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帛书《缪和》《昭力》的内在分别及其成书过程 被引量:7
1
作者 丁四新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44-57,共14页
本文认为帛书《缪和》可以分为三个相对独立的部分 ,其中第一部分是该篇的主体 ,而后两部分则可能是逐步编入其中的。相对于《缪和》来说 ,《昭力》尚处于尝试性的文本编合活动过程之中 ;二者相隔较大 ,仍是两个独立的文本单位。此外 ,... 本文认为帛书《缪和》可以分为三个相对独立的部分 ,其中第一部分是该篇的主体 ,而后两部分则可能是逐步编入其中的。相对于《缪和》来说 ,《昭力》尚处于尝试性的文本编合活动过程之中 ;二者相隔较大 ,仍是两个独立的文本单位。此外 ,《缪和》第二部分的“子曰”文本 ,直接反映了孔子曾经传经和创作《易传》的事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传》 帛书 反映 相对 孔子 事实 成书过程 活动过程 文本 尝试
下载PDF
湖北秭归庙河震旦系陡山沱组-灯影组界线层内微球粒的发现及意义 被引量:3
2
作者 杨剑 丁莲芳 李勇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CSCD 2000年第1期19-22,共4页
在湖北秭归庙河震旦系剖面陡山沱组-灯影组界线层内首次发现了微球粒。这些微球粒多为黑色、浅褐色,呈圆球形、椭球形,直径50~100μm。通过波谱分析,微球粒主要为石质球,即磷灰石球和硅质球。扫描电子显微镜照片显示出微球粒复杂的显... 在湖北秭归庙河震旦系剖面陡山沱组-灯影组界线层内首次发现了微球粒。这些微球粒多为黑色、浅褐色,呈圆球形、椭球形,直径50~100μm。通过波谱分析,微球粒主要为石质球,即磷灰石球和硅质球。扫描电子显微镜照片显示出微球粒复杂的显微构造特征。一般认为微球粒有地外和地内两种成因。庙河地区微球粒的发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球粒 陡山沱组 灯影组 灾变事件 震旦系
下载PDF
帛书《缪和》略论 被引量:1
3
作者 丁四新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年第1期135-140,共6页
帛书《缪和》可以分为三个相对独立的部分 ,第一部分是师生问答的内容 ,第二部分是“子曰”自述自释的内容 ,第三部分是《易》、史相发的内容。其中第一部分是该篇的主体 ,而后两部分则可能是逐步编入其中的。此外 ,《缪和》第二部分第... 帛书《缪和》可以分为三个相对独立的部分 ,第一部分是师生问答的内容 ,第二部分是“子曰”自述自释的内容 ,第三部分是《易》、史相发的内容。其中第一部分是该篇的主体 ,而后两部分则可能是逐步编入其中的。此外 ,《缪和》第二部分第二层的“子曰”文本 ,直接反映了孔子曾经传经和创作《易传》的事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帛书 <缪和> 内在分别 成书过程 孔子 <周易>
下载PDF
晚震旦世的特种生物群落──庙河生物群新知 被引量:68
4
作者 陈孟莪 萧宗正 袁训来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391-403,525-528,共13页
描述了庙河生物群13属14种,其中5新属5新种。进一步证实了陡山沦期后生植物的大分异与辐射。动物化石很可能已具有有机质骨骼,包括内骨骼和外骨骼。后生植物的进化稍早于后生动物的进化或者二者同步,前者对后者可能有重要影响。
关键词 庙河生物群 生物群 震旦纪
下载PDF
峡东震旦系陡山沱组宏体生物群 被引量:57
5
作者 陈孟莪 萧宗正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5期513-529,529+629-634,共17页
描述了陡山沱组宏体化石11属11种(其中5新属,5新种).这一发现表明,多细咆后生动、植物在震旦纪陡山沱期已经繁荣.在后生动物中,除有大量软躯体动物外,具有内、外骨骼的动物已有少量出现,这是生命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有的属种,有着复杂... 描述了陡山沱组宏体化石11属11种(其中5新属,5新种).这一发现表明,多细咆后生动、植物在震旦纪陡山沱期已经繁荣.在后生动物中,除有大量软躯体动物外,具有内、外骨骼的动物已有少量出现,这是生命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有的属种,有着复杂化的内部器官,或许代表着一个生物进化方向.在后生植物中,高级藻类已显示出初步的形态分化,在生态系中起了重要作用.它们排挤或取代了几乎与地球历史同样悠久的微生物群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峡东区 庙河生物群 震旦纪
