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7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个范式:欧洲档案学的观念和战略的变化——1840年以来西方档案观念与战略的变化 被引量:175
1
作者 特里·库克 李音(译) 《档案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81-87,共7页
本报告首先梳理了西方档案理论与档案史,探讨了那些激发档案专业思想、战略及方法的概念,其次又着重阐述了档案鉴定这个由档案工作者从人类文献记录中挑选出很小比例作为档案长久保存的过程。19世纪至今的档案工作者对其工作、职能、活... 本报告首先梳理了西方档案理论与档案史,探讨了那些激发档案专业思想、战略及方法的概念,其次又着重阐述了档案鉴定这个由档案工作者从人类文献记录中挑选出很小比例作为档案长久保存的过程。19世纪至今的档案工作者对其工作、职能、活动及社会作用的认识经历了(或者说显示了)四个大的思想框架(或范式),探讨和了解这个背景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应对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数字时代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档案范式 鉴定 证据 记忆 认同 社会/社区
原文传递
乡愁的时空意象及其对城镇人文复兴的启示 被引量:48
2
作者 陆邵明 《现代城市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2-10,共9页
"记得住乡愁"成为了我国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任务之一,但是对于"乡愁"缺乏学理性的基础研究。事实上,一百年来相关文献勾勒了中国人的乡愁的本质特征,呈现了唤起乡愁的主客观要素,描绘了中国人近现代乡愁的时空意象。... "记得住乡愁"成为了我国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任务之一,但是对于"乡愁"缺乏学理性的基础研究。事实上,一百年来相关文献勾勒了中国人的乡愁的本质特征,呈现了唤起乡愁的主客观要素,描绘了中国人近现代乡愁的时空意象。通过文本综述、调研与辨析,发现:中国人的乡愁不同于西方人的怀旧与恋地情结,有其独特的文化传统与人文情怀,隐含了主体性、空间性与时间性三个特征。研究试图揭示乡愁的人文内涵,即对主体的情感、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关注,倡导全方位多维度构建跨时空的文化共同体,探索城镇人文复兴的时空路径与策略,进而实现中国城镇的人文复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愁 记忆 时空性 主体性 城镇人文复兴 文化共同体
下载PDF
多时代历史记忆为触媒的老旧社区微改造实践——以广州市番禺区先锋社区为例 被引量:22
3
作者 赵逸靖 余灏深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03-110,共8页
全国老旧社区在物质空间层面的微改造已形成一定的实践经验,而老旧社区的历史文化内涵也应该在微改造过程中得到挖掘、激活和展现。本文尝试从老旧社区历史记忆的形成与作用、挖掘与转化,以及历史记忆为触媒的更新改造机制等方面,以承... 全国老旧社区在物质空间层面的微改造已形成一定的实践经验,而老旧社区的历史文化内涵也应该在微改造过程中得到挖掘、激活和展现。本文尝试从老旧社区历史记忆的形成与作用、挖掘与转化,以及历史记忆为触媒的更新改造机制等方面,以承载岭南文化、多时代市桥记忆的先锋社区为案例,探讨历史记忆触媒效应下的微改造模式。通过历史记忆触媒以点带面的催化效应,在空间改造提升的同时达到精神文明的有效建设以及经济的链式带动;通过让社区空间承载本地文化与历史记忆,形成完整、综合、系统的社区微改造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旧社区 微改造 历史记忆 城市触媒 先锋社区
下载PDF
汶川十年:汶川地震的媒介记忆研究 被引量:18
4
作者 徐开彬 徐仁翠 《新闻大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0-62,148,149,共15页
