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Stable Copper-based Metal-Azolate Framework for Efficient Electroreduction of CO_(2)to C_(2+)Products
1
作者 LIU Yuan-Yuan ZHU Hao-Lin +1 位作者 LIAO Pei-Qin CHEN Xiao-Ming 《Chemical Research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4期664-669,共6页
Driven by renewable or excess electrical energy,electrochemical CO_(2)reduction reaction(eCO_(2)RR)represents a promising carbon-neutral approach to generating valuable low-carbon fuels by consuming CO_(2)and H_(2)O.C... Driven by renewable or excess electrical energy,electrochemical CO_(2)reduction reaction(eCO_(2)RR)represents a promising carbon-neutral approach to generating valuable low-carbon fuels by consuming CO_(2)and H_(2)O.C_(2+)products are one of the most economically valuable products among the reduction species of eCO_(2)RR,but there are still some challenges,such as low selectivity or low current density.In this work,we showed that a copper-based metal-azolate framework(MAF),denoted as MAF-203,exhibits the high performance of eCO_(2)RR to yield C_(2+)products with the Faradaic efficiency(C_(2+))of 52.5%and a current density of 660 mA/cm^(2)at-1.2 V vs.RHE in a flow cell device under alkaline condition.Controlled experiment,in situ infrared spectroscopy and the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DFT)calculations showed that the electron donating effect of methyl substituents on organic ligands of the copper-based MAF could enhance the ligand field and activation of key intermediates(*CO and*CHO species),thus promoting the coupling of*CO and*CHO for yielding C_(2+)produc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tal-organic framework Carbon dioxide ELECTROREDUCTION C_(2+)product metal-azolate framework
原文传递
二维金属偶氮盐框架用于高效二氧化碳光还原
2
作者 谷建霞 王龄欣 +8 位作者 韩旭 贺敬婷 由思琦 董曼 单国刚 何丹凤 周付江 孙春义 苏忠民 《Science China Materials》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8期2637-2644,共8页
由可见光驱动的将CO_(2)转化为高附加值燃料是一种清洁可再生的技术,有助于控制全球变暖和应对能源短缺.近年来,二维的金属偶氮盐框架(2D MAFs)因其特定的电子传输路径、高度暴露的表面活性位点及可调节的吸光能力,在CO_(2)光还原研究... 由可见光驱动的将CO_(2)转化为高附加值燃料是一种清洁可再生的技术,有助于控制全球变暖和应对能源短缺.近年来,二维的金属偶氮盐框架(2D MAFs)因其特定的电子传输路径、高度暴露的表面活性位点及可调节的吸光能力,在CO_(2)光还原研究中备受关注.然而,对其在该领域的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本文设计了一种新型二维MAFs(compound 1),通过四-(4-四唑基苯基)乙烯(H;4;TTPE)与钴的自组装实现了对CO_(2)的光还原.作为对比,通过类似的合成过程构建了具有三维结构的compound 2.非均相光催化实验结果显示,2D compound 1的光还原性能明显优于3D compound 2,在相同条件下,其CO产率高达11.56 mmol g^(-1)h^(-1),是compound 2(1.94 mmol g^(-1)h^(-1))的6倍.这一性能优势源于compound 1独特的二维结构,其不仅具有有利于CO_(2)还原的能级,还能在整个CO_(2)光还原过程中促进电子-空穴高效分离.本工作为设计适用于高效CO_(2)光还原的2D MAFs光催化剂指引了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还原 表面活性位 能源短缺 二维结构 二氧化碳 三维结构 传输路径 全球变暖
原文传递
调节金属有机框架的配体场实现在工业电流密度下将CO_(2)高选择性还原为碳氢化合物
3
作者 薛欢 黄嘉润 +4 位作者 王志烁 赵振华 石文 廖培钦 陈小明 《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10期102-108,共7页
