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4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分子模拟技术在高电压绝缘领域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35
1
作者 李庆民 黄旭炜 +4 位作者 刘涛 闫江燕 王兆东 张颖 鲁旭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13,共13页
对用于分子模拟计算的三种主要方法:量子化学方法、分子动力学方法以及反应分子动力学方法进行了综述,对比分析几种分子模拟方法的数学原理、发展历程和适用范围。在此基础上,从高压输变电装备固/液体绝缘特性以及新材料研发等视角论述... 对用于分子模拟计算的三种主要方法:量子化学方法、分子动力学方法以及反应分子动力学方法进行了综述,对比分析几种分子模拟方法的数学原理、发展历程和适用范围。在此基础上,从高压输变电装备固/液体绝缘特性以及新材料研发等视角论述了分子模拟的科学价值,特别是反应分子动力学在高电压工程学中的应用潜力,指出借助分子模拟方法可深化研究电介质绝缘在电、磁、机、热复合应力作用下的老/劣化过程,预测绝缘材料极化、介质损耗等性能,并有效指导新型绝缘材料的研发过程。综合分析现有研究进展后指出,分子模拟技术可为揭示电绝缘微观物理与化学特性、解决电力装备绝缘劣化与破坏机制提供基础方法论和定量解析手段,但根据高电压与绝缘技术学科的发展现状,还应结合多物理场数值仿真、电磁暂态分析等计算机模拟方法,构建日趋完善的"计算高电压工程学"学科体系,实现对高电压工程实践的有效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模拟 绝缘材料 微观机理 高分子材料 化学改性
下载PDF
微纳米材料改性地质聚合物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2
作者 魏铭 张长森 +3 位作者 王旭 诸华军 焦宝祥 孙楠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50-259,共10页
地质聚合物作为新兴的绿色环保、低能耗胶凝材料,具有早期强度高、耐酸碱等优异性能,但脆性大、韧性差等缺陷影响其推广应用;在地质聚合物中掺入微纳米材料可以有效地改善地质聚合物的性能,提高其韧性。微纳米材料在地质聚合物中均匀分... 地质聚合物作为新兴的绿色环保、低能耗胶凝材料,具有早期强度高、耐酸碱等优异性能,但脆性大、韧性差等缺陷影响其推广应用;在地质聚合物中掺入微纳米材料可以有效地改善地质聚合物的性能,提高其韧性。微纳米材料在地质聚合物中均匀分散是保证改性后地质聚合物具有优良性能的关键,为此,可在掺入过程中采用外力的方法进行分散,也可对微纳米材料进行表面改性来提高其分散性能,且表面改性后的微纳米材料能够更好地与地质聚合物基体结合。本文综述了纳米颗粒(如纳米二氧化硅、纳米二氧化钛)、碳纳米管、石墨烯、微米颗粒(如粉煤灰微球、硅灰)、微米纤维(如碳化硅晶须)等微纳米材料对地质聚合物的改性研究成果,总结了常见微纳米材料改性地质聚合物的分散方法及作用机理。其分散方法包括机械搅拌、超声分散和分散剂表面修饰。微纳米材料对地质聚合物的作用机理主要有填充作用、成核作用和桥接作用。微纳米材料能够填充地质聚合物的孔隙和裂缝,改善地质聚合物的孔结构;微纳米材料能够作为成核位点加速地质聚合物的缩聚过程,改善地质聚合物的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能;纤维状的微纳米材料具有桥接作用,可阻止裂缝的生成及扩展。此外,对于表面有基团(如羟基、羧基等)的微纳米材料,其基团可参与地质聚合物的聚合反应形成化学键合,改善微纳米材料与地质聚合物之间的粘结性。微纳米材料的比表面积较大,极易发生再团聚现象,不易存储,采用微纳米材料改性地质聚合物的制备工艺存在改善和优化的空间,因此,微纳米材料在地质聚合物应用过程中的分散程度始终是重点研究问题。本文最后对微纳米颗粒改性地质聚合物后续研究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聚合物 纳米材料 微米材料 改性工艺 改性效果
下载PDF
微纤化纤维素/聚乳酸薄膜的制备及性能分析 被引量:11
3
作者 唐丽丽 陈蕴智 +1 位作者 张正健 赵华凤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5期47-52,共6页
目的将微纤化纤维素(MFC)和聚乳酸(PLA)共混成膜,以提高薄膜的透湿、透氧、阻光等性能,满足果蔬等食品的包装要求。方法采用酶解法与机械处理的方法制备MFC,使用硅烷偶联剂KH560对MFC进行疏水改性处理,再将改性处理的微纤化纤维素(MFC-S... 目的将微纤化纤维素(MFC)和聚乳酸(PLA)共混成膜,以提高薄膜的透湿、透氧、阻光等性能,满足果蔬等食品的包装要求。方法采用酶解法与机械处理的方法制备MFC,使用硅烷偶联剂KH560对MFC进行疏水改性处理,再将改性处理的微纤化纤维素(MFC-S)与PLA共混制成薄膜。结果当MFC-S的质量分数为0.75%时,MFC-S/PLA共混包装膜的拉伸强度比纯PLA膜增加了13.3%,当MFC-S的质量分数为2%时,MFC-S/PLA共混包装膜的透氧系数为纯PLA膜的1.43倍,透湿系数为纯PLA膜的1.26倍,透光率降低了60%,阻光效果较好。结论 MFC-S的质量分数为0.75%时,包装膜的拉伸强度较好;MFC-S的质量分数为2%时,透氧、透湿、阻光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纤化维素 聚乳酸 硅烷改性 共混包装膜
