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京地区一次典型大雾天气过程的边界层特征分析 被引量:55
1
作者 刘熙明 胡非 +2 位作者 邹海波 曹晓彦 窦军霞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174-1182,共9页
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325 m铁塔15层风、温、湿梯度观测资料和3层超声资料,对2002年12月1-4日发生在北京地区的持续大雾天气过程进行近地面层大气边界层特征分析。结果表明,近地面大气边界层较大的相对湿度(〉70%)、较小的风... 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325 m铁塔15层风、温、湿梯度观测资料和3层超声资料,对2002年12月1-4日发生在北京地区的持续大雾天气过程进行近地面层大气边界层特征分析。结果表明,近地面大气边界层较大的相对湿度(〉70%)、较小的风速(〈3.0 m·s^-1)和风速垂直切变(〈0.02 s^-1)、稳定的层结结构以及较低的气温是北京持续大雾天气形成的主要原因。冷空气的侵入使得边界层相对湿度迅速减小,风速和风速垂直切变增大,破坏近地面大气边界层的结构,导致大雾的消散。分析还发现,大雾的维持与消散主要受风场等动力因素的影响,热力层结是大雾维持和消散的必要条件。冷空气的侵入自上而下影响平均风场,而对湍流风场的影响则是自下而上的。尺度分析结果表明,大雾期间,近地面边界层内中尺度动量通量和感热通量都大于湍流尺度的,中尺度动量通量与平均风速基本呈反相关;冷空气的侵入使得湍流通量显著加强,是导致大雾天气消失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地区 大雾 城市边界层 湍流 中尺度通量
下载PDF
北京地区一次PM2.5重污染过程的边界层特征分析 被引量:17
2
作者 贺园园 胡非 +1 位作者 刘郁珏 刘磊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61-72,共12页
利用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和美国大使馆的细颗粒物(PM2.5)逐时监测数据,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325 m气象梯度塔资料以及实况天气图和探空资料,对2015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北京的PM2.5重污染过程的边界层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 利用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和美国大使馆的细颗粒物(PM2.5)逐时监测数据,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325 m气象梯度塔资料以及实况天气图和探空资料,对2015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北京的PM2.5重污染过程的边界层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这次重污染过程持续时间长、强度大,其中PM2.5浓度超过75μg/m3的时次共计126 h,超过150μg/m3共计116 h,小时最高PM2.5浓度为522μg/m3。在高低空环流场配置的影响下,近地面静风和多层逆温结构抑制了污染物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输送,加上边界层内的深厚湿层,使得其中气溶胶不断吸湿增长,高PM2.5浓度得以维持。在重污染期间,湍流动能较低,不利于污染物的水平和垂直扩散。垂直方向的湍流动能一直占水平方向的15%~20%左右,水平湍流动能占主要贡献。摩擦速度与湍流动能呈现出相似的变化趋势,不同高度之间的摩擦速度差别不大。超出前后时次一个数量级的湍流强度尖峰的出现是湍流场发生调整的一个信号,是PM2.5浓度发生剧烈转变的前兆,预示着污染状况更加糟糕。重污染过程中感热通量的输送方向为从地面向大气输送,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都大幅减少,并且表现出明显的日变化特征。对湍流功率谱计算和分析表明,在重污染过程期间,时间尺度为5 min至6 h的中尺度过程对从地面到大气方向的动量和热量通量输送做出了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污染 细颗粒物(PM2.5) 大气边界层 大气湍流 中尺度通量 动量通量 热通量
下载PDF
一次冷锋过境过程的中尺度通量观测 被引量:9
3
作者 陈陟 李诗明 +3 位作者 钱粉兰 周明煜 周乐义 刘辉志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754-761,共8页
根据Taylor假定 ,通过对铁塔定点观测冷锋过境湍流资料的谱分析 ,分离出其中尺度过程 ,从而计算出其中尺度通量 .计算结果的分析表明 ,在强背景风场条件下 ,湍流动量输送占据绝对优势 ;当背景风较弱时 ,中尺度动量通量不能被忽视 ,它甚... 根据Taylor假定 ,通过对铁塔定点观测冷锋过境湍流资料的谱分析 ,分离出其中尺度过程 ,从而计算出其中尺度通量 .计算结果的分析表明 ,在强背景风场条件下 ,湍流动量输送占据绝对优势 ;当背景风较弱时 ,中尺度动量通量不能被忽视 ,它甚至强于湍流动量通量 .而中尺度感热通量的强弱受多种因素的制约 .总的说来 ,冷锋后的中尺度感热通量大大强于湍流感热通量 .对于湍流通量参数化计算的理论分析表明 ,在较长的时间尺度进行湍流通量参数化时 ,有必要考虑因中尺度扰动而产生的修正 .合理的通量计算参数化方案需要全面包含湍流通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湍流通量 中尺度通量 冷锋 参数化 大气环流
下载PDF
一次低涡东移引发的大暴雨过程诊断分析 被引量:10
4
作者 王海东 李怀川 吴正可 《暴雨灾害》 2008年第4期341-345,共5页
