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庆敖南特低渗油层非达西渗流压裂水平井优化技术 被引量:8
1
作者 朱维耀 张玉广 +2 位作者 刘合 王明 王文军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123-126,共4页
为了反映特低渗透油层基质-裂缝-水平井耦合流动的非达西渗流规律,完善非达西渗流条件下压裂水平井非定常渗流产能预测方法,建立完整的数学模型。对大庆敖南油田压裂水平井进行了优化设计数值模拟研究,研究了裂缝长度、裂缝条数、裂缝... 为了反映特低渗透油层基质-裂缝-水平井耦合流动的非达西渗流规律,完善非达西渗流条件下压裂水平井非定常渗流产能预测方法,建立完整的数学模型。对大庆敖南油田压裂水平井进行了优化设计数值模拟研究,研究了裂缝长度、裂缝条数、裂缝分布、水平井长度、裂缝间距、裂缝导流能力等对压裂水平井开发效果的影响,揭示了整体压裂基质-裂缝耦合两相流动开采变化规律。该模型物理概念清晰,模型先进,计算结果与试验和矿厂动态数据变化规律相符和吻合,可有效指导现场进行水平井压裂优化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低渗透 基质-裂缝 压裂水平井 非稳态渗流 数学模型 优化模拟
下载PDF
裂缝性致密油藏二氧化碳吞吐基质-裂缝间流体渗流特征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巩联浩 刘继梓 +3 位作者 武兴 卜广平 黄凡 杨龙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18-124,共7页
为深入探究裂缝性致密油藏CO_(2)吞吐过程中基质-裂缝间流体渗流机理,采用自主设计的高压无磁岩心夹持器开展脉冲式注CO_(2)吞吐岩心实验。基于核磁共振T 2谱测试原理,对CO_(2)吞吐过程中的岩心进行在线扫描,研究CO_(2)吞吐过程中基质... 为深入探究裂缝性致密油藏CO_(2)吞吐过程中基质-裂缝间流体渗流机理,采用自主设计的高压无磁岩心夹持器开展脉冲式注CO_(2)吞吐岩心实验。基于核磁共振T 2谱测试原理,对CO_(2)吞吐过程中的岩心进行在线扫描,研究CO_(2)吞吐过程中基质内孔隙中原油的微观动用特征和基质-裂缝间流体的渗流特征。结果表明:CO_(2)进入裂缝后,沿着裂缝驱替原油,而基质中原油无法动用。闷井初期,基质大孔隙(20.5 ms<T 2≤716.0 ms)中饱和CO_(2)后的原油在膨胀作用下进入裂缝;闷井后期,CO_(2)抽提引起的原油浓度差异扩散和不同孔径孔隙毛管力逐渐成为主导动力,延长闷井时间能够有效提高基质中原油动用程度。原油采收率主要贡献来源于大孔隙,而小孔隙的动用程度较差,随着脉冲注气周期的增加,周期基质采出程度不断降低;矿场实施过程中应减少CO_(2)的吞吐周期,延长闷井时间,并将衰竭压力下限设定在饱和压力附近,以提高CO_(2)吞吐过程的总采收率。研究成果为裂缝性致密油藏提高采收率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藏 核磁共振 CO_(2)吞吐 基质―裂缝 微观孔隙 渗流特征
下载PDF
低渗透裂缝性油气藏非稳态窜流因子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舒卫兵 许鹤华 +1 位作者 刘唐伟 万菊英 《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70-77,共8页
深入分析了常定窜流因子和现有的非稳态因子对于低渗透基质--裂缝窜流的不适应问题,根据对23个低渗岩心渗流曲线的拟合分析结果,引入了变渗透率系数,并在此基础上推导了非线性扩散方程,也就是低渗透基质--裂缝系统间窜流的控制微分方程... 深入分析了常定窜流因子和现有的非稳态因子对于低渗透基质--裂缝窜流的不适应问题,根据对23个低渗岩心渗流曲线的拟合分析结果,引入了变渗透率系数,并在此基础上推导了非线性扩散方程,也就是低渗透基质--裂缝系统间窜流的控制微分方程;经过无量纲化处理,引入了动边界条件,分别利用积分方法和矩方法导出了非线性扩散方程在前后两个阶段的近似解析解,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非稳态窜流因子的表达形式;新的窜流因子可以有效应用于低渗透基质--裂缝系统间的窜流计算,有限元数值模拟的结果验证了新因子在计算非线性非稳态窜流方面的准确性与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质-裂缝 非稳态 窜流因子 半解析解 数值模拟
下载PDF
葡南扶余油层非达西渗流有效驱动理论 被引量:4
4
作者 麻成斗 朱维耀 +2 位作者 姜福聪 宋洪庆 王明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93-96,共4页
为了模拟研究注水井、油井间驱替半径和合理井距。在室内实验和低渗透非线性渗流理论的研究基础上,建立反映真实的低速非达西流动全过程的渗流数学模型和具有启动压力梯度的非达西渗流有效驱动理论,以及压裂条件下有效驱动半径为核心的... 为了模拟研究注水井、油井间驱替半径和合理井距。在室内实验和低渗透非线性渗流理论的研究基础上,建立反映真实的低速非达西流动全过程的渗流数学模型和具有启动压力梯度的非达西渗流有效驱动理论,以及压裂条件下有效驱动半径为核心的特低渗透条件下有效动用理论公式,推导出了低渗透油层驱替压力预测方法的新公式。并以扶杨油层试验区333区块为例,进行模拟计算,得出葡333区块合理注采压差界限,该计算结果并得到了试验和矿厂动态数据的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低渗透 基质-裂缝 有效驱动 数学模型
