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1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媒介生态学的进路:概念辨析、价值重估与范式重构 被引量:16
1
作者 胡翼青 李璟 《新闻大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13,117,共14页
20年前“媒介生态学”的译名之争,揭示了实体化的媒介生态学和媒介环境学的根本差异。不过,在媒介极其体系化、复杂化和网络化的今天,它们都显得有些不合时宜。前者对“媒介”和“生态”两个术语进行常识化处理,反映了一种实体化的媒介... 20年前“媒介生态学”的译名之争,揭示了实体化的媒介生态学和媒介环境学的根本差异。不过,在媒介极其体系化、复杂化和网络化的今天,它们都显得有些不合时宜。前者对“媒介”和“生态”两个术语进行常识化处理,反映了一种实体化的媒介观,后者忽视“环境”与“生态”之间的微妙差别,走向了一种二元、静态和平衡的世界观。面向愈加强大的互联网基础设施,新的媒介生态学视角正在生成,该视角主张直接处理生成与动态的问题来重构媒介生态学,尽管其理论体系并不成熟,但深化了传播学界对媒介和生态问题的思考,为媒介哲学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生态学 媒介环境学 互联网基础设施
原文传递
何以可能与何以可为:论媒介考古学和媒介生态学的理论相遇 被引量:3
2
作者 李璟 谌知翼 《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54-64,96,共12页
迄今为止,媒介考古学的注意力总是集中在所考古的对象物上,没有在理解媒介的基础上回应考古学的提问“媒介的存在条件是什么”。媒介生态学虽然形成了关于媒介的初步构想,却没有突出媒介居于系统之中所发挥的调节作用,导致自身的理论想... 迄今为止,媒介考古学的注意力总是集中在所考古的对象物上,没有在理解媒介的基础上回应考古学的提问“媒介的存在条件是什么”。媒介生态学虽然形成了关于媒介的初步构想,却没有突出媒介居于系统之中所发挥的调节作用,导致自身的理论想象力在一系列琐碎的个案中消磨殆尽。通过一批学者的尝试,两种理论资源表现出一种相向而行的趋势,在具体案例的操作过程中,它们在物质性、政治性和非线性等层面相互渗透、互为补充。可是从媒介理论的角度来看,媒介考古学与媒介生态学的靠近只是反映了一种表层的相遇。本文认为,二者若要真正形成汇流之势,就必须以媒介为起点,作为认识媒介本体论的两翼,来回应媒介与人和世界如何共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考古学 媒介生态学 媒介本体论 物质性 媒介性
原文传递
生成式人工智能浪潮下的传播革命与媒介生态——从ChatGPT到全面智能化时代的未来 被引量:216
3
作者 喻国明 苏健威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1-90,共10页
Chat GPT使人工智能技术在拟真度和功能维度方面达到新高度,其特性由三种关键技术支持,分别是预训练、大模型、生成性。以Chat 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将激发传播领域的生态级变局。在信息层面,生成式人工智能将穿透网络资源壁垒,成... Chat GPT使人工智能技术在拟真度和功能维度方面达到新高度,其特性由三种关键技术支持,分别是预训练、大模型、生成性。以Chat 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将激发传播领域的生态级变局。在信息层面,生成式人工智能将穿透网络资源壁垒,成为下一代网络入口和超级媒介,驱动传媒产业变革。在个体层面,生成式人工智能将更加深刻地对个体赋能赋权,促进传播权力下沉和人的数字化生存。在连接层面,生成式人工智能将作为下一代互联网的连接中枢,激发移动互联转型为智能互联。生成式人工智能带来的全面智能化是一场深刻的革命,传播与社会的治理逻辑将随之发生深刻变革。首先,主流媒介的角色需要从“To C”转为“To B”;其次,要注重智能算法模型的“赋魂”机制;最后,构造“算法失灵”的社会补充及“算法脱轨”的干预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atGPT 生成式人工智能 传播革命 媒介生态 全面智能化
下载PDF
媒介生态学研究的新视野——媒介作为绿色生态的研究 被引量:98
4