下载PDF
长江三峡地区埃迪卡拉(震旦)系锆石U-Pb新年龄对庙河生物群和马雷诺冰期时限的限定(英文) 被引量:31
6
作者 尹崇玉 唐烽 +6 位作者 柳永清 高林志 杨之青 王自强 刘鹏举 邢裕盛 宋彪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393-400,共8页
首次报道应用高分辨率、高精度离子微探针(SH R IM PⅡ)定年方法,对采自三峡地区黄陵背斜西翼湖北省秭归县九曲脑剖面震旦系灯影组与陡山沱组界线和陡山沱组底部的凝灰岩锆石进行的U -Pb定年研究。分析结果,灯影组与陡山沱组界线的凝灰... 首次报道应用高分辨率、高精度离子微探针(SH R IM PⅡ)定年方法,对采自三峡地区黄陵背斜西翼湖北省秭归县九曲脑剖面震旦系灯影组与陡山沱组界线和陡山沱组底部的凝灰岩锆石进行的U -Pb定年研究。分析结果,灯影组与陡山沱组界线的凝灰岩锆石测点形成2组,较年轻的一组由16个测点组成,舍去偏离较大的1个点,给出的206Pb /238U 比值年龄加权平均值为549.9M a±6.1M a(M SW D =1.48),代表该层位的实际年龄并限定了庙河生物群的最小年龄。采自陡山沱组底部的另一样品测点同样分为2组:一组由3个点组成,给出784M a±15M a(M SW D =0.05)的继承年龄值;另一组由15个测点组成,给出206Pb/238U比值年龄加权平均值为628.3M a±5.8M a(M SW D =0.86)。这一定年结果是目前中国震旦(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底部首次获得的SH R IM P锆石U -Pb年龄。采样点紧邻作为震旦系底界的“盖帽碳酸盐岩”之上,基本可以限定震旦系的底界年龄。该结果与国际地层委员会2004年发布的《国际地层表》中埃迪卡拉系(Ediacaran)的底界年龄630M a非常接近,表明中国修订后的震旦系/南华系界线年龄应为630M a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年龄 埃迪卡拉系 长江三峡地区 庙河生物群 马雷诺冰期
下载PDF
Discovery of a Miaohe-type Biota from the Neoproterozoic Doushantuo Formation in Jiangkou County, Guizhou Province, China 被引量:26
7
作者 ZHAOYuanlong CHENMeng'e +6 位作者 PENGJin YUMeiyi HEMinghua WANGYue YANGRongjun WANGPingli ZHANGZhenhan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4年第20期2224-2226,共3页
关键词 贵州 新元古界 海藻化石组合 miaohe生物群
原文传递
黔东北震旦纪陡山沱晚期庙河型生物群的生态特征及埋藏环境初探 被引量:26
8
作者 王约 何明华 +4 位作者 喻美艺 赵元龙 彭进 杨荣军 张振含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3期327-335,共9页
贵州省东北部江口县桃映震旦纪陡山沱组上部发现的庙河型生物群,包括宏体藻类、可能的后生动物、遗迹化石以及其它生物化石等,进一步证实这类宏体生物群在扬子地区震旦纪陡山沱晚期有较为广泛的分布。与鄂西庙河生物群、皖南蓝田植物群... 贵州省东北部江口县桃映震旦纪陡山沱组上部发现的庙河型生物群,包括宏体藻类、可能的后生动物、遗迹化石以及其它生物化石等,进一步证实这类宏体生物群在扬子地区震旦纪陡山沱晚期有较为广泛的分布。与鄂西庙河生物群、皖南蓝田植物群对比研究,震旦纪陡山沱晚期宏体生物群的生活环境主要为开阔浅海向台缘斜坡相过渡地带。通过对黔东北庙河型生物群的研究,认为陡山沱晚期的宏体生物群为以营固着生活方式为主,生活于透光性较好、具有一定水动力条件和一定含氧量的相对静水贫氧浅海环境;其固着基底为富含水份的未固结的粥性—软质基底。这些宏体生物群多呈半漂浮状竖立于海底,构成初步的“海底草原”,为生物群中依赖一定氧而生活、生长和繁殖的动物提供了必要的支持。生物死亡后,大部分生物躯体倒伏于沉积物表面,在贫氧和较快沉积速率的沉积环境中,生物遗体被较好保存,并很快被沉积物所埋藏。随着沉积物的增厚,生物遗体被完全封闭,导致生物遗体腐烂和分解过程终止,使其得以很好保存。较快的沉积速率、贫氧和相对平静水体的环境是生物群得以很好保存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庙河型生物群 沉积环境 埋藏环境 陡山沱晚期 震旦纪 贵州省 庙河生物群 黔东北 晚期 生态特征
