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chemical treatments combined with antagonistic yeast control anthracnose and maintain the quality of postharvest mango fruit 被引量:9
1
作者 SHAO Yuan-zhi ZENG Jiao-ke +2 位作者 TANG Hong ZHOU Yi LI Wen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5期1159-1169,共11页
During the storage and transportation of the mango fruit, the major source of disease is anthracnose, caused by the fungus 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to find an appropriate method t... During the storage and transportation of the mango fruit, the major source of disease is anthracnose, caused by the fungus 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to find an appropriate method that not only reduces mango decay but also maintains its postharvest quality. The effects of chemicals, the use of the yeast species Metschnikowia pulcherrima and their combination on storage quality, focusing on the enzyme activity related to disease of Tainong mangos was studied. By immersing the mangoes in M. pulcherrima suspension(1.0×10~8 cfu mL^(–1)), salicylic acid(SA) solution(50 mg L^(–1)) or calcium chloride(CaCl_2) solution(1.0 g L^(–1)), the lesion expansion and decay of the mango fruit caused by C. gloeosporioides could be significantly delayed. These treatments also delayed the changes in quality traits(a~* value, firmness, contents of total soluble solids(TSS) and vitamin C(Vc), while the activities of anti-disease enzymes such as polyphenol oxidase(PPO), phenylalanine ammonia lyase(PAL), chitinase(CHT) and β-1,3-glucanase(GUN) were enhanced as compared to the control treatment. Furthermore, the combination of SA solution, CaCl_2 solution and M. pulcherrima suspension presented an additive effect, increasing the efficacy in controlling the disease and maintaining the storage quality of mango fruits. Taken together, our data suggest that the integration of chemical treatments combined with M. pulcherrima could be an alternative to the use of fungicides in postharvest treatment of the mango fruit, specifically for improving storage quality as well as the control of the anthracno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NGO FRUIT metschnikowia pulcherrima 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storage QUALITY enzyme activity
下载PDF
一株分离自酸梅酱的酵母菌的分离鉴定 被引量:2
2
作者 邝海菊 肖婷 +3 位作者 何香 兰晓君 艾尔肯.热合曼 索菲娅 《生物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48-51,共4页