下载PDF
裂缝压力衰竭对致密储层基质-裂缝间非稳态窜流规律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黄山 姚约东 +3 位作者 王丽 马若雨 王金伟 郭青霖 《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3期65-72,共8页
致密油储层基质渗透率极低,应力敏感性强,传统的基于拟稳态假设和定压力边界条件得到的常量形状因子模型无法准确表征致密储层基质-裂缝间的非稳态窜流规律。通过考虑致密储层基质应力敏感及裂缝压力衰竭的影响,建立了致密储层基质-裂... 致密油储层基质渗透率极低,应力敏感性强,传统的基于拟稳态假设和定压力边界条件得到的常量形状因子模型无法准确表征致密储层基质-裂缝间的非稳态窜流规律。通过考虑致密储层基质应力敏感及裂缝压力衰竭的影响,建立了致密储层基质-裂缝不稳定窜流模型。利用Pedrosa代换和正则摄动法对模型进行了线性化处理,通过Laplace变换求得了在Laplace空间下的解析解,结合Duhamel原理得到了考虑裂缝压力变化的解。通过与Hassanzadeh模型计算结果以及精细网格有限元解的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利用新模型研究了基质应力敏感以及裂缝压力衰竭对基质-裂缝间窜流规律的影响。研究表明:考虑裂缝压力衰竭影响后,应力敏感对形状因子的影响更为显著;裂缝压力递减越快,初期形状因子的值越大,但是递减的越早且递减速度越快,导致平衡后形状因子值越小;裂缝压力递减速度很小时,窜流速度会先上升达到平衡然后再递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藏 基质-裂缝 非稳态窜流 时变形状因子 裂缝压力衰竭
原文传递
Enhanced recovery of tight reservoirs after fracturing by natural gas huff-n-puff: Underlying mechanisms and influential factors
6
作者 Chuan-Jin Yao Ya-Qian Liu +3 位作者 Bai-Shuo Liu Zheng-Dong Lei Jia Zhao Lei Li 《Petroleum Science》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6期3498-3515,共18页
Tight oil resources are abundant in the world.It is very important to strengthen the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theory and technology of tight oil reservoirs for ensuring national energy security.Natural gas huff-n-p... Tight oil resources are abundant in the world.It is very important to strengthen the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theory and technology of tight oil reservoirs for ensuring national energy security.Natural gas huff-n-puff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oil recovery of tight oil reservoirs.However,the pore-scale oil produc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mechanisms of natural gas huff-n-puff in matrix-fracture cores are poorly understood.The influence degree of important factors on oil recovery is not clear and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factors are rarely considered.In this paper,the oil produc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mechanisms of natural gas huff-n-puff in tight cores with different fracture lengths were quantitatively analyzed by