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我”到“我们”——对“五四文学”转向“革命文学”的深度思考 被引量:4
1
作者 宋剑华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8-15,共8页
五四新文学以"个性解放"为口号,以"自我"与"自由"为目的,全面宣传其"西化"启蒙的价值理念,并形成了一种反传统的文化思潮。然而,启蒙却并没有使新青年获得"自我"与"自由"... 五四新文学以"个性解放"为口号,以"自我"与"自由"为目的,全面宣传其"西化"启蒙的价值理念,并形成了一种反传统的文化思潮。然而,启蒙却并没有使新青年获得"自我"与"自由",反倒是使他们遭遇了现实生存的巨大困境。因此,新文学作家的思想倾向性,便开始明显地发生了"左转"。因为他们已经清醒地意识到,由于"自我"绝不可能脱离社会而独立地存在;故叙事主人公由"我"变成了"我们",则是一种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文学” “革命文学” 启蒙
下载PDF
五四文学命题的延展与重审:从《财主底儿女们》谈起
2
作者 邓姿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108-114,共7页
在民族解放战争语境下,当五四文学的启蒙姿态渐渐被遮蔽时,路翎执著地选择接续五四文学命题、还原五四传统的写作路向。一方面,他认同五四文学命题在文学现代化进程中不断被吸纳、被阐释的合理性;另一方面,他又不得不对五四文学命题的... 在民族解放战争语境下,当五四文学的启蒙姿态渐渐被遮蔽时,路翎执著地选择接续五四文学命题、还原五四传统的写作路向。一方面,他认同五四文学命题在文学现代化进程中不断被吸纳、被阐释的合理性;另一方面,他又不得不对五四文学命题的有效性与可信度产生质疑。在《财主底儿女们》中,路翎用蒋纯祖的悲剧否定了五四文学对个人主义的乐观书写,从性别等级维度反思了五四文学将女性解放作为反封建武器的局限性,并以蒋家儿女“离家—回归”的情节结构模式完成了五四文学对传统家族文化绝决批判的修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文学 《财主底儿女们》 个人主义 女性解放 传统家族文化
下载PDF
五四文学与存在主义 被引量:4
3
作者 杨经建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70-76,98,共8页
"存在主义与五四文学"是个在学界尚未得到正视的话题,对其进行必要的探究是对这一话题具有实质意义的学术话语建构。首先,由于五四新文学运动实质上是文化启蒙运动,所以启蒙主义语境中的存在主义价值选择,成为五四文学的时代... "存在主义与五四文学"是个在学界尚未得到正视的话题,对其进行必要的探究是对这一话题具有实质意义的学术话语建构。首先,由于五四新文学运动实质上是文化启蒙运动,所以启蒙主义语境中的存在主义价值选择,成为五四文学的时代必然。其次,从"新浪漫主义"——"现代主义"——"非理性主义"的话语意义链来审度,所谓"新浪漫主义"话语不啻为一种存在主义的艺术表述。其三,由生命哲学的视角切入,五四文学的生命诗学及创作形态,在将西方生命哲学本土化吸纳的基础上,显示出其存在主义文学的创作本体论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文学 存在主义 启蒙语境 新浪漫主义 生命哲学
下载PDF
对五四语言革命的再认识 被引量:4
4
作者 高旭东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82-87,共6页
五四文学革命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的语言形式上的革命 ,但白话文不能作为新旧文学的分水岭 ,通俗易懂更不能作为新旧文学的分界线。五四语言革命的主旨是民主与科学精神的体现 ,而绝非仅仅是因为白话文比文言文更通... 五四文学革命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的语言形式上的革命 ,但白话文不能作为新旧文学的分水岭 ,通俗易懂更不能作为新旧文学的分界线。五四语言革命的主旨是民主与科学精神的体现 ,而绝非仅仅是因为白话文比文言文更通俗易懂。五四文学革命由于肩负着沉重的救亡图存的使命 ,所以在走向通俗化的过程中并没有很多审美上的考虑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文学 语言革命 白话文 文言文
下载PDF
历史的发动与思想的进路——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中国化的文本考察 被引量:4
5
作者 段吉方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52-163,196,共13页
