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微导管注射与经导引导管注射替罗非班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中无复流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0
1
作者 杨俊 廖文云 +1 位作者 李秀花 王钊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3年第6期116-119,共4页
目的对比观察经微导管注射替罗非班与经导引导管注射替罗非班处理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intervention,PC)I术中无复流现象的临床效果.方法 PCI治疗术中出现无复流现象的患者40例,随机平均分为微导管组(n=20)和导引导管... 目的对比观察经微导管注射替罗非班与经导引导管注射替罗非班处理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intervention,PC)I术中无复流现象的临床效果.方法 PCI治疗术中出现无复流现象的患者40例,随机平均分为微导管组(n=20)和导引导管组(n=20).出现无复流后,微导管组将微导管置入靶血管远端,通过微导管注射替罗非班,导引导管组则直接通过导引导管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统计2组PCI手术结束时血流达到TIMI-3级和心肌组织灌注达到TMPG-3级的例数,出现无复流现象到首次开始注射药物的时间,血流恢复TIMI-3级的时间,心肌组织灌注恢复TMPG-3级的时间,PCI手术时间,X线暴露时间和术后1周左室射血分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微导管组与导引导管组比较,在手术结束时冠脉血流达到TIMI-3级的例数差异统计学意义(19例vs 14例,P>0.05),但微导管组心肌组织灌注达到TMPG-3级的例数显著高于导引导管组(19例vs 12例,P<0.05).从出现无复流现象到首次注射药物所需要的时间微导管组多于导引导管组(1.9±0.5)min vs(0.5±0.3)min,P<0.05.微导管组从出现无复流现象到冠脉恢复TIMI-3级血流(5.7±2.2)min vs(9.1±3.0)min,P<0.05,心肌组织灌注恢复TMPG-3级(5.9±2.7)min vs(12.5±3.1)min,P<0.01,所需时间显著小于导引导管组.2组PCI手术时间(46.3±17.6)min vs(47.8±16.3)min,P>0.05,X线曝光时间(14.1±4.1)min vs(12.6±5.3)min,P>0.05,术后1周LVEF(49.2%±6.7)%vs(47.3±8.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PCI出现无复流现象后,置入微导管于远端血管床注射替罗非班的方法,可以比直接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更加快速逆转无复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梗 微导管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无复流
下载PDF
超选择性眼动脉溶栓治疗视网膜中央动脉栓塞临床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赵均峰 孙正伟 +4 位作者 李闯 潘德旺 张宪坤 李志国 郑扬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17年第3期175-178,共4页
目的探讨超选择性眼动脉(OA)溶栓治疗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CRAO)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选择我院30例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分为超选择性OA溶栓组10例、静脉溶栓组10例和常规药物治疗组10例,比较分析各组... 目的探讨超选择性眼动脉(OA)溶栓治疗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CRAO)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选择我院30例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分为超选择性OA溶栓组10例、静脉溶栓组10例和常规药物治疗组10例,比较分析各组治疗的效果。结果超选择性OA溶栓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应用超选择性OA溶栓治疗可以一定程度提高CRAO患者的治疗效果,较其他治疗方法更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中央动脉栓塞 微导管 超选择性眼动脉溶栓 尿激酶
下载PDF
不同冠状动脉内给药方式对STEMI患者PPCI术中无复流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7
3
作者 张霞 张红雨 +3 位作者 梅莲莲 李江波 翟建涛 王淑静 《重庆医学》 CAS 2019年第15期2617-2620,2629,共5页
