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0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供氧方式及供氧量对堆肥发酵进程的影响 被引量:28
1
作者 王伟东 王小芬 +3 位作者 刘建斌 高丽娟 李献梅 崔宗均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594-598,共5页
对于麦秸、牛粪和鸡粪为原料的堆肥系统,通过翻堆和强制通气实现微好氧和好氧处理,测定了各种发酵参数的变化.结果表明,微好氧处理堆体内氧浓度始终小于1.5%,而通气处理堆体的氧浓度始终在4%以上;微好氧处理50℃以上高温期为23... 对于麦秸、牛粪和鸡粪为原料的堆肥系统,通过翻堆和强制通气实现微好氧和好氧处理,测定了各种发酵参数的变化.结果表明,微好氧处理堆体内氧浓度始终小于1.5%,而通气处理堆体的氧浓度始终在4%以上;微好氧处理50℃以上高温期为23d,比通气处理多6d,而通气虽然高温期短但后期温度下降慢;微好氧处理的半纤维素含量从发酵开始时的13.86%下降到堆肥结束时的7.99%。纤维素含量由21.45%下降到16.07%,而通气处理最终半纤维素含量为8.50%,纤维素含量由21.45%下降到18.02%;从各种成分的下降曲线看,微好氧处理为一次下降。而通气处理基本为缓慢的2峰曲线.从硝酸根浓度、温度和C/N综合评价产物的腐熟度。微好氧处理进入腐熟约经35d,而通气处理经45~50d才进入腐熟.富集培养堆肥样品的试验证明0.01~0.05mg/L的微好氧和50~60℃高温是纤维素分解的最适宜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好氧 通气 堆肥化 木质纤维素
下载PDF
淀粉酶促进剩余污泥热水解的研究 被引量:21
2
作者 陈小粉 李小明 +2 位作者 杨麒 罗琨 谢冰心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96-401,共6页
考察了微好氧条件下,外加淀粉酶对污水处理剩余污泥热水解的影响,以及水解过程中污泥上清液各成分的变化情况,并对酶水解过程的动力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淀粉酶的加入对剩余污泥的热水解有促进作用.在最适温度50℃,酶投加量0.5g/L条件... 考察了微好氧条件下,外加淀粉酶对污水处理剩余污泥热水解的影响,以及水解过程中污泥上清液各成分的变化情况,并对酶水解过程的动力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淀粉酶的加入对剩余污泥的热水解有促进作用.在最适温度50℃,酶投加量0.5g/L条件下,水解4h后,污泥中SCOD/TCOD达到30.98%,比未加酶时高7.68%.在淀粉酶催化作用和热水解的共同作用下,污泥固体溶解,大分子碳水化合物被水解成小分子糖类,固相蛋白质溶出,并进一步水解.污泥水解过程中,上清液糖、蛋白质浓度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加酶后污泥上清液中糖、蛋白质浓度分别于4h、6h达到最大值271.43mg/L和1437.37mg/L.污泥水解反应前4h内,VSS溶解率和SCOD/TCOD增加迅速,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4h后反应趋于平衡.4h时VSS溶解率达到22.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剩余污泥 淀粉酶 热水解 微好氧 一级反应
下载PDF
悬浮放电下微氧及气压对C_(4)F_(7)N/CO_(2)/O_(2)混合气体分解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9
3
作者 杨圆 高克利 +3 位作者 毕建刚 丁立健 袁帅 季严松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3566-3580,共15页
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SF_(6)替代型环保C_(4)F_(7)N/CO_(2)混合气体得到了广泛关注。为探究不同微氧和气压下C_(4)F_(7)N/CO_(2)/O_(2)混合气体悬浮放电分解特性,开展了一系列气体分解实验,利用色谱质谱联用仪和... 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SF_(6)替代型环保C_(4)F_(7)N/CO_(2)混合气体得到了广泛关注。