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进程中的人民观
1
作者 张勇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第10期133-140,共8页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本原理与中国文艺实践、文艺理论探索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文艺思想、邓小平文艺理论、江泽民文艺论述、胡锦涛文艺论述和习近平文艺思想。文艺的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重要内容和核心精神。马克思主义文艺...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本原理与中国文艺实践、文艺理论探索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文艺思想、邓小平文艺理论、江泽民文艺论述、胡锦涛文艺论述和习近平文艺思想。文艺的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重要内容和核心精神。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若干理论成果不仅承继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人民性,而且大为发展了文艺人民性的特质,极大地拓新了社会主义文艺理论人民观的价值内涵。通过考察“人民”内涵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各个历史时期的流变与创新发展,对于新时代文艺创作自觉和文艺理论自强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人民观 社会主义文艺 中国化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体系之困
2
作者 谢冬冰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2年第1期54-57,共4页
新时期以来,中国艺术理论界一直试图构建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学科体系却收效不大。原因首先在于马恩等代表人物没有建立文艺学学科体系,其次该学科本身缺乏严谨的学理基础,第三是学科建设没有形成通约性的学术观点。所以,构建马克思主义... 新时期以来,中国艺术理论界一直试图构建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学科体系却收效不大。原因首先在于马恩等代表人物没有建立文艺学学科体系,其次该学科本身缺乏严谨的学理基础,第三是学科建设没有形成通约性的学术观点。所以,构建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学科体系的条件尚不成熟。当下的首要问题是,继续以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经典文本为立足点,以古今中外,尤其是当下中国的文艺实践为出发点,大力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学,解决马克思主义文艺学面临的诸多问题,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文艺学 学科体系 文艺理论 文艺实践
下载PDF
译注诠释与离经叛道——论新中国前30年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
3
作者 季水河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27-34,共8页
新中国前30年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初期至60年代 中期,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原著的译注与诠释期,这一阶段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的主要任务是马克思主义 思想资料的储备和知识分子的学习改... 新中国前30年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初期至60年代 中期,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原著的译注与诠释期,这一阶段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的主要任务是马克思主义 思想资料的储备和知识分子的学习改造;第二阶段: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后期,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研究的异化期。这一阶段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无限夸大和片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某些思想观 点,具有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性质。新中国前30年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的积极作用是促进了马 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普及和中国文艺理论发展的转换,其消极影响是理论话语的排他性和保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译注和诠释 离经叛道 基本估价
下载PDF
论新中国70年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话语模式的转换 被引量:6
4
作者 季水河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23-33,共11页
新中国70年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共有三种话语模式。一是“政治主导型”话语模式,其特点是:政治色彩浓厚的著述受到高度关注、政治内涵的挖掘成为学术时尚、政治意义的强化成为普遍追求,这种模式的形成与发展既受中国现代政治文化的影... 新中国70年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共有三种话语模式。一是“政治主导型”话语模式,其特点是:政治色彩浓厚的著述受到高度关注、政治内涵的挖掘成为学术时尚、政治意义的强化成为普遍追求,这种模式的形成与发展既受中国现代政治文化的影响,又受新中国前30年政治运动不断强化的推动;二是“学术强化型”话语模式,它追求的是全面呈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整体面貌,始终秉持强化学术品格的基本立场,努力建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它是中国社会转型、学术转轨、文学转向影响的产物;三是“交往对话型”话语模式,内容包括跨越历史的古今交往对话、跨越国别的中外交往对话、跨越学科边界的跨界交往对话,这种模式是在当代世界社会与学术发展趋势下的必然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中国70年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 话语模式 政治主导型 学术强化型 交往对话型
原文传递
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三化”的成功经验及当代启示
5
作者 李玉华 王琦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7年第5期79-84,共6页
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三化"的成果以其对理论和文艺实践的双重重要贡献,决定了研究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三化"问题,必然会对当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进一步"三化"及我国文艺理论的发展起到... 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三化"的成果以其对理论和文艺实践的双重重要贡献,决定了研究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三化"问题,必然会对当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进一步"三化"及我国文艺理论的发展起到重要的启示作用。通过廓清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前提、对象、实现路径和研究内容可以发现,这一启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三化"需要以唯物主义辩证法为基础,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三化"的核心所在,为人民服务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三化"的价值旨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安时期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三化” 经验 启示
下载PDF
体系探讨与体系再思——论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季水河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9-34,共6页
20世纪80年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的核心论题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体系构成。当时最具代表性的观点有二:一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一些断简残篇,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二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具有内在联系,已经形成了完整的... 20世纪80年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的核心论题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体系构成。当时最具代表性的观点有二:一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一些断简残篇,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二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具有内在联系,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双方都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内容的横向构成和历史的纵向发展进行了研究探讨。80年代关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构成的论争,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重点的转移,促进了研究者主体意识的觉醒,变换了思考问题的角度,但其最明显的局限是没有说清“体系”的基本概念、构成要素和评价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文艺理论 体系构成 历史发展 中国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