。综上所述,在本试验微喷水肥一体化条件下,施氮量为210kg/hm^(2)、氮肥基追比例为5∶5可提高冬小麦花后干物质积累,提升强筋冬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喷灌 基追比 冬小麦 产量 品质
原文传递
低压微喷对小麦、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3
15
作者 梁哲军 王玉香 +6 位作者 董鹏 张冬梅 杨印斌 南雪琴 齐宏立 赵海祯 席天元 《山西农业科学》 2016年第9期1272-1275,1293,共5页
在大田条件下,设置小麦、玉米不同灌溉量和灌溉时期的组合模式,对低压微喷条件下冬小麦、夏玉米产量、周年水分利用效率、经济效益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传统漫灌相比,低压微喷灌溉可以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灌溉水分利用效率和作物千粒质... 在大田条件下,设置小麦、玉米不同灌溉量和灌溉时期的组合模式,对低压微喷条件下冬小麦、夏玉米产量、周年水分利用效率、经济效益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传统漫灌相比,低压微喷灌溉可以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灌溉水分利用效率和作物千粒质量,延缓灌浆后期叶片SPAD值的下降速度;测墒补灌结合低压微喷模式(S3)作物周年产量与对照间差异不显著(P>0.05),但水分利用效率较对照显著提高32.8%(P<0.05),灌溉水分生产效率较对照显著提高54.8%(P<0.05),经济效益比对照提高10.5%。在此试验条件下,测墒补灌结合低压微喷(S3)为最优灌溉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压微喷 测墒补灌 周年 水分利用效率
下载PDF
微喷带灌溉下带长对小麦耗水特性和籽粒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
16
作者 王冰心 于振文 +2 位作者 石玉 赵俊晔 王玉秋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90-96,共7页
为探讨测墒补灌下微喷带灌溉在小麦节水灌溉中的应用,在带宽80 mm下设置60 m(T1)、80m(T2)和100m(T3)3个带长处理,研究了微喷带灌溉下带长对小麦耗水特性和籽粒产量的影响。其中,T1处理沿畦长方向设置0~6m(A)、14~20m(B)、34~40m(C)、54... 为探讨测墒补灌下微喷带灌溉在小麦节水灌溉中的应用,在带宽80 mm下设置60 m(T1)、80m(T2)和100m(T3)3个带长处理,研究了微喷带灌溉下带长对小麦耗水特性和籽粒产量的影响。其中,T1处理沿畦长方向设置0~6m(A)、14~20m(B)、34~40m(C)、54~60m(D)4个取样区段,T2处理在T1处理的基础上增设74~80m(E)取样区段,T3处理在T2处理的基础上增设94~100m(F)取样区段。结果表明,T1处理拔节期和开花期灌水后不同取样区段0~60cm土层土壤质量含水量均无显著差异;T2处理拔节期灌水后表现为A、B、C、D>E,开花期灌水后表现为A、B、C>D>E;T3处理拔节期和开花期灌水后均表现为A、B、C>D>E>F。小麦拔节至开花期耗水量、耗水强度和耗水模系数均表现为T3>T2>T1,开花至成熟期耗水量、耗水强度和耗水模系数均表现为T1、T2>T3。小麦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表现为T1、T2>T3,灌溉水利用效率表现为T1>T2>T3。综上来看,在带宽80 mm条件下微喷带灌溉的带长为60m时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最高,而且水分分布均匀,应用效果最优,带长80m的效果也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微喷带灌溉 耗水特性 籽粒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下载PDF
夏秋两季露地生菜耗水规律及作物系数 被引量:3
17
作者 李尤亮 周筱妍 +2 位作者 曹言 张雷 王杰 《中国农学通报》 2021年第29期152-159,共8页
为了探究云南滇中地区夏、秋两季露地生菜耗水规律及作物系数,为该区域生菜生产提供更好的灌溉保障,于2019年在云南省灌溉试验中心站大田进行了夏季和秋季生菜耗水试验。采用水量平衡、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了夏、秋季露地生菜耗水... 为了探究云南滇中地区夏、秋两季露地生菜耗水规律及作物系数,为该区域生菜生产提供更好的灌溉保障,于2019年在云南省灌溉试验中心站大田进行了夏季和秋季生菜耗水试验。采用水量平衡、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了夏、秋季露地生菜耗水规律、作物系数,分别对其耗水量的影响因素进行了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夏季和秋季生菜全生育期耗水量分别为76.47、44.54 mm,夏季生菜团棵期、莲座期、结球期、成熟采摘期的日耗水强度分别为0.74、1.23、2.26、2.52 mm,秋季生菜分别为0.40、0.73、0.86、1.15 mm;夏季生菜各生育期作物系数分别为0.17、0.31、0.74、0.75,而秋季生菜分别为0.18、0.25、0.37、0.81;夏季生菜耗水量的主要影响因素是0~40 cm平均土壤温度和降雨量,秋季生菜耗水量的主要影响因素是0~40 cm平均土壤含水率、日照时数。该试验得出了夏、秋季生菜作物系数,为云南滇中地区生菜灌溉定额和灌溉制度的制定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喷灌 露地 生菜 耗水模数 耗水强度 作物系数 云南滇中
下载PDF
微喷带灌溉秸秆覆盖麦田对地温及其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马爱平 亢秀丽 +3 位作者 靖华 崔欢虎 黄学芳 席吉龙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11-119,共9页