为探究不同微氧和气压下C_(4)F_(7)N/CO_(2)/O_(2)混合气体悬浮放电分解特性,开展了一系列气体分解实验,利用色谱质谱联用仪和脉冲氦离子化检测器色谱仪对分解产物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在氧气体积分数为0%~10%和气压为0.25~0.65 MPa时,C_(4)F_(7)N/CO_(2)/O_(2)混合气体主要分解产物为CF4、C_(2)F_(6)、C_(3)F_(6)、C_(3)F_(8)、CNCN和CF_(3)CN;随着氧气体积分数的增加,主要分解产物生成量的变化趋势均呈"U"型,氧气体积分数为4%时对气体分解的抑制效应最为明显;C_(4)F_(7)N/CO_(2)/O_(2)混合气体分解产物生成量与气压呈负相关,C_(3)F_(6)和C_(3)F_(8)等大分子相较如CF4、C_(2)F_(6)等小分子在高气压下更难产生;不含氧气时C_(3)F_(6)/C_(3)F_(8)体积比值和0.25 MPa下C_(2)F_(6)/C_(3)F_(6)体积比值基本保持不变,适合作为这两类工况的悬浮放电特征量,在对悬浮放电进行类型识别时,必须考虑氧气体积分数和气压的影响并进行校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_(4)F_(7)N/CO_(2)/O_(2)混合气体 悬浮放电 微氧 气压 分解特性
下载PDF
复合微氧水解-好氧工艺处理抗生素废水 被引量:14
4
作者 祁佩时 丁雷 +2 位作者 刘云芝 黄华山 韩洪彬 《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4-26,共3页
介绍了复合微氧水解好氧工艺的工艺原理,分析了该工艺在抗生素废水处理中的特性。工程运行状况表明,该工艺抗冲击负荷能力强、环境条件好且易于管理,实现了难降解抗生素废水的综合处理。
关键词 复合 微氧 水解酸化 抗生素废水
下载PDF
微氧水处理技术的特性及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5
作者 高立杰 肖羽堂 +1 位作者 高冠道 马程 《工业用水与废水》 CAS 2007年第2期5-8,共4页
对于传统的好氧和厌氧而言,微氧水处理技术是在克服好氧反应能耗较大,厌氧反应器对于设备要求较高而出现的。微氧过程中包含的反应有短程硝化和反硝化、同时硝化与反硝化、氧化降解等反应,因此微氧水处理技术可以应用于有机物降解和深... 对于传统的好氧和厌氧而言,微氧水处理技术是在克服好氧反应能耗较大,厌氧反应器对于设备要求较高而出现的。微氧过程中包含的反应有短程硝化和反硝化、同时硝化与反硝化、氧化降解等反应,因此微氧水处理技术可以应用于有机物降解和深度处理。由于显著降低了曝气量,又不需要较高的设备要求,因此又是一种节能的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氧 反应器 好氧 厌氧 污水处理
下载PDF
负压封闭引流联合局部持续微氧灌注治疗慢性难愈合创面疗效观察 被引量:11
6
作者 苏顺清 谢汝荣 +3 位作者 丁秀梅 邹慧娟 林跃纯 张艳红 《中国烧伤创疡杂志》 2021年第1期19-22,共4页
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联合局部持续微氧灌注对慢性难愈合创面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东莞市大朗医院收治的50例慢性难愈合创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将其分为联合组25例与对照组25例,联合组患者行负压封闭引... 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联合局部持续微氧灌注对慢性难愈合创面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东莞市大朗医院收治的50例慢性难愈合创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将其分为联合组25例与对照组25例,联合组患者行负压封闭引流联合局部持续微氧灌注治疗,对照组患者单纯行负压封闭引流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换药次数、临床疗效、住院时间及患者满意度。结果治疗2周后,联合组患者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Z=-3.140,P=0.002),换药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t=3.748,P=0.001),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t=10.690,P<0.001),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Z=-4.902,P<0.001)。结论负压封闭引流联合局部持续微氧灌注治疗慢性难愈合创面,有助于加快创面愈合,提高治疗效果,增加患者满意度,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压封闭引流 微氧 慢性难愈合创面 压疮 糖尿病足
下载PDF
降解五氯酚的微好氧颗粒污泥的培养及其微生物种群分析 被引量:9