值此汶川地震十周年纪念之际,本文以四川地方媒体为研究对象,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方法,试图探究四川地方媒体如何建构汶川地震的集体记忆。通过对纪念报道的内容分析及语义网络分析,文章发现汶川地震记忆呈现出弱化的趋势,记忆内容以... 值此汶川地震十周年纪念之际,本文以四川地方媒体为研究对象,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方法,试图探究四川地方媒体如何建构汶川地震的集体记忆。通过对纪念报道的内容分析及语义网络分析,文章发现汶川地震记忆呈现出弱化的趋势,记忆内容以"灾后重建"和"纪念活动"为主,自2012年开始媒体报道方向侧重于纪念活动;在叙事内容方面,媒体利用空间叙事、历时叙事的方式建构了公众的地方认同、国家认同以及话语层面的记忆共同体,而媒体在整个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媒介记忆 内容分析 语义网络分析 叙事分析 共同体
原文传递
面对民族国家记忆:电影“讲什么”与“如何讲” 被引量:15
5
作者 陈林侠 《电影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33-38,共6页
建构民族国家并不限于现实层面的国家政权、制度、组织,同样需要确立起一套促进认同民族国家的政治话语及其主流意识形态,民族国家记忆就具有如此功能。作为记忆共同体,其核心是关于民族国家重大历史事件、政治事件以及社会事件的叙述... 建构民族国家并不限于现实层面的国家政权、制度、组织,同样需要确立起一套促进认同民族国家的政治话语及其主流意识形态,民族国家记忆就具有如此功能。作为记忆共同体,其核心是关于民族国家重大历史事件、政治事件以及社会事件的叙述。电影叙述国家记忆,特别需要微观叙事。正是在微观聚焦之中,爆发出情感力度与复杂的人性内涵,使原本外在于当下的历史事件变成内在的心理事件、情感事件,从而促进了人们对民族国家的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国家 记忆共同体 微观叙事 叙事形式
原文传递
文化记忆与乡村振兴: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的社区参与——基于贵州省清镇市观游村索桥红军渡的个案研究 被引量:14
6
作者 李渌 徐珊珊 何景明 《旅游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72-90,共19页
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是乡村振兴与国家文化公园两大国家战略体系之下的一个地域性实践,是探索红色文化保护传承新路径的物理和精神空间的叠合体。这一场域中留存的红色记忆、乡土记忆是集体身份认同的源头,也是推动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构建记... 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是乡村振兴与国家文化公园两大国家战略体系之下的一个地域性实践,是探索红色文化保护传承新路径的物理和精神空间的叠合体。这一场域中留存的红色记忆、乡土记忆是集体身份认同的源头,也是推动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构建记忆之场的内生动力。因此,文章以文化记忆为切入口,以贵州省清镇市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观游索桥红军渡建设项目为案例地,采用扎根理论,构建记忆视角下社区参与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逻辑路径。结论如下:乡村居民是地方性知识及记忆的主体,其自身所拥有的文化记忆,经由社会纽带的作用,催生和塑造个体对集体身份的认同。这种认同感将推动社区居民对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内生性参与,实现乡村内生性发展和持续振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记忆 乡村振兴 长征国家文化公园 社区参与 观游村
下载PDF
基于记忆场所的历史街区保护更新共同缔造行动策略研究--以广州泮塘五约微改造为例 被引量:8
7
作者 芮光晔 李睿 邢懿 《新建筑》 2023年第1期88-93,共6页