目的:分离及鉴定来自于新疆塔城民间自制酸梅酱中的酵母菌。方法:用NL1/NL4引物对扩增酵母菌株的26S rDNAD1/D2区,测序结果进行序列分析,用Neighbour-joining(N-J)方法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同时结合酵母的传统形态学鉴定对菌株进行鉴定... 目的:分离及鉴定来自于新疆塔城民间自制酸梅酱中的酵母菌。方法:用NL1/NL4引物对扩增酵母菌株的26S rDNAD1/D2区,测序结果进行序列分析,用Neighbour-joining(N-J)方法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同时结合酵母的传统形态学鉴定对菌株进行鉴定。结果:26S rDNA D1/D2区序列分析表明菌株KKS与Metschnikowia aff.fructicola D3895相近,相似率为99.2%。在N-J法构建的系统发育进化树中,菌株KKS与Metschnikowia aff.fructicola聚类在同一分枝上。结论:从新疆塔城民间自制酸梅酱中分离得到一株酵母菌并将该菌株鉴定为Metschnikowia aff.fructicol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酵母 metschnikowia aff.fructicola 酸梅酱 26S RDNA D1/D2
下载PDF
Colonization and Probiotic Effect of Metschnikowia sp. C14 in the Intestine of Juvenile Sea Cucumber, Apostichopus japonicus 被引量:1
3
作者 LI Ming BAO Pengyun +3 位作者 SONG Jian DING Jianfeng LIU Yubin MA Yuexin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CIE CAS CSCD 2020年第1期225-231,共7页
Viable cell count was used to determine whether Metschnikowia sp.C14 can colonize the intestine of juvenile sea cucumber Apostichopus japonicus.Sea cucumber individual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which were fed the ... Viable cell count was used to determine whether Metschnikowia sp.C14 can colonize the intestine of juvenile sea cucumber Apostichopus japonicus.Sea cucumber individual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which were fed the control diet for 38 days or the C14-supplemented diet at 105 cells g−1 diet for 28 days,then the control diet from day 29 to day 38.The number of C14 cells in the intestine of sea cucumber fed the C14-supplemented diet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from day 7 to day 28,and decreased from day 29 to day 38.Sea cucumber fed with the diet containing C14 showed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trypsin activity and lipase activity from day 21 to day 33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Feeding C14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he phagocytic activity and respiratory burst in coelomocytes from day 21 to day 35 and from day 14 to day 38,respectively.In addition,there was an obvious enhancement in lysozyme activity(from day 21 to day 38 or day 33),phenoloxidase activity(from day 21 to day 28)and total nitric oxide synthase activity(from day 14 to day 38)in coelomic fluid supernatant and/or coelomocyte cell lysate supernatant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There were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 number of C14 cells colonizing the intestine and trypsin activity of the intestine,lysozyme activity of the coelomic fluid supernatant and coelomocyte lysate supernatant from sea cucumber.These data suggested that the number of C14 cells should be maintained at 105 cfu(colony-forming units)g−1 intestine material for the maximum benefi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postichopus japonicas feeding duration COLONIZATION metschnikowia sp.C14 digestive enzyme activity immune parameter