combining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with numerical simulation technology.The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their interactions were evaluated by the response surface method(RSM).The results show that tight cores mainly consist of medium pores(0.1–1μm)and small pores(0.01–0.1μm).The fracture mainly increases the proportion of macro-pores(1–10μm)and medium pores.In the natural gas huff-n-puff process,crude oil from macro-pores(1–10μm)and medium pores is mainly developed,and the contribution percentage of crude oil in medium pores to oil recovery is the largest,up to 98.28%.The position of gas–oil contact(GOC)moves deeper as the number of huff-n-puff cycles increases.The contents of CH_(4) and CO_(2) in the oil phase remain at a high level within the GOC,while between the GOC and the component sweep front,the contents of CH_(4) and CO_(2) in the oil phase decrease with the increase in dimensionless distance.The gas component sweep volume is increasing with the increase in fracture length.Moreover,the injected natural gas mainly extracts C_(3)–C_(10) components from crude oil.The reduction law of crude oil viscosity is consistent with the migration laws of CH_(4) components along the path.Compared with soaking time and gas diffusion coefficient,the injection pressure is the most sign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tural gas huff-n-puff matrix-fracture cores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 Numerical simulation Response surface method(RSM)
下载PDF
特低渗透油藏基质-裂缝耦合非定常流动规律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朱维耀 王明 +2 位作者 宋洪庆 徐新丽 曹均和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09年第2期56-58,66,共4页
针对特低渗透油藏具有人工压裂裂缝的特点,首先建立了特低渗透压裂油藏三区物理模型,并在此基础上,依据等压椭球面理论,导出了特低渗透油藏有限导流裂缝井井底压力表达式,并对三区有限导流裂缝井的产能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讨论。结果表... 针对特低渗透油藏具有人工压裂裂缝的特点,首先建立了特低渗透压裂油藏三区物理模型,并在此基础上,依据等压椭球面理论,导出了特低渗透油藏有限导流裂缝井井底压力表达式,并对三区有限导流裂缝井的产能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讨论。结果表明:缝长对产量的变化有着重要影响,较长的裂缝其产量的递减比较明显;较厚的油层其产量的递减较快。该方法对特低渗透油藏水力压裂井的开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低渗透油藏 基质-裂缝 耦合 数学模型 流动规律
下载PDF
Effect of adsorption-induced matrix swelling on coal permeability evolution of micro-fracture with the real geometry
8
作者 Ming-Yao Wei Jishan Liu +2 位作者 Ying-Ke Liu Zhang-Hao Liu Derek Elsworth 《Petroleum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21年第4期1143-1152,共10页