作者 邵培仁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1期135-144,共10页
媒介生态学(Media ecology),是指用生态学的观点和方法来探索和揭示人与媒介、社会、自然四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本质和规律的科学。生态学的人文转向,是人类学术史上"世界观转化工程"和"第三次真正的革命&qu... 媒介生态学(Media ecology),是指用生态学的观点和方法来探索和揭示人与媒介、社会、自然四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本质和规律的科学。生态学的人文转向,是人类学术史上"世界观转化工程"和"第三次真正的革命"。媒介生态学是人类处理"人—媒介—社会—自然系统"相互关系的生态智慧的结晶。建立科学的符合中国国情、结合中国实际、告别西方研究范式的绿色媒介生态理论体系,探索和揭示媒介生态发展与变化的本质和规律,以"循环式食物链"代替"单程式食物链",以"绿色生态链"和"蓝色生态链"替代"灰色生态链"和"黑色生态链",以"媒介生态城堡"取代"媒介智能大楼",是中国媒介生态学的使命和责任。自觉遵循媒介生态系统的信息、物质、能量流动规律和整体优化、互动共进、差异多样、平衡和谐、良性循环、适度调控等原则,是媒介作为绿色生态研究的题中之义。媒介不是一种僵死的封闭的物质实体,媒介生态更是一种具有"生命"特征的开放系统。媒介生态学以其原理与方法、历史与现状、观念与规律、传者生态、信息生态、符号生态、受众生态、报刊生态、影视生态、网络生态等为主要研究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生态学 绿色生态 绿色革命 信息环保 平衡循环
下载PDF
概念、形态、影响:当下中国互联网媒介平台上的圈子传播现象解析 被引量:69
5
作者 朱天 张诚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1-80,共10页
文献中可见的对中国社会"圈子"现象的学理考察,肇始于费孝通的"差序格局"理论。该理论将圈子描述为区隔社会成员的边界或范围,圈子也由此具备了一种信息传播的范畴与途径特性。互联网的产生与不断发展,使得传统社... 文献中可见的对中国社会"圈子"现象的学理考察,肇始于费孝通的"差序格局"理论。该理论将圈子描述为区隔社会成员的边界或范围,圈子也由此具备了一种信息传播的范畴与途径特性。互联网的产生与不断发展,使得传统社会中的圈子有了更为多元的内涵与功能,并且越来越成为当下社会中一种富有内聚力的群体聚集与传播模式。基于这种现状,有必要通过对此前研究成果的梳理,从概念、形态、影响等几个方面,对当下中国互联网媒介平台上的圈子传播现象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与解析。研究表明,建构在当下现实人际关系与互联网交叉平台上的圈子,在实际上促使碎片化的传播受众群体出现有限聚集的同时,对传统的信息生产与传播机制也形成了直接影响。在此形态下,多元生产与定向扩散将成为重要的社会信息流通特征,社会信息的圈层解读与自我审查将对既有社会主流价值的构建机制造成一定影响。同时,互联网圈子传播的发展,强化了线上网络的连结紧密程度及信息流通规模,使其呈现出实体化的趋势。相反,传统大众媒介在动态博弈中将重新界定竞争优势,转向更为多元的公共服务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 传播现象 圈子 传播形态 媒介生态
下载PDF
思想·理论·趋势:对北美媒介生态学研究的一种历史考察 被引量:46
6
作者 邵培仁 廖卫民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3期180-190,共11页
自从波兹曼在1970年首次提出"媒介作为环境的研究"的定义和范式之后,它就成了媒介生态学研究的重要理论命题和基础分析框架。从多伦多学派到纽约学派,再到其他支流学术种群,数十年的北美媒介生态学研究大致经历了由冷僻渐趋热... 自从波兹曼在1970年首次提出"媒介作为环境的研究"的定义和范式之后,它就成了媒介生态学研究的重要理论命题和基础分析框架。从多伦多学派到纽约学派,再到其他支流学术种群,数十年的北美媒介生态学研究大致经历了由冷僻渐趋热门,由边缘走向主流,由北美传播到全球的过程,其研究领域由社会人文扩展到国家战略,研究成果从相对单一发展到丰富多元。正是基于对媒介生态学研究中复杂的、全球性的、内在的网络关系的深入理解,以历史为经,以理论为纬,可以将北美媒介生态学史上的重要思想和理论归纳整合成媒介时空论、媒介人体论、媒介场所论、媒介容器论、媒介情境论、媒介环境论、媒介进化论、媒介依赖论、媒介失控论、媒介控制论等"十论",并从中看出北美媒介生态学的发展轨迹和内在逻辑。在这一历史考察中,其未来趋势同时一露端倪:在世界范围内,学术研究与社会行动结合,文化批判向人文关怀靠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生态学 媒介作为环境 北美洲 麦克卢汉 波兹曼 媒介时代史学 传播学史
