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8篇文章
< 1 2 2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上颌骨复合体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83
1
作者 张彤 刘洪臣 +1 位作者 王延荣 蒋建华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374-376,I027,共4页
目的 探讨利用螺旋CT建立上颌骨复合体三维有限元模型的高度数字化方法 ,建立一个具有生物力学特性的动态的上颌骨复合体三维有限元模型。方法 采用螺旋CT扫描及三维影像重建技术 ,数字影像传输与转录以及自编程序与ANSYS软件相结合... 目的 探讨利用螺旋CT建立上颌骨复合体三维有限元模型的高度数字化方法 ,建立一个具有生物力学特性的动态的上颌骨复合体三维有限元模型。方法 采用螺旋CT扫描及三维影像重建技术 ,数字影像传输与转录以及自编程序与ANSYS软件相结合的方法。结果 获得形态细致逼真的颌面骨三维重建生物医学模型。建立了健康人上颌骨复合体三维有限元模型 ,由 2 6 0 2个单元和 45 95个节点组成。探索出一条数字化程度高、适用于活体的三维有限元建模方法。结论 应用螺旋CT断层扫描、数字影像传输与转录技术以及自编程序和ANSYS软件相结合的方法 ,建立上颌骨复合体三维有限元模型是切实可行和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颌骨复合体 计算机模拟 三维有限元法
原文传递
口内入路的颌骨牵引成骨技术 被引量:30
2
作者 王兴 林野 +3 位作者 周彦恒 范海东 李自力 伊彪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170-173,共4页
目的 探讨口内入路的颌骨牵引成骨技术在牙颌面畸形矫治中的应用。方法 使用 6种不同类型的口内牵引器分别水平向延长上颌骨和下颌骨体 ,水平垂直双向延长下颌骨升支以及垂直向延长牙槽嵴 ,以矫正重度上颌后缩畸形、小下颌畸形、半侧... 目的 探讨口内入路的颌骨牵引成骨技术在牙颌面畸形矫治中的应用。方法 使用 6种不同类型的口内牵引器分别水平向延长上颌骨和下颌骨体 ,水平垂直双向延长下颌骨升支以及垂直向延长牙槽嵴 ,以矫正重度上颌后缩畸形、小下颌畸形、半侧颜面发育不全畸形以及颌骨缺损畸形等 ,共 12例。结果  12例不同类型的颌骨牵引成骨除 1例因牵引器故障 ,中途更换 ,另 1例发生下颌下缘骨折并发症外 ,无感染、成骨不良、骨不愈合及开等并发症 ,12例成骨及矫治效果均满意。结论 口内入路的颌骨牵引成骨技术是治疗诸多常规正颌外科手术难以满意矫治的疑难病例的有效方法 ,且安全简便 ,术后稳定性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颌骨牵引成骨术 口内入路 牙颌面畸形
原文传递
个体化钛支架在构筑颌骨三维形态中的应用 被引量:32
3
作者 李军 孙坚 马宏涛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03年第1期17-20,共4页
目的 在运用快速成型技术制作的颌骨模型上作成个体化钛支架 ,以构筑颌骨三维形态。方法  18例颌骨缺损患者进行个体化钛支架联合游离组织瓣修复重建。其中 10例上颌骨缺损以钛网支架重建上颌骨前壁、外侧及底壁 ,如内侧壁缺损则一并... 目的 在运用快速成型技术制作的颌骨模型上作成个体化钛支架 ,以构筑颌骨三维形态。方法  18例颌骨缺损患者进行个体化钛支架联合游离组织瓣修复重建。其中 10例上颌骨缺损以钛网支架重建上颌骨前壁、外侧及底壁 ,如内侧壁缺损则一并恢复 ,其口鼻创面以前臂皮瓣或串联腓骨肌瓣修复 ;8例下颌骨缺损以钛板支架塑形 ,联合游离腓骨 ,精确恢复下颌骨外形及髁突生理位置。结果 所有的病例随访 6~ 12个月 ,除 1例于术后9个月眶外侧壁复发外 ,其余未见肿瘤复发。皮瓣除 2例因术后放疗部分坏死外全部成活。所有患者面部外形均非常满意 ,张口度 2 .5~ 4cm ,正常进食。上颌骨重建病人无口鼻瘘 ,语音较为清晰 ,下颌髁突均在正常解剖生理位置 ,面部软组织亦很对称。结论 个体化钛支架应用于颌骨重建 ,能够较为精确地恢复颌骨外形 ,有利于术中引导移植骨准确对位 ,可避免术后的继发功能障碍 ,有效节省手术时间 ,其在复杂颅颌面疾病诊治中的应用前景非常乐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颌骨 下颌骨 快速成形技术 钛网支架 钛板支架 三维重建