下载PDF
Optimum Produc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n Acid Protease from Marine Yeast Metschnikowia reukaufii W6b 被引量:3
4
作者 LI Jing PENG Ying WANG Xianghong CHI Zhenming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CIE CAS 2010年第4期359-364,共6页
The marine yeast strain W6b isolated from sediment of the South China Sea was found to produce a cell-bound acid protease.The crude acid protease produced by this marine yeast showed the highest activity at pH 3.5 and... The marine yeast strain W6b isolated from sediment of the South China Sea was found to produce a cell-bound acid protease.The crude acid protease produced by this marine yeast showed the highest activity at pH 3.5 and 40 ℃.The optimal pH and temperature for the crude acid protease were in agreement with those for acid protease produced by the terrestrial yeasts.The optimal medium of the acid protease production was seawater containing 1.0% glucose, 1.5% casein, and 0.5% yeast extract, and the optimal cultivation conditions of the acid protease production were pH 4.0, a temperature of 25 ℃ and a shaking speed of 140 rmin-1.Under the optimal conditions, 72.5 UmL-1 of acid protease activity could be obtained in cell suspension within 48 h of fermentation at shake flask level.The acid protease production was induced by high-molecular-weight nitrogen sources and repressed by low-molecu-lar-weight nitrogen sources.Skimmed-milk-clotting test showed that the crude acid protease from the cell suspension of the yeast W6b had high skimmed milk coagulability.The acid protease produced by M.reukaufii W6b may have highly potential applications in cheese, food and fermentation industr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id protease marine yeasts metschnikowia reukaufii milk coagulability
下载PDF
梅奇酵母氨基甲酸乙酯酶分离纯化与酶学性质分析及其对葡萄酒香气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孟凡徳 史学伟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4期123-129,共7页
为了研究梅奇酵母所产生氨基甲酸乙酯(Ethyl Carbamate,EC)酶的性质,通过硫酸铵盐析、离子交换层析的方法对EC酶进行分离纯化,并对纯化后EC酶的酶学性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纯化后EC酶对比纯化前的酶活提高了约1.2倍。纯化后EC酶最适... 为了研究梅奇酵母所产生氨基甲酸乙酯(Ethyl Carbamate,EC)酶的性质,通过硫酸铵盐析、离子交换层析的方法对EC酶进行分离纯化,并对纯化后EC酶的酶学性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纯化后EC酶对比纯化前的酶活提高了约1.2倍。纯化后EC酶最适反应温度为35℃,在25~45℃之间热稳定性较强;最适pH为5.5,在pH5~6时该酶稳定性强,即酸稳定性强,碱稳定性较差。当乙醇体积分数为12%~14%时,EC酶具有一定酶活。底物特异性结果表明,该EC酶对EC及其前体物质(尿素)具有较高的降解能力,且对于成品葡萄酒挥发性香气成分影响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奇酵母 氨基甲酸乙酯酶 分离纯化 酶学性质 香气成分
