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2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对中药药性研究的思考 被引量:9
1
作者 崔瑛 刘菊 +2 位作者 冯静 丁岗 杨云 《河南中医学院学报》 2008年第4期28-29,共2页
目的:探讨开展中医药性理论研究的正确思维和合理方法,从中开拓有价值的研究思路。方法:在分析中药药性理论形成思路及中药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符合中医药理论及思维、融合现代技术和方法的见解和思路。结果:提出"性效同源"... 目的:探讨开展中医药性理论研究的正确思维和合理方法,从中开拓有价值的研究思路。方法:在分析中药药性理论形成思路及中药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符合中医药理论及思维、融合现代技术和方法的见解和思路。结果:提出"性效同源"、药性的物质属性等观点;认为药性是物质的,是可以采用现代化学方法来认识的。提出"病证—效应—血清药物化学分析"的系统研究思路以及开展中药药性研究的切入点;认为在符合中医证候的动物模型上,采取药效与血清药化学相结合的方法,以"同源异用"中药为切入点开展中药药性理论研究是科学的。结论:中药药性理论研究应该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以具体中药为研究对象,采用"病证—效应—血清药物化学分析"系统方法进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 药性 性效同源
下载PDF
我国运动医学学科定位6个基本问题辨析 被引量:11
2
作者 乔玉成 周威 《体育学刊》 CAS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36-144,共9页
以学科制度为视角、逻辑思辨为方法、学科定位为主线,对与我国运动医学的学科属性、学科性质、学科边界、学科体系、与相近学科的联系与区别、学科未来发展方向等6个基本问题进行了辨析。研究认为:目前我国运动医学学科定位存在的最大... 以学科制度为视角、逻辑思辨为方法、学科定位为主线,对与我国运动医学的学科属性、学科性质、学科边界、学科体系、与相近学科的联系与区别、学科未来发展方向等6个基本问题进行了辨析。研究认为:目前我国运动医学学科定位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与运动人体科学学科群交织在一起形成的学科体系架构混乱。在对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运动医学学科进行了新的定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医学 学科定位 学科属性 学科性质 学科体系
下载PDF
基于胃实寒证的10味温中散寒药温热药性与温通作用研究 被引量:10
3
作者 柳俊辉 秦华珍 +7 位作者 刘颖 余腾飞 黄燕琼 李文强 谭喜梅 翁铭钻 张兴燊 王勤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14-418,共5页
目的观察干姜、肉桂、丁香、吴茱萸、小茴香、高良姜、荜茇、荜澄茄、花椒、胡椒10味温中散寒中药对胃实寒证大鼠甲状腺机能及肠系膜微循环的影响,研究其温热药性与温通血脉的作用,揭示温中散寒药的性效本质与科学内涵。方法实验设空白... 目的观察干姜、肉桂、丁香、吴茱萸、小茴香、高良姜、荜茇、荜澄茄、花椒、胡椒10味温中散寒中药对胃实寒证大鼠甲状腺机能及肠系膜微循环的影响,研究其温热药性与温通血脉的作用,揭示温中散寒药的性效本质与科学内涵。方法实验设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附子对照组、10个受试药物组和2个寒性药对照组,予以灌服寒凉药知母冰水提液复制大鼠胃实寒证模型。模型复制成功后分别灌胃给药,连续3次,分别进行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甲状腺素T3(T3)、甲状腺素T4(T4)含量检测与肠系膜微循环观察。结果 10个温中散寒药组均能显著升高胃实寒证大鼠TSH、T3、T4含量(P约0.05,P约0.01)。显著提高微循环血流速度和流态(P<0.05,P<0.01);除荜澄茄、花椒、胡椒组外,其余各给药组还可增加网交数(P<0.05,P<0.01)。结论温中散寒药通过提高胃实寒证大鼠的甲状腺机能而体现温热药性,通过改善胃实寒证大鼠的肠系膜微循环而发挥温通血脉作用,缓解阴盛则寒,寒凝血滞状态,发挥治疗胃实寒证的药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实寒证 温中散寒药 甲状腺机能 肠系膜微循环 药性 药效
原文传递
藏药药性理论及其对现代藏药药性理论研究的启示 被引量:10
4
