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抗凝治疗 被引量:43
1
作者 董力 石应康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AS 2004年第1期63-67,共5页
抗凝治疗中的出血与栓塞是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最重要的远期并发症。我国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患者抗凝治疗的主要矛盾是出血 ,应降低抗凝强度 ,减少出血并发症。近年来 ,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抗凝治疗的主要进展是采用国际标准比值 (I... 抗凝治疗中的出血与栓塞是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最重要的远期并发症。我国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患者抗凝治疗的主要矛盾是出血 ,应降低抗凝强度 ,减少出血并发症。近年来 ,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抗凝治疗的主要进展是采用国际标准比值 (INR)监测抗凝和低强度抗凝治疗。目前国内采用的 INR为 1.5~ 2 .0 ,凝血酶原时间比值 (PTR)为 1.3~ 1.5的抗凝治疗强度 ,有利于降低抗凝患者的出血病死率以及妊娠妇女、新生儿的并发症 ,并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 术后 抗凝治疗 出血 并发症
下载PDF
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华法林抗凝出血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7
2
作者 彭玮玮 吴东凯 +3 位作者 陈胜喜 罗万俊 蒋海河 张春芳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879-1880,1884,共3页
目的研究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华法林抗凝治疗中出血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调查2002年1月~2010年2月,该院机械瓣膜置换术后行华法林抗凝治疗中,发生出血的临床病例,分析其原因,并探讨其诊治经验。结果心脏机械瓣膜膜置换术后华法林抗... 目的研究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华法林抗凝治疗中出血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调查2002年1月~2010年2月,该院机械瓣膜置换术后行华法林抗凝治疗中,发生出血的临床病例,分析其原因,并探讨其诊治经验。结果心脏机械瓣膜膜置换术后华法林抗凝出血患者共计22例,治愈20例,死亡2例。结论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华法林抗凝出血应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 华法林 抗凝 出血
下载PDF
机械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华法林抗凝治疗的药学监护 被引量:12
3
作者 陈茂蓉 王槐芾 龙恩武 《中国药师》 CAS 2009年第4期492-494,共3页
目的:探讨药学监护对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对48例接受华法林抗凝治疗的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进行用药教育、监测凝血酶原国际标准化比值、监测出血等不良反应。结果:患者在教育培训前、后抗凝知... 目的:探讨药学监护对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对48例接受华法林抗凝治疗的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进行用药教育、监测凝血酶原国际标准化比值、监测出血等不良反应。结果:患者在教育培训前、后抗凝知识评分分别为(4.78±0.52)和(10.23±0.41)分,自我管理能力评分分别为(4.15±1.25)和(10.55±0.20)分(P<0.05),出血事件13例,年龄、肝硬化与出血事件显著相关(P=0.046和P=0.016);血栓栓塞事件2例。结论:对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患者进行药学监护能提高使用华法林的依从性,降低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瓣膜置换术 华法林 国际标准化比值 抗凝治疗 药学监护
下载PDF
血栓前体蛋白对瓣膜置换术后血栓形成的意义 被引量:5
4
作者 董念国 吴永涛 +2 位作者 孙宗全 史嘉玮 刘奇志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61-562,共2页
目的 探讨血栓前体蛋白 (TpP)对监测机械瓣膜置换术后血栓形成的意义。方法 分别测定 19例瓣膜置换术在术前、术后 2h、第 1、2、3天外周静脉血TpP、D 二聚体 (D Dimer)、纤维蛋白原含量。结果 TpP含量术前处于正常水平 ,术后逐渐升... 目的 探讨血栓前体蛋白 (TpP)对监测机械瓣膜置换术后血栓形成的意义。方法 分别测定 19例瓣膜置换术在术前、术后 2h、第 1、2、3天外周静脉血TpP、D 二聚体 (D Dimer)、纤维蛋白原含量。结果 TpP含量术前处于正常水平 ,术后逐渐升高 ,2h达高峰 ,然后缓慢下降 ,第3天再次升高 (P <0 .0 1) ;D Dimer含量术后 2h、第 1、2、3天明显增加 (P <0 .0 1) ,呈持续高水平 ;纤维蛋白原含量术后先降低后升高 ,第 2天超过正常水平 ;瓣膜置换合并冠脉搭桥术后 2h和第 1天TpP含量比单纯瓣膜置换术升高。结论 瓣膜置换术后早期机体存在活动性血栓形成倾向 ,检测TpP对指导术后抗凝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前体蛋白 机械瓣膜置换术 血栓形成 术后 实验方法