下载PDF
超高掺量胶粉改性沥青性能评价及机理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蔡斌 王佳 +1 位作者 相宏伟 焦依坤 《公路交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6-22,109,共8页
为了提高胶粉掺量,采用了化学活化技术成功制备出了不同掺量胶粉改性沥青(内掺30%~40%),并分析了超高掺量胶粉改性沥青的性能,同时对改性机理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超高掺量胶粉改性沥青黏度与常规掺量胶粉改性沥青相当,其低温抗裂性和... 为了提高胶粉掺量,采用了化学活化技术成功制备出了不同掺量胶粉改性沥青(内掺30%~40%),并分析了超高掺量胶粉改性沥青的性能,同时对改性机理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超高掺量胶粉改性沥青黏度与常规掺量胶粉改性沥青相当,其低温抗裂性和均匀性能均优于常规掺量胶粉改性沥青;超高掺量胶粉改性沥青高温抗车辙性略有下降,但其疲劳极限温度低于常规掺量胶粉改性沥青,具有更低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可以适用于更低的环境温度。利用红外光谱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了超高掺量胶粉改性沥青的微观结构。发现超高掺量胶粉改性沥青化学成分与常规橡胶粉改性沥青基本相同,橡胶粉的粒径分布主要集中在10~100μm,超高掺量胶粉改性沥青中还均匀分布着亚微米级橡胶粉颗粒和溶解的橡胶粉。最后探讨了超高掺量胶粉改性沥青的机理,在保留一部分橡胶粉弹性核心的基础上,减小了橡胶粉在沥青中的粒径,把部分橡胶粉降解为溶于沥青的橡胶小分子,创造了一种新的相分布形式(橡胶粉-橡胶小分子-沥青三元共混体系),提高了胶粉的掺量,改性沥青的性能也得到显著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超高掺量胶粉改性沥青 微观分析 改性机理 性能
原文传递
泡沫混凝土干燥收缩性能改性研究 被引量:10
5
作者 张国永 陈永攀 +1 位作者 曾宪纯 王立 《新型建筑材料》 2013年第4期72-74,共3页
研究了泡沫混凝土在填充轻质骨料、复合有机聚合物后的干燥收缩特性。结果表明,泡沫混凝土干燥收缩主要来源于毛细孔失水产生的收缩应力,填充体积稳定轻质骨料或复合憎水聚合物均有利于改善泡沫混凝土的干燥收缩性能。
关键词 泡沫混凝土 干燥收缩 骨料 毛细孔 憎水 改性
下载PDF
无取向硅钢中微细夹杂物控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3
6
作者 王海军 牛宇豪 +3 位作者 凌海涛 乔家龙 何飞 仇圣桃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73-181,共9页
随着家电行业变频技术的实施和推广、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兴起和电机节能及高效化发展,市场对无取向硅钢的需求持续大幅上升,但同时对无取向硅钢低铁损、高磁感的磁性能要求愈加苛刻。研究表明,钢中小于1μm的微细夹杂物(如MnS、AlN、Al_(2... 随着家电行业变频技术的实施和推广、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兴起和电机节能及高效化发展,市场对无取向硅钢的需求持续大幅上升,但同时对无取向硅钢低铁损、高磁感的磁性能要求愈加苛刻。研究表明,钢中小于1μm的微细夹杂物(如MnS、AlN、Al_(2)O_(3)、Cu_(2)S)对其磁性能的劣化最为严重,因此,如何控制无取向硅钢中微细夹杂物的类型、总量、尺寸分布等备受关注。本文归纳总结了研究者对影响磁性能的微细夹杂物尺寸分布界定,从控制机理上分析了钙、稀土变质夹杂物的根本原理,综述了国内外相关生产企业、科研院所微细夹杂物控制工艺技术进展,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笔者所在团队科研成果指出了当前无取向硅钢微细夹杂物控制存在的不足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并提出了稀土变质微细夹杂物未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取向硅钢 微细夹杂物 磁性能 变质
下载PDF
基于MASTA的单斜齿轮微观修形优化研究 被引量:9
7
作者 王梦琪 白冰 +1 位作者 赵松涛 张晓旭 《热能动力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3-119,124,共8页