作者 任小巧 毛萌 +2 位作者 郭慧娟 王明强 武慧超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5年第9期1911-1916,共6页
藏药药性理论是藏药学的核心,为了正确认识藏医药的科学价值,准确把握藏医药的特色优势,本文就藏医药药性理论的历史源流、藏药性味、作用靶向、功效、藏药与疾病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并提出正确开展藏药药性理论的研究是保持和发展藏医药... 藏药药性理论是藏药学的核心,为了正确认识藏医药的科学价值,准确把握藏医药的特色优势,本文就藏医药药性理论的历史源流、藏药性味、作用靶向、功效、藏药与疾病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并提出正确开展藏药药性理论的研究是保持和发展藏医药的前提;建议深入开展藏药药性理论的文献研究,明确和完善藏药药性理论;建议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开展藏药药性理论的研究,阐明藏药药性的规律;建议采用系统生物学等技术进行藏药药性理论研究,阐明藏药药性的科学涵义;主张在开展藏药药性理论研究时要建立实验研究与临床研究相结合的模式,以进一步确定藏药药性理论的临床价值,从而达到保持藏药药性理论特色优势和科学认识藏药药性理论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医药 药性理论 现代研究 思路方法
下载PDF
基于科属分类下的中药物象-药性相关性研究概述 被引量:10
5
作者 谢欢欢 陈晨 王鹏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3620-3622,共3页
笔者从基于科属内的中药物象-药性相关性的研究入手分析其现实意义,并梳理近10年相关文献,分析基于科属分类下的中药物象-药性相关性研究的可行性。从目前已报道的研究结果发现基于科属分类下的中药物象-药性相关性的研究具有很重要的意... 笔者从基于科属内的中药物象-药性相关性的研究入手分析其现实意义,并梳理近10年相关文献,分析基于科属分类下的中药物象-药性相关性研究的可行性。从目前已报道的研究结果发现基于科属分类下的中药物象-药性相关性的研究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从物象入手研究药性是回归中医经典理论的认知思路,已经得到学界的认可。不同药性属性的中药组群存在物象共性特征及其规律性。基于科属分类下的中药物象-药性相关性研究,采取先大类后全部的研究思路,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且可行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属 物象 药性
原文传递
癌痛内服中药的药性分析 被引量:8
6
作者 高少才 余阿群 +1 位作者 李婷 苟小军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16年第22期3638-3641,共4页
目的:评价中医内服方剂治疗癌痛的常用中药的药性,探讨用药趋势。方法:计算机检索配合手工检索1990年1月-2015年12月国内医学期刊公开发表的中医内服方剂治疗癌性疼痛的临床研究文献,统计分析常用中药和药性的频次和频率。结果:治疗癌... 目的:评价中医内服方剂治疗癌痛的常用中药的药性,探讨用药趋势。方法:计算机检索配合手工检索1990年1月-2015年12月国内医学期刊公开发表的中医内服方剂治疗癌性疼痛的临床研究文献,统计分析常用中药和药性的频次和频率。结果:治疗癌痛的内服中药主要为活血化瘀药和补虚止痛药,药性多温平,味多苦、辛、甘,主要归肝、肺、脾经,大多无毒。结论:中医内服中药治疗癌痛应首先考虑行气活血化瘀和补虚止痛药,选用平性、温性,辛、苦味,归厥阴肝经、太阴肺脾经的药物,同时注意毒性中药的使用,以确保临床用药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癌痛 中药 内服 药性
下载PDF
中药药性是中医临床疗效的关键 被引量:8
7
作者 侯士良 《河南中医学院学报》 2008年第4期1-3,共3页
中医治病的关键是辨证、立法、遣药、用方。临证时依据什么选用中药?是依据药性,或是依据成分,或是依据药效选用中药,是当前医药界存在的不容回避的问题,亦是治疗效果和成败的关键,更是真假中医的区别所在。因此,保持和发挥中药道地药... 中医治病的关键是辨证、立法、遣药、用方。临证时依据什么选用中药?是依据药性,或是依据成分,或是依据药效选用中药,是当前医药界存在的不容回避的问题,亦是治疗效果和成败的关键,更是真假中医的区别所在。因此,保持和发挥中药道地药材、药物炮制、配伍应用、中药药性的特色,是提高临床疗效的关键,也是中医立于不败之地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 中医 药性 临床疗效
下载PDF
