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7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页岩微孔结构及其对气体传质方式影响 被引量:26
1
作者 陈强 康毅力 +2 位作者 游利军 俞杨烽 刘洪林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298-1304,共7页
页岩复杂的孔隙结构对页岩气赋存状态、储量计算以及多尺度传质具有重要影响。运用压汞和氮气吸附法测定了页岩孔隙结构参数,基于不同孔径中的气体努森数,分析了孔隙尺度与页岩气传质方式的关系。结果表明:页岩压汞孔喉分布曲线呈现明... 页岩复杂的孔隙结构对页岩气赋存状态、储量计算以及多尺度传质具有重要影响。运用压汞和氮气吸附法测定了页岩孔隙结构参数,基于不同孔径中的气体努森数,分析了孔隙尺度与页岩气传质方式的关系。结果表明:页岩压汞孔喉分布曲线呈现明显的三峰特征,直径小于100nm的纳米孔占页岩基块总储渗空间的80%~95%;页岩纳米孔平均直径为3.78~10.09nm,纳米孔具有巨大的BET比表面,77%~99%的比表面集中分布于孔径小于10nm的纳米孔内;基于气体动力学理论,在页岩多尺度孔隙中,页岩气的传质方式可划分为无滑脱渗流、存在滑脱渗流、过渡流动以及分子扩散,孔隙尺度控制着气体的传质方式;在页岩气藏开采的不同时期,不同孔隙尺度中的气体传质方式是动态变化的;在气藏开采中后期,页岩孔隙尺度是影响气体扩散类型和扩散系数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 孔隙结构 传质 多尺度 努森数 扩散
原文传递
低渗透油藏CO_2混相驱油机制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21
2
作者 苏玉亮 吴晓东 +1 位作者 侯艳红 侯照锋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99-102,共4页
依据CO2降低原油黏度以及CO2在原油中的传质扩散混相机制,建立考虑吸附现象的低渗透油藏CO2混相驱油数学模型,模拟CO2混相驱油过程。采用Barakat-Clark有限差分格式对模型进行数值求解,分析Peclet数、注入压力、孔隙度、原油黏度等因素... 依据CO2降低原油黏度以及CO2在原油中的传质扩散混相机制,建立考虑吸附现象的低渗透油藏CO2混相驱油数学模型,模拟CO2混相驱油过程。采用Barakat-Clark有限差分格式对模型进行数值求解,分析Peclet数、注入压力、孔隙度、原油黏度等因素对CO2在流出端的浓度分布以及降黏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Peclet数越小、注入压力和孔隙度越大,CO2突破流出端的时间越早,同时改变油藏原油黏度的时间越早;初始原油黏度越大,CO2降低原油黏度的效果越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藏 CO2 混相驱 传质扩散 吸附
下载PDF
管道流动体系天然气水合物分解动力学模型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3
作者 王淼 钟小侠 +3 位作者 江欣 王树立 饶永超 李建敏 《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82-87,共6页
天然气水合物聚集堵塞管道事故频频发生,管道解堵耗时棘手,给石油化工行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能源浪费,研究管道流动体系下天然气水合物的分解特性为解决管道水合物冰堵问题提供理论基础。综述了国内外管道天然气水合物分解动力学... 天然气水合物聚集堵塞管道事故频频发生,管道解堵耗时棘手,给石油化工行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能源浪费,研究管道流动体系下天然气水合物的分解特性为解决管道水合物冰堵问题提供理论基础。综述了国内外管道天然气水合物分解动力学的研究进展,重点阐述了管道水合物的分解机理及相应天然气水合物分解模型。发现目前关于管道流动体系下水合物分解规律的研究不多,管道水合物分解模型不够完善。基于水合物微观分解机理及环道流体宏观运动规律,对建立多因素影响、适用于管道流动体系的新型管道天然气水合物分解综合模型提出了构想。最后,对管道流动体系水合物分解特性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与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水合物 管道堵塞 分解模型 传热传质 气体扩散