为了分析不同齿轮微观修形方式对齿轮性能的影响,以一对单斜齿轮为例,基于MASTA软件对不同微观修形方式下的齿轮性能进行了仿真,计算并分析了8种齿向修形方案和4种齿廓修形方案下的齿轮接触斑点及传递误差,得到不同单项修形仿真结果的... 为了分析不同齿轮微观修形方式对齿轮性能的影响,以一对单斜齿轮为例,基于MASTA软件对不同微观修形方式下的齿轮性能进行了仿真,计算并分析了8种齿向修形方案和4种齿廓修形方案下的齿轮接触斑点及传递误差,得到不同单项修形仿真结果的优化效果。根据单项修形的优化特点,制定了6种综合修形优化方案。研究表明:最优方案可将齿面最大接触应力范围由原始的341~486 MPa降低到83~448 MPa;传递误差下降了30%,波动量下降了55%;同时,接触斑点云图的仿真结果说明,最大接触应力处于齿面较中心位置,该微观修形优化方案有效地改善了齿轮的啮合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齿轮 微观修形 优化 仿真 传递误差 接触应力
原文传递
低渗透储层微流动机理及应用进展综述 被引量:9
8
作者 杜新龙 康毅力 +3 位作者 游利军 俞杨烽 刘雪芬 杨建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91-96,共6页
低渗透储层具有孔喉细小、孔隙结构复杂、比表面积大,黏土矿物类型丰富等特点,这些特点致使流体在低渗透储层中流动会产生强烈的微流动效应。微流动效应主要包括稀薄效应和不连续效应、表面优势效应、低雷诺数多流态效应、多尺度多相态... 低渗透储层具有孔喉细小、孔隙结构复杂、比表面积大,黏土矿物类型丰富等特点,这些特点致使流体在低渗透储层中流动会产生强烈的微流动效应。微流动效应主要包括稀薄效应和不连续效应、表面优势效应、低雷诺数多流态效应、多尺度多相态效应等,这些特殊效应将影响描述流体流动的微分方程及边界状态。孔隙结构特征、黏土矿物产状、润湿性、岩石矿物荷电性等是低渗透储层微流动的影响因素,通过控制这些因素,可以改变流体在低渗透储层中的流动特征,从而控制油、气、水产量。目前已经形成了界面修饰技术、电化学驱油等采油新技术。以微流动机理为基础,结合孔隙结构特征,找出影响低渗透储层流体流动的主控因素,采用具有针对性的开采技术将成为高效开发低渗透油气资源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 微流动 孔隙结构 表面修饰 电化学驱
下载PDF
Preparation of micro/nano-structured ceramic coatings on Ti6Al4V alloy by plasma electrolytic oxidation process 被引量:9
9
作者 Da-jun ZHAI Ke-qin FENG 《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SCIE EI CAS CSCD 2019年第12期2546-2555,共10页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osseointegration and antibacterial activity of titanium alloys,micro/nano-structured ceramic coatings doped with antibacterial element F were prepared by plasma electrolytic oxidation(PEO)proce...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osseointegration and antibacterial activity of titanium alloys,micro/nano-structured ceramic coatings doped with antibacterial element F were prepared by plasma electrolytic oxidation(PEO)process on Ti6Al4V alloy in NaF electrolyte.The influence of NaF concentration(0.15-0.50 mol/L)on the PEO process,microstructure,phase composition,corrosion resistance and thickness of the coatings was investigated using scanning/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energy dispersive spectroscopy,atomic force microscopy,X-ray diffractometer,and potentiodynamic polarization.The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Ti6Al4V alloy had low PEO voltage(less than 200 V)in NaF electrolyte,which decreased further as the NaF concentration increased.A micro/nano-structured coating with 10-15μm pits and 200-800 nm pores was formed in NaF electrolyte;the morphology was different from the typical pancake structure obtained with other electrolytes.The coating formed in NaF electrolyte had low surface