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尤建良教授运用微调平衡理论治疗恶性肿瘤转移的临床经验 被引量:3
1
作者 江雨晨 《中医临床研究》 2019年第29期106-108,共3页
尤建良教授行医30余载,学验颇丰,本文就尤建良教授运用微调平衡理论治疗恶性肿瘤转移的经验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为临床诊治提供指导。
关键词 恶性肿瘤转移 尤建良教授 微调平衡理论 临床经验
下载PDF
血清S100B、MBP、NSE水平在恶性肿瘤脑转移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7
2
作者 何程祖 池小钜 +1 位作者 蓝东 王莉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7年第10期1479-1481,共3页
目的:探讨血清S100B、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髓鞘碱性蛋白(MBP)水平对恶性肿瘤脑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9月至2016年9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内科和广西宾阳县人民医院肿瘤科接受治疗的88例恶性肿瘤患者,根据... 目的:探讨血清S100B、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髓鞘碱性蛋白(MBP)水平对恶性肿瘤脑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9月至2016年9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内科和广西宾阳县人民医院肿瘤科接受治疗的88例恶性肿瘤患者,根据是否发生脑转移分为转移组(38例)和未转移组(50例)。另选取同期在本院行健康体检的5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3组血清中S100B、MBP、NSE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S100B、MBP、NSE蛋白用于诊断恶性肿瘤脑转移的价值。结果:转移组患者血清S100B、MBP、NSE水平均明显高于未转移组和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血清S100B、MBP、NSE用于诊断恶性肿瘤脑转移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均大于80.0%,AUC均大于0.800。结论:血清S100B、MBP、NSE可作为恶性肿瘤脑转移的可靠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100B MBP NSE 恶性肿瘤脑转移 诊断价值
下载PDF
调强放疗联合内生场热疗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性疼痛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于娇 田应选 +1 位作者 彭建美 余敏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19年第22期4069-4073,共5页
目的:观察调强放疗联合内生场热疗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性疼痛的近期疗效。方法:92例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46例)和对照组(46例)。实验组在放疗后1 h内行内生场热疗,对照组行单纯放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生活质量、... 目的:观察调强放疗联合内生场热疗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性疼痛的近期疗效。方法:92例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46例)和对照组(46例)。实验组在放疗后1 h内行内生场热疗,对照组行单纯放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生活质量、活动能力变化情况以及爆发痛发生次数、不良反应状况。结果:放疗后两组NRS评分、活动能力分级均较放疗前降低,KPS评分均较放疗前升高(P<0.05),且上述观察指标实验组较对照组放疗前后变化更显著(P<0.05);放疗结束时实验组NRS、KPS及活动能力改善显效率、总有效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放疗过程中爆发痛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毒副反应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调强放疗联合内生场热疗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性疼痛近期疗效显著,可明显缓解疼痛,改善生活质量,提高活动能力,降低爆发痛次数,且不增加毒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强放疗 内生场热疗 恶性肿瘤骨转移 疼痛
下载PDF
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放疗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的循证药物经济学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熊芬 冯时茵 +3 位作者 张俊仪 唐洪梅 蔡庆群 丘振文 《中医肿瘤学杂志》 2019年第5期41-48,共8页
目的基于Meta分析评价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放疗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经济性。方法计算机系统检索PubMed、Embase和中国知网(CNKI)、维普(VIP)、万方数据库,检索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放疗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的随机对照试验(... 目的基于Meta分析评价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放疗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经济性。