下载PDF
热点与趋势:技术逻辑导向下的媒介生态变革——2019年新媒体研究述评 被引量:46
7
作者 苏涛 彭兰 《国际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43-63,共21页
新媒体技术的迭代发展,已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信息传播模式,并引发了媒介生态的整体变革。2019年的新媒体研究,在技术逻辑的导向下,围绕"媒介融合""社会化媒体""算法新闻""区块链新闻""5G&... 新媒体技术的迭代发展,已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信息传播模式,并引发了媒介生态的整体变革。2019年的新媒体研究,在技术逻辑的导向下,围绕"媒介融合""社会化媒体""算法新闻""区块链新闻""5G"等一些具有时代性、紧迫性的问题展开了讨论,也因此呈现出一些较为明显的研究热点与趋势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媒体 技术逻辑 媒介生态 研究述评
原文传递
异军突起的第三学派——媒介环境学评论之一 被引量:32
8
作者 何道宽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04-108,共5页
近年来,中国传播学界思考传播学的危机、范式内容和学派,检讨北美主流经验主义学派的不足,认真研究正在崛起的第三学派——媒介环境学。本文论述媒介环境学问鼎传播学主流学派的势头,回顾国内学界对该学派的认识过程,主张深化对这个学... 近年来,中国传播学界思考传播学的危机、范式内容和学派,检讨北美主流经验主义学派的不足,认真研究正在崛起的第三学派——媒介环境学。本文论述媒介环境学问鼎传播学主流学派的势头,回顾国内学界对该学派的认识过程,主张深化对这个学派及其代表人物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环境学 学派 传播学
下载PDF
媒介环境学视野下的微博碎片化现象 被引量:32
9
作者 张芳圆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2期5-8,共4页
微博作为流行的网络应用,在显现其快速传播的优越性同时也暴露了其自身的缺陷——信息碎片化。首先借助媒介环境学宏观的理论视野和人文关怀精神,将微博理解为一种感知环境和符号环境,从信息如何被编码、传输和解码三个层次解读微博碎... 微博作为流行的网络应用,在显现其快速传播的优越性同时也暴露了其自身的缺陷——信息碎片化。首先借助媒介环境学宏观的理论视野和人文关怀精神,将微博理解为一种感知环境和符号环境,从信息如何被编码、传输和解码三个层次解读微博碎片化现象;然后提出信息碎片化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应正确处理技术和文化之间的关系,注重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和谐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博 媒介环境学 碎片化 手机
下载PDF
技术“遮蔽”的空间:媒介环境学派“空间观”初探 被引量:28
10
作者 陈长松 蔡月亮 《国际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25-42,共18页
在社会理论与传播研究"空间转向"的背景下,本研究梳理和分析伊尼斯、麦克卢汉、梅罗维茨及莱文森媒介理论中的空间话语,并对媒介环境学派的空间观加以阐释:媒介环境学派不仅存在一个空间话语的表达"传统",而且呈现... 在社会理论与传播研究"空间转向"的背景下,本研究梳理和分析伊尼斯、麦克卢汉、梅罗维茨及莱文森媒介理论中的空间话语,并对媒介环境学派的空间观加以阐释:媒介环境学派不仅存在一个空间话语的表达"传统",而且呈现出由物理空间向感觉空间再向物理空间的螺旋式回归的态势;然而,由于学派对媒介技术的强调,空间成为服务其媒介技术与社会发展研究的手段,虽有一定的理论生成力,但缺少应有的主体性,成为由技术遮蔽的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环境学派 空间 地球村 场景 真实空间