roughness and was thin(<4μm).The NaF concentration had a small effect on the phase transition from metastable anatase phase to stable rutile phase,but greatly affected the corrosion resistance.In general,as the NaF concentration increased,the surface roughness,phase(anatase and rutile)contents,corrosion resistance,and thickness of the coating first increased and then decreased,reaching the maximum values at 0.25 mol/L Na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lasma electrolytic oxidation Ti6Al4V alloy micro/nano structure NAF surface modification
下载PDF
无取向硅钢夹杂物控制与变质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0
作者 王海军 牛宇豪 +3 位作者 凌海涛 乔家龙 付兵 仇圣桃 《中国冶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7-28,67,共13页
无取向硅钢中,微细夹杂物会钉扎晶界、畴壁,限制晶粒发展与畴壁移动,进而恶化产品磁性能及磁性能的稳定性,而大尺寸夹杂物会对硅钢制造过程中产品的表面质量及使用性能产生较大影响,这与国家能效升级以及新能源汽车电机高效化要求相悖... 无取向硅钢中,微细夹杂物会钉扎晶界、畴壁,限制晶粒发展与畴壁移动,进而恶化产品磁性能及磁性能的稳定性,而大尺寸夹杂物会对硅钢制造过程中产品的表面质量及使用性能产生较大影响,这与国家能效升级以及新能源汽车电机高效化要求相悖。因此,如何控制无取向硅钢中的夹杂物成为了众多企业、科研院所的研究热点。归纳总结了国内典型无取向硅钢生产企业夹杂物控制工艺措施,通过提升铁水预处理、转炉冶炼、RH精炼、连铸工艺控制水平,能够有效控制夹杂物的生成与夹杂物的去除效率,促进无取向硅钢产品质量的提升,但存在部分工序能力过度使用,如RH脱硫负荷较大、脱硫剂单耗高、浸渍管使用寿命低等问题;同时,综述了国内外研究者在夹杂物变质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并结合笔者所在团队科研成果,指出当前无取向硅钢夹杂物控制方面存在的不足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当前采用钙处理或稀土处理后,钢中夹杂物类型、尺寸及分布发生较大变化,棱角夹杂物减少,微细夹杂物数量明显减少,产品磁性能得到改善。但不同牌号硅钢进行钙处理或稀土处理时合适的加入量、加入方式依旧存在争议,进行稀土处理时对现有覆盖剂与保护渣物性带来了新的考验,现有覆盖剂、保护渣是否匹配仍待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取向硅钢 夹杂物 微细夹杂物 夹杂物变质 磁性能
原文传递
基于遗传算法的集中式传动系统齿轮修形及模态优化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余晓波 陈素姣 +1 位作者 章勇华 马彬隽 《工程设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40-347,共8页
集中式传动系统布局紧凑,部件间距小,因此对其NVH(noise,vibration,harshness,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控制提出了更高要求。以某工程机械的集中式传动系统为研究对象,首先,进行了其振动噪声测试,并分析了齿轮微观修形原理;其次,考虑了... 集中式传动系统布局紧凑,部件间距小,因此对其NVH(noise,vibration,harshness,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控制提出了更高要求。以某工程机械的集中式传动系统为研究对象,首先,进行了其振动噪声测试,并分析了齿轮微观修形原理;其次,考虑了系统模态共振与齿轮啮合的相互耦合,建立了该传动系统的有限元模型并进行仿真,结果显示,齿轮副接触斑点和模态的仿真结果与测试结果一致,验证了建模方法的可行性;接着,基于遗传算法求解了齿轮微观修形参数,实现了齿轮微观修形的最优设计,并通过模态优化来避免系统共振;最后,进行实验验证,结果表明,齿轮修形后传动系统的噪声降低至95.2 dB,比修形前下降了4.8 dB。采用基于遗传算法的齿轮微观修形和模态优化方法可以降低传动系统的振动噪声,这为集中式传动系统的NVH控制提供了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动系统 遗传算法 微观修形 模态分析 传递误差
下载PDF
风电齿轮箱行星轮系齿轮修形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卜忠颉 刘林 +3 位作者 何录忠 阳雪兵 章滔 熊顺 《内燃机与配件》 2024年第1期45-48,共4页