目的比较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中经改造球囊导管和经微导管注射硝普钠对无复流现象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3-10月于该院行PPCI术中发生无复流的STEMI患者55例,分为改造球囊组(观察组,n=... 目的比较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中经改造球囊导管和经微导管注射硝普钠对无复流现象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3-10月于该院行PPCI术中发生无复流的STEMI患者55例,分为改造球囊组(观察组,n=30)与微导管组(对照组,n=25),两组均冠状动脉内注入同等剂量的硝普钠,比较两组PPCI术后即刻TIMI血流分级、TIMI心肌组织灌注分级(TMPG)、术后ST段回落率(STR)、无复流至首次给药时间、无复流至血流恢复TIMI3级时间、术中不良反应发生率及耗材费用(除支架外)。结果两组术中靶血管构成比、PPCI术前的TIMI血流情况、植入支架个数构成比及长度、术中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情况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通过不同方式给药后冠状动脉血流达到TIMI3级、心肌组织灌注恢复TMPG3级、STR≥50%患者百分比及术中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无复流至首次给药时间、无复流至TIMI3级血流恢复时间、术中耗材费用(除支架外)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改造球囊导管冠状动脉内注射硝普钠可有效改善STEMI患者PPCI术中无复流现象,且给药速度更快、更经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造球囊 微导管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无复流现象
下载PDF
对微球囊栓塞大脑中动脉制作猕猴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的评价 被引量:5
4
作者 郭云良 高焕民 +5 位作者 李子祥 刘学军 杜芳 张睿 李琴 王涛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944-947,共4页
目的建立一种理想的猕猴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方法成年健康猕猴12只(雌雄各半)。经颈总动脉或股动脉介入手术,将标准微球囊导管插入大脑中动脉(MCA)的起始部,然后充盈微球囊阻断MCA血流,退出微球囊后实现MCA血流再灌注,建立大脑中... 目的建立一种理想的猕猴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方法成年健康猕猴12只(雌雄各半)。经颈总动脉或股动脉介入手术,将标准微球囊导管插入大脑中动脉(MCA)的起始部,然后充盈微球囊阻断MCA血流,退出微球囊后实现MCA血流再灌注,建立大脑中动脉闭塞再灌注(MCAO/R)模型。通过脑血管造影、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磁共振扫描成像(MRI)、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和神经行为功能评分对动物模型进行评价。结果经颈总动脉或股动脉介入手术,可以在荧光屏直视下准确地将微球囊导管插入大MCA阻断其血流,MCA在MRA上不显像。MCA供血区磁共振T1、T2、DWI出现高信号区,TTC染色显示脑梗死病灶,动物出现相应的神经功能障碍。该方法成功率高、重复性好、操作简单。结论经股动脉微球囊导管介入手术建立猕猴MCAO/R模型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再灌注损伤 微球囊 导管 动物模型 介入手术 猕猴
下载PDF
微导管技术在急性下消化道出血介入造影和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5
5
作者 钟立清 孟凡龙 +2 位作者 徐寅翀 卫军 刘楠楠 《白求恩医学杂志》 2015年第6期579-582,共4页
目的探讨微导管介入技术在急性下消化道出血诊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1例急性下消化道出血患者行DSA腹腔干动脉和肠系膜上、下动脉血管造影,在此基础上使用微导管技术行超选择性血管造影,查找出血原因和部位,其中2例拟择期手术和2... 目的探讨微导管介入技术在急性下消化道出血诊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1例急性下消化道出血患者行DSA腹腔干动脉和肠系膜上、下动脉血管造影,在此基础上使用微导管技术行超选择性血管造影,查找出血原因和部位,其中2例拟择期手术和2例药物灌注后止血效果不明显的患者使用明胶海绵颗粒和微粒球颗粒进行超选择后栓塞治疗,其他7例患者使用微导管超选至责任血管灌注血管加压素或止血药物,并带管回病房后继续微泵灌注止血药物治疗。结果11例患者DSA造影检查,9例见有明确出血部位和征象(阳性率82.8%)。对2例拟择期手术的患者直接用微导管超选行栓塞治疗,止血效果明显;对其他9例患者先行药物灌注治疗,其中7例药物灌注后止血效果明显,2例仍见有明显溢血征象,后随行栓塞治疗成功止血。11例患者及时止血成功,24 h后复发出血率9%(1/11),无明显肠道坏死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使用微导管技术DSA检查对急性下消化道出血有较高的检出率;利用微导管技术行超选择性靶点药物灌注和超选择性血管栓塞治疗,对急性下消化道出血有明确的治疗效果,且相对安全,可以预防和减少栓塞所致的肠坏死等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导管 下消化道出血 介入放射学
下载PDF
基于微视频健康教育在前列腺癌根治术后留置尿管患者护理中的初步观察 被引量:3
6
作者 袁红 胡小芳 +1 位作者 陈业辉 李淑霞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 2020年第5期677-680,共4页