下载PDF
华南伊迪卡拉纪“庙河生物群”的属性分析 被引量:16
9
作者 唐烽 尹崇玉 +2 位作者 刘鹏举 段德麟 高林志 《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01-611,I0004-I0006,共14页
我国南方伊迪卡拉(震旦)系陡山沱组页岩中,保存了以“庙河生物群”为代表的宏体碳质压膜化石群,以大量底栖固着的多细胞藻类为主,还包含推测的后生动物和海绵动物、可疑的遗迹化石等多门类生物化石,化石类型多样、分异显著,代表着新... 我国南方伊迪卡拉(震旦)系陡山沱组页岩中,保存了以“庙河生物群”为代表的宏体碳质压膜化石群,以大量底栖固着的多细胞藻类为主,还包含推测的后生动物和海绵动物、可疑的遗迹化石等多门类生物化石,化石类型多样、分异显著,代表着新元古代“雪球”冰期之后和寒武纪早期后生动物大爆发前夕地球早期多细胞生物的一次大规模的进化辐射事件。本文通过比较湖北秭归庙河和贵州江口翁会两个典型产地的宏体化石优势属种的形态特征,以及两地所处的沉积古环境,分析探讨了这些优势类别与现生多细胞生物(包括红藻、褐藻和绿藻三大高级藻类)的亲缘关系。研究表明,寒武纪之前大约35~10Ma间,各门类多细胞藻类广泛发育,与后生动物的先驱分子构成独特的古生态群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迪卡拉纪 庙河生物群 庙河 江口瓮会 多细胞生物
下载PDF
试论宏体植物的早期演化 被引量:18
10
作者 陈孟莪 陈其英 萧宗正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1-15,T003,共16页
概述了地史早期宏体植物化石的记录。从细胞群体到组织- 器官构造有大约11 亿年的漫长进化史。蓝田植物群和庙河生物群标志着震旦晚期(大约7—5.4 亿年间)发生了宏体植物演化史上的一次大辐射,非矿化、弱矿化、和矿化的高级... 概述了地史早期宏体植物化石的记录。从细胞群体到组织- 器官构造有大约11 亿年的漫长进化史。蓝田植物群和庙河生物群标志着震旦晚期(大约7—5.4 亿年间)发生了宏体植物演化史上的一次大辐射,非矿化、弱矿化、和矿化的高级藻类出现。寒武纪发生了另一次辐射。非矿化藻类是最有发展前途的类群,可能直接导致了维管植物的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旦纪 宏体植物 庙河生物群 寒武纪 早期演化
下载PDF
最早的栉水母动物化石——华南伊迪卡拉纪的“八臂仙母虫” 被引量:11
11
作者 唐烽 尹崇玉 +4 位作者 Stefan Bengtson 刘鹏举 王自强 陈寿铭 高林志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43-553,共11页
华南伊迪卡拉系陡山沱组保存的磷酸盐化球状化石中有一部分被认为是最早的后生动物胚胎化石,但由于缺乏成年或幼年过渡期的化石证据,对这些最早微化石的动物属性还一直存在争议。最近在贵州江口县翁会地区伊迪卡拉(震旦)系陡山沱组的页... 华南伊迪卡拉系陡山沱组保存的磷酸盐化球状化石中有一部分被认为是最早的后生动物胚胎化石,但由于缺乏成年或幼年过渡期的化石证据,对这些最早微化石的动物属性还一直存在争议。最近在贵州江口县翁会地区伊迪卡拉(震旦)系陡山沱组的页岩中发现一个与"庙河生物群"相似的宏体碳质压膜化石群,其中包含一个盘状的宏体化石新类型——八臂仙母虫(Eoandromeda octobrachiata,Tang et al.2008),具有八条螺旋状辐射的旋臂,封闭在一个包膜内。这种八辐射结构在八射珊瑚和栉水母动物中都可见到,但同时具有的螺旋特性与现生的所有类群都无法对比。在贵州陡山沱组的"瓮安生物群"中发现的球状胚胎化石同样具有螺旋性状,尽管还没有直接的个体发育证据,但我们认为新属种可能代表这些螺旋状胚胎化石的成年实体化石。最新报道的南澳大利亚Rawnsley石英岩层中也发现相似的印痕化石,被归为同一类别,表明华南的"庙河生物群"与澳大利亚的"伊迪卡拉生物群"时代相当。翁会化石库中少量出露的三辐射化石与俄罗斯"白海生物群"的典型分子—Albumares和Anfesta可以对比。新发现的倾斜保存的八臂仙母虫化石和碳质条带呈子午线状排列的核桃状化石,可能是该类化石归属栉水母类的有力证据,这一发现推测可将栉水母类的最早化石记录从"澄江生物群"的早寒武世推前大约3千万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陡山沱组 庙河生物群 八臂仙母虫 伊迪卡拉生物群 栉水母类