前集成式传动链已经成为风电机组的主要技术路线,主轴系对第一级行星轮系耦合影响突出。以某中速永磁风电机组传动链为研究对象,建立了轮毂、主轴系和第一级行星轮系的一体化模型。轮毂中心施加载荷,进行仿真分析,研究了主轴系变形对第... 前集成式传动链已经成为风电机组的主要技术路线,主轴系对第一级行星轮系耦合影响突出。以某中速永磁风电机组传动链为研究对象,建立了轮毂、主轴系和第一级行星轮系的一体化模型。轮毂中心施加载荷,进行仿真分析,研究了主轴系变形对第一级行星轮系啮合的影响,并进一步开展了齿轮微观修形设计和试验研究。研究显示,本文轮齿的微观修形方案能显著改善第一级行星轮系偏载现象,降低主轴系变形对第一级行星轮系啮合的影响,为风电齿轮箱行星轮系的参数设计和轮齿微观修形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轴系 行星轮系 微观修形
下载PDF
Implantable nerve guidance conduits:Material combinations,multi-functional strategies and advanced engineering innovations 被引量:6
13
作者 Yixin Yan Ruotong Yao +10 位作者 Jingyuan Zhao Kaili Chen Lirong Duan Tian Wang Shujun Zhang Jinping Guan Zhaozhu Zheng Xiaoqin Wang Zekun Liu Yi Li Gang Li 《Bioactive Materials》 SCIE 2022年第5期57-76,共20页
Nerve guidance conduits(NGCs)have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due to their great necessity and applicability in clinical use for the peripheral nerve repair.Great efforts in recent years have been devoted to the developm... Nerve guidance conduits(NGCs)have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due to their great necessity and applicability in clinical use for the peripheral nerve repair.Great efforts in recent years have been devo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high-performance NGCs using various materials and strategies.The present review provides a comprehensive overview of progress in the material innovation,structural design,advanced engineering technologies and multi functionalization of state-of-the-art nerve guidance conduits NGCs.Abundant advanced engineering technologies including extrusion-based system,laser-based system,and novel textile forming techniques in terms of weaving,knitting,braiding,and electrospinning techniques were also analyzed in detail.Findings arising from this review indicate that the structural mimetic NGCs combined with natural and synthetic materials using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ies can make full use of their complementary advantages,acquiring better biomechanical properties,chemical stability and biocompatibility.Finally,the existing challenges and future opportunities of NGCs were put forward aiming for further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of NG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rve guidance conduits micro-nanofibers Multi-functional Surface modification microENVIRONMENT
原文传递