利用气象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 1°×1°格点再分析资料,对温州地区2007年梅汛期雨量最大的一次降水过程做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低涡东移是造成这次局地大暴雨的直接原因;强降水往往发生在低涡移动的前部和右侧,... 利用气象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 1°×1°格点再分析资料,对温州地区2007年梅汛期雨量最大的一次降水过程做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低涡东移是造成这次局地大暴雨的直接原因;强降水往往发生在低涡移动的前部和右侧,大暴雨落区与水汽通量散度负中心有着较好的对应关系;并指出华南低涡在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产生强降水的水汽源地有所不同;此次局地大暴雨过程的水汽输送源地有两个,分别是南海和西太平洋;在沿海地区来自西太平洋的偏东气流对华南低涡暴雨有增幅作用;低涡前部中、低层强烈的上升气流为浙南沿海持续强降水的产生提供了十分有利的动力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涡 暴雨 中尺度系统 水汽通量
下载PDF
北京地区一次强沙尘天气过程的中尺度通量特征 被引量:8
5
作者 刘熙明 全利红 +1 位作者 姜金华 王丙兰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96-301,共6页
应用大气所325m铁塔的湍流资料和梯度资料,对2003年3月20-23日影响北京的一次强沙尘天气过程的中尺度通量和湍流通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冷空气的影响是从上层开始的。沙尘爆发前,边界层有强逆温存在,动量以中尺度输送为主,湍流... 应用大气所325m铁塔的湍流资料和梯度资料,对2003年3月20-23日影响北京的一次强沙尘天气过程的中尺度通量和湍流通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冷空气的影响是从上层开始的。沙尘爆发前,边界层有强逆温存在,动量以中尺度输送为主,湍流很弱。沙尘爆发时,向下的湍流动量通量明显加大。湍流动量通量是沙尘沉降的主要原因,但沙尘爆发前的中尺度过程不能忽略。沙尘爆发前后,感热通量均以小尺度的湍流输送为主,中尺度输送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尘暴 中尺度通量 湍流通量 城市边界层
下载PDF
中尺度模式中的边界层特征量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许丽人 赵鸣 汤剑平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45-153,共9页
在中尺度数值天气预报模式MM4中, 用level 3及E-ε-l两种湍流闭合方法对原总体边界层参数化方案进行改进, 使得中尺度模式中可以直接输出有关湍流量, 并对地表通量参数化方案进行改进, 进而对不同下垫面如沙漠、... 在中尺度数值天气预报模式MM4中, 用level 3及E-ε-l两种湍流闭合方法对原总体边界层参数化方案进行改进, 使得中尺度模式中可以直接输出有关湍流量, 并对地表通量参数化方案进行改进, 进而对不同下垫面如沙漠、 植被上的有关湍流量和边界层特征量进行分析, 研究中尺度系统中边界层结构的特征。本文主要从地表通量、 湍流交换系数、 湍流动能(q2)、 温度脉动方差( 2)及风温廓线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 新方案能更好地反映边界层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湍流闭合 地表通量 边界层结构 数值天气预报 沙漠 植被 中尺度模式
下载PDF
台风“珍珠”登陆期间动量通量的多尺度分析 被引量:6
7
作者 彭珍 宋丽莉 +4 位作者 胡非 秦鹏 马晓光 孙鉴泞 张宁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61-67,共7页
利用台风"珍珠"登陆前后的近地层湍流观测资料,分析了该台风经过观测场地前后地面气象要素的变化及其动量通量特征。结果表明,台风"珍珠"经过观测场地前后的近地层气象要素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并且在台风前部存在强的中尺度对流系统,... 利用台风"珍珠"登陆前后的近地层湍流观测资料,分析了该台风经过观测场地前后地面气象要素的变化及其动量通量特征。结果表明,台风"珍珠"经过观测场地前后的近地层气象要素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并且在台风前部存在强的中尺度对流系统,反映在风速能谱密度结构上,频率f在3×10^-4-2×10^-3Hz之间的中尺度信号对能谱的贡献比平稳天气形势下的能谱贡献大很多,尤其是顺风方向风速的能谱密度的峰值与湍流信号的峰值相当;动量通量分析结果表明,台风中心经过观测场地的前后三小时,近地层通量以向下输送的中尺度通量为主,湍流通量的贡献相对于中尺度通量较小,也是向下输送的;而在其他时段,近地层通量主要以向上输送的湍流通量为主,中尺度通量量值很小,可以忽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湍流通量 中尺度通量 多尺度分析 台风“珍珠” 逆梯度输送通量
下载PDF
不均匀地表产生的中尺度通量的数值试验 被引量:1
8
作者 张治坤 桑建国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694-702,共9页
采用北京大学三维的复杂地形中尺度模式,结合陆面过程模式(SiB),模拟了草 原和沙漠并存的下垫面的边界层大气运动。利用SiB模式计算了地表辐射。感热、潜热通 量,并且预报地表温度。中尺度模式则模拟了沙漠地区受热抬升,形... 采用北京大学三维的复杂地形中尺度模式,结合陆面过程模式(SiB),模拟了草 原和沙漠并存的下垫面的边界层大气运动。利用SiB模式计算了地表辐射。感热、潜热通 量,并且预报地表温度。中尺度模式则模拟了沙漠地区受热抬升,形成的辐合运动,垂直速 度的分布,不同高度上水平流场的变化以及中尺度动量和热量通量,把中尺度通量跟湍流通 量进行了比较,以确定这种中尺度运动在GCM模式的参数化过程中的重要性。试验表明中 尺度通量尤其是热量通量要比湍流通量大很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 中尺度通量 不均匀地表 大气运动 数值试验