目的研究基于微视频健康教育在前列腺癌根治术后后留置尿管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数表法将本院2017年1月~2019年12月诊治的60例在前列腺癌根治术后留置尿管患者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30例,前者给予常规健康教育,后者在其基础... 目的研究基于微视频健康教育在前列腺癌根治术后后留置尿管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数表法将本院2017年1月~2019年12月诊治的60例在前列腺癌根治术后留置尿管患者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30例,前者给予常规健康教育,后者在其基础上给予基于微视频健康教育。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干预前后自我效能感以及自护能力,并评估干预后患者生活质量。结果研究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为6.6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6.67%(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以及自护能力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干预后研究组各项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微视频的健康教育应用于LRP后留置尿管患者的护理中,有利于提高其自我效能感以及自护能力,防治并发症,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视频 健康教育 前列腺癌根治术 留置尿管
下载PDF
全脑血管造影阴性的前交通动脉瘤诊治方法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彭波 欧阳和平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9年第21期17-18,共2页
目的研究标准脑血管造影阴性的前交通动脉瘤的特点,研究其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标准脑血管造影阴性的前交通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处理及预后。结果4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40岁以下,均为首次发病,均以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为... 目的研究标准脑血管造影阴性的前交通动脉瘤的特点,研究其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标准脑血管造影阴性的前交通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处理及预后。结果4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40岁以下,均为首次发病,均以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为主要临床表现。标准脑血管造影均为阴性。3例因临床高度怀疑前交通动脉瘤而行微导管造影,发现小的前交通动脉瘤,其中2例同时行电解可脱卸弹簧圈(GDC)栓塞,1例开颅手术。另1例造影后3d动脉瘤破裂,急诊手术探查发现巨大前交通动脉瘤,瘤腔内血栓形成。治愈2例,死亡2例。结论有少数前交通动脉瘤的标准脑血管造影为阴性,当临床高度怀疑前交通动脉瘤时应增加特殊的投照位置、试行微导管造影,MRI有助于发现栓塞的动脉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动脉瘤 脑血管造影 微导管 电解可脱卸弹簧圈 夹闭
下载PDF
脾动脉部分栓塞治疗脾功能亢进疗效观察 被引量:3
8
作者 韩文梅 袁书堂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5年第12期159-160,共2页
目的探讨部分脾动脉栓塞治疗脾功能亢进的疗效。方法 1999-2014年共开展部分脾动脉栓塞治疗脾功能亢进85例。结果 1999-2004年使用明胶海绵条全脾动脉栓塞者大多术后发热、疼痛持续时间长,易并发脾脓肿,脾亢易复发;2004-2009年使用明胶... 目的探讨部分脾动脉栓塞治疗脾功能亢进的疗效。方法 1999-2014年共开展部分脾动脉栓塞治疗脾功能亢进85例。结果 1999-2004年使用明胶海绵条全脾动脉栓塞者大多术后发热、疼痛持续时间长,易并发脾脓肿,脾亢易复发;2004-2009年使用明胶海绵颗粒经微导管注药,术后发热、疼痛持续时间短,很少并发脾脓肿,脾亢复发明显减少。2009-2014年使用永久性栓塞材料PVA颗粒,发热、疼痛等与明胶海绵颗粒基本一致,无脾亢复发。结论用永久性栓塞剂PVA颗粒并经微导管栓塞脾中下极动脉约60-70%,可治疗脾功能亢进,不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VA 微导管 脾动脉栓塞 脾亢
下载PDF
经微导管注射药物治疗冠脉支架置入后慢血流和无复流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3
9
作者 曹华 乔增勇 +2 位作者 马江伟 杨栓锁 张立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4年第6期514-516,共3页
目的观察经微导管内注射药物对冠脉支架置入后出现慢血流和无复流的临床疗效。方法入选72例冠脉内支架置人后出现慢血流和无复流现象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其中33例为试验组,经微导管向靶血管内依次注射硝酸甘油、替罗非班、... 目的观察经微导管内注射药物对冠脉支架置入后出现慢血流和无复流的临床疗效。方法入选72例冠脉内支架置人后出现慢血流和无复流现象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其中33例为试验组,经微导管向靶血管内依次注射硝酸甘油、替罗非班、维拉帕米等药物;回顾39例为对照组,经指引导管向靶血管内依次注射上述同样的药物,观察两组靶血管前向血流的心肌梗死溶栓试验血流分级(thrombolysisjnmyocardialinfarction,TIMI)。结果试验组治疗慢血流和无复流现象达到TIMI3级血流的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经微导管内注射药物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冠脉支架置入后出现慢血流和无复流现象是一种更有效、安全的治疗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导管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慢血流和无复流现象