Gas transport in coal induces effective stress variation,matrix swelling/shrinkage,and significantly affects matrix and fracture deformation,resulting in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 evolution.However,the heterogeneity a... Gas transport in coal induces effective stress variation,matrix swelling/shrinkage,and significantly affects matrix and fracture deformation,resulting in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 evolution.However,the heterogeneity and anisotropy of coal are neglected in dual porosity models,which can lead to the deviation from the real physical mechanisms.To uncover the permeability evolution,especially the influence of dynamic matrix-fracture interaction for real fracture distribution,advanced virtual simulation is proposed.In this study,real fracture geometry is taken into account in the physical model based on the CT-scan image,while the mathematical models for coal deformation and gas flow are established.Our calculations are verified against a long-term experimental data under the same boundary condition.Accordingly,the real matrix-fracture interaction caused by adsorption-induced matrix deformation has been visually exhibited,and some new insight into the behavior of fracture permeability in real materials is offered.The results indicate the non-uniform distribution of fracture geometry is responsible for the nonmonotonic change of permeability.It also found that injection pressure,Langmuir strain constant and initial matrix permeability have important influences on the fracture permeability evolution.This research provides valuable insight into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permeability change for the real fracture spatial distribution in coa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ometry distribution Adsorption swelling Coal permeability matrix-fracture interaction
下载PDF
致密油藏分段多簇压裂水平井复杂缝网表征及产能分析 被引量:21
9
作者 徐加祥 丁云宏 +3 位作者 杨立峰 高睿 刘哲 王臻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32-138,共7页
致密油藏多采用水平井分段多簇压裂方式生产,产能预测需兼顾天然裂缝和水力裂缝的分布,同时考虑裂缝与基质之间的耦合。以S油田天然裂缝的走向和密度为基础,利用COMSOL和MATLAB软件联合仿真技术,对致密油藏中水平井井筒、水力裂缝和天... 致密油藏多采用水平井分段多簇压裂方式生产,产能预测需兼顾天然裂缝和水力裂缝的分布,同时考虑裂缝与基质之间的耦合。以S油田天然裂缝的走向和密度为基础,利用COMSOL和MATLAB软件联合仿真技术,对致密油藏中水平井井筒、水力裂缝和天然裂缝的分布进行建模。利用基质-裂缝-井筒耦合流动模型,模拟了水力压裂条件下,不同裂缝间距和裂缝长度油藏的压力分布、日产油量和累积产油量。结果表明:水力压裂改造后,压力首先波及到导流能力较强的主裂缝和次级裂缝,随后向沟通的天然裂缝和基质扩展,且扩展速度逐渐变缓;对于无法连通的未改造区域,压力很难波及到。生产时间为1000d时,压力波及区域面积仅为油藏面积的34.1%。增加裂缝长度及减小裂缝间距均可提高日产油量和累积产油量,其中减小水力裂缝间距对提高产能和累积产量的贡献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藏 天然裂缝 体积压裂 基质-裂缝-井筒耦合流动 产能模拟