下载PDF
黔东北及邻区新元古代陡山沱期岩相古地理特征 被引量:8
12
作者 何明华 喻美艺 +3 位作者 王约 袁良军 赵元龙 黄隆辉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06年第1期41-46,共6页
陡山沱早期,沉积环境自北西向南东可大致分为碳酸盐台地潮上坪-台缘浅滩相和浅海陆棚盆地相;陡山沱晚期,自北西向南东可大致分为开阔台地相区和深水陆棚-次深海相区。庙河型生物群的产出位于晚期开阔台地向深水陆棚-次深海过渡相区中的... 陡山沱早期,沉积环境自北西向南东可大致分为碳酸盐台地潮上坪-台缘浅滩相和浅海陆棚盆地相;陡山沱晚期,自北西向南东可大致分为开阔台地相区和深水陆棚-次深海相区。庙河型生物群的产出位于晚期开阔台地向深水陆棚-次深海过渡相区中的黑色页岩、硅质页岩中,其沉积环境为最大浪基面以下的宁静、贫氧环境,其沉积方式为悬浮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相古地理 庙河型生物群 新元古代 陡山沱期 黔东北
下载PDF
晚震旦世陡山沱期后生生物群的古生态环境探讨 被引量:5
13
作者 杨瑞东 《岩相古地理》 CSCD 1999年第5期53-59,共7页
早期后生生物群是当前古生物学研究热点之一。我国上扬子区的庙河生物群和瓮安生物群是震旦纪的重要生物群,而生物群是怎样繁盛和埋藏保存是研究早期后生生物群的一个重要方面。作者研究认为瓮安生物群是由于洋流上升提供了大量的Si... 早期后生生物群是当前古生物学研究热点之一。我国上扬子区的庙河生物群和瓮安生物群是震旦纪的重要生物群,而生物群是怎样繁盛和埋藏保存是研究早期后生生物群的一个重要方面。作者研究认为瓮安生物群是由于洋流上升提供了大量的SiO2 和P2O5 等养分,使生物在台地边缘大规模繁盛,其海水由于富SiO2 和P2O5 所引起强烈的磷酸岩化及硅化作用,使大量的生物尸体被快速矿化,形成具有抗水动力强的骨架,避免水动力和氧化作用的破坏,因此,矿化作用是生物体保存为化石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最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生生物群 古生态 庙河生物群 古生物 古地理
下载PDF
湖北秭归庙河地区震旦系陡山沱组微化石的新发现 被引量:5
14
作者 尹崇玉 《地球学报(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 CSCD 1996年第3期322-331,共10页
庙河地区震旦系陡山沱组燧石中的激化石,前人曾有过报道。但是,所报道的激化石组合与已知峡区的其他震旦系剖面陡山沱期微化石明显不同。具刺疑源类以MicrhystridiumtlancedetumL.Yin为主(样品号:H... 庙河地区震旦系陡山沱组燧石中的激化石,前人曾有过报道。但是,所报道的激化石组合与已知峡区的其他震旦系剖面陡山沱期微化石明显不同。具刺疑源类以MicrhystridiumtlancedetumL.Yin为主(样品号:Hm80—14—2,Yinborning,1985)。1992年作者等重新研究了庙河震旦系沿江剖面,系统采集了燧石样品。结果,并未在陡山沱组发现上述微化石组合,而在寒武系底界附近的燧石夹层中,发现了与其相同的微化石群,因而,对上述微化石组合出现的层位提出质疑。最近,作者再次对庙河地区陡山沱组燧石结核系统采样进行研究,首次在本区陡山沱组燧石结核中发现了与其他地区陡山沱组类似的微化石组合(包括具刺疑源类Tianzhushaniaspinosa(L.YinetLi)L.Yin,?Cymatiosphaeroidessp,未定名formA及其他陡山沱期常见的球形和丝状藻类)。真正陡山沱期微化石群在庙河地区的发现,进一步证明前人所报道的,以MicrhystridiumlanceolatumL.Yin为主的刺球类组合并非陡山沱期所有,而为早寒武世早期(梅树村阶)。纠正了前人资料出现的化石层位错误和对生物组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庙河地区 具刺疑源类 陡山沱期 晚震旦世 微化石
下载PDF
贵州江口桃映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中的三叶脊动物化石 被引量:5
