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结缔组织病患者膜弥散与肺血管床容量的分析 被引量:8
1
作者 茌璐琪 刘又宁 +2 位作者 朴哲龙 郝峰英 张青勉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344-347,共4页
目的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和结缔组织病患者静息及运动后即刻的肺弥散能力(DL)、肺泡毛细血管膜弥散能力(Dm)、肺泡毛细血管床容量(Vc)的变化,探讨其对结缔组织病肺改变早期诊断的意义。方法COPD组(20... 目的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和结缔组织病患者静息及运动后即刻的肺弥散能力(DL)、肺泡毛细血管膜弥散能力(Dm)、肺泡毛细血管床容量(Vc)的变化,探讨其对结缔组织病肺改变早期诊断的意义。方法COPD组(20例)及正常对照组20名,结缔组织病组(20例)及正常对照组20名,测定静息时不同肺泡气氧分压下的DL及运动后不同肺泡气氧分压下的DL,分别按Roughton和Forster方法计算静息时及运动后即刻Dm和Vc。结果(1)静息时COPD患者DL的降低主要由Dm降低引起,Vc尚能维持正常;而结缔组织病患者DL的降低是由Dm、Vc共同降低所致;(2)运动后正常对照组和COPD组DL、Dm、Vc均增高,但COPD组增高的幅度明显降低,结缔组织病组则无明显增高。(3)静息时DL、Dm、Vc均正常的结缔组织病患者运动后DL、Dm、Vc不增加。结论运动后Dm、Vc的测定对发现结缔组织病肺病变最为敏感,并可为明确DL下降的原因以及判定病变程度提供了可靠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塞性肺疾病 胶原病 肺弥散 毛细血管
原文传递
稳定期COPD患者肺膜弥散和肺毛细血管床容量的改变 被引量:2
2
作者 高蓓兰 刘锦铭 +2 位作者 杨文兰 朱东 王英敏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876-878,共3页
目的研究不同病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肺弥散功能的改变,探讨肺泡毛细血管膜弥散能力(Dm)与肺毛细血管床容量(Vc)对COPD病情评估的意义。方法对38例稳定期COPD患者和35例健康者测定静息状态下的肺通气功能和弥散功能,观察各项肺功能... 目的研究不同病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肺弥散功能的改变,探讨肺泡毛细血管膜弥散能力(Dm)与肺毛细血管床容量(Vc)对COPD病情评估的意义。方法对38例稳定期COPD患者和35例健康者测定静息状态下的肺通气功能和弥散功能,观察各项肺功能参数的变化情况。结果COPD组的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用力肺活量(FVC)、最大通气量(MVV)占预计值百分比等参数从Ⅰ级开始较对照组明显下降;肺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每升肺泡容积DLCO(DLCO/VA)、Dm以及Vc等参数则从Ⅱ级开始较对照组明显下降;Ⅰ级患者Dm较对照组下降,但Vc有增高(均P<0.05)。结论在COPD早期,尽管DLCO值在正常范围,但膜弥散已有损害,随着病情的进展,Dm和Vc同时减低,DLCO下降的速度明显加快。Dm及Vc是弥散功能重要和敏感的指标,可反映肺组织的结构和病理生理改变,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一氧化碳弥散量 膜弥散 肺泡毛细血管床容量
下载PDF
SARS对肺膜弥散量和肺毛细血管血量影响的临床研究
3
作者 王巍 周怡 +5 位作者 袁新荣 林明贵 陈红兵 王金河 王安生 王玉芳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765-767,共3页
目的 研究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SARS)的肺弥散能力 (DL)、肺泡毛细血管膜弥散能力 (Dm)及肺泡毛细血管血容量 (Vc)的变化 ,探讨肺弥散功能障碍的病理生理机制。方法 SARS组 (2 6例 )及正常对照组 1 2名 ,测定静息状态下不同氧分压下的... 目的 研究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SARS)的肺弥散能力 (DL)、肺泡毛细血管膜弥散能力 (Dm)及肺泡毛细血管血容量 (Vc)的变化 ,探讨肺弥散功能障碍的病理生理机制。方法 SARS组 (2 6例 )及正常对照组 1 2名 ,测定静息状态下不同氧分压下的DL ,按照Roughton和Forster方法计算Dm和Vc。结果 SARS组DLco显著低于对照组 ,A组Dm和Vc显著低于对照组 ;肺部病变程度越重 ,肺弥散功能损害越重 ,残气容积 (RV)低于或高于正常值者也增多。结论 SARS患者不仅有Dm而且也有Vc的改变 ,Dm和Vc的测定对发现SARS肺病变有益 ,可以明确DL下降的原因及判断病变的程度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一氧化碳弥散量 膜弥散 肺泡毛细血管血量
下载PDF
维吾尔族173例与汉族163例体检者肺毛细血管膜弥散和肺毛细血管血量与肺一氧化碳弥散量差异性分析