下载PDF
快速建立无牙颌上颌骨及颅骨三维有限元模型的方法探讨 被引量:22
4
作者 白石柱 赵铱民 +1 位作者 邹石泉 李涤尘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515-517,共3页
目的探索快速建立完整无牙颌上颌骨及颅骨三维有限元模型的方法。方法对无牙颌志愿者头颅部进行多层螺旋CT扫描,利用Mimics软件和Geomagic Studio软件完成三维实体模型的重建,在此基础上通过Ansys软件建立完整无牙颌上颌骨及颅骨的三维... 目的探索快速建立完整无牙颌上颌骨及颅骨三维有限元模型的方法。方法对无牙颌志愿者头颅部进行多层螺旋CT扫描,利用Mimics软件和Geomagic Studio软件完成三维实体模型的重建,在此基础上通过Ansys软件建立完整无牙颌上颌骨及颅骨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并观察计算机模拟全口义齿修复后力作用下上颌骨的应力分布情况。结果建立了无牙颌上颌骨及颅骨的三维有限元模型。观察加载后上颌骨应力分布,发现右侧鼻底骨皮质处等效应力最大,为3.04MPa;上颌窦鼻腔开口处的前方、后方以及上颌窦颊侧壁的下方最大等效应力为1.43MPa。结论以多面体面的形式可以重建上颌骨及颅骨三维模型,运用专业造型软件可以将其转化为实体模型进行有限元建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颌骨 计算机辅助设计 牙应力分析
原文传递
应用游离腓骨-长屈肌筋膜瓣修复上颌骨缺损 被引量:21
5
作者 毛驰 彭歆 +2 位作者 俞光岩 郭传瑸 黄敏娴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401-404,C001,共5页
目的 探讨应用游离腓骨 长屈肌筋膜瓣修复上颌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  2 0 0 2年8月~ 2 0 0 3年 8月完成游离腓骨 长屈肌筋膜瓣行上颌骨缺损修复 9例 ,分析上颌骨缺损的原因、范围、所采用腓骨瓣的设计、受区血管、游离瓣成活情... 目的 探讨应用游离腓骨 长屈肌筋膜瓣修复上颌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  2 0 0 2年8月~ 2 0 0 3年 8月完成游离腓骨 长屈肌筋膜瓣行上颌骨缺损修复 9例 ,分析上颌骨缺损的原因、范围、所采用腓骨瓣的设计、受区血管、游离瓣成活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本组中 4例为双侧上颌骨缺损 ,所采用的游离腓骨 长屈肌筋膜瓣中 ,腓骨长度 4 5~ 11 5cm(平均 7 7cm) ,肌筋膜瓣修复口内缺损面积为 (7~ 12 )cm× (4~ 7)cm ,腓骨的截骨段数为 1~ 3(平均 2 1) ,血管蒂长度为 8~ 11cm(平均 9 3cm) ,1例游离瓣术后出现血管危象 ,经抢救获得成活 ,长屈肌筋膜瓣全部成活 ,无一例出现供区并发症 ,患者的外形和功能在术后随访期内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结论 游离腓骨 长屈肌筋膜瓣克服了传统游离腓骨复合瓣存在的缺点 ,是上颌骨缺损修复的可靠方法 ,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离腓骨-Mu长屈肌筋膜瓣 上颌骨缺损 骨瓣修复 修复外科手术 临床资料
原文传递
鼻内镜下单纯鼻底开窗术治疗上颌骨囊肿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23
6
作者 连冈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489-490,494,共3页
目的:探讨在上颌骨囊肿的治疗中单纯进行鼻底开窗术的可行性。方法:选择以面部肿胀或伴硬腭隆起就诊的患者18例,经CT检查及穿刺细胞学检查证实为上颌骨囊肿,采取鼻内镜下单纯鼻底开窗术,对牙根囊肿内的牙不做任何处理。结果:术后进行鼻... 目的:探讨在上颌骨囊肿的治疗中单纯进行鼻底开窗术的可行性。方法:选择以面部肿胀或伴硬腭隆起就诊的患者18例,经CT检查及穿刺细胞学检查证实为上颌骨囊肿,采取鼻内镜下单纯鼻底开窗术,对牙根囊肿内的牙不做任何处理。结果:术后进行鼻内镜随访超过2年,部分患者进行CT复查。所有患者症状未再复发,上颌骨外形保持良好,开窗口通畅,囊肿腔明显缩小。结论:单纯进行鼻底开窗术是一种简便、安全、效果良好的治疗上颌骨囊肿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颌骨 颌骨囊肿 牙根囊肿 鼻内镜 开窗术