原文传递
老年患者机械瓣膜替换术后合理抗凝治疗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郑向阳 杜心灵 +3 位作者 张凯伦 胡志伟 罗军 蓝鸿均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80-82,共3页
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机械瓣膜替换术后合理抗凝治疗。方法 将129例患者分为2组,A组年龄≥65岁(30例),B组年龄<65岁(99例),随访2~79个月,比较不同年龄组在不同抗凝强度下血栓栓塞和出血发生率,观察抗凝效果。结果 随访期间共发生与抗... 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机械瓣膜替换术后合理抗凝治疗。方法 将129例患者分为2组,A组年龄≥65岁(30例),B组年龄<65岁(99例),随访2~79个月,比较不同年龄组在不同抗凝强度下血栓栓塞和出血发生率,观察抗凝效果。结果 随访期间共发生与抗凝有关的出血16例,血栓栓塞6例,其中A组分别为4例(13.3%)和2例(6.7%),B组12例(12.1%)和4例(4.0%)。死亡4例(3.1%),A组1例(3.3%),B组3例(3.0%)。在同一抗凝水平下,A、B两组血栓栓塞和出血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抗凝治疗期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长时间低于1.65或高于2.50者,血栓栓塞和出血发生率高于INR 1.65~2.50水平者。结论 老年患者机械瓣膜替换术后维持INR为1.65~2.50,可有效减少抗凝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瓣膜替换术 抗凝治疗 老年人 血栓栓塞 出血
下载PDF
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早期抗凝及监测 被引量:6
6
作者 刁明强 董力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AS 2005年第2期110-113,共4页
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早期机体处于低凝状态,抗凝并发症发生率较高。抗凝治疗早期存在华法令“抗凝真空”,是否需要其他辅助抗凝方法,目前尚未规范化、科学化。,凝血因子,凝血酶原片段1+2(F1+2),尿纤维蛋白肽A(UFPA)和国际标准比值(INR... 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早期机体处于低凝状态,抗凝并发症发生率较高。抗凝治疗早期存在华法令“抗凝真空”,是否需要其他辅助抗凝方法,目前尚未规范化、科学化。,凝血因子,凝血酶原片段1+2(F1+2),尿纤维蛋白肽A(UFPA)和国际标准比值(INR)能正确反映48~72h以后的抗凝强度。合理的早期抗凝治疗和准确及时的监测方法对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术后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瓣膜置换术后 心脏机械瓣膜置换 并发症发生率 凝血酶原片段 国际标准比值 尿纤维蛋白肽 早期抗凝治疗 术后生存率 术后早期 治疗早期 抗凝方法 凝血因子 抗凝强度 监测方法 重要意义 生活质量 华法令 规范化 科学化 72h
下载PDF
机械心脏瓣膜置换术后不同剂量华法林与凝血指标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席爱萍 张刚 +2 位作者 郝占平 唐英杰 李淼晶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14年第12期1947-1950,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华法林在机械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的抗凝指标情况。方法将116例成功接受机械心脏瓣膜置换术后仅用华法林抗凝者纳入研究,监测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华法林在机械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的抗凝指标情况。方法将116例成功接受机械心脏瓣膜置换术后仅用华法林抗凝者纳入研究,监测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血栓前蛋白(TpP)、D2聚体(D-Dimer)、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并记录不同剂量组患者的基线资料。结果体重〉61kg、年龄〉55岁、女性的华法林用量明显升高;华法林剂量〉6mg/d时,凝血四项均值变化显著;华法林口服量〈4.25mg/d,INR〈1.5,TpP及D2水平明显升高;华法林用量在4.25~6mg/d,并发症较低。结论华法林用量与体重、年龄、性别有关;不同凝血指标对华法林剂量调整有各自的价值;华法林用量在3~6mg/d时较为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法林 抗凝指标 机械心脏瓣膜置换术
原文传递
人工机械瓣膜替换围术期凝血功能改变及抗凝治疗 被引量:4
8
作者 张凯伦 杜心灵 +3 位作者 胡志伟 罗军 蓝鸿钧 金咏梅 《同济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9年第4期320-321,325,共3页