7
作者 陈竹 陈元彩 +4 位作者 蓝惠霞 付时雨 詹怀宇 叶豪 黄堰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16-421,共6页
在微好氧的条件下培养出颗粒污泥并用含五氯酚(PCP)的废水对颗粒污泥进行驯化,研究了培养过程中颗粒污泥的MLSS、SVI、粒径以及对COD和PCP处理能力的变化.颗粒污泥培养成熟后,PCP和COD的去除率分别达到85.3%和86.1%.用扫描电镜观察了颗... 在微好氧的条件下培养出颗粒污泥并用含五氯酚(PCP)的废水对颗粒污泥进行驯化,研究了培养过程中颗粒污泥的MLSS、SVI、粒径以及对COD和PCP处理能力的变化.颗粒污泥培养成熟后,PCP和COD的去除率分别达到85.3%和86.1%.用扫描电镜观察了颗粒污泥的结构,颗粒污泥内细菌种群丰富,大多数为短杆菌和球菌.同时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技术对培养出的微好氧颗粒污泥以及用PCP驯化后的颗粒污泥中微生物的种群进行了初步分析和对比,用PCP驯化后的微生物种群发生了较明显的动态变化,新增了某些菌群,如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变形杆菌(Proteobacterium)和硫酸盐还原菌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好氧 颗粒污泥 五氯酚 微生物种群 PCR—DGGE
下载PDF
CF_3I及微氧条件下放电分解组分形成机理 被引量:8
8
作者 肖淞 李祎 +3 位作者 张晓星 卓然 王邸博 田双双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727-735,共9页
CF_3I作为一种性能稳定且安全环保的强电负性气体近年来受到替代气体研究领域的关注,但CF_3I放电分解组分的微观形成机理及微氧对CF_3I放电分解组分的影响鲜有研究。为此首先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探究了CF_3I分解产生的CF_3·、CF... CF_3I作为一种性能稳定且安全环保的强电负性气体近年来受到替代气体研究领域的关注,但CF_3I放电分解组分的微观形成机理及微氧对CF_3I放电分解组分的影响鲜有研究。为此首先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探究了CF_3I分解产生的CF_3·、CF_2:自由基间相互反应生成C_2F_6等物质的能量变化,借助过渡态理论对反应路径中的能量变化进行了分析,获得了各分解组分的反应热及活化能;其次分析了微氧条件下CF_3I放电分解过程中的主要反应及产物;最后基于傅里叶变换红外吸收光谱法(FTIR)对CF_3I气体及CF_3I和O_2混合气体的放电分解组分进行了试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CF_3I放电分解产生的自由基反应生成CF4、C2F6、C2F4、C2F5I的过程无能量势垒,产生C_3F_6和C_3F_8则需要一定的活化能;微氧条件下CF_3I放电分解产生的自由基及组分分子与O·和O_2可以通过三条反应路径生成COF2;试验结果表明O_2的存在可促进消耗CF_3I,破坏其绝缘自恢复过程,使绝缘强度劣化;高气压条件下的CF_3I气体绝缘性能优于低气压,更为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泛函理论 过渡态理论 微氧 分解组分 形成机理
下载PDF
曝气量对微生物燃料电池脱氮的影响 被引量:6
9
作者 刘若男 赵博玮 岳秀萍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317-1326,共10页
实验构建生物阴极双室微生物燃料电池,探究在微氧条件下曝气量对其产电性能和阴极脱氮的影响.以乙酸钠为碳源,氯化铵为氮源.实验在25℃温度下,阴极持续曝气,并控制反应器内为微氧状态,富集培养短程硝化反硝化菌群.实现了在特定曝气量条... 实验构建生物阴极双室微生物燃料电池,探究在微氧条件下曝气量对其产电性能和阴极脱氮的影响.以乙酸钠为碳源,氯化铵为氮源.实验在25℃温度下,阴极持续曝气,并控制反应器内为微氧状态,富集培养短程硝化反硝化菌群.实现了在特定曝气量条件下生物阴极短程硝化反硝化脱氮.实验结果表明,在曝气量为1.64 mL·min-1的条件下,短程硝化反硝化脱氮效果最好.亚硝态氮积累率为81.70%,总氮去除率达到69.66%,最大稳定电压达0.47 V左右,库伦效率为43.8%,产电效能较好.针对实际污水处理开展相关实验,MFC阴极短程硝化反硝化总氮去除率可达到81.93%,优于全程硝化反硝化.在短程硝化反硝化的微生物群落中,Betaproteobacteria纲和Thauera菌属在短程硝化反硝化中得到了有效的富集,有利于生物脱氮,并且Nitrosomonas菌是主要的氨氧化菌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燃料电池 曝气量 微氧 产电 脱氮 短程硝化反硝化 污水处理