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中国化的文本传播有两个层次,一是马克思、恩格斯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原典文献,可以称为“经典文本”;二是“解读文本”或“研说文本”。“解读文本”或“研说文本”是对“经典文本”的研讨、论争、... 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中国化的文本传播有两个层次,一是马克思、恩格斯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原典文献,可以称为“经典文本”;二是“解读文本”或“研说文本”。“解读文本”或“研说文本”是对“经典文本”的研讨、论争、讨论和论辩;形成了传播的“三大主线”,即马克思的“经济学思想”“唯物史观”“社会主义思想”。产生了一项重要的传播标志,即1920年8月陈望道翻译出版的《共产党宣言》;发生一种持续的影响,作为一个时代的思想研究的结晶,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中国化是一种辉煌的历史记忆,同时更是一个时代的思想传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 文本研究 五四文学 中国化
下载PDF
道路的另一种——五四妇女解放思潮与凌叔华的写作
6
作者 孟宁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24年第3期59-70,共12页
五四以来,现代知识分子通过演绎旧式女子的悲惨命运,控诉封建旧伦理、旧秩序的不合理成分;同时,借助宣讲易卜生主义,创作大量模式化的“娜拉剧”,建构起对妇女解放思潮的理解以及新女性的设想。伴随着大革命的惨淡煞尾以及社会上对“娜... 五四以来,现代知识分子通过演绎旧式女子的悲惨命运,控诉封建旧伦理、旧秩序的不合理成分;同时,借助宣讲易卜生主义,创作大量模式化的“娜拉剧”,建构起对妇女解放思潮的理解以及新女性的设想。伴随着大革命的惨淡煞尾以及社会上对“娜拉走后怎样”这一问题的讨论,知识分子对妇女解放方式的探索逐渐深入且多元,突破了既定的二元模式。作为激进时代中的渐进者,凌叔华借助性别的对立缓释了旧式家庭内部“父”与“子”的冲突,并以撕裂的女性欲望书写、绝望的“新”之变局呈现,打破了五四时期知识界在妇女解放命题上的乐观想象。凌叔华独特的“破旧立新”表达根植于个体的成长经验和知识结构,呈现出超脱时代的倾向,展示了五四时期妇女解放道路的“另一种”形态及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凌叔华 五四文学 妇女解放 新文化运动
下载PDF
现代性的历史演进与“鲁迅”形象 被引量:3
7
作者 陈国恩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45-151,共7页
鲁迅是一名战士。他生前与中国现代史紧密地相连,逝后仍以特殊方式参与中国的思想史和政治史。鲁迅形象的变迁,是现代性历史演进的一个折射,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内容,是透视中国20世纪历史的一个重要窗口。五四时期鲁迅的文学活动及其影响... 鲁迅是一名战士。他生前与中国现代史紧密地相连,逝后仍以特殊方式参与中国的思想史和政治史。鲁迅形象的变迁,是现代性历史演进的一个折射,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内容,是透视中国20世纪历史的一个重要窗口。五四时期鲁迅的文学活动及其影响,体现了启蒙现代性的原则。启蒙现代性的局限,使鲁迅在历史地提供了达成启蒙现代性理想的一个契机时,促进了他的思想质变。他这时的思考和左翼批评家对他的理解,体现了与启蒙现代性有联系然而也有重大差异的革命现代性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五四文学 启蒙现代性 革命现代性 左翼文学
下载PDF
张爱玲“非启蒙文学”的几点认识 被引量:3
8
作者 刘锋杰 潘莉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15年第2期54-59,共6页
张爱玲通过反思五四新文化运动,形成了注重日常生活描写、体现女性的生存态度、追求苍凉的美学风格的"非启蒙文学"路线,实现了从启蒙文学关注人生问题的表现到非启蒙文学关注人性问题的表现的转换,开拓了现代文学的意义创造... 张爱玲通过反思五四新文化运动,形成了注重日常生活描写、体现女性的生存态度、追求苍凉的美学风格的"非启蒙文学"路线,实现了从启蒙文学关注人生问题的表现到非启蒙文学关注人性问题的表现的转换,开拓了现代文学的意义创造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五四文学 非启蒙文学 女性
下载PDF
五四新文学对中国传统文学的发掘与继承 被引量:2
9
作者 秦弓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16-121,共6页