基于文献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药用药规律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田文杨 白颖 +4 位作者 丛佳林 孙露 吴淑馨 孙宏峰 杨晓晖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779-2782,共4页
文章通过搜集2005-2016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中医、中药治疗资料,分析中医治疗DR的用药规律,从治疗方法中提取DR所用的中药使用频数及其所占比例,分别统计每味药出现频数、药物性味、药物归经,总结不同时期治疗DR的常用药为补虚药... 文章通过搜集2005-2016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中医、中药治疗资料,分析中医治疗DR的用药规律,从治疗方法中提取DR所用的中药使用频数及其所占比例,分别统计每味药出现频数、药物性味、药物归经,总结不同时期治疗DR的常用药为补虚药、清热药、活血化瘀药;药性以寒为主,温、平次之;药味以甘、苦、辛为主;归经以入肝经为主,脾胃、肾膀胱经次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中药 用药规律 不同时期 归经
原文传递
藤类药防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理论探析及应用体会 被引量:6
9
作者 华川 田晓玲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22年第5期134-136,共3页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发病机制较为复杂,目前尚无特异性治疗措施。中医防治DPN具有一定的优势。藤类药其形蜿蜒屈曲,与人体经络相似,具有“舒展、蔓延”特性。本文基于取象比类法、络病理论,并结合性味、归经,就藤类药防治DPN进行探...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发病机制较为复杂,目前尚无特异性治疗措施。中医防治DPN具有一定的优势。藤类药其形蜿蜒屈曲,与人体经络相似,具有“舒展、蔓延”特性。本文基于取象比类法、络病理论,并结合性味、归经,就藤类药防治DPN进行探讨,为临床相关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藤类药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取象比类 络病理论 性味 归经
下载PDF
论人文医学与医学的人文精神 被引量:6
10
作者 凌子平 黎东生 《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 2008年第2期67-69,共3页
医学是人类与大自然长期斗争中发展起来的,医学从一开始就具有深刻的人文内涵,人文医学成为现代医学的一个重要特性。本文阐述了医学的人文属性、医务人员的人文品格、人文医学存在的现实基础,强调在现代医学中,必须注重和发扬医学的人... 医学是人类与大自然长期斗争中发展起来的,医学从一开始就具有深刻的人文内涵,人文医学成为现代医学的一个重要特性。本文阐述了医学的人文属性、医务人员的人文品格、人文医学存在的现实基础,强调在现代医学中,必须注重和发扬医学的人文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学本质 人文医学 人文精神
下载PDF
Reflections on Studying Huang Di Nei Jing in the West
11
作者 Edward Neal 《Chinese Medicine and Culture》 2024年第1期72-76,共5页
Huang Di Nei Jing(《黄帝内经》The Yellow Emperor’s Inner Classic) has been the source text of Chinese medicine knowledge and innovation for over two thousand years. Despite this key relevance, many of its ideas and p... Huang Di Nei Jing(《黄帝内经》The Yellow Emperor’s Inner Classic) has been the source text of Chinese medicine knowledge and innovation for over two thousand years. Despite this key relevance, many of its ideas and practices have proven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and implement fully into clinical practice. Cultural and language differences can be compounded with these challenges but may also present new opportunities for advancement and insight when studied by researchers outside of the originating culture.