下载PDF
幽门螺杆菌不同运送条件及培养基分离效果的比较 被引量:6
10
作者 王琼 杨杰 +4 位作者 潘科 黄亚琴 陈峥宏 王菲 綦廷娜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2016年第8期1241-1246,共6页
目的:探索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的适宜运送条件及培养基.方法:将H.pylori实验菌株新鲜菌液分别定量加入含1 g/m L蔗糖和50%(m L/m L)小牛血清布氏肉汤以及脱脂乳运送液,分别置不同温度及气体环境6 h后接种于哥伦比... 目的:探索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的适宜运送条件及培养基.方法:将H.pylori实验菌株新鲜菌液分别定量加入含1 g/m L蔗糖和50%(m L/m L)小牛血清布氏肉汤以及脱脂乳运送液,分别置不同温度及气体环境6 h后接种于哥伦比亚血琼脂培养基微需氧培养5 d,计数并比较培养基上菌落数;将20例临床标本分别接种于MH血琼脂培养基和哥伦比亚血琼脂培养基37℃微需氧培养5 d,观察培养基上H.pylori生长情况,比较分离效果.结果:小牛血清运送液中活菌数多于脱脂乳中活菌数;微需氧和烛缸运送下活菌数多于置空气下和有石蜡油覆盖的运送液中活菌数;置微需氧37℃(或26℃)的小牛血清运送液中活菌数多于6℃下的活菌数(P<0.05);置微需氧和烛缸的运送液中活菌数无明显差异(P>0.05).20例胃镜确诊为胃炎、胃溃疡且组织尿素酶阳性的临床标本经MH血琼脂培养阳性率(75%)高于哥伦比亚血琼脂阳性率(45%)(X^2=4.401,P<0.05).结论:胃黏膜标本可置于小牛血清运送液于微需氧条件(或烛缸)下运至实验室培养;从临床胃黏膜标本中进行H.pylori的分离培养时,MH血琼脂培养基分离效果优于哥伦比亚血琼脂培养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培养基 微需氧 运送
下载PDF
Microbial community functional structure in response to micro-aerobic conditions in sulfate-reducing sulfur-producing bioreactor 被引量:4
11
作者 Hao Yu Chuan Chen +3 位作者 Jincai Ma Xijun Xu Ronggui Fan Aijie Wang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4年第5期1099-1107,共9页
Limited oxygen supply to anaerobic wastewater treatment systems had been demonstrated as an effective strategy to improve elemental sulfur (So) recovery, coupling sulfate reduction and sulfide oxidation. However, li... Limited oxygen supply to anaerobic wastewater treatment systems had been demonstrated as an effective strategy to improve elemental sulfur (So) recovery, coupling sulfate reduction and sulfide oxidation. However,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impact of dissolved oxygen (DO) on the microbial functional structures in these systems. We used a high throughput tool (GeoChip) to evaluate the 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s in a biological desulfurization reactor under micro-aerobic conditions (DO: 0.02-0.33 rag/L).