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乡村儒学”的由来与乡村文明重建 被引量:13
1
作者 颜炳罡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5-13,共9页
乡村儒学是民间儒学的特殊形态。在先秦时代孔子、孟子、荀子那里,儒学没有官方与民间、精英与大众、城市与乡村之分别,却包涵着向多向度分别发展的可能性。作为理论形态的乡村儒学可以追溯到孟子。两汉以下,历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等朝代... 乡村儒学是民间儒学的特殊形态。在先秦时代孔子、孟子、荀子那里,儒学没有官方与民间、精英与大众、城市与乡村之分别,却包涵着向多向度分别发展的可能性。作为理论形态的乡村儒学可以追溯到孟子。两汉以下,历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等朝代,政府推崇的官方儒学和经生文士之业的精英儒学占主导地位,然而民间儒学尤其是乡村儒学通过私塾、家学、私人书院等不断发展、深化。北宋时期乡村儒学实现由理论图景到生产生活实践的转化。真正的儒学民间化运动始于明代。泰州学派的崛起,标志着民间儒学、乡村儒学、乡村教化走向理论自觉和实践自觉,完成体系化建构。泰州学派因此成为乡村儒学的真正源头。20世纪以梁漱溟为代表的乡建运动,作为解决中国强盛问题的一种方案,是泰州学派的新发展。21世纪初期在山东各地出现的"乡村儒学"既是儒学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一种实验,也是一种示范。作为一种实验,它是对儒学在当代社会能否焕发生机与活力的一种实验。作为一种示范,乡村儒学在山东可做,在全国也可做;在乡村可做,在都市更能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儒学 三老 泰州学派 乡建运动 乡风文明
原文传递
试论先秦儒家“天人合一”观及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被引量:4
2
作者 祁丽华 王展旭 周晓梅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3期41-45,73,共6页
中国的乾坤生成观决定了"天人合一"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孔孟荀对"天人合一"观所进行的生态伦理思想的阐述和完善,是当今生态文明建设的伦理基础。而西方文化中科学的思辨方法则是儒家文化生成为生态文明的一个重要... 中国的乾坤生成观决定了"天人合一"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孔孟荀对"天人合一"观所进行的生态伦理思想的阐述和完善,是当今生态文明建设的伦理基础。而西方文化中科学的思辨方法则是儒家文化生成为生态文明的一个重要刺激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人合一 孔孟荀 生态文明 科学思辨方法
下载PDF
论先秦儒家政治哲学思想 被引量:2
3
作者 孔祥安 《学术探索》 CSSCI 2013年第2期1-5,共5页
孔、孟、荀代表的先秦儒家,力倡修身为政、民为邦本、选贤使能、富民强国、礼主刑辅等方面为主要内容的政治哲学思想。自汉武帝以后,这一儒家政治思想便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政体的主体意识和人们社会生活的主导思想,深刻影响中国封建社会... 孔、孟、荀代表的先秦儒家,力倡修身为政、民为邦本、选贤使能、富民强国、礼主刑辅等方面为主要内容的政治哲学思想。自汉武帝以后,这一儒家政治思想便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政体的主体意识和人们社会生活的主导思想,深刻影响中国封建社会两千余年。其所蕴含的丰富合理内涵和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至今仍有超越时空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儒家 为政以德 仁政德治 哲学思想
下载PDF
试从先秦儒家的“天人合一”观解读我国传统政策文化的特质 被引量:1
4
作者 祁丽华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1期44-47,共4页