下载PDF
微导管引流胸腔积液临床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开云 苟升东 +4 位作者 吴炬 刘建红 王海霞 彭亚岚 熊敏 《现代医药卫生》 2010年第9期1300-1301,共2页
目的:观察微导管置入胸腔引流治疗胸腔积液的疗法、疗效。方法:选取经胸片、B超诊断胸腔积液的入院病例54例。采用微导管(中心静脉导管)胸腔内置入引流,并根据病因诊断情况胸腔内给药治疗,观察治疗效果、不良反应、操作可行性并进行临... 目的:观察微导管置入胸腔引流治疗胸腔积液的疗法、疗效。方法:选取经胸片、B超诊断胸腔积液的入院病例54例。采用微导管(中心静脉导管)胸腔内置入引流,并根据病因诊断情况胸腔内给药治疗,观察治疗效果、不良反应、操作可行性并进行临床分析。结果: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胸腔积液消失、减少,有效率达100%,无严重并发症。结论:微导管引流胸腔积液技术值得发展,但需适宜耗材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导管 治疗 胸腔积液
下载PDF
经桡动脉微导管联合对侧造影技术在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1
作者 于宏颖 段丽敏 黎辉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11年第2期142-143,共2页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CTO)介入术中微导管联合双侧造影技术的有效性。方法:选择2009-06~2010-06对28例CTO病变患者,应用微导管联合双侧造影技术使侧支循环及闭塞远端显影,增加导丝支撑力,行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术。结果:28例...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CTO)介入术中微导管联合双侧造影技术的有效性。方法:选择2009-06~2010-06对28例CTO病变患者,应用微导管联合双侧造影技术使侧支循环及闭塞远端显影,增加导丝支撑力,行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术。结果:28例患者,成功介入治疗20例,手术成功率为71.4%。结论:微导管联合双侧冠脉造影技术提高CTO病变介入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闭塞病变 微导管 双侧造影
下载PDF
介入微导丝应用于PICC导管异位复位中的效果 被引量:2
12
作者 管海丽 董平 +2 位作者 曹琳琳 顾永芳 吴香菊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2年第14期1659-1661,共3页
目的探讨介入微导丝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导管异位复位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07年3月至2011年12月间发生PICC导管异位的94例患者按是否采用微导丝在DSA引导下调整PICC导管异位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7例,试验组通过置入... 目的探讨介入微导丝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导管异位复位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07年3月至2011年12月间发生PICC导管异位的94例患者按是否采用微导丝在DSA引导下调整PICC导管异位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7例,试验组通过置入微导丝,在微导丝指引下对异位的PICC导管进行复位。对照组按常规方法,调整患者体位,盲法送管。比较两组患者一次复位成功率,复位操作时间及机械静脉炎发生率。结果试验组一次复位成功率为100%,对照组为83.38%,试验组复位操作时间为4min,对照组为5min,试验组复位后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为2.7%,对照组为21.6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6.529,7.400,Z=-1.989;P〈0.05或P〈0.01)。结论应用介入微导丝调整P1CC导管异位,具有高复位率,能快速复位,可降低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导丝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导管异位 复位
原文传递
微导管引流顺铂联合白介素-Ⅱ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疗效观察 被引量:2
13
作者 孙芳 胡建平 汤兵祥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 2011年第5期460-462,共3页
目的探讨微导管引流联合白介素-Ⅱ胸腔内注入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疗效。方法选择恶性胸腔积液患者60例,均用微导管穿刺引流胸水,随机分为两组给药,A组30例,单用顺铂注入胸膜腔中;B组30例,首先用顺铂注入,第2天用白介素-Ⅱ200万u注入。结... 目的探讨微导管引流联合白介素-Ⅱ胸腔内注入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疗效。方法选择恶性胸腔积液患者60例,均用微导管穿刺引流胸水,随机分为两组给药,A组30例,单用顺铂注入胸膜腔中;B组30例,首先用顺铂注入,第2天用白介素-Ⅱ200万u注入。结果 A组总有效率70.0%,B组总有效率86.7%,B组疗效优于A组。两组副作用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Kanofsky评分两组用药后均明显上升。结论联合用药的疗效明显优于单药使用,而微导管的应用,更利于治疗的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导管 顺铂 白介素-Ⅱ 恶性胸腔积液