原文传递
1107例上颌骨缺损的临床分类及修复方法分析 被引量:23
7
作者 于森 王洋 +3 位作者 毛驰 郭传瑸 俞光岩 彭歆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09-513,共5页
目的:分析上颌骨缺损的类型及修复方法,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方法:统计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1985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1 107例上颌骨缺损病例的Brown分类及其修复方法。结果:1 107例中可按Brown分类的1 104例缺损中,最常见的为2a类缺损... 目的:分析上颌骨缺损的类型及修复方法,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方法:统计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1985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1 107例上颌骨缺损病例的Brown分类及其修复方法。结果:1 107例中可按Brown分类的1 104例缺损中,最常见的为2a类缺损(559例,50.6%)。1 107例患者中,自体组织移植修复349例,修复体修复443例,未修复107例,失访208例。应用游离皮瓣修复上颌骨缺损的比例呈增长趋势,修复体的应用呈下降趋势。上颌骨缺损重建最常用的游离皮瓣为腓骨瓣和前臂皮瓣,股前外侧皮瓣和腹直肌皮瓣较多应用于大型缺损。结论:上颌骨缺损的类型中,最多见的为Brown 2a类缺损;游离组织瓣已成为上颌骨缺损重建的最常用方法,可根据上颌骨缺损类型选择相应的游离组织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颌骨 修复外科手术 外科皮瓣
下载PDF
浓缩生长因子应用于上颌前牙区骨缺损引导骨再生的效果评价 被引量:23
8
作者 王亚敏 周震 +3 位作者 刀俊峰 陈祈月 刘文静 宋光保 《口腔疾病防治》 2020年第4期236-240,共5页
目的评价浓缩生长因子(concentrated growth factor,CGF)应用于上颌前牙区唇侧骨缺损引导骨再生(guided bone regeneration,GBR)的效果。方法选取上颌前牙区单牙缺失伴唇侧水平向骨缺损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观察组使用... 目的评价浓缩生长因子(concentrated growth factor,CGF)应用于上颌前牙区唇侧骨缺损引导骨再生(guided bone regeneration,GBR)的效果。方法选取上颌前牙区单牙缺失伴唇侧水平向骨缺损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观察组使用浓缩生长因子+骨粉+胶原膜行引导骨再生术;对照组使用骨粉+胶原膜行常规引导骨再生术。术后行软组织愈合评估,术后半年评价骨增量的效果。结果观察组软组织伤口一期愈合率为100%,对照组为75%,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7)。观察组术后半年骨宽度增加量为(3.70±0.28)mm,对照组为(2.96±0.16)mm,观察组骨增量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 CGF能促进上颌前牙区骨缺损引导骨再生术的成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浓缩生长因子 牙缺失 前牙 骨缺损 骨增量 引导骨再生 牙种植 上颌骨 伤口愈合
下载PDF
颅上颌复合体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17
9