五四新文学对中国传统文学有批判与摒弃,也有发掘与继承。胡适所代表的历史进化的文学观并非单向度的西方影响的产物,而是中国传统脉络与西方进化论交汇、融合的结晶。五四新文学以科学的态度与方法重新估定传统文学的价值、整理国故、... 五四新文学对中国传统文学有批判与摒弃,也有发掘与继承。胡适所代表的历史进化的文学观并非单向度的西方影响的产物,而是中国传统脉络与西方进化论交汇、融合的结晶。五四新文学以科学的态度与方法重新估定传统文学的价值、整理国故、梳理白话文学史与发掘民间文学,是新文学阵营向传统寻求支持的重要举措。鲁迅与郭沫若等作家的创作乃至人格中都表现出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色彩,新文学作家不可能切断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血脉联系,只会借鉴外国文化重新认识传统,进而以融会中外的个性创造来充实与发展中国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新文学 中国传统文学 发掘 继承
下载PDF
Female Relations: Voiceless Women in "Liuyi jie" and "Zhufu" 被引量:1
10
作者 G. Andrew Stuckey 《Frontiers of Literary Studies in China-Selected Publications from Chinese Universities》 2017年第3期488-509,共22页
Although the notion of the new woman in modern China has received much scholarly consideration, her usually illiterate rural sister has not received nearly as much critical attention. With the exception of Lu Xun's i... Although the notion of the new woman in modern China has received much scholarly consideration, her usually illiterate rural sister has not received nearly as much critical attention. With the exception of Lu Xun's iconic Xianglin sao--from his 1924 story "Zhufu" (The New Year's Sacrifice)--almost no depictions of traditional women have been critically appraised in current scholarship. This seems unfortunate when such women can be considered to be both the opposite of and the raw material from which the new woman would spring. This article seeks to begin to address this question by juxtaposing Xianglin sao with another more unfamiliar May Fourth depiction of a rural woman: Liuyi jie (from Bing Xin's story of the same name). By situating Liuyi jie and Xianglin sao firmly within the family structure, the resulting comparison of both stories reveals the structural obstacles that inhibited traditional women from becoming fully active subjects in the new China. The comparison also shows how the May Fourth project established a new woman, one capable of ushering in a newly modern China, whose very existence relies on the discursive silencing of old-style women unable to make this modern transi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u Xun Bing Xin old-style women may fourth literature
原文传递
论中国五四文学中的娜拉形象 被引量:2
11
作者 阳利平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81-84,共4页
本文以五四文学作为研究蓝本,分析并探讨了深受易卜生的《娜拉》所影响的两大类型人物形象,一是觉醒之前的封建礼教下呻吟的"玩偶"型女性形象,一是提倡个性解放并勇敢走出家门的叛逆者女性形象,再现了五四女性自我主体意识觉... 本文以五四文学作为研究蓝本,分析并探讨了深受易卜生的《娜拉》所影响的两大类型人物形象,一是觉醒之前的封建礼教下呻吟的"玩偶"型女性形象,一是提倡个性解放并勇敢走出家门的叛逆者女性形象,再现了五四女性自我主体意识觉醒的艰难过程和苦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文学 娜拉 玩偶型女性形象 叛逆者女性形象