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method of Classical-Text Archaeology and delves into the author’s two-decade journey of researching this text, with a discussion on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issues of medical scholarshi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uang Di Nei Jing Chinese medicine Nei Jing nature-based medicine Classical text research Global health Medical anthropology Classical-Text Archaeology
下载PDF
医学哲学教学内容、理念和方法初探 被引量:5
12
作者 杨海燕 《医学与哲学(A)》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8-49,共2页
培养博学而人道的医学工作者是医学教育所追求的目标。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医学哲学在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医学哲学的教学内容、理念与方法分别进行探讨,期望医学哲学教育能够提高医学生对与现代医学有关的知识、活动... 培养博学而人道的医学工作者是医学教育所追求的目标。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医学哲学在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医学哲学的教学内容、理念与方法分别进行探讨,期望医学哲学教育能够提高医学生对与现代医学有关的知识、活动和态度进行批判性反思的意识和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学哲学 批判性反思 自然辩证法
下载PDF
基于《证类本草》的鲜药应用特点研究
13
作者 冯艺凡 张双丽 苗明三 《世界中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392-1398,共7页
目的:通过统计与分析《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简称《证类本草》)中可鲜用中药及应用特点,为鲜药的临床应用与开发提供参考。方法:对《证类本草》收录的中药进行筛选,并将纳入的鲜药相关信息输入Excel表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目的:通过统计与分析《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简称《证类本草》)中可鲜用中药及应用特点,为鲜药的临床应用与开发提供参考。方法:对《证类本草》收录的中药进行筛选,并将纳入的鲜药相关信息输入Excel表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证类本草》中发现鲜药种类总计296种,其中鲜植物药234种(79.05%),鲜动物药62种(20.95%);鲜药药性以寒凉为主,植物药药味以甘、苦、辛为主,动物药药味以甘、咸、苦为主,无毒鲜药最多,有191种(82.33%);在用法中,外用最多337次(53.32%);在主治疾病上,记载最多的是外科疾病201次(30.04%)。结论:《证类本草》中明确记载了多种动植物药的临床鲜用方法,但目前鲜药的应用十分有限,有待进一步加强鲜药资源开发与相关实验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证类本草》 中药 鲜药 性味 用药特点 数据挖掘 本草古籍 临床应用
下载PDF
传统文化自信与中医科学问题 被引量:6
14
作者 王强 《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7年第3期5-7,共3页