下载PDF
裂缝油藏基质裂缝耦合渗流三维宏观物理实验 被引量:14
10
作者 丁祖鹏 刘月田 屈亚光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09-111,136,共4页
裂缝性油藏水驱过程中,基质裂缝间存在渗吸耦合现象,物理实验方法是研究基质裂缝耦合渗流规律的重要手段。通过采用精细粘接造缝技术和有限真空饱和技术,分别实现了裂缝性渗流介质中裂缝物性分布和基质裂缝渗吸耦合参数的定量控制。运... 裂缝性油藏水驱过程中,基质裂缝间存在渗吸耦合现象,物理实验方法是研究基质裂缝耦合渗流规律的重要手段。通过采用精细粘接造缝技术和有限真空饱和技术,分别实现了裂缝性渗流介质中裂缝物性分布和基质裂缝渗吸耦合参数的定量控制。运用该方法制作了三维物理模型,研究了基质裂缝渗吸耦合作用下的宏观渗流规律。该实验结果是基质裂缝渗吸耦合作用的宏观体现,为裂缝性油藏基质裂缝耦合渗流规律研究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性油藏 基质裂缝渗吸耦合 宏观渗流规律 三维物理模型
下载PDF
基质-裂隙相互作用对渗透率演化的影响:考虑基质变形和应力修正 被引量:12
11
作者 肖智勇 王长盛 +2 位作者 王刚 蒋宇静 于俊红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2209-2219,共11页
研究煤储层的渗透率对于合理开采煤层气等能源的适用性和可行性都有指导意义。目前,大量的渗透率模型是基于弹性应变和吸附应变建立。然而,这些模型在考虑这两种应变时常把基质当作刚性体,并认为吸附变形完全由裂隙开度调节。在预测渗... 研究煤储层的渗透率对于合理开采煤层气等能源的适用性和可行性都有指导意义。目前,大量的渗透率模型是基于弹性应变和吸附应变建立。然而,这些模型在考虑这两种应变时常把基质当作刚性体,并认为吸附变形完全由裂隙开度调节。在预测渗透率时不仅忽略了基质变形,还高估了吸附膨胀的影响。为此,提出了一个新的渗透率模型来预测不同边界条件下的储层渗透率。该模型提出内部膨胀系数f来修正基质吸附对裂隙开度及外部应力的影响,且考虑了有效应力对裂隙和基质的变形行为。为比较基质变形和应力修正对渗透率的影响,对比不考虑应力修正的模型和不考虑基质本身变形的模型,用现场数据和实验室数据对不同边界条件下3种渗透率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应力修正在单轴应变条件时对渗透率演化的影响更加显著,且不考虑应力修正和基质本身变形的模型所得的内部膨胀系数f较大。最后,进一步将新模型和4种经典模型进行比较,再次说明了新模型的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 渗透率 基质裂隙相互作用 应力修正 基质本身变形 内部膨胀系数
下载PDF
基质-裂缝双重介质表面活性剂渗吸提高原油动用特征 被引量:7
12
作者 王兴坤 刘逸飞 +5 位作者 易飞 黄波 吴文俊 陈维余 方彦超 戴彩丽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08-114,共7页
表面活性剂渗吸作用是提高致密油基质原油动用的重要方法。为了揭示致密油基质-裂缝模型中表面活性剂渗吸提高原油动用特征,通过自发渗吸、界面张力及润湿性的测定,优选0.05%的椰油酰胺丙基磺基甜菜碱(ASB)作为渗吸用表面活性剂。通过基... 表面活性剂渗吸作用是提高致密油基质原油动用的重要方法。为了揭示致密油基质-裂缝模型中表面活性剂渗吸提高原油动用特征,通过自发渗吸、界面张力及润湿性的测定,优选0.05%的椰油酰胺丙基磺基甜菜碱(ASB)作为渗吸用表面活性剂。通过基质-裂缝岩心模型及微流控模型,分别研究了裂缝迂曲度及缝内流速对近缝基质动态渗吸提高原油动用特征的影响;通过静态渗吸实验,研究了表面活性剂作用深度及浓度对深部基质自发渗吸提高原油动用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近缝基质动态渗吸的原油采出程度随模型迂曲度的增加而增加,即裂缝复杂程度越高,动态渗吸的采出程度越高;缝内流速越大,毛细管中油水界面运移速度越大,即渗吸速度越大,且油水界面运移速度与缝内流速整体符合二次函数规律。表面活性剂作用深度越深,单位体积基质原油动用量越低。当表面活性剂浓度较高时,毛管力的主控参数为界面张力,此时自发渗吸采出程度与界面张力的变化规律一致;当表面活性剂浓度较低时,毛管力的主控参数为岩石表面润湿性,此时自发渗吸采出程度与界面张力的变化规律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 基质-裂缝模型 表面活性剂 渗吸 原油动用
下载PDF
成像测井电导率图像空白带奇异谱插值和缝洞孔隙度分离方法 被引量:7
13
作者 李振苓 沈金松 +4 位作者 李思 罗安银 李拥军 王磊 郭森 《测井技术》 CAS CSCD 2017年第1期33-40,共8页