下载PDF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Fluxes Generated by Inhomogeneities of the Underlying Surface over the Jinta Oasis in Northwestern China 被引量:2
9
作者 李万莉 吕世华 +2 位作者 傅慎明 孟宪红 H.C.NNAMCHI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11年第4期887-906,共20页
Using land-use types derived from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data collected by the EOS 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 (EOS/MODIS), the mesoscale and turbulent fluxes generated by inhomogeneities of the ... Using land-use types derived from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data collected by the EOS 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 (EOS/MODIS), the mesoscale and turbulent fluxes generated by inhomogeneities of the underlying surface over the Jinta Oasis, northwestern China, were simulated using the Regional Atmospheric Modeling System (RAMS4.4).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mesoscale circulation generated by land-surface inhomogeneities over the Jinta Oasis is more important than turbulence. Vertical heat fluxes and water vapor are transported to higher levels by mesoscale circulation. Mesoscale circulation also produces mesoscale synoptic systems and prevents water vapor over the oasis from running off. Mesoscale circulation transports moisture to higher atmospheric levels as the land-surface moisture over the oasis increases, favoring the formation of clouds, which sometimes leads to rainfall. Large-scale wind speed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mesoscale heat fluxes. During the active phase of mesoscale circulation, the stronger large-scale winds are associated with small mesoscale fluxes; however, background wind seems to intensify the turbulent sensible heat flux and turbulent latent heat flux. If the area of oasis is enlarged properly, mesoscale circulation will be able to transport moisture to higher levels, favoring the formation of rainfall in the oasis and protecting its "cold island" effect. The impact of irrigation on rainfall is important, and increasing irrigation across the oasis is necessary to protect the oa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HOMOGENEITIES RAMS mesoscale circulation TURBULENCE heat flux
下载PDF
Three-Dimensional Climatological Structures of the Arabian Sea Eddies and Eddy-Induced Flux
10
作者 LIN Xinyu QIU Yun +2 位作者 NI Xutao LIN Wenshu AUNG Cherry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CIE CAS CSCD 2023年第4期874-885,共12页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spatial structure and transport characteristics of eddies in the Arabian Sea(AS)using Argo profiles and satellite measurements.The majority of eddies occur in the northern AS,especially along i...