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1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心理模型的隐喻理解 被引量:32
1
作者 雷卿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8-12,共5页
徐盛桓所倡导的"常规关系分析理论",在自然语言的意义建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人们一种极其普遍的认知过程的反映。由于隐喻现象中同样包含着常规关系整合这种认知过程,该理论可用来分析和阐释隐喻的意义建构和推理... 徐盛桓所倡导的"常规关系分析理论",在自然语言的意义建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人们一种极其普遍的认知过程的反映。由于隐喻现象中同样包含着常规关系整合这种认知过程,该理论可用来分析和阐释隐喻的意义建构和推理机制。本文基于对徐盛桓的"常规关系"的理解,探讨其在隐喻的产生和理解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并试图在他的"心理模型的常规推理理论框架"内,以相邻和相似关系为中介分析隐喻现象,旨在阐释认知隐喻意义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常规关系的认知加工、心理建模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规关系 心理建模 意义建构 推理机制 隐喻理解
下载PDF
“深度翻译”与意义阐释:以梭罗《瓦尔登湖》的典故翻译为例 被引量:32
2
作者 赵勇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77-81,共5页
本文旨在从"深度翻译"的视角探讨梭罗《瓦尔登湖》的典故翻译过程中的意义阐释。本文认为,在《瓦尔登湖》的翻译过程中,由于源语言文本中深厚的文化意蕴和富有诗意的独特表达风格,译者只有添加各种注释或评注,才能阐释出源语言文本中... 本文旨在从"深度翻译"的视角探讨梭罗《瓦尔登湖》的典故翻译过程中的意义阐释。本文认为,在《瓦尔登湖》的翻译过程中,由于源语言文本中深厚的文化意蕴和富有诗意的独特表达风格,译者只有添加各种注释或评注,才能阐释出源语言文本中丰富的语言和文化语境,从而在目的语中充分再现源语言"意义之网"中的语境意义和原作者的意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翻译 意义阐释 注释 语境
原文传递
校本课程开发:一种广义的认识 被引量:28
3
作者 李臣之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18-21,共4页
目前,人们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解仍然有发展的空间。语意转译的微调、开发成品的内涵发展、开发范围的拓展,是进一步理解校本课程开发的现实基础。定位“学校本位课程研发”,梳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关系,拓展开发范围,... 目前,人们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解仍然有发展的空间。语意转译的微调、开发成品的内涵发展、开发范围的拓展,是进一步理解校本课程开发的现实基础。定位“学校本位课程研发”,梳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关系,拓展开发范围,重视国定/地定课程的校本转化,都是校本课程开发广义认识的重要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校本课程开发 语意转译 校本转化 校定课程
下载PDF
论古汉语诗词英译批评本体论意义阐释框架——社会文化语境关联下的主题与主题倾向性融合 被引量:22
4
作者 曾利沙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88-92,共5页
本文旨在通过整合接受美学、诠释学与语篇—认知语言学理论以及有关中国古典文论,建立一个古汉诗词英译批评的本体论意义阐释框架。翻译批评理论框架应力求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和方法论相统一,而翻译实践批评不应满足于过度主观印象... 本文旨在通过整合接受美学、诠释学与语篇—认知语言学理论以及有关中国古典文论,建立一个古汉诗词英译批评的本体论意义阐释框架。翻译批评理论框架应力求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和方法论相统一,而翻译实践批评不应满足于过度主观印象式评说,而应力求对诗词本体论意义的剖析与有理据的创构性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批评 本体论 意义阐释 古汉诗词英译
原文传递
解释的合理性:文学翻译批评的基础 被引量:16
5
作者 刘云虹 《外语与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55-57,共3页
通过辩证地分析语言哲学、解释学及接受美学中对意义问题的探寻,本文认为:在这种意义多元化的语境中,对原作的意义的合理解释不仅是译者的重要任务,更应该以其中透露出的翻译态度、道德等主体性问题而成为翻译批评的基本内容与可靠基础.