15
作者 赵元龙 伍孟银 +3 位作者 彭进 杨兴莲 杨荣军 杨宇宁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05-314,共10页
本文描述的三叶脊类化石于2004年采自贵州东北部江口县桃映镇翁会村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上部庙河生物群,共2新属2新种:中国三射盘(新属新种)Triactindiscus sinensisgen.et sp.nov.及不规则似三角形盘(新属新种)Quasitriagondiscus irreg... 本文描述的三叶脊类化石于2004年采自贵州东北部江口县桃映镇翁会村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上部庙河生物群,共2新属2新种:中国三射盘(新属新种)Triactindiscus sinensisgen.et sp.nov.及不规则似三角形盘(新属新种)Quasitriagondiscus irregularisgen.et sp.nov.。前者为大型盘状化石,具有3个呈碳质薄膜的长三角形叶脊,自盘体中央向边缘呈三辐射伸展,没有其它生物构造;后者为小型盘状化石,3条不规则叶脊在盘体中部形成似三角形并以此不同于其它三叶脊化石。庙河生物群2个三叶脊化石属相似于俄罗斯白海生物群的Albumares,Anfesta,Tribrachidium和澳大利亚埃迪卡拉生物群中的Tribrachidium,它们细节上有差异,但均属于埃迪卡拉系中三辐射对称的三叶动物。新的发现表明三叶动物在埃迪卡拉纪广泛分布于全球各地,也显示埃迪卡拉纪生物分异度比较高,辐射、两侧及三侧对称的动物均匀代表。贵州东北部江口桃映翁会庙河生物群含有丰富的宏观藻类及动物化石,如Protoconites,Cucullus,Sinospongia,Eoandromeda octobrachiata及新发现的2属三叶脊动物化石。江口庙河生物群组成上很相似峡东庙河生物群,也都位于陡山沱组上部黑色页岩中。江口庙河生物群不仅是整个庙河生物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埃迪卡拉纪生物演化的重要窗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叶脊动物 庙河生物群 陡山沱组 埃迪卡拉纪 江口 贵州
原文传递
我国早期生命进化研究的进展和展望 被引量:3
16
作者 陈孟莪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1993年第2期9-13,共5页
概述了中国在晚前寒武纪——寒武纪生物化石群研究多方面(尤其是大化石)的主要成就。其中,近年发现的震旦纪陡山沱期化石生物(包括庙河生物群和蓝田植物群),对植物界的进化说来是个重要阶段;早寒武世澄江生物群(包括软躯体生物和软部保... 概述了中国在晚前寒武纪——寒武纪生物化石群研究多方面(尤其是大化石)的主要成就。其中,近年发现的震旦纪陡山沱期化石生物(包括庙河生物群和蓝田植物群),对植物界的进化说来是个重要阶段;早寒武世澄江生物群(包括软躯体生物和软部保存的带骨骼生物)早于国外著名的布吉斯页岩生物群,逼近了带骨骼动物最初的爆发式辐射期。这些珍稀化石的研究将促进对早期生物进化历程的重新认识。这个研究领域有无可限量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庙河生物群 澄江生物群 震旦纪 生命进化 旱期
下载PDF
鄂西黄陵背斜周缘埃迪卡拉纪灯影组地层序列及其区域地层对比意义
17
作者 安志辉 叶琴 +2 位作者 童金南 田力 赵小明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992-3009,共18页
华南峡东地区埃迪卡拉纪灯影组保存了大量埃迪卡拉纪宏体生物化石,是研究寒武纪大爆发之前生命演化的热点地层单元之一.峡东灯影组一般划分为3段,然而灯影组在黄陵背斜周缘不同位置的厚度、岩性等方面具有差异性,使得峡东地区灯影组的... 华南峡东地区埃迪卡拉纪灯影组保存了大量埃迪卡拉纪宏体生物化石,是研究寒武纪大爆发之前生命演化的热点地层单元之一.峡东灯影组一般划分为3段,然而灯影组在黄陵背斜周缘不同位置的厚度、岩性等方面具有差异性,使得峡东地区灯影组的地层对比关系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围绕鄂西黄陵背斜周缘灯影组进行对比研究,以岩石地层序列为基础,厘定不同区域灯影组的地层序列.将黄陵背斜周缘灯影组地层总结归纳出7种类型并建立各岩石地层单元之间的联系.从而揭示灯影组的区域性变化,进而为埃迪卡拉纪晚期环境和生物演化研究提供地层对比方面的重要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埃迪卡拉纪 灯影组 庙河段 地层对比 峡东地区 地层学