4
作者 贾慧英 赵明华 +7 位作者 马岩霞 韩克斯 巴提曼 徐春莲 王维 孜比尔 买尔巴提 徐世琦 《中国医药》 2013年第6期778-780,共3页
目的比较在我院体检的维吾尔族和汉族肺通气功能、弥散功能正常值、肺毛细血管血量(VC)与肺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之间的差异。方法对在我院体检的336例(汉族163例,维吾尔族173例)成人进行回顾性分析,常规进行肺功能及弥散功能... 目的比较在我院体检的维吾尔族和汉族肺通气功能、弥散功能正常值、肺毛细血管血量(VC)与肺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之间的差异。方法对在我院体检的336例(汉族163例,维吾尔族173例)成人进行回顾性分析,常规进行肺功能及弥散功能检查,包括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FEV1/FVC)、DLCO、单位肺泡弥散量(KCO)、肺泡毛细血管膜弥散量(Dm)及Vc。通过年龄分层比较,对年龄、身高、体重等因素进行相关分析。结果维吾尔族组和汉族组肺通气功能呼气峰流量(PEF)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2±2.0)L/s比(6.8±2.0)lMs](P〈0.05),弥散功能DLCO、Vc、KCO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0±2.0)mmol/(min·kPa)比(8.5±1.8)mmol/(min·kPa),(70±19)ml(77±20)ml,(1.59±0.20)mmol/(min·kPa·L)比(1.73±0.25)mmol/(min·kPa·L)](P〈0.01);通过维吾尔族和汉族年龄分层进行比较,最大呼气中期流速(MMEF25%~75%)、DLCO、KCO、Dm均在40岁以后与30~39岁组间比较呈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cmax、FEV1、Vc则在50岁以后与30~39岁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我院体检的维吾尔族和汉族肺通气功能差异,主要表现在弥散功能方面的差异。民族间弥散值差异是否与少数民族居住的环境、生活饮食习惯等因素相关有待于进一步分析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毛细血管膜弥散 肺毛细血管血量 肺一氧化碳弥散量 维吾尔族
下载PDF
COPD患者膜弥散和肺血管床容量的变化及支气管扩张剂的影响
5
作者 朱娅玲 王浩彦 +1 位作者 常晓红 李征征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07年第1期7-10,共4页
目的:探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缓解期不同分级的患者膜弥散功能(Dm)和肺血管床容量(Vc)的变化,以及使用支气管扩张剂后通气功能改善对Dm和Vc的影响。方法:2001年7月至2004年2月COPD缓解期患者95例,分为4组,Ⅰ级8例,Ⅱ级47例,Ⅲ级34例... 目的:探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缓解期不同分级的患者膜弥散功能(Dm)和肺血管床容量(Vc)的变化,以及使用支气管扩张剂后通气功能改善对Dm和Vc的影响。方法:2001年7月至2004年2月COPD缓解期患者95例,分为4组,Ⅰ级8例,Ⅱ级47例,Ⅲ级34例,Ⅳ级6例,正常对照组35例。使用一口气法,测定弥散量(DLCO)、弥散率(KCO即DLCO/VA)、Dm、Vc。58例COPD患者予以做扩张试验,试验阳性和阴性者均再次测定DLCO、KCO、Dm、Vc。将各组间的测定值及扩张前后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COPD各组患者的Dm、DLCO、Vc及KCO均低于正常对照组,随着级别的增加,降低的程度均加大。COPDⅠ级患者的Vc和KCO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COPDⅡ级、Ⅲ级及Ⅳ级患者的DLCO、KCO、Dm、Vc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COPD各分级之间除Vc没有显著的差别(P>0.05)外,Dm、DLCO和KCO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支气管扩张试验阳性患者扩张试验前后的DLCO、Dm、Vc均无显著的改变(P>0.05)。结论:COPD患者通气功能逐渐恶化导致了弥散量的下降,Dm的持续降低贯穿于整个COPD的早、中、晚期,而Vc的持续下降则发生在COPD的早、中期。支气管扩张剂的使用没有通过通气/血流比的改变对弥散量、Dm、Vc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膜弥散 肺血管床容量
下载PDF
气胸对膜弥散量和肺毛细血管血量影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曾勉 谢灿茂 +2 位作者 李志平 程东升 严英硕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242-244,共3页