为有效应对气温升高对小麦生产系统的不利影响,寻求消减气温升高的适应性栽培途径,2019-2020年在山西临汾采用微喷带灌溉模式的田间大区对比方法,开展了灌溉未覆盖麦田(I)、灌溉覆盖麦田(IM)、未灌溉覆盖麦田(CK)对不同生育阶段5、10 c... 为有效应对气温升高对小麦生产系统的不利影响,寻求消减气温升高的适应性栽培途径,2019-2020年在山西临汾采用微喷带灌溉模式的田间大区对比方法,开展了灌溉未覆盖麦田(I)、灌溉覆盖麦田(IM)、未灌溉覆盖麦田(CK)对不同生育阶段5、10 cm地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5、10 cm地温与气温均呈现正相关且相关系数表现为CK>I>IM。在越冬期至成熟期5、10 cm土层日平均地温IM<I<CK,I、IM与CK相比其地温降低率则表现为IM>I;各个生育阶段I、IM与CK相比其地温降低率均表现为越冬期>拔节期至成熟期>返青期至拔节期,且IM>I。各类麦田不同土层地温低于0℃的时间IM>I>CK,其中5 cm土层>10 cm土层,灌溉未覆盖麦田5 cm土层地温(I-5)>灌溉覆盖麦田5 cm土层地温(IM-5)>未灌溉覆盖麦田5 cm土层地温(CK-5)、灌溉覆盖麦田10 cm土层地温(IM-10)>灌溉未覆盖麦田10 cm土层地温(I-10)>未灌溉覆盖麦田10 cm土层地温(CK-10);同类麦田越冬期至成熟期地温5 cm土层小于10 cm土层的时间表现为CK>I>IM,不同类麦田越冬期至成熟期5 cm土层地温,I-5小于CK-5时间>IM-5小于CK-5时间>IM-5小于I-5时间,10 cm土层与5 cm土层趋势一致。籽粒产量表现为I>IM>CK,其中IM较I减产22.73%。水分利用效率I>IM>CK,灌溉水利用效率I>IM。该项研究为消减气温升高提高产量而进一步开展覆盖技术体系研究及开发降低地温(气温)新型覆盖材料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田地温 秸秆覆盖 微喷带灌溉 水分利用效率 增温
下载PDF
微喷灌追肥减量对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8
19
作者 于淑慧 朱国梁 +4 位作者 董浩 张雪飞 牟小翎 史桂芳 谭德水 《山东农业科学》 2020年第11期46-50,共5页
为探明华北地区微喷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在小麦上的运用效果,于2017—2019年,通过大田试验,采用小麦品种泰山27,研究了微喷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对小麦产量、干物质积累量、养分积累量及水分利用率的影响。结果发现:与常规灌溉施肥相比,微喷灌... 为探明华北地区微喷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在小麦上的运用效果,于2017—2019年,通过大田试验,采用小麦品种泰山27,研究了微喷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对小麦产量、干物质积累量、养分积累量及水分利用率的影响。结果发现:与常规灌溉施肥相比,微喷灌水肥一体化处理提高小麦产量3.32%~9.87%。当化肥减施20%以内时,产量增加了1.42%~6.60%,干物质积累量和籽粒养分积累量差异不显著;当化肥减施到30%以上时,产量下降了4.90%~6.14%,干物质积累量和籽粒养分积累量降低。与常规灌溉施肥处理相比,微喷灌水肥一体化及化肥减施各处理节约水分33.33%,水分利用率增加20.10%~32.41%。表明微喷灌水肥一体化在减施化肥20%范围内,能够达到增产、节水和提高水分利用率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喷灌水肥一体化 小麦 产量 干物质积累 养分积累 水分利用率
下载PDF
微喷灌施肥对三七土壤氮素运移转化试验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倩 脱云飞 +5 位作者 王飞 沈方圆 郑阳 杜文娟 向萍 杨启良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87-194,共8页
为探明微喷灌施肥对三七土壤氮素运移转化影响,2017—2020年在泸西县大栗树村三七种植基地设置3个灌水水平0.4FC(W1),0.6FC(W2),0.8FC(W3),4个施肥水平3.20(F1),4.80(F2),6.20(F3)和120.00 kg/ha(F4),CK为对照,共13个处理.研究微喷灌施... 为探明微喷灌施肥对三七土壤氮素运移转化影响,2017—2020年在泸西县大栗树村三七种植基地设置3个灌水水平0.4FC(W1),0.6FC(W2),0.8FC(W3),4个施肥水平3.20(F1),4.80(F2),6.20(F3)和120.00 kg/ha(F4),CK为对照,共13个处理.研究微喷灌施肥条件下不同灌水及施肥对三七土壤全氮、硝态氮和铵态氮运移转化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灌水施肥全氮质量比随时间增加先增大后减小,硝态氮质量比随时间增加先减小后增大,铵态氮质量比随时间增加逐渐减小,8月W2F3全氮质量比最大,9月W2F4硝态氮质量比最大,6月W2F4铵态氮质量比最大.全氮和铵态氮质量比随土层深度增加逐渐减小,硝态氮质量比随土层深度增加先减小后增大,全氮、硝态氮和铵态氮聚集在土层0~10 cm, W2F3土壤全氮和硝态氮质量比最大,W2F4铵态氮质量比最大.灌水量与硝态氮和铵态氮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全氮呈负相关且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施肥量与硝态氮呈正相关且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铵态氮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研究明确灌溉施肥可调控酸性红壤土三七氮素运移转化特性,改善农田微生态环境,提高水氮利用效率,为有效防治病虫害提供技术支持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七 微喷灌施肥 运移转化 土壤氮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