表面改性空心微珠吸波涂层的制备及其吸波性能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谭业发 李丽光 +2 位作者 蒋国良 蔡滨 储伟俊 《兵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52-758,共7页
为了研制低密度、低成本和高吸波性能的电磁波吸收材料,运用高压液相氢还原工艺对空心微珠粉体进行表面镀镍改性处理,并制备了表面改性空心微珠吸波涂层。经表面测试分析证明,表面改性后的空心微珠粉体表面形成了较好结晶程度的镍改性层... 为了研制低密度、低成本和高吸波性能的电磁波吸收材料,运用高压液相氢还原工艺对空心微珠粉体进行表面镀镍改性处理,并制备了表面改性空心微珠吸波涂层。经表面测试分析证明,表面改性后的空心微珠粉体表面形成了较好结晶程度的镍改性层,且随镀镍量的增加表面镍包覆层逐渐趋于完整。研究了表面改性空心微珠吸波涂层在8~18 GHz范围内的吸波性能,重点考察了镀镍量、粉体含量和涂层厚度对表面改性空心微珠涂层吸波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表面改性空心微珠粉体的镀镍量为50%,粉体含量为65%,涂层厚度为3 mm时涂层具有良好的吸波性能,最小反射率可达到-14.555 dB,对应的频率为9.817 GHz,小于-10 dB的吸收带宽为3.1 GHz.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材料 空心微珠 表面改性 镀镍 吸波性能
下载PDF
仿生高取向结构聚乳酸/聚乙二醇/十二烷基硫酸钠熔喷非织造材料的原位牵伸制备及定向导液特性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镕琛 张恒 +4 位作者 翟倩 甄琪 王国锋 崔景强 钱晓明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34-144,共11页
为增强聚乳酸(PLA)超细纤维非织造材料的液体定向传输能力,选用聚乙二醇(PEG)和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改善PLA的亲水性,并通过原位牵伸辅助的熔喷成型工艺制备了仿生高取向结构PLA/PEG/SDS超细纤维非织造材料,研究了不同牵伸倍率对材料结... 为增强聚乳酸(PLA)超细纤维非织造材料的液体定向传输能力,选用聚乙二醇(PEG)和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改善PLA的亲水性,并通过原位牵伸辅助的熔喷成型工艺制备了仿生高取向结构PLA/PEG/SDS超细纤维非织造材料,研究了不同牵伸倍率对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LA/PEG/SDS共混聚合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为50℃左右,适合进行牵伸;随着牵伸倍率从1.0增加至2.0,高取向度纤维(取向角度≤20°)数量从10%增大至67%,纵向拉伸断裂强力提升151.5%,液体爬升高度从20 mm增大至62 mm。仿生高取向结构PLA/PEG/SDS熔喷非织造材料定向导液特性得到增强,因此满足其在加湿器、雾化器和3D打印机等微流体传输领域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织造材料 超细纤维 聚乳酸 熔喷 原位牵伸工艺 亲水改性
下载PDF
镍钛合金表面微纳结构构建及其疏水性能研究
16
作者 倪家伟 曹自洋 +1 位作者 潘杰 许威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4-49,55,共7页
基于相对自由能和润湿方程,从平行沟槽方向和垂直沟槽方向探究镍钛合金表面单向沟槽阵列结构的润湿机制,建立Wenzel态和Cassie-Baxter态下的液滴接触角模型,分析不同尺寸参数下的接触角理论值。通过微铣削加工技术对镍钛合金表面进行改... 基于相对自由能和润湿方程,从平行沟槽方向和垂直沟槽方向探究镍钛合金表面单向沟槽阵列结构的润湿机制,建立Wenzel态和Cassie-Baxter态下的液滴接触角模型,分析不同尺寸参数下的接触角理论值。通过微铣削加工技术对镍钛合金表面进行改性处理,加工出所需的微结构,并采用VHX-5000超景深三维显微镜和JC2000D1型接触角测量仪测量分析其表面形貌、尺寸参数以及实际接触角。结果表明:微铣削制备的镍钛合金表面阵列结构尺寸精度较好,结构边界完整,满足设计要求;平行方向的实际接触角随着柱宽的增大而减小,最大静态接触角为145.4°,与平行方向的Cassie-Baxter态接触角趋势相符;垂直方向的Cassie-Baxter态理论接触角在数值上等于镍钛合金表面的本征接触角;同时垂直方向的实际接触角与Wenzel态接触角趋势不符,误差在42.1°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镍钛合金 微铣削 疏水性 表面改性 接触角
下载PDF
基于接触斑点和微观修形的混合动力系统齿轮啸叫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彭卓凯 刘静 +1 位作者 熊飞 魏丹 《机械传动》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4-20,共7页
