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未闭合膜部室间隔缺损的外科处理 被引量:9
1
作者 孙宗全 叶世铎 +2 位作者 蓝鸿钧 杨辰垣 蔡俊坚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18-19,共2页
为了探明位于三尖瓣边缘上的小室间隔缺损(VSD)术后易发生心内残余分流的原因,1991年1月至1992年6月,我们于术中观察了30例这一类型的VSD。发现有以下特点:(1)三尖瓣隔瓣及其腱索与室间隔粘连;(2)隔瓣下... 为了探明位于三尖瓣边缘上的小室间隔缺损(VSD)术后易发生心内残余分流的原因,1991年1月至1992年6月,我们于术中观察了30例这一类型的VSD。发现有以下特点:(1)三尖瓣隔瓣及其腱索与室间隔粘连;(2)隔瓣下隐蔽着一个较大的膜部室间隔缺损(MVSD);(3)隔瓣边缘上的1个或多个缺损间及与隔瓣下的MVSD相互交通。我们认为,隔瓣边缘上的小“VSD”可能是MVSD未完全闭合的一种形式。采用切开隔瓣,修补MVSD,再缝合隔瓣切口的手术方法,成功地避免了术后心内残余分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内残余分流 膜部 室间隔缺损 心脏外科手术
原文传递
应用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成人膜部室间隔缺损的护理 被引量:9
2
作者 陈映珠 钟宁英 +7 位作者 钟宁英 叶彩英 潘媚媚 叶彩英 曾丽梅 单美娟 吉桂珍 黄奕高 《中华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22-223,共2页
总结应用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成人心脏膜部室间隔缺损的护理效果。对58例先天性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患者做好术前心理护理、术中配合及术后监护。结果术中配合良好,减少了手术并发症的发生。因此做好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的全程护理,... 总结应用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成人心脏膜部室间隔缺损的护理效果。对58例先天性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患者做好术前心理护理、术中配合及术后监护。结果术中配合良好,减少了手术并发症的发生。因此做好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的全程护理,对手术的顺利进行及促进患者术后的康复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部室间隔缺损 AMPLATZER封堵器 护理
原文传递
国产封堵器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
3
作者 潘明 邓爱云 +6 位作者 白明 李强 张钲 黄晏 药素毓 王世杰 马春香 《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07年第4期65-67,共3页
目的应用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MVSD)并评价其疗效。方法应用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60例MVSD患者,手术中连续经胸超声心动图或和X线监测。术后随访3个月。结果60例患者应用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MVSD,其中男41例,女19例。超声心... 目的应用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MVSD)并评价其疗效。方法应用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60例MVSD患者,手术中连续经胸超声心动图或和X线监测。术后随访3个月。结果60例患者应用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MVSD,其中男41例,女19例。超声心动图测定MVSD直径为3~9.4 mm,左心室造影测定MVSD直径为3~9.4 mm,所选国产MVSD封堵器直径为4~12 mm。封堵操作技术成功率为100%。超声心动图示术后即刻残余分流为10.5%,3个月后残余分流为5.7%。手术中出现一过性房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及束支传导阻滞均恢复。术后3例患者出现右束支传导阻滞,1例出现左柬支传导阻滞,随访3个月,2例右束支传导阻滞恢复正常,无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三尖瓣关闭不全、封堵器移位或破损及感染性心内膜炎等发生。结论室间隔缺损封堵术作为治疗室间隔缺损的新方法,即时的疗效确切。采用封堵术治疗室间隔缺损应遵循治疗原则,术中遵守操作规范,术后严密观察,从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部室间隔缺损 封堵器 心导管术
下载PDF
膜部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的临床探讨
4
作者 李志刚 《临床医药实践》 2009年第5Z期1627-1628,共2页
目的:探讨膜部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的方法,评价国产封堵器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22例成人先天性心脏病膜部室间隔缺损病例经国产膜部室间隔封堵器行封堵介入治疗,术前所有病例经胸超声心动图初筛选,左室造影最... 目的:探讨膜部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的方法,评价国产封堵器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22例成人先天性心脏病膜部室间隔缺损病例经国产膜部室间隔封堵器行封堵介入治疗,术前所有病例经胸超声心动图初筛选,左室造影最终筛选确定。男性13例,女性9例,年龄18~36岁,平均30岁,术中所有病例均使用经胸超声心动图监测。随访3个月~1年,胸超声心动图、X线观察疗效和安全性。结果:22例封堵手术成功,即刻手术成功率100%,无残余分流,无主动脉瓣反流、房室瓣反流,未发生感染性心内膜炎,术后患者胸闷、心悸症状消失,心电图随访无房室传导阻滞也无束支传导阻滞并发症,封堵伞位置良好。结论:国产封堵器封堵介入治疗成人膜部室间隔缺损是有效、安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部室间隔缺损 成人 国产封堵器 封堵介入
下载PDF
膜周部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的临床评价 被引量:39
5
作者 张玉顺 李寰 +4 位作者 代政学 王垒 张军 李军 王晓燕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4-16,共3页