下载PDF
五四文学中觉醒后的“娜拉”意象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小波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第2期69-72,共4页
中国妇女历来生活在社会最底层,千百年来一直在痛苦的深渊中呻吟、挣扎。几千年的封建历史造成了中国女性个人价值的严重缺失。随着西方思潮的大量涌入,“人的发现”成了五四时期的关键词汇。历史和时代的需要,易卜生和他的作品进入了... 中国妇女历来生活在社会最底层,千百年来一直在痛苦的深渊中呻吟、挣扎。几千年的封建历史造成了中国女性个人价值的严重缺失。随着西方思潮的大量涌入,“人的发现”成了五四时期的关键词汇。历史和时代的需要,易卜生和他的作品进入了国人的视野之中。他笔下的娜拉成了千千万万妇女的楷模,“我是一个人”的呼声在苦难的中国女性心中久久回荡。五四作家们也纷纷仿效易卜生的《玩偶之家》,创造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娜拉”意象,再现了五四女性自我觉醒的艰难过程和自我价值重构的苦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文学 “娜拉”意象 觉醒 出走
下载PDF
回归“五四”:彭燕郊的诗歌历程 被引量:2
13
作者 郑长天 龙慧萍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16-121,共6页
回顾彭燕郊70年的诗歌历程,以鲁迅为代表的"五四"新文学精神影响甚巨。"七月"时期,诗人便开始了对鲁迅、对"五四"的继承;其后,在经历了漫长的"炼狱"和"归来"的过渡时期之后,诗人于8... 回顾彭燕郊70年的诗歌历程,以鲁迅为代表的"五四"新文学精神影响甚巨。"七月"时期,诗人便开始了对鲁迅、对"五四"的继承;其后,在经历了漫长的"炼狱"和"归来"的过渡时期之后,诗人于80年代中、后期明确地提出了向"五四"新诗传统回归的诗学主张,并通过自己的创作实践实现了这一回归。可以说,在诗学追求的层面上,"五四"建构了诗人独特的时间意识,诗人和时间的关系,可以简化、还原为和"五四"、和鲁迅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彭燕郊 创作历程 “五四”
下载PDF
新浪漫主义:五四文学与存在主义的关系性建构 被引量:2
14
作者 杨经建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08-114,共7页
五四文学与存在主义的价值关系是近年来学界已开始意识到的话题。从"新浪漫主义"入手探寻五四文学的存在主义倾向是一种新的"问题意识"生成点。"新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于五四启蒙现代性的历史语境,它以非... 五四文学与存在主义的价值关系是近年来学界已开始意识到的话题。从"新浪漫主义"入手探寻五四文学的存在主义倾向是一种新的"问题意识"生成点。"新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于五四启蒙现代性的历史语境,它以非理性主义为文化价值立场和审美思维形态,以现代主义为时代精神表征和艺术诉求方式,以生命哲学、生命诗学为创作话语的意义本体内涵。正是通过上述话语知识结构的建构"新浪漫主义"确证了五四文学与存在主义之间价值关系的必然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文学 存在主义 新浪漫主义 非理性主义 现代主义
下载PDF
论“五四”文学与左翼文学的融合与碰撞 被引量:1
15
作者 祝学剑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期102-105,共4页
"五四"文学与左翼文学存在着深刻的联系。"五四"文学发轫之初,就夹杂着马克思主义革命思想。受"五四"文学的影响,左翼文学也常常带有鲜明的"五四"启蒙意识。但"五四"文学与左翼文学... "五四"文学与左翼文学存在着深刻的联系。"五四"文学发轫之初,就夹杂着马克思主义革命思想。受"五四"文学的影响,左翼文学也常常带有鲜明的"五四"启蒙意识。但"五四"文学与左翼文学本质的差异,使得两者不可避免地发生碰撞冲突。这种碰撞冲突的关系在蒋光慈、柔石、丁玲等作品中有很好的表现。从"五四"文学和左翼文学的融合矛盾的复杂关系可以看出延安文学以及中国现代文学复杂性的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文学 左翼文学 融合 碰撞
下载PDF
“西化”想象与五四新文学形成的历史描述
16
作者 颜琳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06-110,共5页