针对某混合动力系统的齿轮啸叫问题进行了分析和优化。基于测试噪声的阶次分析,锁定了齿轮副噪声源。通过接触斑点测试,表明齿轮副存在明显的偏载问题。对接触斑点的仿真和测试结果进行了对标,仿真结果与测试结果吻合较好,该仿真分析模... 针对某混合动力系统的齿轮啸叫问题进行了分析和优化。基于测试噪声的阶次分析,锁定了齿轮副噪声源。通过接触斑点测试,表明齿轮副存在明显的偏载问题。对接触斑点的仿真和测试结果进行了对标,仿真结果与测试结果吻合较好,该仿真分析模型可用于后续的微观参数优化分析。对一级小齿轮进行了微观修形参数优化,优化后齿轮接触斑点更均匀,传动误差更小,轴承动态响应力也更小。噪声测试结果表明,修形后的齿轮噪声明显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齿轮 接触斑点 微观修形 传动误差 混合动力系统
下载PDF
基于蜗杆砂轮磨削斜齿面原理性自然扭曲计算及三截面参数修形优化试验验证研究
18
作者 王泽贵 郭丽芳 《现代制造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4-79,共6页
基于蜗杆砂轮磨削斜齿轮齿面原理性自然扭曲问题,计算推导磨齿加工接触迹方程,选取齿形齿向评价范围,建立齿面扭曲模型,求得蜗杆砂轮磨削斜齿轮自然扭曲下的齿形齿向角度偏差值,优化与自然扭曲相关的齿轮微观修形参数,包括减小齿向鼓形... 基于蜗杆砂轮磨削斜齿轮齿面原理性自然扭曲问题,计算推导磨齿加工接触迹方程,选取齿形齿向评价范围,建立齿面扭曲模型,求得蜗杆砂轮磨削斜齿轮自然扭曲下的齿形齿向角度偏差值,优化与自然扭曲相关的齿轮微观修形参数,包括减小齿向鼓形量、调整配对齿轮鼓形量、调整配对齿轮扭曲量,经试验验证可有效降低或补偿蜗杆砂轮磨削斜齿轮自然扭曲,即可有效改善齿轮承载性能,减小齿轮啮合冲击,提升传动精度和振动噪声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齿面扭曲 微观修形 磨齿 斜齿轮
下载PDF
聚乳酸超细纤维敷料的熔喷成形工艺及其快速导液特性
19
作者 王镕琛 张恒 +5 位作者 翟倩 刘瑞焱 黄鹏宇 李霞 甄琪 崔景强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0-38,共9页
为拓展聚乳酸(PLA)超细纤维非织造材料在医用敷料领域的应用,以聚乙二醇(PEG)、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共混改性PLA为原料,利用熔喷非织造成形方法制备PLA/PEG/SDS超细纤维材料,并对其结构和导液特性进行测试与分析。结果表明:随着SDS质量... 为拓展聚乳酸(PLA)超细纤维非织造材料在医用敷料领域的应用,以聚乙二醇(PEG)、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共混改性PLA为原料,利用熔喷非织造成形方法制备PLA/PEG/SDS超细纤维材料,并对其结构和导液特性进行测试与分析。结果表明:随着SDS质量分数由0%增大到1.5%,PLA/PEG/SDS共混聚合物的冷结晶温度从116.02℃降至93.58℃(降低约23.9%),熔融温度从164.10℃降至150.58℃(降低约8.9%);材料中超细纤维(纤维直径<5μm)的数量占比从0%增大至57%,同时5μL水的浸没时间从0.24 s降低至0.06 s,液体扩散面积从36.05 cm^(2)增大至78.26 cm^(2),吸水速率从4.38%/s提升至9.15%/s,液态水分扩散速率从2.21 mm/s提升至8.34 mm/s,表明液体导液特性有所提升,可用做敷料和补片等医用护理材料的基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织造材料 熔喷技术 超细纤维 聚乳酸 聚乙二醇 十二烷基硫酸钠 亲水改性 敷料
下载PDF
基于表面亲水改性的微通道高热流流动沸腾换热性能优化 被引量:5
20
作者 喻祖康 舒碧芬 +1 位作者 黄妍 江景祥 《热能动力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94-100,共7页
制备了接触角为0°~70°的3种不同润湿性表面微通道,以R-134a为工质进行了可视化流动沸腾实验,研究不同进口干度、热流密度下,表面润湿性对微通道流态与传热特性的影响,并通过表面微观结构和流态观测对其潜在流动换热特性机理... 制备了接触角为0°~70°的3种不同润湿性表面微通道,以R-134a为工质进行了可视化流动沸腾实验,研究不同进口干度、热流密度下,表面润湿性对微通道流态与传热特性的影响,并通过表面微观结构和流态观测对其潜在流动换热特性机理进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表面亲水改性能显著提高沸腾流动微通道的局部散热性能和散热均匀性,平均散热性能得到显著提高。在较低热流密度下,超亲水表面平均换热系数比普通光滑表面最大提高了约64%,而亲水表面平均换热系数比普通光滑表面最大提高了27%;在高热流密度下,超亲水表面换热系数比普通光滑表面最大提高了约80%,而亲水表面平均换热系数比普通光滑表面最大提高了约50%。通过可视化观测发现,高热流高干度下,普通光滑表面微通道内壁面发生了严重干涸现象,导致传热系数快速下降,而在超亲水表面并未发生干涸,表明通过超亲水表面改性能显著优化高热流微散热器散热,有效防止干烧导致的器件寿命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通道 流动沸腾传热 微结构 表面改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