针对微电导率扫描成像测井得到的电导率图像的4个空白带,研究了图像数据空白带自适应填充的奇异谱分析插值方法,继而采用多尺度形态学滤波方法提取基质孔、裂缝和溶蚀孔洞孔隙度,更好地适应了缝洞性储层的强非均质和随机缝洞孔隙分布。... 针对微电导率扫描成像测井得到的电导率图像的4个空白带,研究了图像数据空白带自适应填充的奇异谱分析插值方法,继而采用多尺度形态学滤波方法提取基质孔、裂缝和溶蚀孔洞孔隙度,更好地适应了缝洞性储层的强非均质和随机缝洞孔隙分布。利用二维电导率数据的奇异谱分析实现了成像测井电导率数据的空白带自适应填充,重建了完整的井壁电导率图像;基于多尺度形态学滤波对电导率数据进行噪声压制和基质孔与缝洞孔隙的分离,得到了3类孔隙度分布。将所研究的方法应用于某油田区块的3口井,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像测井电导率图像 奇异谱分解 空白带插值 形态学滤波 基质与缝洞孔隙度分离
下载PDF
低渗透油藏菱形反九点压裂井网两相渗流分析 被引量:6
14
作者 王明 朱维耀 +2 位作者 李继山 刘合 宋洪庆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3295-3299,3304,共6页
依据低渗透油藏菱形反九点压裂井网不同流动区域的流动规律,建立了反映压裂开采过程物理本质的三区模型,推导出了考虑启动压力梯度的基质非达西渗流、椭圆渗流和裂缝非线性流动的三区两相渗流数学模型。研究表明:裂缝越长,累积产量越高... 依据低渗透油藏菱形反九点压裂井网不同流动区域的流动规律,建立了反映压裂开采过程物理本质的三区模型,推导出了考虑启动压力梯度的基质非达西渗流、椭圆渗流和裂缝非线性流动的三区两相渗流数学模型。研究表明:裂缝越长,累积产量越高,含水率增加越快;裂缝的导流能力越低,其累积产量越小,含水率也越小,随着导流能力的增加,累积产量的增加幅度变小;注水井排与裂缝的夹角对产量的影响不大;井排距对产量影响明显,对压裂井应采取较大的井排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 菱形反九点井网 基质-裂缝 两相渗流 数学模型
下载PDF
深层裂缝性致密砂岩气藏基质-裂缝气体流动机理
15
作者 曲鸿雁 胡佳伟 +2 位作者 周福建 史纪龙 刘成 《石油钻探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3-164,共12页
为了探明深层裂缝性致密气藏的气体流动规律,研发了基质–裂缝系统气体流动物理模拟装置,建立了高温高压基质–裂缝系统气体流动物理模拟方法,模拟了不同温度和压力条件下气体从基质到天然裂缝及人工裂缝的流动过程,以及基质与裂缝之间... 为了探明深层裂缝性致密气藏的气体流动规律,研发了基质–裂缝系统气体流动物理模拟装置,建立了高温高压基质–裂缝系统气体流动物理模拟方法,模拟了不同温度和压力条件下气体从基质到天然裂缝及人工裂缝的流动过程,以及基质与裂缝之间的传质过程;对比分析了不同温度和压力条件下气体流动的差异性,明确了高温高压作用下应力和流态对气体流动规律的综合影响。模拟结果显示,储层压力和应力显著影响气体流量和岩石渗透率,温度变化对气体流量和渗透率的影响相对较小,含天然裂缝岩心受应力敏感和气体滑脱效应的影响显著。研究结果为深层裂缝性致密气藏的高效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 裂缝性气藏 基质–裂缝系统 深层 气体流动
下载PDF
Shape factor for regular and irregular matrix blocks in fractured porous media 被引量:2
16
作者 Peyman Rostami Mohammad Sharifi Morteza Dejam 《Petroleum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20年第1期136-152,共17页
Describing matrix–fracture interaction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s for modeling natural fractured reservoirs.A common approach for simulation of naturally fractured reservoirs is dual-porosity modeling where... Describing matrix–fracture interaction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s for modeling natural fractured reservoirs.A common approach for simulation of naturally fractured reservoirs is dual-porosity modeling where the degree of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low-permeability medium(matrix)and high-permeability medium(fracture)is usually determined by a transfer function.Most of the proposed matrix–fracture functions