下载PDF
CH_4和CO_2在活性炭微球内扩散系数的测定 被引量:11
4
作者 王斐 邵晓红 +2 位作者 汪文川 薛锐生 沈增民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1891-1896,共6页
活性炭微球是一种储存及净化天然气的新型碳材料.采用高精度的重力分析仪(IGA003,HIDEN)对天然气主要成分CH4和CO2杂质在活性炭微球材料内的扩散性质进行了研究.运用Fick扩散模型关联得到了CH4及CO2在活性炭微球内的扩散系数.研究结果表... 活性炭微球是一种储存及净化天然气的新型碳材料.采用高精度的重力分析仪(IGA003,HIDEN)对天然气主要成分CH4和CO2杂质在活性炭微球材料内的扩散性质进行了研究.运用Fick扩散模型关联得到了CH4及CO2在活性炭微球内的扩散系数.研究结果表明,CH4与CO2在活性炭微球内的扩散属于晶体扩散,二者的扩散系数处于10-13m2·s-1数量级上.同时,CH4与CO2在介孔活性炭微球内的扩散速率均随着温度的增加而增加,随着体系平衡压力的增加而减小,而且CH4的扩散速率要略大于CO2的扩散速率.研究结果可用于活性炭微球吸附剂应用中传质性质的计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4 CO2 天然气 活性炭微球 传质 扩散系数
下载PDF
高铝中钛高炉渣脱硫的动力学机制 被引量:15
5
作者 张淑会 穆红旺 +1 位作者 孙艳芹 吕庆 《钢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3-16,共4页
以现场高炉渣化学成分为基准,利用纯化学试剂制备试验渣样,研究了高铝中钛型高炉渣脱硫的动力学过程,确定了其脱硫的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当反应温度一定时,铁水中硫含量w([S])随脱硫反应时间的延长而降低。试验条件下,高铝中钛渣脱硫... 以现场高炉渣化学成分为基准,利用纯化学试剂制备试验渣样,研究了高铝中钛型高炉渣脱硫的动力学过程,确定了其脱硫的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当反应温度一定时,铁水中硫含量w([S])随脱硫反应时间的延长而降低。试验条件下,高铝中钛渣脱硫过程属于二级反应,其限制性环节是硫在熔渣中的扩散。熔渣中硫的传质系数βS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硫在熔渣中的扩散活化能ED为127.03kJ/mo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铝中钛高炉渣 脱硫动力学 传质系数 扩散活化能
原文传递
红霉素在大孔树脂上的吸附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12
6
作者 宋应华 朱家文 +1 位作者 陈葵 丁锐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3-27,共5页
采用液膜及孔内扩散模型,模拟不同温度和不同红霉素(EM)初始浓度条件下,大孔吸附树脂HZ816及XAD16吸附红霉素的动态吸附曲线,并获得液膜传质及孔内扩散系数;考察了温度及溶质浓度对红霉素在两种树脂中吸附动力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实... 采用液膜及孔内扩散模型,模拟不同温度和不同红霉素(EM)初始浓度条件下,大孔吸附树脂HZ816及XAD16吸附红霉素的动态吸附曲线,并获得液膜传质及孔内扩散系数;考察了温度及溶质浓度对红霉素在两种树脂中吸附动力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实验范围内,红霉素在HZ816和XAD16两种树脂上的吸附平衡数据满足Langmuir吸附等温线方程,液膜及孔内扩散模型能较好地描述红霉素在两种树脂上的吸附动力学,同时,模型拟合得到的液膜传质系数kf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随着初始浓度的增大而增大,孔内扩散系数Dp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随着初始浓度的增大而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霉素 大孔树脂 吸附动力学 液膜传质 孔内扩散
下载PDF
多孔介质中示踪剂微观可视化实验研究 被引量:13
7
作者 刘同敬 姜宝益 +2 位作者 刘睿 张新红 谢晓庆 《断块油气田》 CAS 2013年第4期530-534,共5页