方法计算机系统检索PubMed、Embase和中国知网(CNKI)、维普(VIP)、万方数据库,检索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放疗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以疼痛缓解率为临床疗效指标,利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采用成本-效果分析进行经济学评价。结果共纳入11篇文献,总计783例患者,其中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放疗治疗组395例,单纯放疗组388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联合放疗组的疼痛缓解率和单纯放疗组相比具有显著优势[OR=2.27,95%CI(1.58,3.26),P<0.000 01],。单纯放疗组致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高于联合放疗组,但胃肠道反应的发生率低于联合放疗组。构建决策树模型,采用成本—效果分析法,结果显示联合放疗组(C/E=264.06)比单纯放疗组(C/E=285.39)更具有经济性,敏感性分析结果证明该结论具有稳定性。结论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放疗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有较好疗效、较低的不良反应和更好的经济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肿瘤骨转移 骨痛 复方苦参注射液 放疗 Meta分析 药物经济学
下载PDF
放射性核素氯化锶联合唑来膦酸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的疗效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尚巧玲 李沛 +1 位作者 陈战磊 陈雪 《医药论坛杂志》 2023年第6期28-31,共4页
目的 探讨放射性核素绿化锶(^(89)SrCl_(2))与唑来膦酸联合对恶性肿瘤骨转移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对生活质量的调节作用。方法 本次研究对象为河南省人民医院核医学科2019年1月—2022年1月收治的40例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 目的 探讨放射性核素绿化锶(^(89)SrCl_(2))与唑来膦酸联合对恶性肿瘤骨转移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对生活质量的调节作用。方法 本次研究对象为河南省人民医院核医学科2019年1月—2022年1月收治的40例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式将其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18例单纯使用^(89)SrCl_(2)治疗,观察组22例使用^(89)SrCl_(2)联合唑来膦酸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 观察组总缓解率为90.91%,高于对照组的7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骨转移灶的总有效率为72.73%,高于对照组的44.44%(P<0.05);观察组疼痛缓解起效明显短于对照组,而持续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SF-36生活质量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504.65±30.59)分,高于对照组的(440.25±26.69)分,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体温上升2例,血钙异常2例,胃肠道反应3例,总发生率31.82%,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89)SrCl_(2)与唑来膦酸联合可有效减轻恶性肿瘤骨转移引起的骨痛程度,并强化对骨转移灶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性核素氯化锶 唑来膦酸 恶性肿瘤骨转移 生活质量 骨痛
原文传递
独活寄生汤联合唑来磷酸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3
6
作者 邢玮 曹玉风 +1 位作者 郑心 袁少静 《中医临床研究》 2020年第33期47-50,共4页
目的:观察独活寄生汤联合唑来磷酸治疗肝肾亏虚型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恶性肿瘤骨转移肝肾亏虚型患者110例,以随机抽签法将其分为对照组(53例)与观察组(57例)。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原发疾病、分期等方... 目的:观察独活寄生汤联合唑来磷酸治疗肝肾亏虚型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恶性肿瘤骨转移肝肾亏虚型患者110例,以随机抽签法将其分为对照组(53例)与观察组(57例)。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原发疾病、分期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在常规营养支持及止痛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唑来磷酸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独活寄生汤口服。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评分、疼痛数字评价量表(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生化指标、不良反应的差异。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在总体生活质量、症状领域、功能领域各维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疼痛评分、镇痛起效时间、疼痛持续时间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血钙、血清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血红蛋白(Hemoglobin,Hb)、血小板(Platelet,PLT)及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水平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所致的不良反应总发生例数低于对照组。结论:独活寄生汤联合唑来磷酸治疗肝肾亏虚型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可明显改善其生活质量与生化指标,且缓解疼痛效果更显著,优于单纯应用唑来磷酸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独活寄生汤 唑来磷酸 恶性肿瘤骨转移 肝肾亏虚型 临床疗效