关键词 意义多元化 解释的合理性 翻译批评
下载PDF
田野调查中被访人叙述的意义诠释之前提 被引量:20
6
作者 杨善华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64-70,共7页
"意义"是现象学的一个核心问题,而对处于主体间性中的行动者之叙述和行动的意义的理解和诠释则是现象学社会学的核心问题。但是意义问题又是传统西方哲学的一个盲点。本文由对意义的特征的讨论切入,从现象学社会学的视角对访... "意义"是现象学的一个核心问题,而对处于主体间性中的行动者之叙述和行动的意义的理解和诠释则是现象学社会学的核心问题。但是意义问题又是传统西方哲学的一个盲点。本文由对意义的特征的讨论切入,从现象学社会学的视角对访谈过程中被访人赋予自己话语和行动的意义(包括赋予场景的意义)的解释之可能的基础做了一定程度的探讨,指出建立"我群关系"和经由"索引性"去显现和追溯被访人在访谈过程中所建构的意义脉络是获得这样的基础的关键,从而从一个侧面对"意义探究何以可能"给出了一个回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义 诠释 我群关系 索引性
下载PDF
对刑法解释的反思 被引量:15
7
作者 张小虎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06-113,共8页
刑法解释赋予刑法条文以生命。刑法学界对刑法解释的理解存在着诸多争议,争议的焦点集中表现在刑法解释的主体、对象和视角等方面。在建设法治国的背景下,遵循刑法的基本理念,刑法解释是指解释者在刑法条文文句所能涵盖意义的限度内,阐... 刑法解释赋予刑法条文以生命。刑法学界对刑法解释的理解存在着诸多争议,争议的焦点集中表现在刑法解释的主体、对象和视角等方面。在建设法治国的背景下,遵循刑法的基本理念,刑法解释是指解释者在刑法条文文句所能涵盖意义的限度内,阐明刑法条文的语言意义和内在真意。刑法解释也是对刑法立法合理性的检验,由此引导我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法解释 解释蕴意 解释范例
下载PDF
语境与意义 被引量:17
8
作者 江怡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8-14,共7页
语境论已经成为当代科学哲学发展的重要纲领,但对语境概念的考察还需要从意义概念入手。文章对语境概念给出了一个明确的定义:"一种确定意义的限度、范围和条件"。对语境概念的理解需要从四个方面入手:语境与意义、语境与真... 语境论已经成为当代科学哲学发展的重要纲领,但对语境概念的考察还需要从意义概念入手。文章对语境概念给出了一个明确的定义:"一种确定意义的限度、范围和条件"。对语境概念的理解需要从四个方面入手:语境与意义、语境与真值、语境与结构、语境与解释。构建语境论需要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加强对概念的语义分析;加强对语境的文化-历史考察;加强对知识的情景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境 意义 真值 结构 解释 语境论
原文传递
后格赖斯语用学:含义默认解释模式综观 被引量:16
9
作者 张延飞 张绍杰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5,共5页
格赖斯会话含义理论的缺陷直接导致了语义学和语用学的分界之争,进而引发了对基于不同观点的默认意义的解释。文章评述了四种含义默认解释模式,并且针对争论的焦点问题提出了作者的看法:默认意义是与规约有关的非真值条件意义,是不... 格赖斯会话含义理论的缺陷直接导致了语义学和语用学的分界之争,进而引发了对基于不同观点的默认意义的解释。文章评述了四种含义默认解释模式,并且针对争论的焦点问题提出了作者的看法:默认意义是与规约有关的非真值条件意义,是不依靠语境产生的非推论性含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默认意义 语义学/语用学界面 解释模式 后格赖斯语用学
原文传递
疑问代词“谁”的虚指和否定意义的形成机制 被引量:16
10
作者 袁毓林 刘彬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13-125,共13页
文章主要讨论疑问代词"谁"的虚指意义和否定意义的形成机制。文章尝试证明虚指用法的"谁"字句通过不确定性陈述语气,来消除疑问代词"谁"的询问意义,但是保留了它的预设意义"存在着某些个人",... 文章主要讨论疑问代词"谁"的虚指意义和否定意义的形成机制。文章尝试证明虚指用法的"谁"字句通过不确定性陈述语气,来消除疑问代词"谁"的询问意义,但是保留了它的预设意义"存在着某些个人",从而使虚指用法的"谁"表示"不能确定一定存在的某些个人"。而否定用法的"谁"字句通过质疑和反驳等反问语气,在"疑有信无"原则的指导下,不仅消除了疑问代词"谁"的询问意义,而且消除了它的预设意义"存在着某些个人",从而使否定用法的"谁"表示"确定不存在的某些个人"。最后,文章还分析了"谁让我小呢?"之类特殊句式的意义,说明它跟一般的"谁"类反问句在语义解释上具有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疑问代词“谁” 询问意义 虚指意义 否定意义 疑有信无 语义解释
下载PDF
《三里湾》隐性文本的意义阐释 被引量:13
11
作者 赵卫东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83-89,共7页