depend on the geometry of the matrix and fractures that are lumped to a factor called shape factor.Unfortunately,there is no unique solution for calculating the shape factor even for symmetric cases.Conducting fine-scale modeling is a tool for calculating the shape factor and validating the current solutions in the literature.In this study,the shape factor is calculated based on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fine-grid simulations for single-phase flow using finite element method.To the best of the author’s knowledge,this is the first study to calculate the shape factors for multidimensional irregular bodies in a systematic approach.Several models were used,and shape factors were calculated for both transient and pseudo-steady-state(PSS)cases,although in some cases they were not clarified and assumptions were not clear.The boundary condition dependency of the shape factor was also investigated,and the obtained results were compared with the results of other studies.Results show that some of the most popular formulas cannot capture the exact physics of matrix–fracture interaction.The obtained results also show that both PSS and transient approaches for describing matrix–fracture transfer lead to constant shape factors that are not unique and depend on the fracture pressure(boundary condition)and how it changes with tim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ractured RESERVOIRS Shape factor matrixfracture BOUNDARY conditions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CFD)
下载PDF
瓦斯脱附扩散迟滞压力及双重孔隙煤体窜流函数 被引量:3
17
作者 刘清泉 褚鹏 +4 位作者 黄文怡 吕彪 王亮 张保勇 刘嫄嫄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870-882,共13页
煤中瓦斯运移要经过脱附-扩散-渗流等贯序环节才能进入钻孔或巷道。大量有关残存瓦斯含量、煤的瓦斯吸附解吸残余变形及吸附解吸迟滞的研究显示,煤中瓦斯脱附扩散过程较吸附扩散过程存在不可忽略的附加阻力,其大小由扩散路径长度及复杂... 煤中瓦斯运移要经过脱附-扩散-渗流等贯序环节才能进入钻孔或巷道。大量有关残存瓦斯含量、煤的瓦斯吸附解吸残余变形及吸附解吸迟滞的研究显示,煤中瓦斯脱附扩散过程较吸附扩散过程存在不可忽略的附加阻力,其大小由扩散路径长度及复杂度所控制。脱附扩散附加阻力影响基质系统与裂隙系统间的质量交换,但当前被广泛使用的双重孔隙煤体瓦斯运移模型并未考虑其影响,用于瓦斯抽采流场特性的理论分析时将使瓦斯含量被低估。基质系统与裂隙系统间的质量交换也被称为窜流,窜流函数是计算基质系统与裂隙系统间质量交换量/速率的关键函数。为了修正煤层瓦斯运移模型,开展了以煤粒(煤柱)吸附解吸等温测试模拟裂隙压力恒定的窜流试验,提出了瓦斯脱附扩散迟滞压力用于定量评价附加阻力,修正了双重孔隙煤体窜流函数,并同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获得如下成果:明确了瓦斯脱附扩散迟滞压力的概念与物理意义;当最大吸附平衡压力相同时,降压过程中瓦斯脱附扩散迟滞压力随粒径增大而增大,对于同一样品,瓦斯脱附扩散迟滞压力随压降值的增大而减小;使用修正模型模拟煤柱瓦斯解吸过程与试验获得的等温解吸数据匹配度较好,R;可达98.2%。随着开采深度增加,地应力增大,煤的基质尺度将大幅增大,脱附扩散迟滞压力对于煤层瓦斯运移的影响将更加显著,通过技术手段减小脱附扩散迟滞压力应成为深部煤层瓦斯治理或煤层气开发需深入研究的问题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瓦斯运移 孔隙-裂隙二重介质 脱附扩散迟滞压力 窜流函数