作者 张晓慧 丁寅 +2 位作者 刘冬 王燕 毕惠贤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05年第2期194-196,i007,共4页
目的:建立颅上颌复合体三维有限元模型,为分析其生物力学性质提供一个标准数学模型。方法:选择牙列完整、咬合关系正常,磨牙为中性关系,牙周组织健康,无颞颌关节病的成年健康男性志愿者一例做为建模素材,通过螺旋CT扫描技术,主要采用PRO... 目的:建立颅上颌复合体三维有限元模型,为分析其生物力学性质提供一个标准数学模型。方法:选择牙列完整、咬合关系正常,磨牙为中性关系,牙周组织健康,无颞颌关节病的成年健康男性志愿者一例做为建模素材,通过螺旋CT扫描技术,主要采用PRO/ENGINEER 2001和ANSYS8.0软件建立颅上颌复合体三维有限元模型。结果:探索出一条建立颅上颌复合体三维有限元模型的新方法,建立了三维坐标系下的可从任意视角观察的健康人颅上颌复合体三维重建生物医学模型和三维有限元模型,由129750个单元和207056个节点组成。结论:该模型有较好的力学和几何学相似性,为临床探索正畸正颌外科手术的生物力学机制提供了研究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颌骨 三维有限元模型 有限元 生物力学 正畸
下载PDF
上颌骨牵引成骨术矫治上颌牙弓狭窄 被引量:17
10
作者 周彦恒 王兴 +3 位作者 林野 李自力 孙燕楠 贾培增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177-180,I016,共5页
目的 观察上颌骨牵引成骨术矫治上颌牙弓狭窄的疗效。方法 对 10例成年患者行上颌LeFortI型截骨术 (不移动骨块 ) ,并手术截开腭中缝骨联结。以上颌快速扩弓装置 (6 4|4 6带环 ) ,每日打开螺旋 4次 ,共 1 0mm。其中 2例行单侧扩大牙... 目的 观察上颌骨牵引成骨术矫治上颌牙弓狭窄的疗效。方法 对 10例成年患者行上颌LeFortI型截骨术 (不移动骨块 ) ,并手术截开腭中缝骨联结。以上颌快速扩弓装置 (6 4|4 6带环 ) ,每日打开螺旋 4次 ,共 1 0mm。其中 2例行单侧扩大牙弓 ,矫正上颌单侧牙弓宽度不足。利用计算机图形数据分析系统对扩弓前后的后前位头颅定位片进行测量 (上颌骨、上颌牙弓基骨、上颌后牙间的宽度 )并通过上颌前部咬合片观察腭中缝的打开情况及新骨的形成。结果 上颌牙弓扩大能在短时期内完成。上颌骨、上颌牙弓基骨、上颌后牙扩大量分别达到 3 84mm、3 2 5mm和 5 6 1mm。X线片显示 ,2~ 3个月时新骨充满打开的骨缝 ,完成上颌骨宽度的增加。上颌后牙有不同程度的颊向倾斜移动。结论 通过手术辅助的方法 ,以牙齿做支抗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腭扩展 上颌牙弓狭窄 上颌骨牵引成骨术
原文传递
The impact of cleft lip and palate repair on maxillofacial growth 被引量:18
11
作者 Bing Shi Joseph E Lose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ral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1期14-17,共4页
Surgical correction is central to current team-approached cleft treatment. Cleft surgeons are always concerned about the impact of their surgical maneuver on the growth of the maxilla. Hypoplastic maxilla, concaved mi... Surgical correction is central to current team-approached cleft treatment. Cleft surgeons are always concerned about the impact of their surgical maneuver on the growth of the maxilla. Hypoplastic maxilla, concaved mid-face and deformed dental arch have constantly been reported after cleft treatments. It