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microbial community functional compositions and structures were dramatically altered with elevated DO levels. The abundances of dsrA/B genes involved in sulfate reduction processe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p 〈 0.05, LSD test) at relatively high DO concentration (DO: 0.33 mg/L). The abundances of sox and fccA/B genes involved in sulfur/sulfide oxidation processe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p 〈 0.05, LSD test) in low DO concentration conditions (DO: 0.09 mg/L) and then gradually decreased with continuously elevated DO levels. Their abundances coincided with the change of sulfate removal efliciencies and elemental sulfur (S^0) conversion efficiencies in the bioreactor. In addition, the abundance of carbon degradation genes increased with the raising of DO levels, showing that the heterotrophic microorganisms (e.g., fermentative microorganisms) were thriving under micro-aerobic condition. This study provides new insights into the impacts of micro-aerobic conditions on the microbial functional structure of sulfate- reducing sulfur-producing bioreactors, and revealed the potential linkage between functional microbial communities and reactor performa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aerobic condition elemental sulfur recovery microbial community functional gene array
原文传递
微氧条件下硫酸盐还原菌颗粒污泥处理废水中铀(Ⅵ)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谢水波 马华龙 +4 位作者 唐振平 凌辉 曾涛涛 陈胜 王劲松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6-33,共8页
通过驯化培养得到了以硫酸盐还原菌(S RB )为优势菌属的活性颗粒污泥,研究了微氧条件(氧浓度为0.6~1.0 mg/L)下其对废水中U(Ⅵ)的去除性能,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镜(SEM )和X射线能谱(EDS )分析了其对U (... 通过驯化培养得到了以硫酸盐还原菌(S RB )为优势菌属的活性颗粒污泥,研究了微氧条件(氧浓度为0.6~1.0 mg/L)下其对废水中U(Ⅵ)的去除性能,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镜(SEM )和X射线能谱(EDS )分析了其对U (Ⅵ)的去除机理,采用连续提取法考察了铀在颗粒污泥上的沉积形态。实验结果表明,微氧条件下SRB颗粒污泥结合并转化U (Ⅵ)的过程主要分为两步:初期(前30 min)吸附和后期微生物还原沉淀作用,SRB颗粒污泥对U(Ⅵ)的去除率达98.89%。FTIR、SEM 和EDS分析表明,颗粒污泥表层上酰胺基、羧基、羟基、磷酸基等均参与了对U (Ⅵ)的沉积,同时 Na^+、M g^2+等与U O2^+2存在离子交换作用。形态分析表明,在颗粒污泥上,铀主要以残渣态形式沉积,生物有效性差,可迁移能力弱,不易造成二次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酸盐还原菌 颗粒污泥 微氧 U(Ⅵ) 沉积
下载PDF
不同粒径零价铁对微氧脱氮系统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于雅楠 张潇 +4 位作者 岳秀萍 赵博玮 周爱娟 崔颖 邢剑波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4-97,共14页