解读先秦儒家的"天人合一"观,得出孔孟荀所体现出来的政策文化具有以下特质:1.以主体性人格的发展为前提,2.以个人道德作为国家制度伦理的标准,3.蕴含丰富的人伦理念与和谐因子。认为"天人合一"观仍是当今社会政策... 解读先秦儒家的"天人合一"观,得出孔孟荀所体现出来的政策文化具有以下特质:1.以主体性人格的发展为前提,2.以个人道德作为国家制度伦理的标准,3.蕴含丰富的人伦理念与和谐因子。认为"天人合一"观仍是当今社会政策文化的核心价值,而主体性人格的建构和制定是国家政策制定的重中之重,"和同之辨"的能力则是现代社会对主体人格提出的新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人合一”观 孔孟荀 政策文化 主体性人格
下载PDF
孟荀王霸思想研究——兼评中美外交战略 被引量:1
5
作者 冯媛媛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4期43-46,共4页
王霸之说是先秦诸子在诸侯争霸背景下提出的政治概念,其中以孟荀的王霸思想对后世的借鉴意义之巨大、影响之深远著称;中国和美国分别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无论是在历史文化根源还是社会制度、意识形态方面,都有较大... 王霸之说是先秦诸子在诸侯争霸背景下提出的政治概念,其中以孟荀的王霸思想对后世的借鉴意义之巨大、影响之深远著称;中国和美国分别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无论是在历史文化根源还是社会制度、意识形态方面,都有较大的区别,因此也造就了两国奉行不同的外交战略和价值观。将历史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方法运用到孟荀王霸思想的分析与研究中,兼评中国"王道"外交战略与美国"霸道"外交战略,是总结当今时代中国外交战略的现实启示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荀 王霸思想 中美外交战略
下载PDF
心性论说解之一:善是人性概念中的必有内涵
6
作者 王世海 《唐都学刊》 2015年第3期32-35,共4页
人性概念的内涵,历来有孟荀之争。统合孟荀观点,又参考《管子》观点,具体论述善作为人性概念中的必有内涵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若善不是人性概念的内涵,则无法说明善的根源;善不是恶的对立,是自在的;但善不是自显,其显现会受身体欲望的制... 人性概念的内涵,历来有孟荀之争。统合孟荀观点,又参考《管子》观点,具体论述善作为人性概念中的必有内涵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若善不是人性概念的内涵,则无法说明善的根源;善不是恶的对立,是自在的;但善不是自显,其显现会受身体欲望的制约和遮蔽,需后天的觉思、扩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性 孟荀
下载PDF
文化儒学向政治儒学的转向——以孔孟荀思想衍化为脉络的考析
7
作者 郭淑新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67-73,171,共7页
思想的生命力在于与时俱化,以适应时代的需要。汉代之所以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方略,正因为先秦儒学在其衍化的过程中,逐步实现了从文化儒学向政治儒学的转向。这一转向,不仅使得先秦儒学成为超越具体时代而相通于人类... 思想的生命力在于与时俱化,以适应时代的需要。汉代之所以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方略,正因为先秦儒学在其衍化的过程中,逐步实现了从文化儒学向政治儒学的转向。这一转向,不仅使得先秦儒学成为超越具体时代而相通于人类精神的文化儒学,而且还成为与生活世界息息相关的政治儒学;不仅为儒学的推廓与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且也为中国传统文化在"新时代"进行创造性转换、创新性发展提供了历史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孟荀 文化儒学 政治儒学
下载PDF
怀念李泽厚先生 被引量:1
8
作者 梁涛 《国际儒学(中英文)》 2023年第1期20-26,167,168,共9页