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spatial structure and transport characteristics of eddies in the Arabian Sea(AS)using Argo profiles and satellite measurements.The majority of eddies occur in the northern AS,especially along its northeastern boundary.In contrast,the western AS had a relatively higher eddy kinetic energy compared to the eastern part.Particularly,the strongest energetic eddies were present in the Somali Current system.The composite results revealed the evident thermohaline anomalies caused by cyclonic eddies(CEs)and anticyclonic eddies(AEs)in the upper 300m layers.The anomalous temperature structure within CEs and AEs showed a dominant dipole structure in the near-surface layer and a monopole structure below,with maximum temperature anomalies of approximately−0.8℃and+1.0℃located at depths of 100–150m,respectively.The composited salinity structures for CEs and AEs exhibited monopole vertical structures and sandwich-like patterns.For AEs,large positive salinity anomalies occurred at subsurface layers of 60–180 m with a peak value of about 0.07,and weak negative values were observed above 60m and below 180 m.A similar vertical structure but with an opposite sign operates for CEs.The composited CE and AE caused an equatorward salt flux with values of−8.1×10^(4)and−2.2×10^(4)kg s^(−1),respectively.CEs caused an equatorward heat flux of−7.7×10^(11)W,and AEs induced a poleward flux of 1.5×1011 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abian Sea mesoscale eddy thermohaline structure heat and salt flux
下载PDF
“5.10”岷县暴雨灾害天气过程的数值模拟和诊断分析 被引量:14
11
作者 杨小银 宋广宁 付培健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798-805,共8页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和中尺度模式WRF,对2012年5月10日甘肃岷县出现的罕见雷电、短时强降水、冰雹和阵性大风等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了模拟,同时使用HYSPLIT后向轨迹模式对此次天气过程的水汽来源进行了模拟,并对模式输出的多种物理量进行...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和中尺度模式WRF,对2012年5月10日甘肃岷县出现的罕见雷电、短时强降水、冰雹和阵性大风等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了模拟,同时使用HYSPLIT后向轨迹模式对此次天气过程的水汽来源进行了模拟,并对模式输出的多种物理量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WRF模式能较好地模拟此次天气过程;在此次降水发生过程中,暴雨区出现了很强的辐合上升运动,为降水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动力条件,中低层负螺旋度的短暂出现可作为降水即将发生的一个指标;来自西亚地区和孟加拉湾的水汽在甘南中层辐合,为此次暴雨提供了足够的水汽;不稳定能量的积累和释放,且能量的释放过程比积累过程快,导致暴雨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WRF模式 水汽通量散度 Z-螺旋度
下载PDF
A Modeling Study of Land Surface Process Impacts on Inland Behavior of Typhoon Rananim(2004) 被引量:12
12
作者 魏娜 李英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2期367-381,共15页
On 12 August 2004, Typhoon Rananim (0414) moved inland over China and stagnated over the Poyang Lake area, resulting in torrential rainfall and severe geologic hazards. The Advanced 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 On 12 August 2004, Typhoon Rananim (0414) moved inland over China and stagnated over the Poyang Lake area, resulting in torrential rainfall and severe geologic hazards. The Advanced 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ARW-WRF) model and its different land surface models (LSMs) were employed to study the impacts of land surface process on the inland behavior of Typhoon Rananim. Results