构建了部分硝化反硝化厌氧氨氧化(SNAD)微氧体系,并定期向体系内投加120 mg不同粒径的零价铁(ZVI),从反应器运行情况、微生物性能以及群落结构来探究不同粒径ZVI对微氧系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50 nm粒径ZVI(50 nZVI)的介导下,系统的... 构建了部分硝化反硝化厌氧氨氧化(SNAD)微氧体系,并定期向体系内投加120 mg不同粒径的零价铁(ZVI),从反应器运行情况、微生物性能以及群落结构来探究不同粒径ZVI对微氧系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50 nm粒径ZVI(50 nZVI)的介导下,系统的TIN去除率最终稳定在83.591%,电子传递活性(ETSA)是接种污泥的1.48倍,均高于其他粒径ZVI的影响。越小粒径ZVI越能促进胞外聚合物的产生,有利于活性污泥结构稳定。这都源于粒径越小的ZVI更容易被微生物吸附、利用。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分析结果表明,在粒径越小的ZVI介导下的微生物群落多样性越高,群落结构也越复杂。ZVI介导会促进对氧需求不敏感的微生物的富集,样品中主要检测出Candidatus_Brocadia和Candidatus_Kuenenia两种厌氧氨氧化菌(AnAOB),且在50 nZVI影响下丰度最高,分别为4.650%和0.692%。nZVI介导下,AnAOB与Gemmobacter和norank_f_Comamonadaceae两种兼性厌氧型反硝化菌共同作用构成SNAD的脱氮途径。而在mZVI介导下,兼性厌氧型反硝化为主要脱氮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氧 部分硝化反硝化厌氧氨氧化系统 零价铁 电子传递活性 生物脱氮
下载PDF
两级EGSB反应器处理焦化废水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孙亚全 董春娟 耿炤宇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3294-3298,共5页
采用两级膨胀颗粒污泥床(EGSB)反应器在微氧条件下处理焦化废水,分别考察了一级和二级EGSB反应器(EGSBⅠ和EGSBⅡ)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系统能够高效去除COD和NH3-N,EGSBⅠ主要用于去除COD,EGSBⅡ主要用于去除NH3-N。总水力停... 采用两级膨胀颗粒污泥床(EGSB)反应器在微氧条件下处理焦化废水,分别考察了一级和二级EGSB反应器(EGSBⅠ和EGSBⅡ)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系统能够高效去除COD和NH3-N,EGSBⅠ主要用于去除COD,EGSBⅡ主要用于去除NH3-N。总水力停留时间(HRT)为24 h(EGSBⅠ12 h+EGSBⅡ12 h),系统对952 mg/L的COD、41.3 mg/L的NH3-N、34.55 mg/L的挥发酚、295.8 mg/L的硫氰化物和0.89 mg/L的氰化物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78.1%、81.3%、100%、98.1%和89.9%。出水COD、NH3-N、挥发酚、硫氰化物和氰化物的平均浓度分别为208、7.7、0、5.7和0.09 mg/L。出水NH3-N、挥发酚和氰化物浓度均低于《炼焦化学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6171-2012)的直接排放限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化废水 EGSB反应器 微氧
原文传递
微氧环境抑制硫酸盐还原反应作用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丁雷 祁佩时 +1 位作者 黄华山 刘智晓 《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7年第2期153-157,共5页
采用含高浓度硫酸盐抗生素废水,对比分析了自然厌氧及微氧水解酸化反应器硫酸盐还原反应,考查了微氧环境对硫酸盐还原反应的抑制作用及其对环境条件的改善.结果表明,系统ORP为-100mV是影响硫酸盐还原反应的转折点,微氧环境及其所引起的... 采用含高浓度硫酸盐抗生素废水,对比分析了自然厌氧及微氧水解酸化反应器硫酸盐还原反应,考查了微氧环境对硫酸盐还原反应的抑制作用及其对环境条件的改善.结果表明,系统ORP为-100mV是影响硫酸盐还原反应的转折点,微氧环境及其所引起的高ORP(-50-50mV)能够导致SRB失活死亡,抑制硫酸盐还原反应的发生,致使出水硫酸盐浓度大幅升高,而去除的硫酸盐主要用于生物体合成,只有10%-30%.出水中硫化物和气相中H2S质量浓度均降低到了未检出水平,较好地消除了硫化物的毒害作用,极大地改善了周围环境条件.同时微氧环境增强了兼性菌的生理代谢功能,其物理搅拌改善了水力条件,提高了废水水解酸化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氧 硫酸盐 SRB 抗生素废水
下载PDF