李泽厚是我国著名哲学家、思想家,他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西体中用”,为改革开放、实现四个现代化提供了理论根据。他所写的中国思想史三论,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思想史学科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郭店竹简公布后,他对竹简的思想定位及学派... 李泽厚是我国著名哲学家、思想家,他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西体中用”,为改革开放、实现四个现代化提供了理论根据。他所写的中国思想史三论,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思想史学科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郭店竹简公布后,他对竹简的思想定位及学派性质的看法,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他晚年提出“举孟旗,行荀学”,引起学界热烈讨论,推动了荀学的研究。本文作者回忆了与李泽厚的交往,以及所受李先生的影响,对先生的去世表示深切的哀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泽厚 西体中用 牟宗三 思孟学派 荀子 兼祧孟荀
原文传递
以“心统情性”兼祧孟荀——孟子“天性情心”与荀子“天情性心”统合论 被引量:7
9
作者 刘悦笛 Zhu Yuan(译) 《孔学堂》 2020年第2期14-23,10017-10028,共22页
将孟荀思想加以统合,如今渐成共识,但却出现了“以孟统荀”或“以荀统孟”的不同整合倾向,孟荀兼祧仍需要第三种立场来加以整合。本文试图以“心统情性”(而非“心统性情”)来兼祧孟荀。首先建基在对心的内涵之“仁心”“智心”和“习... 将孟荀思想加以统合,如今渐成共识,但却出现了“以孟统荀”或“以荀统孟”的不同整合倾向,孟荀兼祧仍需要第三种立场来加以整合。本文试图以“心统情性”(而非“心统性情”)来兼祧孟荀。首先建基在对心的内涵之“仁心”“智心”和“习心”三分基础上,将孟荀“心”学的德性层、超知性层、知性层和感性层统合起来。在心的自统方面,首先使孟子的“德性心”与荀子的“智识心”得以统合。在此基础上,以心“实”统情,将孟子的“积极情”与荀子的“消极情”加以统合。同时,以心“虚”统性,将孟子的“性本善”与荀子的“性趋恶”加以统合。最终,又寻求天的一统,将孟子的“道德天”与荀子的“自然天”加以统合。由此,就可以把孟子的“天—性—情—心”与荀子的“天—情—性—心”全面整合起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统情性 兼祧孟荀 德性心 智识心 积极情 消极情
下载PDF
论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中的“孟荀之辩” 被引量:1
10
作者 柴文华 段澜涛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72-80,F0002,共10页
劳思光是中国当代著名的哲学家和哲学史家,著有《新编中国哲学史》,其中的"孟荀之辩"颇具特色。他认为孟学是儒学正宗,荀学是儒学发展的"歧途"亦即异端,具有明显的尊孟贬荀的倾向。劳思光的尊孟贬荀根源于他主体性... 劳思光是中国当代著名的哲学家和哲学史家,著有《新编中国哲学史》,其中的"孟荀之辩"颇具特色。他认为孟学是儒学正宗,荀学是儒学发展的"歧途"亦即异端,具有明显的尊孟贬荀的倾向。劳思光的尊孟贬荀根源于他主体性的理论设准,以心性学为中国传统哲学的本质,对非心性学的哲学颇有微词。事实上,孟学和荀学各有特色,应该相互结合,相互补充。但从中国哲学史的角度来看,荀学成就更大。有正统就有异端,异端是思想发展的动力之一,应该正确对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思光 《新编中国哲学史》 “孟荀之辩”
下载PDF
先秦儒家的“君臣之分”探赜——以《论语》、《孟子》、《荀子》为依据 被引量:4
11
作者 王玲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0-36,共7页
君臣之分乃是探讨君臣之义的前导,亦是研究儒家政治秩序观念的基础性问题。孔孟的"君臣之分"是社会的一种现实秩序,乃人群中自然呈现出的状态,或言"原初状态",而混乱和伦常崩坏是由于人们打乱了这种社会合力形成的... 君臣之分乃是探讨君臣之义的前导,亦是研究儒家政治秩序观念的基础性问题。孔孟的"君臣之分"是社会的一种现实秩序,乃人群中自然呈现出的状态,或言"原初状态",而混乱和伦常崩坏是由于人们打乱了这种社会合力形成的君臣之分,争夺君主的权力,故孔孟都倾向于君臣分际中维持平衡。而荀子认为社会初始状态是相互争斗,因明王出区分出了高低贵贱,人们这才能和谐相处,无形中赋予了王权以第一位的合法性和重要性。因而在纠正"君不君、臣不臣"中,三者亦呈现不同倾向。此外,虽于政治观持论有异,三者却均不以德性价值来要求社会秩序,而是倡导在自我德性淬炼中,与他人合作改善世间秩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政治秩序 论语 孟子 荀子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