目的:评价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SD)经导管封堵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456例患者,经胸超声心动图测量VSD直径为3-18(6.2±3.1)mm,VSD距主动脉右冠瓣距离0.5-5.0(2.3±1.0)mm。其中6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7例合并房间隔缺损,1例合并... 目的:评价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SD)经导管封堵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456例患者,经胸超声心动图测量VSD直径为3-18(6.2±3.1)mm,VSD距主动脉右冠瓣距离0.5-5.0(2.3±1.0)mm。其中6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7例合并房间隔缺损,1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和房间隔缺损。19例伴轻度主动脉右冠瓣脱垂。先行左心室造影,通过VSD建立动静脉轨道,应用7-10F输送鞘管从右心系统送入封堵器。 结果:左心室造影测量VSD直径为3-20(6.4±3.0)mm,VSD距主动脉右冠瓣距离0.5-6.0(2.4±1.1)mm,其中86例患者VSD距主动脉右冠瓣距离<2 mm。391例伴膜部瘤形成。448例患者封堵成功,成功率为98%。未成功的8例中,2例导管未能通过缺损处,2例术中导丝通过VSD出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AVB),2例封堵后出现间歇性Ⅲ度AVB,2例伴主动脉右冠瓣轻度脱垂患者封堵后有少-中量主动脉瓣反流而放弃封堵治疗。所选封堵器大小为4-22(8.6±3.1)mm。封堵器到位后即刻左心室造影示微量残余分流68例,6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有1例微量残余分流。术后发生高度AVB 6例,1例安装永久起搏器。封堵器向膜部瘤出口明显移位1例,外科取出封堵器并行手术修补VSD。溶血2例,三尖瓣中量反流1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6例、房间隔缺损7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和房问隔缺损1例,同时成功封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SD 封堵器 治疗 主动脉 动脉导管未闭 房间隔缺损 患者 合并 距离 结论
下载PDF
经食道超声心动图在体外循环下儿童室间隔缺损修补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9
6
作者 严济泳 俞波 +2 位作者 刘庆华 陈苏江 赵伟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3年第2期55-57,共3页
目的探讨经食道超声心动图在体外循环下儿童室间隔缺损修补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605例以室间隔缺损为主要心脏畸形患儿,均在体外循环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中经食道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将其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05例患儿除3例因体质... 目的探讨经食道超声心动图在体外循环下儿童室间隔缺损修补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605例以室间隔缺损为主要心脏畸形患儿,均在体外循环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中经食道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将其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05例患儿除3例因体质量过轻(3kg)中断检查外,其余均成功完成检查。术中发现阳性病例27例(4.46%,27/605)。对5例残余分流宽大于2mm者再次手术,5例三尖瓣或二尖瓣反流较术前加重的进行了瓣环环缩,其余阳性病例未处理只随诊观察。结论经食道超声心动图在儿童室间隔缺损修补术中能及时、直观、准确地反映手术情况,包括心房、心室的排气情况,补片位置及残余分流,瓣膜反流,以及其他合并心脏畸形的修复情况,能给外科医生提供即时、必要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膜周缺损 干下型缺损 缺损修补术 体外循环 经食道超声心动图 儿童
下载PDF
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经导管介入封堵后早期并发症危险因素的分析 被引量:8
7
作者 严帆 易岂建 +3 位作者 计晓娟 吕铁伟 何爽 李谧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348-354,共7页
目的探讨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SD)经介入治疗后早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2015年10月1日至2017年10月1日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行膜周部VSD介入封堵术的患儿,从医院电子病历系统中截取临床资料,分析术后总并发症、新发心... 目的探讨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SD)经介入治疗后早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2015年10月1日至2017年10月1日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行膜周部VSD介入封堵术的患儿,从医院电子病历系统中截取临床资料,分析术后总并发症、新发心律失常、残余分流、新发中度及以上反流的危险因素。结果 (1)186例患儿进入本文分析,男97例,年龄18~148(45.4±25.4)个月,体重8.5~48(15.7±6.1) kg;超声缺损(5.6±1.9) mm,压差(68.6±13.7) mm Hg,距主动脉瓣距离<3 mm 8例(4.3%),术前有心律失常18例(9.7%),合并膜部瘤70例(37.6%);封堵器大小(6.3±1.2) mm,封堵器形状对称178例(95.7%)、偏心8例;麻醉方式为全麻147例(79%)、局麻39例,手术时间(38.8±15.0) min。(2)术后住院期间共发生并发症60例(32.3%),新发心律失常30例(16.1%);残余分流30例(16.1%),其中1例为大量分流;新发中度及以上瓣膜反流9例(4.8%),均为三尖瓣反流。(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总并发症:超声下大缺损(OR=1.264,95%CI:1.040~1.536,P=0.019)和偏心型封堵器(OR=6.732,95%CI:1.018~44.509,P=0.048)为危险因素;残余分流:超声下大缺损(OR=1.577,95%CI:1.154~2.155,P=0.004)和右心室收缩压升高(OR=1.080,95%CI:1.001~1.165,P=0.047)为危险因素,左心室平均压升高为保护因素(OR=0.913,95%CI:0.864~0.966,P=0.001);新发中度及以上瓣膜反流:右心室收缩压升高(OR=1.068,95%CI:1.006~1.133,P=0.030)和更大的封堵器(OR=1.585,95%CI:1.003~2.506,P=0.048)为危险因素。结论超声下VSD大小、封堵器的大小与形状、右心室收缩压、左心室平均压与膜周部VSD介入治疗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有关,同时提示血流动力学稳定性、右心功能在术后并发症发生中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介入封堵 并发症 危险因素