为了更好地适应多孔介质示踪剂复杂渗流描述,针对微观孔道级别的示踪剂渗流机理和运移特征,应用孔隙结构仿真微观模型,设计完成了多孔介质示踪剂微观可视化实验,直接观察了多孔介质微观传质扩散过程和机理。实验结果表明:示踪剂运移微... 为了更好地适应多孔介质示踪剂复杂渗流描述,针对微观孔道级别的示踪剂渗流机理和运移特征,应用孔隙结构仿真微观模型,设计完成了多孔介质示踪剂微观可视化实验,直接观察了多孔介质微观传质扩散过程和机理。实验结果表明:示踪剂运移微观上具有不同尺寸级别的绕流效应,且随着示踪剂在多孔介质中的推进,绕流尺寸明显增大;随着示踪剂向前推进,因混合作用明显,其质量浓度前缘梯度减小,且不再规则,同时横向宽度明显增大。示踪测试解释建模过程中,必须综合考虑示踪剂的混合作用、单个孔道的迂曲度、多个孔道的网络结构及小—大规模的绕流效应等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介质 示踪剂 微观可视化 传质扩散
下载PDF
Maxwell-Stefan方程及其在多元相间传质中的应用 被引量:9
8
作者 王维德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8-12,共5页
多元物系传质过程与二元物系传质过程有着本质的区别 ,由于组分间的交互作用 ,多元物系传质各组分传质效率不相等 ,其分布范围可在 -∞至 +∞之间 ,某些组分可能产生逆向传质、渗透传质、传质障碍等传质奇异现象 ,这些现象用传统的二元... 多元物系传质过程与二元物系传质过程有着本质的区别 ,由于组分间的交互作用 ,多元物系传质各组分传质效率不相等 ,其分布范围可在 -∞至 +∞之间 ,某些组分可能产生逆向传质、渗透传质、传质障碍等传质奇异现象 ,这些现象用传统的二元物系传质规律无法作出解释 ,必须用Maxwell Stefan方程进行描述。该文综述了Maxwell Stefan方程的由来、求解方法及其在多元相间传质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XWELL-STEFAN方程 多元物系 传质过程 扩散系数
下载PDF
大孔吸附树脂HZ816对红霉素的固定床吸附过程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宋应华 朱家文 陈葵 《化学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9-12,共4页
在上柱质量浓度为2.31—6.56 mg/mL、流量为14.33—42.80 mL/h的范围内研究了固定床吸附柱中大孔吸附树脂HZ816对红霉素的动态吸附过程,考察了原料液质量浓度和进口流量等操作参数对穿透曲线的影响。并采用基于液膜及孔内扩散模型的动... 在上柱质量浓度为2.31—6.56 mg/mL、流量为14.33—42.80 mL/h的范围内研究了固定床吸附柱中大孔吸附树脂HZ816对红霉素的动态吸附过程,考察了原料液质量浓度和进口流量等操作参数对穿透曲线的影响。并采用基于液膜及孔内扩散模型的动力学模型,同时考虑吸附树脂颗粒内外扩散阻力及轴向扩散的影响,研究了固定床上红霉素在大孔吸附树脂中的吸附动力学,并从穿透曲线回归得到液膜传质系数孔内扩散系数。结果表明,在实验范围内,该模型能较好地描述红霉素在HZ816树脂上的吸附过程,由模型拟合得到的液膜传质系数随着原料液质量浓度减小而增大,随着流量升高而增大;孔内扩散系数随着原料液质量浓度增大而减小,随着流量升高而减小。为采用大孔吸附树脂HZ816吸附技术分离纯化红霉素工艺提供了实验和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霉素 大孔树脂 传质模型 液膜传质 孔内扩散
下载PDF
中药枳实中辛弗林存在状态与其纳滤传质过程的相关性 被引量:9
10
作者 李存玉 马赟 +2 位作者 刘莉成 陆茜 彭国平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3期4598-4603,共6页
该文基于纳滤分离中的溶解-扩散效应和电荷效应理论,拟合传质系数与初始浓度的相关性,构建预测辛弗林传质过程中的数学模型,并验证其适用性。实验结果表明,操作压力与膜通量存在线性关系,随着辛弗林浓度升高膜通量出现衰减。在溶解-扩... 该文基于纳滤分离中的溶解-扩散效应和电荷效应理论,拟合传质系数与初始浓度的相关性,构建预测辛弗林传质过程中的数学模型,并验证其适用性。实验结果表明,操作压力与膜通量存在线性关系,随着辛弗林浓度升高膜通量出现衰减。在溶解-扩散效应和电荷效应的双重作用下,其传质系数与初始浓度呈现幂函数相关,回归系数均大于0.9,发现解离状态下的辛弗林传质系数小于游离态及解离-游离共存态。建立的纳滤传质预测数学模型,通过枳实提取液验证发现辛弗林截留率与实验值接近,该模型实用可行。以辛弗林为例建立的纳滤分离预测模型,解决了中药生物碱类成分纳滤分离机制不清晰的问题,为中药生物碱类成分的常温化精制富集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辛弗林 纳滤 传质过程 电荷效应 溶解-扩散效应