目的探讨气胸患者治疗前后肺膜弥散量(Dm)和肺毛细血管血量(Vc)对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的影响,阐明肺复张后低氧血症的机制。方法对21例气胸患者在治疗前和肺复张后1周进行肺通气功能、DLCO、Dm、Vc和动脉血... 目的探讨气胸患者治疗前后肺膜弥散量(Dm)和肺毛细血管血量(Vc)对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的影响,阐明肺复张后低氧血症的机制。方法对21例气胸患者在治疗前和肺复张后1周进行肺通气功能、DLCO、Dm、Vc和动脉血气测定。结果气胸时和肺复张后DLCO分别为(64±4)%和(71±4)%,Dm分别为(66±5)%和(74±4)%,Vc为(70±5)%和(80±6)%,动脉血氧分压(PaO2)为(837±23)mmHg和(894±1.5)mmHg,肺泡通气量(VA)为(4.40±0.20)L和(5.40±0.20)L,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占预计值%)为(59±4)%和(79±4)%,死腔气量/潮气容积(VD/VT)为0.340±0.020和0.210±0.010。这些指标治疗后有明显改善,除Dm外,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和0.01)。Dm和Vc与DLCO明显相关,以Dm与DLCO关系更显著。Dm与DLCO治疗前相关系数r=0.862,P<0.0001;治疗后r=0.728,P<0.001。Vc与DLCO治疗前后分别为r=0.643,P<0.01和r=0.52,P<0.05。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胸 一氧化碳弥散量 膜弥散量 肺细血管血量
原文传递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弥散功能变化及其对运动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丁海菊 王浩彦 +2 位作者 徐秋芬 樊静 张玲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00-603,共4页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弥散功能变化及其对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稳定期COPD患者27人(均为男性)。受试者进行静息肺功能检查和心肺运动试验。静息肺通气功能检查指标包括: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根...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弥散功能变化及其对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稳定期COPD患者27人(均为男性)。受试者进行静息肺功能检查和心肺运动试验。静息肺通气功能检查指标包括: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根据FEV1占预计值%将全部患者分为三组,分别为Ⅰ级组(轻度,n=6)、Ⅱ级组(中度,n=13)、Ⅲ级组(重度,n=8)。单次呼吸法测定静息时不同肺泡气氧分压下的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采用Roughton和Forster的方法计算肺泡毛细血管膜弥散能力(Dm)和肺毛细血管床血容量(Vc)。心肺运动试验检测最大摄氧量(VO2max)、最大二氧化碳排出量(VCO2max)、最大功率(Wmax)、氧脉搏(O2pulse)等。结果:三组患者DLCO及Vc无显著差异。Ⅲ级组Dm显著低于Ⅱ级组(P<0.05)。Ⅲ级组COPD患者的VO2max、VCO2max、Wmax、O2pulse显著低于Ⅰ级组和Ⅱ级组(P<0.05)。COPD患者的DLCO与VCO2max(r=0.450,P<0.05)、VO2max(r=0.526,P<0.01)、Wmax(r=0.565,P<0.01)、O2pulse(r=0.517,P<0.01)呈正相关,Dm与VO2max(r=0.469,P<0.05)、VCO2max(r=0.514,P<0.01)、Wmax(r=0.532,P<0.01)呈正相关。结论:(1)即使是DLCO无明显变化的COPD患者,其Dm也可出现降低;(2)随着病情的加重,COPD患者运动能力下降,且其运动能力与其弥散功能尤其是Dm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氧化碳弥散量 肺泡毛细血管膜弥散能力 最大摄氧量 最大二氧化碳排出量 最大功率 氧脉搏
下载PDF
特发性间质性肺炎患者肺泡毛细血管膜弥散能力和肺毛细血管床容量的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刘锦铭 吴文 +5 位作者 王英敏 朱东 郑卫 杨文兰 高蓓兰 江平 《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 CAS 2005年第5期369-371,380,共4页