下载PDF
中西医结合对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疼痛干预效果观察 被引量:2
7
作者 谢俊宇 侯恩存 《中国社区医师》 2018年第6期106-106,108,共2页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在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中疼痛干预的效果。方法:收治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90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西医疼痛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中医进行疼痛干预。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疼痛评分比对照组...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在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中疼痛干预的效果。方法:收治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90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西医疼痛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中医进行疼痛干预。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疼痛评分比对照组轻;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进行中西医结合干预,能够显著缓解患者的疼痛程度,改善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 恶性肿瘤骨转移 疼痛干预
下载PDF
唑来膦酸联合放疗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疗效观察 被引量:2
8
作者 杨莉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8年第4期44-45,共2页
目的观察唑来膦酸联合放疗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6年6月医院收治的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2组患者均接受放疗,试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唑来膦酸,比较2组的... 目的观察唑来膦酸联合放疗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6年6月医院收治的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2组患者均接受放疗,试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唑来膦酸,比较2组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0.0%,明显大于对照组的6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期间,试验组和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2.5%、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对于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在放疗的基础上同时给予唑来膦酸进行治疗,能明显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缓解患者痛疼,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肿瘤骨转移 唑来膦酸 放疗
下载PDF
恶性肿瘤中枢神经系统转移诊治相关问题的思考
9
作者 梁晓华 周鑫莉 李静 《中华转移性肿瘤杂志》 2023年第3期315-319,共5页
恶性肿瘤中枢神经系统转移包括脑实质转移和软脑膜转移。中枢神经系统转移患者最佳治疗涉及多学科方法, 包括支持治疗、局部治疗如手术、立体定向放疗和全脑放疗以及全身治疗。本文就脑转移治疗的药物选择、放疗选择、脑膜转移诊断以及... 恶性肿瘤中枢神经系统转移包括脑实质转移和软脑膜转移。中枢神经系统转移患者最佳治疗涉及多学科方法, 包括支持治疗、局部治疗如手术、立体定向放疗和全脑放疗以及全身治疗。本文就脑转移治疗的药物选择、放疗选择、脑膜转移诊断以及脑脊液分流术等相关问题的思考做一简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枢神经系统转移/恶性肿瘤 脑室腹腔分流术 靶向治疗 放射疗法
原文传递
骨转移瘤中侧群细胞的初步分析
10
作者 李迅 白靖平 +4 位作者 纪卫政 单娇宇 杨顺娥 江仁斌 何祖胜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1年第5期486-489,共4页
目的研究骨转移瘤原代细胞中是否存在干细胞样侧群细胞(SP细胞)。方法对乳腺癌、非小细胞肺癌、前列腺癌、肾癌及宫颈癌骨转移瘤原代细胞进行Hoechst33342染色,应用荧光显微镜直接进行观察,检测骨转移瘤原代细胞中是否存在SP细胞及非SP... 目的研究骨转移瘤原代细胞中是否存在干细胞样侧群细胞(SP细胞)。方法对乳腺癌、非小细胞肺癌、前列腺癌、肾癌及宫颈癌骨转移瘤原代细胞进行Hoechst33342染色,应用荧光显微镜直接进行观察,检测骨转移瘤原代细胞中是否存在SP细胞及非SP细胞,并给予维拉帕米拮抗剂,观察各骨转移瘤瘤细胞中SP细胞亚群染色变化情况。结果所检测的乳腺癌、非小细胞肺癌、前列腺癌、肾癌及宫颈癌骨转移瘤原代细胞中均存在SP细胞。荧光显微镜下,SP细胞体积较非SP细胞小,SP细胞胞核蓝色荧光呈淡染或消失;非SP细胞经染色后发出较强的蓝色荧光。给予维拉帕米拮抗剂后,各骨转移瘤细胞中胞核发蓝色荧光的细胞数目明显增多。结论乳腺癌、非小细胞肺癌、前列腺癌、肾癌及宫颈癌骨转移瘤原代细胞中存在干细胞样的SP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转移瘤 肿瘤干细胞 SP细胞 荧光显微镜
下载PDF
唑来膦酸联合放疗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的临床疗效
11
作者 金永 《大医生》 2019年第21期124-125,共2页