为探讨人工机械瓣膜围术期合理抗凝治疗, 减少血栓栓塞与抗凝出血并发症, 对40 例患者术前、术中及术后第1、3、7、15 d 凝血酶原时间(PT)、血浆凝血因子X活性、抗凝血酶Ⅲ(AT Ⅲ)、D-二聚(D-dim er)、... 为探讨人工机械瓣膜围术期合理抗凝治疗, 减少血栓栓塞与抗凝出血并发症, 对40 例患者术前、术中及术后第1、3、7、15 d 凝血酶原时间(PT)、血浆凝血因子X活性、抗凝血酶Ⅲ(AT Ⅲ)、D-二聚(D-dim er)、纤维蛋白原含量(Fg) 及血浆血小板α颗粒蛋白(GMP-140) 改变进行了动态监测。研究结果: 体外循环期间及术后早期, 出现大量血小板破坏、多种凝血因子减少、抗凝血酶Ⅲ水平降低, 同时伴有继发性纤溶活性增强。讨论了引起凝血功能异常的因素以及围术期及时抗凝治疗并适当提高抗凝强度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心脏瓣膜 围手术期 凝血功能 抗凝治疗
下载PDF
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抗凝治疗中的拔牙后出血的原因及防治 被引量:4
9
作者 胡银桂 《现代医院》 2012年第7期61-62,共2页
目的研究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华法林抗凝治疗中拔牙后出血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收集2000年10月~2010年8月35例在我院行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华法林抗凝治疗中拔牙后出血的临床病例,探讨其原因及诊治经验。结果 35例换瓣患者拔牙后出血... 目的研究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华法林抗凝治疗中拔牙后出血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收集2000年10月~2010年8月35例在我院行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华法林抗凝治疗中拔牙后出血的临床病例,探讨其原因及诊治经验。结果 35例换瓣患者拔牙后出血,经局部填塞含凝血酶碘仿纱条辅以反包扎缝合,34例达到良好止血效果,1例肌注VitK后血止。结论笔者认为换瓣术后抗凝治疗半年后拔牙,可减少拔牙后出血,拔牙前将PT值调至抗凝治疗安全范围低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 抗凝治疗 凝血酶原 拔牙后出血
下载PDF
人工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早期抗凝治疗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3
10
作者 张远超 喻莉 张建 《实用临床医学(江西)》 CAS 2008年第8期54-55,共2页
目的总结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早期抗凝治疗的经验和体会。方法对98例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的患者,待心包、纵隔引流液量〈20mL/h,应用肝素作为桥接抗凝剂300-400U/h静脉泵人,维持APTT在45~50s范围内。拔除气管插管的患者开始口服华发... 目的总结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早期抗凝治疗的经验和体会。方法对98例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的患者,待心包、纵隔引流液量〈20mL/h,应用肝素作为桥接抗凝剂300-400U/h静脉泵人,维持APTT在45~50s范围内。拔除气管插管的患者开始口服华发令2.5~5mg,每日根据PT-INR值调整华发令用量,待INR值达到理想值时,停用肝素,微调华发令用量,直至测算出最合适的维持量。结果98例患者术后早期抗凝期间,无栓塞病例,少许轻微出血事件,调整用量后好转,其余患者效果良好。结论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早期应用肝素+华发令抗凝治疗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瓣膜置换 早期 抗凝治疗 肝素 华发令
下载PDF
心脏人工机械瓣膜置换术635例 被引量:1
11
作者 徐建军 陈朋 +4 位作者 李志民 胡大仁 何雄 唐燕华 王一明 《江西医药》 CAS 2003年第3期171-172,共2页
目的 总结635例心脏人工机械瓣膜置换手术经验及围术期处理原则。方法 1981年12月至2002年6月共完成635例心脏瓣膜置换术,其中男性382例、女性253例,年龄11~63岁(32.4±10.70)岁。68.7%的患者术前心功能分级为NYHA Ⅲ~Ⅳ级,风湿... 目的 总结635例心脏人工机械瓣膜置换手术经验及围术期处理原则。方法 1981年12月至2002年6月共完成635例心脏瓣膜置换术,其中男性382例、女性253例,年龄11~63岁(32.4±10.70)岁。68.7%的患者术前心功能分级为NYHA Ⅲ~Ⅳ级,风湿性心脏病是首位病因。479例患者行二尖瓣置换,72例患者行主动脉瓣置换,84例患者行多瓣膜置换,合并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例,合并其它手术15 例。共植入人工机械瓣膜719例。结果 总死亡率9.10%(1997年前为14.5%,1997年后为4.1%)。主要死亡原因为低心排综合征、心律失常、肾功能衰竭。结论 尽可能完善的围术期处理以及良好的术中心肌保护是降低病死率的主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人工机械瓣膜置换术 围术期 处理原则 肾功能衰竭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