当今城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中的社区参与势在必行。面对社区参与实践持续动力不足、参与者关注范畴与参与形式局限等问题,需要创新社区参与的行动方法与视角。文章以广州泮塘五约微改造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实践为研究对象,展现社区... 当今城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中的社区参与势在必行。面对社区参与实践持续动力不足、参与者关注范畴与参与形式局限等问题,需要创新社区参与的行动方法与视角。文章以广州泮塘五约微改造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实践为研究对象,展现社区规划师亲历并观照微改造社区参与的全过程;分析记忆场所的空间再现对文化认同、社区参与及参与者“动力翻转”的积极作用。研究结论表明,记忆场所既是保持社区可持续参与动力、实现参与全过程共同缔造的行动策略,同时也是一种建构文化认同、促进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动态传承的重要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记忆场所 文化认同 社区参与 共同缔造 广州泮塘五约
下载PDF
共同体构建的当代路径——从博物馆身份认同和记忆角度分析 被引量:11
8
作者 沈宁 《民族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68-76,123,共10页
工业革命以后欧洲发生巨大变革,至二战以后的后殖民时期,思想和经济在全球所谓一体化下形成新的影响秩序。博物馆随之应运而生,在欧洲和北美显现繁荣发展之后波及全球。然而,在时代变化下,博物馆自身的身份认同和社会定位不断发生着改变... 工业革命以后欧洲发生巨大变革,至二战以后的后殖民时期,思想和经济在全球所谓一体化下形成新的影响秩序。博物馆随之应运而生,在欧洲和北美显现繁荣发展之后波及全球。然而,在时代变化下,博物馆自身的身份认同和社会定位不断发生着改变,已经历了从“圣殿”般的精英设置到人民性的过程,经历了由“物”向“非物”的转型。在原有社会职能尚未转身的前提下,作为向受众提供反思、现实与虚幻之间的“第三空间”,深入探讨博物馆的本质——博物馆可谓是一种记忆的固化形式,并通过“记忆”这一媒介和方法来构建民族想象共同体的一种社会存在形式。当下在全球疫情之下,在不断显现的社会危机及环境变化等诸多问题之下,“后博物馆”时代亟须基于历史和过去的更多新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物馆 记忆 民族想象共同体
下载PDF
文化记忆与国家认同研究——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为例 被引量:10
9
作者 冯文坤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55-64,共10页
一个集体、一个民族的凝聚力总是因文化而聚集。我们的自我身份总是在文化记忆中生成的。正是通过对一个分享的过去的记忆,"我们"彼此联系在一起。"我"和"我们"的身份由那些彼此分享的经验和文化记忆所... 一个集体、一个民族的凝聚力总是因文化而聚集。我们的自我身份总是在文化记忆中生成的。正是通过对一个分享的过去的记忆,"我们"彼此联系在一起。"我"和"我们"的身份由那些彼此分享的经验和文化记忆所界定。记忆不只是保持信息的手段,它是一种能够形成文化身份的势与力,它使拥有某种文化记忆的人、群体和民族能创造性地应对日常挑战和变化。文化记忆是建立个体和集体身份认同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也是文化创新和文化再生产的场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记忆 扬·阿斯曼 集体记忆 身份建构 经典化 文化共同体
下载PDF
“刘三姐”歌谣何以实现跨文化传唱——论共性记忆与共同情感交织中的共同体形塑 被引量:10
10
作者 周信杉 罗江华 李献庆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17-125,共9页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刘三姐”歌谣不仅凸显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意蕴,更关联文化共享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等主题。基于文化传播、文化交流、文化定位的联结模式,“刘三姐”歌谣跨文化传唱可视为生成“同一个人、共同经...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刘三姐”歌谣不仅凸显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意蕴,更关联文化共享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等主题。基于文化传播、文化交流、文化定位的联结模式,“刘三姐”歌谣跨文化传唱可视为生成“同一个人、共同经验、共性记忆、共同情感”的意义链条,以完成情感共通和共同体形塑的过程。在此意义上,以共性记忆构筑文化共享系统、以共同情感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以及以稳定文化基因铸牢共同体意识三者相整合,共同勾勒出理解“刘三姐”歌谣跨文化传唱的理论谱系,为形塑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下情感与心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三姐”歌谣 跨文化 共性记忆 情感共通 共同体