微氧环境下无色硫细菌和硫酸盐还原菌脱硫 被引量:3
16
作者 谢苹 张书良 杨科科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06-310,共5页
通过间歇曝气形成微氧环境让SRB和CSB实现共生,使含硫酸盐有机废水中硫酸根最终转化成单质硫达到脱硫目的。研究考察了曝气量对SRB还原和CSB氧化的影响,确定了合适的曝气强度和水力停留时间,使得单质硫占系统内总硫比值最大。实验结果显... 通过间歇曝气形成微氧环境让SRB和CSB实现共生,使含硫酸盐有机废水中硫酸根最终转化成单质硫达到脱硫目的。研究考察了曝气量对SRB还原和CSB氧化的影响,确定了合适的曝气强度和水力停留时间,使得单质硫占系统内总硫比值最大。实验结果显示,在进水COD/SO24-=2 000/1 500 mg/L、曝气开关时间为2 s/2 min、生化时间为10 h时,单质硫产率最大,为89.53%,SO24-浓度降至最低值72.7 mg/L,还原率达95.1%,此时脱硫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硫 微氧 硫酸盐还原菌 无色硫细菌 单质硫
原文传递
葡萄糖浓度对微氧磁性活性污泥降解五氯酚的影响 被引量:3
17
作者 兰善红 张浩 +1 位作者 蓝惠霞 马平 《中国造纸》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42-46,共5页
研究了葡萄糖浓度对微氧磁性活性污泥系统降解五氯酚(PCP)的影响,并以微氧活性污泥系统作为对照。考察了葡萄糖浓度对PCP和COD_(Cr)去除率、微生物活性以及污泥理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微氧活性污泥系统相比,在所考察的葡萄糖浓度范... 研究了葡萄糖浓度对微氧磁性活性污泥系统降解五氯酚(PCP)的影响,并以微氧活性污泥系统作为对照。考察了葡萄糖浓度对PCP和COD_(Cr)去除率、微生物活性以及污泥理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微氧活性污泥系统相比,在所考察的葡萄糖浓度范围,微氧磁性活性污泥系统的PCP和COD_(Cr)去除率均较高,当葡萄糖浓度为1600 mg/L时,PCP和COD_(Cr)的去除率分别接近90%和75%,而无磁粉对照组的为70%和65%左右。由于磁粉的存在,微氧磁性活性污泥系统中微生物活性和絮凝性能均得到增强,当葡萄糖浓度为3200 mg/L时,脱氢酶活性最高达288.5 mg TF/L·h,而无磁粉对照组为198.4 mg TF/L·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氧 磁性 活性污泥 五氯酚
下载PDF
常温处理生活污水微氧高效颗粒污泥反应器内颗粒污泥性能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董春娟 刘晓 +2 位作者 陈素云 汪艳霞 吕炳南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2504-2509,共6页
为了分析微氧高效颗粒污泥反应器(EGSB反应器)在环境温度下处理实际生活污水时高效稳定运行的可行性,对15~26℃常温处理实际生活污水微氧EGSB反应器内颗粒污泥活性、沉淀性能、粒径分配、形态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5~26℃常温处理实... 为了分析微氧高效颗粒污泥反应器(EGSB反应器)在环境温度下处理实际生活污水时高效稳定运行的可行性,对15~26℃常温处理实际生活污水微氧EGSB反应器内颗粒污泥活性、沉淀性能、粒径分配、形态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5~26℃常温处理实际生活污水微氧EGSB反应器稳定运行时颗粒污泥沉速在11~79m.h-1之间,低沉速污泥有少量上浮至三相分离器底部甚至三相分离器上部,但没有出现污泥的流失,污泥浓度达到28g.L-1(以MLSS计),可获得93.4%、83.8%、74.7%和44.0%的高COD、NH4+-N、TN和TP去除率;污泥产甲烷活性并没有降低,甚至比单纯厌氧时还有所偏高;颗粒污泥的平均粒径增大,主要集中0.63~2.00mm之间,质量分数达到了89%,既能保证反应器内的高污泥浓度,又能保证污染物质向颗粒表面和颗粒内部的高效传质,提高污染物质的转化率.颗粒污泥不同层面上微生物菌群发生了很大变化,外层丝状菌占优势,内层杆菌、丝状菌、球菌混生.微生物菌群排列紧密,细胞间紧密结合,集群协同作用使代谢物质能够以最短距离高效传递,保证了微氧EGSB反应器在常温、低浓度下的高效稳定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GSB反应器 微氧 常温 生活污水 颗粒污泥 性能
原文传递
进水浓度或HRT变化时微好氧处理微生态机制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韩蕙 王晓丹 +3 位作者 张燕燕 翟振华 郑少奎 李艳红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3087-3092,共6页