《三里湾》是一个充满紧张关系的复合文本:其显性文本是作家赵树理按照当时的主流意识形态需要而定制的,隐性文本则是作者下意识的产物,而非其创作的本意。这是造成小说在意蕴上分裂症候的深层原因。而这一症候也提示了诸多"十七年... 《三里湾》是一个充满紧张关系的复合文本:其显性文本是作家赵树理按照当时的主流意识形态需要而定制的,隐性文本则是作者下意识的产物,而非其创作的本意。这是造成小说在意蕴上分裂症候的深层原因。而这一症候也提示了诸多"十七年"宏大叙事文本的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本 意义阐释 “十七年” 赵树理 小说 宏大叙事 作家 症候 分裂症 隐性
原文传递
图形语言的多义性 被引量:13
12
作者 张军 《包装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89-190,196,共3页
图形都有其特定的含义,称之为“图形语义”。图形的语义大多以隐喻形式来表达,隐喻赋予图形语言多种含义,使其超越民族和国界,产生无穷的魅力。因个人的文化层次、民族语言、情趣、经验等因素造成的对图形的感知和理解差异也是客观存在... 图形都有其特定的含义,称之为“图形语义”。图形的语义大多以隐喻形式来表达,隐喻赋予图形语言多种含义,使其超越民族和国界,产生无穷的魅力。因个人的文化层次、民族语言、情趣、经验等因素造成的对图形的感知和理解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对此作了分析与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形 符号 多义 解读
下载PDF
论法律解释中的文义 被引量:12
13
作者 舒国滢 陶旭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68-74,共7页
法律解释的对象是法律语词与条文,意在揭示语词与条文的意义。法理学界普遍认为法律解释的结果不得超出法律条文和法律语词的可能文义范围,因此文义解释并非一种解释方法,根据对文义解释的一般介绍,将其称为"语义学解释"更为... 法律解释的对象是法律语词与条文,意在揭示语词与条文的意义。法理学界普遍认为法律解释的结果不得超出法律条文和法律语词的可能文义范围,因此文义解释并非一种解释方法,根据对文义解释的一般介绍,将其称为"语义学解释"更为恰当。句子的意义是命题,语词的意义是概念,不过句子与命题以及语词与概念的关系十分复杂,并非简单的一一对应,在法律中法律条文的意义是其所表达的法律规范,法律语词的意义是包含该语词的句子意义的一部分。根据语言哲学的相关理论,语言的意义主要有四种来源,即成真条件、心理表征、社会历史的因果描述以及社会实践规范态度。对于日常语言来说,任何一种理论都无法提供具有客观性的标准,而在法律领域中出于对可预测性及同案同判的要求,在发生疑义的情况下需要具有权威性的主体,如立法机关以及司法机关做出具有约束力的解释,因此对司法解释也可从其权威性的解释这一角度来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解释 文义 意义理论 司法解释
下载PDF
唐宋词集“副文本”及其传播指向——以明末清初编刻的唐宋词集为讨论中心 被引量:10
14
作者 陈水云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4期46-53,共8页
法国学者热奈特的"副文本"理论,对理解明末清初编刻的唐宋词集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明末清初出现的唐宋词集副文本大致包括:封面、标题、牌记、序跋、题词、目录、正文、注释、插图、评语、附录等,这些副文本所包蕴的内涵各... 法国学者热奈特的"副文本"理论,对理解明末清初编刻的唐宋词集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明末清初出现的唐宋词集副文本大致包括:封面、标题、牌记、序跋、题词、目录、正文、注释、插图、评语、附录等,这些副文本所包蕴的内涵各不相同,在文本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亦有所差别,因此,其传播指向也有区别,能从不同角度起到扩大正文本的传播效果、拓展正文意义空间的直接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词 副文本 明末清初 文学传播 意义解释
下载PDF
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落实英语学习活动观的实践 被引量:9
15
作者 杜锐 《教学研究》 2019年第6期119-124,共6页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践行英语学习活动观,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学习活动有其"统整六要素"的特殊内涵,对师生的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贯彻英语学习活动观,教师需要遵循四项基本理念:"...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践行英语学习活动观,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学习活动有其"统整六要素"的特殊内涵,对师生的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贯彻英语学习活动观,教师需要遵循四项基本理念:"意义探究"贯彻始终、"文本解读"必须做实、"活动设计"彰显逻辑、"活动目标"指向素养。这些理念在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必修四第一单元A Student of African Wildlife的阅读教学设计中得到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语学习活动观 主题意义 文本解读 逻辑 活动设计