目的 观察唑来膦酸联合放疗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6年9月至2019年2月江苏省泗洪县分金亭医院收治的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80例,采用信封法分为放疗组、联合治疗组,各40例.放疗组接受常规放疗,联合治疗组则在放疗治疗... 目的 观察唑来膦酸联合放疗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6年9月至2019年2月江苏省泗洪县分金亭医院收治的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80例,采用信封法分为放疗组、联合治疗组,各40例.放疗组接受常规放疗,联合治疗组则在放疗治疗同时给予唑来膦酸,评估2组疗效,对比不良反应.结果 此次观察中联合治疗组缓解率显著高于放疗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唑来膦酸联合放疗可提高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唑来膦酸 放疗 恶性肿瘤骨转移 临床疗效 对比研究
下载PDF
唑来膦酸治疗76例恶性肿瘤骨转移性疼痛 被引量:11
12
作者 陶莉 王洪林 +4 位作者 陈剑 李纲 王妹兴 李安琪 王中吉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12期1057-1059,共3页
背景与目的:双磷酸盐被广泛的用于治疗肿瘤骨转移或多发性骨髓瘤引起的骨破坏,其机制是抑制破骨细胞介导的骨吸收。现有的双磷酸盐中,唑来膦酸是在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几乎用于所有的实体瘤骨转移的治疗。本研究探讨唑来膦酸治... 背景与目的:双磷酸盐被广泛的用于治疗肿瘤骨转移或多发性骨髓瘤引起的骨破坏,其机制是抑制破骨细胞介导的骨吸收。现有的双磷酸盐中,唑来膦酸是在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几乎用于所有的实体瘤骨转移的治疗。本研究探讨唑来膦酸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性疼痛的镇痛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76例恶性骨转移性疼痛的患者每次给予唑来膦酸注射液4mg,用100ml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注射液稀释后静脉滴注,每3~4周一次,至少连续2次。结果:临床镇痛骨转移灶止痛效果:完全缓解18.4%(14/76),明显缓解26.3%(20/76),中度缓解34.2%(26/76),轻度缓解21.1%(16/76),中位起效缓解时间第4天,中位缓解持续时间27d。主要不良反应为发热、消化道反应、短暂性骨痛加重、肌酐轻度升高、低血膦及低血钙,但反应轻,不需特殊处理。结论:唑来膦酸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有明显镇痛效果,药效维持时间较长,使用方便,不良反应轻,患者容易接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唑来膦酸 骨转移性疼痛 不良反应
下载PDF
108例恶性肿瘤骨转移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6
13
作者 赵瑞华 樊青霞 《肿瘤基础与临床》 2008年第4期316-318,共3页
目的总结分析恶性肿瘤骨转移发病特点及临床表现,以提高骨转移瘤的诊治水平。方法对108例恶性肿瘤骨转移的临床特点及近期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恶性肿瘤骨转移以40~80岁为发病高峰(78.7%),原发灶男性以肺癌,女性以乳腺癌最... 目的总结分析恶性肿瘤骨转移发病特点及临床表现,以提高骨转移瘤的诊治水平。方法对108例恶性肿瘤骨转移的临床特点及近期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恶性肿瘤骨转移以40~80岁为发病高峰(78.7%),原发灶男性以肺癌,女性以乳腺癌最为多见。转移部位以脊柱、肋骨、骨盆等部位多见。多数患者(86.1%)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疼痛,少数以局部肿块、功能障碍、病理性骨折甚至截瘫为主要临床表现,13.9%的患者仅以原发灶症状就诊时发现骨转移。影像学以溶骨性多见(79.3%),16.7%的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碱性磷酸酶升高。治疗以全身治疗为主,采用化疗、内分泌治疗、生物治疗、双膦酸盐类药物、止痛药应用及放疗、姑息性手术等综合治疗手段。结论恶性肿瘤骨转移发生率较高,临床表现复杂,应结合骨扫描、X线、CT等手段早期诊断、综合治疗,以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转移 恶性肿瘤 临床分析
下载PDF
肺外恶性肿瘤的部位和病理类型与其肺内孤立性病灶性质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李成洲 肖湘生 +3 位作者 李玉莉 刘士远 李惠民 张庆华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21-126,共6页
目的 探讨不同部位的肺外恶性肿瘤与其肺内孤立性病灶(ETM SPL)为转移、原发性支气管肺癌和良性病灶的相关性。 资料与方法 搜集经证实的ETM SPL 103例,回顾性分析不同部位的肺外原发肿瘤病理类型与肺内孤立性病灶性质,结合肺内病灶... 目的 探讨不同部位的肺外恶性肿瘤与其肺内孤立性病灶(ETM SPL)为转移、原发性支气管肺癌和良性病灶的相关性。 资料与方法 搜集经证实的ETM SPL 103例,回顾性分析不同部位的肺外原发肿瘤病理类型与肺内孤立性病灶性质,结合肺内病灶的CT形态学特征等多因素统计学分析,评价其与肺内病灶性质的相关性和诊断意义。 结果 103例中原发性支气管肺癌48例,孤立性转移瘤48例,良性病灶7例。除2例炎性肉芽肿经临床证实外,其余均经病理证实。14例头颈部肿瘤中肺部孤立性病灶8例为原发性支气管肺癌,4例为转移癌,2例为肺结核。14例乳腺癌中,肺内病灶11例为原发性支气管肺癌,2例为转移癌,炎性肉芽肿1例。食管癌6例,其肺内病灶5例为原发性支气管肺癌,1例为良性病灶。贲门、胃和十二指肠癌17例,肺内病灶12例为原发性肺癌,5例为转移性癌。18例大肠癌中,肺内病灶13例为转移癌,4例为原发性肺癌,1例为炎性肉芽肿。8例肾细胞癌中 7例肺内病灶为转移,1例为右上肺泡细胞癌。肝细胞癌(5例)、胆总管高分化腺癌(1例)和胰头癌(1例),除1例肝左叶原发性肝腺癌患者,其右上肺为原发性鳞状细胞癌外,其余均属转移癌。4 例骨肉瘤和 1 例左大腿横纹肌肉瘤,除1例为错构瘤外,其余均为肺内孤立性转移瘤。6例淋巴瘤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外恶性肿瘤 肿瘤部位 病理类型 肺内孤立性病灶 肿瘤转移 CT表现
下载PDF