原文传递
媒介与文明的辩证法:“话语网络”与基特勒的媒介物质主义理论 被引量:27
11
作者 张昱辰 《国际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76-87,共12页
弗里德里希·基特勒是德国一位重要的媒介理论家。他跨越人文与技术,构建起独特的媒介理论,与北关媒介环境学派形成鲜明的参照。他使用"话语网络"这一关键概念,考察了欧洲历史上不同时期的媒介技术与机构构成的话语网络... 弗里德里希·基特勒是德国一位重要的媒介理论家。他跨越人文与技术,构建起独特的媒介理论,与北关媒介环境学派形成鲜明的参照。他使用"话语网络"这一关键概念,考察了欧洲历史上不同时期的媒介技术与机构构成的话语网络及其对文化和社会的影响,从而推进了福柯的话语理论。基特勒建构了媒介"基础"与话语网络"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法:正是媒介技术和话语网络的相互作用,推动着人类文明的变革。本文认为,这一辩证法可被视作媒介物质主义理论。对基特勒"话语网络"思想的引介和思考,可以拓宽当前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者的研究视野,推动研究范式的更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理论 话语网络 媒介环境学 基特勒 福柯 麦克卢汉
原文传递
媒介生态下教育电视新媒体互动研究 被引量:25
12
作者 林秀瑜 徐福荫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CSSCI 2014年第1期107-112,共6页
新媒体以数字媒体技术为核心,具有数字化、交互性、以受众为中心等典型特征。教育电视媒体作为新媒介生态下一种新的媒体形式,亦由传统电视发展为网络电视、互联网协议电视、手机电视等多种形态。教育电视新媒体体现出来的突出特点是以... 新媒体以数字媒体技术为核心,具有数字化、交互性、以受众为中心等典型特征。教育电视媒体作为新媒介生态下一种新的媒体形式,亦由传统电视发展为网络电视、互联网协议电视、手机电视等多种形态。教育电视新媒体体现出来的突出特点是以受众为中心,强调受众参与创造信息,因此,互动成为教育电视新媒体研究的核心问题。教育电视新媒体包括基于受众需求的选择式互动、基于受众行为模型的信息推送式互动、基于受众参与的角色扮演式互动三种形式。目前支持电视媒体交互的常用技术有IPQAM和IPTV两种,但两者支持交互的传输机制有所不同。前者将音视频信息和互动回传信息通过不同的通道进行传输,后者均使用IP信道进行传输。为了提高教育电视媒体互动的质量,我们应采取积极的互动策略,如促进各种信息渠道融合,加强互动过程监控,精心设计互动内容,吸引受众长期注意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生态 教育电视 新媒体 互动形态 互动模型 互动策略
下载PDF
媒介环境学派的理论分析框架 被引量:22
13
作者 李明伟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3期3-6,10,共5页
文章在对媒介环境学派整体分析的基础上,勾勒出了该学派的理论分析框架。这一框架包括三个大的方面:对传播媒介的静态分析;对媒介演化的动态分析;对媒介本身之社会历史影响的分析。每个方面又包括多个层次和维度。
关键词 媒介环境学派 媒介 伊尼斯 麦克卢汉
下载PDF
媒介融合的生态批评 被引量:21
14
作者 蒋晓丽 任雅仙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02-106,共5页
媒介融合是当前传媒发展的热点及趋势,媒介融合技术在带给人类信息传播和接收更加方便、快捷的同时,如果不理性把握和善加利用,也会对人类、对社会产生相当深远的负面影响。从"生态批评"的角度入手,借鉴西方生态批评的相关理... 媒介融合是当前传媒发展的热点及趋势,媒介融合技术在带给人类信息传播和接收更加方便、快捷的同时,如果不理性把握和善加利用,也会对人类、对社会产生相当深远的负面影响。从"生态批评"的角度入手,借鉴西方生态批评的相关理论,对媒介融合的实质及其将产生的影响进行客观的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融合 生态批评 人类中心主义 媒介生态
下载PDF