下载PDF
冬枣采后病害生物防治用拮抗酵母菌的筛选 被引量:16
6
作者 郭东起 赵萍 侯旭杰 《保鲜与加工》 CAS 2011年第6期6-9,13,共5页
从冬枣、冬枣叶片表面及冬枣伤口处分离到412株酵母菌,通过平板对峙法和活体筛选法筛选到1株酵母菌(菌株编号J),鉴定为美极梅奇酵母菌,该酵母菌在冬枣表面有很强的定殖能力,对冬枣采后贮藏中的主要致病菌(链格孢菌和橘青霉)表现出明显... 从冬枣、冬枣叶片表面及冬枣伤口处分离到412株酵母菌,通过平板对峙法和活体筛选法筛选到1株酵母菌(菌株编号J),鉴定为美极梅奇酵母菌,该酵母菌在冬枣表面有很强的定殖能力,对冬枣采后贮藏中的主要致病菌(链格孢菌和橘青霉)表现出明显的拮抗效果,并能降低冬枣贮藏过程中的自然腐烂率,保持良好的贮藏品质。因此,美极梅奇酵母菌适合作为冬枣采后病害的生物防治用菌种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枣 拮抗酵母菌 筛选 美极梅奇酵母菌
下载PDF
非酵母属酵母的接种顺序对混合发酵菠萝酒香气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14
7
作者 贾言言 刘四新 +4 位作者 李卓婷 王艳梅 易锦豪 丁俊权 李从发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7期152-157,共6页
采用非酵母属的梅奇酵母P3-3与酵母属的酿酒酵母D254以不同接种顺序混合发酵菠萝酒。结果表明: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法检测菠萝原果汁中共有20种香气成分,而先接种P3-3培养7 d后再接种D254(SI-Ⅰ组)、先接种D254培养2 d再接种P3-3(SI... 采用非酵母属的梅奇酵母P3-3与酵母属的酿酒酵母D254以不同接种顺序混合发酵菠萝酒。结果表明: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法检测菠萝原果汁中共有20种香气成分,而先接种P3-3培养7 d后再接种D254(SI-Ⅰ组)、先接种D254培养2 d再接种P3-3(SI-Ⅱ组)和二者同时接种(CI组)的菠萝酒中则分别检出53、44、41种香气成分,SI-Ⅰ组所酿菠萝酒风味物质种类最多;SI-Ⅰ组中羧酸酯类相对含量为15.594%,而CI组和SI-Ⅱ组分别为13.042%和6.655%,表明SI-Ⅰ组所合成的羧酸酯类物质较多;菠萝特征香气成分的菠萝甲酯、菠萝乙酯、丁内酯等的含量在SI-Ⅰ组中为1.337%,CI组为0.844%,SI-Ⅱ组为0.819%,说明SI-Ⅰ组能更好地保留菠萝原果香;最后,SI-Ⅰ组感官品质最好。可见,采用先接种非酵母属酵母P3-3使其生长达到旺盛生长期,再接种发酵力强的酵母属酵母D254的混合发酵方式,能更好地保留果酒中原果香的典型特征,增加菠萝酒香气成分的种类,并有效改善菠萝酒的品质、风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酵母属酵母 梅奇酵母 混合发酵 菠萝酒 香气成分
下载PDF
梅奇酵母XY201对冬枣采后病原真菌的抑制效果 被引量:14
8
作者 施俊凤 薛梦林 +2 位作者 张晓宇 王亮 王春生 《中国生物防治》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87-292,共6页
本文对梅奇酵母Metschnikowia zizyphicola XY201进行了生物量最大值培养时间、不同环境条件下的活力变化及其对冬枣采后病原真菌抑制效果的研究。结果表明,梅奇酵母XY201菌株在NYDB培养基中培养96h后,菌体生物量达最大值3.84×108c... 本文对梅奇酵母Metschnikowia zizyphicola XY201进行了生物量最大值培养时间、不同环境条件下的活力变化及其对冬枣采后病原真菌抑制效果的研究。结果表明,梅奇酵母XY201菌株在NYDB培养基中培养96h后,菌体生物量达最大值3.84×108cfu/ml。XY201在20℃、4℃和0℃三个不同温度和不同介质条件下的生活力变化不同,0℃培养液菌体生活力最强,240d时菌液浓度为6.46×107cfu/ml。XY201能显著抑制冬枣采后病原菌扩展青霉Penicillium expansum、细极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和黑根霉Rhizopus nigricans的孢子萌发和菌丝伸长;当酵母菌浓度为5×108cfu/ml时,对病原菌的抑制率可达100%。对峙培养结果显示XY201对A.alternata生长的抑制率为42.5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奇酵母XY201 冬枣 病原真菌 抑制效果
下载PDF
番木瓜酒产香酵母的筛选与鉴定 被引量:8
9
作者 古其会 刘四新 李从发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1期193-197,共5页
从多种成熟水果的果肉、果皮、果园土壤以及自然发酵的番木瓜酒中,分离出121株酵母菌。其中从番木瓜酒中分离出一株酵母菌P3-3,该菌株在乙醇体积分数18%,SO2质量浓度300mg/L,pH2.1时能发酵产气。由该菌株发酵制成的番木瓜酒总酯含量达到... 从多种成熟水果的果肉、果皮、果园土壤以及自然发酵的番木瓜酒中,分离出121株酵母菌。其中从番木瓜酒中分离出一株酵母菌P3-3,该菌株在乙醇体积分数18%,SO2质量浓度300mg/L,pH2.1时能发酵产气。由该菌株发酵制成的番木瓜酒总酯含量达到6.53g/L,乙醇体积分数达到12%,而且香气浓郁、独特。经形态和分子生物学鉴定,该菌株为梅奇酵母(Metschnikowias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木瓜(Carica PAPAYA L ) 果酒 产香酵母 分离 鉴定 梅奇酵母(metschnikowia SP )