原文传递
同轴微导管在治疗支气管扩张大咯血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为忠 纪霞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3期1914-1916,共3页
目的探讨同轴微导管在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治疗支气管扩张大咯血的应用范围、临床效果及与并发症的关系。方法支气管扩张大咯血患者23例,经保守治疗无效后采用同轴微导管行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栓塞材料为高温高压处理后的明胶海绵,术后随访0... 目的探讨同轴微导管在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治疗支气管扩张大咯血的应用范围、临床效果及与并发症的关系。方法支气管扩张大咯血患者23例,经保守治疗无效后采用同轴微导管行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栓塞材料为高温高压处理后的明胶海绵,术后随访0.25~2a。结果有效率为100%。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是治疗急性大咯血的首选方法,同轴微导管的应用可使栓塞的靶向性更强、栓塞更彻底,并能有效地防止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咯血 支气管动脉 栓塞 同轴导管 介入治疗
下载PDF
Characterizing Thermal Augmentation of Convection-Enhanced Drug Delivery with the Fiberoptic Microneedle Device 被引量:2
15
作者 R.Lyle Hood Rudy T.Andriani +2 位作者 Tobias E.Ecker John L.Robertson Christopher G.Rylander 《Engineering》 SCIE EI 2015年第3期344-350,共7页
Convection-enhanced delivery (CED) is a promising technique leveraging pressure-driven flow to increase penetration of infused drugs into interstitial spaces. We have developed a fiberoptic microneedle device for in... Convection-enhanced delivery (CED) is a promising technique leveraging pressure-driven flow to increase penetration of infused drugs into interstitial spaces. We have developed a fiberoptic microneedle device for inducing local sub-lethal hyperthermia to further improve CED drug distribution volumes, and this study seeks to quantitatively characterize this approach in agarose tissue phantoms. Infusions of dye were conducted in 0.6% (w/w) agarose tissue phantoms with isothermal conditions at 15 ℃, 20℃, 25 ℃, and 30 ℃. Infusion metrics were quantified using a custom shadowgraphy setup and image- processing algorithm. These data were used to build an empirical predictive temporal model of distribution volume as a function of phantom temperature. A second set of proof- of-concept experiments was conducted to evaluate a novel fiberoptic device capable of generating local photothermal heating during fluid infusion. The isothermal infusions showed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emperature and distribution volume, with the volume at 30℃ showing a 7-fold increase at 100 min over the 15 ℃ isothermal case. Infusions during photothermal heating (1064 nm at 500 mW) showed a similar effect with a 3.5-fold increase at 4 h over the control (0 mW). These results and analyses serve to provide insight into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heat-mediated enhancement of volumetric dispersa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ar-infrared laser THERMOCHEMOTHERAPY AGAROSE photothermal heating micro-catheter malignant glioma