人具有自然与人文、社会双重属性,因此作为以人为研究内象的医学就有科学与非科学属性。中医学总体上属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长期保存了"亦科亦文亦哲"的特点,其中属于科学内容的部分,与西方医学在本质内容上是统一的,其衡... 人具有自然与人文、社会双重属性,因此作为以人为研究内象的医学就有科学与非科学属性。中医学总体上属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长期保存了"亦科亦文亦哲"的特点,其中属于科学内容的部分,与西方医学在本质内容上是统一的,其衡量标准也不分东西,只有实践,因此,解决中医学科学问题,仅仅靠传统文化自信是不够的,要用合乎客观规律的科学方法,才能解决中医学的科学问题,这也是振兴中医的核心问题。我们在比较中西医文化差异的同时,必须着眼中西医科学方面的统一性。对中医学哲学文化,如阴阳、五行、道气等概念,应分别研究其哲学与非哲学内涵,应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指导下,借鉴现代科学和现代医学方法,通过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对中医理论进行优化研究,逐步实现科学与非科学分化,假说向科学理论的转化,才能真正解决中医的科学问题,才是振兴中医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 文化 科学
下载PDF
益生菌生物转化中药研究现状 被引量:6
15
作者 刘晓霓 谢立 +3 位作者 刘芳 马杰 陈德喜 李宁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928-930,共3页
综述了国内外近年来益生菌生物转化中药的研究进展。益生菌生物转化中药后化学成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单一成分的结构修饰、产生新的活性成分、改变中药有效成分的含量方面。益生菌生物转化中药提取物、单味药、中药复方后使其生物活性... 综述了国内外近年来益生菌生物转化中药的研究进展。益生菌生物转化中药后化学成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单一成分的结构修饰、产生新的活性成分、改变中药有效成分的含量方面。益生菌生物转化中药提取物、单味药、中药复方后使其生物活性发生明显改变。益生菌生物转化中药正成为中药创新和中药现代化研究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 天然产物 益生菌 生物转化 发酵
原文传递
延胡索的药性考证 被引量:1
16
作者 陈可点 崔鹤蓉 +3 位作者 成雪皓 杨笑云 焦静怡 雷海民 《西北药学杂志》 CAS 2023年第5期1-9,共9页
目的考证延胡索性味的历史沿革,为基于传统中医药理论的延胡索临床运用及现代研究提供原始文献依据。方法通过梳理地方标准与历代文献,以历代本草著作中有关延胡索性味记载为主,从不同历史时期延胡索的功用及产地的角度归纳探讨其药性... 目的考证延胡索性味的历史沿革,为基于传统中医药理论的延胡索临床运用及现代研究提供原始文献依据。方法通过梳理地方标准与历代文献,以历代本草著作中有关延胡索性味记载为主,从不同历史时期延胡索的功用及产地的角度归纳探讨其药性和药味的发展规律及成因。结果地方标准中延胡索性味规定较为统一,以“味辛、苦”与“性温”为主。古代文献中,延胡索功效从止心痛扩展至破血、治气、行气、止痛、落胎及治产后诸病,药性记载首见于宋代,发展相对稳定,以“温性”为主,极少文献记载其“微温”。延胡索药味记载首见于五代时期,由始载于《海药本草》的“苦甘”,到宋代的“辛”,再到金元时期的“辛”与“苦辛”,明代的“辛”、“苦辛”及“苦微辛”,最终到清代的“辛”与“苦辛”,乃至现代的“苦辛”与“苦微辛”。归经记载始于金元时期,涉及手足太阴和厥阴四经,心、心包、肝、脾及肺经。结论延胡索“性温,味苦辛,归肝、脾及肺经”,其性味记载始于五代与宋代,发展于金元时期,成熟于明清,归经记载起始于金元,完善于明清,其性味的形成受临床功效、用药者的主观判断及药材道地产区的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胡索 药性 性味 归经 功效
下载PDF
中医八法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运用与思考 被引量:2
17
作者 潘赐明 王翊蓉 +4 位作者 彭娅 张潇丹 杨淇 王思绮 董昌武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年第4期3-6,共4页