原文传递
黔东北江口陡山沱组庙河生物群中的革辛娜藻Gesinella Steiner et al.,1992 被引量:2
18
作者 伍孟银 赵元龙 +1 位作者 彭进 傅晓平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12-319,共8页
贵州江口埃迪卡拉纪的江口庙河生物群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早期后生生物群,不仅含有大量的宏观藻类化石,还发现了可靠的、重要的动物化石。宏观藻类化石数量丰富,保存完整,类型多样,提供了早期后生植物研究的极好材料。本文研究的江口庙河... 贵州江口埃迪卡拉纪的江口庙河生物群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早期后生生物群,不仅含有大量的宏观藻类化石,还发现了可靠的、重要的动物化石。宏观藻类化石数量丰富,保存完整,类型多样,提供了早期后生植物研究的极好材料。本文研究的江口庙河生物群中的大量碳质压模保存的湖南革辛娜藻Gesinella hunanensis,与产于湖南留茶坡组的模式标本相比,整体形态特征虽然一致,两者却存在一些差异,如江口的Gesinella hunanensis叶状体表面较光滑,碳膜厚度从基部向上逐渐变薄,边缘较中部厚,未见乳状突起及侧枝,但可见明显的碳膜压叠现象;叶状体周期性生长明显,一个生长周期形成的叶状体中部较宽,两端较窄;宽度从几个毫米至几十毫米,变化较大;固着结构分为须根状和盘状两种形态,固着器与叶状体之间为加厚的固着蒂,固着蒂之上的叶状体边缘呈波状。与带状棒形藻Baculiphyca taeniata明显不同,尽管整体均呈棒状,但度量相差一个数量级以上,且具独特的周期性生长方式,碳膜中部薄且时有叠压现象、而端部和边缘厚的特征显示其叶状体可能是中空的囊状,与Baculiphyca taeniata的叶状体碳膜极厚乃至保存为块状的特征明显不同。研究结果表明Gesinella hunanensis的形态趋于多样性,证实了Gesinella hunanensis与Baculiphyca taeniata是完全不同的另一类宏观藻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sinella hunanensis 宏观藻类 庙河生物群 陡山沱组 埃迪卡拉纪 江口 贵州
原文传递
峡东震旦纪庙河生物群及其绝灭原因探讨 被引量:2
19
作者 杨剑 丁莲芳 《西安工程学院学报》 1998年第3期1-4,共4页
地球灾变事件是导致古生物大规模绝灭和沉积环境突变的根本原因。我们研究了峡东庙河陡山沱组灯影组界线剖面,获得REE及其它微量元素异常和大量微球粒等灾变事件的证据,从而判定庙河生物群的大绝灭是由于陡山沱期末的一次地球灾变... 地球灾变事件是导致古生物大规模绝灭和沉积环境突变的根本原因。我们研究了峡东庙河陡山沱组灯影组界线剖面,获得REE及其它微量元素异常和大量微球粒等灾变事件的证据,从而判定庙河生物群的大绝灭是由于陡山沱期末的一次地球灾变事件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庙河 生物群 灾变事件 绝灭原因 震旦纪
下载PDF
帛书《易传》研究综述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化平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07年第6期20-24,共5页
本文共分"帛书《系辞》研究综述"、"帛书《二三子问》、《易之义》、《要》篇研究综述"、"帛书《缪和》、《昭力》研究综述"三个部分综述了帛书《易传》的研究情况,在每一部分中,文章又以研究主题为线索... 本文共分"帛书《系辞》研究综述"、"帛书《二三子问》、《易之义》、《要》篇研究综述"、"帛书《缪和》、《昭力》研究综述"三个部分综述了帛书《易传》的研究情况,在每一部分中,文章又以研究主题为线索,分别介绍学界的研究成果。文章在最后介绍了研究帛书《周易》的几部论文集和专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帛书《系辞》 《二三子问》 《易之义》 《要》 《缪和》 《昭力》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