下载PDF
透视虚拟技术在神经介入治疗微导管塑型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6
作者 曲晓扬 张绪新 +3 位作者 李彦钊 周敬斌 徐铭蔚 邓东风 《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 2018年第4期222-225,共4页
目的探讨透视虚拟技术在神经介入治疗微导管塑型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选取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神经外科自2015年7月至2017年7月收治的60例未破裂窄颈后交通动脉瘤患者,采取随机抽签方式分为新技术组和常规组,每组30例。2组均在术前常... 目的探讨透视虚拟技术在神经介入治疗微导管塑型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选取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神经外科自2015年7月至2017年7月收治的60例未破裂窄颈后交通动脉瘤患者,采取随机抽签方式分为新技术组和常规组,每组30例。2组均在术前常规行头颈部CTA检查,根据检查结果,新技术组应用透视虚拟现实技术重建4D影像呈现载瘤动脉及动脉瘤开口方向,辅助微导管塑型;常规组实施常规介入治疗方式。比较2组手术时间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成功栓塞2组共60例后交通动脉瘤,新技术组出现并发症患者1例,常规组出现并发症患者5例。新技术组平均手术时间[(39.700±2.583)min]少于常规组[(55.800±1.671)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透视虚拟技术塑形微导管,不但缩短了常规手术时间,而且可在术前评估动脉瘤开口、角度以及载瘤动脉是否狭窄等信息,增加了手术可控性及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透视虚拟技术 动脉瘤 介入治疗 微导管
原文传递
正向主动牵拉技术在逆向微导管无法通过闭塞段病变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杜大勇 薛毅 +5 位作者 李巍 柳杨 江枫 赖晓辉 李沫言 李运田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21年第8期942-945,共4页
目的观察正向主动牵拉技术在处理复杂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逆向介入治疗逆向微导管通过闭塞段病变失败病例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入选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237例CTO病变患者中105例采用逆向... 目的观察正向主动牵拉技术在处理复杂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逆向介入治疗逆向微导管通过闭塞段病变失败病例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入选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237例CTO病变患者中105例采用逆向介入治疗,其中8例采用常规方法逆向微导管通过CTO病变失败,后采用正向主动牵拉技术将无法通过的逆向微导管牵拉过闭塞段病变进入正向指引导管内完成介入手术。收集采用正向主动牵拉技术患者的临床资料、闭塞病变血管特征、介入相关参数、手术成功率及其并发症。结果本研究对在逆向介入治疗过程中采用常规方法使逆向微导管无法通过病变的8例患者,J-CTO评分为4.4±0.4,侧枝血管中室间隔血管占62.5%,心外膜血管占37.5%,采用正向主动牵拉技术,所有患者均通过闭塞病变,全部操作成功(8/8),手术成功率为(7/8),未观察到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正向主动牵拉技术是处理逆向微导管无法通过闭塞段病变安全有效的方法,对优化逆向介入流程具有临床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 正向主动牵拉技术 逆向技术 微导管
下载PDF
联合使用微导管和闭塞病变专用导丝行介入治疗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的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谢东明 廖祥中 +2 位作者 周爱琴 廖永玲 阳贻红 《赣南医学院学报》 2010年第1期37-38,共2页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CTO)患者联合使用微导管和闭塞病变专用钢丝行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20例经桡动脉造影证实的冠状动脉CTO,且病变均有自身或对侧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前向送入软导丝致闭塞病变近端,将软导丝...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CTO)患者联合使用微导管和闭塞病变专用钢丝行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20例经桡动脉造影证实的冠状动脉CTO,且病变均有自身或对侧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前向送入软导丝致闭塞病变近端,将软导丝延长后送入微导管致闭塞病变近端,撤出软导丝后,利用微导管换用不同CTO专用导丝,精细调控导引导丝方向,调整导引导丝头端硬度以及利用微导管行高选择性造影。通过闭塞病变后,行球囊扩张及支架术。结果:19例成功行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及支架术,1例失败。术中无冠状动脉夹层及穿孔并发症情况。结论:联合使用微导管和闭塞病变专用导丝介入治疗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闭塞病变 微导管