show that simulations, coupled with LSMs or not, hav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predicting typhoon track, intensity, and largescale circulation. However, the simulations of mesoscale structure, rainfall rate, and rainfall distribution of typhoon are more reasonable with LSMs than without LSMs. Although differences are slight among LSMs, NOAH is better than the others. Based on outputs using the NOAH schem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land surtace and typhoon was explored in this study. Notably, typhoon rainfall and cloud cover can cool land surface, but rainfall expands the underlying saturated wetland area, which exacerbates the asymmetric distribution of surface heat fluxes. Accordingly, an energy frontal zone may form in the lower troposphere that enhances ascending motion and local convection, resulting in heavier rainfall. Moreover, the expanded underlying saturated wetlands provide plentiful moisture and unstable energy for the maintenance of Typhoon Rananim and increased rainfall in retur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opical cyclone land surface process surface heat flux mesoscale vortex
下载PDF
一次非典型秋季冷空气暴雨过程分析 被引量:10
13
作者 罗聪 高亭亭 李怀宇 《广东气象》 2011年第5期4-7,共4页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加密气象站观测资料、1°×1°的NCEP再分析资料以及多普勒雷达资料,诊断分析2010年10月14~15日广东南部的非典型冷空气暴雨过程。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特征较为明显;(2)垂直上升运动...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加密气象站观测资料、1°×1°的NCEP再分析资料以及多普勒雷达资料,诊断分析2010年10月14~15日广东南部的非典型冷空气暴雨过程。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特征较为明显;(2)垂直上升运动先于强降水出现前即有明显反映,而低层水汽辐合与降雨量级的同时性较为一致;(3)前期不稳定能量的累积是必要条件,冷锋的入侵则是触发机制,而对流有效位能(CAPE)的分布对暴雨落区有一定的指示意义;(4)雷达径向速度场的辐合区范围大小和时间演变对于判断回波能否继续发展增强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气学 暴雨 冷空气 中尺度分析 水汽通量辐合
下载PDF
利用区域尺度气象模式模拟黑河地区地表能量通量的研究 被引量:9
14
作者 刘树华 蒋浩宇 +5 位作者 胡非 张称意 刘和平 梁福明 辛国君 王建华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392-1400,共9页
应用中尺度区域模式RAMS(the regional atmospheric model system),在40余组不同参数的条件下模拟中国干旱半干旱黑河地区的地表能量通量和土壤温度特征,并以此探索模式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适用性。为了证明模拟结果的准确性和模式的稳定... 应用中尺度区域模式RAMS(the regional atmospheric model system),在40余组不同参数的条件下模拟中国干旱半干旱黑河地区的地表能量通量和土壤温度特征,并以此探索模式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适用性。为了证明模拟结果的准确性和模式的稳定性,模拟连续运行30天,其中包含晴好和阴雨的天气过程。模拟结果表明:即使使用较为可靠的NECP再分析气压层资料和实地探测资料,进行初始场和参数的输入,RAMS的默认设置也很难较为合理地反演出地表能量通量,只有合理地调整好其土壤特征参数,RAMS才能得到与实测资料符合得较好的结果。土壤特征参数对模拟结果影响较大,影响因子的重要性依次为:土壤含水量、土壤层总厚度、土壤温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尺度区域模式 黑河地区 潜热通量 感热通量 土壤温度
下载PDF
陆面面积平均通量的参数化问题 被引量:6
15
作者 牛国跃 洪钟祥 +1 位作者 孙菽芬 叶卓佳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1997年第3期13-24,共12页