原文传递
确定对流传质系数的膜渗模型 被引量:8
11
作者 黄凤良 夏春梅 陈敏 《南京师范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 CAS 2007年第3期26-29,共4页
针对对流传质过程研究中两个具有代表性的模型理论——薄膜模型理论和渗透模型理论确定的对流传质系数与实验结果存在一定不一致的问题,在分析薄膜模型理论和渗透模型理论特点的基础上,基于边界层理论,提出了确定对流传质系数的膜渗... 针对对流传质过程研究中两个具有代表性的模型理论——薄膜模型理论和渗透模型理论确定的对流传质系数与实验结果存在一定不一致的问题,在分析薄膜模型理论和渗透模型理论特点的基础上,基于边界层理论,提出了确定对流传质系数的膜渗模型.讨论了该模型理论的原理、对流传质系数的确定方法及系数的正确性、优越性,获得了利用膜渗模型确定的对流传质系数表达式,并与遵循薄膜模型理论、渗透模型理论及Frossling经验公式的对流传质系数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膜渗模型更符合边界层理论,能更合理的解释流动边界上的对流传质过程;对流传质系数与扩散系数的关系为D^n(n=0.5—1.0),符合经验公式及实际中大量实验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流传质 传质系数 膜渗模型 扩散系数
下载PDF
页岩气储层纳米级孔隙中气体的质量传输机理及流态实验 被引量:7
12
作者 刘杰 张永利 +2 位作者 胡志明 李英杰 杨新乐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87-95,共9页
为了探究页岩气储层纳米级孔隙中气体的质量传输方式、机理、气体流态,以及页岩表观渗透率的合理表示方法,首先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从微观和宏观的角度综合分析了页岩纳米孔隙中气体的质量传输机理;然后通过开展致密页岩中气体渗流实验... 为了探究页岩气储层纳米级孔隙中气体的质量传输方式、机理、气体流态,以及页岩表观渗透率的合理表示方法,首先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从微观和宏观的角度综合分析了页岩纳米孔隙中气体的质量传输机理;然后通过开展致密页岩中气体渗流实验,对纳米孔隙中气体的真实流态进行了分析,讨论了孔隙尺寸、压力等参数对页岩渗透率的影响;进而对不同页岩表观渗透率模型进行了比较,探讨了其合理的表示方法。研究结果表明:(1)页岩纳米孔隙中游离气质量传输方式主要为滑脱流、努森扩散及斐克扩散,吸附气质量传输方式主要为表面扩散,气体流态为滑脱流或过渡流,不存在连续流,并且孔隙越小、压力越低,滑脱流越弱,努森扩散越强;(2)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Darcy渗透率最低,B-K表观渗透率和Civan表观渗透率非常接近,Klinkenberg表观渗透率居中,APF表观渗透率与Wu表观渗透率最高且出现了曲线交替;(3)在Wu表观渗透率中,滑脱流在滑脱区和过渡区都是气体质量主要的传输方式;(4)在APF表观渗透率中,滑脱流是滑脱区气体质量主要的传输方式,而努森扩散则是过渡区气体质量主要的传输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储集层 纳米级孔隙 气体质量传输 气体流态 表观渗透率模型 滑脱流 努森扩散 斐克扩散
下载PDF
流化床液固两相传质过程的模拟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3
作者 任盼锋 海润泽 +2 位作者 李奇 李文彬 余国琮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17,共17页