唑来膦酸治疗80例恶性肿瘤骨转移性疼痛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福林 胡云峰 刘敏 《延安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2009年第1期17-18,共2页
目的评价注射用唑来膦酸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性疼痛镇疼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80例恶性肿瘤骨转移性疼痛的患者,每次给予唑来膦酸注射液4mg,用生理盐水100m l稀释后静脉滴注,每3~4周1次,至少连续2次。结果临床镇痛骨转移止痛效果:显效27.... 目的评价注射用唑来膦酸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性疼痛镇疼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80例恶性肿瘤骨转移性疼痛的患者,每次给予唑来膦酸注射液4mg,用生理盐水100m l稀释后静脉滴注,每3~4周1次,至少连续2次。结果临床镇痛骨转移止痛效果:显效27.5%(21/80),有效42.5%(34/80),总有效率70%,活动能力总改善率65%(52/80),生活质量改善总有效率67.5%(54/80)。主要不良反应为发热、一过性肌肉骨关节痛、流感样症状等,反应轻,不需特殊处理。结论唑来膦酸注射液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疼痛有效,时间短,不良反应轻,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唑来膦酸 骨转移性疼痛 不良反应
下载PDF
盐酸曲马多缓释片联合丁香散外敷疗法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性疼痛的效果研究
16
作者 陈孝卫 《当代医药论丛》 2020年第14期194-195,共2页
目的:研究分析对恶性肿瘤骨转移性疼痛患者采用盐酸曲马多缓释片联合丁香散外敷疗法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分层抽样法选取海南省第二人民医院2017年7月至2019年6月接诊的恶性肿瘤骨转移性疼痛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双号... 目的:研究分析对恶性肿瘤骨转移性疼痛患者采用盐酸曲马多缓释片联合丁香散外敷疗法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分层抽样法选取海南省第二人民医院2017年7月至2019年6月接诊的恶性肿瘤骨转移性疼痛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双号分组法将其分为盐-丁组和盐酸曲马多组(35例/组)。为盐酸曲马多组患者采用盐酸曲马多缓释片进行治疗,为盐-丁组患者采用盐酸曲马多缓释片联合丁香散外敷疗法进行治疗。然后对比两组患者的疼痛缓解率和VAS评分。结果:1)治疗4周后,盐-丁组患者的疼痛缓解率高于盐酸曲马多组患者,P<0.05。2)治疗2周后和治疗4周后,盐-丁组患者的VAS评分均低于盐酸曲马多组患者,P<0.05。结论:对恶性肿瘤骨转移性疼痛患者采用盐酸曲马多缓释片联合丁香散外敷疗法进行治疗可显著减轻其疼痛的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酸曲马多缓释片 丁香散外敷疗法 恶性肿瘤骨转移性疼痛
下载PDF
介入治疗胃肠道恶性肿瘤肝转移瘤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钱震 祝子祎 袁牧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2年第23期98-102,共5页
目的 探讨介入治疗胃肠道恶性肿瘤肝转移瘤的效果。方法 60例胃肠道恶性肿瘤肝转移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使用FOLFOX方案进行全身化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肝动脉灌注化疗(HAIC)进行介入治疗。比较两组... 目的 探讨介入治疗胃肠道恶性肿瘤肝转移瘤的效果。方法 60例胃肠道恶性肿瘤肝转移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使用FOLFOX方案进行全身化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肝动脉灌注化疗(HAIC)进行介入治疗。比较两组的近期疗效、肿瘤标志物[糖类抗原19-9(CA19-9)、糖类抗原125(CA125)、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癌胚抗原(CEA)、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肝功能及其他血生化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白细胞计数(WBC)]、毒副反应发生情况、生存指标。结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40.00%、临床控制率为7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3.33%、4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CA19-9、CA125、Cyfra21-1、CEA、VEGF水平分别为(122.03±19.78)U/ml、(17.26±5.49)U/ml、(1.74±0.65)ng/ml、(3.98±0.76)μg/L、(209.56±60.47)ng/L,均低于对照组的(154.36±23.90)U/ml、(33.75±8.07)U/ml、(3.58±0.93)ng/ml、(7.59±1.13)μg/L、(256.72±74.93)n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两组血清ALT、AST、TBIL、ALB、Hb、WBC水平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胃肠道反应、腹泻、手足综合征、感觉神经障碍、肾功能异常、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无进展生存时间(7.24±2.75)个月、总生存时间(15.43±3.87)个月长于对照组的(5.03±2.32)、(11.76±3.01)个月,1年生存率56.67%高于对照组的3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介入治疗胃肠道恶性肿瘤肝转移瘤的效果显著,能提高对肿瘤的控制力,降低肿瘤标志物水平,对肝功能影响较小,也不增加毒副反应,有助于延长生存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恶性肿瘤肝转移瘤 介入治疗 肝动脉灌注化疗 肿瘤标志物 肝功能 毒副反应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