is very hard to completely circumvent these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by current surgical protocols. In this paper, we discussed the factors that inhibit the maxillofacial growth on cleft patients. These factors included pre-surgical intervention, the timing of cleft palate and alveolae repair, surgical design and treatment protocol. Also, we made a review about the influence on the maxillary growth in un-operated cleft patients. On the basis of previous researches, we can conclude that most of scholars express identity of views in these aspects: early palatoplasty lead to maxilla growth inhibition in all dimensions; secondary alveolar bone graft had no influence on maxilla sagittal growth; cleft lip repair inhibited maxilla sagittal length in patients with cleft lip and palate; Veau's pushback palatoplasty and Langenbeck's palatoplasty with relaxing incisions were most detrimental to growth; Furlow palatoplasty showed little detrimental effect on maxilla growth; timing of hard palate closure, instead of the sequence of hard or soft palate repair, determined the postoperative growth. Stilt, scholars hold controversial viewpoints in some issues, for example, un-operated clefts have normal growth potential or not, pre-surgical intervention and pharyngoplasty inhibited maxillofacial growth or no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EFT GROWTH maxilla surgical repair
下载PDF
包括TMJ上下颌骨及牙列的MBT直丝弓矫治器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18
12
作者 相亚宁 胡敏 +2 位作者 郭克峰 李洪 张达 《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 CAS 2008年第3期151-153,共3页
目的建立带有MBT直丝弓矫治器的颞下颌关节(TMJ)、上下颌骨及牙列的三维有限元模型,研究MBT直丝弓矫治器的力学行为。方法2007年3月至12月于吉林大学口腔医学院通过多层螺旋CT扫描,获得TMJ、上下颌骨及牙列数据,采用Mimics、Ansys多种... 目的建立带有MBT直丝弓矫治器的颞下颌关节(TMJ)、上下颌骨及牙列的三维有限元模型,研究MBT直丝弓矫治器的力学行为。方法2007年3月至12月于吉林大学口腔医学院通过多层螺旋CT扫描,获得TMJ、上下颌骨及牙列数据,采用Mimics、Ansys多种软件相结合的方法,建立包括TMJ、上下颌骨及牙列的MBT直丝弓矫治器的三维有限元模型。结果建立了左侧TMJ、上下颌骨及牙列的MBT直丝弓矫治器的三维有限元模型,还可根据不同研究目的添加和删除组织及部件。结论所建立的三维有限元模型为进一步分析临床中MBT直丝弓矫治器的力学行为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进而为临床操作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有限元 颞下颌关节 上颌骨 下颌骨 MBT直丝弓矫治器