下载PDF
辽宁地区中华绒螯蟹“牛奶病”的病原分离与鉴定 被引量:9
10
作者 马红丽 孙娜 +4 位作者 陆晓岑 刘建男 郭思聪 赵小然 叶仕根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714-718,共5页
为探究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牛奶病”的病原,从病蟹(体质量25~35 g)体内分离到一株优势菌,记为2EJM001,该菌可生长在YPD和NA培养基上,形成1~3 mm白色不透明隆起的圆形菌落,并对菌株进行了形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药敏试验及1... 为探究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牛奶病”的病原,从病蟹(体质量25~35 g)体内分离到一株优势菌,记为2EJM001,该菌可生长在YPD和NA培养基上,形成1~3 mm白色不透明隆起的圆形菌落,并对菌株进行了形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药敏试验及18S rDNA分子鉴定。结果表明:该菌株可以使明胶液化,可发酵葡萄糖,不可发酵乳糖、棉子糖、密二糖、半乳糖、麦芽糖和水解淀粉,硝酸盐还原为阴性;对酮康唑、氟康唑、益康唑等药物高度敏感;18S rDNA分子序列与二尖梅奇酵母Metschnikowia bicuspidata的一致性为99.53%且二者自然聚为一支,亲缘关系较近,将其鉴定为二尖梅奇酵母;组织病理检查发现,病蟹肌纤维结构松散、横纹消失,部分区域溶解液化;人工感染试验发现,该菌株对健康中华绒螯蟹具有致病性,并出现与自然病蟹相同的症状。研究表明,二尖梅奇酵母是辽宁地区中华绒螯蟹“牛奶病”的病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鳌蟹 二尖梅奇酵母 牛奶病
下载PDF
本土美极梅奇酵母对玫瑰香葡萄酒降醇及香气的影响 被引量:4
11
作者 张鸣宇 罗莉莎 +3 位作者 高特 孙康 葛超 阎贺静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33-141,共9页
为挖掘具有优良酿造特性的非酿酒酵母菌株,该研究考察了本土美极梅奇酵母(Metschnikowia pulcherrima)与商用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F33顺序发酵对玫瑰香葡萄原酒降醇及香气的影响。结果表明,美极梅奇酵母Mp04、Mp08和Mp17... 为挖掘具有优良酿造特性的非酿酒酵母菌株,该研究考察了本土美极梅奇酵母(Metschnikowia pulcherrima)与商用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F33顺序发酵对玫瑰香葡萄原酒降醇及香气的影响。结果表明,美极梅奇酵母Mp04、Mp08和Mp17的糖消耗能力较强,降醇效果较好,与酿酒酵母F33顺序接种发酵后,可使乙醇含量分别降低0.38%vol、1.26%vol和1.93%vol。不同美极梅奇酵母菌株对挥发性物质种类和含量影响不同。其中,美极梅奇酵母Mp08与酿酒酵母F33顺序发酵可使乙醇含量降低1.26%vol,苯乙醇含量增加165.49%,萜烯类物质总量增加113.07%,增加新的香气物质香叶醇、橙花醇、松油醇和玫瑰醚,含量分别为108.3μg/L、4166.7μg/L、99.6μg/L和4927.5μg/L。综上,美极梅奇酵母Mp08具有较好的降醇效果和突出玫瑰香葡萄酒特征香气的能力,在酿造香气浓郁的低酒精度葡萄酒中具有重要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玫瑰香葡萄酒 非酿酒酵母 美极梅奇酵母 混菌发酵 降醇 香气
下载PDF
三种非酿酒酵母对贵人香白葡萄酒发酵进程及挥发性组分的影响 被引量:7
12
作者 周洪江 姜文广 +1 位作者 阮仕立 李记明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0期163-172,共10页
本文以‘贵人香’葡萄为原料,利用三种商业化非酿酒酵母(戴尔有孢圆酵母、美极梅氏酵母和耐热克鲁维酵母)与酿酒酵母混合发酵酿制白葡萄酒,并对酵母的发酵进程、葡萄酒理化指标、挥发性物质含量以及香气感官品质进行比较,旨在阐述非酿... 本文以‘贵人香’葡萄为原料,利用三种商业化非酿酒酵母(戴尔有孢圆酵母、美极梅氏酵母和耐热克鲁维酵母)与酿酒酵母混合发酵酿制白葡萄酒,并对酵母的发酵进程、葡萄酒理化指标、挥发性物质含量以及香气感官品质进行比较,旨在阐述非酿酒酵母/酿酒酵母混合发酵对白葡萄酒香气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种非酿酒酵母与酿酒酵母的混合发酵均能顺利完成,但美极梅氏酵母易受到酿酒酵母的抑制。理化指标检测结果显示混合发酵白葡萄酒的酒精含量低于酿酒酵母单独发酵。挥发性香气物质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技术进行检测,共检测到34种化合物,接种美极梅氏酵母的葡萄酒中己酸乙酯、异戊酸乙酯、乙酸己酯、γ-壬内酯、δ-辛内酯、己醇、芳樟醇等物质的信号强度最高,整体香气风格最突出。接种戴尔有孢圆酵母和耐热克鲁维酵母的酒样中辛酸乙酯、乙酸丙酯、丙酸乙酯、α-松油烯等组分的含量较高,香气感官特征存在相似性,且均优于酿酒酵母单独发酵的葡萄酒。主成分分析结果能较好地区分不同混合发酵工艺生产的葡萄酒。综上,非酿酒酵母/酿酒酵母混合发酵对提升白葡萄酒香气质量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葡萄酒 戴尔有孢圆酵母 美极梅氏酵母 耐热克鲁维酵母 发酵进程 挥发性物质