下载PDF
记忆共同体:媒体参与社区治理的文化机制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晗 聂远征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8-165,187,188,共10页
社区具有共同体内涵,其形成与传播密切相关,本质是一个由传播所构成的记忆共同体。在社区新媒体所构建的记忆场域里,媒介持续释放记忆的能量,成为生成社区记忆共同体的内在驱动力。记忆共同体通过内外两种作用机理发挥效用,向内指向社... 社区具有共同体内涵,其形成与传播密切相关,本质是一个由传播所构成的记忆共同体。在社区新媒体所构建的记忆场域里,媒介持续释放记忆的能量,成为生成社区记忆共同体的内在驱动力。记忆共同体通过内外两种作用机理发挥效用,向内指向社区在地性情感连接,向外则通过媒体功能整合促进社区家园共建。在此基础上,共同体聚力可形成记忆的合力,即通过实时连接的交往互动构建虚实交融的记忆共生场景、多种层面的叙事资源强化记忆实践和情感共鸣、在文化的认同中追寻个人价值和对民族国家的坚定信仰,从而强化基于地缘又超越地域的社区记忆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记忆共同体 社区治理 新媒体 文化机制
下载PDF
民族认同与新中国黄河图像话语的建构 被引量:3
12
作者 李夏 屈健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7-57,共11页
图像作为一种叙事手段与记忆媒介,与文本、影像、声像等审美形式在“民族—国家”的认同形塑以及民族共同体的建构中具有重要意义。新中国黄河图像作为中华民族的视觉化表征,参与整个民族国家形象的塑造以及集体价值的确证。在救亡压倒... 图像作为一种叙事手段与记忆媒介,与文本、影像、声像等审美形式在“民族—国家”的认同形塑以及民族共同体的建构中具有重要意义。新中国黄河图像作为中华民族的视觉化表征,参与整个民族国家形象的塑造以及集体价值的确证。在救亡压倒启蒙的时代,“黄河—母亲”的隐喻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符号,促进民族统一与融合。嗣后,新中国黄河图像作为承载中华民族集体记忆的媒介——记忆场,涵括家国命运、抗争进取、人文情怀等不同意蕴的民族精神。依照“图像叙事—记忆—认同建构”的理论逻辑,黄河图像话语的建构借黄河图像唤起社会个体之集体记忆,增进个体对集体的情感认同、文化认同、身份认同,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塑。新中国黄河图像话语的研究,不仅凸显出黄河图像之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价值与意义,而且也为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理论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中国美术 黄河图像 民族精神 集体记忆 民族认同 民族共同体
下载PDF
媒介记忆的“转场”与“转化”——基于抗战电影纪念馆的个案考察
13
作者 邵鹏 赵若邑 魏松昊 《传媒观察》 2024年第7期88-97,共10页
媒介塑造英雄,媒介传颂英雄,英雄事迹成为时代的坐标被人们所铭记,英雄精神被一代一代传承与弘扬。但是,当媒介所瞩目的“记忆强光”逐步走向边缘成为“记忆微光”时,那些过往的英雄记忆也在经历演变。本文以经典电影《地雷战》为研究个... 媒介塑造英雄,媒介传颂英雄,英雄事迹成为时代的坐标被人们所铭记,英雄精神被一代一代传承与弘扬。但是,当媒介所瞩目的“记忆强光”逐步走向边缘成为“记忆微光”时,那些过往的英雄记忆也在经历演变。本文以经典电影《地雷战》为研究个案,通过考察地雷战纪念馆,并深度访谈讲解员后发现,媒介记忆经过实体化的“转场”已经成为历史记忆的组成部分,并逐步演变为集体记忆代际传承和共享价值“转化”的中介,最终媒介的英雄记忆铸造了地缘共同体的精神气质,进而升华为有更深层次共识的精神共同体。因此,虽然媒介记忆的“强光”在岁月的磨砺中逐渐成为“微光”,但仍然是英雄叙事与在地经验的连接纽带,也是每代人接续奋斗、共创美好未来的力量源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电影 媒介记忆 英雄 记忆之场 精神共同体