原文传递
“双介入法”栓塞治疗颌骨动静脉畸形的初步报告 被引量:16
13
作者 范新东 邱蔚六 +3 位作者 张志愿 张陈平 胡永杰 毛青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336-339,I002,共5页
目的 总结直接穿刺“静脉池”栓塞结合动脉血管内栓塞的“双介入法”治疗颌骨动静脉畸形的经验。方法  1 999年 1 0月~ 2 0 0 1年 1 1月收治的颌骨动静脉畸形 7例 ,行永久性栓塞治疗。采用的栓塞材料为附凝血棉纤毛的螺圈和聚乙烯醇... 目的 总结直接穿刺“静脉池”栓塞结合动脉血管内栓塞的“双介入法”治疗颌骨动静脉畸形的经验。方法  1 999年 1 0月~ 2 0 0 1年 1 1月收治的颌骨动静脉畸形 7例 ,行永久性栓塞治疗。采用的栓塞材料为附凝血棉纤毛的螺圈和聚乙烯醇泡沫微粒。数字减影的颈动脉造影在PHILIPSV30 0 0下完成。结果  7例颌骨动静脉畸形中 4例急性出血得到了快速、有效控制。 3例慢性渗血的颌骨动静脉畸形介入栓塞治疗后 ,有效地控制了渗血。栓塞后分别随访 3~ 2 4个月 ,均未发现有口腔内渗血或出血。在随访的X线片上 ,病灶区内可见新骨形成。结论 “双介入法”栓塞治疗颌骨动静脉畸形是一种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颌骨动静脉畸形 上颌骨 下颌骨 动脉血管内栓塞 直接穿刺“静脉池”栓塞
原文传递
双轴扩弓器上颌反复扩缩前方牵引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5
14
作者 刘伟涛 周彦恒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69-76,共8页
目的:以传统Hyrax扩弓器上颌单次快速扩弓前方牵引的方法为对照,研究双轴扩弓器上颌反复快速扩缩前方牵引治疗的效果,探讨双轴扩弓器上颌反复快速扩缩前方牵引的适应征范围。方法:选择34例上颌后缩儿童,随机分为两组:A组18例,Hyrax扩弓... 目的:以传统Hyrax扩弓器上颌单次快速扩弓前方牵引的方法为对照,研究双轴扩弓器上颌反复快速扩缩前方牵引治疗的效果,探讨双轴扩弓器上颌反复快速扩缩前方牵引的适应征范围。方法:选择34例上颌后缩儿童,随机分为两组:A组18例,Hyrax扩弓器上颌单次快速扩弓前方牵引;B组16例,双轴扩弓器上颌反复快速扩缩前方牵引。对所有病例治疗前、后的头颅侧位片进行头影测量分析。结果:B组A-Np和A-"纵轴"分别增加2.53mm和2.78 mm,大于A组(1.86 mm和2.01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轴扩弓器上颌反复快速扩缩组较对照组上颌前移量大。两组LLC-"纵轴"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轴扩弓器上颌反复快速扩缩组下颌软组织后移(1.63 mm)较对照组(2.82 mm)少。结论:使用双轴扩弓器上颌反复快速扩缩前方牵引的方法治疗上颌后缩患者,可以获得比传统Hyrax扩弓器单次扩弓前方牵引的方法更大的上颌前移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颌骨 颌后缩 腭扩张术
下载PDF
正常人上颌骨的生物力学分析 被引量:14
15
作者 沈毅 孙坚 +2 位作者 李军 王冬梅 王成焘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09年第1期25-28,共4页
目的建立正常人颅颌面骨三维有限元模型,并对上颌骨进行生物力学分析。方法对正常男性行螺旋CT扫描,应用数字影像传输以及MedGraphics和ANSYS8.0软件建立颅颌面骨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正常咬力来观察上颌骨的应力分布和位移。结果建立... 目的建立正常人颅颌面骨三维有限元模型,并对上颌骨进行生物力学分析。方法对正常男性行螺旋CT扫描,应用数字影像传输以及MedGraphics和ANSYS8.0软件建立颅颌面骨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正常咬力来观察上颌骨的应力分布和位移。结果建立了正常人颅颌面骨三维有限元模型,包括273191个单元和260988个节点。加载后上颌骨表现为压应力,应力集中于尖牙区、第一磨牙上方和蝶骨翼突区,在颧牙槽嵴和尖牙区应力较大,前鼻棘和牙槽突可能发生的位移最大。结论正常人上颌骨三维有限元模型的生物力学分析结果与临床一致,为口腔颌面部肿瘤患者术后上颌骨重建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颌骨 三维有限元模型 生物力学分析