液固两相流化床具有液固相接触效率高、传质和传热性能好、颗粒分布均匀等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众多工业过程中。然而,流化床中与传质过程耦合的颗粒流化的复杂非线性特征及其湍动特性,使得对传质过程特性的研究十分困难。且仅依靠实验... 液固两相流化床具有液固相接触效率高、传质和传热性能好、颗粒分布均匀等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众多工业过程中。然而,流化床中与传质过程耦合的颗粒流化的复杂非线性特征及其湍动特性,使得对传质过程特性的研究十分困难。且仅依靠实验观测和理论预测难以揭示多相流相互作用规律,无法获得全面和详细的速度场和浓度场分布情况。近年来,数值模拟的快速发展为深入探索流化床中液固两相流动行为及其与传质过程耦合问题提供了重要的途径。本文对流化床液固两相流动与传质过程模拟方法进行了综述,并对其未来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借助于计算传质学理论可以更精确地预测局部浓度的分布情况,进而可以深入分析液固两相流化床中的传质过程规律与传质特性,为液固两相流化床的设计和优化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化床 两相流动 传质过程 数值模拟 计算传质学 湍流传质扩散
下载PDF
等级孔分子筛构筑及扩散过程强化研究进展
14
作者 周媚 曾浩桀 +2 位作者 卢俊宁 蒲婷 刘宝玉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6-86,共11页
传统微孔分子筛具有均一孔径、较高比表面积、良好的择形选择性等优点,但受到传质扩散阻力限制,导致其性能严重降低。而等级孔分子筛具有多级孔道结构,可以强化大分子的扩散,减少焦炭堆积,从而改善催化剂利用率、寿命和催化性能。等级... 传统微孔分子筛具有均一孔径、较高比表面积、良好的择形选择性等优点,但受到传质扩散阻力限制,导致其性能严重降低。而等级孔分子筛具有多级孔道结构,可以强化大分子的扩散,减少焦炭堆积,从而改善催化剂利用率、寿命和催化性能。等级孔分子筛通常采用“自上而下法”和“自下而上法”进行制备。本文主要对近年来等级孔分子筛的合成方法进行梳理,并重点介绍了具有较高应用潜力的“自上而下法”。综合评述了等级孔分子筛在催化应用中的扩散过程强化研究,指出等级孔分子筛在提升催化性能方面(如活性、选择性、稳定性等)具有独特优势。通过在分子筛骨架中引入等级孔道,缩短晶内扩散路程,减少传质扩散限制,减少二次副反应和积炭。此外,等级孔道结构也有利于金属活性物种的稳定,在催化反应中抑制其烧结,增加了负载型分子筛催化剂的稳定性。最后,总结了等级孔分子筛的独特优势(强化内扩散性能和提升分子筛内部中心利用率),并对等级孔分子筛的制备方法和绿色生产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级孔分子筛 传质限制 扩散强化 催化
下载PDF
多孔生物弹性材料的渗流数值模拟
15
作者 陈妙超 杨盛 +2 位作者 郭凯旋 冯金宝 玉姣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73-80,共8页
模拟了一种多孔生物弹性体材料—聚癸二酸甘油酯(PGS)被植入人体软组织的传质扩散渗流现象;用N_(2)吸附-脱附法表征了PGS材料的孔隙结构;用多物理场仿真软件COMSOL设计不同孔道数目和孔径的支架模型,探究了孔隙度不变时孔道和孔径参数... 模拟了一种多孔生物弹性体材料—聚癸二酸甘油酯(PGS)被植入人体软组织的传质扩散渗流现象;用N_(2)吸附-脱附法表征了PGS材料的孔隙结构;用多物理场仿真软件COMSOL设计不同孔道数目和孔径的支架模型,探究了孔隙度不变时孔道和孔径参数对血液渗流的影响;用COMSOL设计适配的PGS支架模型,结合流体动力学理论,对血液流过PGS支架时的血流特性进行数值模拟,对血流场的动力黏度和剪切速率进行了分析;对不同血液入口速度下的渗流压力和扩散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PGS为一种趋于介孔的材料;当血液在多孔支架内流动时,动力黏度随剪切速率的变化而变化,说明血液在支架内的渗流是一种非牛顿流体渗流;在不同入口速度下,血液在多孔支架内的扩散速度不同,入口速度越大,压力越大,传质扩散速度越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渗流 多孔生物弹性体 传质扩散 非牛顿流体 COMSOL数值模拟
下载PDF
木材干燥预热过程的水分流和热流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侯祝强 蒋礼 胡继青 《林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03-109,共7页
本文将非平衡态热力学的水分流和热流线性耦合方程应用于多孔介质 (木材 )的干燥预热过程 ,从机理上分析了其水分流和热流的特性 ,同时运用在预热样品边界上积分的方法求解耦合流方程 ,针对木材干燥预热过程进行了具体计算 ,所得的有关... 本文将非平衡态热力学的水分流和热流线性耦合方程应用于多孔介质 (木材 )的干燥预热过程 ,从机理上分析了其水分流和热流的特性 ,同时运用在预热样品边界上积分的方法求解耦合流方程 ,针对木材干燥预热过程进行了具体计算 ,所得的有关结论与以往的实验结论相吻合。这一结果表明线性流耦合方程是研究多孔介质干燥过程中水分流和热流的特性及其相互作用规律的有效方法 ,既可揭示耦合过程中流的本质又可对其进行定量描述。因Soret效应预热过程中存在着进入木材内的水分热扩散流 ,预热结束后木材含水率将有所增加 ,而水分和热量的输运主要集中在预热开始的前 2h内。本文关于木材干燥预热的一些结果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耦合流方程 木材干燥预热 水分流 热流 计算