下载PDF
裂缝性致密油藏非稳态窜流规律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璐 姚约东 +3 位作者 黄山 耿丹丹 刘显东 张羽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29-333,共5页
对裂缝性油藏渗流过程中基质-裂缝间窜流规律的研究发现,其形状因子是随着时间发生变化的。裂缝性致密油藏传统模型通常将形状因子考虑为常数,无法准确描述双重介质油藏的渗流规律,因此,文中考虑致密油藏应力敏感特征,引入与压力有关的... 对裂缝性油藏渗流过程中基质-裂缝间窜流规律的研究发现,其形状因子是随着时间发生变化的。裂缝性致密油藏传统模型通常将形状因子考虑为常数,无法准确描述双重介质油藏的渗流规律,因此,文中考虑致密油藏应力敏感特征,引入与压力有关的变渗透率系数,建立了裂缝性致密油藏不稳定渗流方程。综合运用分离变量法和幂级数法对该模型进行求解,得出时变形状因子表达式。将推导的时变形状因子应用到典型双重介质模型中,计算结果表明,运用所推导的时变形状因子的预测结果和精细网格模型一致,较准确地反映了裂缝性致密油藏基质-裂缝系统间窜流规律,简化了基质-裂缝系统间窜流过程的定量数学模拟,为类似油藏进行试井分析和产能评价提供了更准确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变形状因子 基质-裂缝系统 非稳态窜流 应力敏感
下载PDF
煤层气运移过程中损伤效应对煤强度的弱化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程先振 陈连军 +2 位作者 栾恒杰 陈中伟 蒋宇静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03-514,共12页
煤层气开采时,基质-裂隙内气体压力相互作用引起煤体出现损伤效应,致使煤的强度降低。为得到损伤效应对煤强度的影响规律,通过提出基质与裂隙几何变形的概念模型进而推导出耦合损伤本构参数的渗透率模型,并通过COMSOL live link with MA... 煤层气开采时,基质-裂隙内气体压力相互作用引起煤体出现损伤效应,致使煤的强度降低。为得到损伤效应对煤强度的影响规律,通过提出基质与裂隙几何变形的概念模型进而推导出耦合损伤本构参数的渗透率模型,并通过COMSOL live link with MATLAB程序对考虑气体作用的渗透率模型进行强度后处理计算。结果表明:通过孔隙基本原理得到的渗透率模型适用于不同边界条件,在单轴应变和常应力条件下新模型与试验数据匹配良好,而Palmer-Mansoori(P-M)模型只适用于单轴应变边界条件;与对照煤样相比,在气体作用后杨氏模量比为1/3,1/5,1/7和1/10的煤样强度分别降低了46.6%,32.0%,27.9%和26.4%;气体运移降低煤样强度的机制为损伤效应以损伤-诱导应变贡献于煤的孔隙度,孔隙发育程度改变了单轴加载后主裂隙的扩展轨迹。该研究通过编程对渗透率模型进行后处理计算,实现了煤层气运移出现的损伤效应对煤强度影响的耦合计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矿工程 损伤本构参数 渗透率模型 煤层气 基质–裂隙相互作用
原文传递
泡沫对基质裂缝双重介质系统渗透性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沁芷 魏兵 +2 位作者 杨怀军 赵金洲 卡杰特·瓦列里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00-110,共11页
泡沫作为一种两相分散软物质体系,在非均质油藏调剖、裂缝性油藏防窜及非常规油藏压裂酸化中得到日趋广泛的应用。但泡沫体系在基质裂缝系统运移过程中,会导致局部捕集、滞留、堆积等现象,影响系统尤其是基质的渗透能力。研究以表面活... 泡沫作为一种两相分散软物质体系,在非均质油藏调剖、裂缝性油藏防窜及非常规油藏压裂酸化中得到日趋广泛的应用。但泡沫体系在基质裂缝系统运移过程中,会导致局部捕集、滞留、堆积等现象,影响系统尤其是基质的渗透能力。研究以表面活性剂泡沫和纤维素纳米纤丝(NCF)强化泡沫为对象,建立了评价泡沫体系对基质裂缝双重介质系统渗透性影响的评价方法,并阐明了两类泡沫的运移和分布规律。实验采用4个级别渗透率(0.13∼239.60 mD)的岩芯,建立了压差、基质侵入深度、残余阻力因子与渗透率的关系。研究发现,泡沫体系可以顺利通过23.00 mD的岩芯,不会影响基质渗透能力;当泡沫侵入低渗透和致密基质(低于3.13 mD)后,由于物理吸附、机械滞留等作用,基质渗透率显著下降,NCF泡沫和表面活性剂泡沫对基质渗透性的影响程度接近。另外,NCF起泡液主要滞留在裂缝壁面,尤其是在渗透率不高于8.5 mD的基质裂缝系统中,起泡液整体滤失量少,去除表面堆积后,基质渗透率可以快速恢复。研究结果可为泡沫在基质裂缝系统尤其是低渗/致密基质中运移和分布规律提供参考,为评价泡沫对系统渗透能力的影响提供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质裂缝系统 低渗/致密基质 渗透能力 泡沫体系 评价方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