媒介生态视阈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问题研究 被引量:21
15
作者 葛耀君 张业安 李海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33-138,145,共7页
以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将媒介生态学理论系统地运用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方面进行分析。基于当代人"媒介化生存"的社会现实以及传媒的文化影响,对媒介生态学介入相关研究的必要性进行了学理性分... 以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将媒介生态学理论系统地运用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方面进行分析。基于当代人"媒介化生存"的社会现实以及传媒的文化影响,对媒介生态学介入相关研究的必要性进行了学理性分析,进而阐释了媒介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共生与互动关系,并提出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媒介生态的构建策略。研究认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失范,归根到底在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媒介生态的失衡,媒介体育的信息偏向与符号权利表达与体育文化传媒化、同质化现象互构同生,而媒介体育符号消费的市场逻辑导致的体育文化娱乐化和碎片化也成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媒介生态的现实表征。在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媒介生态的构建过程中,必须兼顾市场性与公益性,通过实施审慎的自由与文化保护策略,打造多样的文化传播形态与多元的媒介生态位,推动媒介文化传播的本土性与国际性有效契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传统体育 体育文化 媒介生态 文化传播 媒介体育
原文传递
互联网与国家认同:媒介生态学视角下基于全球33个国家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21
16
作者 卢嘉 刘新传 《国际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2-49,共18页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与普及,互联网在国家建设中的作用成为学术界日益关注的话题。本文通过量化的实证研究就互联网对国家认同的影响方式和强度进行综合评估。采用媒介生态学的视角,本文将互联网视为一个媒介环境,探讨互联网技术如何影响...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与普及,互联网在国家建设中的作用成为学术界日益关注的话题。本文通过量化的实证研究就互联网对国家认同的影响方式和强度进行综合评估。采用媒介生态学的视角,本文将互联网视为一个媒介环境,探讨互联网技术如何影响形成国家认同所处的媒介环境。运用世界价值观调查(2010-2014)的数据,本文对全球33个国家的47078份概率样本进行了多层回归分析。研究发现以公民民族主义为基本理念的网络参与成功地化解了基于互联网的信息分配所带来的冲击,同时网络参与的发展将最终导致福山所谓的"历史的终结",即人类基于各自不同历史文明所产生的种族民族主义逐渐被普遍的公民民族主义所取代,后者则成为人类国家认同产生的最终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 国家认同 民族主义 媒介环境
原文传递
流量控制下的“网瘾老年”:城市老年人上网行为塑造与干预的中国方案 被引量:19
17
作者 王冰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20-129,共10页