下载PDF
Maxwell-Stefan方程在多元相间传质方面的应用 被引量:3
17
作者 王爱荣 王跃 唱桂凤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3年第4期80-83,共4页
多元物系传质过程与二元物系传质过程有着本质的区别,由于组分间的交互作用,多元物系传质各组分传质效率不相等,其分布范围可在-∞至-∞之间,某些组分可能产生逆向传质、渗透传质、传质障碍等传质奇异现象,这些现象用传统的二元物系传... 多元物系传质过程与二元物系传质过程有着本质的区别,由于组分间的交互作用,多元物系传质各组分传质效率不相等,其分布范围可在-∞至-∞之间,某些组分可能产生逆向传质、渗透传质、传质障碍等传质奇异现象,这些现象用传统的二元物系传质规律如Fick定律等无法做出解释,必须用Maxwell-Stefan方程进行描述,先概述了Maxwell-Stefan方程的由来、求解方法,然后具体介绍在多元相间传质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工程 多元物系 传质过程 传质效率 传质规律 MAXWELL-STEFAN方程 扩散系数
下载PDF
紫苏叶中咖啡酸存在状态与其纳滤传质过程的相关性 被引量:5
18
作者 李存玉 马赟 +3 位作者 刘莉成 张子扬 李红阳 彭国平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9期3986-3991,共6页
目的研究紫苏Perilla frutescens叶中咖啡酸存在状态与其纳滤传质过程的相关性。方法以紫苏叶中的咖啡酸为研究对象,改变溶液酸碱度调节咖啡酸游离-解离比例,收集不同存在状态下相应初始浓度和操作压力产生的截留率及其膜通量,基于纳滤... 目的研究紫苏Perilla frutescens叶中咖啡酸存在状态与其纳滤传质过程的相关性。方法以紫苏叶中的咖啡酸为研究对象,改变溶液酸碱度调节咖啡酸游离-解离比例,收集不同存在状态下相应初始浓度和操作压力产生的截留率及其膜通量,基于纳滤分离中的溶解-扩散效应和电荷效应理论,构建截留率与传质系数线性方程,拟合传质系数与初始浓度的相关性,并建立基于操作压力和浓度预测咖啡酸截留率的数学模型,通过紫苏叶水提液验证其适用性。结果操作压力与膜通量存在线性关系,在电荷效应和溶解-扩散效应的双重作用下,咖啡酸传质系数与初始浓度呈正相关,解离状态下的咖啡酸传质系数小于游离态及解离-游离共存态,同时,在传质系数与初始浓度呈幂函数相关的基础上,建立的纳滤传质数学模型预测的紫苏提取液中咖啡酸截留率与实验值接近。结论咖啡酸传质系数与存在状态和初始浓度相关,以咖啡酸为例建立的纳滤分离预测模型预测效果好,为热敏性中药成分的纳滤分离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苏叶 咖啡酸 存在状态 纳滤 传质过程 相关性 酸碱度 截留率 膜通量 溶解-扩散效应 电荷效应 HPLC 传质系数 数学模型
原文传递
CO2在原油中扩散系数测定方法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9
作者 杜林 刘伟 +2 位作者 陈星杙 秦晓渊 任雪霏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72-380,共9页
CO2在原油中的扩散在油藏增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影响到采收率提高幅度和原油黏度的降低程度等。本文从直接法和间接法两个方面进行了CO2在原油中扩散系数测定方法研究进展总结,重点阐述了间接方法测定扩散系数的模型差别及研究进展,... CO2在原油中的扩散在油藏增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影响到采收率提高幅度和原油黏度的降低程度等。本文从直接法和间接法两个方面进行了CO2在原油中扩散系数测定方法研究进展总结,重点阐述了间接方法测定扩散系数的模型差别及研究进展,指出了完善影响因素分析、丰富研究维度、完善不同尺度孔隙中扩散规律研究等将成为未来CO2在原油中的扩散研究重点和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 注气 菲克定律 扩散传质 扩散系数
下载PDF