电化学CO_(2)还原反应(eCO_(2)RR)利用可再生能源将CO_(2)转化为增值化学品,因而得到广泛关注.然而,目前已报道的电催化剂倾向于将CO_(2)转化为HCOOH和CO,而不是增值化学品.金属有机框架(MOF)由于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可调的结构和丰富... 电化学CO_(2)还原反应(eCO_(2)RR)利用可再生能源将CO_(2)转化为增值化学品,因而得到广泛关注.然而,目前已报道的电催化剂倾向于将CO_(2)转化为HCOOH和CO,而不是增值化学品.金属有机框架(MOF)由于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可调的结构和丰富的活性位点,已被广泛应用于多相催化、气体储存和气体分离等领域.MOF是研究结构-性能关系的理想平台.金属多氮唑框架(MAF)是一类具有较好化学稳定性的MOF,但在电催化方面的研究很少.本文合成了三种具有相同四铜(Ⅱ)簇单元的金属多氮唑框架(Cu-BTP,Cu-BTTri和Cu-BTT),分别由吡唑、三氮唑和四氮唑衍生配体构成.配体的pKa值依次为H_(3)BTP(pKa=19.8)>H_(3)BTTri(pKa=13.9)>H3BTT(pKa=4.9),表明与BTTri3-和BTT3-相比,BTP3-具有最高的配体场强或配位能力.在相同条件下,对三种MAFs材料进行了电催化CO_(2)还原性能测试.其中,基于吡唑配体的Cu-BTP在流动电解池中电流密度可达1.25 A cm-2,碳氢产物的选择性达到82%(CH_(4)为60%,C_(2)H_(4)为22%).在1.25 A cm-2下连续运行60 h后,催化剂性能未见明显变化.三种MAFs材料对碳氢产物选择性的顺序为Cu-BTP(81%)>Cu-BTTri(60%)>Cu-BTT(49%),与配体的pKa顺序一致,说明配体场的场强对eCO_(2)RR的烃类产物选择性有重要影响.13CO_(2)同位素电化学实验证实了气液产物中的碳来自于CO_(2).X射线衍射图谱、扫描电镜、透射电镜、X射线吸收光谱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结果表明,Cu-BTP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揭示了三种MAFs的eCO_(2)RR反应机制.Cu-BTP(Cu:+0.95,N:-0.75)中铜离子和配位氮原子的电荷均低于Cu-BTTri(Cu:+0.99,N:-0.28)和Cu-BTT(Cu:+1.02,N:-0.16),该结果归因于配位N原子周围的电子密度与pKa数值呈正相关.最强的路易斯碱度和配体场场强导致Cu-BTP中金属簇的Cu-N4位点上电子密度最大,因此金属中心的路易斯碱度增强最多.相应地,Cu(Ⅱ)在Cu-BTP中的晶体场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有机框架 金属氮酸盐框架 碳氢化合物 电催化
下载PDF
金属多氮唑骨架材料(MAF-6)作为棉籽油添加剂的摩擦学性能
4
作者 王利杰 原敏 +2 位作者 赵昕蕊 徐红 董晋湘 《润滑与密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6-61,81,共7页
采用模板剂法合成金属多氮唑骨架材料(MAF-6),通过SRV-V高频线性往复摩擦磨损试验机研究其作为润滑油固体添加剂的摩擦学性能。利用3D白光干涉仪、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能谱分析(EDS)等表征手段分析磨损表面形貌及元素分布,探讨MA... 采用模板剂法合成金属多氮唑骨架材料(MAF-6),通过SRV-V高频线性往复摩擦磨损试验机研究其作为润滑油固体添加剂的摩擦学性能。利用3D白光干涉仪、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能谱分析(EDS)等表征手段分析磨损表面形貌及元素分布,探讨MAF-6的润滑机制。结果表明:MAF-6作为添加剂能有效提高棉籽油的抗磨性能,MAF-6质量分数为0.50%时油品表现出最佳的抗磨性能;在高往复频率和运行载荷下MAF-6的抗磨效果更显著,在最佳添加量下可使基础油抗磨性能提升30%以上。磨损表面EDS元素分析发现,MAF-6的特征元素转移到了摩擦副表面,这表明MAF-6良好的抗磨性能主要与其柔性晶体结构和在摩擦副表面形成的物理吸附膜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添加剂 金属多氮唑骨架材料 润滑 摩擦磨损
下载PDF
Zn-MAF-6修饰碳糊电极灵敏测定Pb^(2+)的研究
5
作者 朱皓 刘洁 张钱丽 《苏州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1年第2期38-43,共6页
用快速沉淀法合成了一种金属偶氮类框架材料(Zn-MAF-6),并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合成的Zn-MAF-6材料进行了表征。用Zn-MAF-6构建碳糊修饰电极,研究其对Pb^(2+)的灵敏检测,探究缓冲溶液pH值、... 用快速沉淀法合成了一种金属偶氮类框架材料(Zn-MAF-6),并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合成的Zn-MAF-6材料进行了表征。用Zn-MAF-6构建碳糊修饰电极,研究其对Pb^(2+)的灵敏检测,探究缓冲溶液pH值、富集时间、富集电位等对测定的影响。结果表明:Zn-MAF-6修饰碳糊电极在0.2 mol·L^(-1) HAc-NaAc缓冲溶液(pH=4.8)中,于-1.2 V处富集200 s,溶出峰电流和Pb^(2+)在0.1~1.0μmol·L^(-1)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检出限为2.35 nmol·L^(-1)。该修饰电极具有良好的抗干扰性和重现性,为Pb^(2+)的灵敏测定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偶氮类框架材料(Zn-MAF-6) 碳糊修饰电极 阳极溶出伏安法 Pb^(2+)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