下载PDF
游离腓骨复合组织瓣上颌骨重建患者的语音功能评价 被引量:14
16
作者 彭歆 马莲 +3 位作者 毛驰 俞光岩 郭传瑸 李晓京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411-413,C002,共4页
目的 分析游离腓骨复合组织瓣上颌骨重建患者术后语音功能恢复情况。方法 对2 0例游离腓骨复合组织瓣上颌骨重建术后半年以上患者进行语音评价 ,通过鼻咽纤维镜检查腭咽闭合、软腭动度、软腭对称、过高鼻音和鼻漏气 ,并行语音清晰度检... 目的 分析游离腓骨复合组织瓣上颌骨重建患者术后语音功能恢复情况。方法 对2 0例游离腓骨复合组织瓣上颌骨重建术后半年以上患者进行语音评价 ,通过鼻咽纤维镜检查腭咽闭合、软腭动度、软腭对称、过高鼻音和鼻漏气 ,并行语音清晰度检查 ,分析患者术后语音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2 0例中无一例患者出现腭咽闭合不全 ,所有患者的软腭均对称 ,动度良好 ,平均语音清晰度为98.4 %。结论 游离腓骨复合组织瓣能重建口腔发音器官的完整性 ,并维持软腭功能 ,较好地恢复了上颌骨缺损患者的语音功能 ,是上颌骨重建的良好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离腓骨复合组织瓣 上颌骨重建 语音功能 修复外科手术 临床资料
原文传递
颌骨高流速血管畸形的诊断和治疗 被引量:15
17
作者 范新东 张志愿 +1 位作者 张陈平 竺涵光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91-194,共4页
目的总结颌骨高流速血管畸形的诊断和栓塞治疗经验。方法1996年3月至2004年11月,具有完整影像资料的颌骨高流速血管畸形患者37例(上颌骨6例,下颌骨31例),其中21例单纯行介入栓塞治疗,16例行手术治疗。采用的栓塞材料主要为附凝血棉纤毛... 目的总结颌骨高流速血管畸形的诊断和栓塞治疗经验。方法1996年3月至2004年11月,具有完整影像资料的颌骨高流速血管畸形患者37例(上颌骨6例,下颌骨31例),其中21例单纯行介入栓塞治疗,16例行手术治疗。采用的栓塞材料主要为附凝血棉纤毛的弹簧圈、二氰基丙烯酸对丁酯(NBCA)。手术方式分别采用颌骨的部分切除和保留下颌骨下缘的病变搔刮术。结果颌骨高流速血管畸形在X线平片上呈现多种表现,如囊状、骨小梁粗糙及“皂泡样”改变,多伴下颌神经管的扩张;在CT上表现为溶骨性改变,呈不同形式即单囊状和多囊状骨吸收。MRI可见颌骨体或升支部异常信号影,T1WI和T2WI均表现为低信号,其间可见流空信号影。血管造影可见颌骨内的异常血管团(又称“静脉池”)。上颌骨高流速血管畸形均呈动静脉畸形的血管构筑,下颌骨高流速血管畸形中的26例呈动静脉畸形的血管构筑,5例呈动脉畸形。在17例经动、静脉双路栓塞治疗的动静脉畸形和4例行动脉栓塞的颌骨动脉畸形中,16例急性出血得到了快速、有效控制,5例慢性渗血者栓塞治疗后症状消失,1例不全栓塞后再出血行手术切除。介入栓塞治疗后分别随访4~59个月,均未发现有口腔内渗血或出血。在随访的X线片上,病灶区可见新骨形成。结论颌骨高流速血管畸形无明确的X线平片特征,MRI和数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畸形 诊断和治疗 流速 动静脉畸形 保留下颌骨下缘 介入栓塞治疗 颌骨动脉畸形 NBCA栓塞 血管造影 血管构筑 2004年 1996年 氰基丙烯酸 下颌神经管 溶骨性改变 治疗经验 影像资料 手术治疗 栓塞材料 部分切除 手术方式
原文传递
牵引成骨术治疗青少年上颌骨严重发育不足的初步报告 被引量:10
18
作者 冯晔 唐友盛 沈国芳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434-436,I033,共4页