原文传递
城乡共融发展路径:乡村记忆嵌入如何助力安置小区更新改造——基于宁波农民安置Y小区的案例分析
14
作者 王非凡 李蔚 葛雯雯 《建筑与文化》 2024年第9期172-174,共3页
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必须坚持城乡融合、共同富裕的城镇化。随着城市更新的需要,安置社区的现代化提升逐渐兴起。然而,在农民市民化与社区未来化双线并行的过程中,乡村情怀与智慧未来的融合是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农耕环境的陡... 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必须坚持城乡融合、共同富裕的城镇化。随着城市更新的需要,安置社区的现代化提升逐渐兴起。然而,在农民市民化与社区未来化双线并行的过程中,乡村情怀与智慧未来的融合是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农耕环境的陡然缺失、公共空间的急剧缩小等现实状况加剧了安置居民的不安情绪。为解决社区城乡矛盾,推进社区和谐发展,有效提高城乡共融效果,本案例基于社会认同以及社区营造理论,从“乡村记忆”的视角出发,重新发掘并梳理居民的多元需求,并以此为框架,对宁波纯农民安置Y社区实现城乡共融的发展历程进行深入剖析,以探究浙江省安置社区更新建设的宝贵经验,也为全国老旧小区改造与发展提供具体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纯农民安置社区 城乡共融 乡村记忆 社会认同 社区营造
下载PDF
在单位记忆与社区资本间挣扎的中国城市社区建设 被引量:4
15
作者 刘翠霞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2期57-63,共7页
社区建设是在当前中国备受关注的一个问题。从滕尼斯有关社区与社会的界说中,社区建设的性质得到了新的诠释:社会社区化或社会人文化。人类社会的发展其实就是社区社会化与社会社区化的交替融合,也就是社区建设与社区发展的绵延更替。... 社区建设是在当前中国备受关注的一个问题。从滕尼斯有关社区与社会的界说中,社区建设的性质得到了新的诠释:社会社区化或社会人文化。人类社会的发展其实就是社区社会化与社会社区化的交替融合,也就是社区建设与社区发展的绵延更替。单位制是新中国成立之初社区社会化的权宜之计,随着改革的深入,其弊端日益显露,对中国城市社区建设产生了十分消极的影响。中国城市社区建设要顺利进行,必须要破除单位制的束缚,培育良好的社区资本,建立有效的社区制,而其成败与否则取决于单位记忆与社区资本之间的博弈较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建设 社区发展 单位记忆 社区资本
下载PDF
古尔纳《来世》中的身份建构与情感共同体追寻
16
作者 黄晖 《英语研究》 2024年第1期168-177,共10页
古尔纳的小说《来世》借助普通人的人生际遇来审视坦桑尼亚曾沦为德国殖民地的一段悲惨历史,展现了创伤记忆、身份建构与宏大历史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小说以人物的身心创伤为身份认同的载体,以多种形式呈现创伤记忆,治愈战争留下的伤痛... 古尔纳的小说《来世》借助普通人的人生际遇来审视坦桑尼亚曾沦为德国殖民地的一段悲惨历史,展现了创伤记忆、身份建构与宏大历史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小说以人物的身心创伤为身份认同的载体,以多种形式呈现创伤记忆,治愈战争留下的伤痛,鼓励人们勇敢面对过往经历,不再规避自我身份,重拾伦理责任,并同非洲土著社群重建联系。古尔纳还原了历史记忆的真实面目,颠覆了官方书面历史的宏大话语,从而在历史的碎片中实现了伦理身份的建构和情感共同体的追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尔纳 《来世》 伦理身份 创伤记忆 情感共同体
下载PDF
日本突发事件档案数字人文项目的特点与启示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兴广 万荣 《图书馆》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1-26,40,共7页