下载PDF
盘锦地区中华绒螯蟹养殖及越冬期间的“牛奶病”发病特点调查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芳 刘乃更 +5 位作者 杨占全 梁芳 邢冬飞 李让 耿丹 孙娜 《黑龙江水产》 2023年第6期409-415,共7页
近几年辽宁盘锦地区河蟹“牛奶病”暴发,给养殖户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为了调查“牛奶病”的发病特点及规律,2022年7~9月份对盘锦地区的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稻田养殖过程进行了“牛奶病”的监测与调查。2022年12月及2023年2... 近几年辽宁盘锦地区河蟹“牛奶病”暴发,给养殖户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为了调查“牛奶病”的发病特点及规律,2022年7~9月份对盘锦地区的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稻田养殖过程进行了“牛奶病”的监测与调查。2022年12月及2023年2月对不同扣蟹越冬暂养密度、不同越冬模式的扣蟹“牛奶病”发病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在稻田养殖阶段9月份为主要的发病时间,且成蟹养殖阶段的发病率高于扣蟹养殖阶段,扣蟹越冬暂养期间暂养密度越大,“牛奶病”患病率越高。越冬前挑选雌雄的过程会增加“牛奶病”患病率。该研究为中华绒螯蟹养殖及越冬暂养期间的“牛奶病”预防和控制提供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 扣蟹养殖 成蟹养殖 扣蟹越冬 二尖梅奇酵母(metschnikowia bicuspidata)
下载PDF
天津地区1例中华绒螯蟹“牛奶病”病原分离、鉴定及其病理特征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刘群 孙妍 +3 位作者 王菁 魏俊利 董学旺 陈浩楠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35-444,共10页
为探究天津地区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牛奶病”案例的病原,本研究采用流行病学调查、病原分离、18S rDNA基因序列分析、人工感染试验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来明确病原种类及其组织分布特征、时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自然发病蟹... 为探究天津地区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牛奶病”案例的病原,本研究采用流行病学调查、病原分离、18S rDNA基因序列分析、人工感染试验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来明确病原种类及其组织分布特征、时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自然发病蟹的主要临床症状包括对外界刺激反应慢或基本不反应,头胸甲腔内蓄积乳白色血淋巴,头胸部及步足基部关节膜连接处肌组织呈不透明乳白色,肝胰腺呈白色半流体糜烂状。基于18S rDNA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表明,真菌分离株P13被鉴定为二尖梅奇酵母(Metschnikowia bicuspidata)。人工感染试验结果表明,真菌分离株P13能够在实验室条件下感染健康中华绒螯蟹[累积死亡率为(55.0±2.4)%],导致实验蟹呈现与自然发病蟹相似的临床症状,且能从实验蟹中再分离出二尖梅奇酵母。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结果表明,真菌分离株P13能够侵染中华绒螯蟹肝胰腺、后肠、鳃、心脏和肌组织,引起靶组织不同程度的病理损伤并呈现时序变化特征。综上所述,二尖梅奇酵母是天津地区中华绒螯蟹“牛奶病”的病原,本文也初步揭示了该病原的主要靶组织及组织分布特征和时序变化特征,为深入研究二尖梅奇酵母的致病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为中华绒螯蟹“牛奶病”的防控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牛奶病 二尖梅奇酵母 人工感染试验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中华绒螯蟹“牛奶病”病原及其致病性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徐晓丽 罗璋 +4 位作者 钟文慧 郝俊 王彦怀 张振奎 耿绪云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23-32,共10页