目的研究特发性间质性肺炎(IIP)患者肺泡毛细血管膜弥散能力(DM)和肺泡毛细血管床容量(VC)变化及特点。方法20例IIP患者作为观察组,包括寻常性间质性肺炎(UIP)及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NSIP)各7例。24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测定观察组及... 目的研究特发性间质性肺炎(IIP)患者肺泡毛细血管膜弥散能力(DM)和肺泡毛细血管床容量(VC)变化及特点。方法20例IIP患者作为观察组,包括寻常性间质性肺炎(UIP)及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NSIP)各7例。24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测定观察组及对照组的CO弥散量(DLCO)、比弥散量(DLCO/VA)、DM、VC及肺通气功能。结果观察组及对照组的FEV1分别为(72.44±13.61)%及(103.33±11.96)%(预计值),FVC为(74.80±20.59)%及(116.08±16.84)%(预计值),观察组均明显降低(P<0.001);FEV1/FVC分别为(80.00±7.99)%、(79.92±4.56)%,无显著性差异(P>0.05);DLCO分别为(13.64±4.20)mL·mmHg1·min1及(21.80±2.88)mL·mmHg1·min1,观察组明显降低(P<0.001);DLCO/VA分别为(4.49±1.16)mL·mmHg1·min1、(4.23±0.57)mL·mmHg1·min1,无显著性差异(P>0.05);DM分别为(30.17±19.61)mL·mmHg1·min1、(67.63±11.28)mL·mmHg1·min1,VC分别为(51.00±13.06)mL、(66.67±9.62)mL,观察组均明显降低(P<0.001,P<0.05)。UIP组与NSIP组上述参数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DLCO变化可由DM和VC变化共同影响。DM、VC变化也可不完全一致,DM降低时VC可正常甚至反而升高,DLCO却可能在正常范围。DM及VC测定可作为早期评价肺弥散功能损害敏感而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间质性肺炎 肺泡毛细血管膜 弥散能力 肺毛细血管床容量 换气功能 血红蛋白
下载PDF
糖尿病患者肺弥散功能的研究
9
作者 杜勤惠 李燕芹 +1 位作者 秦慧 刘斌 《中国综合临床》 2009年第9期956-959,共4页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肺部微血管的改变。方法对58例糖尿病患者和47例健康体检者进行肺通气功能及弥散功能检测,另对其中21例糖尿病患者和12例健康体检者进行肺泡毛细血管膜弥散功能(DM)和肺毛细血管血容量(Vc)测定。结果糖尿病患者...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肺部微血管的改变。方法对58例糖尿病患者和47例健康体检者进行肺通气功能及弥散功能检测,另对其中21例糖尿病患者和12例健康体检者进行肺泡毛细血管膜弥散功能(DM)和肺毛细血管血容量(Vc)测定。结果糖尿病患者肺通气功能一秒率(FEV1/FVC)为(81.02±6.40)%,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为(102.03±14.40)%,与健康对照组[FEV1/FVC:(81.20±6.96)%,FEV1%:(103.94±11.42)%]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094、0.737。P均〉0.05)。糖尿病组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为(18.14±5.92)ml/(mmHg·min),一氧化碳弥散量占预计值百分比(DLCO%)为(72.79±19.85)%,较健康对照组IDLCO:(25.42±5.61)mE/(mmHg·min)。DL-CO%:(90.60±13.25)%]明显降低(t值分剐为6.407、5.268,P均〈0.01),病程≥10年的糖尿病患者DL-CO为(15.15±3.92)ml/(mmHg·min),DLCO%为(64.69±17.49)%,较病程〈10年的患者[DLCO:(21.14±6.12)mE/(mmHg·min),DLCO%:(80.904-18.98)%]明显降低(t=4.435,-3.381,P均〈0.01)。糖尿病患者DM为(20.96±5.33)ml/(mmHg·min),肺泡毛细血管膜弥散占预计值百分比(DM%)为(51.10±13.88)%,较健康对照组[DM:(42.92±13.14)ml/(mmHg·min),DM%:(83.58±26.79)%]明显降低(t值分男·l为6.801、4.612,P均〈0.01),而糖尿痛组VC为(61.40±52.84)ml,肺毛细血管血容量占预计值百分比(VC%)为(78.05±64.40)%,与健康对照组[VC:(66.99±19.63)ml,VC%:(79.33±23.32)%]比较无明显差异(P均〉0.05)。结论糖尿病患者肺弥散功能受损,与病程长短有关,随病程延长,弥散功能下降更加明显。糖尿病患者弥散功能受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肺泡毛细血管膜弥散功能 肺毛细血管血容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