对于五四新文学的研究,其中一个重要现象我们绝不能够忽略,那就是在其形成过程中出现的"西化"想象。这种"西化"想象通过对"启蒙"、"为人生"的偏差认知和错位阅读以及"东洋"式的接受... 对于五四新文学的研究,其中一个重要现象我们绝不能够忽略,那就是在其形成过程中出现的"西化"想象。这种"西化"想象通过对"启蒙"、"为人生"的偏差认知和错位阅读以及"东洋"式的接受,对西方话语进行转译、批评、利用、重塑,从而孕育了中国现代文学复杂多源的母体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新文学 “西化”想象 启蒙
下载PDF
五四文学男性出走问题研究
17
作者 胡伟婧 《西安航空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50-58,共9页
文学中的出走母题是新文学伊始就呈现出的重要叙事模式,集中表现了五四文学个性解放的诉求。但现有研究多集中于女性,而忽视了男性。事实上,五四文学的男性出走叙事在性别伦理、社会政治与文化生活以及个人情感与内心矛盾等方面都表现... 文学中的出走母题是新文学伊始就呈现出的重要叙事模式,集中表现了五四文学个性解放的诉求。但现有研究多集中于女性,而忽视了男性。事实上,五四文学的男性出走叙事在性别伦理、社会政治与文化生活以及个人情感与内心矛盾等方面都表现出了独特性。出走者以家为原点,走出家门、走出故乡甚至走出国门,进而走向社会、走入外乡乃至走进国外,完成从家到社会公共空间两个场域的转换,昭示他们在父子(辈)、夫妻、家国等关系中的挣扎。其历经的困顿、觉醒、筹备、行动、终局、后延(归家)等过程,反映出灵魂出走与肉体出走两种出走形态,透露出兼具多重身份的男性出走主体多层次、多方位的出走,反映出五四时期与五四文学中复杂的时代风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文学 男性 出走 时空叙事 灵与肉
下载PDF
五四文学与语文课程核心素养的回溯 被引量:1
18
作者 郑园园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20年第5期63-74,共12页
五四文学运动对现代语文教育的诞生与建构产生深层次影响,五四作家群体以现代知识分子的责任意识,在语文教育领域致力于培养符合时代与社会需求的青年知识分子,使得新文学知识体系成为语文教育发展的重要资源,初步形成语文素养,包括文... 五四文学运动对现代语文教育的诞生与建构产生深层次影响,五四作家群体以现代知识分子的责任意识,在语文教育领域致力于培养符合时代与社会需求的青年知识分子,使得新文学知识体系成为语文教育发展的重要资源,初步形成语文素养,包括文言与白话兼备的语言素养、有进化观念与写实主义的科学素养、有鉴别阅读与欣赏的审美素养、有民族意识与精神的文化素养。一个世纪以来,五四文学始终以语文素养的形式参与语文课程的建构,亦成为当今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文学 语文课程 语言素养 科学素养 审美素养 文化素养
下载PDF
五四文学的市民性渗入——对于20世纪40年代话剧通俗化的逆向考察
19
作者 尹诗 《戏剧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0-50,共11页
20世纪40年代上海话剧的趋俗化,体现在学习借鉴市民文学以及市民话剧的演剧方式等方面。推及40年代各种文学形态的通俗化以及30年代的市民通俗文学形貌,可以看出“五四”被遮蔽的市民性。“五四”时期是旧派市民小说低潮期,更是现代市... 20世纪40年代上海话剧的趋俗化,体现在学习借鉴市民文学以及市民话剧的演剧方式等方面。推及40年代各种文学形态的通俗化以及30年代的市民通俗文学形貌,可以看出“五四”被遮蔽的市民性。“五四”时期是旧派市民小说低潮期,更是现代市民文学的萌芽期,“五四”开启了真正现代意义上的市民小说的时代,其现代市民性的渗透体现在理论建设和文学创作诸方面。从左翼文学和通俗文学互动的视角切入20世纪40年代上海话剧趋俗化的研究,亦是对中国现代文学史发展规律的尊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文学 市民性 上海话剧
原文传递
前有启林人 后有来继者——五四文学与当代青春文学革新意义比较
20
作者 焦守红 《湘南学院学报》 2013年第6期39-43,共5页
中国现代史上,每当社会出现重大转折时青春文学总是走在时代的最前列,通过对文学传统的颠覆或补充来影响和推动所在社会文化的变革转型。通过把五四文学与当代青春文学加以比照,发现当代青春文学虽然没有像五四文学一样担负济世救国、... 中国现代史上,每当社会出现重大转折时青春文学总是走在时代的最前列,通过对文学传统的颠覆或补充来影响和推动所在社会文化的变革转型。通过把五四文学与当代青春文学加以比照,发现当代青春文学虽然没有像五四文学一样担负济世救国、启蒙载道的重任,却以与主流文坛平分秋色的创作实绩改变了传统文学资源配置体系,为经济兴国作出了积极贡献,二者有着变革创新的同质性;五四文学改写了中国社会和文学历史,当代青春文学是对五四文学的续写和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文学 当代青春文学 社会变革意义 文学变革意义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