Anisotropic diffusion of volatile pollutants at air-water interface 被引量:2
20
作者 Li-ping CHEN Jing-tao CHENG Guang-fa DENG 《Wa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EI CAS CSCD 2013年第2期153-163,共11页
The volatile pollutants that spill into natural waters cause water pollution. Air pollution arises from the water pollution because of volatilization. Mass exchange caused by turbulent fluctuation is stronger in the d... The volatile pollutants that spill into natural waters cause water pollution. Air pollution arises from the water pollution because of volatilization. Mass exchange caused by turbulent fluctuation is stronger in the direction normal to the air-water interface than in other directions due to the large density difference between water and air.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nisotropic diffusion of the volatile pollutants at the air-water interfac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elocity gradient and mass transfer rate was established to calculate the turbulent mass diffusivity. A second-order accurate smooth transition differencing scheme (STDS) was proposed to guarantee the boundedness for the flow and mass transfer at the air-water interface. Simulations and experiments were performed to study the trichloroethylene (C2HC13) release. By comparing the anisotropic coupling diffusion model, isotropic coupling diffusion model, and non-coupling diffusion model, the features of the transport of volatile pollutants at the air-water interface were determin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nisotropic coupling diffusion model is more accurate than the isotropic coupling diffusion model and non-coupling diffusion model. Mass transfer significantly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air-water relative velocity at a low relative velocity. However, at a higher relative velocity, an increase in the relative velocity has no effect on mass transf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olatile pollutant interfacial mass transfer anisotropic diffusion STDS anisotropic coupling diffusion model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