下载PDF
唐诗本事与宋代早期诗话 被引量:7
16
作者 余才林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5-60,共6页
宋代早期诗话自唐诗本事演化而来。一方面,诗话明显继承本事的形式,二者体制格调相近,叙事类型趋同。另一方面,诗话逐渐偏离本事的体式,证事变异,议论提升,诠事扩展。宋代早期诗话与唐诗本事的复变关系体现了唐诗本事的学术化发展。
关键词 唐诗本事 诗话 证事 议论 诠事
下载PDF
意义阐释和文学翻译的伦理 被引量:7
17
作者 张道振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8-22,共5页
"忠实"一直是中国翻译的实践和理论讨论中被奉为圭臬的概念,然而由于伪译的存在,使二者成为翻译史中一对有趣的悖论。伪译是不是翻译,与翻译的伦理有哪些冲突,对这些冲突的思考把我们引向了对原文和原作者的状态的思考。既然... "忠实"一直是中国翻译的实践和理论讨论中被奉为圭臬的概念,然而由于伪译的存在,使二者成为翻译史中一对有趣的悖论。伪译是不是翻译,与翻译的伦理有哪些冲突,对这些冲突的思考把我们引向了对原文和原作者的状态的思考。既然原作和作者都是值得怀疑的对象,那么原创性呢?本文旨在探讨由意义的多元阐释所引发的伦理思考,力图表明在后结构主义的现代,翻译就是在差异中诞生并得以延续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义阐释 文学翻译 差异 伦理
原文传递
文义的边界与文义解释的限度——《民法典》语境下的方法论展开 被引量:1
18
作者 毕经纬 《云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4-44,共11页
文字作为信息的传递途径和内容,是认知的起点。法律文本依附于文字,法律规范的意义同样以文字的意义(即文义)为基础。法律适用的过程,即法律解释的过程,始于文义,一定程度上也止于文义。文义有边界,超出文字意义的限度,即超出了法律解... 文字作为信息的传递途径和内容,是认知的起点。法律文本依附于文字,法律规范的意义同样以文字的意义(即文义)为基础。法律适用的过程,即法律解释的过程,始于文义,一定程度上也止于文义。文义有边界,超出文字意义的限度,即超出了法律解释的范围,进入法的续造领域,须借助类推等方式进行法律漏洞填补。文义解释是法律解释的起点,但不是全部,有其限度;即便是文义清晰时,亦应将自罗马法以来的“明白无误规则”仅认定为一项推定规则,仍需结合其他解释方法,尤其是目的解释,来探求规范的“目的”和“意义”。《民法典》解释适用语境下,以解释论为面向,应坚持文义解释的方法论价值,亦应在此基础上超越其“文本”价值本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义解释 文义 《民法典》 法律解释 法的续造
下载PDF
多模态化教育环境下的多元识读能力培养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吴林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0期1070-1072,1076,共4页
随着语言文化多元的日益增强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多模态意义构建业已成为新媒介时代交际的主流表达形式。教育领域因多媒体设施和网络教学平台不断引入,教学多模态化也日趋明显。多模态化教学的核心思想是培养学生的多元识读能力。多... 随着语言文化多元的日益增强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多模态意义构建业已成为新媒介时代交际的主流表达形式。教育领域因多媒体设施和网络教学平台不断引入,教学多模态化也日趋明显。多模态化教学的核心思想是培养学生的多元识读能力。多元识读能力是针对多模态化的意义表达和解读而提出,学生多元识读能力提高应从多模态意义的解读和建构两方面能力的培养加以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模态化 多元识读能力 意义解读 意义构建
下载PDF
村落变迁:动力机制与意义阐释 被引量:7
20
作者 张红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1年第4期126-132,共7页
以陕西三个村落的实地调查资料为基础,对城市化与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的村落变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村落变迁是由制度、市场与农业技术三大动力机制共同作用的;目前在陕西农村,主要存在三种类型的村落并且各自呈现不同的变迁状态。
关键词 村落变迁 动力机制 意义阐释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