针对2020年4月—5月天津地区暂养的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扣蟹大规模暴发的“牛奶病”,开展了病原分离、鉴定和致病性研究。从发病扣蟹体内分离到1株优势菌JMB-1,注射感染试验证实该菌株对中华绒螯蟹具有较强致病性,死亡率100%... 针对2020年4月—5月天津地区暂养的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扣蟹大规模暴发的“牛奶病”,开展了病原分离、鉴定和致病性研究。从发病扣蟹体内分离到1株优势菌JMB-1,注射感染试验证实该菌株对中华绒螯蟹具有较强致病性,死亡率100%,病症与自然发病蟹相同;采用浸浴方式也可感染健康中华绒螯蟹,感染率相对较低,从濒死蟹体内可分离到形态与JMB-1一致的菌株。采用细菌分离、显微镜观察、PCR等技术排除细菌、中华绒螯蟹螺原体、血卵涡鞭虫、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等病原的原发感染,确定菌株JMB-1为本次“牛奶病”的唯一确定病原。通过形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及18S rRNA、26S rRNA、ITS基因序列分析将菌株JMB-1鉴定为二尖梅奇酵母(Metschnikowia bicuspidata)。扫描电镜结果显示,病蟹肝胰腺、肌间隙及结缔组织中存在大量出芽生殖的病原菌。2020年5月—10月,对天津地区稻田中养殖的中华绒螯蟹扣蟹及成蟹进行检测,未发现二尖梅奇酵母,推测“牛奶病”的暴发与养殖环境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二尖梅奇酵母 牛奶病 致病性
下载PDF
脊尾白虾“僵尸病”的初探 被引量:2
16
作者 赵然 史文军 +9 位作者 王李宝 黎慧 于志君 胡润豪 吴旭干 沈辉 乔毅 成婕 蒋葛 万夕和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63-172,共10页
为确定2018年冬季以来江苏省沿海地区养殖脊尾白虾患“僵尸病”的病原及流行病学特点,实验采用LB培养基和PDA培养基从病虾血淋巴中分离得到直径为1~3 mm、边缘整齐、米黄色隆起菌落;人工回感实验结果显示,回感后的脊尾白虾表现出与自然... 为确定2018年冬季以来江苏省沿海地区养殖脊尾白虾患“僵尸病”的病原及流行病学特点,实验采用LB培养基和PDA培养基从病虾血淋巴中分离得到直径为1~3 mm、边缘整齐、米黄色隆起菌落;人工回感实验结果显示,回感后的脊尾白虾表现出与自然患病脊尾白虾相同的症状,并在回感脊尾白虾体内也分离出了相同的菌株,符合科赫氏法则。对该菌株进行形态观察结合18S r RNA序列对比及系统发育分析,发现分离菌株MQ2101具有酵母的典型形态,且与二尖梅奇酵母相似度达99.82%,结果表明菌株MQ2101为二尖梅奇酵母。致病性结果初步分析显示,MQ2101对脊尾白虾的半致死浓度(LD_(50))为1.39×10^(7)CFU/尾。病理学观察发现,患病脊尾白虾鳃、肌肉和肝胰腺均发生不同程度的病变,其中肝胰腺病变最为严重,肝小管呈现空泡化,管腔体积变大;在鳃和肝胰腺组织中均存在大量定殖的菌体。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每年2—5月发病迅速,发病率为5%~30%,死亡率为3%~10%。本研究确定了二尖梅奇酵母为江苏沿海地区脊尾白虾“僵尸病”的病原,其对脊尾白虾具有较强致病性,主要侵染组织为肝胰腺和鳃。以上研究结果为脊尾白虾“僵尸病”的防控提供了相关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尾白虾 僵尸病 二尖梅奇酵母 分离鉴定 病理学
下载PDF
美极梅奇酵母与酿酒酵母混合发酵对蓝莓酒品质的影响
17
作者 汤楚琦 顾秋亚 +5 位作者 周剑丽 黎帅近一 李炫辰 丁合霞 杨国华 余晓斌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8-144,共7页
该研究选择一株美极梅奇酵母(Metschnikowia pulcherrima)与一株商业酿酒酵母,分别以顺序接种及同时接种方式进行了小型蓝莓酒发酵试验。运用pH示差法、GC-MS等方法对不同发酵方式的蓝莓酒进行理化指标、颜色、功能活性成分、抗氧化能... 该研究选择一株美极梅奇酵母(Metschnikowia pulcherrima)与一株商业酿酒酵母,分别以顺序接种及同时接种方式进行了小型蓝莓酒发酵试验。运用pH示差法、GC-MS等方法对不同发酵方式的蓝莓酒进行理化指标、颜色、功能活性成分、抗氧化能力及风味物质的分析测定,以综合评价发酵蓝莓酒的品质。结果表明,顺序接种混合发酵与酿酒酵母单独发酵相比,酒精含量降低了0.8%(体积分数)。美极梅奇酵母的参与能够对蓝莓酒的颜色产生积极作用,增加了2.21%的总酚含量,同时提高了134.63%的总酯含量,其中显著提高了异戊酸乙酯、乙酸乙酯和乙酸异戊酯的含量,为蓝莓酒贡献了果香及花香香气。因此,美极梅奇酵母在改善蓝莓酒品质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极梅奇酵母 蓝莓酒 发酵特性 抗氧化活性 香气
下载PDF
饲料中添加褐藻寡糖对脊尾白虾免疫能力的影响
18
作者 史文军 王学江 +8 位作者 李峰 刘正一 迟艳 张志凯 黎慧 王李宝 孙林 万夕和 秦松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98-710,共13页
