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原发性纵隔囊肿的影像学表现 被引量:16
1
作者 孙红 蔡祖龙 +3 位作者 高元桂 白友贤 惠萍 王新明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1055-1059,共5页
目的分析纵隔囊肿的影像学特点,提高对不同类型囊肿不典型表现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4例纵隔囊肿的CT和(或)MRI资料(其中28和26例分别行CT和MR检查,10例同时行CT和MR检查),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结果囊肿位于... 目的分析纵隔囊肿的影像学特点,提高对不同类型囊肿不典型表现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4例纵隔囊肿的CT和(或)MRI资料(其中28和26例分别行CT和MR检查,10例同时行CT和MR检查),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结果囊肿位于前、中、后纵隔者分别为13、18和11例,位于前中纵隔者2例。支气管囊肿和心包囊肿位于不典型部位者分别为7和5例。CT密度近似于水者12例,占42.9%(12/28)。MR T2WI病变均为等或高于脑脊液的长T2信号,1例水成像上信号有衰减。近似于脑脊液的长T1信号者8例,占30.8%(8/26)。MRI信号不均匀者5例,原因各异。误诊14例。结论后纵隔和前纵隔CT高密度和厚壁的囊肿易被误诊为肿瘤性病变;中纵隔气管旁的心包囊肿易被误诊为支气管囊肿。MRI有助于诊断CT高密度的纵隔囊肿。MRI信号不均匀或水成像上信号衰减是误诊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隔囊肿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影像学表现 原发性 支气管囊肿 MRI信号 不典型表现 肿瘤性病变 T2信号
原文传递
对纵隔囊肿CT假性强化影响因素的探讨 被引量:1
2
作者 朱振华 赵莲子 +3 位作者 赵霞 李秉营 李海文 杨光杰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3年第4期572-576,共5页
目的对CT增强扫描中纵隔囊肿假性强化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方法选取3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纵隔囊肿患者,对所有患者CT平扫以及增强扫描动脉期图像进行数据测量。比较病灶平扫与增强动脉期CT值;根据强化后病灶CT值上升是否超过10 HU分为... 目的对CT增强扫描中纵隔囊肿假性强化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方法选取3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纵隔囊肿患者,对所有患者CT平扫以及增强扫描动脉期图像进行数据测量。比较病灶平扫与增强动脉期CT值;根据强化后病灶CT值上升是否超过10 HU分为“低假性强化组”(A组)、“高假性强化组”(B组)两组,A组16例,B组23例。对两组患者病灶参数(平扫CT值、截面积)、距病灶最近纵隔血管或心腔参数(强化程度、面积、与病灶的距离)、病灶周围增强程度最高的血管参数(强化程度、面积、与病灶的距离)、病灶周围所有大血管或心腔总体参数(总面积、平均增强程度、与病灶的平均距离)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平扫与增强扫描所有病灶的CT值分别为(12.6±15.0)HU、(26.3±14.9)HU,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病灶平扫CT值分别为(19.1±12.5)HU、(8.1±15.2)HU,病灶截面积分别为(5.1±4.0)cm^(2)、(3.0±1.9)cm^(2),最近血管或心腔与病灶的距离分别为(2.9±0.8)cm、(2.3±0.6)cm,病灶周围所有血管或心腔与病灶之间总距离的平均值分别为(5.0±1.2)cm、(3.9±1.5)cm,两组间以上四项参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增强后最近血管或心腔与病灶距离可以独立影响病灶的假性强化现象(P<0.05)。结论纵隔囊肿在增强扫描中存在假性强化现象,其主要影响因素有病灶平扫CT值、病灶截面积、最近血管或心腔与病灶的距离、病灶周围所有血管或心腔与病灶之间总距离的平均值等,其中距病灶最近血管或心腔与病灶的距离可以对假性强化现象产生独立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隔囊肿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假性强化
下载PDF
小儿纵隔肠源性囊肿影像学表现及分析 被引量:5
3
作者 李润明 王丽华 +2 位作者 张秋娟 陈君宏 于伟利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2期1050-1053,共4页
目的 分析小儿纵隔肠源性囊肿及其并发症的影像学表现及诊断。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 8例小儿纵隔肠源性、神经肠源性囊肿及其并发畸形、感染及出血时的影像学表现。结果 小儿纵隔肠源性囊肿多位于中后纵隔 ,呈圆形... 目的 分析小儿纵隔肠源性囊肿及其并发症的影像学表现及诊断。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 8例小儿纵隔肠源性、神经肠源性囊肿及其并发畸形、感染及出血时的影像学表现。结果 小儿纵隔肠源性囊肿多位于中后纵隔 ,呈圆形或椭圆形 ,密度均匀 ,边缘清楚。较大时可占据一侧胸腔的大部分。并发感染时囊肿壁模糊 ,囊内密度增高 ;囊肿穿孔后可与支气管相通 ,引起吸入性肺炎及咯血。神经肠源性囊肿均存在脊椎畸形。 2 5 %病例同时存在腹部肠重复畸形。结论 小儿纵隔肠源性囊肿少见 ,除囊肿本身的特点以外 ,还须注意其他伴发征象 ,诊断应依靠临床和综合影像学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 纵隔肠源性囊肿 影像学表现 影像学诊断 并发症
下载PDF
小儿纵隔肠源性囊肿48例临床分析
4
作者 杨晋明 陈瑞 崔媛 《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 CAS 2009年第2期32-34,共3页
目的:总结纵隔肠源性囊肿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分析山西省儿童医院近二十年的48例小儿纵隔肠性囊肿患者临床资料。结果:小儿纵隔肠源性囊肿特点:a)具有呼吸道系统压迫症状;b)患侧胸壁饱满、呼吸音减弱或消失、叩诊呈浊音,气管向健侧... 目的:总结纵隔肠源性囊肿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分析山西省儿童医院近二十年的48例小儿纵隔肠性囊肿患者临床资料。结果:小儿纵隔肠源性囊肿特点:a)具有呼吸道系统压迫症状;b)患侧胸壁饱满、呼吸音减弱或消失、叩诊呈浊音,气管向健侧移位,呼吸呈三凹征;c)胸部平片显示后纵隔肿物,合并脊柱畸形;d)胸部CT显示囊肿CT值多在5 HU^25 HU之间;e)锝99核素扫描发现囊肿内异位胃黏膜。手术根治是唯一的治疗方法。结论:根据患儿的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检查即可确诊,小儿纵隔肠源性囊肿手术根治预后良好,无一例出现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隔肠源性囊肿 婴幼儿 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