以突发事件档案开发利用为主题的日本数字人文项目建设实践对我国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文章采用案例研究法,选取四个日本突发事件档案数字人文项目进行概述,从理念、主体、资源、技术四个视角展开特点分析,提出对我国档案部门开展突发事... 以突发事件档案开发利用为主题的日本数字人文项目建设实践对我国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文章采用案例研究法,选取四个日本突发事件档案数字人文项目进行概述,从理念、主体、资源、技术四个视角展开特点分析,提出对我国档案部门开展突发事件档案数字人文项目建设的启示:深化价值认知,建构突发事件“记忆之场”;凝聚群体智慧,促进多元主体跨域协作;及时快速响应,注重档案资源深度开发;保障项目实施,倡导迭代式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发事件档案 数字人文 记忆共同体 数字人文奖 日本
下载PDF
老年认知症长期照护模式的研究进展
18
作者 黄小榕 刘宁杰 +1 位作者 冯华丽 王莎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2-116,共5页
总结国内外老年认知症人群在居家、社区和机构长期照护模式的现状。居家照护模式包括认知症照顾者支持小组、认知障碍家庭支持中心;社区长期照护模式包括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共享住房安排;机构长期照护模式包括记忆门诊、认知障碍照护单... 总结国内外老年认知症人群在居家、社区和机构长期照护模式的现状。居家照护模式包括认知症照顾者支持小组、认知障碍家庭支持中心;社区长期照护模式包括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共享住房安排;机构长期照护模式包括记忆门诊、认知障碍照护单元、日间照料中心及绿色照护农场等。提出应开展认知症信息化管理,培养更多认知症专业照护人才,提升我国认知症长期照护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 认知症 认知障碍 长期照护 记忆门诊 家庭支持 日间照料中心 社区护理
下载PDF
文化记忆中的共同体建构:广西壮剧《瑶娘》的文本衍变与仪式符号
19
作者 吴震东 王佳玮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24年第4期85-95,共11页
“祭瑶娘”是广西壮族地区悼念瑶族女子“瑶娘”的集体祭祀活动。它作为一种民俗传统中的“凝聚性结构”,不仅囊括了诸多地方性的文化记忆要素,还喻示着民族亲缘血脉的历史性路标。在从仪式到戏剧的文本衍变过程中,壮剧《瑶娘》依托于... “祭瑶娘”是广西壮族地区悼念瑶族女子“瑶娘”的集体祭祀活动。它作为一种民俗传统中的“凝聚性结构”,不仅囊括了诸多地方性的文化记忆要素,还喻示着民族亲缘血脉的历史性路标。在从仪式到戏剧的文本衍变过程中,壮剧《瑶娘》依托于祭祀性的仪式传统,并将这段集体性的记忆进行编码和重构。壮剧《瑶娘》以“瘟疫叙事”为线索,利用戏剧空间展示面具、铜鼓、服饰等方言性的族群符号,同时勾勒出了特定地区的民族凝聚过程。壮剧《瑶娘》利用自身的媒介属性将文化记忆现时化,以生动的艺术实践延续着共享性的意义象征体系,这不仅将“地方知识”融合进“中华文化”,更以民族化的艺术审美实践回应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壮剧《瑶娘》 文本衍变 仪式符号 文化记忆 共同体建构
下载PDF
共同体记忆:红色档案影像叙事的记忆逻辑与新文化向度
20
作者 张燕 丁华东 周月友 《档案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3-110,共8页
红色影像通过叙事与想象,实现对红色记忆的影像书写。红色档案的影像叙事蕴含共同体记忆的生产逻辑,以内容阐释、话语表达和意义建构的统一,推动从唤醒再现到流动传播再至共享凝固的共同体记忆活化过程。面向新时代新文化的传承创新要求... 红色影像通过叙事与想象,实现对红色记忆的影像书写。红色档案的影像叙事蕴含共同体记忆的生产逻辑,以内容阐释、话语表达和意义建构的统一,推动从唤醒再现到流动传播再至共享凝固的共同体记忆活化过程。面向新时代新文化的传承创新要求,红色档案的影像叙事可从文化生产主体上的人民中心叙事、文化生产方式上的数字叙事和文化生产内容上的美好生活叙事三个向度展开,以推动构筑体现马克思世界历史意义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网络命运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档案 红色记忆 影像 叙事 共同体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