考察改变进水COD浓度(11000、15000、30000 mg/L)或水力停留时间(HRT为42 h、25 h)对模拟高浓度有机废水微好氧连续小试处理效果的影响,并采用荧光原位杂交-流式细胞术(FISH-FCM)、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等分子生... 考察改变进水COD浓度(11000、15000、30000 mg/L)或水力停留时间(HRT为42 h、25 h)对模拟高浓度有机废水微好氧连续小试处理效果的影响,并采用荧光原位杂交-流式细胞术(FISH-FCM)、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及Biolog FF微孔板法分析了不同处理阶段稳定期曝气柱污泥的微生态变化,以探讨进水COD浓度或HRT改变时微好氧处理效果变化的微生态机制.结果表明,在全部4个处理阶段,曝气柱污泥中酵母含量均保持在>99.9%的水平.随着进水COD浓度的上升,污泥浓度由2.0 g/L上升到7.3 g/L,COD比去除速度由2.3 kg/(kg.d)下降到1.7 kg/(kg.d),曝气柱污泥真菌群落结构多样性指数由2.05上升至2.19,代谢多样性指数由4.42上升至4.45;而随着HRT下降,污泥浓度从7.3 g/L下降至6.0 g/L,COD比去除速度从1.7 kg/(kg.d)上升至2.8 kg/(kg.d),真菌群落结构多样性指数和代谢多样性指数则分别从2.19和4.45降至0.79和4.36.作为提高进水有机负荷的主要措施,提高进水COD浓度和缩短HRT对于废水处理效果和曝气柱微生态存在截然相反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好氧 FISH-FCM PCR-DGGE BIOLOG 高浓度有机废水 HRT 微生态
下载PDF
不同曝气位点对微氧强化硫酸盐还原-反硝化脱硫效果及群落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雪廷 陈川 +2 位作者 徐熙俊 王爱杰 李笃中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3302-3309,共8页
微氧强化硫酸盐还原-反硝化脱硫(SR-DSR)工艺因具有同步处理废水中COD、NO-3、SO4^2-生成S0且运行成本低、流程短的优势而受到关注.但因不同曝气方式而在反应器中形成的不同微氧区的位置对反应器运行效能、S0转化率和群落结构的影响尚... 微氧强化硫酸盐还原-反硝化脱硫(SR-DSR)工艺因具有同步处理废水中COD、NO-3、SO4^2-生成S0且运行成本低、流程短的优势而受到关注.但因不同曝气方式而在反应器中形成的不同微氧区的位置对反应器运行效能、S0转化率和群落结构的影响尚不明确.因此,本文以5 mL·min^-1·L^-1曝气速率、10.4 mmol·L^-1硫酸钠、31 mmol·L^-1乳酸钠和8 mmol·L^-1硝酸钾连续运行膨胀颗粒污泥床(EGSB)反应器,对比研究了回流槽中(底部)曝气(微氧区位于反应器下部)和反应区上部曝气(微氧区分别位于反应器上部和下部但DO更低)运行稳定后,反应器的运行效能、S0转化率和功能微生物的演替规律.结果表明,上部曝气时乳酸盐去除率为100%,出水中乙酸盐浓度为9.1 mmol·L^-1,丙酸盐浓度为3.7 mmol·L^-1,NO-3去除率为100%,出水中NO2^-浓度为0.35 mmol·L^-1,SO4^2-去除率为84%,出水中S2-浓度为2.6 mmol·L^-1,S0转化率为59%.与底部曝气相比,上部曝气时出水中乙酸盐和丙酸盐浓度分别升高2.2和1.9 mmol·L^-1,NO2^-浓度下降0.15 mmol·L^-1,S^2-浓度降低0.5 mmol·L^-1,SO4^2-去除率和S0转化率分别下降6%和1%.上部曝气时,反应器下部和上部均存在相对减弱的微氧环境,使得反应器中硫酸盐还原菌(SRB)Desulfomicrobium和Desulfobulbus的总丰度分别增加9%和5%,硫氧化反硝化菌(soNRB)Halothiobacillaceae和Sulfurovum的丰度均减小3.1%,异养反硝化菌(hNRB)Comamonas的丰度升高0.2%,互营菌Synergistaceae的丰度减少37%.其中,反应器下部的SRB和soNRB总丰度分别升高28%和3%,为SO4^2-还原和S0转化提供了充分条件,而反应器上部的微氧环境又减弱了SO4^2-还原过程,从而降低了反应器出水中的S2-.因此,在碳源充足的条件下,可以采取反应器上部曝气的方式创造微氧环境,既可以保证较高的S0转化率,又可以减少出水中S^2-和NO2^-的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酸盐还原-反硝化脱硫 微氧 曝气位点 运行效能 群落演替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