为了探究饲料中添加褐藻寡糖(AOS)对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免疫和抵抗二尖梅奇酵母(Metschnikowia bicuspidate)能力的影响,试验设置4个不同褐藻寡糖添加量处理,分别为0 mg/kg(CK)、500 mg/kg(T1)、1000 mg/kg(T2)和2000 mg... 为了探究饲料中添加褐藻寡糖(AOS)对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免疫和抵抗二尖梅奇酵母(Metschnikowia bicuspidate)能力的影响,试验设置4个不同褐藻寡糖添加量处理,分别为0 mg/kg(CK)、500 mg/kg(T1)、1000 mg/kg(T2)和2000 mg/kg(T3),在相同条件下饲养60 d。结果表明:T2处理脊尾白虾的终末质量、总质量增长率和特定生长率极显著高于CK(P<0.01);T3处理脊尾白虾存活率极显著高于CK(P<0.01)。相较于CK,T2处理脊尾白虾肝胰腺中SOD活性、肝胰腺和肌肉中ACP活性、肝胰腺和肌肉中AKP活性、肝胰腺中PO活性均极显著提高(P<0.01)。T1处理LGBP基因在脊尾白虾肝胰腺中相对表达量极显著高于CK(P<0.01),T2处理SOD、LGBP基因在脊尾白虾肝胰腺中相对表达量均极显著高于CK(P<0.01),各处理LZM、SR和CTSB基因在脊尾白虾肝胰腺中相对表达量与CK均无显著差异(P>0.05)。表明饲料中添加1000 mg/kg褐藻寡糖可以有效提高脊尾白虾体内部分抗氧化和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量,提高脊尾白虾的抗氧化水平和免疫能力。基因相对表达量检测结果与酶活性检测结果一致。攻毒试验中,T1、T2和T3处理脊尾白虾存活率在第3~5 d均极显著高于CK(P<0.01),但各处理脊尾白虾最终存活率和CK相同,表明褐藻寡糖对二尖梅奇酵母MQ2101具有一定的防控作用,但并不能提高感染后的最终存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尾白虾 褐藻寡糖 二尖梅奇酵母 免疫能力
下载PDF
复配保鲜剂与美极梅奇酵母处理对火龙果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黎晓媚 何雪梅 +4 位作者 李静 王艳华 陈瑜娴 孙健 李丽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1期183-189,共7页
该文以红肉火龙果为试验材料,将复配保鲜剂(纳他霉素,乙二胺四乙酸二钠,果胶)、美极梅奇酵母(Metschnikowia pulcherrima,菌株编号CICC32343)分别处理火龙果,以蒸馏水处理为对照(记作CK),在(25±2)℃和(75±5)%相对湿度条件下,... 该文以红肉火龙果为试验材料,将复配保鲜剂(纳他霉素,乙二胺四乙酸二钠,果胶)、美极梅奇酵母(Metschnikowia pulcherrima,菌株编号CICC32343)分别处理火龙果,以蒸馏水处理为对照(记作CK),在(25±2)℃和(75±5)%相对湿度条件下,将火龙果放于货架上,贮藏10 d。对火龙果的感官指标、理化指标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贮藏10 d时,复配保鲜剂组的失重率为12.917%,显著低于CK组的14.048%和酵母组的16.202%(P<0.05,下同);复配保鲜剂组和酵母组的腐烂率显著低于CK组;复配保鲜剂和酵母可延缓的果皮a*值、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下降,维持较高的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活性;另外,复配保鲜剂对火龙果的硬度、维生素C含量的下降起到显著的延缓作用,保持较高的总黄酮含量,抑制丙二醛含量的上升,延缓过氧化氢酶活性峰值;且抗坏血酸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高于酵母组。复配保鲜剂和酵母均能对火龙果起到一定的保鲜作用,其中,复配保鲜剂的整体保鲜效果较好,能更好地维持火龙果的商业价值。比较复配保鲜剂和美极梅奇酵母对火龙果品质的保鲜效果,为火龙果保鲜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龙果 复配保鲜 美极梅奇酵母保鲜 生理生化 酶活性
下载PDF
美极梅奇酵母抑制芒果炭疽菌的拮抗机理初探 被引量:5
20
作者 田亚琴 葛念念 +1 位作者 周易 邵远志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82-86,91,共6页
通过体内体外实验,评价了美极梅奇酵母(Metschnikowia pulcherrima,M.pulcherrima)对芒果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C.gloeosporioides)的抑菌效果。结果表明:在YPD培养基中美极梅奇酵母对胶孢炭疽菌有明显的抑菌效果;在1... 通过体内体外实验,评价了美极梅奇酵母(Metschnikowia pulcherrima,M.pulcherrima)对芒果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C.gloeosporioides)的抑菌效果。结果表明:在YPD培养基中美极梅奇酵母对胶孢炭疽菌有明显的抑菌效果;在15℃和25℃贮藏条件下,在芒果果实上美极梅奇酵母对病原菌的抑菌率达到了57.81%和40.87%。同时对抑菌机理做了初步探索:扫描电镜显示,酵母菌能够产生物膜,抑制胶孢炭疽菌的入侵;美极梅奇酵母分泌胞外裂解酶-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能有效抑制胶孢炭疽菌繁殖;拮抗酵母微量吸收周围环境中的铁元素,增强了抑菌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极梅奇酵母 芒果果实 炭疽病 作用机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