从病因、病性、病位、三因制宜结合程国彭的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角度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中医治法进行思考。从病因角度讲,认为COVID-19有天疫直接感人,宜辛凉或辛温之法,若秽气通过飞沫人传人,宜用芳香之药... 从病因、病性、病位、三因制宜结合程国彭的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角度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中医治法进行思考。从病因角度讲,认为COVID-19有天疫直接感人,宜辛凉或辛温之法,若秽气通过飞沫人传人,宜用芳香之药以解秽,使其仍从口鼻而出;从病位角度讲,邪在上焦或皮毛,可用汗法、吐法,若在半表半里,可用柴胡类方以和解;从病性角度讲,若临床以寒湿为主,宜温散寒邪,若临床以湿温为主,则宜清泻肺热,或用下法泻热通腑;从三因制宜角度讲,农村地区、有基础病、恢复期的COVID-19患者宜用补法,以扶正御邪、祛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八法 COVID-19 医学心悟 病因 病性 病位 三因制宜
下载PDF
基于药性理论的吴敏教授治疗抽动障碍用药特色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朱鹏程 陈燕妮 +1 位作者 吴敏 姜科宇 《世界中医药》 CAS 2020年第6期930-933,共4页
目的:基于中药药性理论总结吴敏教授治疗抽动障碍的临证特色;方法:收集吴敏教授治疗抽动障碍的临证用药,分析用药的四气、五味和归经分布,总结用药特色;结果:研究收集到吴敏教授治疗抽动障碍的常用中药232种,关联规则发现吴敏教授治疗... 目的:基于中药药性理论总结吴敏教授治疗抽动障碍的临证特色;方法:收集吴敏教授治疗抽动障碍的临证用药,分析用药的四气、五味和归经分布,总结用药特色;结果:研究收集到吴敏教授治疗抽动障碍的常用中药232种,关联规则发现吴敏教授治疗抽动障碍的主方为天麻、钩藤、辛夷、全蝎、蔓荆子(S=73.51%,C=98.71%);主方的四气分布中平性占33.66%,温性占27.67%,凉性占20.70%,寒性占17.96%,其他药物中寒性占46.89%,温性占24.34%,平性占22.87%,凉性占5.90%;主方的五味分布中,辛味有48.07%,甘味有31.49%,苦味有20.44%,其他药物中苦味有31.52%,甘味有30.30%,辛味有19.24%,此外酸、涩、淡、咸也有一定的分布;归经中主方归经较多的有肝经41.69%,胃经19.74%,肾经13.38%以及心包经10.78%,肺经10.38%,脾经4.02%。其他药物归经分布较多的有肺经23.15%,肝经15.29%,脾经13.80%,胃经13.78%,此外肾经、大肠经、小肠经、胆经、膀胱经、心包经等均有一定的分布。结论:吴敏教授治疗抽动障碍以治肝风为基础,肝肺并调,平时用药注重脾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抽动 中医药 药性 用药特色 关联规则 经验 肝肺并调 @吴敏
下载PDF
从“人之常情”到“医之常情”——医学生道德情感教育探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莫楠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6年第5期792-794,共3页
医学生道德情感教育应从激发医学生的人之常情开始,使他们对患者产生同情为核心的良心感。但医学生面临医患矛盾增多状况时,易对常情产生怀疑,应引导其理解道德情感在医生职业活动中的必要性,让他们以对患者的责任感做出坚持待患有情的... 医学生道德情感教育应从激发医学生的人之常情开始,使他们对患者产生同情为核心的良心感。但医学生面临医患矛盾增多状况时,易对常情产生怀疑,应引导其理解道德情感在医生职业活动中的必要性,让他们以对患者的责任感做出坚持待患有情的选择。在此之上,通过做人有情及做事合情理两方面教育相结合,让医学生逐步将以情待患当作自身作为未来医者的义务性情感,实现人之常情到医之常情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之常情 医之常情 医学生 道德情感教育
下载PDF
古今本草典籍中“益肾精”中药之药性规律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何丽娟 宋囡 +2 位作者 孙月娇 初杰 任艳玲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297-299,I0001,共4页
通过对古今本草典籍中"益肾精"中药的"种属""四气""五味""归经"和"毒性"进行研究分析,根据历史的各个时期,探讨"益肾精"中药药性之规律,为指导中医临床加减用... 通过对古今本草典籍中"益肾精"中药的"种属""四气""五味""归经"和"毒性"进行研究分析,根据历史的各个时期,探讨"益肾精"中药药性之规律,为指导中医临床加减用药、中药新资源开发等提供理论支持和文献依据。益肾精中药一般多为草部,少有菜部、果部和禽部。益肾精中药四气多为温性、平性,少热性、凉性。益肾精中药五味一般为甘味,辛味、苦味、咸味略有,酸味、涩味和淡味少有。益肾精中药归经主要归肾、肝两经,少有归胆和小肠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肾精 本草 药性 四气 五味 归经 功效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