下载PDF
真性与假性室间隔膜部瘤的诊断与外科治疗 被引量:5
8
作者 邢泉生 陈张根 +3 位作者 张善通 曹金红 王人荣 贾兵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AS 1997年第1期16-18,共3页
报告手术治疗真性室间隔膜部瘤9例和假性室间隔膜部瘤34例。结果:全部治愈,随访6月~11年,预后均佳。结论:两者在发病机理、病理变化和手术方法等方面各不相同,而在症状、体征、心电图、X线及右心导管检查等方面均相类似。... 报告手术治疗真性室间隔膜部瘤9例和假性室间隔膜部瘤34例。结果:全部治愈,随访6月~11年,预后均佳。结论:两者在发病机理、病理变化和手术方法等方面各不相同,而在症状、体征、心电图、X线及右心导管检查等方面均相类似。超声心动图对术前明确诊断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膜部瘤 诊断 外科手术
下载PDF
应用双封堵器封堵治疗复杂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 被引量:1
9
作者 郑晓舟 张波 +2 位作者 孙浩峰 梁家立 牟楠楠 《心脏杂志》 CAS 2012年第3期350-352,共3页
目的:探讨应用双封堵器对复杂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VSD)进行介入封堵治疗的可行性、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12例复杂膜部瘤型VSD患者,左心室造影后常规右股动脉-左心室-VSD-右心室-右股静脉输送轨道,对VSD进行封堵,重复左心室造影,发现存... 目的:探讨应用双封堵器对复杂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VSD)进行介入封堵治疗的可行性、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12例复杂膜部瘤型VSD患者,左心室造影后常规右股动脉-左心室-VSD-右心室-右股静脉输送轨道,对VSD进行封堵,重复左心室造影,发现存在不能接受的残余分流,遂建立右股动脉-左心室-VSD-右心室-左股静脉输送轨道,应用第2枚封堵器对残余分流进行封堵,左心室、升主动脉造影以及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认封堵效果良好,释放封堵器。术后1、3、6、12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X线检查和12导联心电图。结果:12例患者均封堵成功。术毕即刻造影和超声心动图检查示封堵效果良好,无残余分流,各组瓣膜功能良好,无并发症发生。随访期间所有患者杂音消失,超声心动图检查无残余分流,心电图检查均为窦性心律,无房室传导阻滞或束支传导阻滞。结论:应用双封堵器对复杂膜部瘤型VSD进行封堵治疗是可行的,且具有满意的疗效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病 先天性 室间隔缺损 介入治疗 放射学 双封堵器
下载PDF
经导管膜部心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广义 王峙峰 +2 位作者 郭军 李天德 李越 《军医进修学院学报》 CAS 2004年第5期369-370,共2页
目的 :为评价经导管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perimembraneousventricularseptaldefect,PVSD)封堵术可行性 ,本文报告经导管用新型Amplatzer封堵器封堵PVSD临床经验。 方法 :2 0 0 2年 6月~ 2 0 0 3年 6月 ,诊断 32例PVSD。结果 :32例患者中... 目的 :为评价经导管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perimembraneousventricularseptaldefect,PVSD)封堵术可行性 ,本文报告经导管用新型Amplatzer封堵器封堵PVSD临床经验。 方法 :2 0 0 2年 6月~ 2 0 0 3年 6月 ,诊断 32例PVSD。结果 :32例患者中除一例因VSD膜部瘤松软未能成功置入外 ,其余患者均能正确置放新型Amplatzer封堵器和即刻完全封堵PVSD。术后 2 4h至 6月用TTE复查 ,所有患者被完全封堵。结论 :经导管用新型Amplatzer封堵器封堵PVSD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可行的非开胸方法。本组技术成功率为 9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导管 AMPLATZER封堵器 患者 介入封堵术 心室间隔缺损 诊断 开胸 新型
下载PDF
小儿心脏探头与普通心脏探头诊断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比较
11
作者 欧阳艳文 谢艺 +1 位作者 刘丽敏 黎世勤 《华夏医学》 CAS 2017年第1期64-67,共4页
目的:探讨小儿心脏探头与普通心脏探头诊断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VSD)的价值。方法:利用小儿心脏探头与普通心脏探头经超声心动图诊断小儿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结果:小儿心脏探头检出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100%,普通心脏探头检出81.9%。结论... 目的:探讨小儿心脏探头与普通心脏探头诊断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VSD)的价值。方法:利用小儿心脏探头与普通心脏探头经超声心动图诊断小儿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结果:小儿心脏探头检出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100%,普通心脏探头检出81.9%。结论:小儿探头超声心动图诊断膜部瘤型VSD准确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部瘤型VSD 小儿心脏探头 自然愈合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