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媒介技术的迭代和移动智能设备的使用,越来越多的老年人"触网"后深陷其中。作为媒介的流量从单一的技术实践进入社会结构。它通过调节老年人的感知环境、符号环境和社会环境,塑造着老年人群的... 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媒介技术的迭代和移动智能设备的使用,越来越多的老年人"触网"后深陷其中。作为媒介的流量从单一的技术实践进入社会结构。它通过调节老年人的感知环境、符号环境和社会环境,塑造着老年人群的价值观念和认同取向,并悄然改变着整个社会的组织关系。它通过达成理解—制造信任—产生动机—取消行为门槛—制定群体规范的作用机制控制着老年人群的日常生活。对中国城市老年人上网行为的干预主要围绕调适社会养老模式、老年人群的日常生活方式和媒介使用方式展开。老龄化与以数字化为表现特征的媒介化所产生的互动展现出人与媒介的持久博弈。流量媒介时代,真正考验老年人群的,并不是日新月异、令人眼花缭乱的数字技术,而是我们身边的家人和我们自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量 媒介环境 城市老年人 上网行为 日常生活
下载PDF
媒介生态与技术垄断——尼尔·波兹曼的技术垄断批判 被引量:16
18
作者 李晓云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70-74,共5页
尼尔.波兹曼的媒介生态学重点探讨媒介的结构和影响,特别强调传播如何影响了更为重要的文化惯例。作为媒介生态学的重要理论构成,技术垄断尤其关注媒介技术对当代文化的影响与控制。尼尔.波兹曼从纵向和横向的角度阐述了技术垄断的形成... 尼尔.波兹曼的媒介生态学重点探讨媒介的结构和影响,特别强调传播如何影响了更为重要的文化惯例。作为媒介生态学的重要理论构成,技术垄断尤其关注媒介技术对当代文化的影响与控制。尼尔.波兹曼从纵向和横向的角度阐述了技术垄断的形成及其表现特征,并由此形成了自身的技术垄断批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尔·波兹曼 媒介生态 技术垄断
下载PDF
技术的“自然选择”——莱文森媒介进化论批评 被引量:17
19
作者 胡翌霖 《国际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77-84,共8页
莱文森继承了媒介环境学的传统,但流于肤浅。他认为技术悲观论者们只注意技术的弊端,而没有从演化的视角评估技术。莱文森认为技术在初生阶段所带有的弊端将在演化的过程中被淘汰或补救。但莱文森的进化论面临三个问题:谁在进行选择?何... 莱文森继承了媒介环境学的传统,但流于肤浅。他认为技术悲观论者们只注意技术的弊端,而没有从演化的视角评估技术。莱文森认为技术在初生阶段所带有的弊端将在演化的过程中被淘汰或补救。但莱文森的进化论面临三个问题:谁在进行选择?何以选择?选择的结果如何评估?对这三个问题,莱文森的答案都是"自然——人性",并给出了一幅黑格尔式的理论图景。但他错误地设定了某种前技术的"自然状态"的人性,未能贯彻媒介环境学从生态整体考察媒介的基本立场,没有意识到价值标准也存在范式革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罗·莱文森 媒介进化 自然选择 媒介环境学
原文传递
媒介环境视阈下传播的“媒介偏向论”探析 被引量:17
20
作者 华进 陈伊高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21-123,133,共4页
媒介环境学派自开创以来,历经三代传播学者的开拓和创新,诞生了许多经典的观点。而"媒介即环境"的隐喻经过度解读后,却被扣上了"媒介决定论"的帽子。爬梳媒介环境学派发展的脉络,建构以伊尼斯的"时空偏倚观&qu... 媒介环境学派自开创以来,历经三代传播学者的开拓和创新,诞生了许多经典的观点。而"媒介即环境"的隐喻经过度解读后,却被扣上了"媒介决定论"的帽子。爬梳媒介环境学派发展的脉络,建构以伊尼斯的"时空偏倚观"、麦克卢汉的"感官偏向"思想以及马克·波斯特、尼尔·波兹曼的"技术偏向"思想为坐标,以"偏向性"为轴的"媒介偏向论"体系,则相较于"媒介决定论"更为符合该学派的逻辑阐释。在当前新媒介环境下,探讨传播的偏向性仍具有现实意义。媒介的偏向不仅可以反映出社会文明和媒介技术的变迁,也对两者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且媒介偏向性可在社会文明和媒介技术的进步中得以延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环境学派 传播 时空偏向 感官偏向 技术偏向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