目前,气候和大气边界层物理研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方向就是面积平均通量的参数化问题。本文对这一研究方向中存在的问题、可能的解决方法和目前的研究进展情况进行了阐述,简要介绍了非均匀陆面影响的高度及其尺度划分,阐述了混合... 目前,气候和大气边界层物理研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方向就是面积平均通量的参数化问题。本文对这一研究方向中存在的问题、可能的解决方法和目前的研究进展情况进行了阐述,简要介绍了非均匀陆面影响的高度及其尺度划分,阐述了混合高度、参考层高度(观测高度和模式第一层高度)、近地层高度、内边界层高度、平衡层高度、粗糙度副层和边界层高度等之间的关系及其在非均匀尺度划分中的作用,并且阐述了整体输送公式在不同尺度的非均匀陆面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可能解决办法。同时还对中尺度的非均匀陆面驱动的一类非经典中尺度环流的参数化,即中尺度通量的参数化问题进行了评述。最后针对内蒙古草原实验和青藏高原实验等具体问题,提出了边界层观测和非均匀陆面参数化方法的几点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面面积平均通量 陆面非均匀尺度 整体输送方法 中尺度通量
下载PDF
豫北一次持续性大雾的成因分析 被引量:8
16
作者 牛广山 周长春 +1 位作者 王大勇 李俊杰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14年第3期67-73,共7页
本文应用MICAPS探空资料(第五类站点数据)及地面观测资料(第一类格点数据、第四类站点数据)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2009年11月13-14日发生在豫北地区的一次大雾天气过程的形成、持续及其性质转变的原因进行分析,发现地面中尺度辐合线... 本文应用MICAPS探空资料(第五类站点数据)及地面观测资料(第一类格点数据、第四类站点数据)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2009年11月13-14日发生在豫北地区的一次大雾天气过程的形成、持续及其性质转变的原因进行分析,发现地面中尺度辐合线(区)的时空分布与大雾过程有时间上的伴随关系。水汽通量输送和温度平流的变化以及地面辐射降温的共同作用导致了这次大雾的性质在持续过程中发生了转变,即由辐射雾变成平流雾。分析表明:13日08时之前豫北的降雪带来的充足水汽和夜间晴朗少云微风造成的辐射降温是形成辐射雾的主要原因;13日14时开始在豫北水汽通量输送加大和暖平流不断加强的同时地面持续降温,使得暖湿空气在较冷的下垫面冷却导致辐射雾转变为平流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雾 中尺度辐合 水汽通量 温度平流
下载PDF
南海中尺度涡上海面热通量异常的季节变化 被引量:2
17
作者 祖永灿 孙双文 +3 位作者 赵玮 李培良 刘宝超 方越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21,共11页
利用1999—2009年基于卫星观测反演的湍流热通量数据,并结合最新的涡旋数据集,通过合成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南海涡旋导致的湍流热通量异常的季节差异及形成机理。结果表明,涡旋引起的热通量异常的水平分布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差异,与涡旋导致... 利用1999—2009年基于卫星观测反演的湍流热通量数据,并结合最新的涡旋数据集,通过合成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南海涡旋导致的湍流热通量异常的季节差异及形成机理。结果表明,涡旋引起的热通量异常的水平分布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差异,与涡旋导致的海表温度(SST)异常的分布特征相一致:在冬季表现为非中心对称(类似于偶极子)分布特征,而夏季则为中心对称(类似于单极子)分布特征。在涡旋内部旋转流场的作用下,因南海在不同季节其背景SST的分布不同,使得涡旋导致的热平流异常也显著不同,进而使得伴随涡旋的SST异常分布表现为单极型和偶极型。在SST异常的作用下,海面热通量异常分布也表现出相似的分布特征和季节差异。进一步分析发现,涡旋引起的热通量异常与SST异常呈线性关系,且两者的线性拟合斜率也表现出显著的季节变化:冬季的拟合斜率大于夏季。通过分析背景场的季节特征发现,背景风速和海气温差的季节差异是造成拟合斜率季节变化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尺度涡 海气相互作用 海面热通量 南海 季节差异
下载PDF
四川盆地相似MCC过程综合诊断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牛金龙 黄楚惠 +1 位作者 康岚 郝丽萍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63-574,共12页
利用NCEP 1°×1°资料、加密自动站降水资料及FY2C红外云图资料对2012年7月6-9日及2011年7月4—6日期间发生在四川盆地并造成强降水的4次相似MCC过程的卫星云图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探讨了MCC生成及发展旺盛期的环流场特征... 利用NCEP 1°×1°资料、加密自动站降水资料及FY2C红外云图资料对2012年7月6-9日及2011年7月4—6日期间发生在四川盆地并造成强降水的4次相似MCC过程的卫星云图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探讨了MCC生成及发展旺盛期的环流场特征,进一步诊断了MCC发展过程的水汽、热力以及动力机制(垂直散度通量、干位涡).研究表明:2例过程中4次MCC的第1、3个是在进入盆地的卷云羽上的对流云团中生成和发展,2、4个MCC是在残留云系上的对流云团中生成、发展和合并,形成过程中均表现为亮温降低、面积增大,川西高原及MCS周围云系逐渐减弱的特点.在强且持续的孟湾水汽输送和不稳定层结条件下,对流层低层西南涡区辐合抬升造成强烈的散度通量辐合向上输送与高层辐散耦合是MCC发展持续的动力机制,且850 h Pa垂直散度通量辐合区与MCC持续区域及观测的地面强降水落区具有良好的时空对应关系.中高纬的高值位涡具有向南向下延伸,低纬低层的低值位涡具有向上向北传播的特点.当干冷空气与较强暖湿气流相交汇时,850h Pa急流左前侧的西南涡区强烈的风场切变与辐合导致强上升运动,触发对流不稳定能量释放,激发MCC云团,造成强降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CC 强降水 垂直散度通量 干位涡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