目的 通过对青少年上颌骨严重发育不足 ,特别是继发于唇腭裂术后严重畸形者行改良LeFortI型截骨 ,并通过颅骨外固定上颌骨牵引成骨前移术 ,对牵引成骨后硬组织改建及腭咽闭合功能进行初步探讨。方法 采用颅骨外固定牵引装置 (KLS MAR... 目的 通过对青少年上颌骨严重发育不足 ,特别是继发于唇腭裂术后严重畸形者行改良LeFortI型截骨 ,并通过颅骨外固定上颌骨牵引成骨前移术 ,对牵引成骨后硬组织改建及腭咽闭合功能进行初步探讨。方法 采用颅骨外固定牵引装置 (KLS MARTIN公司提供 )对 6例 11~ 15岁唇腭裂术后继发上颌骨严重发育不足及发育性上颌骨严重后缩畸形的青少年实施牵引成骨术。运用正颌外科电脑分析软件对术前、术后头颅定位X线侧位片行颅颌面硬组织的测量分析。结果  6例青少年上颌骨牵引前移 8~ 13mm ,平均为 10 .2mm。SNA角度分别增大 7~ 10 .5°,平均为 9°。头颅侧位片可显示翼上颌裂区新骨形成。面部外形得到明显改善 ,咬合关系调整至远中关系。结论 应用牵引成骨技术早期解除上颌骨发育不足畸形 ,避免或减轻口颌系统继发畸形和功能障碍 ,同时避免骨移植 ,稳定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颌骨 口颌系统畸形 牵引术
原文传递
不同部位植入微种植钉进行前方牵引时上颌骨旋转趋势 被引量:14
19
作者 罗晨 秦晓中 +1 位作者 曾照斌 冯雪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8-42,共5页
目的研究在不同部位植入微种植钉进行前方牵引时上颌骨旋转趋势的差异,以期为临床正畸选择合适的种植钉植入部位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在建立的微种植钉辅助上颌骨进行前方牵引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基础上,分别将微种植钉植入在上颌颧牙槽嵴... 目的研究在不同部位植入微种植钉进行前方牵引时上颌骨旋转趋势的差异,以期为临床正畸选择合适的种植钉植入部位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在建立的微种植钉辅助上颌骨进行前方牵引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基础上,分别将微种植钉植入在上颌颧牙槽嵴区和前牙区(双侧侧切牙与尖牙牙根上方6 mm),分析500 g牵引力在不同牵引部位及方向条件下上颌骨旋转趋势的差异。结果在颧牙槽嵴区进行牵引时,上颌骨主要呈逆时针旋转趋势;在前牙区进行牵引时,上颌骨主要呈顺时针旋转趋势。结论当治疗反覆合较深的患者时,选择在颧牙槽嵴区进行牵引会有较好的效果;当治疗浅覆合伴有开合的反合患者时,选择在前牙区进行牵引会有较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方牵引 有限元分析 微种植体 旋转 上颌骨
下载PDF
弧线式牵张成骨修复犬部分上颌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9
20
作者 牛学刚 赵铱民 +2 位作者 常永庆 吴仲寅 李风兰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04年第4期322-325,共4页
目的:探讨应用内置弧线式骨牵张器实现颧骨弧线式牵张成骨修复部分上颌骨的可行性。方法:以犬建 立实验动物模型,制造上颌骨、颧骨节段性缺损,模拟上颌骨缺失,以内置弧线式骨牵张器牵张颧骨修复部分上颌 骨,共牵引约12mm,固定期X线观察... 目的:探讨应用内置弧线式骨牵张器实现颧骨弧线式牵张成骨修复部分上颌骨的可行性。方法:以犬建 立实验动物模型,制造上颌骨、颧骨节段性缺损,模拟上颌骨缺失,以内置弧线式骨牵张器牵张颧骨修复部分上颌 骨,共牵引约12mm,固定期X线观察。结果:2只犬实验内容均按计划完成,X线影像示,牵引结束时,骨移动盘实 现显著的改向、内旋,与远端颧骨呈弧线连接,固定期2周时,牵张间隙内早期骨结构形成,随后,骨密度进行性加 强,8周时,新生骨骨质密度接近正常,与双侧正常骨质连续,弧线完整平滑,弧线式牵张成骨修复基本完成;器械始 终处于正常状态。结论:颧骨弧线式牵张成骨术和本文报告的内置弧线式骨牵张器具有临床应用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牵张成骨 颧骨 上颌骨 动物模型 上颌骨缺失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