下载PDF
Use of rotablation to rescue a “fractured” micro catheter tip: A case report
19
作者 Mohammad Alkhalil Conor McQuillan +2 位作者 Michael Moore Mark S.Spence Colum Owens 《World Journal of Cardiology》 CAS 2019年第7期189-194,共6页
BACKGROUND High-speed rotational atherectomy (HSRA) is most commonly used to modify calcified coronary artery lesions to facilitate stent deployment and expansion. The use of HSRA as an emergency rescue technique to r... BACKGROUND High-speed rotational atherectomy (HSRA) is most commonly used to modify calcified coronary artery lesions to facilitate stent deployment and expansion. The use of HSRA as an emergency rescue technique to release a fractured microcatheter has not been described. We report the use of HSRA in a case of a fracture trapped corsair tip that was impeding coronary flow causing a S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 CASE SUMMARY A 79 years old male was scheduled for elective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 to his 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artery (LAD). Given its calcific nature, a decision was made for upfront rotablation. During procedural preparations, the tip of an employed micro-catheter was separated from the shaft resulting in obstructing coronary flow and ST-segment elevation. The consensus was for an attempt bail out PCI strategy. A rotafloppy wire was advanced to the distal LAD using a corsair micro-catheter which was placed proximal to the occlusion site. Modification of the mid LAD segment was performed, resulting in mobilising the corsair tip, and deflecting it to a small diagonal branch. Following serial predilation, the procedure was completed using two overlapping drug eluting stents, jailing the corsair tip in the diagonal branch. The patient made uneventful recovery and was clinically stable at one year follow up. CONCLUSION HSRA may be offered as a bailed-out strategy to rescue fractured and jailed micro-catheter tip in high risk surgical ca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catheter ROTATIONAL ATHERECTOMY CALCIFICATION Case report
下载PDF
微导管引流胸腔积液临床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开云 苟升东 +4 位作者 吴炬 刘建红 王海霞 彭亚岚 熊敏 《中外医疗》 2010年第3期9-10,共2页
目的观察微导管置入胸腔引流治疗胸腔积液的疗法、疗效。方法选取经胸片、B超诊断胸腔积液的入院病例54例。采用微导管(中心静脉导管)胸腔内置入引流,并根据病因诊断情况胸腔内给药治疗,观察治疗效果、不良反应、操作可行性并进行临床... 目的观察微导管置入胸腔引流治疗胸腔积液的疗法、疗效。方法选取经胸片、B超诊断胸腔积液的入院病例54例。采用微导管(中心静脉导管)胸腔内置入引流,并根据病因诊断情况胸腔内给药治疗,观察治疗效果、不良反应、操作可行性并进行临床分析。结果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胸腔积液消失、减少、胸腔粘连发生率明显降低,有效率达100%,无严重并发症出现,但相对复杂,需进一步改进设备及技术。结论微导管引流胸腔积液值得发展,但需进一步技术、设备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导管 治疗 胸腔积液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